第六節(jié) 論國家思想
人類群體的初期階段,只有部民卻沒有國民。從部民發(fā)展到國民,這是文明和野蠻的分水嶺。部民和國民的區(qū)別在哪兒呢?回答是:聚在一起組成一個群體生活,形成自己的風俗習慣的人稱為部民。有國家觀念,能夠自己制定政治制度的人稱為國民。世界上還沒有沒有國民就能夠組成國家的事情。
什么叫做國家觀念呢?一是對于個人而言要知道有國家,二是對于政府而言要知道有國家,三是對于外族而言要知道有國家,四是對于世界而言要知道有國家。
所謂的“對于個人而言要知道有國家”,這是什么意思呢?人之所以比其他的生物高貴,是因為他們能夠聚群而居。假如一個人孤零零地生存在大地之上,那么他飛翔比不上飛禽,奔跑比不上走獸,人類早就該滅絕了!所以群體對內來說,在天下太平的時候,它能夠保障群體成員彼此分工、各盡其能、等價交換,因為任何人都不可能獨自具備百工的技能。對外來說,在群體遭受危難的時候,大家一起出謀劃策,一起奮勇處理,筑起城墻來抵抗侵略,因為任何人在面對威脅的時候都不可能單靠自己的力量就能夠脫離險境,因此國家才應運而生。國家的建立,是有它不得不如此的理由。也就是每個人都知道僅僅依靠個人之力不能夠長存,所以才尋求別人和自己相互團結、相互補助、相互捍衛(wèi)、相互謀利。而想要讓大家團結到永遠、互相救助永遠盡力、互相捍衛(wèi)永遠及時、互相獲利永無止境,那么人人都要認識到在個人利益之上,還有更重要的國家利益。每個人在考慮一個問題、說出一句言論、辦理一件事情的時候,都要常常注意從群體的利益出發(fā)。(這可以說是“兼愛主義”。雖然如此,把它叫作“為我主義”,也沒有什么不對的。因為如果對群體沒有利益,那么自己也不能獲利,這是天下的公理。)如果不是這樣,那么群體也就不可能形成了,而人道也差不多就要消失了。這是國家觀念的第一個重要方面。
所謂的“對于政府而言要知道有國家”,這是什么意思呢?如果國家像是一個公司,政府就像是一個公司的董事會,那么握有政府權力的人,就像是董事會的董事長。如果國家像是一個村莊,政府就像是一個村莊的村委會,那么握有政府權力的人,就像是村委會主任。那么,董事會是為公司而設立的呢?還是公司是為董事會而設立的呢?不用分辨就能知道了。這兩者的性質不一樣,他們的大小和輕重自然也不能有所顛倒。因此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那句“朕即國家也”,至今都被認為是大逆不道的。歐美的小孩們聽說這句話都沒有不唾罵路易十四的。按照我們中國人的眼睛看來,可能覺得沒有什么大驚小怪的!如果真是這樣,假如有一家公司的董事長說“我就是公司”,有個村委會主任說“我就是村莊”,我們試想一下公司的股東們、村莊的村民們能接受嗎?國家不能夠沒有政府,這是理所當然的。因此人們常常把愛國轉化成愛政府,這就是愛人及屋和愛屋及烏的觀念。但如果把屋當成了人,把烏當成了屋,把愛屋和愛烏當作是愛人,只知道愛護小烏卻忽略了屋,只知道愛屋而忽略了愛人,那么我們不能不說那個人是病得癲狂了。所以,有國家觀念的人,也常常愛護政府,而愛護政府的人,卻不一定有國家觀念。政府如果是經過全國人民同意而成立的,那么政府就是國家的代表,愛政府就是愛國家。如果政府不是經過全國人民同意而成立的,那么政府就是危害國家的反動組織,只有改革這樣的政府才是愛國家的行為。這是國家觀念的第二個重要方面。
所謂的“對于外族而言要知道有國家”,這是什么意思呢?“國家”是相對外族而言需要用到的名詞。如果世界上只有一個國家,那么“國家”這個名詞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所以人跟人相處才有了“自己”這個概念,家與家相處才有了“我家”的概念,國與國相處才有了“我國”的概念。人類自從千萬年以前就分布在各地繁衍生息,發(fā)展壯大。從言語風俗,到思想法制,形式不一樣,內涵也不一樣,所以形成了不同的國家。按照物競天擇的自然規(guī)律,人和人之間不可能不產生沖突,國和國之間也不可能不產生沖突?!