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言論
梁啟超:都察院收了康有為的萬言書
康有為說,他起草的萬言書都察院不收;但梁啟超卻說,該上書因“言甚激切,大臣惡之,不為代奏”。意思是說都察院收下了康的萬言書,卻不愿轉呈皇上。師徒的說法明顯矛盾,也可見作偽的不謹慎。
張之洞:與日議和后患無窮
張之洞1895年屢次電請朝廷拒絕和議,如三月二十七日電:“和約后患不堪請令王、大臣會議補救并速向英、俄、德諸國訂立密約”;四月初二日電:“和約萬分無理請乞援強國”……當時,過半封疆大吏都持拒和主戰(zhàn)態(tài)度。
榮祿:翁同龢是個偽君子
馬關議和后,兵部尚書榮祿不滿清流誤國,在給陜西巡撫鹿傳霖的密函中說:“常熟(翁同龢)奸滑性成,真有令人不可思議者,其誤國之處,有勝于濟寧(孫毓汶)與合肥(李鴻章),可并論也。合肥甘為小人,而常熟則仍作偽君子?!?/p>
康有為:《公車上書記》刻遍天下
時間愈往后,康有為對“公車上書”的夸張就越嚴重。他曾在《汗漫舫詩集》中吹噓說:“東事戰(zhàn)敗,聯(lián)十八省舉人三千人上書。次日美使田貝索稿,為人傳抄,刻遍天下,題曰《公車上書記》?!钡聦嵤钱斈甏藭N量不佳,不得不大減價。
古香閣:《公車上書記》不能銷
康有為最初為《公車上書記》登廣告,價格是每部實洋兩角。兩個月后,再登廣告大減價,已是“每大本大洋四分,每小本大洋二分”。該書店此后拒絕為康黨繼續(xù)印刷大本著作,理由是:“自強學會敗后,《公車上書記》已不能銷。”
李提摩太:康有為獲得萬人簽名
康黨雖未在公車上書中起到關鍵作用,但卻努力通過宣傳爭奪1895年公車上書的領導者的歷史地位。傳教士李提摩太曾聽康黨談及此事,所以在其書中如此記載:“他于是起草上書,有萬名書生簽字,包括一千三百名舉人?!?/p>
資料來源:黃彰健《戊戌變法史研究》,中華書局出版;茅海建《戊戌變法史事考》,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出版;《康有為自編年譜》,中華書局出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