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西山隨筆

盛世雅言:當代譙城散文集 作者:張超凡 主編


西山隨筆

佘樹森

我曾驚嘆過泰山的雄拔,黃山的瑰奇,桂林山水的秀麗……但我又總感到它們仿佛是站在云端的天國仙子,綽約、矜持,可艷羨而不可親昵。未若北京的西山,二十余年同我朝夕相處,抬眼,便可餐其秀色;舉步,便能樂其懷中。它煙嵐變幻,啟人遐想;古剎文物,撩人情思。至于那滿山的綠蔭,淙淙的泉水,誰又沒有領受過這慷慨的饋贈呢?

古人云:“山遠始為容?!睆暮5礞?zhèn)望西山,可謂恰到好處。在雨后新晴、嵐光澄澈時,微微起伏的西山,好像是一位側(cè)身靜臥的美人,那衣裙上的一花、一紋、一折、一皺,紫綠萬狀,歷歷可辨;而當青靄滉漾、云霧繚繞時,則又僅余一彎秀眉,淡淡地描畫在天際……最使人神往的,是在夏日的傍晚,看山與云相映的景象:落日余暉從山那面反射到天空,在藍蒼蒼的山色里,似乎飛動著星星點點的金粉,夢一般的深幽和朦朧。山頭上,有時壁立著一片濃云,也是藍蒼蒼的,好像是山外數(shù)峰,是山?是云?確是分辨不清。而在云彩稀薄處,夕陽的余暉卻在充分地施展著繪畫天才,描繪出種種風光:有的像叢樹圍繞的村莊,有的像湛藍的古剎,有的像閃亮的小河,有的像彎曲的小路,還有的則如同大片的湖水、沙漠,仔細辨認,還有牛在水邊飲水,舟在湖面漂泊,駱駝在瀚海跋涉呢。萬壽山上金頂朱楹的佛香閣,玉泉山頂?shù)陌姿c山隈青靄、紫霧相間,構成了一幅多么美麗的天然圖畫!你打開西窗,它便掛在窗前,即使是蓬門陋室,也顯得四壁生輝。據(jù)說,康德是終日從書齋的窗口,望著鄰家的蘋果樹,思索他的哲學的。鄰家的主人不知道這事,有一天將那蘋果樹砍掉了,于是,康德的思索便非常艱難起來。是的,大自然的清風明月、山光水色,常能啟開我們的心扉,從心靈深處,牽扯出許多深刻、明妙的思想來。

當我們面對著西山遐想、凝思時,縷縷思緒也往往會隨著那瑩瑩的嵐光,冉冉的云煙而浮動、繚繞。翻一翻北京的文化史,你就不難發(fā)現(xiàn),西山的美景曾使多少人靈感迸射、文思萌動呀!它,或者化作畫家筆端的神韻和色彩,或者化作音樂家琴弦上的音符和旋律,或者化作詩人詩句的構思和意境。曹雪芹晚年蟄居西山腳下,著書“黃葉村”里,“所以蓬牖茅椽,繩床瓦灶,并不足妨我襟懷”,固然是由于他矢志將半生經(jīng)歷、一腔塊壘,傳諸后世;然而,那西山的朝暉暮霞,那“晨風夕月,階柳庭花”,不也曾助其構思,潤其筆墨嗎?

