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游斜川

中國古代山水旅游詩選講 作者:夏傳才 編著


游斜川

[晉]陶淵明

辛酉正月五日,天氣澄和,風(fēng)物閒美,與二三鄰曲,同游斜川。臨長流,望曾城;魴鯉躍鱗于將夕,水鷗乘和以翻飛。彼南阜者,名實舊矣,不復(fù)乃為嗟嘆;若夫曾城,旁無依接,獨秀中皋;遙想靈山,有愛嘉名。欣對不足,率爾賦詩。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各疏年紀(jì)鄉(xiāng)里,以記其時日。


開歲倏五日?,吾生行歸休;

念之動中懷,及辰為茲游?。

氣和天惟澄?,班坐依遠(yuǎn)流;

弱湍馳文魴?,閑谷矯鳴鷗。

迥澤散游目?,緬然睇曾丘;

雖微九重秀?,顧瞻無匹儔。

提壺接賓侶,引滿更獻酬?;

未知從今去,當(dāng)復(fù)如此否?

中觴縱遙情,忘彼千載憂?;

且極今朝樂,明日非所求。


【作者簡介】

陶淵明(365—427),名潛字淵明,又字元亮,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他懷濟世之志,在東晉腐朽的士族社會難以實現(xiàn)抱負(fù),終于棄官歸隱。

【注釋】

①斜川,在今江西省都昌縣境,著名風(fēng)景名勝區(qū)廬山附近。

②辛酉正月五日: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辛酉(421)正月初五。

③鄰曲:鄰里的人。

④曾城:山名。曾,通層。

⑤魴:(fáng),一種魚,身體扁而寬,脊鰭有硬刺。乘和:乘,憑借;和,指初春天氣,即下文詩中“氣和天惟澄”意。

⑥南阜:指廬山。

⑦皋(gāo):山澤。

⑧“遙想”二句:《后漢書·張衡傳·思玄賦》:“登閬風(fēng)之曾城兮,構(gòu)不死而為床。”注引《淮南子》日:“昆侖山有曾城九重,高萬一千里,上有不死樹在其西。”傳說昆侖山是神仙居處,“曾城九重”即詩人遙想之“靈山”,它與詩人游斜川所望之曾城同名,因而產(chǎn)生聯(lián)想。嘉名:美名。

⑨率爾:不假思索一揮而就。

⑩疏:記。

?開歲倏:過新的一年。倏(shù):快。行歸休:“行”,將?!皻w休”,死。

?及辰:及時。茲游:謂這次游斜川。開篇四句說:過了新的一年初五這一天,自念余生不多,便及時去斜川一游。

?“氣和”句:春風(fēng)和暢,天空澄明。班坐:按次序列坐。這次旅游是乘船前往,所以說“依遠(yuǎn)流”。

?弱湍:悠長緩慢的流水中游動著有花紋的魚,幽靜的山谷中鷗鳴叫著飛翔。文魴:身有花紋的魚?!俺C”:奮飛。閑谷,幽靜的山谷。

?“迥澤”二句:迥澤:遠(yuǎn)處淺澤。緬然:想得很遠(yuǎn)。睇:凝神遠(yuǎn)望。曾丘:指曾城山上之落星寺。

?“雖微”二句:眼前之曾城雖不如天上“曾城九重”秀麗,但它在世間已經(jīng)無與倫比。微:無?!捌墶保合嗯?。

?“引滿”句:斟滿美酒,相互勸酒。

?“中觴”二句:觴,酒杯。中觴,謂飲酒已半,情酣耳熱,想得很遠(yuǎn),忘記了胸中積存的“千載憂”。

【點評】

陶淵明是中國詩史上山水田園詩派的重要代表,但主要是以田園詩名世,歌詠山水的詩很少。這首詩寫他在過了新年的正月初五,厭倦世俗,乘船去斜川旅游,“吾生行歸休”,“及辰為茲游”,余生無多,“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何必把有限的生命,沉陷在污濁的世俗中去呢?他觀賞河中魴鯉,聽幽谷之鳴鷗,望眼前的曾城山,聯(lián)想到天上的仙山,圖一日之出世,忘千載之煩憂,體現(xiàn)了他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

陶淵明的潔身自好的隱逸思想,在中國古代知識分子中有深刻的影響。他的詩,在藝術(shù)上善用白描手法,創(chuàng)造和諧恬靜的意境。如他的詩“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初讀似覺平淡,一讀再讀,才知韻味深長?;莺椤独潺S夜話》:“東坡嘗曰:‘淵明詩初看若散緩,熟看有奇句。……’大率才高意遠(yuǎn),則所寓得其妙,造語精到之至,遂能如此,似大匠運斤,不見斧鑿之痕?!?/p>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