輯一
奎屯這個地方
一
奎屯位于天山北麓準噶爾盆地南緣,東邊是石河子,軍墾第一犁從那里開始。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有許多的第一犁,真正的第一犁應該在石河子??偷奈鬟吺菫跆K古城,北疆人口最多的縣,小說?玉嬌龍?以及許多史書都寫過這個地方,現在已經撤縣設市。奎屯就夾在石河子與烏蘇之間。內地很少有人知道奎屯,我總是加一句在石河子的西邊,或者烏蘇的東邊,或者克拉瑪依的南邊,人家似乎是聽明白了。我現在居住在陜西寶雞,也是一個外地人很少知道的地方。外地一個朋友來看我,在電話里說:你在哪個寶雞,地圖上有兩個寶雞。我蒙了半天才明白,寶雞市的東邊有個寶雞縣(現已撤銷,改置寶雞市陳倉區(qū))。古老的游牧民族總是在歌曲或史書里給一個地名后面加這個地方。大漠空曠遼遠,碰到一塊小石頭都要撿起來,日積月累堆成敖包,祭奠神靈,也作路標。西北方言里,對每個人的稱呼前面都加一個“我兒×××”,那個在亞歐大陸掀起最后一股草原風暴的帖木兒大帝,給西班牙國王的外交信函是這樣開頭的,“吾兒菲利普三世”,以示重視和親近。與奎屯相比,寶雞的典故太多了,“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寶雞也叫陳倉,唐玄宗逃亡四川途中在寶雞的無名小廟里住了一宿,廟就叫臥龍寺。最有影響的說法是炎帝故里,一個很響亮的說法??途蜎]有這么多說法,天山以北至阿勒泰,自古是烏孫人、蒙古人的牧場。
奎屯最早的名字應該是哈拉蘇,烏孫是哈薩克人的祖先,哈薩克人給這塊土地起了一個美麗的名字叫哈拉蘇,翻譯成漢語的意思是黑色的泉水。新疆的地理常識,那些源自冰川雪峰的河水都是灰白的,叫阿克蘇,白水的意思;源自大地,清澈見底,又是草原黑鈣土,就叫布拉克或哈拉蘇,蘆葦遍地,泉眼密如星辰。
1986 年我們一家定居奎屯時,還能看到一大片的泉水,在市區(qū)東北角,差不多是一片蘆葦蕩,當地人叫鴨子壩,顯然是漢人的叫法。泉眼匯聚成湖水,長滿葦子,大群的鴨子游來游去。長滿蘆葦的地方肯定有造紙廠,造紙廠的污水臭味跟湖區(qū)是那么不協調。鴨子壩還是很吸引人的,三三兩兩釣魚的人散布在水邊。
奎屯是蒙古人喊出來的。成吉思汗的大軍從阿爾泰山和果子溝分兩路西征,又回兵征討反復無常的西夏,大軍途經奎屯,正值隆冬,領略了歐亞大陸無數寒冷的地方,大軍沿著天山北麓過精河,過烏蘇,有個蒙古兵就叫了起來,“奎屯,奎屯”,譯成漢語就是“寒冷”。處在準噶爾盆地最寬闊的地方,毫無遮攔,南面高大的天山在這里裂開了一道山口,正對著塔里木北緣的古城庫車,寒流全聚集在這里沖向塔里木。阿爾泰草原和準噶爾大漠的馬背民族總是揮兵南下,一次次征服溫暖的塔里木;有三個達坂通道,東疆吐魯番過鐵門關干溝是一條道,伊犁喀什河上游冰大坂直插阿克蘇是一條道,最險要的山口在奎屯與庫車之間,蒙古兵翻越這條山道的次數很少,他們感受到的寒冷是實實在在的。從那時起,蒙古人再沒有離開過這里,厄魯特人、土爾扈特人、準噶爾人都是蒙古人的分支,他們都在這個地方感到了世所罕有的寒冷。 1986 年我成為奎屯市民,我也領略了中亞腹地的寒冷,這寒冷在內地是從來沒有過的,太陽穴發(fā)疼,額頭像要裂開了,氣都出不來,寒冷是很有力量的。各個民族在不同時期對寒冷的感受沉淀下來就有了奎屯這個地方。
