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歸去來兮

老馬說途 作者:[中國]高明光 著


一、歸去來兮

此生不來可否

據(jù)說,“我從哪里來,我到哪里去”,是一個千百年來困擾人類的問題。我兒時懵懂,沒有想過這個問題。長大了,特別是上了大學,漸漸覺得這個問題很簡單:人嘛,從母腹中來,到黃土中去,如一位古希臘哲人所說,人的生死不過是一些元素的化合和分解。老了本應更知“天命”,沒想到對這個問題反而感到有些困惑?;卮疬@個問題,并不像我想的那么簡單。

我這個人,兒時,父母說我不愛哭、不曉得愁;上學了,不少同學覺得我有點兒缺心眼兒;工作了,好多同事認為我樂觀;老了,老伴兒常說我老不正經(jīng)。寒來暑往,歲月悠悠,一不小心已年屆八旬!

現(xiàn)在想來,我這幾十年,用老百姓的大白話說,就是有點兒大大咧咧、沒心沒肺、胸無城府;用有點自詡的文明語講,大概還算得上豁達樂觀吧!

這種樂觀,不知道是遺傳使然、性格使然,還是別的什么使然,總之,讓我受益匪淺。出身寒門,我心未寒,寒窗苦讀,終于識了些字,成為一個“知識分子”。走上社會,用一位老同學的話說,我“赤裸裸地撲向生活”。這既得到一些朋友、同事“襟懷坦白,一眼就能從頭到腳看個透”的好評,也曾經(jīng)因此被叢生的荊棘刮得傷痕累累。

但是,我不久便好了傷疤忘了疼,依舊我行我素。幾十年走過的路,既有春風拂柳、陽光鮮花的坦途,也有風風雨雨、坎坎坷坷的曲徑。我在風雨中有過迷茫,在山路上摔過跟斗,但是,我擦了擦被雨水模糊的雙眼,爬起來又往前走。

幾十年了,這種狀況已經(jīng)融入了我的身體,成了“稟性”。俗話說“江山易改稟性難移”。老了,退休了,清閑在家,一天到晚基本上仍然是諸事走嘴不走心,嘻嘻哈哈、心安理得。但是,不知為何,偶有一絲惆悵襲上心來。

有時閑來無事,有時輾轉難眠,一種莫名的念頭飄然而至。人這一生,兒時的頭腦中一切很簡單,餓了求食,冷了尋衣,疼了哭叫,有那么多無憂無慮的歡樂,也不乏“成長的煩惱”。上學了、工作了,有那么多“春風得意馬蹄疾”的喜悅,也有跌倒的徹骨傷痛。家、孩子從無到有,花前月下的甜蜜,哺育兒女的艱辛,兒孫繞膝的天倫之樂……人生豐富多彩、美好溫馨。可人終歸要死呀!人死了,這一切……

人為什么要死呢?經(jīng)歷了無盡的艱辛,創(chuàng)造了眼前的好生活;可是“死去元知萬事空”,死時還可能經(jīng)受很大的痛苦。如此,艱苦奮斗幾十年的意義何在,人生的意義何在?于是,一個怪念頭閃過心頭:一生拼搏,無論成就多么輝煌,將在離去時化為“空”,留給自己的只是對人生無限留戀的苦、被疾病折磨無盡的痛,實在有些悲哀;既然如此,還不如不來人世走一遭了,既無歡樂也無痛苦,一切都沒有發(fā)生過。

可是轉念一想,來不來人世是你說了算的嗎?一個人的生命萌動時,混沌一團,頭腦尚未形成,思維無從談起,就更別說選擇了!當你還完全不具備選擇能力的時候,上天就已經(jīng)把你送上了去人世的路。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完全是被動的、“被迫的”。

如此看來,一個人“生”不由己,死不可免,剩下可以自己做主的,就是“我這一生怎么度過”了。想到這里,我倒覺得有些輕松、釋然了:何必去為自己做不了主、老天爺說了算的“生與死”糾結呢!且不說母親生子的痛苦,父母養(yǎng)育的艱辛,即使用佛家的話說,在“六道輪回”中化作人,也是有功德方能實現(xiàn)的。來世上走一遭不容易,人生是值得珍惜的。那么,最現(xiàn)實的是把自己可以支配的人生“活好”。

至于人的一生應該怎么度過,回答和選擇就很多了。年輕的時候,奧斯特洛夫斯基的一段話對我影響很大: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屬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也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那么他就可以說:我已把自己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的精力獻給了世界上最偉大的事業(yè)—為全人類的解放而斗爭。

當年的毛頭小伙兒,如今已成白頭翁。靜來回想往事,我當然無法與保爾·柯察金相提并論;不過,雖然有不少遺憾甚至悔恨,更談不到有什么成就,但我覺得自己一生與人為善,學習、工作努力了,對家庭、親人盡心了,還算沒有虛度此生。想到這里,有幾分欣慰。

進而又想,我一個貧寒人家的孩子,為何還能念幾十年書,做一點事情,過上豐衣足食的生活?那是因為我長在新中國,又趕上了改革開放的好年月。新中國是怎么來的?改革開放為什么成就巨大?那是前人艱苦奮斗甚至流血犧牲的結果,有前人的付出才有我今天的舞臺和境遇。一代又一代人的奮斗,推進了社會的進步,創(chuàng)造了今天的文明。我總不能坐享前人的“陰涼”而無所作為吧?如果人人都坐享前人成果,自己無所作為,那社會還能進步嗎?我們的子孫會過什么樣的日子呢?高尚的人,應該把生命和全部精力獻給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yè)。我算不得高尚,但我聊以自慰的是,一生沒有完全為自己活著,也為社會和他人做了點事,沒有枉來人世一遭。

想到這里,我對“我從哪里來,我到哪里去”,似乎有了一點新的理解?!拔覐哪睦飦?,我到哪里去”,不僅是對人來路和歸宿的追問,也是對人生價值的追問。

生身柴門中

在這個世界上,有好多人認為人是生而平等的。西方資產(chǎn)階級思想家在啟蒙時期提出天賦人權學說,主張人天生享有生存、自由、平等、追求幸福和財產(chǎn)的權利。佛家主張人人生來都有佛性,都可以成佛?;浇陶f人人都是上帝的子民,都有原罪……

