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 先兄之卒及先母之晚年
民十七夏秋之交,余妻及新生一嬰孩相繼死亡,時先兄任教于無錫榮巷榮氏新創(chuàng)之榮巷中學(xué),歸家為余料理喪事,以勞傷過度,舊患胃疾驟發(fā),不幸亦溘然逝世。兩月之間,連續(xù)三喪。先兄年僅四十,遺下一妻兩男兩女。長子年十六,隨余在蘇州中學(xué)讀高中一年級。先兄乃與先祖父先父三世不壽,而一門孤寡,亦復(fù)三世相傳。先母又罹此變,其情可知。
先兄喜音樂,能多種樂器,尤擅琵琶與笙。余喜簫笛,寒暑假在家常兄弟合奏。先兄又能指揮鑼鼓。每逢春節(jié),鴻議堂鑼鼓喧天,皆由先兄指揮。又能書,墨跡遍布城鄉(xiāng)。有手圈《資治通鑒》一部,先兄卒后,余常攜以自隨??箲?zhàn)軍興,余有書五萬冊留北平。后南下,五萬冊書以一百擔(dān)米托書肆保管,乃于香港幸得先兄手圈之《資治通鑒》,五萬冊中只此一部數(shù)十冊重歸余手,亦可異也。先兄喜吟詠,曾文正《十八家詩鈔》不離手口,尤喜陸放翁七律。所為詩,幾乎全仿放翁。卒后,余裒其遺詩三百余首,編為一集付印,分贈其平日友好及從學(xué)弟子之不忘其師者。恨今手邊無之,不知大陸?yīng)q留存有此書否?[1]
越一年,余在蘇州續(xù)娶,迎養(yǎng)先母來蘇州。民十九余赴北平任教,翌年,又奉母北上。值榆關(guān)事變,風(fēng)聲日急,侍母南返。欲俟風(fēng)聲稍靜,再迎北上。先母告余曰:“汝父汝兄,福命止此。幸汝兄弟三人,各自成立。長孫亦已考入清華大學(xué),我家子孫,首有入大學(xué)者。此外我復(fù)何求。不餓死,不凍死,我愿已足,生活上不愿再求舒泰。且人命無常,我年已老,萬一身歿北土,再求歸葬,豈不重累于汝?!庇嘁娔敢庖褯Q,不敢強請,乃奉母返蕩口,與八弟媳同居。
先母年七十,余乘暑假自北平返蕩口。見母體氣轉(zhuǎn)健,精神日旺。七房橋蕩口及其他地區(qū),戚族相識,乃至農(nóng)戶商家,仆隸婦傭,登門問候者不絕。先母禮遇不衰,恩意有加。窺其意,實以能不改其素常生活為樂。余在旁伴侍三月,終不敢啟口有稱觴祝壽之請。僅勸先母去無錫城訪醫(yī)檢查身體,得偕六弟一家伴游太湖黿頭渚竟日。
[1]原編者案:編者近年曾數(shù)度促請大陸親友在北京、上海、無錫、蘇州之圖書館等處查尋聲一先生《紀(jì)念詩集》,至今尚未覓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