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當頭一棒
1979年11月第四次文代會開過,我扛著熱烘烘的一團夢想返回天津,準備大干一場。此時這種感覺我已經(jīng)充分又飽滿地寫在《凌汛》中了。心中想寫和要寫的東西很像如今春運時車站里的人群——緊緊地擠成一團。我完全不知道自己身體內(nèi)潛藏著一種危險,很可怕的危險。記得當時我對人文社的一位責編說,我有一種要爆發(fā)的感覺,我信心滿滿,洋洋自得,好像我要創(chuàng)造一個文學奇跡,記得當時我還不知輕重地寫過一篇隨筆《闖出一個新天地》,完全不知道自己的身體已經(jīng)承受不住了,要出大問題了。我給自己的壓力太大了!
1979年整整一年,我都陷在一種沖動中,片刻不得安寧,不得喘息。半夜沖動起來披衣伏案揮筆是常有的事。這一年我寫的東西太多太多。中篇就有三部:《鋪花的歧路》《啊!》《斗寒圖》,都是從心里掏出的“傷痕文學”。還有許多短篇和散文隨筆。往往在一部作品寫作的高潮中,會突然冒出一個更強烈的故事和人物,恨不得把正在寫的東西放下,先寫這個更新更有沖擊力的小說。我有點控制不住自己了。我感覺自己整天是在跳動著。我那時煙抽得很兇。因為有了稿費,可以換一些好牌子的煙來抽,把“戰(zhàn)斗”換成“恒大”。不知是因為好煙抽得過癮,還是煙有助于思維,我的煙抽得愈來愈多。煙使我更興奮更有靈感,還是更理性與更清晰?于是我小小的書桌上天天堆滿大量的手稿、信件和堆滿煙蒂的小碟小碗。有時來不及把煙蒂放進小碗,就帶著火按滅在書桌的側(cè)面。煙頭落了一地。這是一種帶點野蠻意味的瘋狂的寫作。
刺激我寫作的另一種力量來自讀者的來信。
八十年代初的我
那時一部作品發(fā)表激起的反響,對于今天的作家是不可思議的。來自天南海北的信件真如雪片一般撲面而來。在沒有電話的時代,讀者迫不及待想要與你說話時只有靠寫信。那個時代的讀者可不是盲目的粉絲,他們都是被你的作品深深打動了,心里有話渴望對你說,要與你共同思考的陌生人。每天讀者的來信塞滿了我的信箱,我不得不動手用木板自制一個更大的信箱,掛在院中的墻上。每當打開信箱時,讀者來信會像灌滿的水一泄而出,弄不好掉了一地。我每次開信箱時要用一個敞口的提籃接著。
那是一個純粹的時代,所有的信件都是純粹的。信件包裹著真實的情感與真切的思考。這些來自全國各地的信使用各式各樣的信封:有的人很窮,信封是用紙自己糊的;有的讀者不知道我的地址,信封上只寫“天津作家馮驥才”,甚至“天津市《×××》(我的某篇小說的篇名)作者馮驥才”。這使我想起契訶夫的小說《萬卡》,九歲的萬卡第一次給他鄉(xiāng)下的爺爺寫信時,不知道自己家的地址,在信封上只寫了“鄉(xiāng)下的爺爺收”。還好,由于我的信太多,郵局里的人熟悉我,只要上邊有我的名字,我都能收到。
這些信有的來自遙遠的村鎮(zhèn),再遠的來自邊疆,大多地名我從來沒聽說過。信里邊的內(nèi)容全是掏心窩的話,全是被我感動、反過來又深深感動我的話。他們向你傾訴衷腸,倒苦水,把心中種種無法擺脫的困擾告訴你,把你當作真正可以信賴的朋友,甚至不怕把自己的隱私乃至悔恨告訴你;還有的人把厚厚一沓請求平反的材料認認真真寄給你,他們把你當作“青天大老爺”。碰到這種信我真不知道該怎么辦才好。
這樣,我才知道當時大地上有那么廣闊無邊的苦難與冤屈。那部《鋪花的歧路》招致那么多老紅衛(wèi)兵寫信給我,叫我知道時代強加給他們的苦惱有多么深刻。尤以一種來信給我的印象至今不滅。這種信打開時會發(fā)出輕輕的沙沙聲。原來這些讀者寫信時,一邊寫一邊流著淚,淚滴紙上,模糊了字跡。我原先不知道眼淚也有一點點黏性。帶淚的信折起來,放在信封里,郵寄過程中一擠壓,信紙會輕微地黏在一起,打開信時便發(fā)出沙沙聲。這極輕微的聲音卻強烈地打動我的心。我從來沒想過自己的寫作,竟與這么廣泛的未曾謀面的人心靈相通。文學的意義就這樣叫我感悟到了。