老漢在滾滾紅塵中摸爬滾打了幾十年,對人生而平等的說法,有了點自己的想法。人有生有死,無人可以避免,是生而平等的;人生下來,都有一顆可以為善也可以為惡的心……但是,我認為人生來就有不平等之處:有人出身富家,生下來就錦衣玉食;有人生在尋常百姓家,粗茶淡飯、棉麻布衣;有人生在赤貧人家,食不果腹、衣不蔽體……都是人,生而平等嗎?佛性也好,天賦的人權也罷,人生下來在精神上可以是“平等”的;但在物質(zhì)上,除了人人都有生老病死,其他的就不平等了。只要社會生活中還存在財產(chǎn)、地位、權力的不平等,人生下來就是不平等的。

我的觀點也許在學理上并不完善甚至難以成立,但是,人生下來就不平等,這是我切身的感受。也許,這與我的出身、成長環(huán)境有關。

我出生在川南長江邊的一個小鎮(zhèn)上,父親是個手藝人,斗大的字不識一個,一輩子靠做竹器為生。母親目不識丁,除了做家務,還幫父親打打下手。父母親風里來雨里去,沒白天沒黑夜地操勞,只換得一家?guī)卓诿銖姸热?。我們家的鄰居幾乎也都是窮人,窮人家的孩子在一起,打打鬧鬧、嘻嘻哈哈,光屁股、打赤腳,菜當三分糧,大家差不多,倒也沒想過什么。稍微大了一點,看到有錢人家的孩子白白胖胖的,穿著漂亮的衣服,衣兜里總裝著零食,面黃肌瘦的我眼里饞饞的,心中閃過一絲念頭:他們?yōu)樯陡覀儾煌兀?/p>

再大些,上學了,家庭貧富不同給孩子造成的境遇上的差別,越來越大了!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慢慢明白:我們這些窮孩子,生活、讀書處處艱難,不是我們的過,也不是父母的錯。老天爺要把我們送到窮人家,不是我們自己做得了主的!一個人,無法選擇自己生在什么樣的家庭。同時我也發(fā)現(xiàn),我們這些窮孩子的腦袋瓜,并不比那些有錢人家的孩子笨。我們和他們,生活水平可以天上地下,但頭腦都在一個起跑線上。

后來,上了大學,我更懂得了一個道理:一個人生在什么樣的家庭,自己無法選擇;而努力不努力、走什么樣的路,是自己可以選擇的?;厥淄拢也辉棺约撼錾聿耖T,甚至慶幸自己生在貧家。因為,這種出身雖使我吃了不少苦,可使我受了更多益。

早早地學會了生活。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這并不是因為窮人的孩子有特殊的才能,而是為生活所迫。我的父母整日為一家人的溫飽忙碌、操勞,有時候到幾十里以外的山里干活,一去就是十天半月甚至幾個月。記得那時,我十多歲,妹妹還不到十歲。我們要上學,只好自己在家過日子。挑水、買菜、買油鹽醬醋……妹妹還沒有鍋臺高,就站在小板凳上做飯了。我們長大了,在生活的道路上遇到過很多不小的困難,我們沒倒下,自己能生活。蓋土房、打家具、做工作、成家立業(yè)、生兒育女……我們上得了廳堂下得了廚房。老了,自己料理生活不犯愁?,F(xiàn)在想來,不能不說得益于出身窮人家。

爭一口氣。家庭是孩子生長的土壤,出身貧家的孩子就像長在瘠薄土地上的苗,生活、讀書比富裕家庭的孩子難得多。我曾經(jīng)為家庭的清貧自卑過。但是,我沒有泄氣,而且漸漸堅定了一種信念:都是一個腦袋兩只手,別人能做到的事,我經(jīng)過努力也應該能做到。于是,決心要爭一口氣。條件差怎么辦?多下苦功夫,以勤補“缺”。經(jīng)過艱苦努力,念書終于未落人后。走上社會,幾十年的人生路并不都平平坦坦,甚至摔過大跟斗,但我雖然有過痛苦、迷茫,最終沒有停下向前的腳步。我這一生,不服輸?shù)钠庠趦簳r就開始逐漸形成了。坊間說“柴門出公卿”,大概就是說貧家子弟多不甘于現(xiàn)狀,會發(fā)憤圖強吧。當然,我算不上成功,更遑論“公卿”,但說的是這個理兒。

懂得感恩。從上學開始,鄰居、老師都說“這個娃兒很努力”,我也自認為讀書比較刻苦。其實,那時候我并不懂得多少道理,也沒有想過將來長大了要做個什么大事之類,只是覺得父母親讓我上學讀書太不容易了,我不能對不起他們。每當我想多玩玩兒、偷點懶的時候,眼前就晃過父母在燈下熬夜做活的情景。當我遇到困難想放棄的時候,就想起父母不舍得吃、不舍得穿供我讀書多么不容易。幾十年,我孝敬父母,疼愛親人,除了血緣,還有感恩。人說“貧家多孝子”,大概是因為窮孩子早早知道生活的艱辛,更懂得感恩吧!

我家?guī)状藳]有進過學校門,我成了家鄉(xiāng)新中國的第一代小學生。減免學費、政府為我買到北京上大學的火車票、享受助學金……使我從小學念到大學畢業(yè)。后來,我選擇做一名共產(chǎn)黨員,決心一輩子跟黨走,應該說源于對黨感恩。

容易知足。出身柴門,兒時開始便粗茶淡飯、棉麻布衣,直到上大學,打赤腳、穿補丁衣服也是常事。漸漸習慣成自然,安于一般的生活,容易滿足。有人認為很艱苦的時候,我覺得好像還行。工作了,成了“知識分子”、當了干部,生活條件有了很大的變化,我仍以有吃有穿、不冷不餓為滿足,沒想過大富大貴。幾十年不貪不占、兩袖清風,我以為與容易知足不無關系。

老來想想,人生來的不平等,不能完全決定一個人一生的境遇。我以為,人的出身也要“揚長避短”。出身富家,若能發(fā)揮經(jīng)濟條件好的優(yōu)勢,可能學得更好、更容易做成些事情。出身書香門第,若能借助家中來往多“鴻儒”、父母有文化、家里有藏書的長處,也許更可能成就一番事業(yè);出身尋常百姓家……

