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避觀音橋
竟至要逃避觀音橋,實在可悲.
記得1958年首次在觀音橋上、橋下、橋頭、橋畔徘徊很久,真可算心潮澎湃:世界上竟有這樣美好的風(fēng)光,中國古代竟有如此精巧的建筑!
轉(zhuǎn)過一個山坳之前,同行的學(xué)生就說:"余老師,再走十多步你就可以看到世界第一的好景致了."我在半信半疑中一拐彎,真的呆住了,只見蒼翠的參天古樹中,掩映著一座白色石拱橋.橋的兩端,一端是"天下第六泉",另一端是座觀音閣,世俗和超脫剛好被它連接起來.清澗從橋拱穿過,澗上石巖經(jīng)歷千年萬載水漲水落的沖刷,打磨得像大大小小的牛牯聳起光滑的脊背任人騎坐.這些"牛牯"高低錯落,大樹在它們之間長出,亭子建在它們背上.于是,綠樹之間有紅亭,紅亭之間有綠樹,紅紅綠綠,立體交叉,映襯得石拱橋更加幽嫻莊重;而橋畔的淙淙流水和百鳥啁啾,又襯出石拱橋的安詳與穩(wěn)健.
觀音橋建于宋代,由105塊各重一噸的花崗石凹凸相楔而成,橋面平整得像廳堂一樣.它橫跨廬山最大的棲賢谷.山洪暴發(fā)之時,99條澗水涌過來,活像一群困獸猛然闖破牢籠爭先奪路,奔騰咆哮著,撞擊廝打著,其勢頭不亞于長江三峽水,于是這澗便叫三峽澗.而這橋建起之時,橋頭還未有觀音閣,所以它原名只叫三峽橋.三峽澗多有特大山洪發(fā)生,但觀音橋始終沒把它放在眼內(nèi).
當(dāng)年的觀音橋真值得流連忘返!
然而,在20世紀(jì)70年代中后期,我聽說觀音橋畔的樹已被砍光了.因此,1979年在我上廬山游玩時,就故意繞開觀音橋,可我從含鄱口下山時,仍能俯瞰到它.我只瞥了一眼,就心疼得忍受不了了.那座瑰寶孤零零、赤裸裸地在夕陽斜照里橫架在怪石嶙峋的溪澗上,如一片被玷污了的玲瓏玉版,被棄置在垃圾堆中.
據(jù)友人來信說,80年代初,縣里怕觀音橋承受不了拖拉機(jī)、汽車入山的壓力,便對其實行檢修.及至翻開橋面,才知里面的鑄鐵卡子安裝工藝水平極高,假如誰動了它一下,誰就會因無法復(fù)原而成了千古罪人.大家只好趕快鋪回橋面的石塊.結(jié)果是連橋面也復(fù)原不了,橋面不但失去原有的平整,而且開始滲漏了.滲出的是觀音橋的眼淚??!建橋970年來,它沒流過淚,現(xiàn)在流了,我怎忍心看它流淚?我怎能不逃避觀音橋!
1993.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