那個蒙古兵是很值得紀念的。據說蒙古大軍每個人兩匹戰(zhàn)馬,換著騎,一口氣從不兒罕山跑到地中海,又旋風般回旋中亞進軍中原,沒有人喊累,沒有人怯陣,可是這么一個蒙古兵在天山北麓的山口用純樸的蒙古語大喊“冷啊冷啊”,也就是“奎屯奎屯”,他的叫聲感染了大軍,千軍萬馬也在喊冷,馬肯定跟著主人一起喊,馬比人累多了。大軍就在寒冷的奎屯住了一宿,按蒙古人的規(guī)矩,在頭盔里煮羊肉,飽飽地吃了一頓,到黃河邊,征服了西夏,成吉思汗的黃金之命也到了安息的時候。好多年以后,林則徐流放伊犁,夜宿奎屯,日記中有“奎墩,居民百余,聞水利薄地不腴”??褪泻娃r七師的地方史志里記錄最多引用最多的是林則徐的日記,西公園里有林則徐的雕像,感念林公在日記里寫過這么一筆。我曾在一篇文章中寫過這么一段話:熱愛一片土地,不一定非得人杰地靈,珍寶滿地,新疆這樣的地方不多,林則徐日記里寫得明明白白,地不腴,不是一個土地肥沃的地方。
二
20 世紀 50 年代開始的屯墾活動選擇的都是荒無人煙的地方。屯墾開始于西漢,漢屯的規(guī)模兩萬人,有兩萬中原人在天山南北從事西域最早的農業(yè),那時西域的土著居民是烏孫和匈奴。維吾爾人的祖先回鶻人,公元五世紀開始從蒙古高原西遷塔里木,直到清朝中期,塔里木的維吾爾人翻過冰大坂到達伊犁河谷,就是塔蘭其人,即種地的人。唐屯的規(guī)模是五萬人,清朝更大,十二萬人,天山南部的疏勒、阿克蘇、庫爾勒,天山北邊的昌吉、呼圖壁、瑪納斯、沙灣、烏蘇、精河、伊犁都是漢唐清代土著漢族群居的地方,也是農業(yè)大縣。清末阿古柏割據新疆的十多年間,北疆的農業(yè)大縣基本控制在漢族民團手里,武功蓋世的徐學功是當時最有名的民團首領,左宗棠收復新疆采取的戰(zhàn)略是先北疆后南疆,就是因為北疆有許多漢族武裝力量的配合,又是西域重要的農業(yè)地區(qū)。當時的行政劃分,東疆哈密一帶,歸甘肅巡撫管理,我們今天很多行政區(qū)域劃分是學當年斯大林的,孰優(yōu)孰劣暫且不說。新疆建設兵團的二十萬大軍,最有屯墾經驗的三五九旅老部隊,去了條件艱苦的南疆,在沙漠里建起了一座新城阿拉爾,綠島的意思。北疆也一樣,軍墾第一座新城石河子,地處農業(yè)大縣瑪納斯與沙灣之間。石河子,天山大峽谷流出的一條河,看上去滿河床全是石頭,就叫石河子,幾百公里只有幾戶人家,王震就把兵團司令部設在石河子。石河子的城市規(guī)劃是全中國最好的,是和張仲瀚的名字連在一起的,所有的建筑全都掩映在寬闊的林帶里,相距的空間很大,未來五十年、一百年的建筑空間都留出來了。直到今天,石河子依然是一座人工森林里的城市,兵團司令張仲瀚與國民黨起義將領陶峙岳都是儒將,兵團人親切地稱張仲瀚為我們兵團的父親。將軍出身于冀中富豪之家,投身革命,屯墾西域終身未娶。筆者在新疆的十年間,親身感受到軍墾老兵和兵團文化界人士談起張仲瀚時的崇敬之情。