何以為人

老來無事,思緒信馬由韁,就好閑想:過去、眼下、將來,天上、地下、水里……忽有一日聽人爭論什么是人,我不禁不屑地一笑:作為人,活了幾十年,難道還不知道人是什么嗎?可后來仔細一想,“人是什么”這個問題,心里好像都明白,但是真的要說清楚似乎并不那么容易。少年成了白頭翁,又讀過點書,還說不清楚人是什么,真有點太難為情了。于是,我就開始想這個問題。

人是什么?或者說怎么給人下一個定義?上中學時老師講過,念大學時哲學老師講過,閱讀書籍又見到過一些說法。

有人說,人是有思維的動物??捎钟腥苏f,這還不能把人和一般動物完全區(qū)別開來。據(jù)說大猩猩也有思維,成年大猩猩的智力相當于兩三歲的孩子。海豚也有思維,能把不同形狀、顏色的物體區(qū)別開來。我親眼看過海豚的這種表演。

有人說,人是有親情的動物??梢灿腥藢Υ颂岢霎愖h。牛馬的舐犢之情,算不算親情?牛犢、馬駒降生,母牛、母馬不顧分娩的痛苦,用舌頭一點一點地把小崽身上的黏液舔干,直到小崽慢慢站起來。其情讓人動容,故人們常用“舐犢之情”來比喻母親對孩子的深情。另外,“羊羔羔吃奶眼望著媽”,幼小動物對母親的依戀,算不算親情?

有人說,人是會使用工具的動物。這個定義近乎經(jīng)典,我上中學時老師就是這樣講的,我曾經(jīng)對此深信不疑。可是,后來我看了一部科教片,使我對這個定義產(chǎn)生了一點疑問。在一根管子里放一根香蕉,猴子聞著香蕉味兒想吃,可管兒太長,猴子的手夠不著。有人折了一截樹枝把管子里的香蕉捅出來,然后扔了樹枝,把香蕉又放回管子里。人走開之后,猴子居然撿起樹枝,把管子里的香蕉捅了出來。猴子的行為算使用工具嗎?

有人說,人是有理智、倫理的高級動物……

如此等等,還有不少說法。說法眾多,說明人與一般動物有本質(zhì)上的區(qū)別,但與其他動物之間的界限也有比較模糊的地方。

先人和今人給人下的定義,大多是對人做過一番研究后作出的,自有一定的道理。我對人類學毫無所知,不敢妄評這些定義的得失。不過,這并不影響我可以有自己的想法。關于人,在我的心目中最看重的是:人可以制作、使用工具,改善、創(chuàng)造生存條件和環(huán)境。

在我看來,所謂工具,不是天然的一塊石頭或一根樹棍,而是為了某種用途經(jīng)過加工的東西。當猿人開始打磨石塊、削尖樹枝為己所用,開始鉆木取火的時候,才真正脫離了一般動物界而成為“人”。人用工具獲取食物、搭建居所、取物避寒……不斷改善、創(chuàng)造生存條件;在此過程中,因為需要,又不斷改善和創(chuàng)造工具;工具改善了,新工具創(chuàng)造出來了,人又可以更好地改善、創(chuàng)造生存環(huán)境……如此循環(huán)往復,人不但改變了生存環(huán)境,也同時改變了人自己。今天的人的身體狀況、技能技巧、智力水平不僅遠遠優(yōu)于原始人類,也優(yōu)于古人—正是這種改變的結果。

而一般動物則不然,它們只能依賴天然條件生存,不能改變生存環(huán)境,也沒有改變自己,所以千萬年過去了,它們還是老樣子。

制造、改善工具,用工具改善、創(chuàng)造生存條件,這大概就是我們常說的勞動吧。說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大概也就是從這個意義上講的。

我們今天的生活條件、生活環(huán)境是從哪里來的?無疑是前人勞動積累的結果。如果前人每個人都僅僅滿足于自己能夠勉強活著,人類恐怕還仍然處在原始狀態(tài),能有今天的物質(zhì)、精神文明嗎?從人類的進化、進步想開去,我以為,人之所以為人,是不僅僅為自己活著,還要為他人、后人(也就是社會)做點什么,留下點什么。

據(jù)專家研究,從原始人類開始,人就是群居的,因為單獨一個人無法抗拒天敵、抵御災難。群居,不僅使人類生存下來,而且使人類不斷進步、發(fā)展。但是,我產(chǎn)生了一個疑問:其他動物也有群居的呀,為什么沒有形成人類群居的效果呢?我想,其他動物雖然群居,但均是各自為政,自己只顧自己,不顧他者,遇到災難“作鳥獸散”;而人類則不同,人類有協(xié)作和互相幫助,互相幫助使人類渡過了一個個難關,協(xié)作使人類做成了許多“個體單獨”無法做成的事情。人個體的生活條件和環(huán)境,從一般意義上講是隨著社會的進步而改善的??v然是秦皇漢武,也坐不上汽車,唐宗宋祖也看不上電視……如此可以說,他者、社會,是一個人生存、改善不可或缺的條件。這就是說,即使為自己的生存、改善考慮,一個人也不能只顧自己,也應該為社會、他人做點什么。

我所想的也許有點離題了,也許并不嚴謹,但我堅信一點:人類社會之所以有今天的文明,是因為個體不僅僅為自己活著;故人之所以為人,就要為社會、他人做點什么??磥?,要想使自己不僅在身體上,而且在精神上區(qū)別于一般動物,成為真正的人,是不能只為自己活著的。

既然來了人世,焉可虛走一遭

一個人來到人世,并不容易。佛家有六道輪回之說。六道分別是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和地獄道。六道,其實就是六條路。靈魂因其前世的修為,按因果報應規(guī)律分別進入不同的道轉世。人道,屬于“善道”,前世未作惡、守了“五戒”,靈魂方能獲得“六根”人形,轉世為人。人道雖然未入“天堂”,卻已經(jīng)很不容易了!

