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城”豐都
豐都是長江邊上的一座縣城,原屬四川,重慶直轄后隸屬重慶市。三峽建大壩的時候,全城搬遷到對岸,建了一座新縣城。原來的老縣城沒入水底,只留一座山,以及山上著名的“鬼城”。那座山叫“名山”,而所謂“鬼城”,即是古人憑想象建造的一座陰曹地府,距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很小的時候,就聽大人們說,人死了靈魂就飄去豐都。所以,印象中,豐都即鬼城,是一個既神秘又可怕的地方。
豐都人過去是比較忌諱將他們的城市與“鬼城”聯(lián)系在一起的。但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之后,旅游業(yè)逐漸成為地方經(jīng)濟的增長點,豐都人自然而然地也開始大打“鬼城”牌,打造“鬼文化”,以吸引游客,甚至成為招商引資的“賣點”,過去的那種忌諱也就沒有了,說到“鬼城”,反而成了豐都人的一種驕傲。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我在涪陵歌舞團工作的時候,常去豐都。因為它離涪陵近,只要我們上了新的劇目,涪陵演過之后,就會去豐都演一下。我第一次去豐都,是1980年,就是隨劇團演出而去的。輪船抵達豐都碼頭的時候,看見岸上的一片房屋,覺得這座縣城比我老家的縣城大多了,漂亮多了,至少它是平坦而開闊的。進入城內(nèi),發(fā)現(xiàn)街道也很整潔、敞亮,完全沒有想象中“鬼城”的那種陰森之氣。豐都人也很熱情開朗,原以為的那種“鬼頭鬼腦”的神色并不存在。
演出間歇,大家便結(jié)伴而行,去登了名山,并參觀了山上的“鬼城”。但那時“鬼城”的建筑及其里面的雕塑、壁畫都在“文革”中被破壞,剩下一些斷垣殘壁,和一些缺胳膊少腿的神像,倒也真有幾分“鬼城”的凄涼。后來我寫組詩《鬼城》,與這次參觀有很大的關(guān)系。
我們劇團的人來自涪陵所管轄的十個縣,其中豐都人最多,大家常常模仿他們說話的口音,因為很特別,音調(diào)、音韻近似唱歌,尤其沒有安(ɑn)韻,比如:邊(biān),讀成賓(bīn);錢(qián),讀成琴(qín);線(xiàn),讀成信(xìn),等等。豐都人對自己的口音被模仿,還是不怎么高興,有的豐都人便在說話時盡量“去”掉自己的口音,尤其對有安韻的字眼特別注意。但有時矯枉過正,把本沒有安韻的字,加了安韻來讀。比如有一天,我的一個鄰居,歌唱演員,豐都人,跟我說他要到點樓上去。我一下反應不過來,點樓是哪里?后來我才弄明白,他把頂樓的“頂”,加了安韻,于是,“頂(dǐng)樓”就讀成了“點(diǎn)樓”。搞笑的是,把“有情人”說成“有錢人”,都是因為害怕自己沒有安韻。
老城被淹沒,搬到對岸新城之后,我就沒去過豐都了。偶爾在其他地方,會遇上“豐都”兩個字,比如在重慶或成都,街頭的一些小面館,就有打著“豐都老麻抄手”招牌的。那抄手確實“麻”得很厲害,很過癮。但我其實最懷念的,還是豐都的麻辣雞塊,估計除了在豐都,別的地方是吃不到的,至少我沒有遇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