兵團的最后一個農業(yè)師———阿勒泰農十師師部所在地———北屯是最邊遠的墾區(qū),北屯原名多爾布拉克,很荒涼的一個地方,張仲瀚就給這里起了一個很大氣很詩意的地名北屯。以石河子的模式,天山南北出現了阿拉爾、五家渠、奎屯、北屯、可可達拉等一系列新城。像涼州戶、軍戶、八間戶、十三間房、蘭州灣、廣州灣、沙灣、西湖、三工、二工從地名都可以聽出來,都是漢唐清朝的屯墾點。
奎屯是從石河子分出來的。兵團司令部遷烏魯木齊,兵團最大的師農八師留在了石河子。農七師師部在沙灣時,師長劉振世、政委史驥帶著部下,沿瑪納斯河尋找落腳點,瑪納斯河七拐八拐消失在沙漠里。古爾班通古特沙漠比南疆的塔克拉瑪干沙漠要好一些,屬于固定沙丘,沙丘上還生長著紅柳、梭梭、駱駝刺,古爾班通古特是蒙古語,意思是三墩芨芨草,來自大地深處的綠色噴泉,茂密的葉子呈噴射狀態(tài)。師長劉振世、政委史驥一班人馬從炮臺到大拐、小拐到車排子,在車排子他們發(fā)現了另一條河,奎屯河。一條源自群山的河流總是要在大漠澆灌出大片綠洲。從此,農七師就跟奎屯河連在一起。準噶爾盆地的地勢南高北低,師部就選在奎屯河出山的地方,河的東岸。每個師都有第一犁的地方,農七師的第一犁就在師部的所在地,今天的一三一團。從地窩子開始,兵團人必須經過人類原始階段的洞穴生活。師長、政委可以坐小車,劉振世、史驥的車子大概是美式吉普車或蘇聯的“羊毛車”,巡查遼闊的墾區(qū),數萬將士的作業(yè)區(qū)泥漿泛濫,蚊蠅飛舞,戰(zhàn)士們發(fā)明了許多土法子,戴紙帽子,只露兩只眼睛,身上涂滿青泥。師長和政委也學戰(zhàn)士們的樣子,腦袋上扣一個紙帽子,奇形怪狀的一群人在萬古荒原上開天辟地。確是開天辟地。有個六十歲的老兵,懷揣兩只小雞,精心喂養(yǎng),最后發(fā)展成了一個三千多只雞的養(yǎng)雞場,他就成了第一任場長。有個錫伯族軍官,家在伊犁,帶回幾斤玉米種,第一批玉米就長出來了。被蘇聯專家宣布為棉花禁區(qū)的地方,人們種出了棉花。第一個果園,第一個花園,第一個種羊場,第一個糖廠,第一個煤礦,相繼出現在大地上。我的成名作?美麗奴羊?中的羊,就是紫泥泉種羊場培育的優(yōu)質細毛羊,澳大利亞羊與土著哈薩克羊雜交而成,雍容華美,如同貴婦,學名美利奴,詞典里可以查到的,因為是音譯,寫小說的時候我就改成了美麗奴。許多司空見慣的事情,在兵團人手里就有了創(chuàng)始的意味??餐谅?,人拉木犁,二牛抬杠,原始農業(yè)也僅僅一兩年,地開出來了,蘇聯的拖拉機、康拜因(聯合收割機)也過來了,原始與現代就這么迅猛,這么直截了當。新疆是一個奇特的地方,遠遠超出內地人的想象,毫不客氣地講,也是一種庸常的想象。去年我看到一個報道,一個維吾爾族小孩自己組裝了一輛汽車,家境并不富裕,父母卻想盡辦法滿足孩子的愿望。愿望源自想象力。內地的孩子,包括大人,缺乏想象力。中國文化幾乎是缺乏想象力的文化。我的小說總是被誤讀,我不得不多說兩句。新疆的大企業(yè),如十月拖拉機廠、八一鋼鐵廠、八一毛紡廠、八一棉紡廠、八一糖廠、八一鹽廠、紅星造紙廠,這些名稱一看就知道是兵團人建的,全部無償給了地方。從農耕到工礦,從荒原到地
