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兩岸要飯記

鯉魚拐彎兒 作者:馮杰 著


兩岸要飯記

1 上水

黃河有“銅頭鐵尾豆腐腰”一說。

從青藏高原一路撞下來,它軟硬兼施,浩蕩東流,經(jīng)過中原桃花峪成為中下游,到蘭考東壩頭,它不歇氣,拐頭北上,直奔大海。長垣、蘭考兩岸屬這塊“豆腐腰”里的一段軟腰,這是九曲黃河的最后一道彎,一條五千多公里長的大河,數(shù)此地兩岸河床最寬,易把控不住決堤泛濫。多少年里,在這塊“豆腐腰”上蔓延過蒼老的白云和鮮綠的草灘。

我生活在黃河西岸。西岸是封丘、長垣。東岸是蘭考、東明。從前黃河發(fā)水,兩岸叫作“上水”,含有一絲恭敬之意。上水不同于上酒上茶,“上水”預(yù)示著房倒屋塌,是度荒開始。

黃河灘里的同學(xué)田振河說,上水時,他家夜里能聽到房塌聲,撲通撲通,響得幾十年后還膽戰(zhàn)心驚。

2 大爺

兩岸鄉(xiāng)村,經(jīng)常碰到要飯者,多以老人、婦女為主,有的女人拖帶著小孩子,一路擦著鼻涕。其中不乏藝術(shù)細(xì)胞者,會打一段“蓮花落”,乒乒乓乓,把氣氛也打熱了,竹板增加了喜劇效果。我母親每當(dāng)聽到門外竹板聲響,不勞那人開唱,趕緊把熱饃送上。

要飯者都著柳條編的長籃,籃子似小舟的形狀,大得似乎要張口吞下一個饑餓的村莊。

在東岸蘭考,人們問要飯者:“哪兒的?”

“長垣的大爺?!?/p>

在西岸長垣,人們問要飯者:“哪兒的?”

“蘭考的大爺。”

答話里有停頓和緊湊的妙處。中原人苦時也自找苦樂。盡管兩位落魄者都是要飯的“大爺”,幽默里不乏苦澀。

陽光下,許許多多的“大爺”在黃河灘像螞蚱一樣蹦跶,行走。

我有一個五大爺,年輕時要過飯,最遠(yuǎn)跨河要到菏澤,積累了寶貴的行乞經(jīng)驗:要飯要選擇范圍,不要在自己村里要,更不在自家門口要,碰到親戚熟人會拉到家里,面子上過不去。要行云流水遠(yuǎn)走他鄉(xiāng),既磨開臉面又自由自在,話也好說“圓番”。

兩岸要飯形成了“河西人到河?xùn)|要,河?xùn)|人到河西要”的自然規(guī)律。接近兩岸人才交流。

3 要飯

要著要著,便要成了一種“自由職業(yè)”。五大爺說:要飯讓人生懶,能要三年飯,給個縣長也不換。

多年后,我才看到蘇東坡講的那個窮漢言志的故事。

我在電影《焦裕祿》里看到一個片段:在中原寒冷冬夜,焦裕祿來到蘭考火車站,站在彌漫的大雪里,他面對的是一個逃亡的蘭考:那些站著的,蹲著的,依靠拐杖立著的,黑壓壓一地,來自全縣各村,攜家?guī)Э?,一個個要扒火車外出要飯。他們在大雪里靜默。

我看時眼睛濕潤,如鯁在喉。人生落魄時沒有上策、下策的選擇,只有聽天由命。

4 口音

小代是一位80后,在鄭州創(chuàng)業(yè),擁有好幾家門店,去年回鄉(xiāng)當(dāng)支書,他母親為此事至今不愿理他,罵道:好不容易跳出窮坑,咋能又折回?

年輕的代支書對我說,他們一家和要飯也有關(guān)聯(lián)。他爺要過飯,是當(dāng)年蘭考要飯大軍里的一員。還有一位大伯要飯,一路要到豫西,被一戶人家看中,當(dāng)了倒插門女婿,近幾年才搭上線來往。

從1964年焦裕祿去世到如今,半世紀(jì)里蘭考幾乎是貧困的代名詞,像一片桐葉包裹著苦澀。

我對蘭考人的口音熟悉,有個現(xiàn)象,無論在鄭州或其他地方,聽口音就能判斷出,有意思的是蘭考人在外地從來不說自己是蘭考的,都說是開封的,再問頂多說開封東。甚至兩個陌生蘭考人相見,都不會說自己是蘭考的,一說出“蘭考”倆字馬上低半截,會被人瞧不起。

小代對我說,連說自己是蘭考人都沒底氣。

要飯的名聲像粘身的皮襖,蘭考人一直穿著,揭不掉。

5 村事

小代當(dāng)村支書第一件事是改善街道,在村里修了十一條路。村里道路原先四米寬,辦紅白喜事根本過不去車,現(xiàn)在八米寬,最寬十四米。他把道理講透后,家家通情達(dá)理,有的人家讓出四分地,他給三家補修了小門樓,墻上雕著花。

街道名起得很“形勢”:田園路、如意路、文明路、幸福路,放到鄭州也能跟上形勢。

全縣都種蜜瓜,他有自己主意,不隨大溜。產(chǎn)業(yè)多樣化,種植葡萄、蘋果,培植草坪,因地制宜,只種能讓老百姓放心的。

今年增加水產(chǎn)養(yǎng)殖,在冬天要舉辦村里“第一屆捕撈節(jié)”。臨走時小代對我說:“到時來撈一把吧,撈住撈不住都讓你吃魚?!?/p>

6 化石

有一天,我在鄭州堵車,聽到挖溝的一個農(nóng)民工問一個騎摩托車送外賣的,哪兒的這么氣勢?小伙子大聲回答“蘭考的”,語氣里帶著底氣。

我想到多年前那個關(guān)于兩岸大爺?shù)脑掝}。

大河兩岸,“要飯”一詞以后會成為一個語言化石,需要語言學(xué)家加上歷史學(xué)家注釋,后人才能懂得。

那次我在蘭考焦裕祿紀(jì)念館,除了看到那把符號般的藤椅,看到熟悉的農(nóng)具,除籮頭、簸箕、笆斗外,竟還看到一只用柳條編的籃子。熟悉的面孔,上面肯定也粘過飯湯、鼻涕、眼淚和一段蓮花落。

空籃子。裝滿空虛饑餓的時光。壬寅初,馮杰。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