是的,西山之美,不單給人以精神的愉悅,還給人以藝術的靈感。

如果說“神京靈秀,萃于西山”,那么,這種“靈”與“秀”的化身,便是西山的泉與寺。

先說泉。西山的泉水,是十分豐富而美麗的。單是載之前人著作的名泉,就不下幾十處之多。有玉泉山上,“靈濤迸發(fā),奇征趵突”,宛若“噴雪”的玉泉;有櫻桃溝里,伏石而出,“石罅亂流,眾聲澌澌”的水盡頭;仰山的滴水巖,“上百千點,下百午聲,亂不成聽”,“剟剟密于棋方酣”,“刪刪疏于秋雨去”,如“失串珠”,如“下冰簾”,散不成編;上方山的云水洞,則是泉聲、石聲,在當年又融和著鐘聲、磬聲、木魚聲,“聲落潭底,不知其歸”。單是這些記述,就足以令人心馳神往,沉入夢境中去!但是,最使我眷愛的還是那些匯聚于幽谷,散漫于沙石,名不見經(jīng)傳的泉水。你在山里行走,它們常常會像一個頑皮的小姑娘,唱著、跳著,突然出現(xiàn)在你身邊,伴著你走過一段曲折的路,又倏爾鉆入巖石或樹叢,不見了,只留下一陣銀鈴般的笑語……有時,你又會發(fā)現(xiàn)它們棲身在崖腳,沉沉的,幽幽的,仿佛是一位歷盡滄桑的老者的深邃的眼睛,不由引起你好一陣默想和沉思。但是,由于地下水源的破壞,水位的下降,西山許多泉水如今已不復舊觀,甚至瀕臨枯竭。即使這樣,在巖壁的石縫間,在澗谷的亂石底,仍然會有點點巖滴,絲絲細流,在艱難地匯聚之后,又頑強地唱起生命的歌,表現(xiàn)出一種身處逆境而自強不息的精神!倘若是趕上一場大雨,這天賜的良緣,頓使?jié)M山的泉水勃發(fā)新機。于是,石峽漱玉,松澗鳴琴,懸泉騰轉(zhuǎn)于樹梢,山溪潺潺于腳下,你會覺得這是山的心靈在歌唱,山的脈搏在跳動!

至于寺,總是同泉相伴相依,所謂“行當密樹迷深徑,覓到幽源恰傍庵”。有的“水流僧舍下”,有的“煙灶與泉通”,不僅給人以生活之便,而且富有那“泉飛梵唄音”的妙境。這里有始建于晉代的潭柘寺,有始建于唐朝貞觀年間的臥佛寺,從遼至清,歷經(jīng)金、元、明諸朝。由于西山地處京師,寺廟日益增多,蔚為“萬疊千盤皆古剎,風旛雨鐸滿西山”的氣象。當然,經(jīng)過風雨、水火、兵燹、劫掠……不少寺廟僅余遺址廢墟,只有潭柘、臥佛、碧云、香山、八大處諸寺,因為早已出了名,所以每次劫后,都有人倍加扶植,不僅至今未倒,而且容光勝似當年。

我喜歡西山的寺,因為它給予我的,雖然也有些許淡淡的可怖的宗教氣氛,但更多的還是賞心悅目的藝術之美,這大概是由于它不單是宗教活動的場所,也是皇帝駐蹕、游樂的地方。這些寺廟,或鑿壁級石,上逼穹昊;或偎崖臨谷,與巖壑相裊……有的古樸,有的精麗,有的宏偉,有的幽雅……它們與山色樹影融合,構成西山許多美麗的景觀,諸如香山寺、妙高堂、隔云鐘、云外鐘聲……且不說當年登山眺望,但見林摶摶、塔芊芊、剎脊脊,鐘剎交錯,加上鈴鐸梵唄之聲,遠近相和,如入幽冥之境。即使在今天,當你在山中漫游時,也常有寺宇塔頂,透過叢叢綠樹,金碧鱗鱗,忽隱忽現(xiàn);而當你沿著迂曲的石磴來到寺門前時,仍不失那種“下馬危梯滑,開門古殿香”的幽趣。

西山的寺,由于地近京師,更成為文人墨客的活動中心。蒼巖,幽谷,古樹,清泉,大自然的美麗與寧靜,將他們吸引到這里來。暫時隔斷塵世的煩囂,使心靈獲得解脫與舒展。你可以想象:清晨,淡藍色的霧靄,還在山谷浮動,這時,山門微啟,他們同寺僧一起去汲泉煮茗,一會兒,縷縷茶香同淡淡的松柏的清芬交融,吟詩聲、讀書聲與風竹、鳥鳴相和。夜晚,澗谷沉沉,僧院寂寂,只有齋房、方丈透出一扇燈光,他們同老僧或者促膝談禪,或者燈下對弈,朗朗笑語,丁丁棋子,伴著濺濺的鳴泉,把深山之夜烘托得多么幽謐!所以說,深山寺廟,簡直就是封建時代文人墨客們的文化活動站。在這里,他們曾留下過相當豐富的墨跡、篇什,其中自有不少具有史學或文學價值的佳作。

