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西溪樓啖煨筍

四時(shí)幽賞錄(逸致文叢) 作者:(明)高濂


西溪[1]樓啖[2][3]

西溪竹林最多,筍產(chǎn)極盛。但筍味之美,少得其真。每于春中,筍抽[4]正肥,就彼竹下,掃葉煨筍,至熟,刀截剝食,竹林清味,鮮美莫比。人世俗腸,豈容知此真味。

清 呂煥成《西溪圖卷》(局部) 上海博物館藏

西溪竹林最多。據(jù)明代馮夢禎云,“法華多筍,錢塘之門日進(jìn)竹竿萬個(gè)?!狈ㄈA山在西溪,可見西溪種竹規(guī)模之盛。竹盛,筍的產(chǎn)量自然就高。明萬歷年間(1573—1620),釋真一居龍歸塢龍歸院。其地多筍,梅花亦極盛,因作《梅筍譜》二卷。其中記載西溪筍品種繁多,如烏哺雞、白哺雞、豬蹄紅、鮮芽、鷺鷥青、尖頭青、毛筍、邊筍、雷山筍、紅筍、苦筍,并載有相關(guān)的栽培方法。他還說:“江南吳越皆多筍,然未有過于武林法華山,其品為最高?!?/p>

“瞻彼淇奧,綠竹猗猗?!?sup>[5]古人眼中,竹子高雅,居不可無竹。食筍的習(xí)俗也很古老?!对娊?jīng)·大雅·韓奕》中就有“其蔌維何,維筍及蒲”。筍是上天對(duì)西溪人樸實(shí)勤勞的回饋。明代顧簡《古福勝院記》中記錄釋大善在西溪禪隱的生活:“師初住庵,有弟子明暹,禪誦之余,服勤力作,歲取茶筍以自給,粗衣糲食,無求于人?!贬尨笊苿t在《龍歸院》詩中稱其:“鰻芽豬腳皆堪譜,為誘饞人作筍媒?!惫S的味道極美,然而只有體勞心閑者才能識(shí)其真味,高深甫先生說很少有人真正懂得如何品嘗到筍的美味,那是因?yàn)楹苌儆腥藭?huì)在美食上真正用心思,下功夫。

每到仲春時(shí)節(jié),西溪的筍破土而出,見風(fēng)即長,肥美鮮嫩。去到竹林,欲得美味,必先勞作。竹子全身是寶。用竹杷將竹下落葉掃攏,竹葉用作柴火,搭起野灶,生起野火,就地煨筍。煨,就是將筍帶殼丟進(jìn)燃燒的竹火里烤熟。等到熟了,用刀在筍殼上劃開口子,順著口子,趁熱剝來吃。這樣煨出來的筍,味道純真,鮮美無比,乃是竹林清味啊。世間這些庸俗的腸子,豈容他們來知道這真正的美味!字里行間感受到一個(gè)活脫脫自鳴得意、自得其樂的美食家。

山家清供

如今人們餐桌上的竹筍一年四季皆有,大多也因土質(zhì)、化肥、氣候甚至是得來太容易等原因,早已沒有深甫先生口中的真味了。不過,愿意付出辛勞的老饕們,總會(huì)效仿古人的風(fēng)雅,想出各種筍的吃法來。他們不惜去到西溪的竹林,先學(xué)當(dāng)?shù)毓S農(nóng),跟那些裹著厚厚筍衣、躲在泥土里的筍子來一場捉迷藏尋寶熱身。再到筍農(nóng)那偷廚藝。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西溪的農(nóng)人有一種很傳統(tǒng)的食筍方法,稱作“黃泥烤筍”。先取黃泥、鹽和清水拌成厚泥糊,涂裹在嫩筍的外殼上,然后將涂泥的筍在炭火中烤至泥質(zhì)干燥色白、發(fā)硬,取出。敲掉筍外殼的黃泥,剝殼去根,再將筍肉切片或絲,裝盤。另備姜末、醬油、麻油放在碗中拌和,澆在筍上,就可以吃了。這種啖筍的方法去高深甫先生所在的明代已有四百年之久,仍頗為相似。涂在筍殼外的黃泥巴,似叫花雞的做法,有保溫和密封的作用,可以包住筍殼,讓筍受熱均勻,保證內(nèi)里筍的持嫩度,香氣也不會(huì)在制作過程中隨著溫度升高而散失。這樣的烤筍,若是在竹林下,用竹葉做燃料,即使不加任何佐料,也是鮮美無比的,仿佛品嘗到了深甫先生當(dāng)年吃到的竹林清味呢。

[1] 西湖外景之一,在西湖北山北面,主流沿寶石山繞老和山而行,全長十八里。有秋雪庵、茭蘆庵等名勝。

[2] 啖:吃。

[3] 煨:把食物直接放在帶火的灰里烤熟。

[4] 植物長芽曰抽。筍抽,即筍芽。

[5] 句出《詩經(jīng)·國風(fēng)·衛(wèi)風(fēng)·淇奧》。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hào)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hà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