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衡
張衡(78—139),字平子,東漢時(shí)西鄂(今河南南陽)人。他是漢代最博學(xué)的人,其“地動儀”與渾天儀的發(fā)明,在人類科學(xué)史上,享有榮耀的一席。漢安帝時(shí),官由郎中至尚書。順帝時(shí),宦官專權(quán),天下無道,故張衡屢有去意,以求獨(dú)善其身。
在文學(xué)上,張衡也有很大的成就并對后世文人有很深的人格影響。他的小賦抒情諷喻,皆有感而發(fā),不尚虛辭,生動自由,風(fēng)格獨(dú)創(chuàng)。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四愁”的體裁,亦為其首創(chuàng)。其主要傳世之作有《二京賦》、《南都賦》、《歸田賦》及四言的詩歌《怨詩》、五言的《同聲歌》與七言的《四愁詩》各一首。
歸田賦
游都邑[89]以永久[90],無明略[91]以佐時(shí)[92]。徒[93]臨川以羨魚[94],俟[95]河清[96]乎未期[97]。
感蔡子[98]之慷慨[99],從唐生[100]以決疑[101]。諒[102]天道之微昧[103],追漁父[104]以同嬉[105]。超[106]埃塵[107]以遐逝[108],與世事乎長辭。
于是仲春[109]令月[110],時(shí)和氣清,原隰[111]郁茂[112],百草滋[113]榮。王雎[114]鼓翼,倉庚[115]哀鳴。交頸頡頏[116],關(guān)關(guān)嚶嚶[117]。于焉[118]逍遙,聊[119]以娛情。
爾乃[120]龍吟方澤[121],虎嘯山丘。仰飛[122]纖繳[123],俯釣長流。觸矢而斃,貪餌吞鉤。落[124]云間之逸禽,懸[125]淵沉[126]之魦[127]。
于時(shí)曜靈[128]俄景[129],系以望舒[130]。極般[131]游之至樂,雖日夕[132]而忘劬[133]。感老氏之遺誡[134],將回駕[135]乎蓬廬[136]。彈五弦之妙指[137],詠周孔[138]之圖書。揮翰[139]墨以奮藻[140],陳[141]三皇[142]之軌模[143]。茍[144]縱[145]心于物外[146],安知榮辱之所如[147]?
說明
這篇小賦為張衡的后期作品。面對宦官弄權(quán)的黑暗政治,張衡深感難以實(shí)現(xiàn)自己的抱負(fù)和理想,同時(shí)憂慮隨時(shí)可能降臨的生存危機(jī),故有避世歸田之意。但張衡一生并未脫離官場,也沒能歸隱,所以,這篇小賦描述的都是作者對歸田生活的想象。
這篇小賦以清新曉暢的文字描寫了作者的歸隱之意,清剛之氣,疏蕩感人。且結(jié)構(gòu)嚴(yán)謹(jǐn),風(fēng)格平實(shí)。歸田生活在作者的筆下,顯得那么逍遙、恬淡,對后世的士大夫,產(chǎn)生了很深的影響。故此賦歷來為人們所稱道。
集評
(南朝·宋)范曄評張衡曰:通《五經(jīng)》,貫“六藝”,雖才高于世,而無驕尚之情。
(南朝·宋)范曄又說張衡:推其圍范兩儀,天地?zé)o所蘊(yùn)其靈;運(yùn)情機(jī)物,有生不能參其智,故知思引淵微,人之上術(shù)。
——《后漢書·張衡傳》
(梁)劉勰評之曰:平子淹通(注:指博洽),故慮周而藻密(注:指章法辭藻嚴(yán)謹(jǐn)、詳密)。
——《文心雕龍·體性第二十七》
(梁)劉勰曰:張衡通贍,蔡邕精雅,文史彬彬,隔世相望。是則竹柏異心而同貞,金玉殊質(zhì)而皆寶也。
——《文心雕龍·才略第四十七》
(明)王世貞曰:孟堅(jiān)“兩都”似不如張平子,平子雖有衍辭,而多佳境壯語。
——《藝苑卮言》
(明)孫鑛評此賦曰:筆氣固自蒼然。
——《評注昭明文選》引
(清)李調(diào)元引《文選》之言曰:時(shí)國政稍弱,專恣內(nèi)豎(注:指宦官),平子欲言政事,又會閹豎所讒蔽,意不得志,欲游六合之外。勢既不能,義又不可,但思其元遠(yuǎn)之道而賦之,以申其志耳。
——《賦話》卷七
又:李調(diào)元引《避暑錄話》評曰:張平子作《歸田賦》,意興雖蕭散,然所序懷,乃在“仰飛纖繳,俯釣清流”。吾謂釣、弋亦何足為樂?人生天地間,要與萬物各得其欲,不但適一己也。
——《賦話》卷七
(近人)胡安樸評之曰:寥寥二百字而有無盡之藏,眇滄海于一粟,小泰岱于秋毫,而滄海之洋溢,泰岱之崢嶸,未嘗稍減。論者謂其辭藻清麗,短而彌工,吾則謂其氣宇寬洪,小而彌大也。
——《讀漢文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