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戰(zhàn)時香港記事

百歲回望 作者:王火


戰(zhàn)時香港記事

七十幾年前的印象

1937年“八一三”事變后,從8月15日開始,日寇飛機就開始猛烈轟炸南京。我隨家離南京到安徽,又由安徽省會安慶坐船到達武漢。在武漢住了些日子,由于日機不斷轟炸,父親從武漢坐飛機直接飛到香港,我隨后母汪淑晴及她的貼身女傭阿妹坐粵漢路的火車到廣州,又從廣州坐廣九路的火車到九龍抵達香港。

那時,去香港很方便,無須辦什么手續(xù)和證件,可以自由出入。

香港,這塊英國人從清廷手中硬割去的中國領(lǐng)土,曾被他們自豪地叫作“女王皇冠上的寶石”,由英國派出的香港總督治理??偠礁且淮泵装咨钠链蠼ㄖ铮锩娓吒唢h揚著大英帝國的國旗,人都對它側(cè)目而視。大英帝國當時像一個世界上最大的地主,統(tǒng)治著許許多多殖民地,被稱為“日不落國”。像印度、巴基斯坦、斯里蘭卡(錫蘭)、緬甸、澳大利亞、加拿大等那時都是英國的殖民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jié)束后,才陸續(xù)獨立的。

公元前111年,當漢朝將沿海土地納入版圖時,香港、九龍就是中國的一部分。但清朝后期兩次“鴉片戰(zhàn)爭”決定了香港殖民統(tǒng)治的命運。1840年6月英國艦隊占領(lǐng)港島,一年后宣布這里是“自由港”。從此,英國將大量鴉片由此運入中國毒害中國人民。1842年,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后英國迫使清廷簽訂《南京條約》,割占了香港。1843年設(shè)立了總督府。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后,港英當局迫使清廷簽訂《北京條約》,將香港的疆域擴大到九龍半島。1898年又強迫清廷拓展香港界址,“租借”了沙頭角到深圳灣以南及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的大片土地為期九十九年。從此,香港全面淪為英國的殖民地。

熟悉“十里洋場”上海的我,初到香港,覺得香港比上海小得多,整體上也不如上海繁華,香港對岸的九龍就比香港更差一些。從當時的眼光看,香港的皇后大道比較歐化,顯得漂亮,德輔道商店較多,行人也多。九龍的彌敦道一帶亮麗潔凈,但沒有繁華的感覺。只是,香港和九龍遠離戰(zhàn)火,沒有轟炸,是一幅升平景象。

香港和九龍隔海相望。維多利亞海港是著名的深水港,巨大的幾萬噸級的大輪船也能駛?cè)?,各式各樣的船只在行駛或停泊。有干凈的輪渡從香港隨時可以渡海到九龍,從九龍也隨時可以駛回來,不但方便而且便宜。為什么我那時覺得香港很小呢?主要是那時香港還沒有“填海造地”,自然顯得不大;又因為那時香港、九龍的建設(shè)還不像現(xiàn)在?,F(xiàn)在的港九,那么多密密麻麻的高樓大廈,氣勢自然雄偉,占有的空間也使人在觀感上形成高大的印象。當然,那時的港九也給我一種人們忙忙碌碌的印象。港九的交通是方便的,飛機的航線四通八達可到歐美也可到內(nèi)地,大型的船艦也可到歐美、南洋或日本、中國內(nèi)地。九龍有鐵路通往廣州轉(zhuǎn)向中國內(nèi)地,由香港到澳門的小輪船一天有好幾班。因為澳門當時是被稱為“東方蒙地卡羅”的賭城,世界各國的賭徒都愿去試試運氣。

我們到香港后,第一件事就是兌換港幣。初到時,一百元法幣可以兌換九十八元港幣。兌換價隨行情浮動。街上一些小煙紙雜貨店都兼帶兌換港幣,收一點貼水中間費。后來,隨著抗日戰(zhàn)場上戰(zhàn)事失利,法幣慢慢貶值,一百元換八十多元。但1937年始終維持在一百元換九十幾元。港幣有一仙(即一分)的銅幣,也有五仙、一毫(即一角)、二毫及一元(粵語叫一元為“一門”)、二元的銀幣,此外,就是一元、五元、十元、五十元及一百元的紙幣。銅幣、銀幣、紙幣上都有維多利亞女王的側(cè)面頭像。

