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說漢樂府《長歌行》

含英咀華——吳小如古典文學(xué)叢札 作者:吳小如 著


說漢樂府《長歌行》

長歌行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智锕?jié)至,焜黃華葉衰。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fù)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代《長歌行》古辭共三首,在宋人郭茂倩的《樂府詩集》中列入“相和歌辭”平調(diào)曲,并把后二首合成一篇(其實它們是完全不相干的兩首詩,宋人嚴羽的《滄浪詩話》已指出后者應(yīng)是兩首)。這里要講的是三首中的第一首,它最早見于梁蕭統(tǒng)的《文選》。這首詩的主題思想很明確,就是篇末兩句:“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庇捎谔茀蔷ぁ稑犯蓬}要解》釋此詩說:“言榮華不久,當(dāng)努力為樂,無至老大乃傷悲也?!焙笫辣惆堰@樣一首勸人珍惜青春,應(yīng)當(dāng)及時努力的具有積極意義的詩,說成了勸人及時行樂的作品。這顯然是謬說曲解。因為詩中只說到應(yīng)當(dāng)及時“努力”,并沒有像《古詩十九首》(之十五)中所說的“為樂當(dāng)及時,何能待來茲”那樣帶有明顯的消沉頹廢的思想。我們完全應(yīng)該恢復(fù)它積極健康的本來面目。

關(guān)于《長歌行》詩題命義,也是其說不一。我以為郭茂倩根據(jù)《文選》李善注所采用的說法還是比較確切平實的。他說:

崔豹《古今注》曰:“長歌、短歌,言人壽命長短,各有定分,不可妄求?!卑矗豆旁姟吩疲骸伴L歌正激烈?!蔽何涞?小如按:當(dāng)作“魏文帝”)《燕歌行》云:“短歌微吟不能長?!睍x傅玄《艷歌行》云:“咄來長歌續(xù)短歌?!比粍t歌聲有長短,非言壽命也。唐李賀有《長歌續(xù)短歌》,蓋出于此。

看來所謂“長”或“短”都是指歌聲和曲調(diào),與內(nèi)容是無關(guān)的。“壽命長短”云云,更屬臆說不可信。

0含英咀華說漢樂府《長歌行》0這首詩有兩個詞兒需要特別講解一下,即首句的“青青”和第六句的“焜黃”。其它詞句,大抵淺顯易知,可請讀者參閱黃節(jié)《漢魏樂府風(fēng)箋》、余冠英《樂府詩選》和我本人為北大中文系編注的《兩漢文學(xué)史參考資料》等書,無煩在此逐一詮釋了。

首先,“青青”一詞,當(dāng)然指顏色。如《詩經(jīng)·鄭風(fēng)·子衿》所謂的“青青子衿”,即指青色衣服。但從《詩經(jīng)》、《楚辭》直到漢代的樂府、民謠和古詩,“青青”這個詞兒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指顏色的同時,更主要的是形容植物少壯時茂盛的樣子。這在東漢鄭玄的《毛詩箋》、唐陸德明的《經(jīng)典釋文》、清人段玉裁的《詩經(jīng)小學(xué)》和陳奐的《詩毛氏傳疏》里都有具體的解釋,而段、陳兩家更進一步說明“青青”和《詩經(jīng)》里的“菁菁”就是同一個詞,都是形容植物枝葉茂盛,所謂“茂盛即美盛也”(見陳奐《詩毛氏傳疏》)?,F(xiàn)在我們常說的“青年”、“青春”,就是從“青青”這個詞最早的涵義引申發(fā)展而來的。這就同篇末的“少壯”二字相呼應(yīng),而不僅是指“園中葵”的顏色了。

其次,對“焜黃”這個詞應(yīng)當(dāng)怎樣理解?!段倪x》李善注:“焜黃,色衰貌也?!蔽宄甲ⅲ骸盁j黃,華(花)色壞。”后來余冠英先生注《樂府詩選》,更進一步認為“焜”是“熉”的假借字,釋“焜黃”為“色衰枯草貌”。二十馀年前我注釋《兩漢文學(xué)史參考資料》,也是這樣理解的。后來遍檢漢晉古書,卻發(fā)現(xiàn)除此詩外再沒有見到用“焜黃”一詞的。常見的則為“焜煌”一詞(如漢人雜書《急就篇》,揚雄《甘泉賦》、曹操詩《氣出唱》以及唐釋慧琳《一切經(jīng)音義》引《方言》郭璞注等),稱得起屢見不鮮。按“焜”之本義為形容火光燦爛,與煇(即“輝”)原系一字孳乳而成,并無枯黃之意,只因此詩與“黃”字連用,才把它說成“熉”的假借字。但“黃”字在秦、漢古書中,卻與“皇”字通用,最明顯的是東漢應(yīng)劭的《風(fēng)俗通義·聲音篇》中把“黃帝”就寫成“皇帝”。而“皇”字的本義即指太陽煌煌發(fā)光。后來由于“皇”已變成對帝王的專稱,才出現(xiàn)了從“火”的“煌”這個后起字。因此我認為,此詩的“焜黃”實即當(dāng)時通用的詞“焜煌”,不過把“煌”寫成“黃”字罷了。況且這句詩最末一字是“衰”字,已具枯萎凋謝之義,如把上面的“焜黃”講成“色衰枯黃貌”,于詩意也不免重復(fù)。如果講成植物的“華(花)葉”在春夏之時原是繽紛燦爛的,一到秋季便開始衰謝凋殘,似更為順理成章。這個講法為前人所未及,能否成立,還請讀者斟酌。