我對佛學有些興趣,欽佩佛學中的許多智慧,但我并不信佛,當然也就不相信靈魂之說、“六道”之論。不過,我認同做一回人的確不容易!母親十月懷胎,受“以命換命”的分娩之苦;哇哇落地,便開始了生老病死的折磨;成長的煩惱,失意、挫折的難過;親人生離死別的徹骨痛楚……做一回人不容易,恐怕是絕大多數(shù)人的共識。

做一回人不容易,而且只此一次沒有下次,人生彌足珍貴。最珍貴的人生當然不可虛度,那么這來之不易的人生怎樣度過?對于這個看似簡單、實則很復雜的問題,大家都在想、都在問,也都在用行動做出回答。

有人認為,既然做一回人不易,那就應該充分享受人生,美味、美酒、美人,天上、地下、人間……

有人認為,“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以立德、立功、立言為目標,追求人生的“三不朽”。

有人認為,人生一世,應該干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yè),“人過留名,雁過留聲”。

有人認為,應該把一生獻給人類最壯麗的事業(yè)—共產(chǎn)主義。

……

看來,人的一生,各有各的活法。我也是年近八十的老翁,已經(jīng)走了人生的大部分路程。回想往事,我這一生是怎么過的呢?

兒時,懵懵懂懂,餓了找吃的,渴了找喝的,吃飽了、喝足了就想著法子玩兒,高興了哈哈大笑,疼了痛了哭鬧一陣。那時候根本不知還有人生一說,當然也就沒想過我這一生要怎么過。上學了,慢慢開始懂事??匆姼改笡]日沒夜地干活,風里來雨里去地四處奔波,中年就已雪染雙鬢,于是漸漸形成了一個想法:努力讀書,長大了學點手藝或者做點別的什么工作,讓父母過上不愁吃穿的舒心日子。

大了些,我不經(jīng)意間開始想一個問題:我們家為什么幾代沒有人進過學校門?是爺爺奶奶、先人們不努力干活掙錢讓孩子讀書嗎?不對呀,父母親常說他們的上輩如何發(fā)奮、艱辛,如何羨慕識文斷字的人。我明白了,我之所以能上學讀書,除了父母的心意,更重要的是我成長在共產(chǎn)黨建立的新中國。我感恩黨,思想上漸漸與黨親近起來。我還想,自己享受了黨領導人民奮斗的成果,如果只是坐享其成、不為黨的事業(yè)出點力,那也太不對了。初中二年級,我加入了共青團,開始接受黨的知識教育。

高中時期,我們學校先后有三名同學(應該說是校友,他們的年級比我高)入了黨,他們都是學生中品學兼優(yōu)的佼佼者,后來兩位考入了清華大學,一位考上了四川大學。從他們的身上我感到:人中的優(yōu)秀者應該成為共產(chǎn)黨員。我高中的班主任是黨員。學校、團組織、老師的教育培養(yǎng),加上我學了黨章、看了些書,逐漸產(chǎn)生了一個強烈的愿望:我要做一名共產(chǎn)黨員。

高中三年級的時候,我向?qū)W校黨支部遞交了第一份入黨申請。班主任老師跟我談了話,說上級有指示,困難時期暫停在學生中發(fā)展黨員,鼓勵我繼續(xù)努力,“有志者事竟成”。到北京上大學,我學的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讀書使我對黨、對共產(chǎn)主義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我再一次向黨組織寫了入黨申請。

由于種種原因,特別是“文革”的災難,我直到1975年初才成為一名共產(chǎn)黨員。回想起來,入黨幾十年,我沒有高大上的理想,也沒有那么純粹,但我始終抱定一個信念:聽黨的話,絕不玷污共產(chǎn)黨員的稱號,盡心盡力為黨和人民做點事。

大學畢業(yè),分配我到離家?guī)浊Ю锏倪吔?,我毅然前往。種地、做工,“勞動鍛煉”十分艱苦。我有過苦悶,但我總覺得這不是黨的本意,黨花了那么大的代價、付出那么多心血培養(yǎng)我,這只是暫時的鍛煉。我堅信有云開日出的一天,沒有消沉。后來進入中學當教師。在那個極為特殊的年代,頂著“臭老九”的名聲去教“革命小將”,那個難,非親歷不能想象。但我認為,無論誰怎么講,不管別人怎么做,既然做老師,就不能在我手里誤人子弟。我認真?zhèn)湔n、講課。

進了機關,還在“文革”時期,面臨的事情錯綜復雜。遇到難事,我努力想黨會希望我怎么做,盡力按照我認為正確的去做。我報考研究生,想離開“是非之地”。

研究生畢業(yè),我進了大機關。幾十年,有按部就班的平常工作,也有幾番急風暴雨。我有過成績,也犯過錯誤;有過欣喜,也有過痛苦、委屈。但是,我從來沒有與黨離心離德,始終盡心盡力地工作,不貪不占、兩袖清風。

回想往事,我這一輩子,和許多人一樣活得實在是平平常常,不過還算充實,沒有虛度此生,雖然離保爾·柯察金說的“把一生獻給了人類最壯麗的事業(yè)”相去甚遠,但我自認為始終沒有忘記入黨時的信念:聽黨的話,絕不玷污共產(chǎn)黨員的稱號,盡心盡力為黨和人民做點事。

來時懵懂,去時明白

生老病死,是人生之大苦。我以為,生死之所以為人生之大苦,不僅在于肉體上的痛楚,更在于精神上的折磨—來時懵懂,去時明白。

誰能說清楚自己是怎么來到人世的?恐怕無人能說清楚,因為一個人來到人世時,全然不自主,無知不覺,懵懵懂懂,猶如天地混沌未開。人,出生之苦主要是母親分娩之苦;人降生即使有苦,因為自己渾然不知,實等于無。痛苦是一種感覺,懵懂無知,痛苦何存!人去時卻大不同了:一切都明明白白。明明白白地走,痛苦之甚矣!

無助無奈。今天,科學技術有了很大的進步,診斷、醫(yī)療水平有很大提高。許多當年的不治之癥,如今治愈已經(jīng)不成問題。但是,總會有治不了的病,即使無病,天年盡后也會無疾而終。人有生就有死,長生不老只是人們的一種愿望,古今無一人如愿。人到臨死時,有強烈的求生欲望??傻搅舜藭r,逝者無奈,醫(yī)生、親人無力回天。人明知將死而求生無望的那種折磨,無法想象。八年前我愛人臨去世時說的最后一句話是:“我要死了!”她心里知道就要離開人世、離開親人,她不舍得走,我們不愿她走,可又有什么辦法呢!那種無奈、那種無助,我都肝腸寸斷,何況她呢!

