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八章 耳語

草家族的綠袖子:原野童話 作者:鮑爾吉·原野著


第十八章 耳語

前往克什克騰之前,我選了幾盤微錄機(jī)帶子。手邊多是詹姆斯·拉斯特的作品,在蠻荒的草原聽這個(gè)也許太古典,與景色與心境不配套。最好傾聽蒙古民歌大師哈扎布的長調(diào),但我沒有。最后選了一盤《THE BEST OF KI-TARO》,喜多郎精選。這是妻妹陳雷借我的。

喜多郎擅以電子合成器造出天籟之音,似無明顯的旋律,織體與配器傳達(dá)一種混沌初開的天音,難識(shí)其所始,又莫辨其終。與畫家趙無極一樣,喜多郎是將東方哲學(xué)與現(xiàn)代思潮熔于一尊的人物。我以為,在蒙古高原的草地上行走,耳邊有這樣的音樂,是富于創(chuàng)意的妙事。

汽車開在草原的路上。草原無所謂路,如果是人,在茫茫的草地上怎樣走都可以。如果是馬,在高而遠(yuǎn)的秋空之下,不妨恣意奔跑。這里的路無非兩道車轍而已,初人草原的車也就沿著它前行。在蒼茫的草原上,景物只是幾個(gè)層次,遠(yuǎn)山淡藍(lán),近前的丘陵泛著青灰,腳下是秋草的燦黃。向著逆光的方向看,一叢叢白茅草擁依搖擺,像長髯的隱士吟哦。再往前走,能眺見浩渺的達(dá)里湖。站在高處,達(dá)里湖碎銀子似的白光晃得讓人瞇起眼睛,人的臉龐也鍍上一層亮光。在這里,惟一不自然的是這條路。它毫無道理地把豐腴的草地割開了,又像草原腹部的一道鞭痕。

我感到耳邊的喜多郎與周邊格格不入,喜多郎在貌似無序中也有一種秩序,但無力概括中國北方的渾然蒼涼。每一種文化都像酒,它的曲子是情感,釀酒的水與糧食則是個(gè)性的民族與地域。在克什克騰只能聽蒙古長調(diào)。我躺在草地上,地表仿佛傳來喇嘛誦經(jīng)似的海螺聲,肅穆而深婉,一波一波地震顫而來。我把耳朵貼在紛立如戟的草尖上,想聽清草原對(duì)人的囑咐。撲鼻而來的竟是草葉與濕潤的土地散出的香氣。香氣沿周身流走。我解開了一個(gè)詩意的結(jié):那是一瓶巴黎香水,名叫“耳語”。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hào)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hà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