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部分 空間想象與全球視野的形成(1356-1719)

從島國到帝國:近現(xiàn)代英國旅行文學研究 作者:張德明 著


第一部分
空間想象與全球視野的形成(1356-1719)

對旅行文學的研究,必然要涉及地理學及其相關(guān)的圖像表征——地圖。按照通常理解,地圖就是依據(jù)一定的數(shù)學法則,使用制圖語言,通過制圖綜合,在一定的載體上,表達地球(或其他天體)上各種事物的空間分布、聯(lián)系及時間中的發(fā)展變化狀態(tài)的圖形。但深入考察我們會發(fā)現(xiàn),其實,地圖不僅是空間信息的載體,也是特定時代、特定人群的空間意識、空間想象、基本價值觀和理想信念的圖像表征。

上圖是歐洲中世紀保存下來的最大的一幅世界地圖,被稱為赫里福德世界地圖(Hereford Mappa Mundi),現(xiàn)存英格蘭赫里福德大教堂。該地圖繪制的時間約為1290年。當時的地圖并不是作為未知世界的指路工具,而更多是利用地理信息來反映基督教教義的。此類地圖通常被稱為T—O地圖,其形狀如盤子(或像字母O),空間方位的設(shè)置一般是東方朝上,西方朝下,右邊為南,左邊為北,四周被大洋所包圍。世界被分為亞、非、歐三大洲,其中頓河(古人稱之為Tanais河)把歐洲與亞洲分開,尼羅河把非洲與亞洲分開,地中海把歐洲與非洲分開;頓河、尼羅河在地圖上成一條橫線,而地中海則呈一條豎線,這一橫一豎兩條線組合起來就像字母T一樣。印度在亞洲的西北部,越過喜馬拉雅山便是中國。圣經(jīng)中提到過的許多重要地點都繪有清晰的標志和圖案,如亞當夏娃的樂園、以色列、紅海、埃及等。圣地耶路撒冷則被置于天堂的中心。而耶路撒冷,如所周知,正是中世紀歐洲基督徒朝圣的圣地。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