太多留戀。人生一世,雖然有諸多不順心、痛苦和磨難,但有更多歡欣、樂趣和幸福。父母的疼愛,童年天真無邪、無憂無慮的生活;花前月下的卿卿我我,初為人父(母)的興奮激動;成功的喜悅;兒孫繞膝的天倫之樂……燕子銜泥似的壘起來的窩;一顆汗珠摔八瓣兒掙下的錢……這一切將永遠與己絕緣,不舍呀!

生離死別。父母或許已經(jīng)先你而去了。愛人與你共同生活幾十年,有春風花叢共享甜蜜的愛,有急風暴雨相濡以沫的情,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無法分開。兒女從無到有。經(jīng)歷無數(shù)艱辛把他們從“小小紅蟲”養(yǎng)大成人……如今一別陰陽相隔,永遠不能再見。這種分別就像用刀一塊一塊地割下人身上的肉,鮮血淋漓。

不知前途。人死后是怎樣一種光景?活著的人不知道,死了的人即使知道也無法告訴活著的人。故人死之后如何,永遠是個謎。不知前面是何光景而又必須前往……

明明白白地走有這么多的痛楚,人何以自處?佛家說,別執(zhí)著,要放得下;六根清凈,煩惱、痛苦自無;只要一生行善,丟掉“臭皮囊”去西方極樂世界,何樂而不為!果能這樣當然很好;可這要有相當修行的人,甚至大徹大悟之人方能做到,大多數(shù)人是做不到的。

這個問題,對于我這個年近八十的老翁來說,已經(jīng)不完全是一個理論問題。面對這個問題,我想過不少。如果能大徹大悟當然好。作為一種目標,我當盡力參透生死,明明白白地坦然面對。不過說實在的,我對自己不那么有信心。雖然我讀過些書,明白一些道理,有幾個高僧曾經(jīng)說過我具慧根,但我自認肉眼凡胎、血肉之軀,無法完全擺脫七情六欲,做到面對死亡臉不改色心不跳。

在我心中,對于明明白白地走,更多的是一種無奈。人,有生就會有死,而且懵懵懂懂地來,大多明明白白地走,是一條鐵律。古往今來,無論是唐宗宋祖,還是販夫走卒,無一人能夠幸免,任何糾結、恐懼、不愿意都是沒有用的。明知不可避免,明知糾結無用,又何必以此來折磨自己呢!隨大流,順其自然吧!早年,老父親在世的時候,我曾經(jīng)和他聊起人要明明白白地死,實在有點悲哀。老父親淡淡一笑:“娃娃,人怎么死,那是老天爺?shù)陌才?,我們說了不算,何必去操那個心呢!”我想,老人信命,大概也是一種出于無奈而隨大流吧。

有人說得好,對于老年人來說,過去的已經(jīng)成為往事,今后的事不可知,最重要的是過好當下。我以為此言有道理。世間的東西為何有貴賤之分?一般來說,貴重的東西之所以貴重,是因為它“稀少”。對于老人來說,未來的歲月已經(jīng)不多,就算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也是很有限的。有限的、不多的歲月,于我們老年人是十分珍貴的。用十分珍貴的時光去糾結那些我們無法左右的事,是不是有點太不值得了!為什么不把珍貴的光陰用來做些我們自己說了算的事呢!我們能做主的,是如何過好當下。

晚年生活應該怎么過?答案林林總總。世間的事紛繁復雜,各人的情況千差萬別,很難有一個統(tǒng)一的標準答案。我以為,無論做點什么,你覺得開心、充實,沒有虛度時日就好。但我覺得有一點很重要:為了活得有質(zhì)量、延長壽命,不可懵懵懂懂,要明明白白度時光。有一個詞叫“生命力”。那就是說生命的誕生、成長、延續(xù)有一種內(nèi)在的力量。我把這稱為“生命需要動力”。力有方向才能成為動力,目標決定力的方向,這就是說活著有目標,生命才有動力。生活中不乏活生生的事例。

我認識一位同志,五十多歲被確診為肝癌晚期,醫(yī)生說他已經(jīng)時日不多。他覺得自己有好多研究成果、見解要寫成書,時日不多更需抓緊。于是辭掉了工作,專心寫作,關于“灰色學”的著作出了一本又一本。幾年過去了,仍然很精神地活著。我問他有何治病絕招,他笑笑說,哪有什么絕招,就是一本書還沒寫完,就又醞釀下一本了,書寫不完命也未絕!

還有極端的事例。某某人眼看就要不行了,可想見見遠在外地的子女,閉不上眼。等呀等,十天半月過去了,見到子女后便溘然而逝。是什么支撐他熬了這十天半月?是想見子女最后一面的動力。

這樣的事實,生動地證明了物質(zhì)可以變精神,精神也可以變物質(zhì)。

要想生命有動力,就得生活有目標。渾渾噩噩混日子,一天到晚茫茫然不知其可以,坐吃等死,哪來目標?目標來自明明白白。我們已經(jīng)退出大舞臺,晚年生活當然沒有什么轟轟烈烈的大目標,有的是我今天要做點兒什么、這個月要做點兒什么、今年要做點兒什么……目標無論大小,有目標就會有動力。

我告訴自己,既然明明白白地走不可避免,那晚年我就要明明白白地過。

談死說生

我以為,常人是怕死的。

有人可能會說:“這是懦夫的邏輯?!蔽艺f的是常人。

為了信仰、理想、氣節(jié),有視死如歸的烈士;為了匡扶正義、扶危濟困,有赴湯蹈火的英雄;為了親人、朋友、他人,有甘愿犧牲自己的義士,為踐山盟海誓、為解相思之苦,有慷慨赴死的癡情者……這些,乃非常情態(tài)之下造就的非常之人。我說的是常態(tài)、常人。