1979年我寫過一篇文章:《作家的社會職責》。我認為作家的社會職責是“回答時代向我們重新提出的問題”,作家的寫作“是在慘痛的歷史教訓中開始的,姍姍而來的新生活還有許多理想乃至幻想的成分?!痹谶@樣的時代,“作家必須探索真理,勇于回答迫切的社會問題,代言于人民。”我在這篇文章中專有一節(jié)“作家應(yīng)是人民的代言人” 。這是“文革”剛剛過去的那一代作家最具社會擔當與思想勇氣的一句話。
這樣一來,不但讓我自覺地把自己釘在“時代責任”的十字架上,也把身上的壓力自我“坐實”。我常說“我們是責任的一代”,就是緣自這個時代。它是特殊時代打在我們這一代骨頭上的烙印,一輩子抹不去,不管背負它有多沉重,不管平時看得見或看不見,到了關(guān)鍵時候它就會自動“發(fā)作”,直到近二十年我自愿承擔起文化遺產(chǎn)保護——這是后話了。
現(xiàn)在,我要說說我個人經(jīng)歷的一場災(zāi)難了。
在長期各種——外部的和自我的壓力下,我的身體發(fā)生了問題。最初出現(xiàn)了兩個跡象:一是在1979年初冬一個夜里,我埋頭在自己抽煙吐出的一團團銀白色濃霧里寫作時,腦袋忽然有一種異樣感。我感覺我對所有東西好像全都隔著“一層”,沒有感覺了。這十分奇怪。我叫醒愛人,說我腦袋不大舒服,出去散散步,便下樓出門,走到大街上。那時城市汽車很少,也沒有夜生活,路燈昏暗,但十分安靜。我走了一會兒仍然感覺腦袋是空的,我試著背誦幾首古詩,檢查一下自己的腦袋好不好使,這些古詩倒還都記得;再想一想自己正在寫的小說,卻什么想法也沒有,好像機器停擺了。我不知自己犯了什么病,走了一大圈也不見好,回來倒下便睡。早晨醒來竟然完全恢復(fù),頭天夜里那種離奇并有點可怕的感覺一點都沒有了,腦袋里一切如常,我就接著干活。以前除去感冒我沒生過什么病,眼下又急著寫東西,便沒有把昨夜詭異的感覺當作一個危險的信號。
八十年代每一篇作品出來,都會招致數(shù)百上千封讀者來信
過了幾個月,《人民文學》通知我去北京參加一個短篇小說的“交流班”,與陳世旭、賈大山、艾克拜爾?米吉提等五六個人同住一屋。后來才知道我們都是1979年全國優(yōu)秀小說獎的獲獎?wù)?。我們天天在屋里聊天說笑,可是我又出現(xiàn)一個毛病,經(jīng)常感到有一種身體突然往下一掉的感覺,同時還有種斷了氣那樣不舒服的感覺。這種感覺不時地出現(xiàn),這又是什么毛病呢?反正我年輕,能扛得住,先不理它。那時獲得全國小說獎是一個很大的榮譽,心里的興奮把潛在的疾患壓住了。由北京返回天津那些天,這種身體的不適竟然也消失了,消失得無影無蹤,我認為這就過去了呢。
一天,百花文藝出版社請我去講一講北京文壇的情況。那時,文壇的前沿和中心都在北京,我一半時間在北京,又剛剛獲獎歸來,各種情況知道得多。我到了出版社,和編輯們坐下來興致勃勃地剛剛一聊,突然感覺胸部有很強的壓抑感,呼吸吃力,甚至說不出話來。大家發(fā)現(xiàn)我臉色不對,前額竟流下冷汗來,叫我別講了,說我肯定這段時間太累。我天性好強,不舒服也不肯說,逢到頭疼肚子疼,向來都是忍一忍。我在編輯部休息了一會兒,感覺好一些,便起身告辭。當時我急于回家,很想馬上躺下來。
