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二 絳園中的照護

照護:哈佛醫(yī)師和阿爾茨海默病妻子的十年 作者:凱博文 著


序二 絳園中的照護

吳飛

深秋時節(jié),一翻開凱博文教授《照護》的第一頁,我就再也放不下此書,直到一口氣讀完。書中所寫人和事,我曾如此熟悉,而今又如此遙遠。中夜掩卷深思,我久久難以平復。老師的文字把我一下帶回到地球另一邊的康橋,那同樣秋色濃重的絳園。

1998年,當我碩士即將畢業(yè),正在考慮申請美國的博士學位時,很多師友向我推薦了凱博文教授,我也剛剛讀了他《疾痛的故事》和《苦痛和疾病的社會根源》,深深為他“軀體化記憶”(embodied memory)的概念所吸引,就向哈佛大學人類學系遞交了申請。我在拿到錄取通知后不久,也聽到了各種關(guān)于凱教授的傳聞,其中說得最多的,就是他是一個如何嚴厲,乃至兇狠霸道的老師。據(jù)說如果在他的辦公室門外待一會兒,你就能經(jīng)常看到學生淚奔而出。1999年9月,帶著滿心的好奇與不安,我和同學胡宗澤一起來到了康橋。我們安頓好之后,就先到人類學系所在的威廉·詹姆斯樓看看。一出電梯,首先見到的,就是系內(nèi)各位老師的照片。凱教授的照片在一個很顯眼的位置,第一感覺并不是很好,似乎是他比較年輕時的,雖然在微笑,卻似乎有些不懷好意,如同在嘲笑著即將來“受虐”的學生。就在這時,我們身后響起了一聲不太地道的漢語:“你們是我們中國來的學生嗎?”我們連忙回頭,卻見到一位身材魁梧但不乏和善的老教授站在面前,他就是凱博文教授,與照片上不懷好意的形象頗為不同。我們連忙做了自我介紹,凱教授知道我就是他的學生,就帶我來到了他的辦公室,并告訴我,這間辦公室以前曾經(jīng)是帕森斯(Talcott Parsons)的辦公室,這更令我肅然起敬。他的辦公室分為里外間,外間的墻上,很醒目地掛著一幅倪云林的《寄仁仲容膝齋圖》,在剛剛離開中國的我看來,顯得格外親切。圖軸下方,坐著一位上了點兒年紀的女秘書,瓊·吉萊斯皮(Joan Gillespie)。他的辦公室隔壁的小房間便是他的妻子瓊·克萊曼的辦公室,這時她也出來了,到教授辦公室的里間來和我說話。她以相當流利的中文說,她的中文名字是凱博藝。凱博文教授是1941年生人,當時五十八歲,和我父親同歲,而博藝教授生于1939年,還長他兩歲,顯得非常溫文爾雅,一看就知道是一位有很高的文化修養(yǎng)的美國女性,年輕時一定非常漂亮。正如教授書中所說,她集合了法國文化和中國文化的雙重優(yōu)雅,給人如沐春風的感覺。初見教授時的緊張,因她的出現(xiàn)而瞬間消散。導師夫婦與我非常輕松地聊天,教授對我提出了一些要求,諸如上哪些課、讀哪些書之類,但都沒有超出一般的要求,傳說中的嚴厲完全沒看出來。他給我看書架上一排排厚厚的論文,說這是他指導過的所有博士論文,希望我的也會放在這里。初次見面后,我覺得那些傳言都是不實之詞。

凱博文教授與其他教授合作指導過不少中國學生,但我是第一個在他名下的大陸學生,而且也是很少沒有醫(yī)學背景的學生之一。這些都讓我有一絲不安。按照美國人的習慣,學生對很多教授都是親切地直呼其名,我對很多教授也是這樣,但在自己導師面前,盡管未能感受到他的嚴厲,卻仍然感到非常緊張,所以總不敢叫他“阿瑟”,而是恭恭敬敬地稱他為“克萊曼教授”。在美國學習的五年多時間里,這一直是我對他的稱呼,直到畢業(yè)之后,我才在他的要求下改叫他“阿瑟”。但既然叫他“克萊曼教授”,那如何稱呼他夫人呢?很多時候我也管她叫“克萊曼教授”,雖然有些別扭,但不敢失了禮數(shù)。

