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畫
樂不思蜀
【天天悅讀】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個國家各據(jù)一方,征戰(zhàn)不休,爭奪霸主的統(tǒng)治地位。其中,劉備管轄割據(jù)的地方稱為蜀。劉備死后將王位傳給了兒子劉禪,又稱劉阿斗。臨終前,劉備囑咐諸葛亮輔佐劉禪治理蜀國。劉禪是一位非常無能的君主,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做,整天就知道吃喝玩樂,將政事都交給諸葛亮去處理。諸葛亮在世的時候,嘔心瀝血地使蜀國維持著與魏、吳鼎立的地位,諸葛亮去世后,由姜維輔佐劉禪,蜀國的國力迅速走起了下坡路。
公元263年,魏國大軍侵入蜀國,一路勢如破竹。姜維抵擋不住,終于失敗。驚慌不已的劉禪為了保命,便光著上身、反綁雙臂,叫手下捧著玉璽,出宮投降,做了魏國的俘虜。同時跟他一塊兒做了俘虜?shù)?,還有一大批蜀國的臣子。
劉禪投降以后,魏王曹髦(máo)為了籠絡(luò)人心,封他一個食俸祿卻無實權(quán)的“安樂公”稱號,并將他遷居魏國京都許昌居住,使他和以前一樣養(yǎng)尊處優(yōu)。
司馬昭雖然知道劉禪無能,但對他還是有點懷疑,怕他表面上裝成很順從,暗地里存著東山再起的野心,有意要試一試他。
有一次,他請劉禪喝酒,席間叫人為劉禪表演蜀地樂舞。跟隨劉禪的蜀國人看了都觸景生情,難過得直掉眼淚。司馬昭看看劉禪,見他正咧著嘴看得高興,就故意問他:“你想不想故鄉(xiāng)呢?”劉禪隨口說:“此間樂,不思蜀?!币馑际牵骸斑@里很快樂,我并不想念蜀國?!?/p>
散席后,劉禪的近臣教他說:“下次司馬昭再這樣問,主公應(yīng)該痛哭流涕地說:‘蜀地是我的家鄉(xiāng),我沒有一天不想念那里?!@樣也許會感動司馬昭,讓他放我們回去呀!”
果然不久,司馬昭又問到這個問題,劉禪就裝著悲痛的樣子,照這話說了一遍,但又擠不出眼淚來,只好閉著眼睛。司馬昭忍住笑問他:“這話是人家教你的吧?”劉禪睜開眼睛,吃驚地說:“是呀,正是人家教我的,你是怎么知道的呀?”
司馬昭徹底知道劉禪確實是個胸?zé)o大志的人,就不再提防著他了。
人們根據(jù)這個故事,引申出“樂不思蜀”這個成語。
——《三國志·蜀志·后主禪傳》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
【求解驛站】
蜀后主劉禪投降司馬昭后,被安置在洛陽仍過荒淫生活,快樂得不想回國。多用于形容人到了好的環(huán)境中而忘了本,含貶義。蜀,指三國時蜀國。
【活學(xué)活用】
你到了美國,可不能~,忘記養(yǎng)育你的故鄉(xiāng)故土??!
【妙語點撥】
劉禪身為一國之主,淪為亡國奴后,在敵國居然樂不思蜀,甚至連假裝想念故國都裝不出來,貪圖享樂而志向淪喪居然到了如此地步!我們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料想九泉之下的劉備,倘若知曉自己的兒子是這樣一番模樣,必被氣得捶足頓胸!這個故事啟示我們,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應(yīng)放任自己,而要志存高遠,并不懈地為之奮斗。
【近義】
樂不可支、樂而忘返
【反義】
葉落歸根、飲水思源
白頭如新
【天天悅讀】
鄒陽,西漢初時齊人,最初在吳王劉濞手下任職,以文辭著稱。吳王謀反,鄒陽諫而不聽,于是改投梁孝王劉武門下。
鄒陽為人有智謀才略,慷慨不茍合,因此遭到羊勝、公孫詭等人的妒嫉。他們在梁孝王面前說鄒陽的壞話。梁孝王聽信讒言,生氣地把鄒陽交給掌管法律的官員審訊定罪,準備將鄒陽殺掉。鄒陽十分激憤,擔(dān)心死后承擔(dān)“莫須有”的罪名,就從牢獄里寫信給梁孝王,信中列舉事實說明:“待人真誠就不會被人懷疑,純粹是一句空話?!?/p>
信中寫道:“從前荊軻仰慕燕丹的高義前去行刺秦王,盡管天空出現(xiàn)白虹貫日的征兆,可是燕太子丹仍然擔(dān)心荊軻害怕不能成行;衛(wèi)先生替秦王謀劃長平之事,也出現(xiàn)了金星遮掩昴星的預(yù)兆,而秦昭王仍然疑慮重重。他們的精誠所至感天動地顯示出征兆,卻不被燕丹、昭王兩主理解,這難道不是可悲的嗎!如今我竭盡忠誠,盡其計議,希望大王采納。您周圍的人不了解情況,終于把我交給官吏審訊,被世人誤解,即使讓荊軻、衛(wèi)先生復(fù)活,而燕丹、秦昭王也不會醒悟。希望大王仔細地審察這種情況?!?/p>
“卞和將寶玉獻給楚王,可是楚王硬說他犯了欺軍之罪,下令砍掉他的腳;李斯盡力輔助秦始皇執(zhí)政,使秦國富強,結(jié)果被秦二世處死。因此箕子裝瘋,接輿避世,他們都怕遭到這種災(zāi)禍啊。希望大王仔細地審察卞和、李斯的誠意,不要犯楚王、胡亥偏聽偏信的錯誤,不要讓我被箕子、接輿恥笑。我聽說比干被剖心,伍子胥的尸體被裝進皮袋子沉入江里,當(dāng)初我并不相信,現(xiàn)在我才了解了真情。希望大王仔細地審察,略微給我一點憐憫吧!”
“俗話說:‘有白頭如新,傾蓋如故?!p方互不了解,即使交往一輩子,頭發(fā)都白了,也還是像剛認識一樣;真正相互了解,即使是初交,也會像老朋友一樣。這是為什么呢?相知還是不相知,不在相處時間長短啊。所以,從前樊於期從秦國逃往燕國,把首級借給荊軻用來奉行燕丹的使命;王奢離開齊國前往魏國,在城上自刎用來退去齊軍保全魏國。王奢、樊於期不是因為齊、秦是新交,燕、魏是老相識,他們離開齊國和秦國,為燕、魏二君去死,是行為和志向相合而對正義無限仰慕的原因啊。所以蘇秦不被天下人信任卻對燕國像尾生一樣的信實;白圭戰(zhàn)敗丟掉六國城池,卻為魏國奪取了中山。這是為什么呢?實在是遇到知遇的原因啊?!?/p>
“我聽說莊重嚴整上朝的人,不會貪圖利祿而玷污道義;追求名譽的人,不會放縱私欲敗壞自己的品行,因此,縣名叫作“勝母”而曾子就不進去;城邑的名字叫“朝歌”而墨子就回車離去。如今,讓抱負遠大的人,為威重的權(quán)勢所震懾,為高位大勢所壓抑,有意用邪惡的面目、骯臟的品行來侍奉阿諛獻媚的小人而求得親近于大王左右,那么有志之士就會老死在巖穴之中了,怎么肯竭盡忠誠信義追隨大王呢!”
這封信進獻給梁孝王。梁孝王讀了鄒陽的信后,很受感動,于是立即派人從牢獄中把鄒陽放出來。鄒陽出獄后,更加敢于直諫,梁孝王對鄒陽的諫言總是聽從。后來,鄒陽成了梁孝王的上等賓客。
——《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
【求解驛站】
形容交情不深。
【活學(xué)活用】
我跟他認識有幾年了,但除了見面寒暄幾句,就沒有別的。因此至今還是~。
【妙語點撥】
太史公說:“鄒陽的言詞即使不夠謙遜,可是他連綴相類的事物,進行比較,確實有感人之處,也可以說是坦率耿直不屈不撓了?!编u陽憑借斐然的文采以及爭取自救的積極態(tài)度,最終自救成功,還成為梁孝王的貴賓。這啟示我們,自助者,天乃助也。天無絕人之路。當(dāng)遭遇絕境或險境時,不能心灰意冷,輕言放棄或消極地坐以待斃。正確的做法是:開動大腦,積極尋求解脫之法。再有,“白發(fā)如新,傾蓋如故”說明友誼的深淺,并不在于時間的長短,而在于了解與不了解。
【成語接龍】白頭如新→新陳代謝→謝天謝地→地老天荒→荒誕不經(jīng)→經(jīng)年累月
白龍魚服
【天天悅讀】
春秋時期,吳王過煩了宮中的生活,于是想穿上老百姓的衣服到民間去走一走,還想和他們一同飲酒。這決定可嚇壞了滿朝文武官員。若是吳王在出行的過程中遇到什么危險,誰能擔(dān)當(dāng)起這個責(zé)任?大夫伍子胥也認為一國之君混跡在百姓中間是很不妥當(dāng)?shù)?。為了打消吳王微服出游的念頭,他給吳王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天上的玉帝養(yǎng)了一條非常漂亮的白龍,這條白龍也是玉帝最鐘愛的寵物。有一天,白龍厭煩了天庭單調(diào)的生活,就變化為魚,下凡到一個清冷的池里游玩。它在清清的河水里游來游去,覺得非常有趣。這時,一個名叫豫且的漁人走了過來,這個深池是他每天打漁的地方。豫且看見池水中的這條魚個頭很大,高興極了,就一箭射了過去。正玩得高興的白龍突然感到一陣劇痛,原來豫且一箭射中了他的眼睛。白龍帶著痛逃跑,憤怒地到玉帝那里告狀,要求懲治豫且傷害神龍的大罪。
玉帝充滿疑惑地問白龍:“你為什么會讓一個漁夫射傷了眼睛呢?當(dāng)時你是以什么形象出現(xiàn)在漁夫面前的?”白龍回答道:“我當(dāng)時下到那清冷的池里化為一條魚……”
玉帝打斷白龍的話,說道:“漁夫打漁天經(jīng)地義,而你化龍為魚,自貶身份,才招致這無妄之災(zāi),這不能怨恨別人,問題倒是在你自己。你為什么要變化成魚的形象呢?而豫且用箭射魚又有什么罪過呢?”經(jīng)玉帝這么一說,白龍無奈之下,自認倒霉。
伍子胥說完了這個故事,轉(zhuǎn)身對吳王說:“白龍是玉帝所鐘愛的寵物,而豫且只是宋國的一個平民。如果白龍不變化成魚,豫且就不會射傷它?,F(xiàn)在您是一國之君,如果不顧自己作為國君的尊貴地位,而與普通百姓一起飲酒,我很擔(dān)心,怕大王會遇上如同豫且射白龍那樣的無妄之災(zāi)啊!”
