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為何“嚴”上還要加“嚴”

花開花落中文系 作者:陳平原


為何“嚴”上還要加“嚴”[1]

在《“薪火”何以能“相傳”——“魯迅人文講座”開場白》(《中華讀書報》2010年9月15日)中,我提及:“在適當?shù)臅r候,采用大家都能接受的方式,表達后輩們對一個畢生從事教學研究、而今逐漸淡出舞臺的學者的敬意,我認為是應該的?!绷硗?,我還提及:“‘薪火’必須‘相傳’,傳具體的專業(yè)知識,也傳對于學問的執(zhí)著與熱情,以及那些‘壓在紙背的心情’?!钡认聡老壬葜v,雖然題目是《我的學術(shù)自述》,估計還是會講得很嚴肅;我這里先說一些很能體現(xiàn)學者“心情”的閑話與瑣事,“權(quán)當?shù)脛兕^回”。

嚴家炎先生的綽號是“嚴加嚴”,也就是特講原則,“嚴”上加“嚴”。記得洪子誠先生寫過一篇短文,題目就叫《“嚴”上還要加“嚴”——嚴家炎先生印象》(《兩憶集》,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其中提到,在江西“五七干校”勞動時,嚴先生負責檢查稻田的排灌渠,如何一絲不茍:水渠的“渠幫”規(guī)定四十五度,坡度太大太小都得返工。洪文稱:“看他從遠處鏟來濕土,修補坡度不夠的部分,還用鐵鍬拍平,抹得光可鑒人,不由得又可氣又好笑。水一來,還不是沖得稀里嘩啦的!”可這就是嚴先生,做事情不計成本,也不問效果,態(tài)度極為認真,非做成不可。

1984—1989年間,嚴先生擔任中文系主任,每回開會,不管是全系大會,還是我們小說史課題組聚會,他都拿寫著密密麻麻小字的紙片,在臺上念講稿,看著我們都覺得累。那時年少氣盛,不喜歡嚴先生這么“較真”。多年后,我也當了系主任,這才知道其中滋味。大家都很忙,召集開會不容易,你不能利用系主任的權(quán)力,坐在臺上有一搭沒一搭地閑扯。魯迅說過,無端地浪費他人的時間,無異于圖財害命。為了尊重臺下的老師們,現(xiàn)在我也學會了每回都準備講稿。

1989年底,嚴先生主持的國家社科項目《二十世紀中國小說史》,終于在北京大學出版社推出第一卷。第二年初夏,我們在北大召開此專題的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那時,這樣高規(guī)格的學術(shù)會議不多,大家都很當回事?;I備會議時,決定放映一部新出的國產(chǎn)電影——名字忘記了,也不知為什么非放映不可??傻搅司唧w聯(lián)系時,真是一波三折,碰到很多難以克服的障礙,我和錢理群都主張放棄。沒想到嚴先生不準,他自己來交涉,最后還真做成了。我到現(xiàn)在也不明白,為什么非放那部電影不可。事后跟老錢聊天,說起這就是嚴先生的性格,說好做,就一定要做,而且非做好不可。

這回的演講也是這樣。最早是我說的,要是11月26日上午舉辦的話,我能參加,也爭取發(fā)言??稍诰唧w籌備時,發(fā)現(xiàn)這個時間段沒有合適場所,而且?guī)讉€活動湊在一起,怕效果不太好。換一個時間,我們能做得更完美。同事、弟子分別跟嚴先生商議,嚴先生都說:我看就不必改了。他們讓我出面陳情,嚴先生說:也不是不能改;可第二天在未名湖邊的陳守仁中心開“中文教育的過去、現(xiàn)在與未來”研討會,他又冒出一句:不是說沒有合適場所嗎,我看這個地方就很好。這是嚴先生的性格,想到做到,劍及履及,不太愿意轉(zhuǎn)彎。幾十年養(yǎng)成的習慣,我們必須尊重,于是決定,回到最初的設(shè)計。