我曾經(jīng)說過,宗教為什么會存在?原因之一是人對死亡懷有恐懼。只要人對死亡還懷有恐懼,牧師就會說,不必害怕,有上帝憐憫、護佑,你的靈魂將升入天堂。在人臨終時,《安魂曲》響起,禱告聲傳來:主呵,請接受你的孩子吧!高僧會給人送來臨終關懷:安息吧!消失的是“臭皮囊”,你的靈魂將進入西方極樂世界,那里是琉璃世界,佛樂悠悠,蓮花盛開,只有歡樂,全無生老病死之苦。

有人說,死過的人就不怕死了??伞洞松赐瓿伞返淖髡哂诰晔恰八馈边^的,她告訴我們:“其實作為人,并不是死過一次就不怕死了,而是越死越怕死。所謂更怕死,無非是對這個世界的留戀越重而已?!边€有人的確表現(xiàn)出不怕死。不過據(jù)我觀察,這種“不怕”,實際上是“無奈”的代名詞,怕也無用,只好“不怕”。

怕死,或曰對死亡的恐懼,是常人之常情。我當然是常人之一。

兒時,見人死了,怕。人死了要裝進棺材,牢牢地釘上大鐵釘,深深地埋在土里。我就想,要是埋在墳里又活過來了怎么辦?透不過氣,多憋呀!釘?shù)媚敲唇Y實,也爬不出來呀!喊,荒郊野外的,土埋得又那么厚,誰聽得見!我曾經(jīng)對母親說,我要是死了,求你把我在家放三天再埋,不然埋了又活過來了多難受呀!母親給我一巴掌,別瞎說!小孩子,說什么死!

長大了,慢慢懂了些事。怕死,是對黑暗的恐懼。人死眼閉,永遠不再睜開,周圍是一片黑暗。就像掉進漆黑、無底的深淵,往下落呀、落呀,永無休止,前后左右、上上下下,觸摸不到任何東西,永遠不能再見光明。永恒無盡、空無所寄的黑暗,實在太可怕了!

在生活中,人不能沒有光明,走進黑暗便毛骨悚然。其實,一般說來,生命與光明是同在的。生物學認為,陽光、空氣和水,是生命存在的三要素。沒有陽光便沒有生命,當生命失去光明會怎么樣

呢?對光明的熱愛和追求,其實是對生命的熱愛和執(zhí)著;對黑暗的恐懼和憎惡,其實是對死亡的恐懼和拒絕。

怕死,是對“不可知”的恐懼。人死之后會是什么樣?活人的回答無法在經(jīng)驗上具備說服力:“你又沒死過,怎么會知道死以后怎么樣呢?”死了的人,即使知道死、死后是怎么回事,可是,陰陽相隔,又無法將他的感受告訴活人。于是,人死之后怎么樣,便成了一個不可知的問題。科學家、唯物論者說,人死了,灰飛煙滅,除了分解為一些元素,其他均為無。可總有許多人不信,也有許多人不愿意相信,他們寧可相信有靈魂。我以為,相信靈魂的存在,是人類追求永生愿望的一種表現(xiàn),人類希望生命不要因肉體的死亡而完全消失。那么,既然相信有靈魂存在,就想知道靈魂怎樣:能知活人世界之事嗎?有天堂、西方極樂世界嗎?有地獄嗎……這一切,眾說紛紜,但都是活人的說法,“真實情況”不可知。人總是追求認知,不知便心懸神迷。對身后事完全茫然無知,可怕!

對死亡的恐懼,是割舍的痛苦。人生一世幾十年,有太多的經(jīng)歷,與太多的人和事有割不斷的聯(lián)系。幾十年積累的學識和技能,辛勤一生所取得的成就,尚未做完的事情,特別是相依為命的、最親愛的人,骨血相連的兒女、孫輩……這些,是心血所凝,是生命的一部分,是無法割舍的留戀。而死亡要與這一切一刀兩斷,無異于從人身上割下一塊塊肉,將靈魂血淋淋地凌遲!這樣的痛苦是世間無與倫比的劇痛。劇痛,是讓人生畏的!

對死亡的恐懼,是對一去永不復返的心痛。死亡,意味著人生的終結,與親人訣別而永遠不可再見,與一切幸福、快樂永遠絕緣,遺憾將永遠不可能再彌補……這一切是痛苦的。許多東西,當你擁有的時候,平平淡淡,理所當然,并不覺得它們珍貴;當你永遠失去它們的時候,才會發(fā)現(xiàn),它們原來是彌足珍貴的。當初不知珍惜的悔恨,如今知其珍貴而永遠失去的絕望,交織成剔骨剜心的痛楚。

對死亡的恐懼,還因為人懵懵懂懂地來到人世,而要明明白白地離開。

因為對死亡的恐懼,對人生的留戀,人們便追求長生不老。一位哲學家說得好,人類是在自然界中產(chǎn)生,又從自然界分化出來的主體,因此,追求與自然界同在,是人類內(nèi)心最強烈的愿望。青山不老,于是人類就希望壽比南山??墒?,古往今來,有誰長生不老了呢?通過學習,我懂得了一個道理:物質(zhì)是無限的,但物質(zhì)的具體形態(tài)又都是有限的。一個人,是物質(zhì)的一個具體形態(tài),從有到無不可避免。于是,我便開始追求自己的“長生之道”。

追求理想和信仰。我年少加入共青團,青春年華入了黨,獻身為人類求解放、謀幸福的偉大事業(yè)。我為此雖然算不得“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卻也盡了力。如今,我們生活的空間幾乎成了花花世界,金錢至上,物欲橫流,醉生夢死,怪象叢生,“理想”“信仰”成了一些人搞笑的詞語。然而,年屆八十的我冥頑不化!對于我一生的理想和信仰,不僅無怨無悔,而且仍然堅信這個事業(yè)是長存的。我為之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為之奮斗了。那么,我的生命就融進了這個事業(yè)之中。事業(yè)長存,我的生命不也就享有了另一種永生嗎!

