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西游記》的人類學語境

《西游記》詩性哲學精神 作者:張興龍


二、《西游記》的人類學語境

古代中國一直不乏優(yōu)秀的神話作品,但是,由于種種原因,并沒有像西方國家那樣早早地出現(xiàn)嚴格意義上的神話概念,因此,在中國的神話藝術王國里,多少有點兒像孫悟空帶領一群猴猻在打鬧折騰,熱鬧固然熱鬧,卻苦于沒有世界性的名分而頗有苦中作樂的意味。這在相當程度上影響了中國神話在世界神話中的地位。因此,中國雖然和古希臘等國家一樣產(chǎn)生過優(yōu)秀的早期神話,終究在神話學的地位上無法與古希臘相比,更可怕的是,這樣一筆豐富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長期被我們本土學者漠視,到了 20 世紀,才有少數(shù)學者涉足其中,而且,舊中國的最早研究者們恰恰是從西方引用神話學的概念來解讀中國神話的。

按照目前學界比較普遍的看法,中國最早提出神話概念的是 1902年的梁啟超先生,他第一次使用了由日本學者發(fā)明的來自myth的“神話”一詞。在 20 世紀初年《新民叢報》(1903)上發(fā)表的署名為蔣觀云的《神話歷史養(yǎng)成之人物》一文中使用“神話”概念,其后,王國維先生在《屈子文學之精神》中,也以西方古希臘燦爛的神話為比照,論述了中國《莊子》《列子》的南方文化在想象力上遠遠大于北方。由他們開啟的中國神話研究先河之作,對后來我國神話研究起到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不過,由于他們的學術研究明顯受到留學或游歷日本期間的日本神話學研究影響,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對中國神話的闡釋仍然依賴非本土的外來神話理論框架,從而無法真正做到在文化深層結構上切入中國神話本質。同時,兩位國學大師也沒有非常專注于神話本身,其后的蔡元培、顧頡剛、鄭振鐸等著名學者對神話的研究,大多與此類似。真正意義上切入中國神話本質問題的,當屬現(xiàn)代文學著名學者魯迅和茅盾。

魯迅對神話的關注出現(xiàn)在 1908 年,在他發(fā)表的《破惡聲論》一文中,指出神話與文明的問題,按照其一貫倡導的民智啟蒙、救亡圖存的理念,認為不了解神話就不了解西方文明。1923 年,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一書中對于神話的理解和闡釋有了巨大的突破。在該書的第二篇題為“神話與小說”中,魯迅認為,昔者初民,見天地萬物,變異不常,其諸現(xiàn)象,又出于人力所能以上,則自造眾說以解釋之:凡所解釋,今謂之神話。在魯迅看來,神話就是先民對于人自身無法理解現(xiàn)象的一種解釋。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