百花文藝出版社離我家很近,平時一刻鐘就可以到家了,可是那天我感到兩條腿真像棉花做的,身體很沉。我騎上車從勝利路拐向成都道時,忽然肩膀酸疼起來,胸悶,剛才那股勁兒又來了。我從來沒有過心慌,我感覺心慌得難受,跟著心臟像敲鼓那樣咚咚響,猛烈得好像要跳出來。這時我已經(jīng)騎到黃家花園拐角處,遠遠看到我家所在的那條小街——長沙路的路口了。我想我要盡快騎回家,到妻子身邊,可是忽然我好像沒有氣了,心臟難受得無以名狀,我感到已經(jīng)無力回到家了。第一次有要死了的感覺。
我得承認我命運里有個保護神——
就像“文革”抄家那天,我“瘋”了一分鐘,卻突然感覺被什么抻了一下,居然奇跡地返回正常。
就在這時候,我看見一個人迎面走來。他是我年少時的朋友,名叫王鳳權(quán),是市二附屬醫(yī)院的醫(yī)生,就住在成都道上。不知為什么,就在這幾乎生死攸關(guān)的時刻,他出現(xiàn)在我面前。我雙手撒開車把,連人帶車撲在他懷里,我說:“鳳權(quán),我不行了?!贝撕?,我不知道他怎樣把我弄到他家中,我躺在他床上,給我吃一片藥。后來我知道這片藥是硝酸甘油。他用聽診器給我聽了心臟。他說:“你心臟跳得太快了,現(xiàn)在還二百多下呢,要去醫(yī)院做個心電圖?!?/p>
我從來沒進過醫(yī)院,對各種疾病一無所知,但我很怕得上心臟病。到了醫(yī)院檢查后,醫(yī)生卻說我的心臟沒有病,只是室性的心動過速。我從醫(yī)生的話和表情里得到了安慰。然而從這天起,我卻掉進了一個百般折磨著我、無法掙脫的漆黑的深洞里。
1979年全國優(yōu)秀小說頒獎時,《人民文學》雜志社邀請獲獎作家暢游頤和園時的合影
在這個深洞里,我被一個無形而猙獰的病魔死死糾纏著。我不知它在哪里,它卻隨時可能出現(xiàn)。它一來,我立時心慌難耐,不停地心跳,全身神經(jīng)莫名地高度緊張。我無法知道它什么時候來,它說來就來;我嘗試過各種辦法都無法叫它停止,吃任何藥都沒用,嚴重時我有一種恐懼乃至瀕死感。當時“文革”剛剛結(jié)束,書店里只能買到一本綠色塑料皮的醫(yī)書,是1970年出版的《赤腳醫(yī)生手冊》。書中的各種病名、病癥和藥名中間,到處是黑體字的語錄。我?guī)缀醢堰@本書翻爛了,依據(jù)自己的癥狀從書里卻找不到答案。我從醫(yī)生那里聽到兩種過去不曾知道的疾病,一是心臟神經(jīng)官能癥,一是植物性神經(jīng)功能紊亂,據(jù)說我得的就是這兩種病。原因是用腦過度,長期精神高度緊張,加上抽煙過多,醫(yī)生還說這兩種病都很難纏,沒有特效藥。這樣,我不得不停下筆,戒了煙。有病亂求醫(yī),四處尋訪民間的良醫(yī)良方,然而每一個希望最終都成為泡影。這種病更大的麻煩是在心理上,不能聽任何響動,怕見來客,不敢單獨一人在家,害怕病魔突然來襲,這便迫使妻子必須與我時刻相守,對坐相視,不時聽她小心地問:“舒服些了嗎?”那一陣子,我很灰心,我想這可能是一種宿命,一生都叫厄運壓著。別人受苦時,我也受苦;別人好了,我卻要換一種苦來受。當然我不甘心,只要心臟相對平靜,我就拿天天收到的各種書信——特別是朋友的信件來讀。
現(xiàn)在我還保留著文壇前輩和同輩的朋友們當時向我問候病情的來信。我文壇上的朋友——好朋友太多。我的病驚動了他們。王蒙、劉心武、李小林、屠岸、李陀、蔣子龍、高莽、閻綱、路遙、陳世旭、章仲鍔、蘇予、嚴文井、李景峰、李炳銀、彭荊風等等。這些信今天讀來仍然感受到那些留在歲月里昨日的情意,叫我心動。