看淡了身外之物。平日里我不求錦衣玉食,溫飽而已。條件改善了,也有了些身份,可我仍如有的人所說,像個生產(chǎn)隊長。對自己有點摳門兒,小家子氣;可于親友、他人,沒把錢財當多大個事兒。對于名利地位,我的信條是“凡事盡力而也,得之不忘形,失之不喪志”。老了,退休了,我并不太失落,過得有滋有味。有人說,這是因為我出身寒門,容易知足。這固然是一個原因。但更重要的是,我明白了人“赤條條來去”,這些乃“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身外之物。廣廈百間,一床而也;沃地千畝,一抔黃土罷了。不舍得吃,不舍得穿,這個放不下,那個放不下,可眼一閉,一切怎么樣了?風起云散,花開花落,只有太陽永耀蒼穹。精神,是人生的太陽。人,總是要有點精神的。

撫育好子女。兒女是父母生命的延續(xù)。當年,艱辛地撫育兒子,認為他們是自己的骨肉,把他們培養(yǎng)成人,理所當然,一代一代就是如此,并沒有多想。就連“養(yǎng)兒防老、積谷防饑”之類,我也想得很少。我端的是鐵飯碗,生老病死有依靠。如今,我更關心兒子,疼愛孫女,少了功利,多了一份情感和理智:讓美好的生命在兒孫身上延續(xù)。

北方的農(nóng)民常說:“苞米熟了,苞米稈兒黃了。”過去聞此言,頗有幾分傷感。于今想來,這茬苞米稈黃了,難道來年苞米種子發(fā)出的芽,沒有今年苞米稈的生命嗎?

能上天堂嗎?

人死后去哪里?這個問題困擾了人類千百年,古往今來有好多說法。

有人說,人,生是一些元素的化合,死是一些元素的分解,如此而已。也許是那么回事兒??墒?,這也太讓人難以置信了!人的生死就那么簡單?世界上有那么多元素化合,為何沒有成為人?人是

活生生的個體,是元素的分解造成了人的死亡,還是人的死亡形成元素分解?

有人說,人死如燈滅。人縱然有靈魂,也是形存則靈魂存,形滅則靈魂滅。人死了,死了就一切都了了,入土為泥,豈有它哉!

有人說,人有靈魂。人生,靈魂附體,有了靈性;人死,肉體消失,靈魂離開肉體或上了天堂,或下了地獄。

……

人死后有個去處,或上天堂或下地獄。時至今日,相信這種說法的人仍然不少。這種說法有一個前提:有可以脫離人的肉體而存在的靈魂。因為人死之后,肉體或火化為灰,或入土為泥,顯然是無法上天堂下地獄的。所以問題的關鍵是有沒有靈魂。

現(xiàn)代科學已經(jīng)說明了很多問題,我不相信有離開人的肉體而存在的靈魂。但是,為什么有那么多人相信存在可與肉體合,也可與肉體分的靈魂呢?“存在的都是合理的?!蔽乙詾?,靈魂說的存在是有原因的。

靈魂說表達了人們期求永生的愿望。人是從自然界產(chǎn)生而又獨立于自然界的生命,期望與自然界永恒同在,是人類內(nèi)心最強烈的沖動。即是說,人類內(nèi)心強烈希望長生不老、永生不死。可是,人類也親眼看到,一個個生命誕生,一個個生命消失。肉體不能長生,是一個誰也無法否認的事實。于是,人們便把追求長生的愿望,寄托于可以不隨肉體的消失而消失的靈魂。

靈魂說表達了人們對生命的珍惜和敬畏。萬物有靈,人更是眾靈之長。因此,要愛惜生命,不可傷害。我以為,人們對“天”的崇拜和敬畏,原因之一是“老天爺”控制著人的靈魂,主宰著人的命運。人對神的崇拜和敬畏,實質(zhì)上是對人自身靈魂的珍視和敬畏。

靈魂說表達了人們對精神的追求。人,如果僅僅滿足于肉體的存在和延續(xù),那與其他動物無大異。人類的獨特之處還在于追求精神的存在和延續(xù)。靈魂,在許多人心中實際上是精神、心靈的代名詞。人的品格、素質(zhì)(身體素質(zhì)除外)的高低,不是人的肉體而是人的精神(或也可以說靈魂)決定的。欲做一個高尚的人,那就要不斷凈化、升華自己的靈魂。人死了,崇高的精神可以長存、可以永生(其實精神是通過社會和他人的記憶留下的)。

靈魂說表達了人們懲惡揚善的愿望。人的靈魂,為什么有的上天堂有的下地獄?人活著的時候積德行善、敬老愛幼、扶危濟困,死后靈魂就可以上天堂;活著的時候欺善凌弱、六親不認、作惡多端,死后靈魂就要下地獄。地獄有十八層,作惡越甚,下地獄越深,十惡不赦者的靈魂將被打入十八層地獄,受盡折磨,永世不得超生。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一些善良的人常常生活艱難、命運坎坷,甚至處境凄慘;而不少惡人卻錦衣玉食、專橫跋扈,得以善終?!霸谏钪忻粤寺罚蜁教焯脤ふ页雎??!比藗儗θ耸篱g的這種不平,強烈不滿卻又無力改變,于是便寄希望于神:讓善者的靈魂上天堂,讓惡者的靈魂下地獄。

天堂地獄說,還有一個作用:安慰善者—不要為你眼前的痛苦和不幸傷心,你死后靈魂可以上天堂;威懾惡人—別得意,你死后靈魂要下地獄,“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我和很多人一樣,自認是一個唯物主義者。前面已經(jīng)說過,我不相信有靈魂,更不相信有可以與肉體分離的靈魂,當然也不認為有天堂和地獄。如果大家都能以科學的態(tài)度對待生死,當然好。不過,人死后去了哪里這個問題,無論在西方還是東方,還會在相當一個時期困擾相當一些人。在這樣的情況下,我以為靈魂說、天堂地獄說的存在,有利無弊,至少利多弊少。

我并不是主張信仰宗教。我只是認為在這紛繁復雜、充滿種種誘惑、奇談怪論泛濫的滾滾紅塵中,相信有靈魂、有天堂地獄,總比什么都不信好;有點對地獄的敬畏,比毫無敬畏之心好。靈魂、天堂地獄之說,是鼓勵、提倡向善的。無論善來自何方,多一些善有什么不好?難道現(xiàn)實生活中,善太多了嗎?對于那些缺乏良知,甚至喪了天良的人來說,給他們講那些高大上的道理,恐怕還不如對他們大喝一聲“你就不怕下地獄嗎”管用。

