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士紳:拯救淪陷于洋教的兒童遠重于賑濟災民

常讀·趣味集·舊聞奇譚 作者:汗青


士紳:拯救淪陷于洋教的兒童遠重于賑濟災民

1877年陰歷二月下旬,蘇州紳士謝家福剛剛完成一項艱巨的任務:押送一批饑民從南方返回他們的原籍。在歸途中,謝家福聽到了以李提摩太為代表的西方傳教士在山東賑災的消息。一種似乎“與生俱來”的敏感立刻讓謝家福緊張了起來。他后來在日記中補記道:“(得知洋人賑災的消息)深懼敵國沽恩,異端借肆,不能無動于衷。顧以才微力薄,莫可挽回,耿耿之懷,言難自已。”

擔心洋人借賑災收買人心

在這樣一種“耿耿于懷”的情緒支配下,謝家福當即給自己熟識的一批江南士紳們集體寫信,強調必須對洋人在中國的賑災行為采取措施。謝認為:“西人在山東賑災,打的是救災恤鄰的幌子,暗地里干的是收拾人心的陰謀。若不采取措施,恐怕會導致民心流失,異教橫行,終為中國之大患。”

謝氏進而建議,應該在賑災問題上與洋人展開競爭,“跟蹤濟賑”,追蹤洋人救災的路線,以賑災對抗賑災,非如此不足以防止洋人騙走國人的民心。謝認為,這件事情是所有有良知的愛國士大夫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并為此慷慨賦詩一首:

大兵之后又兇年,國計民生孰見憐?

安得賑錢三十萬,管教壓倒慕唯連!

詩中所稱“慕唯連”即慕維廉,他和李提摩太一樣,是西方傳教士在山東賑災的代表人物。

小孩餓死尚是小事,為天主教誘去,則大不可

在謝家??磥?,抵抗洋人借賑災收買人心的首要之務,是與傳教士在收養(yǎng)饑荒受災兒童方面展開競爭。他在1877年5月4日給好友李金鏞的一封信中寫道:“東省災后,子女流離者不可計數(shù),為他族收養(yǎng)者,聞有數(shù)百名之多。竊恐人心外屬,異說橫行,為鄒魯之大患……”

在如此“嚴峻”的形勢下,謝氏主張“急則治標”,這個“標”就是兒童,理由是兒童智識未開、情竇未通,更容易被異族蠱惑。謝氏激動地寫道:眼看著這些兒童被洋人驅入“陷阱”之中,再也不能重新做人,但凡有血氣者,“能無錐心肝、豎毛發(fā),亟圖補救哉!”

倡議在士大夫圈子里獲得了普遍的認同。譬如蘇州士紳袁遂給謝氏回信,說道:“西人想要領養(yǎng)饑荒孤兒,那是萬萬不可……我們若能多收養(yǎng)一名,則少一人入教,功德尤其大?!?/p>

再譬如另一名叫作尤春畦的紳士,在聚會上發(fā)言道:“小孩餓死尚是小事,為天主教誘去,則大不可。能否引之出堂,亦宜酌量,事卻甚好。”

有了這些士大夫們的支持,謝家福的賑災行動隨即啟動。但謝家福本人并不認為自己發(fā)起的這一活動是賑災活動。在給友人的信中,他鄭重聲明:“弟之此行為敵夷,不為賑濟。賑濟則以仁存心,當念親親仁民之意,敵夷則唯知大義,雖捐麋踵頂,有所不辭”——意思即:我此行的主要目的是抵抗夷人,而不是為了賑災;賑災講究的是仁心;抵抗夷人講究的則是大義,為此我是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這種表態(tài)贏得了許多士大夫的高度贊賞。譬如上海的紳士王賡保就來信贊揚謝氏將眾多孤兒從黑暗的“禽獸之域”中拯救出來的行為是一種偉大的壯舉,由此可見世事尚有可為。并表示愿意與其并肩戰(zhàn)斗,繼續(xù)推進這一事業(yè)。

