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總序 北大風物與人文精神

風范:北大名人故居及軼事 作者:肖東發(fā),陳光中 著


總序
北大風物與人文精神

“常向湖光會意思,偶從塔影悟精神?!?/p>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人們以“一塔湖圖(一塌糊涂)”來概括燕園的風景,語雖詼諧,卻也恰切。圍繞著未名湖、博雅塔和圖書館,燕園里產(chǎn)生了很多美好的傳說,也涌現(xiàn)出了很多巧妙的解釋。有人說,博雅塔是一枝碩大的神來之筆,未名湖則是一方來自天池的巨硯,一代又一代的北大人揮動著博雅巨筆,飽蘸未名之墨,書寫了北大的輝煌歷史,而圖書館則正好是北大百年歷史的最好見證和保存者。這樣的傳說和神話實在是舉不勝舉。

近來,我對“一塔湖圖”有一種新的理解——那分明是北大精神的一種特殊象征。

古樸莊重的博雅塔,原是為解決校園供水問題而建造的水塔,模仿通州古燃燈塔樣式,簡潔樸素,卓然聳立。能把與我們生存相關的最基本的現(xiàn)實需求化作為一種超然的美,而且名之博雅——廣博優(yōu)雅,這一現(xiàn)實,焉能不發(fā)人深思?湖光瀲滟的未名湖,曾是清代淑春園的所在地,石舫橫臥,石魚翻尾,垂柳環(huán)湖,美不勝收。蜿蜒曲折的小徑旁,常有瑯瑯書聲;碧波掩映的小島,宛若嵌于湖心的珍珠。立足湖畔放眼望去,東觀博雅塔影,西對鐘亭落霞,南眺林木蔥郁,北望層樓掩映,游目騁懷,平添多少書生意氣。

湖光塔影,確實是北大校園最有代表性、最醒目的一景。博雅塔雄健挺拔,體現(xiàn)著北大人自強不息的陽剛之氣;未名湖柔波蕩漾,象征著北大厚德載物的陰柔之美。

塔和湖,一縱一橫,一剛一柔,一凸一凹,一陽一陰,一偉岸,一纖秀,一沉穩(wěn)凝重,一歡快空靈。

塔象征著思想自由,卓爾不群,特立獨行,敢于創(chuàng)新,科學求真;湖隱喻了兼容并包,虛懷若谷,整合精深,和而不同,民主多元。二者剛?cè)嵯酀?,珠?lián)璧合,相映生輝,缺一不可,暗合著北大人的精神品格。古話說“大象無形”,我們居然把充溢在空氣中,原本無形的“北大精神”“少年氣象”“風骨氣韻”有形化了,與可視的燕園景觀融在一起了。

為什么北大學生“一旦配上?;眨總€人頓時便有被選擇的莊嚴感”,而且總有一種“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豪邁氣概和 “心憂天下,繼往開來”的歷史使命感?這就是博雅塔和未名湖所體現(xiàn)的精神。即使畢了業(yè),走到天涯海角,也改不了特立獨行、不迷信權威、舍我其誰的勁頭。難怪在有些人的眼里,這些特征被置換成另一套詞語,如狂傲不羈、眼高手低、自由散漫、清高而不合群等等。對于這些用不著申辯,因為大致符合事實,確實是不少北大人的毛病。早在1931年,蔣夢麟校長發(fā)表《北大之精神》一文,在談到“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時候便說過:“我們有了這兩種的特點,因此而產(chǎn)生兩種缺點。能容則澤寬而紀律弛;思想自由,則個性發(fā)達而群治弛。故此后本校當于相當范圍以內(nèi),整飭紀律,發(fā)展群治,以補本校之不足。”世上事物往往如此:有一長必有一短。識己之長補己之短,方為明智之策?!氨贝笕恕辈⒎且粋€絕對完美的整體,良莠不齊的現(xiàn)象也確實存在,我們并不諱疾忌醫(yī)。何況,我們距世界一流大學的距離如此遙遠。“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無論是搞學術研究還是待人處世,北大人都應該有博大的胸懷;同時,我們也需正確、全面地看待北大和北大人,既不能以整體掩蓋局部,也不能因枝節(jié)而否定主流。對此我們有足夠的自信:北大應該是“神圣的理性殿堂,人文的精神圣地”,也一定會成為世界一流大學。