下面簡單分析一下這首詩的藝術(shù)特色。我認為,這首詩有著一個嚴肅而健康的主題,卻無冬烘的說教氣和空洞的概念化的毛病。它的思想內(nèi)容是對不知珍惜青春韶光的人進行一次嚴厲的當(dāng)頭棒喝,其發(fā)人深思的程度是驚心動魄的。但就全詩而論,讀起來卻給人以一種循循善誘、渾樸天成的感受,絲毫不覺得生硬牽強。這正由于原詩作者是以形象思維比喻來打動人,而不是用抽象概念當(dāng)教條來教訓(xùn)人的緣故。全詩共十句,前八句完全讓形象和比喻來說話,只有最后點明主題所在的兩句,才是通過形象思維提高到邏輯思維自然而然得出的結(jié)論。這正是初期樂府民歌異于文人的以說教為主的作品之處。

首二句極寫一年之計在于春,在植物群生的園圃里充滿生機。第一句用“青青”形容“園中葵”,顯得色彩鮮明,活力旺盛。尤其在春天,植物的花葉上映帶著黎明時鮮潔的露珠,該是一幅多么清新蓬勃的畫面!這就是第二句所給予讀者的具體形象。但這一句的著重點雖在“朝露待日”四字(注意這個“待”字,意味著清晨日未出時園中充滿一派新鮮爽潔的朝氣),但末尾卻用了個“晞”字(“晞”是被太陽曬干的意思),這就說明只要日光高射,露水就會很快地曬干,因而于精神飽滿之中已隱寓著時光一去不返、人生壽命有限等向消極方面逐漸轉(zhuǎn)化的因素。不過這種地方讀者倘不細心,是容易忽略的。三、四兩句專就首句形象加以發(fā)揮,寫溫煦的春曦傳播著光和熱,宛如施予萬物以德惠恩澤。所謂“光輝”,不僅指陽光照耀在萬物上所反射出的光芒,也同時反映出在春日照臨下萬物本身所具有的生命力。因為光輝本屬陽春所有,現(xiàn)在卻已施給萬物,連萬物也各自欣欣向榮,發(fā)出了光彩。五、六兩句則就第二句進一步往相反一面發(fā)揮,寫出大自然的另一面,即由盛而衰,由生長而消亡,由少壯而老大。秋天一到,植物的華葉生長得再茂盛秀美,也終于逃不脫衰謝凋殘的命運。然而正如早于此詩的一首民間挽歌所說:“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復(fù)落,人死一去何時歸!”植物雖由盛而衰卻仍周而復(fù)始,第二年春天一到,它們又會蓬勃地生長。人卻不能這樣,年光不能倒流,青春是一去不復(fù)返的。但詩人在這里并未直說,卻插入七、八兩句,用百川東流入海再不西歸為喻,把要從正面講的道理,委婉曲折地從側(cè)面表達給讀者了。這既要把講的道理加深,也把要說服人的力量加強,從手法上講是“蓄勢”,從構(gòu)思上講是以“淺出”來體現(xiàn)“深入”。最后歸結(jié)到九、十兩句,有水到渠成之妙,不僅通過形象的感染力使道理憬然醒豁,而且詩人的態(tài)度更顯得誠懇肫摯,給人以誨人不倦的諄諄之感。

清人吳淇于其所著的《選詩定論》中評此詩說:“全于時光短處寫長。”其實這首詩的特點恰好相反,作者正是通過以自然現(xiàn)象為比喻,于久處見暫,于長處見短,于永恒處見事物變化之迫促和急劇。關(guān)鍵在于詩中所用的形象都是又大又長,帶有永恒性的大自然,如寫植物的春生秋謝,陽光之普照大地,光陰之長河,百川之歸海等等,無一不是如此。比起《莊子·逍遙游》中所謂的“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來,立即感到兩者比興手法的異樣。而人生積時為日,積日為月,積月為年,看似長久,其實一瞥即逝。如任其蹉跎,則日復(fù)一日,年復(fù)一年,自甘暴棄,終于要后悔無及的。如果把最末兩句直截了當(dāng)?shù)睾捅P托出,則三言兩語可畢;然而那卻是標語口號,而非一首感人深摯的好詩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