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升齋隨筆 作者:榮新江 著,孟彥弘,朱玉麒 主編


中國文人學士常用室名別號明志,如容齋、直齋,若觀堂、選堂,多為藏書盈室、學富五車之士。小子不敏,上大學一、二年級時,聽王利器先生來北京大學講《漢書·食貨志》,其中有“治田勤謹,則畝益三升;不勤,損亦如之”,頗覺用以比擬治學,也十分合適,于是斗膽給自己起個齋號,名曰“三升齋”。其實那時住在北大38樓202室,八人同窗,哪里有齋!我處上鋪,只有一張床而已。不過這句話的后半,正是我著意所取,以此來鞭策自己。因為78級中國史這個班,年齡差距在一輪以上,而所積累的知識,也有天壤之別,我只得暗下決心,以勤補拙。既然自命為“三升齋主”,勤勉治學成為此后人生的唯一道路與堅持,雖然有“倒賠”的時候,但也不時收獲“三升”。

自上世紀80年代初以來,筆耕不輟,雖然采用廣種薄收之法,治學頗雜,但作為“文革”后入學而科班出身的歷史學者,謹守“家法”,不敢隨興趣而動。日積月累,也略有幾分收成,在西域史、敦煌學、隋唐史、中外關系史等領域,都多多少少發(fā)表過一些論文,輯成專著的有《于闐史叢考》(與恩師合著)、《歸義軍史研究》、《敦煌學十八講》、《辨?zhèn)闻c存真:敦煌學論集》、《中古中國與外來文明》、《敦煌學新論》、《中國中古史研究十論》、《隋唐長安:性別、記憶及其他》、《于闐與敦煌》(合著)、《中古中國與粟特文明》、《絲綢之路與東西文化交流》等,如農(nóng)民勞作,春種秋收,一類文章積累多了,就輯成一書,以廣流傳。

西方學術的“書評”傳統(tǒng)和中國學術的“隨筆”習慣,對我都有很深的影響。因此,純學術的論文之外,我喜歡寫書評,不論批評的,還是表揚的,我都寫。這些書評文字,從前編輯學術論集時,也分類輯入若干,后來論文寫得多,書評寫得少,所以新編的幾種論集,就沒有再收書評文字;還有一些歷年撰寫的書評,因為內(nèi)容與論集不符,因此也就一直沒有收入任何集子中。這次收羅一下,竟然卷帙盈匣。此外,還有一些應約就某個方面的學術發(fā)展,有感而發(fā),形成文字,略可說是一些隨筆性質的東西。這兩類文字集中起來,按內(nèi)容分為“中外關系史”、“西域史”、“敦煌學”、“吐魯番學”、“中古史”幾個方面,雖然不敢比《容齋隨筆》之“考據(jù)精確,議論高簡”,但追求“讀書作文之法”,卻是一直以來的努力方向。故仿平日喜讀之洪邁著作,名此小書曰“三升齋隨筆”,以期今后還有“續(xù)筆”、“三筆”、“四筆”、“五筆”。

最后感謝孟彥弘、朱玉麒二位仁兄鼓動編輯此書并收入他們主編的《鳳凰枝文叢》,感謝鳳凰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輯倪培翔先生親自責編此書,他們都對本書的內(nèi)容和編排提出過寶貴意見,謹此致謝。

榮新江

2019年7月5日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