吳王覺得伍子胥說得很有道理,于是取消了與百姓一同飲酒的念頭。后來,人們根據(jù)史料記載:“昔白龍下清泠之淵,化為魚。漁者豫且射中其目?!币瓿龀烧Z“白龍魚服”。
此外,關(guān)于白龍化魚的神話故事,還有另一種說法,故事是這樣的:河伯(黃河之神)化為白龍,在水濱游玩。后羿見了,一箭射傷了他的左眼。河伯上訴玉帝,請求玉帝殺掉后羿。玉帝說:“你是河神,后羿怎么能射你?誰叫你變作動物的?后羿射的是動物,難道有什么罪嗎?”這里說的不是白龍和豫且,而是河伯和后羿了,故事情節(jié)并無太大差異。
——《說苑·正諫》
【求解驛站】
白龍化為魚在淵中游。比喻帝王或大官吏隱藏身份,改裝出行。
【活學(xué)活用】
中國近些年來的古裝清廷戲里,康熙帝經(jīng)常是~,視察民情。
【妙語點撥】
伍子胥借“白龍魚服,見困豫且”的古代傳說成功說服了吳王,進而使其取消了“與民飲樂”的計劃。伍子胥的出發(fā)點是君王的安全。然而,一個稱職的國君是不能因為有危險的可能性,就只局囿于“高高的廟堂”,遠離民間,遠離黎民百姓。只有親身走到基層,才能聽到最真切的百姓之音。
【近義】
微服私巡、白龍微服
白虹貫日
【天天悅讀】
戰(zhàn)國時期,韓國有個叫聶政的人,其父是有名的鐵匠,后被韓王殺害。聶政長大后因殺人避仇,與母親、姐姐逃到了齊國,以屠狗為生。嚴仲子是濮陽(今河南濮陽)人,在韓哀侯朝中供職,與同朝的輔相俠累不和。據(jù)說俠累是個忌賢妒能、心胸狹窄的人,總是想盡辦法把政敵除掉。嚴仲子不想被俠累謀害,便離開輔國,開始周游各國,同時也在尋找可以替他殺掉俠累的人。嚴仲子到了齊國后,就聽人說聶政是個勇士,因為躲避仇家才到齊國作屠夫的。嚴仲子聽說之后便親自去聶政家拜訪他,往來頻繁。
有一次,他拿著許多好酒到聶政家,為聶政母親賀壽,還送上很多黃金表達敬意,聶政很奇怪嚴仲子為什么會送這樣的厚禮,就對他說:“我家中貧窮,因有母親在,便以屠狗為業(yè),為的是獲得食物供奉給母親。而這是我應(yīng)該做的,所以不敢接受大人您這么貴重的禮物!”嚴仲子把周圍的人打發(fā)走,對聶政說:“我有一個仇家,為了躲避仇家我才周游各國。這次到了齊國,聽說您是一個很講義氣的人,所以贈送百金,讓您做為日常生活費用。能夠交到您這樣的朋友,我很高興,不敢有其他的奢求?!甭櫿卮鹫f:“我之所以放棄理想,甘愿在這個小地方以屠狗為生,是因為這樣可以養(yǎng)活老母親。母親在世,我是不敢拿自己生命去冒險的?!焙髞韲乐僮佑侄啻嗡徒o聶政厚禮,而聶政始終不肯收。雖然如此,嚴仲子仍一直對他禮遇有加,總是盡了禮數(shù)之后才走。
幾年后,聶母去世。為母親服過喪之后,聶政對他姐姐說道:“唉!我聶政只是一個市井之徒,整天操刀賣肉而已。而人家嚴仲子是諸侯的卿相,不遠千里與我結(jié)交。他為賀母親大壽送上那么重的賀禮,我雖然沒有接受,但嚴仲子知道我心里是領(lǐng)情的。賢德的人為了一些微不足道的義氣而相信窮鄉(xiāng)僻壤之人,那么我聶政也不愿辜負人家的這份情意。前幾年,嚴仲子要我?guī)退舫鸺遥驗槟赣H在,我不能答應(yīng)他。如今母親已經(jīng)盡享天年,我也應(yīng)該為知己做些事了?!?/p>
聶政向西一直走到濮陽,見到嚴仲子,對他說:“以前我沒有答應(yīng)您的要求,是因為要奉養(yǎng)母親;現(xiàn)在母親已享天年而終,您要報仇的對象是誰,請告訴我!”嚴仲子說道:“我的仇人是輔國的丞相俠累,俠累是輔國哀侯的叔叔。他們家里的人很多,而且居住的地方守衛(wèi)很嚴。我想派人去行刺他,始終不行。既然您現(xiàn)在愿為我辦這件事,那我就派上一些車騎及隨從,作為您的助手吧!”聶政說:“輔國與衛(wèi)國,這兩個地方離得不是很遠,現(xiàn)在去殺輔國的丞相,而這丞相又是輔國國君的叔叔,所以做這件事不能人多。這么多人同去,萬一被抓一個,泄露了機密,輔國的所有人都會成為您的仇人,那您不是也完了嗎?”聶政堅決不要車騎隨從,孤身一人去刺殺俠累了。聶政到達輔國時,天上出現(xiàn)了奇怪的現(xiàn)象:白色的長虹穿日而過。人們都認為要出什么大事了。這時輔國丞相俠累正在府上,有很多武士保護他。聶政來到他的府邸,一句話也不說,拿著劍長驅(qū)直入,直上臺階刺殺俠累,他的舉動把旁邊守衛(wèi)的人嚇壞了,這些人一時不知如何是好,亂作一團。聶政就趁著他們大呼小叫、混亂不堪的時候一劍刺死了俠累,又殺了幾十個人,然而圍上來抓他的人越來越多,他一看不可能全身而退,就毀了自己的面容,剖腹自殺了。
為了查出是誰那么大膽指使刺客殺了輔國丞相,輔國人就把聶政的尸身暴露在集市上,然后貼出告示說,如果有誰能說出刺客的身世背景、來龍去脈,就賞賜千金。
聶政的姐姐聶榮聽說了這個消息。就對鄰居說:“這個人一定是我的兄弟?!比缓舐櫂s就趕到輔國曝尸之處,一看死者果然是自己的兄弟,伏尸大哭說:“這是我兄弟聶政啊!”懸賞的人對她說:“這個人就是刺殺我們輔國承相的人。我們君主懸賞千金要追查這個人的情況。夫人您難道不知道嗎?為什么還敢來認你的兄弟呢?”聶榮說:“我已經(jīng)知道懸賞的事,可是,我兄弟聶政之所以放棄自己的理想,藏匿在市井屠夫間,是因為我們的母親還活著,我還未出嫁?,F(xiàn)在母親安享天年,我也已嫁人,我的兄弟已經(jīng)沒有什么可牽掛的了,便為知己報仇,從容赴死。現(xiàn)在兄弟考慮我還在人世,所以自毀面目以防人家認出他是誰!我兄弟這樣為我著想,我為什么要害怕被牽連,湮沒了我兄弟俠義之名呢?”
聶榮撫尸陳說兄弟往事的壯舉震驚了輔國看熱鬧的人,他們都被這兩姐弟的俠義精神感動了,后來聶榮因悲傷過度死在了聶政的身旁。
——《戰(zhàn)國策·魏策四》
【求解驛站】
白色的長虹穿日而過。古人迷信,認為這種異常的天象是將有不平常事件發(fā)生的征兆。虹,這里指的是“暈”,即日光通過云層中的冰晶時,經(jīng)折射而形成的光圈;貫,穿。
【活學(xué)活用】
~英雄死,如此河山失霸才。
【妙語點撥】
俗話說“士為知己者死”。聶政待母親歸西之后,甘愿從一個市井屠夫轉(zhuǎn)身為一個忠肝義膽的刺客,以報嚴仲子的知遇、賞識之恩。他義薄云天,為了避免親朋好友受到牽連,不惜毀容剖腹。這樣的大義感動了上天,以致出現(xiàn)白虹貫日的奇觀?;蛟S,聶政這個刺客,應(yīng)該稱為“俠客”更恰當(dāng)。盡管以現(xiàn)在的眼光來看,聶政的“知己”只不過是在用小恩小惠收買他這個亡命之徒,而聶政僅僅是嚴仲子這個“知己”手中的復(fù)仇工具。
【成語接龍】白虹貫日→日短心長→長談闊論→論長說短→短壽促命→命詞遣意→意前筆后→后會無期→期頤之壽→壽陵失步→步步為營→營營茍茍→茍且偷安→安常守故→故劍情深→深情底理→理之當(dāng)然→然糠自照→照貓畫虎→虎體熊腰→腰纏萬貫
白面書生
【天天悅讀】
南北朝時期,有一個叫沈慶之的宋朝人。他字弘先,吳興武康(今浙江德清武康鎮(zhèn))人,是當(dāng)時著名的軍事將領(lǐng)。沈慶之從小就非常會打仗,常常打勝仗回來,后來他被封為“建武將軍”,專門負責(zé)防守邊疆。
有一天,文帝想要向北邊擴展領(lǐng)土,沈慶之知道文帝這個想法后,便極力阻止文帝:“大王,這件事萬萬不可,您還記得以前幾位將軍向北邊擴展領(lǐng)土失敗的事吧!大王……”
沈慶之不停地勸文帝,文帝覺得很煩,就對沈慶之說:“我不想聽了,我叫別人來跟你說!”于是,文帝找了左右兩個文官來和沈慶之爭辯。
沈慶之無奈地對文帝說:“治國譬如治家,耕當(dāng)問奴,織當(dāng)訪婢。陛下今欲伐國,而與白面書生輩謀之,事何由濟!”這段話的意思是:“大王,治理國家就像治理家一樣,要討論耕田的事就要找每天去耕田的奴夫,要問織布的事就要找織布的婢女?,F(xiàn)在大王要去攻打其他的國家,卻去找兩個從來沒打過仗的‘白面書生’來商量,這仗怎么可能會打成功呢?”文帝聽了大笑,但并沒有采納沈慶之的諫言。這位皇帝佬兒還狠狠地放話出來:“你不要再說了,我決定的事是不會再改變了!”
文帝當(dāng)然沒有采納沈慶之的意見。最終打了個大敗仗回來!
后來,大家就用沈慶之說的“白面書生”用來形容年輕沒有經(jīng)驗的讀書人,只知道書本上的知識,不曉得實際應(yīng)付事情的方法。
——《宋書·沈慶之傳》
【求解驛站】
形容年紀輕、知識淺薄、閱歷不深的讀書人。也泛指相貌姣好、白凈的年輕讀書人。
【活學(xué)活用】
別看他文縐縐的一副~模樣,與犯罪分子較量時可是勇猛非凡。
【妙語點撥】
文帝剛愎自用、一意孤行,即便是沈慶之這個當(dāng)臣子的如何口進良言,如何情真意切,如何運用類比對自己“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他也充耳不聞。最終,戰(zhàn)事落得個慘敗而歸的下場??窗?,這就是自以為是注定的悲情結(jié)局。這啟示我們,人際交往中,如果遇到異于自己的觀點或意見時,需要理性地對待之,分辨之?!捌爠t暗,全聽則明”,我們的耳朵需要傾聽來自四面八方的聲音,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規(guī)避風(fēng)險。
【近義】
文弱書生
【反義】
識途老馬
目不識丁
【天天悅讀】
《舊唐書·張弘靖傳》:“今天下無事,汝輩挽得兩石力弓,不如識一丁字?!?/p>
唐憲宗時,幽州節(jié)度使張弘靖,部下有兩個“從事”,一個叫韋雍,一個叫張宗厚。兩人仗勢欺人,橫行霸道,品性非常粗暴惡劣。他們常吃喝玩樂,直到深夜才散,還要讓侍衛(wèi)人員大隊兵馬,前呼后擁地護送他們回家,燈籠火把照得滿街通亮,鬧得雞犬不寧。他們一不高興,就拿士兵和百姓當(dāng)出氣筒,隨意打罵,耀武揚威,無法無天。
有一次,他們喝醉了酒,又對士兵大罵起來:“現(xiàn)在天下太平無事,又不打仗,你們這些飯桶,有什么屁用!能拉得兩石的弓,還不如識一‘丁’字……”這話明擺著是侮辱士兵,譏笑他們沒有文化,只有些粗力氣,任人指揮打仗賣命,平時貌似什么用處也沒有。士兵們聽了這些話,非常氣憤,背地議論紛紛,恨之入骨。
恰巧這時又發(fā)生了這樣一件事:張弘靖收到一筆犒賞士兵的經(jīng)費,他從中貪污,并私分了一部分。士兵們知道后,都怒發(fā)沖冠,更加不能容忍,于是一起造反,把韋雍、張宗厚都殺了,還把張弘靖抓住,關(guān)了起來。此外,也把他的住處團團包圍。因為全體士兵和下級官吏齊心一致,獲得了當(dāng)?shù)乩习傩盏娜χС?,上級衙門和朝廷沒有辦法,只好把張弘靖降職調(diào)走,這才息事寧人。
“目不識丁”這句成語,由此產(chǎn)生。由于“丁”字是很簡單、很容易認識的一個字,如果連“丁”字也不認識,當(dāng)然是文化水平極低的了。所以,不識字的文盲,往往被稱為“目不識丁”,或“丁字不識”“不識丁字”“不識一丁”。
此外,令有一說,“目不識丁”之典,出自《晉書·苻堅傳》。太元七年(公元382年),苻堅宴群臣于前殿,奏樂賦詩。秦州別駕姜平子所獻詩中有一“丁”字,但下面的豎鉤寫成豎,成了“丅”字。苻堅不認識,問是何字,姜平子回答說:“臣丁至剛,不可以屈,且曲下者不正之物,未足獻也?!避迗月犃朔浅8吲d,將姜平子擢為上第。其實姜平子將“丁”字寫錯了,他自作聰明所寫的“丅”字,乃是古“下”字。姜平子不知此為古字,苻堅本一粗人,當(dāng)然也不知為“下”字,所以還褒獎了姜平子一番。
【求解驛站】
形容連一個字也不認識。丁,表示最簡單的字。
【活學(xué)活用】
魯老太太原來~,經(jīng)過兩年學(xué)習(xí)已經(jīng)可以讀報紙了,真是不簡單啊。
【妙語點撥】
唐朝高官張弘靖,出身名門,養(yǎng)尊處優(yōu),嬌必生惡。張弘靖脾氣急躁,剛愎自用,還目中無人,收受賄賂而又膽大妄為,最終激起民憤,落得個被降職的下場。這從反面告訴我們,為人處事要正直剛正、虛懷若谷,這樣才能贏得他人的友誼,并獲得支持。此外,我們要加強文化知識的學(xué)習(xí),學(xué)富五車,以免貽笑大方,或被人戲耍卻不自知。
【近義】
胸?zé)o點墨
【反義】
學(xué)富五車、滿腹經(jīng)綸、識文斷字
生吞活剝
【天天悅讀】
唐朝時期,河北棗強縣有一個叫張懷慶的武官,喜歡附庸風(fēng)雅,文學(xué)水平卻比較低。為了追求虛名,他常常弄虛作假,把別人的好詩句改頭換面后說成是自己的“創(chuàng)作”。
有一次,張懷慶看了李義府的詩后,覺得很好,就在每句詩前添了兩個字,讓原詩該頭換臉,變成一首七絕充當(dāng)自己的作品:“生情鏤月成歌扇,出意裁云作舞衣。照鏡自憐回雪影,時來好取洛川歸。”
除了偷李義府,張懷慶還特別喜歡抄襲另外兩位名士張昌齡和郭正一,玩的也是和五絕變七絕類似的小把戲。張懷慶剽竊他人詩作的行徑,實在只能用“簡單粗暴”來形容。曾有人編了兩句話諷刺他,道是“活剝張昌齡,生吞郭正一”。這事最早記在唐人劉肅寫的《大唐新語·諧謔》里,不過劉肅記下的那兩句話是“活剝王昌齡,生吞郭正一”。到了宋代計有功編《唐詩紀事》,卻認為被“活剝”的應(yīng)該是張昌齡。
