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塔基[1]看春草
湖中三塔寺基,去湖面淺尺。春時草長平湖,茸茸[2]翠色,浮動波心[3],浴鷺狎鷗[4],飛舞惟適。望中[5]深愜[6]素心[7],兀[8]對更快青眼[9]。因思古詩“草長平湖白鷺飛”之句,其幽賞[10]自得不淺。
西湖的三塔基在哪?是現(xiàn)在湖中的三潭嗎?
據(jù)清雍正年間(1723—1735)由浙江總督李衛(wèi)(1687—1738)主持修纂的《西湖志》記錄,蘇軾(1037—1101)于北宋元祐四年(1089)知杭州,次年(1090)即主持大規(guī)模西湖疏浚工程。為了不讓湖泥再度淤積,在湖中圈定水域,并在最深處立了三座瓶形石塔作為標志,著令塔內(nèi)不許侵占為菱蕩。后人呼之“三塔基”。南宋“西湖十景”之“三潭印月”指的就是西湖中三座石塔的景觀。又據(jù)明代《名勝志》《萬歷錢塘縣志》、清雍正《浙江通志》等書上說,西湖舊有湖心寺,寺外三塔鼎立。明代弘治年間(1488—1505)湖心寺被毀,三塔中的中塔、南塔也倒圮。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知府孫孟(1476—1533)在北宋湖心三塔中的北塔基遺址上建振鷺亭,并立石圍欄,不久也毀。萬歷四年(1576)重建,不久又毀。萬歷三十五年(1607)錢塘令聶心湯取西湖清淤葑泥,在湖心寺基址所在小沙洲周圍繞灘筑埂,成湖中之湖,作為放生之所,又在湖心寺基址建德生堂。明萬歷三十九年(1611),時任杭州太守楊萬里繼筑外埂,至萬歷四十八年(1620)形成較完整的規(guī)模,并以德生堂增建為寺,恢復舊湖心寺額。天啟元年(1621),又于小瀛洲南仿舊跡造葫蘆狀小石塔三座,謂之“三潭”。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康熙帝巡游西湖,品題“西湖十景”,御書“三潭印月”景名,并刻碑建亭。
清 費丹旭《湖亭雅集圖卷》 寧波天一閣博物館藏
也就是說,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三潭印月”是明代天啟年間留下來的。
而據(jù)南宋舊圖,北宋所立之塔,其南塔在蘇堤第三橋(望山橋)之左,中塔在第四橋(壓堤橋)之左,北塔則在第五橋(東浦橋)之右。比現(xiàn)在人們所看到的三潭印月三個塔所圈的范圍要大得多。但終究在哪兒,若不將西湖水抽干,進行現(xiàn)場考古發(fā)掘,恐怕將成為西湖千古之謎。連明末高僧蓮池大師(1523—1615)也曾說:“平生不識三塔基在何所?!睆堘吩谒摹段骱魧ぁ防飳懙溃骸昂耐?,舊為湖心寺。湖中三塔,此其一也?!焙耐ぴ鵀橐皇?,是宋時石塔遺址之一。對于后人來說,這里或可憑吊為西湖子民造福的蘇太守。
生活在嘉靖、萬歷年間的深甫先生所言之三塔寺基,想來應該是據(jù)北宋石塔所建的湖心寺一帶。那時正值湖心寺毀,寺基離湖面約淺淺的尺許。春時,塔基上長出來的青草與湖面平齊,綠茸茸的,一片翠色,像是浮在湖中間。在這片草地上,鷺鳥沐浴,漁鷗親昵嬉戲,在水天之間歡快地飛舞。此景如此賞心悅目,于是,令深甫先生想起宋代徐元杰(1196—1246)的《湖上》,詩云:“花開紅樹亂鶯啼,草長平湖白鷺飛。風日晴和人意好,夕陽簫鼓幾船歸。”湖上暖風晴和,風光旖旎,叫人心情大好。夕陽下伴著陣陣鼓聲簫韻,細數(shù)只只船兒盡興歸來。滄海桑田,“草長平湖白鷺飛”,這一句不就是深甫先生眼前的景致嗎?
[1] 蘇軾疏浚西湖時所筑三座石塔,不存。據(jù)傳,“三潭印月”北之湖心亭,為北宋三塔舊址。
[2] 水草茂盛的樣子。
[3] 即水中央。白居易《春題湖上詩》有句:“松排山面千重翠,月點波心一顆珠?!?/p>
[4] 指白鷺在水中沐浴,鷗鳥親昵嬉戲。杜甫《倚杖詩》有句:“狎鷗經(jīng)天浪,歸雁喜青天?!?/p>
[5] 指眼前看到的景象。
[6] 深深覺得(心滿意足)。
[7] 平素之心。陶潛《歸園田居》有句:“素心正如此,門徑望三益?!?/p>
[8] 言專心致志的樣子。
[9] 與“白眼”相對,指對人或事物的喜愛、器重。
[10] 深加賞玩。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有句:“幽賞未已,高談轉(zhuǎn)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