在哈佛第一年的時光里,我每一兩周就會去一次他的辦公室,和他談學習的情況,在辦公室里會見到他的夫人凱博藝和秘書瓊,如同一個其樂融融的大家庭。凱博藝是很優(yōu)雅的白人女性,凱博文教授則是智慧與霸氣外露的典型猶太人,并不像我見過的一些非常紳士的白人,卻有著異常敏銳的洞察力與判斷力。他沒有人類學博士學位,卻能在人類學系得到如此崇高的地位;他也沒有受過非常嚴格的中文訓練,所以中文只限于幾句話的寒暄,但在漢學研究界卻也有崇高的地位。我漸漸了解到系里和整個美國人類學界的狀況,得知在我來到哈佛的前一年,即1998年,哈佛人類學系剛剛發(fā)生了一場革命,即本來是博士生必修課的《親屬制度研究》(Kinship Study),因被學生提出抗議而取消了其必修課的地位。親屬研究是結(jié)構(gòu)主義的看家領域,是人類學結(jié)構(gòu)主義時代的最后遺存,而今也被徹底蕩滌干凈,標志著人類學界完全進入無理論的后現(xiàn)代階段。博士生在各個文化中,選取各不相同的題目,也有各不相同的解釋路徑。而凱博文教授所開創(chuàng)的醫(yī)學人類學研究異軍突起,竟然能保持相當程度的理論關(guān)切,是人類學界最有生機的領域。而由于凱教授個人原因,這個領域又天然與中國研究高度重合。當初我選擇凱教授,就是被他的理論深度所征服,而今在與他深度接觸之后,確實感到這正是美國人類學唯一仍然有理論關(guān)懷的領域,正是我所喜歡的。因而,我第一個學期與凱教授夫婦關(guān)系非常融洽,沒有發(fā)生任何沖突。秘書瓊又是一個經(jīng)驗極其豐富、對教授與學生都關(guān)懷備至的老人,教授的很多事務都由她打理。

沒能體會到凱教授的嚴厲的另一個原因,也在于他這學期開的一門課“深度中國”(Deep China)對我來說沒有任何難度,因為課上閱讀的都是中國材料,雖然是英文書,但其中的內(nèi)容我太熟悉了,每次討論班都可以說很多,因而沒有受過教授的批評,但在課上我也確實沒有什么收獲。但到第二個學期就不同了,他開的課程是“地方生物學”(Local Biologies),不僅大部分閱讀材料與中國無關(guān),而且有許多相當專業(yè)的醫(yī)學內(nèi)容,令我頗為吃力。對我在課上的表現(xiàn),教授沒有明說什么,但不滿意卻也漸漸顯露出來,成績僅僅給了個“B+”。

而在那個時候,他已經(jīng)開始和我討論我的博士論文題目了。在哈佛人類學系,我有兩次見到了加拿大醫(yī)生費立鵬(Michael Phillips),他長期在北京回龍觀醫(yī)院,重新測算了中國的自殺率,并在1999年發(fā)表了研究成果,指出中國的自殺率居于世界高位。在文章發(fā)表之前,他與凱教授多次討論,我聽過他們的一次討論,真正見識了教授的嚴厲和不留情面,他對費立鵬的解釋方式不滿意,便不客氣地直接批評,而費立鵬的脾氣也很犟,兩個人爭執(zhí)起來,情形相當可怕,但每次都是凱博文占上風,費立鵬顯得灰頭土臉。凱教授批評費立鵬不懂人類學,只從醫(yī)學角度理解自殺,因而他一直在尋找一個博士生去研究自殺。但前面的學生比較頑強,覺得這是一個很難做的題目,都堅決拒絕了。我漸漸了解到,凱教授之所以要從大陸把我招來,大概就是想讓一個大陸學生去研究自殺,所以不容分辯地把自殺的題目指派給了我。而我對于能否進行下去,根本沒有概念。許多學長對我說:“這是一個太難的題目,你很可能會失敗。”“首先材料就很難獲得,當事人死了,你怎么做人類學研究?”當然也有人寬慰我說:“死亡研究是很容易出名的?!痹?000年的夏天,我回到中國,初步嘗試去做自殺訪談,雖然不無挫折,卻也頗收集到了一些詳細個案,回到康橋向凱教授報告之后,凱教授說:“我非常為你驕傲?!彼麆e的學生對我說,他經(jīng)常對他們說的是:“我對你非常失望?!薄澳闶俏宜袑W生中最差勁的?!甭犃诉@些,我喜滋滋的。