張昌齡是唐初詩人,年輕時就以文辭出名,考中進士后,考功員外郎王師旦卻不肯給他官做。唐太宗一向惜才,就問到底是什么原因,王師旦解釋說:“張昌齡文風(fēng)浮靡,華而不實,不是好苗子。如果任用了他,年輕人就難免因羨慕而效仿,如此一來,我怕會影響全國的風(fēng)氣??!”唐太宗聽了覺得很有道理,于是沒有再追究下去。后來翠微宮建成,張昌齡借機獻上《翠微宮頌》,唐太宗非常欣賞,贊嘆他是個寫文章的好手,于是下令提拔他,讓他專門替自己寫詔書。而被“生吞”的郭正一,也是當(dāng)時以文詞聞名的朝中要人。此人妙筆生花,文思泉涌,在唐高宗時候曾得到重用,當(dāng)時的詔書和朝廷文告,多半出自他的手筆。
——《大唐新語·諧謔》
【求解驛站】
比喻機械地套用別人的言論、文辭、經(jīng)驗、方法,也形容囫圇吞棗、食而不化。
【活學(xué)活用】
我們絕不可~地搬用他人的經(jīng)驗,而應(yīng)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妙語點撥】
張懷慶憑借著“生吞活剝”的卑劣手段,居然“千古留名”了,可惜留的是不雅之名。記得魯迅筆下的孔乙己說:“讀書人的事,能算偷么?”據(jù)孔乙己看來,讀書人的事只算得“竊”。然而,放眼當(dāng)下,有部分作家不僅連“剽竊”“抄襲”都不肯承認,他們還美其名曰為“借鑒”“吸收”“引用”。相比于“生吞活剝”的張懷慶,這些人“抄襲”的手法高明很多。當(dāng)一個國家在文壇上盛行抄襲之風(fēng)時,便是其文化走下坡路之際。
【近義】
食古不化、囫圇吞棗
【反義】
融會貫通
東山再起
【天天悅讀】
東晉時期,有一個叫謝安的人。他出身士族,少年時候就很聰明,不僅學(xué)識很高,而且擅長書法,寫得一手好字,跟王羲之是好朋友,經(jīng)常在會稽東山游覽山水,吟詩談文。他在當(dāng)時的士大夫階層中名望很大,大家都認為他是個挺有才干的人。但是他寧愿隱居在東山,不愿做官。有人推舉他做官,他上任一個多月,就不想干了。
后來,征西大將軍、明帝司馬紹的女婿桓溫請謝安做司馬。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謝安只好答應(yīng),這時,他已經(jīng)四十多歲了。在謝安將要出任的那天,朝廷的官員們都前來送行。這時有位中丞名叫高菘,同他開玩笑說:“你過去高臥東山,屢次違背朝廷旨意,不肯出來做官,想不到今天到底出來了!”(卿累違朝旨,高臥東山,諸人每相與言,安石不肯出,將如蒼生何?。┲x安聽了這話,感到很羞愧。
東山再起的典故就從這里誕生了,這個四字成語就是從高菘說的這句話中總結(jié)出來的。
謝安到了桓溫幕府,桓溫很高興,兩個人交談了一整天,言語間甚是投機。謝安后來官至宰相?;笢厮篮螅犹婊笢卣莆樟藮|晉的軍政大權(quán)。
公元383年8月,苻堅親自帶領(lǐng)87萬大軍從長安出發(fā)。向南的大路上,煙塵滾滾,步兵、騎兵,再加上車輛、馬匹、輜重,隊伍浩浩蕩蕩,差不多拉了千把里長。過了一個月,苻堅主力到達項城(在今河南沈丘南),益州的水軍也沿江順流東下,黃河北邊來的人馬也到了彭城(今江蘇徐州市),從東到西一萬多里長的戰(zhàn)線上,前秦水陸兩路進軍,向江南逼近。這個消息傳到建康,晉孝武帝和京城的文武官員都著了慌。晉朝軍民都不愿讓江南陷落在前秦手里,大家都盼望宰相謝安拿主意。
謝安運籌帷幄,以弟謝石為大都督,侄謝玄為前先鋒,子謝琰為大將,率兵八萬,破前秦八十萬大軍于淝水,使東晉政權(quán)轉(zhuǎn)危為安。此時,謝安正在與客人下棋,他接過謝玄派人送來的捷報,平靜地看完后,未說什么話,緩緩地轉(zhuǎn)向棋盤,與客人繼續(xù)下棋??腿吮锊蛔×?,問戰(zhàn)場上勝負如何?謝安答:“孩子們已把敵人殺得大敗?!闭f話時神色沉靜,舉止與平日一樣從容。
——《晉書·謝安傳》
【求解驛站】
這個成語原用來比喻辭官隱退后再度任職。而現(xiàn)在多用來比喻失敗后,恢復(fù)力量再干或者失勢后重新恢復(fù)地位的情況。指的是東晉的謝安重新出山做官的故事。因為謝安久居?xùn)|山(當(dāng)然不是海南的東山嶺),所以稱為“東山再起”。
【活學(xué)活用】
2008年北京奧運會時,劉翔因傷退賽后透露心跡:我一定會~。
【妙語點撥】
謝安才華橫溢、潔身自好、淡泊名利,足以讓那些追名逐利、趨炎附勢之徒汗顏,也足以讓那些為了一官半職,就將人格尊嚴棄之不顧,低三下氣地吮癰舐痔者汗顏。再有,四十歲東山再起的謝安,在關(guān)系東晉生死存亡的淝水之戰(zhàn)事宜上,運籌帷幄,以少勝多,使東晉政權(quán)轉(zhuǎn)危為安,卻淡然自若,足以使那些遇到芝麻小事便咋咋呼呼、翻江倒海的“精英們”汗顏!古為今用,重讀謝安、學(xué)習(xí)謝安,無論是對育人勵志,還是對鞭撻當(dāng)前趨炎附勢、好大喜功、追名逐利的流弊,都是大有益處的。
【近義】
重整旗鼓、卷土重來、死灰復(fù)燃
【反義】
一蹶不振
四面楚歌
【天天悅讀】
公元前202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國第一個統(tǒng)一的封建王朝。如今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中國陜西的秦始皇兵馬俑就是秦王朝留下的遺跡。另一處世界文化遺產(chǎn)——萬里長城,也是在秦王朝初具規(guī)模的。
由于秦朝統(tǒng)治者好大喜功,尤其是秦始皇為自己修建豪華的皇宮和陵墓,宮廷的花銷巨大,所以對百姓的剝削十分殘酷,全國各地接連不斷地爆發(fā)農(nóng)民起義。結(jié)果,秦王朝僅僅統(tǒng)治了15年,便滅亡了。秦朝滅亡后,主要有兩支勢力爭奪新的國家統(tǒng)治權(quán),一支由項羽率領(lǐng),一支是由劉邦率領(lǐng)。
項羽是來自楚地的一名將軍,性格剛烈、高傲,英勇善戰(zhàn)。劉邦在秦朝被消滅前是一名低級官僚,性格有些狡詐,但是知人善任。在反對秦王朝的戰(zhàn)爭中,兩人曾結(jié)拜為兄弟,互相聲援。秦朝滅亡后,兩人逐漸反目成仇了。
最初項羽占絕對優(yōu)勢。他自封為“西楚霸王”,相當(dāng)于皇帝的角兒,項羽封劉邦為“漢王”,只相當(dāng)于諸侯王。劉邦為了保存自己的力量,表面上承認項羽的統(tǒng)治地位,暗地里卻招攬人才,發(fā)展軍事力量。漸漸地,劉邦與項羽勢均力敵了。
后來,項羽和劉邦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但胃口漸大的劉邦在張良和陳平的規(guī)勸下,改變了“分而治之”的思維,認為應(yīng)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于是,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前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的項羽部隊。經(jīng)過一番激烈的交戰(zhàn),劉邦的軍隊把項羽和他的軍隊緊緊包圍在垓下(在今安徽境內(nèi))。此時,項羽雖已處于劣勢,但仍有十萬軍隊,劉邦也不能一下把項羽消滅。
一天夜里,被包圍的項羽和他的士兵聽見四周響起熟悉的歌聲。仔細一聽,竟然是自己家鄉(xiāng)楚地的民歌。歌聲是從劉邦的軍營里傳來的。項羽和他的士兵非常吃驚,以為劉邦早已攻下他們的家鄉(xiāng),抓來了許多家鄉(xiāng)的親人當(dāng)俘虜,而這熟悉的歌聲也引起了士兵們的思鄉(xiāng)之情。一時項羽軍中軍心大亂,士兵們紛紛趁夜色逃亡,十萬人逃得只剩下幾百人。
原來啊,這是劉邦使的計謀。劉邦組織自己軍隊的士兵唱那些感傷的楚地民歌,正是為了擾亂項羽軍隊的穩(wěn)定。在這種處境下,項羽喪失了斗志,便在營帳里面喝酒,還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淚,在旁的人也非常難過,都覺得抬不起頭來。過了一會兒,項羽騎上馬,帶著僅剩的八百名騎兵,決定從南突圍,邊逃邊打。項羽行到烏江畔,只余下28人,他自感無顏見江東父老,便自刎而死。劉邦獨攬?zhí)煜隆?/p>
由于這個故事里面有項羽聽見四周唱起楚歌,感覺吃驚,接著又兵敗自殺的情節(jié),所以后來人們便用“四面楚歌”來形容人們遭受各方面攻擊或逼迫的人事環(huán)境,以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
——《史記·項羽本紀》
【求解驛站】
比喻陷入四面受敵、孤立無援的困境。
【活學(xué)活用】
老韓在辦公室里的處境,雖不能說已到~的地步,但也夠疙疙瘩瘩不順暢的。
【妙語點撥】
項羽身為一介武夫,當(dāng)然不可能認識到導(dǎo)致自己兵敗的根本原因。在垓下,項羽只帶著28名騎兵敗退時,認為是命運在捉弄他,這一點可以從他三番五次述說“此天之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也!”的語句中即可看出。為了證明他善于打仗,他還三次打敗了步步緊追的漢軍,斬殺漢將,砍倒了漢旗,以便讓他的部下突出重圍,項羽的英雄氣概溢于言表。當(dāng)他意識到英雄已盡末路,是人力所不能挽回的天意要消滅他時,他便拒絕了亭長請他東渡烏江的建議,飲恨而亡。相較于有些狡詐的劉邦,項羽雖性格剛烈,卻不失英雄本色。
【近義】
腹背受敵、十面埋伏
出奇制勝
【天天悅讀】
戰(zhàn)國時期,有兩個著名的將領(lǐng),分別叫樂毅和田單。兩個人各侍其主,都很會布陣打仗。
有一次,兩人碰巧在即墨(今山東平度東南)這個地方打仗。田單帶領(lǐng)的是齊國的軍隊,樂毅帶領(lǐng)的是燕國的軍隊。樂毅將田單牢牢地困在城中,為了減少傷亡,所以沒有攻打。田單也沒有半點放松,為了鼓舞士氣,他和士兵們同吃同睡。
三年時間過去了,田單快要支持不住了。正在這時,燕國的國王去世了,新國王即位。于是田單靈機一動,想了一個轉(zhuǎn)敗為勝的好辦法。
田單先讓人去燕國散布謠言,說樂毅的壞話,新國王聽到傳言后不問青紅皂白,很快就把樂毅的將領(lǐng)之職撤了。樂毅知道撤職后兇多吉少,就動身逃到趙國去了。
田單見第一個目的已經(jīng)達到,便再次派人到燕軍中去散布謠言說:“即墨人最怕被別人挖祖墳。祖墳一挖,他們就會軍心大亂。”田單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他看出燕軍現(xiàn)在的將領(lǐng)是個無能的小人。果然不出所料,聽到這樣說,燕軍的新將領(lǐng)真的派人去挖即墨人的祖墳。結(jié)果即墨的軍民非常氣憤,非跟燕軍拼命不可。如此一來,燕軍打仗的士氣,一下子就提高了很多。
田單看到打仗的時機已經(jīng)成熟,便假裝向燕軍投降的樣子。燕軍的新將領(lǐng)居然真的以為是挖祖墳有效,高興地疏于防范。受降時,田單命令士兵們在牛角上綁上刀子,在牛尾上綁上鞭炮,用彩色的綢緞包住牛的全身。當(dāng)齊軍走到燕軍的附近時,田單下令點燃鞭炮,牛聽到鞭炮聲,嚇得六神無主,發(fā)瘋似地沖向燕軍。燕軍見此勢態(tài),四處逃跑。
就這樣,燕軍很快被打敗了。
——《孫子·勢篇》
【求解驛站】
用奇兵、巧計戰(zhàn)勝對方。比喻用奇妙的、出人意料的辦法或策略取勝。
【活學(xué)活用】
從那幾件事情可以看出,韓信是一位~、善于用兵的軍事統(tǒng)帥人才。
【妙語點撥】
田單聽聞燕王去世的消息后,頓生靈感,運用計謀,一步步將燕軍引入自己設(shè)下的圈套,從而讓齊軍轉(zhuǎn)危為安,最終取得了戰(zhàn)爭勝利。相比之下,新即位的燕王與取樂毅而代之的新將軍,則屬于“不動大腦,貿(mào)然聽信讒言”的愚昧之人,是扶不起的劉阿斗。燕軍最后敗北,亦在意料之中。燕軍放走軍事奇才樂毅,最后戰(zhàn)場失利,實乃咎由自取。
【成語接龍】出奇制勝→勝利在望→望洋興嘆→嘆為觀止→止戈散馬→馬馬虎虎→虎步龍行→行若無事→事與愿違→違天逆理→理屈詞窮→窮山惡水
出爾反爾
【天天悅讀】
戰(zhàn)國時期,有七個較為強大的諸侯國,史稱“戰(zhàn)國七雄”。但是你可不要以為,當(dāng)時就只是存在這七個諸侯國,其實呢,在這七個大國之外,還有許多的小國存在。發(fā)生戰(zhàn)爭也并不是只在大國之間,小的諸侯國之間也發(fā)生各種戰(zhàn)事。
這不,有一次,鄒國和魯國就發(fā)生了戰(zhàn)爭。由于鄒國比魯國還要弱小一些,盡管鄒穆公率領(lǐng)鄒國的軍民去抵抗,最終鄒國還是吃了敗仗。鄒穆公的官吏共死了33個人,而參加戰(zhàn)斗的老百姓則一個也沒有死。在戰(zhàn)斗的時候,他們像在旁邊看熱鬧一樣,根本懶得沖鋒殺敵。鄒穆公很不開心,于是,他就找了一個人發(fā)泄,可巧,這個人不是別人,就是后來被中國人稱為亞圣的孟子。
鄒穆公問孟子道:“在這場戰(zhàn)爭中,我手下的官吏被殺死了33個,可是老百姓卻沒有一個為他們?nèi)テ疵?,他們眼看長官被殺,而不去營救,真是可恨極了!要是殺了這些人吧,他們?nèi)颂?,殺也殺不完;要是不殺吧,我又難消心中之恨。我該怎么辦才好呢?”
