剽竊
顧亭林《日知錄》卷二十有這樣一段:
凡述古人之言,必當引其立言之人。古人又述古人之言,則兩引之。不可襲以為己說也。詩曰:“自古在昔,先民有作?!背陶鍌饕祝礉柦允?,而曰:“斯義也,聞之成都隱者?!笔莿t時人之言,亦不敢沒其人。君子之謙也。然后可與進于學。
他的意思是說:引述古人的言論,要說明那古人是誰;如果古人又引述另一古人的言論,兩個古人的姓名都要說明。不可以把古人的議論當作是自己的。《詩經·商頌·那》說:“從前古時候,已經有人這樣做過?!背陶澹U)作《易傳》,講到“未濟三陽皆失位”,特別聲明這個說法是從成都一位隱者聽來的??梢娍v非古人,而是時人,也不可埋沒他。這是君子謙遜的態(tài)度。能做到這個地步,然后才可講到作學問。
這一段文章標題是《述古》,但未限于古,對時人也一樣地提到了。他警誡初學的人,為文不可剽竊,他人之美,不可據為己有。并且說這是為學的初步??芍^語重心長。
作碩士論文或博士論文的人,一定受過指導教授的諄諄叮囑,選題要慎重,要小題大做,搜集資料要巨細靡遺,對于前人的有關著作要盡量研讀,引用前人的言論要照錄原文,加上引號,在腳注里注明出處,包括版本、年月、頁數(shù)。按照這些指導原則寫出來的論文,大概都有相當?shù)姆至?。這樣的論文,從表面上看,幾乎每頁都有相當多的腳注,密密麻麻地排在頁底,這就說明了作者下過不少功夫,看過不少書,而且老老實實地引證別人的文字而未據為己有。這種論文,本來無需什么重大的發(fā)明創(chuàng)見,只要作者充分表現(xiàn)了他的勤懇治學的態(tài)度,也就可以及格了。這種態(tài)度,英文叫作intellectual honesty(學術上的誠實),不止碩士博士論文需要誠實,一切學術性文字都必須具備這種美德。
有人以為這種嚴謹誠實的作風是西方人治學的態(tài)度,這就不大合于事實。上引顧亭林《日知錄》的一段文字,即足以證明我們中國學者早已注意到這個問題。
剽竊者存有一種僥幸的心理,以為古今中外的圖書浩如煙海,偶然偷雞摸狗,未必就會東窗事發(fā)。一般人怕管閑事,縱有發(fā)現(xiàn)也不一定會挺身檢舉。舉例來說,從前大陸上出版的圖書,此間不易見到。但是偶然也有一些滲漏進來。剽竊者得之如獲至寶,放心大膽地抄襲,大段大段的整頁整頁的一字不易地照抄不誤。也有較為狡黠者,利用改頭換面移花接木的手法,加以粉飾。但是起先不易得的圖書,現(xiàn)在有不少大量翻印流通了,有心人在對比之下就不難發(fā)現(xiàn)其中的雷同之處。穿窬扒竊之事,未必都能破案,可是一旦被人逮住,就斯文掃地無可辯解。這種事不值得做。
著書立說,古人看作一件大事,名之為立言,為太上三不朽之一。后來時勢不同,煮字療饑之說不能不為大家所接受。迨至晚近,從事寫作的人常自貶為“爬格子的動物”了。但是不管古今有多少變化,有一條鐵則當為大家所共守:不可剽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