皣摇边@個概念之所以能夠出現(xiàn),是為了區(qū)別于其他國家而已。因此真正愛國的人,即使是外國的神圣大哲前來統(tǒng)治,他們也一定不會心甘情愿服從于他人的主權之下。他們寧愿集合全體國民的力量流血犧牲、粉身碎骨、毀家紓難、毫無保留,也一定不愿意把自己一絲一毫的權利讓給別的種族。因為如果不是有這種愛國精神,那么他們所組成的國家早就已經名存實亡了。這就像是一個家庭,就算家徒四壁,也不愿意別人進入自己的房子居住。知道自己是一個現(xiàn)實的存在,所以才能夠存在,這是國家觀念的第三個重要方面。
所謂的“對于世界而言要知道有國家”,這是什么意思呢?宗教家們談話,動不動就說天國,說天下大同,說眾生平等。所謂的博愛主義、世界主義,不管是誰都會認為是高尚的、仁義的。雖然如此,這種主義如果脫離理想世界而進入現(xiàn)實世界,難道有可能實現(xiàn)嗎?這種事情也許過個幾萬數千年之后可能會實現(xiàn),我也不能保證。但是今天我們需要的是什么呢?競爭,才是文明的源泉。如果一天停止競爭,那么文明的進步也就會立刻停止。從個人與個人的競爭發(fā)展到家庭與家庭的競爭,從家庭與家庭的競爭發(fā)展到族群與族群的競爭,從族群與族群的競爭發(fā)展到國家與國家的競爭。一個國家,是團體的最大規(guī)模,也是競爭的最高階段。如果有人主張國家之間合并、破除國界,不要說這種事情能不能成功,即使成功了,競爭消亡了,難道文明不也跟著斷絕了嗎?況且人的本性也不可能做到一輩子不和別人競爭。因此,這樣一來,世界實現(xiàn)了大同之后,不久就會因為別的事情在天國中重新互相競爭起來,到了那個時候就等于讓各國國民回復到野蠻人之間的競爭。當今社會上的學者,不是不知道“世界大同”這種主義的美好。但只是把它當作心靈世界的美好幻想,而不是歷史上真正的美好。因此,我們把“國家”作為團體的最大規(guī)模,而不把“世界”作為團體的最大規(guī)模,是有道理的。那么,那些說博愛的人,如果讓他們舍棄一己之私去愛一個家庭,可以;如果讓他們舍棄一個家庭之私去愛整個民族,可以;如果讓他們舍棄一己之私、一個家庭之私、一個族群之私,去愛一個國家,也可以。國家,是私愛的根本,是博愛的頂點,不能夠愛自己的祖國的人是野蠻人,愛世界各國的人也是野蠻人。為什么呢?因為他們已經變成了部民而不是國民了。這是關于國家觀念的第四個重要方面。
真是令人痛心哪!我們中國人沒有國家觀念。底層社會的人,只關心自己個人和小家庭的衣食住行;上層社會的人,經常高談哲理卻不能應用到實踐中去。那些沒有良心的人更是甘愿做別的民族的奴才,為虎作倀;那些有才能的賢士,也僅僅把尋找到像堯一樣的明君或者像盜跖一樣的梟雄去為他們服務,作為自己的目標。從“對于個人而言要認識到國家的重要性”這第一個方面看,如今的四億國民中能夠超越個人利益之上的有幾個人呢?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如果有能夠謀得眼前那些蠅頭小利的機會,就算出賣全國的同胞,他們也在所不惜。那些所謂的第一等人,只知道追求自身的美好品行,結黨營私、拉幫結派的人,也就是我所說的只知道從群體中獲利卻不愿回報的人。
獨善其身和結黨營私的這兩種方式,它們存在的理由雖然有所不同,但是在足以導致國家衰敗、滅亡上卻是一樣的。從“對于政府而言要認識到國家的重要性”這第二方面來說,我們中國從古代傳承至今的道德標準是要做忠臣孝子,這種要求是應該提倡的。雖然如此,提倡忠于國家是正確的,提倡忠于君主則是不全面的,為什么呢?忠、孝兩種德行,是人格中最重要的兩種品德,這兩者缺了哪個都不行,都會被別人抨擊為沒有達到做人的標準。如果僅僅對君主盡忠,那么對世界上那些做君主的人來說,難道不是斷絕了他盡忠的途徑嗎?他們難道不是一出生就存在著不能夠擁有完善人格的缺憾了嗎?再說回來,比如現(xiàn)在美國和法國等國家的國民,他們沒有君主可以盡忠,難道不是永遠都不能夠擁有這項品德,而不能被算作擁有完善人格的人類了嗎?