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波的很多新穎觀點頗值得玩味和深思。首先是他對“口腔文化”在中國文化的地位的認識和描述,他說:“‘吃’是漢語里最復雜的一個字,遠遠超過了食文化的范疇,它涵蓋了中國文化中所有的秘密。在中國,‘民以食為天’這句話如雷貫耳,堪稱天條,它把‘吃’從食文化的核心提升到了‘國教’的高度;它像一只看不見的鐵手,操控著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的運行軌跡,捏造出中國人特有的個體人格和怪誕的國民性?!?他的整部書都圍繞著求證這個中心論點而展開。李波是以人們耳熟能詳的“民以食為天”為切入點的,他說:“我越來越對‘民以食為天’這個天條產生了懷疑。我以為這句話顛倒了主語和賓語的位置,這一居心叵測、不易察覺的錯位,導致了中國文化和現代文明的陰差陽錯、南轅北轍,中國所有不可理喻的事情也都因此而名正言順。我以為,中國博大精深、夜郎自大的食文化只是又一件迷人的“皇帝的新衣”!在它眩目而迷人的外衣之下,在它狂歡、麻痹而不能自拔的感官刺激之下,蟄伏著的卻是一張血盆大口——吃人!……在中國,幾乎所有的問題都和“吃”脫不了干系,吃禍猛于虎!” 他將食物、食欲、饑餓、味覺、器官、咀嚼、烹飪、禮儀、酒、美食家等食文化元素作為“坐標系”、“顯微鏡”和“解剖刀”,以“食”為鑒,來窺視和解構中國的歷史、文化、人格、國民性、現實以及一切…… 作者系統(tǒng)地通過食文化元素來對母文化做非??量痰氖崂砗头此?,因此演繹出一個警示性的結論:“中國口腔文化對味覺的片面強調,最終導致了中國人的饑民心理、饑民人格和身體化生存,深刻地塑造了中國人的人格和文化。中國人因此而陷入了周期性的被吃垮的宿命。” 最后作者也對拯救作出了努力,他認為,必須將“民以食為天”回歸到“食以民為天”,則中國人有可能走出“口腔文化的宿命”——吃垮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