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棘棗的味道

櫟林深深故鄉(xiāng)謠 作者:原太吉 著


棘棗的味道

棘,就是酸棗,是一種長遍山巒丘陵平野的低叢植物。棘的特征是遍體長刺,枝杈橫斜,矮小成叢莽,常與荊相伴為伍,故連稱“荊棘”,一向被人喻為反面事物或艱難境遇的象征。而在棘身上長出的果子酸棗,與大棗同科,形狀相似味道相近,但因其長錯了地方,又長得嬌小玲瓏,且素懷酸味,就遭到了人們的遺棄和不肖。

但棘果酸棗還是有人青睞的。

那年的八月初,家里因故斷糧,五口人的生活一時成為大問題。為了不讓我們兄弟姊妹幾個餓著,母親讓哥哥和姐姐背上簍筐,到太行山前的嶺坡上,攀摘剛剛成熟的酸棗。倆人用了一天時間,摘回了幾十斤有青的、有紅的、有紫的色彩斑斕的酸棗。撮幾個嘗嘗,紅的紫的是甜的,如同大棗一樣甜蜜,只是果肉少得可憐,青的是酸的澀的,酸得搗牙澀的黏牙。如何用它們果腹?母親將這些酸棗放到廚房平坦的屋頂上進(jìn)行攤曬,幾天后至半干時取下,然后放到自家的一盤石碾子上碾壓。因為酸棗是半干狀態(tài),質(zhì)地有一定黏性,不可能碾得粉碎,當(dāng)碾至棗核大致碎了時,就撮弄進(jìn)盆子里;母親將家中僅有的一點紅薯面和進(jìn)棗泥里,做成了世界上可能絕無僅有的酸棗窩窩——當(dāng)一鍋熱氣騰騰的酸棗窩窩篜出來時,聞到一股濃濃的水果香甜味,著實勾人食欲。我們急急地用手捧起,想著大快朵頤,先吃一口嘗嘗鮮。于是張嘴咬下一口:天哪,一口窩窩進(jìn)入嘴里,除了一點甜味外,全然不見了想象中的綿糯與舒暢,感覺的是滿嘴的硬渣渣,在唾液的稀釋下,酸酸滑滑,墊牙支齒,咬不敢咬,嚼不敢嚼,從左邊倒到右邊,從右邊倒到左邊,翻來覆去,只在嘴里轉(zhuǎn)圈圈難以吞咽!因餓得發(fā)慌的肚子需要它,在嘴里攣了一陣子后,也就慢慢囫圇咽了下去。那頓飯,母親和哥哥吃了兩個窩窩頭,我硬著頭皮吃了一個。以后,由于有了第一次的經(jīng)歷,逐漸適應(yīng)了這種食物與口感,逐漸學(xué)會了這種特殊的不經(jīng)咀嚼而吞食的吃法。

嘗到了酸棗泥的可食可用和安全的效果后,母親又讓哥哥姐姐上山摘了幾次酸棗,并且儲存了一些。為了不致產(chǎn)生厭食,母親在篜了十幾天酸棗窩窩后,改為其他飯食。

回想起來,那一段酸棗果窩窩頭飯,有效緩解了家里的糧荒和饑荒:雖然難吃,但確實飽腹管用,且吃后沒有任何不適反應(yīng)。據(jù)查看藥典,酸棗的果皮、果核和根,均可入藥,有補(bǔ)中益氣、養(yǎng)血安神、生津利液、潤膚養(yǎng)顏、解渴通秘、解毒斂瘡等功效,怪不得吃后感覺神清力爽,睡得安穩(wěn),沒有其他野菜雜食的不適感。但有一點,就是吃后每日解手頗為麻煩:他經(jīng)過腸胃消化吸收后,變得猙獰寡露,原本有角有棱的核瓣依然故我,絲毫沒有改變,集聚成滿帶著鋒齒的團(tuán)團(tuán)塊塊,在通過最后出口時,好像報復(fù)似的,造成傷害和不適;但比起之前難耐的饑餓,雖難以啟齒,卻也是可忍受的微疴小恙了。

“八月十五月正圓,酸棗崩得紅眼圈。”這是山鄉(xiāng)一帶的鄉(xiāng)謠。又到了采摘棘棗的八月。當(dāng)年的棘棗叢灌,經(jīng)過幾十年與其它林木的一起涵養(yǎng)保護(hù),已不再是以前印象中低矮的“叢”和蔓蔓散散的“灌”;到山上走走,會看到如樹一般的高大棘樹,甚而抑或就是棗樹:它們長得干枝茂盛,酸棗結(jié)的串串溜溜,一派豐收景象。只是,枉然了酸棗的殷勤奉獻(xiàn),時下少有人需要它、攀摘它。

寧愿酸棗永遠(yuǎn)那樣閑適優(yōu)雅地生長著吧,寧愿它的價值永遠(yuǎn)只是以故事的形式昭告人們吧,再也不要將它那些微小的功用無奈地施惠于人類!

(2017年9月12日~13日于櫟風(fēng)齋)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