所以,我認為君主國家的君主和民主國家的國民應該履行的盡忠品德應該更高。人如果沒有父母就不能來到這個世界,如果沒有國家就不能安身立命。對父母盡孝道,對國家盡忠誠,這都是符合知恩圖報的道義,不能與甘當達觀顯貴之家的奴才和走狗的自賤行為相提并論;而我們中國人卻只是把“忠”這一個字作為仆人侍奉主人的專有名詞,這實在是陰陽不分!(君主與國民相比,更應該盡忠,為什么呢?因為國民盡忠,只是為了完成報答國家這一個義務。君主盡忠,還兼有不辜負全體國民的囑托的義務,怎么能說他不用履行盡忠這一品德呢?孝順是子女對于父母的責任。但為人父母,又哪里可以缺少孝的品德?為人父母尚且不能不具備“孝”的品德,難道君主就可以不具備“忠”的品德嗎?所以,僅僅說國民需要向君主盡忠,我認為這種說法是不能成立的。)從“對于外族而言要認識到國家的重要性”這第三個方面看,那么我們中國歷史上所遭受的奇恥大辱,實在是我不忍心所再度提起的。根據從漢代末年到現(xiàn)在的記載,在這總共1700多年的歷史中,我們中國全部的領土被外族所占領的時間有358年;黃河以北的區(qū)域竟然被占領了759年?,F(xiàn)在讓我列一個這樣的種族和時代表,如下圖所示:
嗚呼!從黃帝時期篳路藍縷所傳承下來的錦繡河山屢屢被外族所掠奪,這種情況實在是見得太多了。而那些所謂的黃帝子孫,他們給侵略者送水送飯、鳴鑼開道,面對侵略者就像是野獸被折了頭角一樣畏懼和恭順。如果侵略者給這些漢奸走狗一個小小的官職,使他們的家族感到榮耀,那么幫助這些侵略者不遺余力地欺壓自己同胞的漢奸們,又不知道得有多少人了!明代學者陳白沙在《崖山吊古》一詩中感慨:“鐫功奇石張弘范,不是胡兒是漢兒!”哎呀,真是可悲可嘆!從晉朝至宋朝以來的漢族人中,像是幫助元朝滅亡了宋朝的漢族將領張弘范這樣的人,在歷史上“先后輝映”,又何止是成百上千?陳白沙先生還是有些少見多怪了。中國人國家觀念的缺失,就是達到了這樣登峰造極的地步。
從“對于世界而言要認識到國家的重要性”這第四方面來看,中國的知識分子動不動就說“平天下”“治天下”,其中比較知名的,比如董仲舒的《春秋繁露》篇和張衡渠的《西銘》篇,都把國家看作是一個非常渺小的東西,不屑于掛在嘴上。但如果我們深究起來,所謂國家之上的那個宏大的團體,難道會因為他們的微妙空言而有一點點的進步和好處嗎?國家也會一天天衰亡下去罷了。像前面說的那樣,我們中國人缺乏國家觀念,是非常危險和令人痛心的了!我們中國人缺乏國家觀念,竟然已經到了這樣的地步了??!
我分析其中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只知道有世界卻不知道有國家,二是只知道有自己卻不知道有國家。
他們把國家觀念誤認為世界觀念,也有兩個原因。第一是由于地理原因。歐洲的地形是山川和河流交錯,水上交通發(fā)達,人民來去自由,地勢上被分割為支離破碎的小塊區(qū)域,形勢上趨向于分立而治;中國的地形是平原廣闊,周邊多有山川阻隔,導致人民閉塞不出,少與外界交流,形勢上趨向于統(tǒng)一而治。從秦朝以來的兩千多年里,中國只有三國時期和南北朝時期的三百多年是稍微分裂的,其他時間都是四海一家的大一統(tǒng)格局。即使王朝中偶爾有軍閥割據的局面,過不了多久就會被合并。在我們的周圍雖然有很多的少數民族,但是他們在地域范圍上,在人口基數上,在文明程度上,都不能和中國相比。而在高聳入云的帕米爾高原之外,雖然有像波斯、印度、希臘、羅馬這樣的文明國家,但是我們和他們彼此之間因為山川阻隔,也并不接壤、并不了解。因此中國人就把國家看作是世界了,這并不是我們妄自尊大,而是地理原因造成的。如果要我們認識到中國只是世界上很多國家中的一個,需要我們周圍有與我們國家差不多的國家才可以。所以中國人的國家觀念不發(fā)達,不能和歐洲人相比,這也是時勢所迫。把國家觀念誤以為是世界觀念的第二個原因是理論宣傳。在戰(zhàn)國以前,大一統(tǒng)的局面還沒有形成,各個諸侯國群雄并起,國家主義也最為盛行。