我的這種想法,可能會被指責為有實用主義的嫌疑。這是我的真實想法,我自認為有道理,至于別人怎么看,就顧不得那許多了。

我不相信靈魂之說,但我希望自己心中有一個高尚的靈魂;我不認為有什么天堂地獄,但我希望自己心中有天堂,我向往天堂。

清風明月是歸途

人生就是一條路,一條只能走一次,而且只能向前無法回頭的“單行道”。

世間萬物有生就有滅。人雖萬物之靈,卻也是有來處,就有去處。其實,當我們呱呱落地的時候,就已經(jīng)踏上了歸途,只不過剛邁出第一步,離起點近、離終點遠罷了。初臨人世,就像一輪朝陽在五彩云霞中冉冉升起,有的是新生的喜悅、成長的歡欣。待人過中年“日過午”,離起點漸遠、離終點漸進,方覺日子過得太快了,開始談起“老”字。到了七老八十,夕陽西下,“歸途”不僅是話題,而且是一個必須面對的現(xiàn)實。

說起老年,總免不了幾分凄涼。對于老人,最流行的說法是“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前半句很陽光,讓人溫暖、愜意??梢驗楹蟀刖涞母锌?,使整句話變得凄涼、傷感了。不少人把老年比喻為人生的秋天。這個比喻有與上面的話差不多的寓意:秋天是成熟收獲的季節(jié),一年辛苦換來果實累累,但是,秋日無邊落木蕭蕭下,接著就是冬天了!我步入老年,也曾經(jīng)有些傷感,大概這是人之常情,我也不能免俗。一些年過去了,想來想去,傷感情緒漸漸淡了些,多了一些坦然。想來想去,想過去、想現(xiàn)在……

人過六十,應該感恩。人過六十,花甲一輪,將迎來人生的一大轉折:退休?;叵胛易哌^的路,六十歲我感恩。感謝父母給了我正常的遺傳基因。幾十年艱苦的學習,繁重的工作,沒完沒了的家務,到了六十歲我居然身體很好,說明遺傳基因沒有明顯缺陷。感謝“命運之神”對我的眷顧。幾十年,雖然風風雨雨、坎坎坷坷,但小有進步。感謝好年代,退休了,不工作,仍然衣食無憂。

古稀之年,值得慶幸。光陰荏苒,不覺已過古稀之年。俗話說“人生七十古來稀”。別說古時,就是幾十年前,成為七十老翁的人也不多,故稱“稀”。如今老人不再為生計奔波,生活大大改善了,衣食住行不僅不缺,而且講究質(zhì)量。許多當年的疑難病癥,今天已成癬芥小疾,一些不治之癥已不再難治。人均壽命大大提高。我趕上了好時代,不經(jīng)意間輕松過了古稀,豈不值得慶幸!

七老八十,很欣慰。說實話,不是看兒子都已中年,孫女長成了大閨女,我根本沒覺得自己已是年屆八旬的老翁!“零件”雖有老化,但無大缺陷,運轉正常??磿鴮憱|西,盡管不如當年快捷、可以連軸轉,但一天做上三五個小時還不成問題。能吃能睡,腿腳靈便,開車、打太極拳、彈琴、釣魚、游山玩水……朋友們說,你老兄是幾十年一貫制,當年不覺得多年輕,今天也看不出怎么老!我哈哈一笑,提前量打得多!七老八十尚能如此,沒有彎腰駝背、舉步維艱,豈不很欣慰!

九十老者,真自豪。我想,到九十老翁那一天,我一定很自豪:瞧我!雖不是人中豪杰,卻也是人中壽星!

當然,我可能是幸運者,有一些老人沒有我幸運。他們或處境艱難,或生活拮據(jù),或疾病纏身……對于這些老人,我發(fā)表太多的議論,有“站著說話不腰疼”的嫌疑。我只想說,命運已經(jīng)折磨我們了,不要再自己折磨自己。我這一生幾十年,總的還算順當,但也曾經(jīng)陷入過困境,有過親人的生離死別。人非神明,血肉之軀當然有喜怒哀樂,我愁過。然而細細一想,愁有用嗎?關起門來愁幾天難題就解決了嗎?不,愁的結果不僅解決不了問題,還可能更傷身、傷神。所以,我的切身體會是:解愁最好的辦法是知“愁無用”。直面難題,該求助的求助,該想法的想法,該盡力的盡力,盡快解脫、放下,才是良途。再說,誰都會有一本難念的經(jīng),若陷于難而不可自拔,那晚年的樂趣就無從談起了。

“歸途”可以是詩情畫意的。人生之路,大家的起點和終點都是一樣的,兩點中間的路就千差萬別了。所謂“殊途同歸”,人生的路就是如此?!笆馔尽?,當然包括“歸途”??梢员萜葑呦蛉松慕K點,可以茫茫然地走向終點,也可以瀟灑坦然地歸去……各人有自己的選擇。

我希望自己瀟灑坦然地走完“歸途”。這倒不是因為我有多高的覺悟、多深的修行,是因為我覺得人生就那么幾十年,多一天煩惱、痛苦,就少了一天歡樂、幸福,為啥要為自己說了不算的事浪費光陰,不去多享受點歡樂幸福呢!人,有來就有往,不必悲哀;若七老八十之后方駕鶴西歸,更是一幸事。在我老家,人們把古稀以上的老人西去稱為“喜喪”??梢姶蠹艺J為老人西歸,人生得以善終,安然得最終歸宿,從某種意義說是一件“喜事”。

人來時,朝霞滿天,溫暖、喜慶。不過我等初臨人世,黃毛小兒,渾然不知。老了,紅日西垂,有了“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感慨。其實,沒有夕陽,哪有朝陽。一次次朝陽冉冉升起、夕陽緩緩西垂,于是有了世界,有了世間萬物??梢詾槌柕纳饸g欣鼓舞,但不必為夕陽的西垂傷感痛苦。更何況夕陽落了,還有明月哩。踏著明月乘清風而歸,雖然少了些熱烈,卻也多了幾分嫻靜安然。人生,朝霞絢麗是來處,清風明月是歸途。

忽想了幾句順口溜:夕陽無限好,莫嘆近黃昏。踏月乘風歸,瀟灑度人生。

知不易,行更難。能不能將自己的認識付諸今后的實踐,那就要看我的修養(yǎng)和定力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