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富礦(代序)
有一次,在京城與著名明史專家王春瑜先生晤談,他說:“現(xiàn)實中諸多問題,都可在明史中找到答案,可謂讀了明朝就明白?!蔽倚Φ溃骸叭魡螁我悦鞒撁鞒?,倒是有許多令人匪夷所思之處,或可說讀了明朝不明白?!蓖跸壬犃T一笑,回道:“這兩個立論都站得住,你我各持己論,寫一本隨筆加以闡釋如何?”我覺得這建議不錯,于是拉拉雜雜寫了十幾篇明史札記,并以《看了明朝不明白》為題目,在賈平凹先生主編的《美文》雜志上開辟了專欄。而王先生亦以《看了明朝就明白》為題,在大連的《城市美文》雜志上開設(shè)專欄。如此東西呼應(yīng),誠文壇雅事也。
去年受《美文》雜志邀請,去西安訪問,平凹先生笑著說:“你的這些明史札記,實際上都是你寫作《張居正》時剩下的邊角余料,如今再派上用場,用另一種面目出現(xiàn),實在很好?!彼呐姓Z下得很對。這部書的出版,實乃我的長篇歷史小說《張居正》的副產(chǎn)品。
說是副產(chǎn)品,是指運用的史料而言。若就文章的錘煉以及思考的指向,本書則另有氣象。
卻說在《美文》雜志開了《看了明朝不明白》的專欄之后,便有不少出版社前來邀約洽商這本書稿的出版。出版家與作家之間,從來就是一種共生共榮的關(guān)系。但某一本書與某一家出版社合作,則完全出于機緣。去年12月份,我應(yīng)廣東人民出版社之邀,前往廣州參加南國書香節(jié)有關(guān)活動并在廣州大學(xué)城演講,得以結(jié)識該社諸位領(lǐng)導(dǎo)以及同仁,發(fā)覺他們中的大部分是學(xué)歷史出身的,頓時大感親切,便決定把《看了明朝不明白》交由他們出版,并越俎代庖,一并將王春瑜先生的《看了明朝就明白》交給了他們。因為這兩本書雖題義相悖,但旨趣相同,放在一起出版,可方便讀者品鑒。
近兩年來,我因忙于將《張居正》搬上熒屏,不但編劇,而且還承擔(dān)了總策劃的任務(wù),所以每感時間不夠用。本來可以多寫幾篇文章,讓這本書顯得更厚實一些,但實在分身無術(shù)。加之王先生早已成書,也不好意思讓他精美的書稿老是一壁向隅,于是只好匆促交稿。
我曾說過,大凡歷史悠久的國家,國民都有嗜史的習(xí)慣,中國人也不例外。一個人只要稍稍有了一點閱歷之后,就會產(chǎn)生程度不一的“歷史情結(jié)”,這是歷史小說在讀書界大為走俏的原因。近幾年,讀史札記之類的書,亦在書坊間流行。但是,竊以為,此類書中,志史者多,識史者少。明代是中國歷史中的一個富礦,它不但是中國專制文化的鼎盛期,更是資本主義萌芽階段市民社會的生長期。深入其中,進行發(fā)掘與辨析,對今天的社會,借鑒的意義尤大。
2006年5月18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