然而不久,凱教授的秘書瓊因病住院了。那個秋天的夜晚,我和幾位同門到凱教授家做客,我們大概一年會去一次,家里應該都是凱博藝負責布置,有著濃濃的中國韻味。席間,除了談論學術(shù)之外,教授夫婦都表現(xiàn)出對多年的秘書瓊的關(guān)心,教授講述著她以前的各種故事,并講了她在醫(yī)院中的豁達態(tài)度。而就在這時,電話響了,他夫人走過去,接電話的聲音哽咽了,回來說,瓊剛剛?cè)ナ?。大家都沉默了,不時可以聽到輕輕的哭聲。這是我和教授一起經(jīng)歷的一次死亡,他的惋惜與豁達,都是顯而易見的。

按照凱教授在《照護》中的敘述,這位瓊?cè)ナ赖臅r候,距離另一位瓊的發(fā)病也不遠了。但我們當時絲毫沒有感覺到。瓊·克萊曼一如既往地陪在教授身邊,凡是教授出席的學術(shù)活動,無論課程、會議、講座還是調(diào)查,她都陪在身邊,用形影不離來形容他們的關(guān)系一點兒也不夸張。我們自己不斷在抱怨夫妻關(guān)系的不易,看到的都是有各種問題的家庭,而凱教授這對夫妻,無論在中國還是美國,真是極為難得的典范。我每次和瓊聊天,都能深切感受到她的優(yōu)雅、和藹與關(guān)切,而且總是處在愉悅當中。凱教授說她像赫本,她們在氣質(zhì)上確實非常相似。正是與這位優(yōu)雅、愉悅的夫人相反相成,我才更能體會到凱教授自己的嚴厲、剛強,和對人類苦難的深切關(guān)懷。凱教授讓我多讀現(xiàn)象學的書,多讀海德格爾,而這也正是我所愿的。但當時我并沒有讀多少海德格爾,而是一頭扎入了對自殺理論的廣泛閱讀,也正是在這種閱讀中,我發(fā)現(xiàn)基督教傳統(tǒng)的自殺觀始于奧古斯丁,對奧古斯丁的關(guān)注便由此開始。

除了在聽到秘書瓊?cè)ナ赖臅r候,我另一次看到瓊·克萊曼的表情不再愉悅,是2001年9月11日的早晨。那一天,我的師弟郭金華剛到美國,我?guī)ダ蠋煹霓k公室,卻看到瓊正一臉凝重地和新任秘書瑪麗蓮聽廣播。我當時還不知道那天發(fā)生了什么,照常笑著和她們打招呼,她們卻不接話,我才感到一切都不太對勁,什么也沒說就離開了。中午之后,我才知道紐約發(fā)生的事。似乎就是在那之后,我感到瓊的身心狀況都開始發(fā)生變化。

凱教授從未和我們直接說瓊的身體狀況,我們也是在不知不覺中,感到這位師母好像不一樣了。一個標志性的事情,是師弟郭金華和我說的:“我寫了個東西,她說看看,看了之后說,這句英文寫得不好,于是幫我把那句刪掉了,然后打上新的一句話,結(jié)果這句話和剛剛刪掉的完全一樣?!边@次我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她的狀況。此后,她慢慢開始說話不斷重復,開始認人恍惚,開始說一些含糊不清的東西。

《疾痛的故事》,是我最早讀過的教授的著作之一,在其中,凱教授已經(jīng)將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與研究結(jié)合起來談。如何面對病痛,如何面對生存的痛苦,不僅是作為客觀觀察者的人類學家的研究論題,更與研究者的切身體驗息息相關(guān)。我們逐漸感覺到,凱教授自己正在一步步走進他自己的研究當中。于生活,這是令人惋惜的不幸;于學術(shù),這卻是深化理論的絕好機會,雖然這機會來得如此殘酷。

