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言

作為一種思想操練的五四 作者:陳平原


序言

碩士及博士階段專攻中國現(xiàn)代文學,自然而然,人生及學術路上,不斷與五四對話。談論小說敘事模式(《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辨析現(xiàn)代學術轉型(《中國現(xiàn)代學術之建立》,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五四當然是重要的支點。至于直接討論新文化運動的,起碼有《觸摸歷史與進入五四》(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Touches of History:An Entry into‘May Fourth’China, translated by Michel Hockx, LEIDEN·BOSTON:Brill Academic Publishers,2011),以及《“新文化”的崛起與流播》(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此外,還與夏曉虹合編過《觸摸歷史——五四人物與現(xiàn)代中國》(廣州出版社,1999年;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清點下來,很遺憾,關于五四運動,我至今沒有總括性著作。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始終認定,“新文化”是晚清與五四兩代人共同創(chuàng)造的(參見本書《“新文化”如何“運動”——關于“兩代人的合力”》)。這一兼及晚清與五四的思路,目前在學界仍屬邊緣,需打好地基,方能有大的建構。

除了收入本書的諸文,我還有若干關于五四的應景之作。說“應景”并無懺悔的意味,對于研究現(xiàn)代中國文學/文化/思想/政治的學者來說,因五四而切入當下話題,乃責無旁貸。因為,就像我在別處說過的,五四之于我輩,既是歷史,也是現(xiàn)實;既是學術,更是精神。

本書所收十一文,長短及體例不一,有論文,有隨筆,也有答問。只是在將五四作為思想的磨刀石這一點上,取共同立場。答問部分夾雜個人閱歷與感受,明顯帶有主觀性??杉幢闶菍I(yè)論文,也都是歷史研究與現(xiàn)實關懷相互纏繞。若《“少年意氣”與“家國情懷”——北大學生之“五四記憶”》與《波詭云譎的追憶、闡釋與重構——解讀五四言說史》二文,自認頗為用力,且不無新意,可有心人照樣能讀出那些壓在紙背的心情。

在這個意義上,本書并非立論謹嚴的史著,而是帶有論戰(zhàn)性質(zhì)的評論。也正因此,不列參考書目(只是隨文注出),也不強求體例一致。如此單刀直入,若能勾起讀者對五四的興致,進而閱讀、思考與爭辯,則本書“功莫大焉”。

2017年4月30日于京西圓明園花園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