方,一代人就完成了。建于 20 世紀 50 年代的農七師師部大樓,磚木結構,俄式建筑,樓梯地板都是厚木板,墻壁是磚和白灰,紅黃色,三層,寬大的門廊和圓柱,周圍的林帶有兩百多米寬,簡直是一座森林,高大的楊樹把天地緊緊拉在一起。這座俄式大樓一直保存到 1993 年,被拆掉了,林帶也砍了,新建的師部大樓十層,有電梯,林帶變成了廣場,建有音樂噴泉,有鋼塑軍墾第一犁雕像,我們一家在音樂噴泉前照了不少相,遺憾的是沒有在那棟俄式大樓前留個紀念。我還記得第一次走進那棟俄式大樓的情景,木質地板咕咚咕咚,好像在牛皮鼓上走動。在此之前,我有過一次腳踩木地板的經歷。那是 1986 年,烏魯木齊市人事廳的大樓就是木質地板,內地來的大學生看到什么都好奇,人家就告訴我,這里以前是盛世才的督辦公署,我的想象力一下就被激活了。后來在八一鋼鐵廠所在地頭屯河,人家告訴我這里是當年馬仲英跟蘇聯紅軍血戰(zhàn)的地方。后來在伊犁河谷,在尼勒克草原,我看到跟紫泥泉種羊場一樣的尼勒克種羊場,草原人用羊毛扎了一個比馬還要雄壯的羊,矗立在種羊場的門口。我也知道尼勒克有一個更詩意的名字,嬰兒??晌业南胂罅Φ搅藰O限,我無法抒寫尼勒克。這個地名最早出現在我的記憶中,是上初中的時候,也是我對文學最初的沖動,很不好意思,我的文學啟蒙書是?革命烈士詩抄?,我讀到了維吾爾族詩人穆塔里甫的詩,我寫出了第一篇好作文,寫的就是穆塔里甫,我平生第一次受到了老師的表揚。從穆塔里甫我知道了普希金,上大學的時候我才有可能把古波斯詩人哈菲茲的詩抄了一大本子。穆塔里甫是尼勒克人,二十多歲就被盛世才殺害了,紀念他的文章最后一句是:“陽光照進了詩人靜靜的墓地?!边@個句子刻在我的腦子里,我一直在想象照射在墓地上的陽光是什么樣子。尼勒克草原和那美麗的羊就成了我心靈的秘密。還是從紫泥泉開始吧,孕育了優(yōu)質的羊群,孕育了綠洲和城市。 1986 年的奎屯新城只有三棟樓房,農七師師部大樓、奎屯市委市政府大樓、紅旗商場,以這三座高大建筑為中心,伸展出五公里長的兩條大街,北邊靠近一三一團場的是農七師師部,南邊靠近烏伊公路的是奎屯市政府。向外延伸,是軍墾戰(zhàn)士建起來的面粉廠、酒廠、農機廠、煙廠、棉紡廠、紙廠,都是磚房,再遠一點就是土塊平房,還能看到零星的地窩子,窗戶貼著地面,一條斜坡通下去,很清晰地記錄著一座城市的歷史,從洞穴時代里開始的半個世紀的歷史。整個奎屯河兩岸,下野地、車排子、克拉瑪依市及周圍的油田被包圍在農七師的墾區(qū)里,最北邊的墾區(qū)一三七團在烏爾禾,蒙古語“下套子”,就是抓野兔的地方,有名的魔鬼城就在烏爾禾,這里是準噶爾盆地的底部,再往北,地勢又高起來,就是具有北歐風光的阿爾泰草原了。農七師最興旺的時候,一直西擴到博爾塔拉草原,后來從農七師分出農九師,額敏河流域就是農九師的范圍,也是有名的糧倉。