孟子說話可是直來直去的,孟子說:“這不怪老百姓啊,這要怪您自己?!?/p>
鄒穆公瞪大了眼睛,可以看出他吃驚不小。但是孟子沒有理他,繼續(xù)說:“記得有一年鬧災(zāi)荒,年老體弱的百姓餓死在山溝荒野之中,壯年人外出逃荒的有千人之多,流落到哪個國家的都有。而大王的糧倉還是滿滿的,國庫也很充足,管錢糧的官員并不把這嚴重的災(zāi)情報告給您。這可不是一般的怠慢,這簡直就是不把老百姓的生死放在眼里啊。您想啊,當(dāng)初您這樣對待他們,今天他們也以同樣的怠慢來對待您,您又有什么可報怨的呢?”
鄒穆公咬了咬嘴唇,沒有說話。
孟子又繼續(xù)說:“曾子有句言,您聽說過嗎?”鄒穆公搖了搖頭。
孟子接著說道:“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句話的意思是,要警惕呀!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如何對待你?,F(xiàn)在鄒國發(fā)生的事,不就是曾子這句名言的最好注釋嗎?如今百姓有了一個報復(fù)的機會,就要用同樣的手段來對待那些長官了?!?/p>
“那要怎么辦呢?”鄒穆公覺得孟子說的話還有點道理,便謙遜地問。
孟子告訴鄒穆公說:“這不難辦,您可以實行仁政啊,實行了仁政,老百姓都感激您,也會愛護他們的長官,并且愿意為國家沖鋒殺敵了?!?/p>
——《孟子·梁惠王下》
【求解驛站】
原意是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就怎樣對待你?,F(xiàn)多指人的言行反復(fù)無常,前后自相矛盾。爾,你;反,通“返”,回。
【活學(xué)活用】
張兵決定與李健絕交,是因為張兵覺得李健這個人經(jīng)常~。
【妙語點撥】
孟子諫鄒穆公的過程中,引用曾子“出爾反爾”的名言,對鄒穆公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讓鄒穆公領(lǐng)悟了“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會怎樣對待你”的深刻道理。鄒穆公身為一國之主,尤能聽得進孟子的批評和建議,但現(xiàn)實中某些官員,容忍不了一絲百姓的抱怨之聲,更別提批評了!這些人真該好好反思一下。再有,與人相處時,我們要平衡好自己,努力做好自己,這樣不僅能把自己贏回來,也會讓別人懂得該怎樣尊重自己和他人。
【近義】
言而無信
【反義】
說一不二、言行一致、一言九鼎
出人頭地
【天天悅讀】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他的父親蘇洵和弟弟蘇轍都是北宋有名的文學(xué)家,被人們合稱為“三蘇”,而且都一起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
蘇軾小時候,天資聰穎,由于書讀得多,字也認得多,再加上文章寫得好,因而受到人們的稱贊。在一片贊揚聲中,蘇軾不免有些飄飄然。
有一天,便在自己書房門上手書一聯(lián),以顯示自己的才華,聯(lián)文是:讀盡人間書,識遍天下字。對聯(lián)貼出之后,有一位老者專程來到蘇家,向蘇軾“求教”,請?zhí)K軾認一認他帶來的書,書上全是寫著周朝時史籀創(chuàng)制的字。蘇軾開始滿不在乎,非常得意,可是接過書一看,書上的字一個也不認識,這對驕傲自滿的蘇軾是當(dāng)頭一棒,他頓時面紅耳赤,只好向老者道歉。老者也沒說什么,便含笑而去。蘇軾這時才感到自己太驕傲了,于是將書房門前對聯(lián)的上下聯(lián)前各添了兩個字,使思想境界為之升華,一幅具有遠大抱負的對聯(lián)展現(xiàn)在人們的眼前:“立志讀盡天下書,發(fā)憤識遍天下字?!?/p>
此后,蘇軾發(fā)奮讀書。二十歲的時候,已學(xué)得博古通今,便和弟弟蘇轍一起參加了京城的考試。當(dāng)年的主考官是翰林學(xué)士歐陽修。歐陽修對當(dāng)時文壇崇尚詭怪奇澀的文風(fēng)很是反感,一律不加錄取。當(dāng)他看到一篇《刑賞忠厚論》時,十分高興,便準備取為第一。由于試卷是密封的,歐陽修并不知道那文章是誰寫的。他想了想,覺得能寫出這樣的文章的人,除了他的弟子曾鞏之外,可能不會有別人了。為了避嫌,歐陽修就把蘇軾的卷子判為第二。等到發(fā)榜公布的時候,歐陽修才知道寫那篇好文章的人不是曾鞏,而是個叫蘇軾的年輕人,心里便有些過意不去。
歐陽修得知《刑賞忠厚論》不是他的弟子曾鞏寫的,而是初出茅廬的蘇軾所寫,心里覺得有點對不住蘇軾,竟讓他屈居第二。再看到蘇軾以后送來的文章,篇篇才學(xué)橫溢,更是贊嘆不已。于是寫信給當(dāng)時聲望頗高的梅堯臣說:“蘇軾的文章實在是好,我應(yīng)當(dāng)讓路,使他高出我一頭?!背烧Z“出人頭地”就是由此而來的。當(dāng)時聽說此事的人都不以為然,認為歐陽修夸大了蘇軾的才學(xué),等以后他們看到了蘇軾的文章以后才信服。
后來,蘇軾得到歐陽修等文壇名流的指點,文章越來越好,后來果然出人頭地,和歐陽修等人被后人并稱為“唐宋八大家”。
——《宋史·蘇軾傳》
【求解驛站】
原意是讓這個人高出一頭。后形容超過一般人或高人一等。
【活學(xué)活用】
在學(xué)習(xí)上,既不想下苦功,又想~,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妙語點撥】
歐陽修表彰蘇軾“出人頭地”的言語,既表明了自己謙虛、愛才的心境,同時又形象地表達出年輕的蘇軾那不同凡響的才華。當(dāng)初蘇軾取得一點成績后,開始驕傲自滿。幸運的是,一位老爺爺及時讓蘇軾醒悟過來,使蘇軾意識到學(xué)問是無窮無盡的,對待知識,應(yīng)該永不滿足,終于成為大文豪。這正印證了那句老話:“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p>
【近義】
高人一等、嶄露頭角
【反義】
相形見絀、庸庸碌碌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天天悅讀】
戰(zhàn)國時期,魏國的東陽地方向國家交售的錢糧布帛比往年多出10倍,為此,滿朝廷的大臣一齊向魏文侯表示祝賀。魏文侯對這件事并不樂觀。他在思考:東陽這個地方土地沒有增加,人口也還是原來那么多,怎么一下子比往年多交10倍的錢糧布帛呢?即使是豐收了,可是向國家上交也是有比例的呀。他分析這必定是各級官員向下面老百姓加重征收得來的。這件事使他想起了一年前他遇到的一件事。
一年前,魏文侯外出巡游。一天,他在路上見到一個人將羊皮統(tǒng)子反穿在身上,皮統(tǒng)子的毛向內(nèi),皮朝外,那人還在背上背著一簍喂牲口的草。魏文侯感到很奇怪,便上前問那人道:“你為什么要反穿著羊皮衣,把皮板露在外面來背東西呢?”那人回答說:“我很愛惜這件皮衣,我擔(dān)心把毛露在外面搞壞了,特別是背東西時,我怕毛被磨掉了?!蔽何暮盥犃?,很認真地對那人說:“你知道嗎?其實皮板更重要,如果皮板磨破了,毛就沒有依附的地方了,那你想舍皮保毛不是一個錯誤的想法嗎?”那人依然執(zhí)迷不悟地背著草走了。
如今,官吏們大肆征收老百姓的錢糧布帛而不顧老百姓的死活,這跟那個反穿皮衣的人的行為不是一樣的嗎?
于是,魏文侯將朝廷大臣們召集起來,對他們講了那個反穿皮衣的人的故事,并說:“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如果老百姓不得安寧,國君的地位也難以鞏固。希望你們記住這個道理,不要被一點小利蒙蔽了眼光,看不到事情的實質(zhì)。”眾大臣深受啟發(fā)。
——《左傳·僖公十四年》
【求解驛站】
皮沒有了,毛長到哪里去呢?比喻人或事物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基礎(chǔ),就無法存在。存,存留;焉,哪里;何處;附,附著。
【活學(xué)活用】
倘若朕的江山不保,你們不是也跟著家破人亡?~。(姚雪垠《李自成》)
【妙語點撥】
當(dāng)東陽地方向魏文侯交售的錢糧布帛比往年多出10倍時,百官爭相恭喜魏文侯。但魏文侯不以為喜,反而憂心忡忡。經(jīng)過一番縝密地分析后,料想必是下級官員重重盤剝百姓的結(jié)果。于是,召集官吏于一堂,用一個反穿皮衣的農(nóng)夫背柴的故事啟發(fā)眾臣:民是國家賴以存在之依據(jù),必須保護好百姓的利益,不能好大喜功,為了得到國君贊揚,而置百姓利益于不顧。有民,才有官,才有國君。如果本末顛倒,那將是得不償失的。
【近義】
相輔相成、皮之不存,毛將安附
葉公好龍
【天天悅讀】
春秋的時候,楚國葉縣有一個名叫沈儲梁的縣令,大家都叫他葉公。
葉公非常喜歡有關(guān)龍的東西,不管是裝飾品、梁柱、門窗、酒壺、酒杯、碗盤、衣服,上面都有龍的圖案,連他家里的房檐屋棟上也雕刻著龍的花紋圖案,大家走進葉公的家還以為走進了龍宮,到處都可以看到龍的圖案!“我最喜歡的就是龍!”葉公得意地對大家說。
有一天,葉公愛龍成癖的事被天上真的龍知道了,真龍說:“難得有人這么喜歡龍,我得去他家里拜訪拜訪呀!”
真龍就從天上飛來葉公的家,龍頭搭在窗臺上探望,龍尾伸進了大廳,大喊說:“葉公在家嗎?”
葉公一看到真正的龍,嚇得轉(zhuǎn)身就跑,好像掉了魂似的,臉色驟變,簡直不能控制自己。邊跑邊大叫:“哇!怪物呀!”
真龍覺得很奇怪,說:“你怎么說我是怪物呢?我是你最喜歡的龍呀!”
葉公害怕得直發(fā)抖,說:“我喜歡的是像龍的假龍,不是真的龍呀,救命呀。”
葉公話沒說完,就連忙往外逃走了!留下真龍一臉懊惱地說:“哼,葉公說喜歡龍這件事是假的,他根本是怕龍嘛!害我還特意飛來拜訪他!”
——《新序·雜事》
【求解驛站】
比喻自稱表面上愛好某事物,實際上并不真正愛好,甚至害怕。葉公,春秋時楚國貴族,名子高,封于葉(古邑名,今河南葉縣)。
【活學(xué)活用】
現(xiàn)在的一些年輕人看著別人過圣誕節(jié),自己也跟著過圣誕,還說自己非常喜歡,但如果真讓他說圣誕是怎么回事時,他卻一臉茫然,這跟~有什么兩樣啊!
【妙語點撥】
這個故事,用很生動的比喻,辛辣地諷刺了葉公式的人物,深刻地揭露了他們只唱高調(diào)、不務(wù)實際的壞思想、壞作風(fēng)。通過這個故事,我們要丟棄理論脫離實際的壞思想、壞作風(fēng),樹立實事求是的好思想、好作風(fēng)。
出言不遜
【天天悅讀】
三國時期,有個名叫張郃(hé)的人,早先是袁紹手下的一員戰(zhàn)將。
有一次,袁紹與曹操在官渡(今河南省中牟東北)大戰(zhàn)。袁紹派大將淳于瓊督運糧草,囤積在鳥巢。曹操獲悉這一情況后,便派兵趕往鳥巢襲擊淳于瓊。
張郃勸諫袁紹說:“曹操兵士雖然比我軍少,但都是精兵,萬一淳于瓊守不住鳥巢,就糟了,我認為應(yīng)該派重兵支援鳥巢?!?/p>
袁紹的另一名大將郭圖說:“張郃說的不是好計策。我看應(yīng)該先襲擊曹操的大本營,這樣,曹操一定會回去救援,鳥巢之圍便不解自破了?!?/p>
張郃聽了郭圖的意見,不以為然地說:“曹操兵營易守難攻,不可能很快攻下,如果淳于瓊被擒,我們斷了糧草,就輸定了?!?/p>
袁紹覺得自己的兵力遠勝于曹操,于是采取郭圖的軍事策略,只派遣小部隊支援淳于瓊,而用重兵攻打曹操的大本營,曹操嚴密防守,袁紹一時半會很難將曹操的大本營攻破。
曹操襲擊鳥巢成功,用大火燒了袁紹屯在鳥巢的糧草,這一來,袁紹的軍心動搖,不戰(zhàn)自敗。
郭圖知道這次失敗是由于自己的計策不當(dāng)造成的,便采取惡人先告狀的辦法,向袁紹誣告說:“張郃對吃了敗仗竟然幸災(zāi)樂禍,說話也很傲慢無禮?!?/p>
張郃知道后,生怕袁紹遷怒于他,于是投奔曹操。他對曹操說:“郭圖對袁紹說我幸災(zāi)樂禍,出言不遜,我只能來投奔您了。”
曹操說:“你來投奔我,就像韓信投奔劉邦一樣正確?!?/p>
后來,張郃成為曹操手下一名得力的戰(zhàn)將,立下了不少戰(zhàn)功。
——《三國志·魏書·張郃傳》
【求解驛站】
形容說話傲慢無禮。出言,話說出口來;遜,謙讓。
【活學(xué)活用】
這個人經(jīng)?!?,所以人緣很差,大家都懶得與他交往。
【妙語點撥】
袁紹自感兵力遠勝于曹操,無論是對下屬的不同建議,還是對當(dāng)時的戰(zhàn)爭形勢,都缺乏客觀地分析,最終導(dǎo)致戰(zhàn)場失利。后又缺乏辨別能力,聽信小人郭圖的一面之詞,使張郃有性命之憂,轉(zhuǎn)而投奔曹操。曹操愛惜人才,將張郃此舉比作韓信投奔劉邦,曹操敢于用人的魄力可見一斑。相比之下,袁紹是那么的渺小。事實上,袁紹的種種性格缺陷注定了他只能在三國的歷史中演繹一個跳梁小丑的角色。
【近義】
出口傷人
【反義】
彬彬有禮
出類拔萃
【天天悅讀】
孟子,名軻,字子輿,鄒國(今山東鄒城東南)人,是孔子的孫子子思的學(xué)生。孟子是戰(zhàn)國時期的大思想家、教育家。他繼承了孔子的儒家學(xué)說,他非常崇拜孔子,在他的心目中,孔子是個超人的天才,是個圣人。
有一天,孟子的學(xué)生公孫丑問孟子:“老師,你已經(jīng)是一位圣人了嗎?”
