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方寶劍
小時候喜歡跟大人去大戲院看大戲.1940年左右的香港,粵劇名角薈萃,大戲院生意很好.
大人看戲,眼光在戲臺上;而小孩子如我者,注意力則多在臺下.臺上演員高聲地唱,臺下也有人高聲吆喝:"叉燒包!""新鮮蝦餃!"名丑半日安反串惡家姑,令大人們恨得牙癢癢,而各式點心則饞得我牙癢癢.大人自然"識做",于是大祭"五臟廟",求得相安無事.
吃膩了,環(huán)顧左右,往往看見女觀眾們在揩眼淚.我想不通:都說看戲好玩,為什么哭起來?再看臺上,原來那旦角也在哭.哭有什么好?討厭!長大后讀書,知道魯迅小時候看戲討厭老旦,想來我比他更徹底:凡旦角都討厭.
我只喜歡看"打".開頭不管誰打誰,反正看得眼花繚亂就過癮.后來也看出了點兒門道,知道應(yīng)該擁護那頭上豎雉雞尾、背上插旗子、腰側(cè)掛寶劍的大漢.從大人口中聽到,那是元帥或?qū)④?這雉雞尾、旗子和寶劍給我的印象深極了,它們簡直就是"威風(fēng)"兩個字.小孩子誰不想威風(fēng)一點兒?雉雞尾和旗子一時半會兒得不到,寶劍則在戲院門口地攤上擺著賣,和沙炒栗子攤檔并排.終于有一回我發(fā)了狠,寧可不吃沙炒栗子,也要大人買寶劍給我.那寶劍自然是竹制的.又聽說寶劍中以尚方寶劍為最了不起,是皇帝賜的,可以先斬后奏,于是我便認(rèn)定自己這一把是"尚方寶劍".大人不在房間時,我就舞起這把竹制"尚方寶劍",過一過類同于有先斬后奏權(quán)的元帥或?qū)④姷纳?,嘴里咿咿呀呀地學(xué)著唱.唱的大概是"朝臣待漏五更寒,鐵甲將軍夜度關(guān)",但也可能是"大王唔食辣椒醬,大豆芽菜炒豬腸",而且好像用的是戲臺官話,可惜年代久遠,如今記不清楚了.
但元帥或?qū)④姷耐L(fēng)卻是記得很清楚的.記得有一年,一個非洲國家藝術(shù)團曾到我國演出過一幕民族英雄戲,臺上演員當(dāng)然沒有插雉雞尾之類的配飾.他們拿著棍子就如在街上追賊一般地打.一對比,我就為中國的傳統(tǒng)戲曲感到驕傲.我們戲劇中的元帥或?qū)④姶蛑蛑鴷韨€定格,"關(guān)目"一番,拿雉雞尾甩兩甩,藝術(shù)意義上的威風(fēng)就如天風(fēng)海濤般撲面而來了.
可能是看大戲印象太深的緣故吧,我總覺得有的文藝?yán)碚摃]有認(rèn)真講文藝.有些所謂的文藝?yán)碚摷遥瑑叭荒弥乃嚺u的"尚方寶劍",動不動就責(zé)問文藝作者:"生活難道是這樣的嗎?"好像文藝作品必須什么都和現(xiàn)實情況一樣才算"現(xiàn)實主義".按這理論,頭豎雉雞尾背插小旗只能算是"歪曲現(xiàn)實"了,歷史上哪位元帥或?qū)④娫@樣打扮著上陣的?我從旁看去,只覺得那些理論家和小時候的我一樣,不過是在舞弄從戲院門口地攤上買來的竹制尚方寶劍.
1993.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