1992 年,北疆鐵路通車,奎屯電視臺、廣播電臺做了整整一個月的宣傳,通車的那一天,各單位用車拉大家去看剪彩儀式。那些當年屯墾開荒的老兵,那些支邊青年,那些聽從黨的召喚西上天山的女兵,一輩子都沒有離開過這塊土地,他們的孩子,第一代、第二代都沒有離開過這里?;疖囈馕吨粋€多么遙遠的夢想。 1986 年,我去伊犁州技工學校報到的時候,唯一的一棟住宅樓馬上要竣工了,單位照顧內地來的大學生,讓我住到了最高層五樓,領導和教師都住高層,獨家小院的紅磚平房沒人住,幾年后我申請到獨家小院,院子里有菜地,有啤酒花,有菜窖。從 1992年開始,數年間,幾百棟大樓拔地而起。市中心的沙棗樹、白楊樹、榆樹全被拔掉了。市政府西側的林蔭道,四五十年長起來的老榆樹,還有西區(qū)到五公里路口的林蔭道,抗拒大風,樹干如同螺紋鋼,有些樹是貼著地面橫長出來,千姿百態(tài),但都很粗壯,可以看出準噶爾的風是什么樣子。
新的樹種長起來了。進口的草皮長出來了。沙棗樹、楊樹、榆樹在城市的外圍抵擋風沙,整個墾區(qū)的條田上依然是沙棗樹、楊樹和榆樹。
1994 年,奎屯栽種了五公里長的新疆玫瑰,半人高,寬十幾米,我每天早晨就沿著這條玫瑰大道長跑,哈薩克婦女采集玫瑰花制作玫瑰露,我們家用玫瑰花烙餅子吃。 1998 年,重返奎屯時,玫瑰又砍掉了,換成了草地。
三
新疆最好的地方是伊犁河谷和阿爾泰山,歐洲濕潤的海風可以吹到西天山和阿爾泰山,有豐沛的雪水和眾多的河流,植被從西往東逐漸減少,到東天山幾乎全是大戈壁,吐魯番、哈密就是戈壁灘上的小塊綠洲。
維系綠洲的是天山的雪水。地理學家把天山稱為中亞大漠的濕島,翻開地圖就可以看出,新疆的城鎮(zhèn)和綠洲大多分布于天山兩側,北疆多于南疆,山的陽坡長草陰坡長樹,冰川和積雪靠近北部。水量最大的額爾齊斯河、伊犁河除外,準噶爾盆地從東往西依次排列著烏魯木齊河、頭屯河、呼圖壁河、瑪納斯河、奎屯河、古爾圖河、精河,綠洲就分布在山麓和盆地的邊緣地帶,再往下,河水干涸,綠洲消失,沙丘出現。
人對自然的依賴不僅僅是水,還有風。歐亞大陸中心地帶幾乎全是風暴眼。地理學家還有一個說法,陜西、甘肅、山西一帶的黃土是大風從中亞腹地吹過去的,在更遙遠的年代,新疆是大海。我在烏魯木齊黑山頭親眼見過巖石上的海浪波痕。聽起來跟神話似的。有水就有綠洲,人類要在綠洲上生存還必須有一個條件,要有寬闊的林帶抵擋大風,否則莊稼根本長不起來,連房子都會被風刮掉。兵團人當年住地窩子的重要原因就是風大,等樹長起來了,房子也有了。沒樹的地方照樣是好草場,高草長在天山谷地,山麓和盆地的邊緣地帶屬于荒漠草地,屬于春季放牧的地方。地理學叫早春短命植物區(qū)系,主要分布在天山北麓,伊犁河谷有一百六十多種,西天山次之,有一百二十多種,由西向東減少,至奎屯減少至五十多種,到東天山就只有十幾種了。這些短命牧草只有一年的壽命,牧畜度過春荒,就轉到山地夏牧場去了。綠洲有自己的植物帶,矮小短命的牧草分布在綠洲的外圍,屬于旱生植物,也就是旱地荒漠地向綠洲的過渡,再深一層就是中生植物,生長在中等潮濕的沙土地帶,再下去是濕生植物,生長在過度潮濕的地帶。綠洲農業(yè)首先要在這幾種植物的過渡地帶栽種樹木,外圍是榆樹,里邊是楊樹。農田也是林帶隔開,一條一條跟棋盤一樣。西域的屯墾都是從栽樹開始的。不了解新疆自然條件的人聽到屯墾開荒,首先想到的是破壞生態(tài),是燒荒。