我們會發(fā)現(xiàn)其中的弊端在于,各諸侯國互相搶奪土地、爭奪城池,殺死的百姓充滿了郊野,生靈涂炭的禍事都不知道什么時候才算到盡頭。那些講究人道的人面對當時的情況,憂心忡忡,四處宣揚“穩(wěn)定壓倒一切”,以避免百姓無緣無故遭受災難。比如孔子在整理修訂《春秋》一書的時候,主張能夠破除國界,使天下統(tǒng)一,由同一個君主來進行統(tǒng)治,通過文明統(tǒng)治來達到天下太平。孟子說:“社會局勢怎樣才能穩(wěn)定下來呢?只有天下一統(tǒng)這一條路?!逼渌南惹刂T子,比如墨翟、宋牼(kēng)、老子、關尹等人,雖然他們的哲理學說各有不同,但他們在談到政治主張的時候,沒有人不把統(tǒng)一各個諸侯國、結束紛爭作為當務之急的。因為要結束當時的混戰(zhàn)局面,不能不如此。天下人民心中已經十分厭惡戰(zhàn)爭了,才有了嬴政、劉邦這樣的梟雄接連走上歷史舞臺。這樣一來,之前知識分子們坐而論道的論調忽然成了統(tǒng)治者實行中央集權的理論工具,于是諸侯混戰(zhàn)的局面才結束,國家才穩(wěn)定下來。統(tǒng)治者仍然擔心政治不能穩(wěn)固,于是就開始焚燒其他有異議人士的著作,將那些方術之士禁錮起來,并且斷章取義地把先哲著作中有利于自己實行中央集權統(tǒng)治的言論摘錄出來,大力宣傳,還對發(fā)出這些言論的人給予表彰,用來麻痹天下百姓。因此國家主義思想就漸漸消亡了??梢哉f,國家主義思想的消亡,未嘗不是從孔子、孟子等先哲開始的。但即使是這樣,我們也不可以把責任都推到這些先哲身上。因為按照他們當時的處境,提出破除國界、天下一統(tǒng)的主張是可以理解的,再加上人民接受新觀念又容易不考慮實際、走向極端。這就好像是佛家宣揚佛法的目的是要普度眾生,但那些執(zhí)迷于宣揚佛法的人卻忘了普度眾生,這都是因為過于重視理論卻忽視了實踐造成的。所以說,后人執(zhí)著于大一統(tǒng)卻忘了愛國,又怎么能說這是先哲先圣的意愿呢?況且人和人之間的相處,不管怎么樣都不能做到彼此之間毫無界限,這是天性使然。即使國界被破除了,鄉(xiāng)土、家族、家庭和個人的界限反而一天天加強了。這樣,破除國界、實現(xiàn)一統(tǒng)的主張實行的結果,就是去掉了十幾個大國,卻又生出來數百數千以至數不勝數的小國,把擁有四億同胞的完整大國變成四億個小國,造成一盤散沙的局面。這是我們中國兩千年來司空見慣的情狀。因為缺乏國家觀念,所以人民不會把政府作為國民的代表,認為政府應該為國民服務,反而認為政府是天帝的代表,是代表天帝來管理國民的。所以政府屢屢廢黜又建立,而國民卻認為跟自己沒有關系,因為在他們看來,蒼天已死,而黃天當立,白帝被殺,而赤帝臨朝,改朝換代都是天意,和下界的普通百姓有什么關系呢?我們中國人受到地理交通的影響,安心待在自己出生的地方,已經限制了自己的眼界,又受到這些學說的影響,所以導致沒有國家觀念,又有什么好奇怪的呢?
雖說如此,只知道有世界觀念卻不知道有國家觀念,這不過是一時的錯誤認識,隨著時代的變化,這種錯誤認識也就自然會消失了。這種錯誤的認識是因為地理交通而引起的,如今世界交通發(fā)達,帝國主義列強和我們就像是比鄰而居一樣,閉關鎖國維護國家統(tǒng)一的形勢已經被打破了,這樣一來國家之間的競爭在所難免,中國將進入多事之秋,但又怎么知道在這種深深的憂慮中,中國不會開啟多難興邦的新征程呢?因為理論宣傳而引起的錯誤認識,現(xiàn)在隨著西方新思想的輸入,古代的思想觀念一定會和現(xiàn)在西方的思想觀念相調和,變通、利民的思想的理論就會昌盛,這樣一來,人們就自然明白不管是采用王道還是霸道,都難以促成大一統(tǒng)的局面,國家觀念也一定會越來越深入人心??墒亲铍y變通國民觀念的,還是中國“個人只知道有個人卻不知道有國家”這種自私自利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