我終于感受到凱教授雷霆萬鈞般的嚴厲了。當時我正深深沉浸在對哲學理論的思考中,寫出了自己的研究計劃,卻由于過于抽象和理論化而被教授否定。教授終于對我說出了那句標志性的話:“我對你非常失望?!蔽蚁萑肓松羁痰姆此籍斨校瑴蕚渲貙懸环菅芯坑媱?,在寫出之前不敢去見他。那個冬天,我的思考陷入極大的危機。在一個雪后的下午,我正在校園里自東向西走著,落日的余暉中迎面走過來幾個人,因為陽光太強我看不清楚,直到跟前,才看到教授夫婦笑瞇瞇的臉。雖然剛剛跟我發(fā)過脾氣,教授卻依然滿面春風地主動和我打招呼,好像一切如常。他們走過去之后,我呆立了幾分鐘,決定趕快回去繼續(xù)寫。

新的研究計劃終于獲得了肯定,但我的研究經(jīng)費卻沒有申請下來。凱教授很著急,幫我四處找錢,最后從他自己主持的三個基金中湊出了一筆研究經(jīng)費,與一般田野研究的經(jīng)費相差無幾。然后他很嚴肅地對我說:“現(xiàn)在,我給你找到了研究基金,我是你的金主了,以后你必須聽我的,不能自作主張?!憋@然,他還沒有忘記上次的事。但在不久之后,他又說,沒有申請到經(jīng)費,不完全是我的錯,而是學術(shù)政治的原因。凱教授自己用中文說:“我是山東人的性格,直來直去?!币驗樗钠?,無論在中國還是美國學術(shù)界,他雖然德高望重,但也都有敵人。

2002年夏天,我回到中國,準備正式開始做田野,而正在北京開會的凱教授,帶著他的夫人,專門抽出一天,要到我的田野去看看。我們找了一輛車,開到河北農(nóng)村,那天正趕上大雨,一路上頗為狼狽。有美國哈佛的教授前來,當?shù)卣才帕艘晃桓笨h長接待,還找了一位自殺者家屬,請教授去家中看看。那位大姐的丈夫一年前剛剛喝農(nóng)藥去世,同意了接受我們的訪談,開始談得很克制,但談著談著,眼淚還是不知不覺流了下來,直到泣不成聲。這是我在訪談中經(jīng)常遇到的狀況,當然也是凱教授在世界各地都經(jīng)常遇到的狀況,我們已經(jīng)熟悉了這些生存性的痛苦。結(jié)束后,凱博文一邊安慰著被訪者,一邊攙扶著行動已頗為木訥的夫人,離開了這個農(nóng)家小院。這天下午,我們又去了一個鄉(xiāng)醫(yī)院,了解自殺救治的情況。而那時,凱教授和夫人已經(jīng)非常疲憊,不時地打著瞌睡。從醫(yī)院出來,我們直接坐車回京。后來田野里的人對我說:“你美國老師來,我們還以為有什么別的用意,但他其實就是專門來幫你的。”是的,教授夫婦大老遠冒雨來到我河北農(nóng)村的田野,以使我的研究更加順利,這其實是非常少見的事情,更何況,瓊的病情已經(jīng)非常顯而易見了。

田野進行得很順利,但后期卻遭遇了非典。凱教授不時給我發(fā)信,問我的情況,特別關(guān)心我在非典期間的各種狀況,讀了讓我非常感動,也漸漸升起一絲愧疚。因為這時,我已經(jīng)在聯(lián)系北大哲學系,尋求畢業(yè)后回來教書的可能了。凱教授一直希望我能把醫(yī)學人類學傳播到中國,但我在接觸了很多醫(yī)學人類學家之后,深深感到,對于沒有經(jīng)過正規(guī)醫(yī)學訓練的我,這條路會很艱難,而自殺研究并沒有使我更深地進入精神醫(yī)學,反而使我對奧古斯丁、家庭矛盾、禮制與死亡產(chǎn)生了更多的興趣。我從凱教授那里學到的,是對社會疾痛的深度關(guān)懷,但對于專業(yè)的醫(yī)學研究,總有先天不足。

回到哈佛以后,凱教授看了我的田野筆記,知道我的田野材料收集得非常好,但在醫(yī)學層面卻有所欠缺。這和他的大多數(shù)學生,特別是他接觸過的中國醫(yī)生都剛好相反,因為他們大多是只有醫(yī)學知識,缺乏人類學視角。為了彌補我的不足,他專門為我介紹了麻省總醫(yī)院的醫(yī)生,讓我去請教。我按照他說的做了,確實在論文寫作中彌補了不少相關(guān)的醫(yī)學知識,但我還是堅持認為,我未來的學術(shù)之路,應該以更加人文的方式去關(guān)注苦難。