為了說明嚴先生事無大小,都講原則,告訴大家一件軼事;若有誤,等下請嚴先生訂正。去年秋天,在香港,金庸先生請劉再復和我吃飯,說起一件事:某年,因夫人盧曉蓉在香港工作,嚴先生也來港,租了房子,住下來寫作。寫什么?就寫《金庸小說論稿》。有一天金庸請吃飯,說起來,才知道那房子正好是金庸的物業(yè)。嚴先生知道了,馬上要求退租,免得瓜田李下,說不清楚。金庸很感慨,說你們北大教授有骨氣。別人做金庸研究,跑來要求資助;你們卻那么清高,刻意拉開距離。我想,這就是嚴先生——你說有點拘泥,是的;有些古板,也沒錯;可無論做什么事,都要求自己心安。

不久前,收到嚴先生贈送的他主編的《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這書做了好多年,很辛苦,我們都知道。從早年與唐弢先生合作主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到今天同樣是三卷本的《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走過漫長的四五十年。說實話,對嚴先生花那么多精力主編教材,我是不太以為然的。因為,教材編寫受各種主客觀條件的限制,必須不斷妥協(xié),不太可能寫得很有學術(shù)分量。但嚴先生說,就對一代學生的影響而言,個人專著無法跟教材比。他說得對,可不是每個人都有這種能耐。十年前,我也曾受北大出版社委托,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可很快就放棄了。因為,當主編需要協(xié)調(diào)內(nèi)部各種矛盾,需要忍受外部各種誤解,而且還得跟各種官方機構(gòu)打交道,實在非我所長。這是嚴先生的特點,認準了,一直往前走,持之以恒,感天動地,總有實現(xiàn)的一天。

可也正是這種執(zhí)著,使得另外一套大書落空。我說的是《二十世紀中國小說史》。那書第一卷1989年出版,第二卷到現(xiàn)在還沒影子。北大出版社原本對這套書寄予很大希望,因為,第一卷陳平原,第二卷嚴家炎,第三卷吳福輝,第四卷錢理群,第五卷洪子誠,第六卷黃子平,除了我剛出道,應該說都是一時之選??勺詈蟪霭嫔珥敳蛔×?,2005年,將已刊行16年的第一卷改題《中國現(xiàn)代小說的起點——清末民初小說研究》,單獨重印。不過說好,什么時候第二三四五六卷出版,這書馬上歸隊。嚴先生教了這么多年的“五四”新文學,也出版了《中國現(xiàn)代小說流派史》(1989)、《世紀足音——二十世紀中國小說論集》(1995)等著作,為什么這第二卷遲遲不能交稿?原因是,當初雖多次討論,但第一卷是由著我的性子寫,出版后嚴先生才發(fā)現(xiàn),若按他自己的趣味及寫作計劃,這第二卷跟第一卷的風格差別未免很大了。改變自己的風格,不可能;不改,不合適;放棄,不愿意。只好這么拖著,說是想想辦法;可這一想,就是二十年。本來很簡單,各寫各的,每卷作者自己負責,合起來,不就行了嗎?可嚴先生說,不,作為一套書,要有“整體感”。這可就慘了,這六個人都是很有學術(shù)個性的,怎么可能捏在一起?于是,嚴先生不催,我們各干各的活去了。嚴先生自己呢,先是寫《金庸小說論稿》(1999),接下來《論魯迅的復調(diào)小說》(2002),再就是主編教育部邀約的教材。

現(xiàn)在,這些書全都完成了,我估計,認真且固執(zhí)的嚴先生,很可能又要重提往事,召集我們開會了。好在我的任務(wù)早已完成,輪到老錢、老吳、洪老師以及子平兄緊張了。

(初刊2010年12月13日《文匯報》)


[1] 此乃作者2010年11月26日在北大英杰交流中心舉行的“魯迅人文講座”第三講——嚴家炎教授《我的學術(shù)自述》之“開場白”。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