孟子說:“連孔夫子都不敢稱自己是圣人,我又算得了什么呢?”
公孫丑列舉了伯夷、伊尹等以賢德著稱的人問孟子,他們是否和孔子一樣。
孟子回答說:“自有人類以來,沒有人比得上孔子的?!?/p>
公孫丑接著又問:“那么,他們和孔子有什么不同呢?”
孟子借用了孔子的學(xué)生有若的一句話說:“凡是同類的都可以相比較。麒麟和走獸,鳳凰和飛鳥,泰山和小土堆,河海和小水洼,它們都是同類。但前者又都遠遠超越了它的同類。圣人和老百姓也是同類,都是人,但圣人是遠遠地超出那一類的。自有人類以來,沒有人比孔子更偉大了??鬃邮浅鲇谄漕?,拔乎其萃?!?/p>
——《孟子·公孫丑上》
【求解驛站】
比喻聚集在一起的人或物,超出那一類,高出那一群。形容人的品德、才能超出同類之上。出,超過;類,同類;拔,超出;萃,草叢生的樣子。
【活學(xué)活用】
王凱的硬筆書法,在同學(xué)中~。
【妙語點撥】
無論是孟子還是有若,都忽視了“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道理。有道是:“長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睕]有哪個人是絕對至尊的。做人不能甘于平庸,而應(yīng)努力成為一個出類拔萃之人,敢于挑戰(zhàn)至尊,挑戰(zhàn)權(quán)威。唯有如此,一個人才能擁有舒適的生活,盡享人生之樂。歷史與社會的車輪也才能在這種不斷地超越中滾滾向前。
【近義】
鶴立雞群、超群絕倫
【反義】
濫竽充數(shù)
厲兵秣馬
【天天悅讀】
春秋時期,秦國派杞子、逢孫、楊孫三人領(lǐng)軍駐守鄭國,卻美其名曰為:幫助鄭國守衛(wèi)其國都。公元628年,杞子秘密報告秦穆公,說他已“掌其北門之管”,即掌握了鄭國國都北門的鑰匙,如果秦國進攻鄭國,他將做秦國內(nèi)應(yīng),協(xié)助秦國攻鄭。
秦穆公接到杞子的密報后,覺得機不可失,顧不得聽取大夫蹇叔的勸阻,便立即派孟明、西乞術(shù)、白乙丙三位將軍率兵進攻鄭國。
蹇叔的兒子也隨部隊出征,蹇叔哭泣著對自己的兒子說:“你們一定會在淆這個地方遭軍隊抵御,到時我來幫你收尸?!?/p>
秦軍經(jīng)過長途跋涉后,終于來到離鄭國不遠的淆國,剛好被鄭國在這里做生意的商人弦高碰到。弦高一面派人向鄭穆公報告,一面到秦軍中慌稱自己是代表鄭國前來慰問秦軍的。弦高說:“我們君王知道你們要來,特派我送來一批牲畜來犒勞你們?!?/p>
弦高的這一舉動,引起了襲鄭秦軍的懷疑。秦國將領(lǐng)懷疑鄭國已做好了作戰(zhàn)的準備,所以對繼續(xù)進軍猶豫不決。
鄭穆公接到了弦高的密報后,急忙派人到都城的北門查看,果然看見杞子的軍隊“束載、厲兵、秣馬矣”,即人人扎束停當(dāng),兵器磨得雪亮,馬喂得飽飽的,完全處于一種作為內(nèi)應(yīng)的作戰(zhàn)狀態(tài)。對此,鄭穆公派皇子向杞子說:“很抱歉,恕未能好好款待各位。你們的孟明就要來了,你們跟他走吧!”
杞子等人見事情已經(jīng)敗露,便分別逃往齊國和宋國去了。孟明得知此消息后,也不情愿地下令撤軍。
成語“厲兵秣馬”便來自于典故中“束載、厲兵、秣馬矣”。
——《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求解驛站】
磨好兵器,喂飽戰(zhàn)馬。形容做好戰(zhàn)斗準備。厲,同礪,磨;兵,兵器;秣,喂牲口。
【活學(xué)活用】
孫權(quán)克仗先烈,雄據(jù)江東,舉賢任能,~,以伺中國之變。(陳亮《酌古論·呂蒙》)
【妙語點撥】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zé)”“位卑未敢忘憂國”的中華民族優(yōu)秀品質(zhì)在弦高身上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弦高只是鄭國一個以買賣為生的普通商人,但當(dāng)他聽說秦國要攻打自己的國家時,毫不猶豫地冒著破產(chǎn)和被識破而殺頭的雙重危險,把自己用來做生意的牲畜送給秦軍,還委婉地透露給秦軍一個信息:我們鄭國已經(jīng)知道你們來了,已經(jīng)做好準備了。弦高之所以如此做,是想拖延秦軍進攻的步伐。與此同時,他又派人飛快地回國報告,讓鄭國迅猛備戰(zhàn)。這是一個多么機智、勇敢,又值得敬仰的儒商啊。
【近義】
嚴陣以待、枕戈待旦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天天悅讀】
南北朝時期,公元550年,東魏的政治大權(quán)被當(dāng)朝的丞相獨攬,這個丞相就是高洋。高洋一人統(tǒng)攬著東魏所有的政事,并且有篡權(quán)奪位之心。當(dāng)時的魏孝靜帝(元善見)只是一個“居其位,不謀其政”的皇帝。后來高洋逼迫魏孝靜帝退位,將皇位轉(zhuǎn)讓給他。高洋就這樣運用卑鄙的手段建立起了一個新的王朝。這個王朝就是北齊,高洋做了北齊的文宣帝。
為了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防止東魏死灰復(fù)燃,東山再起,高洋大滅東魏元氏政權(quán)的勢力,對東魏的皇族斬盡殺絕,幾乎不留活口,以此來免除后患。
高洋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手段極其殘忍。他首先殺死的就是魏孝靜帝和他的三個兒子。他用毒酒將他們毒死。之后,高洋還是覺得留有隱患,就下令把元氏宗室近親44家逮捕下獄。前后共處死七百多人,就連嬰兒也不放過。將元氏宗親殺害后,高洋還叫人將尸體拋到漳河里去喂魚。
高洋的行為很快就傳播開來。傳到了元氏的遠房宗族那里,遠房宗族非??只牛率裁磿r候高洋的屠刀會砍到頭上來。他們趕緊聚集起來商量對策。有個名叫元景安的縣令說,眼下要保命的唯一辦法,是請求高洋準許他們脫離元氏,改姓高氏。元景安的堂弟元景皓聽到這話后,堅決反對這種做法,他非常氣憤地說:“怎么能用拋棄本宗、改為他姓的辦法來保命呢?大丈夫‘寧可玉碎,不能瓦全’。我寧愿死而保持氣節(jié),不愿為了活命而忍受屈辱。”膽小怕事的元景安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卑鄙地把景皓的話稟告給了高洋。高洋隨即逮捕了景皓,并將他處死。元景安因告密有功,高洋賜他姓高,并且升官發(fā)財了。
但是,好景不長,殘酷的屠殺不能挽救北齊搖搖欲墜的政權(quán)。元景皓被殺不久,高洋因病死去。過了十幾年,北齊王朝也滅亡了。而元景皓那“寧可玉碎,不能瓦全”的正義行為,卻一直受到后世人們的稱頌。
后來,人們根據(jù)這個故事,把元景皓的“大丈夫?qū)幙捎袼?,不能瓦全”簡化引申為“寧為玉碎,不為瓦全”這個成語。
——《北齊書·元景安傳》
【求解驛站】
做玉器被打碎,不做陶器得保全。比喻寧愿為正義而死,決不茍且偷生。
【活學(xué)活用】
~,無恥茍活,生不如死。(劉紹棠《花街》)
【妙語點撥】
元景皓不畏強權(quán),為了氣節(jié)和尊嚴,寧可犧牲自己的生命。這種精神非常值得稱頌。他用實際行動表達了“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氣度。在他眼中,尊嚴的價值大于生命的價值!中國還有句古語:“士可殺,不可辱”說的也是這個道理。一個擁有強權(quán)的人并不一定能夠稱為“英雄”,但是一個“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正義之士卻可以。
【近義】
寧死不屈
【反義】
茍且偷生
寧為雞口,不為牛后
【天天悅讀】
戰(zhàn)國時期,整個中原大地狼煙四起,戰(zhàn)事不斷。眾諸侯都想兼并其他的國家,稱雄天下。這些諸侯國里實力最強的是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史稱“戰(zhàn)國七雄”。七雄中,秦國在西,自秦孝公即位后任用商鞅為相,實行變法,國力日漸強盛,成為最強大的諸侯國。
隨著綜合實力的不斷增強,秦國的野心也不斷膨脹,已經(jīng)不滿足僅僅占領(lǐng)鄰國的幾個城池這樣的小勝利了,其目的是要兼并六國,稱霸天下。其他六國分布在秦國的東面。他們看清秦國的野心后,就以楚國為首,南北聯(lián)合,西向抗秦,戰(zhàn)略上稱為合縱。秦孝公的兒子惠王當(dāng)政以后,采納宰相張儀的“連橫”外交政策,四處游說,破壞六國的合縱政策。
當(dāng)時有個極力主張諸侯國聯(lián)合抗秦的辯士名叫蘇秦,他得知韓王準備接受秦國的條件,投靠秦國,就馬上動身去游說韓王:
“我一直認為韓國是個實力雄厚的國家。因為韓國地理條件優(yōu)越,東南西北都可以憑借天然的山川地勢做屏障,易守難攻。韓國又有幾十萬英勇善戰(zhàn)的精兵良將,銳利的武器,裝備有天下第一的強弓勁弩。此外,韓國還有您這樣一位賢德愛民的圣主,如果與另外六國爭雄,是完全可以立于不敗之地的,您為什么要向秦國低頭呢?大王您要知道,韓國一旦和秦國結(jié)盟,就要屈服于秦國,以秦國貪得無厭的個性,他們一定會提出各種無理要求,還會要求您把韓國的要地宜陽、成皋劃給他。大王您今年給了他這些地方,明年他還會有新的要求,韓國的土地是有限的,但秦國的貪欲卻是無止境的。那時,大王就只能將自己的國家拱手讓給垂涎已久的秦國了,這不是要被天下人恥笑嗎?”
“俗話說:‘寧為雞口,不為牛后?!绻F(xiàn)在大王屈膝向秦稱臣。那與甘居牛后又有什么區(qū)別呢?以大王的賢能,再加上韓國的精兵良將,而落得個牛后之名,就連我都替大王感到羞恥?。 ?/p>
蘇秦的上述言論提醒了韓王,韓王激憤地拔劍而起,仰天大喊道:“韓國寧可做一個獨立的小國,也絕不當(dāng)秦國這個大國的附庸。哪怕是戰(zhàn)死,也絕不屈服于秦國!”
就這樣,張儀策劃的秦國連橫策略在蘇秦的口舌之下宣告破產(chǎn)了。
后來,人們根據(jù)史料記載的蘇秦所言:“臣聞鄙語曰:‘寧為雞口,無為牛后?!翊笸跷髅娼槐鄱际虑兀我援愑谂:蠛??”引申出成語“寧為雞口,不為牛后”。
——《戰(zhàn)國策·韓策一》
【求解驛站】
寧愿做小而潔的雞嘴,而不愿做大而臭的牛肛門。比喻寧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受人支配。牛后,牛的肛門。
【活學(xué)活用】
數(shù)據(jù)顯示,除了水電、能源、銀行、保險等行業(yè),中小企業(yè)在臺灣各行各業(yè)所占的比例都超過95%。有人用“~”來概括臺灣人這種獨立的精神。
【妙語點撥】
蘇秦用“寧為雞口,無為牛后”游說對強秦有臣服之心的韓王,寧可做小小的一國之主,也不要跟在強秦后面惟命是從。韓王聽后覺得很有道理,這是因為韓王考慮到做“雞首”的相對自由度更大,而且“雞首”比“牛后”做出成績的機會多得多。一旦成績顯著,“雞首”就可能變成“牛頭”,而“牛后”想變“牛頭”卻是難乎其難。道理就是如此簡單。所以,韓王最后下定決心與各諸侯國王合縱抗擊強秦這個“牛頭”。
對牛彈琴
【天天悅讀】
戰(zhàn)國時期,有個音樂家叫公明儀。這個人能作曲也能演奏,七弦琴彈得非常好,彈的曲子優(yōu)美動聽,很多人都喜歡聽他彈琴,人們也很敬重他。
公明儀不但在室內(nèi)彈琴,遇上好天氣,還喜歡帶琴到郊外彈奏。
這不就有一天,他在窗下彈琴,悅耳的琴聲引來了許多的鳥兒和蜜蜂。這時,他透過窗戶,遠遠地望見有一頭黃牛正在草地上低頭吃草,公明儀一時來了興致,便抱著琴去郊外。春風(fēng)徐徐地吹著,垂柳輕輕地動著。公明儀興致更足,一走到老黃牛的跟前,便迅速擺上琴,撥動琴弦,給牛彈起了最高雅的樂曲《清角之操》來。然而,這只吃草的老黃牛卻無動于衷,仍然一個勁地低頭吃著草。
公明儀心想:“老黃牛沒什么反應(yīng),可能跟這曲子比較高雅有關(guān),我換個曲調(diào),彈彈小曲再試試看?!币磺K結(jié),只見老黃牛仍然毫無反應(yīng),繼續(xù)悠閑地吃草。
公明儀拿出自己的全部本領(lǐng)后,老黃牛也只是偶爾甩甩尾巴,趕著牛虻,低頭悶不吱聲地吃草。最后,老黃牛居然還慢悠悠地離開了。
公明儀見老黃牛始終無動于衷,很是失望。人們對他說:“不是你彈的曲子不好聽,是你彈的曲子不對牛的耳朵??!”
