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導讀

金克木散文 作者:金克木


導讀

金克木,祖籍安徽壽縣,1912年生于江西萬載縣,父親為清朝最末一代縣官。金克木出生不久,父親即去世,他隨嫡母、母親和大嫂不斷搬遷,于動蕩中完成了最早的教育。1920年,金克木隨三哥入安徽壽縣第一小學,1925年畢業(yè)后,從私塾陳夫子受傳統(tǒng)訓練兩年,即讀書作文的實用技巧。此后曾任教于小學,于同事處接受時代消息。1929年,入鳳陽男子第五中學,備考得高中學籍,半年后學校停課,自此再未正式入學就讀。這一時期的教育,既有舊式背誦和實用訓練,也有傳統(tǒng)知識結構提示,更兼各種當時尚屬摸索階段的新式課堂,金克木深被新舊兩個時代的風雨浸染。

1930年,金克木離家至北平,因無緣得進正規(guī)大學,只能勉力游學,徘徊于高等學府之間,進出于各種大大小小的圖書館。在此期間,金克木泛覽書刊,自學外語,廣交朋友,在切磋琢磨中眼界大開。1932年底,曾短暫離開北平,至山東德縣師范講習所任教,半年后返回。1935年,經朋友介紹至北京大學圖書館任職,得師友指點,獲無言之教,有了深思而來的學習心得。這一階段,金克木開始各類文體寫作,并從事翻譯,是他文字生涯的肇端。1937年,抗戰(zhàn)烽火燃起,金克木坐末班火車匆忙逃離北平。

此后,金克木流徙各地,1938年到香港任《立報》國際新聞編輯,1939年始執(zhí)教于湖南省立桃源女子中學和湖南大學,1941年至印度加爾各答中文報紙《印度日報》任編輯。1943年辭職,于佛教圣地鹿野苑隨憍賞彌老人鉆研印度古典。不得不然的行萬里路,自知自覺的讀萬卷書,加之得遇既熟悉印度經典又具備國際視野的大師指點,金克木學會了梵文、巴利文,見識了國際學術前沿,在實踐中形成了獨特的讀書和思考方式。1946年,遍歷山川人文的金克木迫于家事,翔而后集,歸國奉母。

回國之初,金克木受聘為武漢大學哲學系教授。1948年起任北京大學東方語言文化系教授。此后的三十年,金克木雖有“預流”之志和扎實準備,終因種種原因未能在國際學術領域嶄露頭角。至1970年代末,金克木重新大量讀書,熟悉因故中斷的國際前沿學術,反身自少至老的所歷所思所學,思接古今,視通中西,開始了寫作上最多產也最出色的一個時段。自此至去世的2000年,金克木陸續(xù)出版了《印度文化論集》《比較文化論集》《舊學新知集》《蝸角古今談》《孔乙己外傳》《風燭灰》《印度古詩選》《古代印度文藝理論文選》《摩訶婆羅多插話選》等著譯,部分得展平生之才。

金克木1970年代末之后所寫的大量文章,除去與印度文化相關的論文,大部分是長長短短的回憶漫筆和文化隨想,寓深邃思考于莊諧之筆,生動活潑,談言微中。這后一部分,屬于文學上所稱的廣義散文之列。除極少數篇目,這本《金克木散文》都是從這部分文章中選出來的。文分四輯,前兩輯為回憶漫筆,后兩輯為文化隨想。

回憶漫筆的前輯,多著墨于個人的成長經歷,從金克木自述的學說話開始,大體按時間順序排列。在這組文章里,我們能看到金克木如何接受新舊交織的教育,如何領受時代文化之光的照耀,如何吸收社會變遷的巨大能量,如何在艱難困苦中摸索屬于自己的學習方法,如何在實際工作中迅速把握諸事的要領,如何處理不同年齡段的感情問題,直至如何看待自己的老年生活。談到自己的時候,金克木往往謙虛自抑,半吐半露,但只要有心,我們就不難從中讀出一個善思敏行的學習者形象。

后輯為金克木的師友雜憶,有對他求學之路起轉折性作用的傅斯年和憍賞彌,有治學方法對其產生巨大影響的陳寅恪和曾運乾,有將其引入世界語大門的蔡方選和引發(fā)其天文學興趣的沙玄(趙宋慶),也有學術上的指路人鄧廣銘,新詩的知音戴望舒,觀星談天的侯碩之,一心向學的于道泉,意氣洋洋的徐遲,老成持重的向達……文中談及諸人均具獨特性情,即便生命短如流星,也難掩其不滅的絕代風華??少F的是,金克木的憶人文章從不喧賓奪主,更不自我標榜,只常于無意中隱隱透出精進氣象。就中《三笑記》一篇,尤能見文中人物與寫作者在特殊時期的曠達風采。

文化隨想的前輯論讀書,以《“書讀完了”》起首,前半談方法,倒讀,反讀,間讀,往往一語足堪點醒;后半是例證,讀詩,讀禮,讀小說,恰恰蹊徑可供登堂。后輯聚焦文化問題,以交流溝通為主旨,前半言文化特征,辨“內”涉“外”,說“三”道“四”,上天入地,信手拈來;后半析文化人物,談三皇,說周公,傳顏回,往古來今,涉筆成趣。不管談讀書還是論文化,凡涉及空間上的西方和時間上的古代,金克木從不沉溺懷戀,發(fā)思古之幽情,而是句句不離當時置身的文化情境,舊學遂能安然轉化為新知。

任何選本都很難做到面面俱到,掛一漏萬大概是必然的遺憾,能確定的只是特定語境下的編選原則。這本集子設想的原則是,篇幅上棄長取短,敘述上去繁就簡,文字上生動有趣,同時盡量全面地展現金克木一生的學習經歷和思想發(fā)展。我們特別希望的是,通過這本集子,有興致的讀者能看到上代學人的風姿,心摹手追,以期有進;喜思考的讀者能找到值得鉆探的問題,一門深入,別見洞天;愛智慧的讀者能借此走進金克木的思想深處甚至更廣闊的世界,矯首云外,神游萬仞。

黃德海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