我無法找到昨天文壇與時代那種純粹,但那種純粹卻保持在我心中。陳建功聽到的是我死了的誤傳,據(jù)說他當時還哭了一泡。留在我心中的還有當時在《北京文學》做編輯的劉恒,受他們編輯部委托扛著一個大西瓜來瞧我的“故事”。我把這個故事已經(jīng)寫在《凌汛》里了。還有諶容、張潔和鄭萬隆結(jié)伴來天津看我。那天我那個思治里閣樓上的小屋,僅這幾個人就擠不下了,我們還是熱烘烘擠在一起。張潔是個率性又真實的人,她還在一篇散文《我心靈的朋友》里寫下我們那天見面時——友情的純粹。是呵,再也沒有比來自文壇的關(guān)切對我更重要了。因為我那時最深愛的、要為之獻身的是文學。
那的確是一個奇特的時代,文學就是文壇,文壇就是文學。不像今天,文學和文壇已經(jīng)毫無關(guān)系了。
我扛著這個不明不白的病忍了半年,依舊在漆黑的深洞里盤旋不已。一天一位老醫(yī)生對我說,最好的辦法不是藥,是“異地療法”。所有官能癥都有心理因素,換一個全新環(huán)境會有助你打破疾病的慣性和心理暗示。
“文革”時醫(yī)學界完全中斷與外界的聯(lián)系,相互間也很少交流,手法與觀念全都陳舊過時,醫(yī)院給我的藥只是一種:西藥的安定和中藥的安神丸。這個“異地療法”聽起來有理,不妨一試,就當“死馬當活馬醫(yī)”吧。我便托我所在的單位——天津文藝創(chuàng)評室?guī)臀衣?lián)系北戴河的管理所,找到一間小房,妻子陪我去了。天津雖說是海濱城市,卻與海相距極遠,海風都吹不到。到了這里一片碧海藍天,所見所聞和心境立時全變了,以致忘了心臟,自然感覺挺好。記得一位醫(yī)生曾對我說過,如果你感覺不到內(nèi)臟在你身體里存在,就說明你內(nèi)臟沒有毛病。如果你總感覺它在哪兒了,多半有毛病了。這話通俗有理。
《雕花煙斗》獲獎的通知單,當時一切都極簡陋
有一天,還發(fā)生了一個叫人高興的意外。那是個黃昏,我和妻子在海邊散步,腳踩著軟軟的沙子,聽著潮聲;海邊只有不多的人在游泳玩耍。忽然聽人喊我——大馮!馮驥才!大馮!喊聲有男有女,幾個穿泳衣的人笑嘻嘻地跑過來。我首先認出蔣子龍。跑過來的都是男的,女的都還遠遠站在海邊。那時社會還不開放,女士穿泳衣有些害羞吧。在那幾個女子中,我認出葉文玲,早在前年南方戰(zhàn)時我在云南前線與她相識,她給我熱情又樸實的印象。還有一個女子,挺苗條,穿一件帶紅點的花泳衣側(cè)身站著,子龍告訴我她是張抗抗。我的第一部中篇《鋪花的歧路》和她第一部短篇《愛的呼喚》發(fā)表在同一期《收獲》上,但我沒見過她。之前文代會期間她給我打了一個電話,說話很沖,口齒特別清楚,每個字都像是刻意說出來的,我們聊了一會兒,她忽然說:“你和我們年輕人還挺說得來?!蔽以陔娫捓镩_玩笑說:“怎么,你認為我是老前輩嗎?”怎么今天她站在那里不過來?只朝我點點頭,是因為她穿著泳衣嗎?
患病時,好友張潔、諶容來津看望
我一問子龍,才知他們是當時中國作家協(xié)會講習所第五期的學員。子龍是“班長”。成員全是嶄露頭角、有才氣的青年作家,都是憑著頗具銳氣的力作在文壇一炮打響。其中不少作家我都相識:劉亞洲、竹林、葉辛、陳國凱、賈大山、陳世旭、韓石山、高爾品等等。子龍知我來養(yǎng)病,晚飯后和講習所幾個成員來看我。其中一個很年輕的穿著長裙子的姑娘,文氣,安靜,目光明亮,一經(jīng)介紹才知道是王安憶,并且是我很喜歡的作家茹志鵑的女兒。她憑著《雨,沙沙沙》一露面,那種先天的文學氣質(zhì),就叫人眼前一亮。記得那天她讓我給她“提提意見”。我笑了,說:“將來你的影響肯定愈來愈大,你可得叫媒體和評論界欠著你呵?!彼胍幌耄靼琢宋业囊馑?,也笑了。那時她二十多歲吧,到了今天,安憶已是一位當代公認卻始終低調(diào)的大家。