1937年時的香港,缺少今天那么多巍峨林立的摩天大樓和高層建筑。那時,畢打街僻靜,砵町乍街狹小擁擠,銅鑼灣亂糟糟,淺水灣荒涼。最繁華熱鬧的是皇后大道,其次是德輔道。當然,賽馬日在跑馬地一帶也是人頭攢動的。由于香港歷來免稅,是“購物天堂”,外國人和外地來香港的人很多。進口的洋貨價錢便宜,人們購物愛到香港。香港又有美麗的海岸線,有中西合璧的風(fēng)情。香港的“吃”也很出名極有特色,海味固然多種多樣,歐亞一些國家、民族的烹飪法在這里也各放光彩,所以旅游者也愿意到這里“賞光”。去澳門賭博的人也順道在香港逗留??箲?zhàn)爆發(fā)以后,香港可以避開戰(zhàn)火和轟炸,也接納了不少從中國內(nèi)地來的人。這就使香港熱鬧得多。

那時皇后大道沿街都是銀行、大公司、大商店、大飯店、咖啡館,也有電影院……裝潢比較華麗。夜間,霓虹燈閃爍,高大的廣告牌到處是“白馬威士忌”“三星斧頭白蘭地”“三五牌香煙”“大炮臺香煙”“黃金龍香煙”“阿華田麥乳精”等五彩繽紛的廣告在擠眉弄眼。各種服飾的黃種人、白人、黑人充滿街頭。間或也有天主教的修女穿著黑色白邊的教衣長袍在街邊匆匆行走,仿佛是有意躲開塵囂。維多利亞時代哥特式建筑物,加上趾高氣揚的英國差官(警官)、用布纏頭的印度巡捕的巡邏,構(gòu)成殖民地氣氛和香港的特殊風(fēng)情。香港友人好意告訴我們:香港人講究做生意,進商店購物不還價就會吃虧。皇后大道上也有永安公司和先施公司,不過規(guī)模沒有上海的永安公司和先施公司大。在上海,到永安和先施購物,倘若你還價是要被人笑話的。在香港卻真的可以還價。父親在先施公司購一頂呢帽,標價二十五元,香港友人陪同,說:“二十元!”居然二十元就買到了,使我們覺得有趣。

香港隨地吐痰要罰款,街上常有禁止隨地吐痰的警示牌。罰款數(shù)很大,確實看不到有人“呸”地吐痰?;屎蟠蟮狼鍧崱⒀髿?。德輔道帶著濃烈的廣東味:沿街店號常播放粵劇名演員薛覺先、馬師曾等人的唱片,也常播纏綿悱惻的廣東音樂《小桃紅》《楊翠喜》等招徠顧客。賣廣東涼茶和香腸、臘肉等腌臘制品的店攤在德輔道一帶很多。流動小販見到“差官”就逃跑。背一只小木箱擦皮鞋的男孩充斥街頭,使人對香港的貧富不均印象深刻。

英國官員和富人的住宅都在山上,一般中國人不準在山上有住宅。華人在山光道一帶有住宅的屬于上層。灣仔一帶,有些地方看了使人感到是貧民區(qū),住戶擁擠,有三層樓的陳舊騎樓,也有菜場、茶園、矮小的木屋棚戶區(qū)。灣仔的海邊,常有從軍艦上下來度假的外國水兵和水手游逛,并同一些涂脂抹粉西式打扮的“咸水妹”勾搭。像趕集趕會似的,海邊有些地方每天總有漁民劃著木船群集著來出售海鮮。品種很多,龍蝦、明蝦、海蟹、海螺、烏賊及色彩繽紛形態(tài)各異的海魚都有。木船中央有一大格船艙底上打了許多洞可以放進海水來養(yǎng)活魚。站在一邊看人買賣各種海鮮是件非常有趣的事。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