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象與西水坡遺址中的龍虎圖
遺址,是歷史存在的物證。
1987年,在河南濮陽老城區(qū)的西水坡,在對新石器時期的一處大墓(M45)的考古挖掘中,出土了震動史學界的以龍和虎為主題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遺存。三組圖案栩栩如生,均以蚌殼砌塑而成,考古編號為M45(Bl,B2,B3),碳十四測定時間約在公元前4500年,距今已有六千五百年之遙。
這三組蚌塑砌在地面上,在大墓主人身軀的兩側(cè),以及周圍,這非同一般的匠心之作,傳遞給我們最重要的信息,是那個年代中國先民對天體和天象的認知能力,是中國天文學的源頭和發(fā)端階段的存在證據(jù)。
《濮陽西水坡》一書關(guān)于這次考古作了詳細說明:
共發(fā)現(xiàn)三組(蚌殼圖案),編號分別為Bl,B2,B3。
Bl(M45),位于T137的西部,墓口開在T137第114層下,打破第⑤層和生土,墓坑平面為人頭形……墓室的結(jié)構(gòu)為豎穴土壙,南北長4.1米,東西寬3.1米,深0.5米。墓底平坦,周壁修筑規(guī)整。墓室的東西北三面各有一個小龕。東、西兩邊的小龕平面呈孤形,北面的小龕為長方形。
墓內(nèi)埋葬四人。墓主為一老年男性,經(jīng)鑒定為56+歲,身高1.79米,仰身直肢葬,頭南足北,埋于墓室的正中。另外三人,年齡較小,分別埋于墓室東、西、北三面小龕內(nèi)。東部小龕內(nèi)的人骨,骨架腐朽,性別無法鑒定。西面龕內(nèi)的人骨,身長1.15米,頭朝西南,仰身直肢葬,兩手壓于骨盒下,年齡十歲左右。(見圖第一組彩版七)
在墓室中部墓主人骨架的左右兩側(cè),用蚌殼精心擺塑一龍一虎圖案。龍圖案擺于人骨架的右側(cè),頭朝北,背朝西,身長1.78米,高0.67米。龍昂首,曲頸,弓身,長尾,前爪扒,后爪蹬,狀似騰飛?;D案位于人骨架的左側(cè),頭朝北,背朝東,身長1.39米,高0.63米?;㈩^微低,圜目圓睜,張口露齒,虎尾下垂,四肢交遞,如行走狀,形似下山之猛虎。
B2擺塑于M45南面20米處,發(fā)現(xiàn)于T176第④層下,打破第⑤層的一個淺地穴中。圖案由龍、虎、鳥、鹿和蜘蛛等組成。圖案南北長2.43米,東西寬2.15米。龍頭朝南,背朝北?;㈩^朝北,背朝東,龍虎蟬聯(lián)為一體?!┲霐[塑于龍頭的東面,頭朝南,身子朝北。另外在蜘蛛和鹿之間,還有一件制作精致的石斧。(見圖第二組彩版八)
第一組彩版七
第二組彩版八
B3發(fā)現(xiàn)于第二組龍虎圖案的南面T215第⑤B層下打破第⑥層的一條灰溝中,與第二組龍虎圖案相距25米。灰溝的走向由東北到西南,灰溝的底部鋪墊有10cm厚的灰土,然后在灰土上擺塑蚌圖。
圖案殘長約14米。圖案有人騎龍和奔虎等。人騎龍擺塑于灰溝的中部偏南,龍頭朝東,背朝北,昂首,長頸,舒身,高足,背上騎有一人,也是用蚌殼擺成,兩腿跨在龍背上,一手在前,一手在后,面部微側(cè),好像在回首觀望?;[塑于虎的北面,頭朝西,背朝南,仰首翹尾,四腿微曲,鬃毛高豎,呈奔跑和跨躍狀?!保ㄒ妶D第三組彩版九)
著名學者李學勤先生對“西水坡遺址”M45墓壙的解讀與判斷,把龍虎圖案與“四象”的起源相聯(lián)系。
45號墓是一座土坑豎穴墓,南北長4.1米,東西寬3.1米,為仰韶文化灰坑所打破,因而時代是清楚的。墓主是一個壯年男子,遺骨在墓室中間,頭向南,仰身直肢。隨葬有三個人殉,分別在墓室東、西、北三面的小龕內(nèi),也都仰身直肢。西、北兩個人殉,雙手都背壓在骨盆下,一個是十二歲左右的女孩,頭部有砍斫痕;另一個則是十六歲左右的男性。東面的那個人殉,因骨架保存欠佳,未能鑒定。
特別奇怪的是,在墓主骨骼兩旁,有用蚌殼排列成的圖形。東方是龍,西方是虎,形態(tài)都頗生動,其頭均向北,足均向外。……
第三組彩版九
45號墓蚌殼圖形和青龍、白虎之相似,實在是太明顯了。墓室中圖形和墓主的相關(guān)位置,墓主頭向南,可能與古人繪圖都以上為南的習俗有共通處;龍形在東,虎形在西,便和青龍、白虎的方位完全相合?!㈦m恒見于自然界,龍卻是一種神話動物,只是在傳說里才有的。因此,在墓室中排列龍、虎圖形,即使僅此一例,也必須反映古人一定的思想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