綠洲農業(yè)首先是綠化環(huán)境。 1986 年我剛到新疆,帶學生去植樹,都是手指粗的小樹,我問校長,這么小的樹能活嗎?校長說澆上水就能活??秃拥乃_實能澆過來,問題是得有人看護這些樹。內地這么小的樹孩子們折斷當玩具,大人會拔回家當柴火燒。我的憂慮純屬多余,新疆孩子打架拼刀子流血,也不會去傷一棵樹,從他們的父輩,對樹對植物就有一種敬畏與崇拜。十年后我離開奎屯時,那些小樹都長成高大的樹木了。地域影響人的觀念。公元 5世紀從蒙古高原西遷塔里木的維吾爾人,在他們偉大的傳說里,
他們的祖先烏古斯汗是在樹洞里誕生的,哈薩克人、吉爾吉斯人、蒙古人的習俗,女人不生孩子就到樹林里住幾十天,祈求樹精降靈于身,可以生養(yǎng)健康勇敢的孩子。
天山冰川的退化,氣候變暖,其主要因素不是對綠洲的開發(fā),而是整個地球自然條件的變化。學者王宏昌認為,西北干旱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對橫斷山區(qū)森林的過度采伐,影響了西南季風的濕度;一是歐洲森林的減少影響大西洋濕潤氣流的濕度,來自海洋的氣流經過陸地時必須得到森林濕地氣流的補充,否則就影響內陸的降水量,氣流相對陸地的影響是遠時空的。幾個世紀以來號召“返璞歸真,返回自然”,常常片面地贊美封閉的大自然,認為只有原始意味才是純真質樸的,因而排斥一切現代文明,其實現代文明并非一概排斥或違背大自然的本性。綠洲經濟的發(fā)展就是對自然的人性化的利用。
維系奎屯綠洲的是奎屯河,在新疆它是不能跟伊犁河、額爾齊斯河相比的,甚至不能跟瑪納斯河、呼圖壁河相比。這條河太獨特了,從天山腹地喬爾瑪呼嘯而下,狂暴如同野馬,汛期常常出現冰塊堵塞河道的現象,不能用雷管也不能用機械,只能用十字鎬沿途敲打。農七師有一個水工團,這個團幾十年就專門護理這條暴戾的河。職工們腰間系一根繩子,下到河面敲打河冰,很悲壯的一項工作,從 20 世紀 50 年代到現在,有七十一位職工葬身冰河。我的小說?雪鳥?寫的就是水工團破冰人的故事。我的另一個小說?喬爾瑪?也是寫這條河,奎屯河發(fā)源地喬爾瑪水文站,只有一個職工,默默工作了一輩子,一直單身,河就是他的女人。我寫了三百多萬字的西域小說,寫奎屯的還不到三萬字。過于沉重的東西,筆是難以表達的。
四
1949 年 9 月 25 日,新疆國民黨十萬軍隊在陶峙岳的率領下宣布起義,即“9·25”起義,編為二十二兵團,石河子農八師是胡宗南的嫡系,官兵來自江浙一帶,后來又來一批上海知青,石河子至今是一座江南味很濃的西部城市。
奎屯的農七師前身是二十二兵團二十五師,官兵大多來自甘肅、河南,后來又來一批四川支邊青年,奎屯居民就以河南人、四川人為主,文化氣息較石河子微弱,但發(fā)展極快,大街上一看都是20 世紀 90 年代以后的新建筑。
西北五省區(qū)我都走過了,新疆的城鎮(zhèn),生態(tài)環(huán)境最好,樹多,穿過戈壁沙漠,老遠看見綠色海洋,就知道那兒有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