最后,公明儀無奈地抱琴回家了,嘆息道:“對牛彈琴,一竅不通?!?/p>
——《理惑論》
【求解驛站】
常用來比喻對蠢人談?wù)摳呱畹牡览?,白費口舌(主要譏笑聽話的人聽不出所以然)。有時也比喻說話時不看對象(主要譏諷說話的人),對不懂道理的人講道理,對外行人說內(nèi)行話。常含有徒勞無功或諷刺對方愚蠢之意。
【活學(xué)活用】
你對這個罪大惡極、屢教不改的人講道理,簡直是~。
【妙語點撥】
這則寓言說明,牛聽不懂高雅的音樂,告誡人們,教育要看對象,要因材施教。不分對象,亂教一氣,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白費唇舌,毫無收效。不過呢,現(xiàn)代科學(xué)發(fā)現(xiàn),對奶牛彈琴,饗以美妙的音樂,有助于提高奶牛的自然免疫力,增加牛奶的產(chǎn)量。
【近義】
問道于盲
打草驚蛇
【天天悅讀】
南唐時期,有一個名叫王魯?shù)娜?。他在?dāng)涂縣做縣令期間,貪得無厭,財迷心竅,見錢眼開,只要是有錢、有利可圖,他就可以不顧是非曲直,顛倒黑白,做了許多壞事。
有道是“上梁不正下梁歪”。這王魯屬下的那些大小官吏,見領(lǐng)導(dǎo)貪贓枉法,便也一個個明目張膽地干起壞事來,他們變著法子敲詐勒索、貪污受賄,巧立名目地搜刮民脂民膏,以致當(dāng)涂縣官吏的十之八九都是貪官。所以,當(dāng)涂縣的老百姓是苦不堪言,從心里恨透了這些狗官,總希望能有個機會好好懲罰懲罰他們,以泄心中怨氣。
一次,趕上朝廷派官員下來巡察地方官員的情況,當(dāng)涂縣老百姓一陣竊喜,尋思著機會終于來了。于是,大家聯(lián)名寫了個狀子,控告縣衙里的主簿等人營私舞弊、貪污受賄的種種違法犯罪行為。
狀子首先遞送到了縣令王魯手中。王魯把狀子從頭到尾只是粗略看了一遍,這一看不打緊,卻把這個王魯縣令嚇得渾身上下直打哆嗦。原來啊,老百姓在狀子中所列舉的種種犯罪事實,全都和王魯自己曾經(jīng)干過的壞事相似,而且其中還有許多壞事都和他有所牽連。狀子雖是告主簿幾個人的,但王魯覺得就跟告自己一樣。他越想越害怕,直冒冷汗,心想:“如果老百姓再繼續(xù)控告下去,馬上就會控告到我頭上了,如此一來,朝廷知道了實情,查清了我在當(dāng)涂縣的行徑,我就要大禍臨頭了!”
王魯想到這里,不由自主地用顫抖的手拿筆在案卷上寫下了他此刻內(nèi)心的真實感受:“汝雖打草,吾已驚蛇?!币馑季褪钦f你們這樣做,目的是為了打地上的草,但我就像是躲在草里面的蛇一樣,可是被大大嚇了一跳!寫完這幾個大字后,他手一松,癱坐在椅子上,筆也掉到地上去了。
后來,大家就根據(jù)王魯所寫的八個字“汝雖打草,吾已驚蛇”,引申為成語“打草驚蛇”。
——《南唐近事》
【求解驛站】
打在草上,卻驚動了藏在草叢中的蛇。原比喻懲治甲,以警告乙。后常常用來比喻做事不密而驚動對方,使對方有了警覺,預(yù)為防范。驚,驚動。
【活學(xué)活用】
隊長告誡隊員不要性子太急,如果走漏了風(fēng)聲,~,就會壞了大事。
【妙語點撥】
王魯在當(dāng)涂縣任上期間,利欲熏心,做盡貪贓枉法之事。當(dāng)?shù)匕傩諔赜跈?quán)威,敢怒不敢言,只好緊抓朝廷官員巡察地方官員的機會,向上遞狀子,希望能好好懲罰懲罰王魯。事實證明,百姓也確實達到了目的。王魯審閱過一紙訴訟,被嚇得心驚肉跳,不知如何是好。由此可見,那些干了壞事的人常常是做賊心虛,當(dāng)真正的懲罰還未到來之前,只要有一點風(fēng)吹草動,他們也會嚇破膽。
【近義】
敲山震虎
【反義】
引蛇出洞
爾虞我詐
【天天悅讀】
春秋中期,楚國在中原稱霸,楚莊王根本不把鄰近的小國放在眼里。
有一次,他派大夫申舟出使齊國,指示他經(jīng)過宋國的時候,不必要向它借路。申舟估計到這樣一來,必定會觸怒宋國,說不定因此而被殺死。但楚莊王堅持要他這樣做,并向他保證,如果他被宋國殺死,自己將出兵討伐宋國,為他報仇。申舟沒有辦法,只好將兒子申犀(xi)托付給楚莊王,然后出發(fā)。
果然不出申舟所料,他經(jīng)過宋國時,由于沒有借路而被宋國抓住。宋國的執(zhí)政大夫華元了解情況后,對楚莊王如此無禮非常氣憤,對宋文公說:“經(jīng)過我們宋國而不通知我們,這是把宋國當(dāng)作屬國看待。當(dāng)屬國等于亡國。如果殺掉楚國使者,楚國來討伐我們,也不過是亡國。與其如此,倒不如把楚使殺掉!”宋文公采納了華元的建議,下令將申舟殺害。
申舟遇害的消息傳到楚國,楚莊王氣得鞋子來不及穿,寶劍也沒時間掛,就下令討伐宋國。然而,宋國雖小,要火速攻滅它也并非易事。楚莊王從公元前595年秋出兵,一直圍攻到次年夏天,還是沒有把宋國的都城打下來。楚莊王的銳氣大大低落,決定解圍回國。
申舟的兒子申犀得知后,在楚莊王馬前叩頭說:“我父親當(dāng)時明知要死,可是不敢違抗您的命令?,F(xiàn)在,您倒丟開從前說的話了。”楚莊王聽了,無法回答。這時,在邊上為楚莊王駕車的大夫申叔時獻計道:“可以在這里讓士兵蓋房舍、種田,裝作要長期留下。這樣,宋國就會因害怕而投降?!背f王采納了申叔時的計策并加以實施。宋國人見了果然害怕。華元鼓勵守城軍民寧愿戰(zhàn)死、餓死,也決不投降。
一天深夜,華元悄悄地混進楚軍營地,潛入到楚軍主帥子反營帳里,并登上他的臥榻,把他叫起來說:“我們君王叫我把宋國現(xiàn)在的困苦狀況告訴您:糧草早已吃光,大家已經(jīng)交換死去的孩子當(dāng)飯吃。柴草也早已燒光了,大家用拆散的尸骨當(dāng)柴燒。雖然如此,但你們想以此迫使我們訂立喪權(quán)辱國的城下之盟,那么我們寧肯滅亡也不會接受。如果你們能退兵三十里,那么您怎么吩咐,我就怎么辦!”
子反聽了這番話很害怕,當(dāng)場先和華元私下約定,然后再稟告楚莊王。楚莊王本來就想撤軍,聽了自然同意。第二天,楚莊王下令楚軍退兵三十里。于是,宋國同楚國恢復(fù)了和平。華元到楚營中去訂立了盟約,并作為人質(zhì)到楚國去。盟約上寫著:“我無爾詐,爾無我虞?!币馑际钦f:“我不欺騙你,你也不必防備我!”
后人由此故事引申出成語“爾虞我詐”。
——《左傳·宣公十五年》
【求解驛站】
我騙你,你騙我,表示彼此互相欺騙。爾,你;虞、詐,均為欺騙的意思。
【活學(xué)活用】
資本家彼此之間~,是由資本主義的本質(zhì)決定的。
【妙語點撥】
楚莊王欲問鼎中原,為攻打宋國找借口,于是,派大夫申舟出使齊國,命令他經(jīng)過宋國時故意不向宋通報。申舟遵命行事,宋國則認為此舉有蔑視本國之嫌疑,便將申舟殺害。楚莊王聞訊,出兵伐宋。宋軍殊死抵抗,故久攻不下。楚莊王心生退兵之意,卻顧忌自己承擔(dān)食言之責(zé)。后采納申叔時的計謀,佯裝與宋國進行持久戰(zhàn),迷惑宋國。宋大帥見狀,信以為真,便潛入楚軍主帥的營帳,佯稱本國將誓死抵抗到底,反過來又忽悠了楚軍一把。就這樣,最終兩國議和。春秋爭霸時期,諸侯國之間勾心斗角,玩弄花招,由此可見一斑!
【近義】
鉤心斗角、爾詐我虞
【反義】
推心置腹、坦誠相見
必恭必敬
【天天悅讀】
西周的最后一個國君是周幽王姬官涅。此人昏庸暴虐,政治腐敗。
公元前779年,褒國進獻了一個姓姒(sì)的美女,叫褒姒。周幽王對她萬般寵愛。褒姒一向不愛笑,幽王用音樂歌舞、美味佳肴都不能讓她笑。有人獻計點燃報警的烽火臺,招來各路諸侯兵馬,使他們上當(dāng),讓褒姒笑一笑,幽王欣然同意。他帶褒姒到行宮游玩,晚上傳令點燃烽煙,各地諸侯見到烽煙,以為是盜寇侵擾京城,紛紛率領(lǐng)兵馬趕來相救。到了一看,只見幽王在喝酒取樂。幽王派人對他們說:“沒有什么盜寇,讓你們辛苦了!”
諸侯受騙,匆匆地來,匆匆地去。褒姒看了不由大笑,幽王也很開心。
褒姒生了個兒子叫伯服,幽王廢掉申后,立褒姒為王后;廢掉申后生的太子宜臼(jiù),立伯服為太子。
宜臼遭到廢黜,住在外祖父申侯家里。他對自己的命運和國家的前途,滿懷憂愁,心中十分痛苦,寫了一首題目叫做《小弁》的詩,抒發(fā)自己的心情。詩的第三節(jié)說:“看見屋邊的桑樹和梓樹,一定要必恭敬止。我尊敬的是自己的父親,我依戀的是自己的母親。誰人不是父母的骨肉,誰人不是父母所生?上天生了我,可我的好日子到何處找尋?”
由于幽王昏聵無道,諸侯紛紛叛離。公元前771年,宜臼的外祖父申侯聯(lián)合犬戎的軍隊進攻鎬京。幽王下令點燃烽煙,但是諸侯受過騙,以為又是幽王一時興起,逗褒姒開心,所以都沒有派出救兵。犬戎的軍隊攻下鎬城,殺了幽王,擄走了褒姒。
“必恭敬止”后來演化為“必恭必敬”,也有寫作“畢恭畢敬”的。
——《詩經(jīng)·小雅·小弁》
【求解驛站】
形容態(tài)度極為恭敬,也形容十分端莊和有禮貌。形容態(tài)度神情十分恭敬謙遜。必,一定,十分;恭,有禮貌;敬,尊敬。
【活學(xué)活用】
他很嚴肅,大家對他從來都是~的。
【妙語點撥】
昏聵無道的周幽王,沉溺于女色,忽視朝政。為了博紅顏一笑,不惜烽火戲諸侯,最終落得個國破人亡的下場,實屬咎由自取。如果他勤于朝政,沒有三番五次地動用烽火,敗壞一國之君的威信,西周王朝又怎么會毀在他手中?他又怎么會成為末代之君?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千萬不要拿別人的利益當(dāng)作自己討好其他人的砝碼,否則最終吃虧的是自己。
【近義】
恭而敬之、彬彬有禮
【反義】
出言不遜、傲慢無禮
發(fā)蒙振落
【天天悅讀】
西漢時期,掌管封爵事務(wù)的主爵都尉汲黯,是位忠正耿直的大臣。他不考慮個人安危,經(jīng)常向年輕的漢武帝直言進諫。汲黯為政,以民為本,同情民眾的疾苦。一次河內(nèi)失火,武帝派他去視察,他到河南,見正遭水災(zāi),饑民塞路,父子相食,餓死溝壑者不計其數(shù),汲黯不畏矯制之罪,便以皇帝使臣的名義,持節(jié)開倉放糧賑濟貧民,人民大悅。
后來,有個名叫董仲舒的讀書人向漢武帝提出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币馑际?,將諸子百家的學(xué)說作為邪說,予以禁止,獨尊孔子及其儒家經(jīng)典,以通過文化上的統(tǒng)治,達到政治上的統(tǒng)一。后來武帝采納這個建議,到處表示要以仁義治天下。
汲黯覺得武帝言行不一。有一次,他當(dāng)著許多儒生的面批評武帝說:“陛下內(nèi)心的欲望很多,嘴上卻說要以仁義治天下。這哪里像古代圣賢唐堯、虞舜的樣子呢?”武帝聽了無言以答,臉色很難看地離去。
有人對汲黯說,你這樣當(dāng)面得罪皇帝,遲早會出事的,汲黯不以為然地說:“皇帝設(shè)置百官,難道是為了讓他們光說好話,而使皇帝陷入不義的泥潭里去嗎?”