隨后,子龍約我和妻子到他們駐地去,晚間他們要在一起聯(lián)歡。我們應(yīng)邀去了。在一間挺大的房間里,亮著許多燈,大家相互“強迫”上臺表演。記得張抗抗很投入地朗誦普希金的長詩《漁夫和金魚的故事》,然后子龍上來唱了一段京劇,黑頭,大嗓門,唱得豪氣滿懷。大家又逼著葉文玲表演,葉文玲自己不敢唱,非拉著子龍合唱,大家叫他們唱《夫妻雙雙把家還》。兩人都不擅唱,自然唱不到點兒,還接不上詞兒,笑得大家前仰后合,然后是舞會。這個意外又歡快的“遭遇”,一下子把我拉回到久違的文學——文壇中。我真恨不得快快好起來。
病中寫的一些小說散文如《書桌》《老夫老妻》《意大利小提琴》《逛娘娘宮》,都不自覺地帶著一些人生況味
北戴河之行使我相信“精神轉(zhuǎn)移”對我的病治療有效。我的一位好友醫(yī)師張大寧對我說,你何不試一試中醫(yī)的腹部按摩?他把我介紹給中醫(yī)院一位姓胡的按摩室主任。經(jīng)胡主任一治,才知道腹部按摩的妙處,他的手并不接觸我的腹部,而是放在距離腹部十公分左右的地方一動不動,叫我用意念感受他的手掌發(fā)出的氣與力。我真的漸漸地感覺到很熱,很舒服,有一種穿透力,并且明顯地感到病魔在一點點離開我,人也漸漸地從那個痛苦的深洞里一點點探出頭來,看到光亮。
我想重新拿起筆來,但是開始時也不敢,我怕病魔重又回過身。我甚至有點怕撂在桌上的那支被我冷落了太久的鋼筆。當年秋天,吳泰昌帶一個朋友從北京跑過來看我。泰昌人單純,文學的情懷很深,眼光很好,和我投緣。他來了我自然高興。他說話總是連喊帶叫,說到激動時,還喜歡不斷地跺腳。那天他把我家養(yǎng)了多年的心愛的大黃貓給嚇跑了,從此無影無蹤,讓我兒子多次傷心落淚。然而他那次給我?guī)硪粋€“轉(zhuǎn)機”,他說李小林叫他來看望我,并問我能不能給《收獲》寫一篇散文。小林是我敬重的朋友,她的約稿我不能拒絕。吳泰昌對我叫著說:“我看你肯定行,你已經(jīng)完全好了,你不寫東西活著還有什么價值?對不對?”
他這句話讓我拿起了筆,寫了散文《書桌》。我從自己書桌的命運里寫了自己人生的變遷。一動筆心中便溢滿一種傷感美,沒想到擱筆半年多了,竟還寫得這樣投入,這樣順暢,這樣有感覺??赡苓@次大病一場,使我不覺增添了很多人生的感悟;這是一種從心里流出的散文,至今還是我“自我欣賞”的一篇散文。從此,我便自然而然地回到了寫作中。更重要的是從寫作這篇散文開始我的文學觀悄悄發(fā)生了變化,并從不自覺到自覺的變化——這也是后話了。
而且,我開始敢于一個人獨自待在家里了,這便解放了妻子。半年多來,我把她和我被病的困擾長時間一刻不放松地捆在一起,真夠殘酷的。隨后便是敢于自己走出家門參加一些活動,在公眾場合說些話。當然,有時還會感覺不適,甚至會有要“發(fā)病”的心理威脅。
比如1981年我的中篇小說《??!》獲全國第一屆中篇小說獎,發(fā)獎會在北京的京西賓館。中國作協(xié)叫我代表獲獎作家講話,我便緊張起來,擔心上臺講到一半時犯病,可是我又不好拒絕。會前,我早早到了會場,人還不多,我在會場外的門廳便開始感覺心跳起來,而且愈跳愈厲害,我束手無策。這時一個穿軍裝的很柔和的女子走過來,自我介紹她叫陶斯亮。我說我讀過你的報告文學,寫得很好。她告訴我她是軍醫(yī),我說我現(xiàn)在心跳得厲害,有沒有辦法制止?她問了我的病情便說:“你這種毛病怎么好上臺呢?”她跑去給我弄來一片鎮(zhèn)靜藥,一杯白水,叫我吃下。不多時心跳穩(wěn)住了,上臺講話居然沒犯病,從此讓我記住了這位“救命”的解放軍陶斯亮。
就這樣,我返回寫作和文壇。當然,至少兩三年間我口袋里總帶一小瓶鎮(zhèn)靜藥,煙卻始終沒有抽。
然而,當我重新回到寫作時,文學已非昨日,這是我下邊要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