工作開展每遇到困難,謝氏也往往以此來鼓勵自己:“生平滅夷之志,刻不能忘……(如今得此機會)而交臂失之,則身存實死,天下不必有此人,謝家不必有此子也?!?/p>

也正是基于這樣一種“敵夷”而非“賑災”的理念,謝氏在山東地區(qū)的活動經費明顯側重于收容饑荒兒童。有人曾建議其將自江南募集到的資金用來開設粥廠,以解青州災民的燃眉之急,結果被其拒絕。謝氏雖然也認為青州原有的粥廠已停,災民情勢甚危,但在他眼里,兒童與大人不同:兒童無知,不懂得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的春秋夷夏大義,所以無法要求他們像成年人一樣為持節(jié)而慷慨赴死,故而,有限的資金應該優(yōu)先用來救濟兒童。謝在日記中說:因為如此考量,所以對自己的決定“理得心安”,并無愧疚。

鄉(xiāng)紳們的成功:許多災民情愿餓死,不受洋人之賑

類似的理念,謝氏在許多不同的場合都曾反復闡釋過。1877年6月22日夜間,謝氏前去訪問幾位上海紳士,力陳教堂收容中國兒童的危害。恰好座中有一位替教堂籌集賑災經費的人士,替教堂說了一句話,認為不該把耶穌教和天主教混為一談,一棍子打死,隨即招來了謝氏激烈的駁斥:“某之所辦者,與教門的良莠無關,所關注的是中外之界限。山東災民受洋人賑恤,三月有余,幾乎只知有洋人,不知有中國矣。諸君好善樂輸,若能下固百姓已去之人心,上培國家富強之元氣,則是大大的忠臣和義士。若還反過來替教堂籌集經費,豈非漢奸?那些接受了教堂賑濟之人,必然皈依洋教,終不再是中國之民。最可憐的是,那些童子尚未開蒙,如何知道這些,眼看著他們淪陷于教堂之中,于心何忍?朱子說過,雖生而無以自立,不若死之為安。所以我的看法是,拯救淪陷在教堂里的兒童,遠比賑濟災民更重要?!?/p>

謝家福對洋人的賑災活動的抗拒,代表了當日中國士大夫們的主流意見。這一點從謝氏所獲得的廣泛支持中即可窺見。這種抗拒態(tài)度,同樣流行于清廷高層。1878年4月間,河南學政瞿鴻機聽到洋人賑災的消息,就立即上奏,指責洋人“其居心則險不可測”,目的是趁我“民多愁困”,借機“收拾人心”,以實現(xiàn)他們不可告人的陰謀。清廷接到奏折后,隨即指示山西、河南兩省巡撫(此兩省因在內陸,洋人尚未來得及進入賑災,但災情已很嚴重),要他們但凡碰上外國人進入災區(qū),必須“婉為開導,設法勸阻”。

災民們抗拒洋人賑濟的情緒同樣強烈。史料記載,光緒三年(1877年),山東昌樂縣災民“弗受洋賑”;山東樂安縣災民則“俱情愿餓死,不受洋人之賑”。河南的災民態(tài)度最為決絕,不但不肯接受賑濟,還極力宣傳傳教士的“心懷叵測”。西方人士曾經在《申報》上刊文如此描述:“河南地方饑民大不解事,于教士所分給之銀,不肯領取,意謂西教士意在買服人心,誘人入教,故特給我等銀錢,慎勿墮其術中。彼此相戒,竟無一人肯領。且仿《鐵淚圖》之式,造作諸般惡狀,謂教士誘人入教,如此虐待。亦分貼多張,以冀煽惑人心,該省官憲無可如何?!?/p>

能夠仿照《鐵淚圖》制作宣傳畫,并廣為宣傳,這背后必然有知識分子,也就是河南本地鄉(xiāng)紳士大夫們的參與。

盡管如此,傳教士仍然多次嘗試派人進入河南賑災,但結果是,當?shù)孛癖姾驼疾辉试S他們逗留,更不許他們以任何方式涉足當?shù)刭c務,并且聲稱如果他們不離開河南就會有生命危險。河南境內的反教情緒之強烈遠勝他省,開封居民聞知傳教士花國香等人到達,遂遍貼告白,有“寧可食夷肉,不可食夷粟”之句,更有某書院罷課宣稱“要與西人打仗”。最終,傳教士們不得不放棄了賑濟河南的打算。整個“丁戊奇荒”期間,河南省居然做到了不讓西方人在其域內發(fā)放絲毫賑濟物資的程度,本土鄉(xiāng)紳們的鼎力配合,可謂“居功至偉”。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