不久,淮南王劉安準備反叛。他對公孫弘并不放在眼里,反而很懼怕汲黯。為此,特地告誡手下人千萬不要在汲黯那里露了馬腳。他說,汲黯此人愛好直言進諫,能為節(jié)義而死,很難迷惑他。至于丞相公孫弘,對付他就像揭開蒙蓋在眼睛上的障礙,振落樹上的枯葉那樣容易。淮南王劉安評述丞相公孫弘的話,史料這樣記載:“至如說丞相弘,如發(fā)蒙振落耳?!边@便是成語“發(fā)蒙振落”的來由。
汲黯為官清正,廉潔奉公,死后家中沒有什么多余的財產(chǎn),在封建官吏“濁多清少”的環(huán)境中他可謂一佼佼者。然而他多次直諫,廷爭抗顏,又與權(quán)臣公孫弘、張湯不能相容,為此,公孫弘、張湯恨之入骨,常在武帝面前說他的壞話,武帝聽多了壞話后,就慢慢地疏遠了汲黯,后來還將他貶職,出任淮陽太守,最后死在任中。
——《史記·汲鄭列傳》
【求解驛站】
把蒙在物體上的東西揭掉,把將要落的樹葉摘下來。比喻事情很容易做到。蒙,遮蓋,指物品上的罩物;振,搖動。
【活學(xué)活用】
那件事對小紅來說,難如登天;但對精通計算機技術(shù)的小趙,則~。
【妙語點撥】
敢于直言進諫的汲黯,不畏權(quán)勢,以至于準備反叛的淮南王劉安都忌諱他的剛正不阿??上У氖?,漢武帝不分忠奸良莠,沒能施予汲黯這個人才以更長時間的用武之地。至于為何敢犯龍顏進諫的汲黯沒有像魏征那樣,一直紅到現(xiàn)在,估計還是壞在他信奉“無為而治”的黃老之術(shù),有悖積極向上的時代精神。所以雖然他當(dāng)年有過不俗政績,以民為本,卻依然被打入了歷史的冷宮,無法與魏征比肩。
【近義】
唾手可得
【反義】
海底撈針
好大喜功
【天天悅讀】
李世民跟隨父親李淵趁隋末之亂起兵,南征北戰(zhàn),打了無數(shù)勝仗,為平定內(nèi)亂,建立李唐王朝,立下了大功。后來,李世民繼承了李淵的王位,成為唐代的第二代君王。唐太宗李世民作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有所作為的開明君主,作為一位文武兼?zhèn)?,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軍事家,取得了輝煌成就,使中國封建社會發(fā)展到了巔峰狀態(tài),“貞觀之治”聞名四海。
然而,作為一言九鼎的封建帝王,李世民也無法擺脫他的歷史局限性?!叭藷o完人,金無足赤”,李世民也具有很多封建帝王無法擺脫的缺點?!缎绿茣返淖髡甙牙钍烂癖茸魇枪糯芪渫跄菢拥氖ッ骶?,但也指出他“好大喜功,勤兵于遠”。
貞觀六年,群臣提議李世民行封禪之禮,魏征對此持反對意見。李世民便氣呼呼地逼問魏征:“朕功不高耶?”“德未厚耶?”“年谷未登耶?”“華夏未安耶?”“遠夷未慕耶?”魏征承認李世民在這些方面確實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但同時指出還不足夠。從兩人的一問一答中可以看出,李世民此時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自滿情緒,對已取得的勝利和成功沾沾自喜。
李世民不足的暴露,主要集中在貞觀十年以后。
貞觀十一年,魏征指出他已有“意漸深刻”“法無定科,任情以輕重”的情況。張亮、張?zhí)N古與盧祖尚等人就是在這種喜怒任刑的情況下,被輕罪重判而處死的,連李世民本人也對其中的幾件事追悔不已。所以,有人指出,貞觀后期,李世民經(jīng)常以言代法,破壞自己一手建立起來的法制,這等于是自亂其法。
貞觀十三年,魏征奏上了他那篇著名的《十漸疏》,對李世民展開了全面的批評。盡管李世民以“從諫如流”的美名家喻戶曉,但在這方面他并非完人,有時候納諫也不算是心甘情愿。有一次,如果不是皇后的提醒,他還差點殺了直言的魏征呢。
貞觀十九年,好大喜功的李世民拒絕褚遂良、張亮、李大亮等大臣的諫言,一心興師東征高麗,結(jié)果慘敗而歸。這場戰(zhàn)爭勞民傷財,削弱了唐朝國力。在班師回朝的路上,李世民悶悶不樂地嘆息說:“魏征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笔聦嵣?,當(dāng)時盡管魏征已經(jīng)離世,但朝中并不缺乏犯顏苦諫的大臣,只是李世民追求個人功業(yè)的欲望迷亂了自己的心罷了。
盡管遠征高麗以敗北收場,然而,李世民并沒有從中汲取足夠的教訓(xùn),而是剛愎自用,執(zhí)拗不回,頑固地還要準備再一次發(fā)動?xùn)|征高麗的戰(zhàn)爭,在以后幾年中大練水師,制造戰(zhàn)船。
就這樣,李世民為了擴張?zhí)瞥膭萘?,沿著政治上的下坡路滑行,而且越滑越遠,直至生命的終點。
——《新唐書·太宗紀贊》
【求解驛站】
原指封建帝王喜好擴大疆土,炫耀武功。后指不管條件是否許可,一心想做大事,立大功?;蛑镐亸?、浮夯,愛出風(fēng)頭。好,愛好,喜歡;功,功績,成就。
【活學(xué)活用】
孔剛這個人一向是~,不切實際,所以工作中常常出問題。
【妙語點撥】
李世民幾乎是戰(zhàn)無不勝的常勝將軍,卻因為好大喜功,一心想揚威異域,居然以一次敗仗結(jié)束了自己的戎馬生涯,不能不說是一個莫大的諷刺。這啟示我們,一個人長期身居要職,在聽到謳歌與頌揚聲的同時,要學(xué)會理性對待,儉樸自持并謙虛地聽取逆耳的忠言。唯有如此,才能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李世民雖然有好大喜功的缺點,但是,相對于歷史上的封建統(tǒng)治者而言,李世民依然是佼佼者,依然是中國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
【近義】
好高騖遠、沽名釣譽、急功好利
【反義】
實事求是、腳踏實地
功虧一簣
【天天悅讀】
公元前11世紀,姬發(fā)——周文王的次子,因其兄伯邑考被商紂王殘殺,得以即位。姬發(fā)死后謚號“武”,世稱周武王——繼承其父周文王遺志,推翻商朝統(tǒng)治,成為西周王朝的開國之君。姬發(fā)繼任后,繼續(xù)積極準備滅商,任命姜尚為軍師,負責(zé)軍事;任命其弟周公旦為輔佐,負責(zé)政務(wù);任命召公、畢公等人為助手。
商軍和周軍在牧野激戰(zhàn)之后,商軍全線潰退,紂王逃回殷都自焚于鹿臺。周武王滅掉商朝,建立了周王朝。四面八方的小諸侯國當(dāng)然要來朝賀,并且?guī)碓S多地方特產(chǎn)和珍貴禮物。當(dāng)時,有個西戎國,地處偏遠,也派來了使臣,并送來了一只名狗作為禮物。這是一只西戎特有的狗,身高四尺,尾大毛豐,很是珍奇,周武王很喜歡,就高興地收下了。
擔(dān)任太保的召公,惟恐周武王玩物喪志。一天,他面見周武王,對他說:“現(xiàn)在,西方都歸附你,無論遠近國家,都把自己的好東西貢獻給你,這固然是你的圣德。但是,玩賞之物是不分貴賤的,關(guān)鍵是人的德行。沒有德,物也不值錢;有德,物才顯得珍貴。一個賢明的君主不應(yīng)該沉湎于聲色之中。一個人如果把人當(dāng)作玩物加以戲弄,就會失掉德行;如果把珍奇之物當(dāng)作寶貝,每天玩賞,就會喪失志氣。犬馬之類的畜牲不是本地所產(chǎn),不該豢養(yǎng)它;珍禽異獸對人的衣食住行沒有什么用途,也不必飼養(yǎng)它;別國的珍寶沒有什么實用價值,也不要稀罕它。四方貢獻的東西,最好是分封賞賜給同姓的國家,用來表示信誠之意?!?/p>
召公見周武王認真地聽著,于是繼續(xù)說道:“一個圣明的君主應(yīng)當(dāng)為群臣作出榜樣與表率,要隨時隨地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看它是否合乎規(guī)范,千萬不要忽視一些細小的行為。因為良好的品德是由小德一點點積累起來的,這好像是筑起一座百尺高的土山,土要一筐一筐地堆積。當(dāng)堆得差不多的時候,只要再加上一筐,就大功告成了??墒沁@最后一筐土沒有堆上去,這座百尺高的土山也就沒有完成,豈不是太令人惋惜了嗎?千萬不能功虧一簣。您是一個賢明的君主,可不能犯這種錯誤啊!否則,就要追悔莫及……”
周武王聽了召公的勸諫后,覺得非常有道理,從此更加專心治理朝政。在這樣一個賢明君主的領(lǐng)導(dǎo)下,滿朝文武也都盡心盡職地報效國家。
——《尚書·旅獒》
【求解驛站】
原指筑九仞高的土山,因差最后一筐土而不能完成。后用以比喻做事情只差最后一點努力而未能完成。
【活學(xué)活用】
魏教授的實驗已進入最后階段,但由于一個助手的小小失誤,最終~。
【妙語點撥】
召公擔(dān)心武王覺得自己建立了周朝就以為事業(yè)已成功,從此驕傲自滿,迷戀豪華享受,就勸周武王不要貪圖享樂、勿玩物喪志。周武王認真聽取臣子諫言,勵精圖治,不愧為一代明君?,F(xiàn)實生活中,我們也應(yīng)該有周武王這種果斷處事的能力以及虛心聽取他人建議的博大胸懷。唯有如此,前進的步伐才能走得更穩(wěn)健、更瀟灑,人生的軌跡才會更美麗。
【近義】
功敗垂成、前功盡棄
東施效顰
【天天悅讀】
西施是中國歷史上的“四大美女”之一,是春秋時期越國人,她的一舉一動都十分吸引人,只可惜她的健康狀況不太好,有心痛的毛病。
有一次,她在河邊洗完衣服準備回家,就在回家的路上,突然因為胸口疼痛,所以她就用手捂住胸口,皺著眉頭。雖然她的樣子非常不舒服,但是見到的村民們卻都在稱贊,說她這樣比平時更加漂亮了。
同村有位名叫東施的女孩,因為她的容貌丑陋,她聽說村里的人都稱贊西施用手捂住胸口、皺著眉頭的樣子很漂亮,于是,也學(xué)著西施的樣子捂住胸口,皺著眉頭,在人們面前慢慢地移動,以為這樣就有人稱贊她。她本來就長得不美麗,再加上刻意地模仿西施心痛時的動作,樣子怪怪的,反而讓村里的人更加厭惡了。
村里一些人看到她走來了,趕緊關(guān)上大門。還有些人則是急忙拉妻兒躲得遠遠的,他們比以前更加瞧不起東施了!
成語“東施效顰”便由此演繹而來。
——《莊子·天運》
【求解驛站】
比喻不知道他人好在哪里,自己又沒有條件而胡亂模仿。效,模仿;顰,皺眉頭。
【活學(xué)活用】
你不從客觀實際出發(fā),卻像~那樣,必然導(dǎo)致適得其反的結(jié)果。
【妙語點撥】
丑女人東施只知道西施皺眉的樣子很美,卻不知道她為什么很美,一門心思地認定西施之美與皺眉捂胸的行為有關(guān),從而簡單模仿她心痛時的樣子,結(jié)果被大家譏笑,視之為瘟神,唯恐避之不及。這個故事啟示我們,每個人都應(yīng)該根據(jù)自己的特點,揚長避短,尋找適合自己的形象,盲目模仿別人的做法是愚蠢的,也是行不通的。
【近義】
邯鄲學(xué)步、照貓畫虎
【反義】
平淡無奇、獨辟蹊徑、標新立異
對癥下藥
【天天悅讀】
東漢末年,有一位杰出的醫(yī)學(xué)家名叫華佗。他的醫(yī)術(shù)極為高明,尤其精于醫(yī)道和用藥,人們都爭著找他看病。華佗被人們譽為“神醫(yī)”,主要是由于他能根據(jù)病人的不同情況,仔細診斷,找出病根,然后對癥下藥。
有一次,兩個病人找他看病,一個叫李延,一個叫倪尋。他們都得了頭痛發(fā)熱病,病一發(fā)作,頭就疼得厲害,而且發(fā)高燒。
華佗仔細地詢問了他們的病情,細致地摸了摸脈,然后又認真地觀察了一番,最后給他們各開了一張藥方。兩人拿到藥方,高高興興地抓藥去了。
出門不久,他們把藥方對照著看了看,覺得很奇怪:兩人的癥狀十分相似,都是一種病,怎么藥方大不相同呢?李延的藥方上開的是發(fā)汗藥,而倪尋的藥方上開的則是瀉藥。于是兩人便嘀咕起來:會不會是大夫開錯了藥方呢?