記得詩人歌德曾經(jīng)說過:大自然是最偉大的一部書,在它每一頁的字句里,你都能夠得到最深奧的啟示。

是的,北京的西山,就是我十分喜讀的一部偉大的書。每當我踩著藤蔓,攀著巖石,沿著幽曲的山徑,去尋古探勝時,就仿佛是在一頁一頁地翻著一部古老、浩瀚的北京城的山川、人文、歷史的巨著。看,從翠微山麓法海寺旁的“冰川漂礫”上,我讀到了北京的地質(zhì)變遷史,那巖石上的幾條擦痕,看似那么平凡,實則多么深奧。它告訴我,百萬年以前,這兒曾是一片冰雪世界,活動著毛犀、猛瑪象、洞熊等類的耐寒動物,地殼的變動,氣候的變化,才形成今日的山谷和平野。從上方山的猿人遺址上,我又獲得人類發(fā)展的信息。它告訴我,幾十萬年以前,我們的袓先已經(jīng)在這里勞動、生息了,那殘存的石器與灰燼,就是他們斗爭與智慧的記錄。晉代始建的潭柘寺,北魏的石佛,云居寺的石經(jīng),顯示著北京歷史文化的悠久。由高麗僧人鄭同于明代成化年間,仿其國金剛山而修建的香山洪光寺毘盧殿,則記載著中朝兩國文化交流的美談。我尤其喜歡在香山昭廟前流連,聽著那琉璃塔上叮當鳴奏的檐鈴,仿佛來到了西藏的布達垃宮前,看牦牛披著夕陽,向山下悠然走去……哦,昭廟,是漢藏民族團結的自由象征。

在西山這部“巨著”里,既有歷史的莊嚴、凝重,也有傳說的斑斕、空靈。在香山上探訪“祭星臺”,尋覓“護駕松”,我追想著金代帝王的風流;來到盧師山,佇立于“秘魔崖”,眼前又幻化出僧人盧師駕著一葉扁舟,任意漂流的情景;而香山下正白旗村的“抗風軒”,不知可真是當年曹雪芹為《紅樓夢》嘔心瀝血的“悼紅軒”?只覺得漫步于臥佛寺,踟躕于櫻桃溝,從那山色泉聲里,處處使人依稀感受到這位偉大作家的笑貌音容……特別是到了“五四”以后,西山同現(xiàn)代革命與文化史的聯(lián)系更加密切。碧云寺,有革命先驅(qū)孫中山的衣冠冢;萬安公墓,安葬著共產(chǎn)主義者李大釗的遺體。還有抗日志士趙登禹,民主戰(zhàn)士朱自清……許多志士仁人的英魂都同西山的名字光榮地結合在一起。沿著香山幽谷信步,你會尋到梅蘭芳當年住過的別墅殘址,那澗溝的泉水,滿谷的風聲,似乎還縈繞著這位藝術家的清音妙韻;在雙清別墅凝思,你自會遙想當年在蒼翠的松蔭下,柔媚的桃花前,冰心正伏在石桌上,寫她的《全集自序》;當年在山間的般若堂里,周作人寫出了他的優(yōu)秀散文《山中雜信》;在山下的一所舊屋里,散文家朱大枬在貧病交加中結束了年輕的生命。時光的磨洗,歷史的塵封,使西山這部“巨著”變得艱深而朦朧,正所謂“石幢苔半繡,難讀古今篇”。然而,讀書的樂趣,也就在于這個“難”字,面對著那一石、一泉、一剎、一碑,乃至一道斷垣、一片瓦礫、一座遺址、一柱殘幢,只要你肯去探索,去考證,它就會帶著你,穿過幽曲、隱秘的歷史小徑,進入一個新世界。

啊,西山,當好奇而又艱難地翻讀著這部浩瀚巨著的時候,我總是感到自己是那樣得充實和富有;同時,又是如此得空虛和貧乏。在它面前,我永遠是一名如饑似渴的小讀者。

佘樹森,山東大學學中文系畢業(yè),1978年調(diào)入北京大學,先后任講師、副教授、教授,當代文學教研室主任。中國作協(xié)會員、中國散文協(xié)會副秘書長,著有《京華漫步》)等多部。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