在美國的最后一年半,我申請到了論文寫作的獎學金,同時為凱教授開設的“社會苦難”(Social Suffering)課做助教,經(jīng)濟上得到了保證,也因為進入了教學環(huán)節(jié),更多地理解了他的工作。很多次,我和凱教授夫婦一起從辦公室走到教室,凱教授攙扶著瓊,踩著秋天的落葉,顫顫巍巍地走在校園的大路上。瓊已經(jīng)常認不出我來,我看著她越發(fā)衰老下去,心里酸酸的。那個時候,他們的狀況已經(jīng)相當不好。

2004年冬天,終于到了我答辯的時候,教授意氣風發(fā),不斷地說:“我為你驕傲!”而瓊竟然能準確無誤地叫出我的名字,來向我祝賀。答辯之后不久我就回國了,進入北大哲學系博士后流動站。到了夏天,我再一次回到哈佛,參加畢業(yè)典禮。凱教授為我頒發(fā)了畢業(yè)證書,和我擁抱,再一次說:“我為你驕傲!”一切儀式結(jié)束之后,他從皮博迪博物館走出來,感慨了一句:“又一個學期結(jié)束了。”對于教授,這只是一個學期的結(jié)束,而對于我,卻是美國學業(yè)的徹底終結(jié)??粗直W位服的背影,我不知何時還能見到他。

在我剛畢業(yè)的幾年中,我每年都會回一次哈佛,都會到人類學系去,都會見到教授和他的夫人。瓊的狀況越來越糟糕。有時候大家在開會,她會突然大聲說一句與會議完全無關(guān)的話。凱教授也非常無奈:“你們看到了,我現(xiàn)在的生活是什么狀況?!边@時我才意識到,他已憔悴了許多。

2009年以后,我沒有再回過學校,只是在凱教授來中國的時候見過他幾次。2010年,聽到瓊?cè)ナ赖南?,我曾?jīng)和郭金華商量前去奔喪,但還是沒能成行?;腥恢g,十年已經(jīng)過去了,凱教授已年近八旬,然而,他的學術(shù)工作依然在繼續(xù)著,他仍然在世界各地奔走,仍然深深地熱愛著中國文化。我兩年前在北京見到他,反而覺得他變年輕了。直到讀了《照護》我才知道,他對中國的興趣,完全是受到夫人的影響。

雖然知道教授夫婦的一些過去,知道他在越戰(zhàn)期間去過臺灣,知道他在長沙研究的艱難,但是在讀了《照護》之后,我才將他們的生活經(jīng)歷連成了片,我才知道克萊曼并非凱教授生父的姓氏,才知道他小時候在紐約的那段生活,才知道猶太人身份也曾使他受到歧視,才知道他甚至到以色列去參加過基布茲,才知道他們夫婦的相遇、相愛、相知、相互照護的完整過程。將自己的思考糅在生動的自傳體敘述中,這本書多少也透出奧古斯丁和盧梭兩部《懺悔錄》的影子。

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正深刻改變著中國與美國的時候,我剛剛經(jīng)歷了人生的巨大變故,親歷了對病重岳母的照護與她的葬禮,再來讀自己老師的這些文字,我被帶回到二十年前哈佛絳園的深秋之中,回到了教授家那中國韻味濃厚的房子,回到了他的辦公室當中。我更加體會到,我的老師是一個何等不同尋常的人。記得在他的“社會苦難”課上,曾經(jīng)有個墨西哥裔學生(恰恰是我?guī)У挠懻摪嗌系膶W生)問老師:“您為什么這么關(guān)注痛苦?您會不會開一門課程叫“社會幸?!保⊿ocial Happiness)?”不記得老師怎么回答的了,只記得當時課堂上的笑聲。教授夫婦的經(jīng)歷,已經(jīng)回答了這位學生:只有社會苦難才能帶給我們更多的知識,才能給我們更多的教育,使幸福變得更加厚重和可貴。書中描寫了很多痛苦,甚至是無奈的痛苦,卻沒有絕望;有很多不可挽回的失落,卻沒有放棄。這一點,應該也是凱教授當初讓我研究自殺時,希望我領悟到的吧。

庚子深秋 北京仰昆室

(攝影?托本·埃斯克洛德)

因哈佛校園中絳紅色最多,中國學生遂將哈佛廣場(Harvard Yard)稱為絳園?!獏秋w注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