兩人又急忙回來找華佗。華佗清楚了他們提出的疑問后,笑了笑說:“你們放心吧,藥方一定沒有錯的!”華佗又耐心地對他們解釋說:“吃藥要看具體情況,你們的癥狀雖然相同,但是病因卻不一樣。倪尋的病是由于內(nèi)部傷食引起的,而李延的病則是由于身體受風(fēng)寒造成的。病因不同,用的藥自然就不相同了呀!”“原來如此!”聽了華佗的解釋,兩人都笑了。他們一再感謝華佗,并安心地服了藥。
很快,兩個人的病都好了。他們趕緊登門拜謝,對華佗一揖在地,異口同聲地贊道:“先生您是神醫(yī),果然名不虛傳??!”
——《朱子語類》
【求解驛站】
原指醫(yī)生針對病癥開方用藥。現(xiàn)在常用來比喻針對具體情況、問題,制定具體的解決辦法。
【活學(xué)活用】
楊大夫有多年臨床經(jīng)驗,根據(jù)不同的病情,~,濟世救人。
【妙語點撥】
華佗診斷出兩個病人雖然都是頭疼發(fā)熱,但病因卻大相徑庭,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從而開出不同的藥方。病人抓藥服食后,身體恢復(fù)健康。這啟示我們,解決任何問題都應(yīng)該事先做好調(diào)查研究,找出原因,對癥下藥。唯有如此,才能達到預(yù)期的效果。否則,事倍功半,甚至徒勞無獲。
【近義】
有的放矢
【反義】
膝癢搔背
東窗事發(fā)
【天天悅讀】
秦檜是南宋時臭名昭著的大奸臣。他老奸巨滑,心狠手辣,誰要是和他有不同意見,他就捏造一個罪名,輕則將其逮捕下獄,重則殺頭處死。被他陷害的忠臣良將數(shù)不勝數(shù)??菇鹩⑿墼里w就是他用“莫須有”的罪名害死的。
北宋末年逐漸衰落。北方的金兀術(shù)趁機向中原大舉進攻,侵占了宋朝不少地盤。在這民族危難之際,岳飛率領(lǐng)岳家軍對金兵進行了頑強地抵抗。岳飛英勇善戰(zhàn),連打勝仗,有一次差點活捉金兀術(shù)??墒乔貦u卻不同意抗金,而主張議和。他抓住宋高宗懦弱膽小、優(yōu)柔寡斷的弱點,竭力宣揚議和的好處。宋高宗同意了,可是許多大臣和將領(lǐng)都不同意,岳飛就多次上書,要求罷和議抗金兵。秦檜想要議和,就要把岳飛除掉??墒窃里w在老百姓中威望很高,手中又有兵權(quán),使秦檜難以下手。
有一天,秦檜坐在東窗下,正為無法除掉岳飛而愁容滿面。夫人王氏走進來,對他說:“這有何難,你找?guī)讉€罪名安在岳飛頭上不就行了?!鼻貦u說:“罪名不難找,難找的是告發(fā)岳飛的人,這個人一定要是岳飛的部下,才能使天下的人信服?!蓖跏舷肓讼耄f:“我聽說岳飛手下的都統(tǒng)王貴,在一次戰(zhàn)斗中膽小怕死,岳飛想把他斬首示眾,后經(jīng)眾將求情,岳飛才免他一死。他肯定懷恨在心,你何不讓他告發(fā)呢?”秦檜一聽,不禁大喜,稱贊道:“還是夫人高見啊。”接下來,兩人又將陷害岳飛的各個細節(jié)密謀了一番。
秦檜派人找到王貴,要他誣告岳飛“謀反”,王貴不干。秦檜一伙就嚴刑拷打,并以殺他全家相威脅,王貴只好屈從了。
秦檜終于把岳飛陷害了。
后來,秦檜因病不治身亡。他死后七天,王氏請來道士為他做道場,超度他的亡靈。道士恨秦檜殺死了忠良,就裝模作樣做了一會兒法事,然后對王氏說:“我看見了秦檜,他正在地獄里受苦,閻王小鬼正在拷問他?!钡朗拷又f:“秦大人對我說,‘麻煩你告訴我的夫人,東窗事發(fā)了?!?/p>
——《錢塘遺事·東窗事發(fā)》
【求解驛站】
在東窗下密議的事敗露了。后多用來形容陰謀敗露。
【活學(xué)活用】
林彪集團曾密謀殺害毛主席,~后,只好倉惶出逃,結(jié)果墜機而死。
【妙語點撥】
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紙是包不住火的。那些為非作歹的惡人,只能逞能一時,卻逞能不了一世。等人盡皆知后,他們終究會遭到唾棄。然而,深究宋史,岳飛帶兵,把南宋皇家的軍隊帶成了“岳家軍”,并在戰(zhàn)場上多次建功,收復(fù)失地,威風(fēng)八面??v使岳飛無反叛割據(jù)之心,但卻有條件來反叛割據(jù)。在趙構(gòu)心中,對岳飛真的是喜憂參半,又愛又恨。倘若沒有趙構(gòu)這個主子在背后撐腰,想必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加害岳飛也并非易事。
【近義】
露出馬腳、走漏風(fēng)聲
【反義】
秘而不宣
百感交集
【天天悅讀】
衛(wèi)玠,字叔寶,河?xùn)|安邑(今山西夏縣北)人。衛(wèi)玠出身于名門世家。祖父衛(wèi)瓘乃是西晉權(quán)臣,還因為曾斬殺鄧艾,在《三國演義》里亮過相。衛(wèi)玠還是個小孩子的時候,就已經(jīng)出落的秀美動人。這個小少爺坐著敞棚車到洛陽市區(qū)閑逛的時候,看見他的人都感嘆這孩子真是“玉人”,都招呼親朋好友來夾道觀摩,據(jù)《晉史》說:“觀之者傾都?!背扇艘院螅秋柺芸洫?,有人說他像玉一樣圓潤,又有人說跟他走在一起,仿佛身邊有一顆明珠,把自己映襯得像個豬頭。
晉懷帝時,美男子衛(wèi)玠任太子洗馬(太子的侍從官)。他精讀《易經(jīng)》《老子》,說話往往是非常深刻的。由于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矛盾重重,加上持續(xù)十六年之久的“八王之亂”,國家和人民處于深重災(zāi)難之中。北方的匈奴貴族劉裕又乘機起兵入侵。晉懷帝永嘉三年(公元309年),匈奴軍隊兩次長驅(qū)直入,一直打到西晉都城洛陽,但都被西晉軍隊擊退。
面對動蕩不安的時局,衛(wèi)玠決心把家遷往南方。他的哥哥在朝廷擔(dān)任官職,母親不忍心和他分離,衛(wèi)玠勸她要以家庭大計為重,終于說服母親同意南遷。永嘉四年,衛(wèi)玠告別哥哥,離開洛陽,帶著母親和妻子一起南下。他哥哥不肯走,后來死在匈奴人手上。
衛(wèi)玠一向體弱多病,一路上長途跋涉,餐風(fēng)飲露,經(jīng)受了千辛萬苦。在將要渡長江的時候,他的神情容貌都顯得憔悴不堪。他對左右的人說:“見到這白茫茫的江水,心里不由得百感交集。只要是一個有感情的人,又有誰能排遣這萬千的思緒和感慨呢!”
由于社會動蕩,衛(wèi)玠南遷也沒有能夠安居樂業(yè)。過江不久,妻樂氏經(jīng)不住旅途疲憊,不幸亡故。他輾轉(zhuǎn)到達建康(今江蘇南京)。衛(wèi)玠舌頭癢癢,一遇機會,定要冒兩句,聽眾個個驚嘆。清談高手王澄(小名平子)佩服得五體投地。人稱“衛(wèi)玠談道,平子絕倒。”可惜的是,身子單薄多病的衛(wèi)玠于永嘉六年(公元312年)溘然長逝,年齡還未滿三十歲。
——《世說新語·言語》
【求解驛站】
無數(shù)感想交融匯集在一起,形容心情復(fù)雜,感慨無比。百,形容多;感,感想,情感;交集,指不同的感想同時發(fā)生。
【活學(xué)活用】
闊別40多年的夫妻在故鄉(xiāng)重逢,~,禁不住淚流滿面。
【妙語點撥】
衛(wèi)玠能說會道,腦瓜也聰明得很,能看準形勢,亦能懂得保身避禍??上碜犹酰磺邪状?。衛(wèi)玠一生,政治作為平平,也沒對中國文藝或科技的發(fā)展做出過什么貢獻,軍事方面更是外行人。然而就是這么個凡人,居然在《晉書》上有傳記,傳記里還不厭其煩地強調(diào)兩點:一是俊美,二是會嚼舌頭。可見“美男子”已經(jīng)成為當(dāng)時的一種文化現(xiàn)象。
【近義】
感慨萬千
【反義】
無動于衷
百川歸海
【天天悅讀】
西漢的思想家、文學(xué)家劉安,是漢高祖劉邦的孫子,襲父封為淮南王。他愛好讀書鼓琴,才思敏捷,曾召集賓客和懂得天文、醫(yī)學(xué)、歷算、占卜等數(shù)千人,共同編寫了一部數(shù)十萬字的書《鴻烈》,也稱《淮南子》。
《淮南子》中有一篇《氾論訓(xùn)》,講了人類社會發(fā)展的一些情況,它的基本觀點是符合歷史唯物主義的。文章中寫道:“百川異源,而皆歸于海?!边@篇文章曾提到以下內(nèi)容:
我們的祖先早先住在山洞里和水旁邊,衣著非常簡陋,生活十分艱苦。后來出了幾個圣人,他們帶領(lǐng)人們建造房屋,這樣人們才從山洞里走出來,住進了可以躲避風(fēng)雨寒暑的房子。圣人又教人們制造農(nóng)具和兵器,用來耕作和捕殺猛獸,使人們的生活比過去有了保障。后來,圣人又制禮作樂,訂出各種各樣的規(guī)矩,使人們有了禮節(jié)和約束。由此可見,社會是不斷發(fā)展的,人們不是老是用一個方式生活。所以對古時候的制度,如果不再適合使用,就應(yīng)該廢除;而對于現(xiàn)在適合使用的,就應(yīng)該發(fā)揚。以上的一切都說明,像千百條來自不同源頭的江河,但最后都會歸流入大海一樣,各人做的事不同,但都是為了求得更好地治理社會,過更美好的生活。
——《淮南子·氾論訓(xùn)》
【求解驛站】
所有江河最終都流入大海。比喻眾望所歸或大勢所趨。也比喻許多事物由分散而匯集到一處。百川,泛指大小江河。
【活學(xué)活用】
臺灣和大陸人民向往統(tǒng)一的心愿,如~,豈是一些跳梁小丑所能阻擋得了的。
【妙語點撥】
《氾論訓(xùn)》宣揚了“與時俱進”的主旨。如果我們對新變化熟視無睹,總是用一個方式生活,堅持用老眼光看人,這實際上反映了一個人的思想意識問題,反映了一個人的事業(yè)心和膽識問題。
在為人處事過程中,我們應(yīng)該與時俱進,以便進一步優(yōu)化人才成長環(huán)境,促進國家與社會的進步。對于那些不可救藥的落伍者,除了批評外,還要痛打“落水狗”,防止這種人危害國家和社會。
【近義】
大勢所趨、眾望所歸、殊途同歸
【反義】
分道揚鑣
外強中干
【天天悅讀】
春秋時期,晉獻公死后,晉公子夷吾結(jié)束逃亡生活,回到晉國繼承王位當(dāng)上了國君。
在夷吾的逃亡生涯中,曾經(jīng)答應(yīng)過秦穆公,若是有一天自己能夠有機會回國當(dāng)上國君,就把五座城鎮(zhèn)割讓給秦國,當(dāng)作救命之恩。可是,當(dāng)上國君之后的夷吾并沒有實現(xiàn)諾言。
后來秦國發(fā)生饑荒,晉惠公也沒有伸出援手幫助秦國,秦穆公為此懷恨在心。
后來,秦穆公發(fā)兵攻打晉國,很快就打到晉國的一個城鎮(zhèn)。
為了抵抗強大的秦軍,晉惠公親自領(lǐng)兵反抗。他下令拉戰(zhàn)車的馬,一定要使用鄭國贈送的馬來駕車。
大臣慶鄭勸告惠公說:“自古以來,打仗時都要用本國的好馬,因為它土生土長,熟悉道路,聽從使喚。用外國的馬,不好駕馭,一遇到意外,就會亂踢亂叫。而且這種馬外表看起來好像很強壯,實際上并沒有什么能耐(原文為“外強中干”)。若遇到意外,進退不得,后悔也晚了,怎么能作戰(zhàn)呢?你要是非用它們,肯定會后悔的?!?/p>
惠公沒有聽從慶鄭的勸說。
秦晉兩國的軍隊再次交戰(zhàn)。震天撼地的喊殺聲使鄭國的馬受驚失控,它們帶著戰(zhàn)車亂跑一氣,很快陷入泥濘之中。
戰(zhàn)馬更是狂嘶亂叫,拼命掙扎,結(jié)果越陷越深,進退不得。晉惠公無計可施,晉軍因此大敗,他自己也束手就擒,成了秦國的俘虜。
——《左傳·僖公十五年》
【求解驛站】
指外表很強大,實際上很虛弱。干,枯竭,空虛。
【活學(xué)活用】
他寧可讓別人說自己膽小如鼠,也不去充當(dāng)~的好漢。
【妙語點撥】
晉惠公為鄭國的高頭大馬所迷惑,又固執(zhí)己見,不聽大臣慶鄭的勸阻,最終落得兵敗被俘的下場。這啟示我們,在看待任何事物的時候,不要被其外表蒙蔽了,究其實質(zhì)才是明智之舉。像晉惠公這種不辨是非、出爾反爾的人,下場通常都會很慘。
【近義】
色厲內(nèi)茬
【反義】
大勇若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