再說“圖”。把塔和湖比作筆和硯,固然生動,但我更愿意把那一陽一陰的塔和湖更加簡化地理解為二進制的1和0,排列組合,千變?nèi)f化,永永不絕,生生不息。正所謂:“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眻D書館便是陰陽交融之果,涵蓋了古今的經(jīng)典,容納了中外的理論。一百多年來,圖書館曾留下多少名人學者的步履,閃耀過多少思想的靈光。前輩圣賢睿智思維的結(jié)晶,數(shù)千年來人類文明進步的成果,都物化為文獻典籍,收藏在這“百年書城”里。一部部傳世力作,一項項科研成果,一位位曠世大師的著述,一批批學子才華縱橫的論文,一代代師生像蜜蜂釀蜜一樣,把心血和智慧化作書籍聚入冊府,薪火相傳,再向后輩學子們播撒光明。許多名師把自己最珍貴的手稿、獎狀、徽章、證書、書法和繪畫作品等無償?shù)鼐栀浗o“北大文庫”,不但感人至深,也蘊含深意。難怪人們把圖書館比作皇冠上的明珠、科學的圣殿、文明的沃土,她每天敞開博大的胸懷,張開雙臂歡迎成千上萬的師生前來汲取營養(yǎng),然后從這里走出去,創(chuàng)造出更多的成果,更大的輝煌。

寫北大的書很多,正面負面的都有,從中既可見北大人對母校的感情是多么深切,又反映出社會各界對北大是何等關注。北大有一種特殊的磁力吸引著追求美好和正義的人們,這種磁力還是源于一百多年來形成的一種氣韻、風骨和精神。誠如《精神的魅力》開篇所云:

近百年來,這里成長著中國數(shù)代最優(yōu)秀的學者。豐博的學識,閃光的才智,莊嚴無畏的獨立思想,這一切又與耿介不阿的人格操守以及勇銳的抗爭精神相結(jié)合,構(gòu)成了一種特殊的精神魅力。民主與科學,已成為這塊圣地的不朽的魂靈。

就因有了這種精神,才使北大成為一塊圣地,才使這塊圣地永久地存在下去,才使得北大人在追求真理時越發(fā)地真誠而且無畏。

美國教育家杜威曾經(jīng)贊譽蔡元培先生說:“拿世界各國的大學校長來比較一下,牛津、劍橋、巴黎、柏林、哈佛、哥倫比亞等等,這些校長中,在某些學科上有卓越貢獻的,固不乏其人,但是,以一個校長身份,而能領導那所大學對一個民族、一個時代起到轉(zhuǎn)折作用的,除蔡元培外,恐怕找不出第二人?!钡拇_,全世界的高等學府成千上萬,論歷史的久遠,北大既比不上牛津、劍橋,也比不過哈佛、耶魯。然而,說到北大的精神魅力及其對國家民族的深遠影響,在世界教育史上卻堪稱無出其右。

也許有人會對此說表示懷疑,為什么只有百年歷史的北大在人類文明史上所發(fā)揮的作用,要超過排在她前面的眾多世界一流大學呢?仔細想想,答案不難找到。

有一位美籍華人提出過這樣一個問題:20世紀的一百年間,世界上哪個國家變化最大?當然任何一個國家歷時百年總要有些變化,但變化最大的當屬中國。想想1900年的中國,八國列強組成聯(lián)軍打進北京,在紫禁城太和殿廣場閱兵;最高統(tǒng)治者慈禧皇太后帶著心如死灰的光緒皇帝逃到西安;守北京的團練大臣——發(fā)現(xiàn)甲骨文的王懿榮全家自殺;義和團在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抵擋洋槍洋炮;已經(jīng)被英法聯(lián)軍燒過的圓明園,剛剛動工修復,又遭一次劫掠和焚燒;已經(jīng)割了不少地、賠了數(shù)萬萬兩黃金白銀的清政府,還要再交出巨額的“庚子賠款”,簽訂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這就是百年前的中國。

一百年過去了,公元2000年前后的中國人又在干什么?舉國上下在爭辦奧運和申辦世博會,提出的口號是:“給中國一個機會,還世界一個驚喜!”因為我們有信心、有實力辦出最好的、規(guī)模和質(zhì)量空前的奧運會和世博會。

北京大學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成長的。她誕生在變法圖強的吶喊聲中,與國家一起痛苦掙扎、拼搏抗爭、奔波流亡、迎接解放、歡慶新生、曲折徘徊、反思覺醒、撥亂反正、改革開放、崛起奮進。她的命運緊緊地和祖國連在一起,深深地介入其中,并在許多關鍵環(huán)節(jié)影響著這一歷史進程。北大伴隨了百年中華的世紀更迭,牽掛著民族,牽掛著百姓蒼生,牽掛著東方巨龍的再次飛騰。

