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在香港電臺開了一個每周一集的新節(jié)目叫《給電影的情書》。名字拍板后才醒覺文不對題。字面上一定讓人誤會它將圍繞主持人為什么愛電影,卻原來真正主題是借談?wù)摻?jīng)典愛情片來憑吊“愛情電影已死”——這個現(xiàn)象不但在香港發(fā)生,甚至好萊塢,早已連“拍拖戲”也買少見少。
“拍拖戲”我解作Dating Movie?;旧弦磺杏傻卖敗ぐ屠锬柣蚩仿 さ蟻喥澘复笃斓谋闶恰Q上凱特·溫絲萊特便要小心了,如果是凱特·布蘭切特就更不宜輕舉妄動——我是說在買票之前。因為,前面兩位小姐是“有驚無險”的保證——在她們“談情說愛”的電影里,試問有幾次是以悲劇收場?沒有并非偶然,卻是出于計算——為了給約會的男女增添情趣,陰差陽錯當(dāng)然不能少,但弄假成真以致恨海難填,變相是對觀眾所投入的情感要求太高。所以,傻大姐角色才會在“拍拖戲”里長駐候教。她們小則倒瀉籮蟹,大至翻天覆地,也只是給觀眾打造一座“愛情主題公園”,游戲性質(zhì)絕對高于“探討愛情有何道理”。
后面兩位便大大不同了?!罢J(rèn)真”是她們的注冊商標(biāo),所以連帶“愛情”也受到影響——不好玩。凱特·溫斯萊特的《隔墻有心人》(Little Children)縱然是近年來的最佳愛情片之一,但觀眾更喜歡的肯定是《無痛失戀》(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一來該片在任何角度都比《隔墻有心人》“通俗”——如果《隔墻有心人》是新小說,《無痛失戀》則隨時可以被看作MTV ,甚至卡拉OK 。凱特·布蘭切特在《傳奇女王伊麗莎白:黃金盛世》(Elizabeth: The Golden Age)更是以愛情電影中的經(jīng)典橋段作支柱——當(dāng)女人由精神到權(quán)力都無比強大時,是否注定終身將受愛情背棄——假設(shè)“愛”就是找到可供依傍的男人肩膊?
最怕女人“來真的”,才會令關(guān)淑怡的《假的戀愛》成為金曲。“拍拖戲”的娛樂性,正是來自將戀愛“以假亂真”。輕輕松松、開開心心,感染力自銀幕上而銀幕下,唯是“癡男怨女”已如絕種恐龍,今天更多的是playmate(玩伴)。也就是由九十年代開始,“不愿天長地久,但求曾經(jīng)擁有”被發(fā)揚光大的必然結(jié)果。直接或間接地造成了港產(chǎn)片“不再相信”愛情,除非是給它加上引號,即無須劇情鋪墊,也不用人物性格的描畫,只要是大明星配上大明星。他和她既然是大眾眼中的蘋果,“異性相吸”便最自然不過。這樣的“愛情片”在最糟的情況下,可以連“拍拖戲”也不入流,而是某種“A片”:銀幕上的人以自戀來“手淫”,觀眾則是“手淫”別人的自戀。
一對情侶去看那樣的電影,名為“拍拖”,未嘗不是各自“出軌”——就像街上數(shù)不盡的“拖友”,左手在別人的右手里,另一只手卻皆另有所屬:手提電話。
沒有“愛情電影文化”的滋潤,難怪香港電影都成為沙漠,也難怪香港人的心靈如此干枯。請別忘記,叫人刻骨銘心的愛情片曾給我們灌溉了多少希望——《夢斷城西》(West Side Story)不是最好的電影,但一見鐘情、一舞定情的場面,確是給它拍成“經(jīng)典”。絕癥在現(xiàn)實中是悲劇,但在《愛情故事》(Love Story)里,卻以一句“愛是不用說對不起”便把遺憾提升為靈魂的救贖。《往日情懷》(The Way We Were)中丑小鴨愛上天鵝后,內(nèi)在美漸漸蛻變成內(nèi)外俱美,反而天鵝經(jīng)不起人生種種考驗,終至沒顏落色。這樣一對戀人縱使合了還是要分,片末時上演的,又豈止是“驀然回首,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還有,胸襟足以擁抱整片非洲大地的女人,就是沒辦法把一個追求絕對自由的男人納入懷抱,結(jié)局教人黯然神傷之余,也留下“我們可以為愛人放棄什么?”的沉思。每次看完《走出非洲》(Out of Africa),我都欲哭無淚。在港產(chǎn)愛情片的過去、現(xiàn)在、未來里,又有哪些是一樣的蕩氣回腸(除了李晨風(fēng)的《寒夜》,楊凡的《海上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