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忘不了的芭蕉扇

上海·印象 作者:鄭自華 著


忘不了的芭蕉扇

有人說度夏容易過冬難,為了證明這個觀點,還搬出“路有凍死骨”的詩句,說冬天對窮人而言注定是難熬的季節(jié)。到了夏天,大家都是平等的,尤其是男人,還可以打赤膊。其實并非如此。上海的夏天很熱,進(jìn)入夏季后,氣溫升高,胃口下降,進(jìn)食量較其他季節(jié)明顯減少,晚上睡眠不好、身體乏力疲倦、精神不振,工作效率低,人的脾氣也容易暴躁。這就是人們常說的苦夏。有人舉證說,上海的冬天至今沒有取暖費(fèi),而高溫費(fèi)卻發(fā)放多年。為了防暑降溫,廠里會發(fā)鹽汽水,食堂供應(yīng)清涼飲料,如綠豆湯等;有的會安排錯峰錯時上班;有的會安排中午休息一段時間……可見,在上海,夏天降溫的措施比過冬取暖的措施更多。同樣,食品商店也不甘落后,推出夏季食品,如百合綠豆湯、薄荷糕、茯苓糕等。至于各種瓜果更是最佳消暑食品。

現(xiàn)在,夏天家家門戶緊閉,原來都在吹空調(diào)。有人說,夏天的命是空調(diào)給的,雖然有點兒夸張,卻也有幾分道理。

我們那個時候,不要說空調(diào),連空調(diào)這個詞都沒有聽說過。那個時候誰家有臺電風(fēng)扇,就和現(xiàn)在的人家擁有一輛凱迪拉克汽車一樣稀罕。我們弄堂里有戶人家,有一臺華生牌電風(fēng)扇,也不見他們家有人赤膊的,最起碼都穿汗衫背心。

那時候,大部分人家降溫的最好工具就是扇子了。扇子是統(tǒng)稱,制作扇子的材質(zhì)很多,有紙做的扇子:扇面形狀為圓形或扇形,統(tǒng)稱折扇。折扇攜帶方便,分男式和女式兩種。男式折扇是讀書人或白相人(花花公子,無業(yè)游民)用的。至于檀香扇,高貴典雅,扇起一股香風(fēng),聞之確實讓人舒服,那是大家閨秀用的。還有團(tuán)扇,有絹面的,以竹框繃住,形狀特別多,“輕羅小扇撲流螢”用的就是這種扇子。此外,還有羽毛、竹子、麥桿以及藤編的扇子。相比之下最實用、最受歡迎、使用最廣泛的要屬芭蕉扇,芭蕉扇又稱蒲扇,是棕樹的產(chǎn)物。棕樹的葉子就是一把天然的扇子。棕樹葉雖然是天然的,不等于拿來就可以直接用,葉邊經(jīng)過加工,但依然會散開,影響使用壽命。聰明的上海人買來蒲扇以后要絎一下,所謂“絎”,就是用條狀的布包住蒲扇的邊,然后用針線縫上,絎過以后的蒲扇結(jié)實耐用。有人說蒲扇是“永動風(fēng)扇”,隨時隨地可以使用,比電扇劃算,不花電費(fèi)。

隨著電風(fēng)扇和空調(diào)的普及,蒲扇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但是,從2019年開始,蒲扇又火了一把,原來,上海舞劇團(tuán)演出的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的道具就是蒲扇。李俠和蘭芬受黨委派,在敵偽“心臟”里堅持戰(zhàn)斗了十二年,在上海解放前夜被敵人殺害。這部舞劇之所以火,除了劇情感人,劇中的蒲扇是大大出彩的。扮演蘭芬的演員朱潔靜回憶道:“劇中,在板凳上發(fā)呆、乘涼、遮陽、挑米、生火、煲湯、繡花、照鏡子……所有的行為語言都靠一把蒲扇來完成?!毖輪T通過蒲扇表達(dá)真實生活里的“煙火氣”,同時傳遞了美感。

蒲扇與折扇不同,人們經(jīng)常在折扇上寫這樣一句話:“扇子扇涼風(fēng),扇夏不扇冬,若要問我借,過了八月中?!鄙钪?,蒲扇卻不會外借。過了夏天,折扇就該收起來了,可是蒲扇不會。一個夏天下來,蒲扇的扇面破幾個洞亦無大礙,稍微補(bǔ)一下,待到明年可以繼續(xù)扇出呼呼的涼風(fēng)。

在生活中,蒲扇除了扇風(fēng),還有很多用處。那時,上海的不少人家都用煤球爐,要吃飯了,還是溫吞水(燒至半開未開的水),真正急煞人,于是蒲扇就派上用處了,對著爐口使勁扇,不用多少時間火就旺了起來。驅(qū)趕蚊子,蒲扇是最好的工具。其實,蒲扇是孩子最好的玩伴,放在胯下當(dāng)馬騎,放在桌上當(dāng)炮用,雙手托著當(dāng)槍使?;蛘甙缪菽锬锍鰧m,兩個小姑娘拿著兩把扇子,交叉著支在娘娘后面,很有排場。記得那時候,我常給弟弟妹妹以及弄堂里的小伙伴講鐵扇公主的扇子,講諸葛亮手里的鵝毛扇,講借東風(fēng),講六出祁山。有時,我故意擺譜,說太熱了,于是小伙伴們用蒲扇使勁給我扇風(fēng)。

一晃,幾十年矣!

2020年8月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