面對新的百年,確實要看到我們與世界一流的差距。作為國家最高學府,不能總講過去輝煌的歷史而忘記今后的使命。我們要和共和國一起跨入世界一流的行列。北大在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一定會大顯身手,發(fā)揮排頭兵的作用。因為判斷一所大學的終極標準,是要看其教學和學術研究對國家和人類幸福所作的貢獻。出人才、出思想、出大師、出成果,要在思想、文化以及政治、經(jīng)濟等各個領域回答并解決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中遇到的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這才稱得上是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學。

百度春秋,留下太多不滅的記憶,傳載了太多悲壯的傳說。這所偉大的學校必然有許多歲月留痕,為世人津津樂道。有些是歷史賦予的深沉,有些是舊日記憶的引子;有的是可供查考的確證,也有的是口耳相傳的故事。城里景山東的馬神廟公主府,沙灘紅樓的閱覽室,民主廣場旁的自由鐘,北河沿三院的大禮堂,燕園西門前的石獅,辦公樓前的華表,未名湖中殘存的翻尾石魚和石舫,見證著北大的歷史。燕南園、蔚秀園、暢春園、朗潤園……綠蔭掩映著多少名師宿儒的淡泊和睿智!有些景點的歷史甚至要上溯幾百年,離開了這樣的滄桑,北大的風景,也不會像如今這樣幽深雋永。

歷史在這里沉淀,記憶從此地展開。2001年,北京大學校園被國務院列為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再過若干年后,我相信她足以匹配世界文化遺產(chǎn)之稱號而毫無愧色。

近幾年的寒暑假,北大成了旅游點,許多中小學生排著隊游覽北大的校園, 對此社會上已有不少爭議。如果僅僅走進校園轉(zhuǎn)一圈,看看燕園的風景,確實意義不大,因為遠遠稱不上了解北大。志在北大的高中生及家長們很神往北大,是可以理解的,但他們大半不了解北大的歷史和精神內(nèi)涵;就是身在北大的學子也未必熟悉風物景觀背后的故事。只有把北大(包括燕京大學及西南聯(lián)大)的歷史傳統(tǒng)、人文精神與風物景觀結(jié)合在一起,才更能品味出北京大學的魅力所在。

然而,至今尚未有這樣一部或一套書能系統(tǒng)全面地講述這些歷史風骨、景觀風物、名人風范和大師風采。我們北大新聞與傳播學院現(xiàn)代出版研究所與北京大學圖書館聯(lián)合編輯出版“北大人文與風物叢書”,就是希望能夠填補這個空白。

風骨:從京師大學堂到老北大

回溯北大歷史,自然要從京師大學堂說起。1898年,在中國最后一個封建王朝的風雨飄搖中,戊戌變法仁人志士催生了京師大學堂。八國聯(lián)軍侵占北京時,京師大學堂遭到破壞,一度停辦。中華民國成立后,1912年5月,京師大學堂更名為北京大學,嚴復成為北京大學第一任校長。他的《論北京大學不可停辦帖》告訴我們,民國初年要把北大堅持辦下去是何等不易!

1917年,蔡元培先生被任命為北京大學校長,掀開了北京大學歷史上新的一頁。魯迅、胡適等人高舉新文化運動的大旗,使得北大成為新文化運動的搖籃;沙灘紅樓、民主廣場記錄下了北大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中的旗幟意義,五四運動的熊熊烈火,展現(xiàn)了北大青年的蓬勃力量,也掀起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在這里,馬克思主義和民主、科學思想逐漸走進中國,更有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等中國共產(chǎn)黨的創(chuàng)始人在這里工作、學習和思考過,一批又一批優(yōu)秀學子從這里動身,走向四面八方,成為祖國革命和建設的棟梁。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北京大學師生輾轉(zhuǎn)南下,與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共同組成長沙臨時大學。1938年4月,又由長沙遷到昆明,更名為國立西南聯(lián)合大學,設立文、理、工、法、師范5個學院26個學系。在抗日戰(zhàn)爭的艱苦環(huán)境下,西南聯(lián)大仍繼續(xù)堅持著教育、科學、文化事業(yè),每年在校學生一般保持在3000人左右。有關西南聯(lián)合大學的史料放在“赴國難 弦歌不輟”一節(jié)。

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西南聯(lián)合大學于1946年5月宣告結(jié)束,北京大學在北平復校,同年10月正式開學。當時北京大學設有文、理、法、醫(yī)、農(nóng)、工六個學院和一個文科研究所,學生總數(shù)為3400多人。1949年2月,北平和平解放,北京大學獲得了新生。

風物:燕園景觀及人文底蘊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毛澤東主席為北大題寫校名并三次寫信鼓勵師生“團結(jié)起來,為建設新中國而奮斗”。周恩來總理曾先后六次親臨北大視察或作報告。1951年6月,國務院任命著名經(jīng)濟學家、教育家馬寅初為新中國成立后北京大學第一任校長。1952年,全國高等院校進行院系調(diào)整,北京大學的醫(yī)、工、農(nóng)學院以及其他部分學科或分出去單獨成立高等學校,或并入其他大學。清華大學、燕京大學的文、理、法各院系以及其他一些大學的有關系科并入了北京大學。北大的校址也從北京市內(nèi)的沙灘等地遷移到了位于西北郊著名園林風景區(qū)的原燕京大學校址,即燕園。時至今日,許多富有時代氣息的新建筑也在燕園拔地而起,構(gòu)成新的景觀。撫今追昔,當我們帶著歷史的責任感來重新欣賞北大的校園風光時,便會發(fā)現(xiàn),她是這樣的意蘊深刻。

在這一卷的最后,我們對校園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加以分析評述并提出了一些和諧發(fā)展的建議。我們希望這套叢書能夠起到多方面的作用,其中一個重要方面,是想提醒北大的規(guī)劃設計者,要從燕園已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將來要申請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高度來保護燕園,關鍵是未名湖景區(qū)的保護,但隨著校園的擴大,整體建筑風格也應該大致協(xié)調(diào)。我們應該從最近蘇州城在世界文化遺產(chǎn)申報中落選和布達拉宮申報時拉薩城拆掉許多新建的高層建筑等事件中吸取教訓。在校園建設中,要加強規(guī)劃和論證,把保護燕園風貌放在首位,見縫插針的思想是不可取的。另一方面,是對全校師生的建議:保護校園,從自己做起;愛我北大,從點滴做起。北大有許多專業(yè)如生物、化學、環(huán)境、地理、遙感、計算機、考古等院系所,可以結(jié)合自己的學科特點和研究方向,加強對校園湖泊、山石、古樹、名木、建筑及整體環(huán)境的觀察、檢測、宣傳、治理,切實守護好這一珍貴的重點文物和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

風范:北大名人故居及軼事

任何一種氣象都是要講傳承的。我們談北大的精神、北大的氣象,終究還要靠她的載體──人來體現(xiàn)。北大人身上的風骨和使命感從何而來?北大的歷史,北大的環(huán)境,都是必不可少的淵源,但正如一位北大學子所言,是“煦煦春陽的師教”──那最大的影響,來自北大的歷屆師長。

一個多世紀以來,無數(shù)名人的腳步與北大前進的軌跡相伴相隨;他們曾經(jīng)或正在居住的地方,與北大自身一樣籠罩著圣潔的光輝。一年前,我們曾實地尋訪了城區(qū)沙灘一帶老北大的名人故居。近一年來,我們又多次走進燕南園,聆聽芮沐、侯仁之、林庚等先生的教誨,盡管他們都已年逾九旬,但頭腦仍十分清晰、思維仍極為敏捷;我們還拜訪過季羨林、林燾、徐獻瑜、宗璞、湯一玄等諸多前輩,他們充滿深情地回憶了許多有關北大名人及其寓所的往事。正是在他們的幫助下,我們才能寫出那些大師們的故事。

風采:北大名師的歲月留痕

北大百年歷史,名師先賢薈萃。從京師大學堂時期到紅樓時期,從西南聯(lián)大時期到獲得新生的燕園,自不斷完善學科結(jié)構(gòu)的北大校園里走出的眾多校友之中,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們大都成為民主的脊梁,他們沒有辜負這片圣地賦予他們的風骨和靈氣!本卷以北京大學圖書館的北大文庫館藏資料為主,選編了24位著名大師的珍貴照片和部分文物,附以簡要生平,匯編在一起,從中反映他們對國家和人類的特殊貢獻以及北大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本叢書得到北大圖書館的鼎力相助,因而得以收錄了許多以前不易見到的珍貴的歷史圖片。書中或摘引了名師語錄,或設有小序及專論,精心編排,力求以這種議敘相間、圖文交織的形式突出展現(xiàn)北大精神,務使追求民主科學的北大傳統(tǒng)與耿介不阿、奮起抗爭的人格精神融匯于全書。

“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博大胸懷,“勤奮、嚴謹、求實、創(chuàng)新”的校風,“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主旋律,共同鑄造了植根于北大人心中的北大精魂。這是北京大學雖歷經(jīng)百年風雨,卻仍然煥發(fā)出青春活力的源泉所在。我們希望借這套叢書將北大的美麗多彩的自然風景、曲折輝煌的歷史和深邃豐富的精神世界完美地結(jié)合起來,向世人展示一個更深刻、更立體的北大。

肖東發(fā)
2003年3月25日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