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宋戲劇,均謂之“雜劇”,至金而始有“院本”之名。院本者,《太和正音譜》云:“行院之本也?!背醪恢性簽楹握Z,后讀元刊《張千替殺妻》雜劇云:“你是良人良人宅眷,不是小末小末行院?!眲t行院者,大抵金元人謂倡伎所居,其所演唱之本,即謂之院本云爾。院本名目六百九十種,見于陶九成《輟耕錄》(卷二十五)者,不言其為何代之作。而院本之名,金元皆有之,故但就其名,頗難區(qū)別。以余考之,其為金人所作,殆無可疑者也(見下)。自此目觀之,甚與宋官本雜劇段數(shù)相似,而復雜過之。其中又分子目若干,曰“和曲院本”者十有四本。其所著曲名,皆大曲法曲,則和曲殆大曲法曲之總名也。曰“上皇院本”者十有四本。其中如《金明池》、《萬歲山》、《錯入內(nèi)》、《斷上皇》等,皆明示宋徽宗時事,他可類推,則上皇者,謂徽宗也。曰“題目院本”者二十本。按題目,即唐以來“合生”之別名。高承《事物紀原》(卷九)《合生》條言:《唐書·武平一傳》平一上書:比來妖伎胡人于御座之前,“或言妃主情貌,或列王公名質(zhì),詠歌舞踏,名曰合生。始自王公,稍及閭巷?!奔春仙?,起于唐中宗時也。今人亦謂之唱題目云云。此云題目,即唱題目之略也。曰“霸王院本”者六本,疑演項羽之事。曰“諸雜大小院本”者一百八十有九,曰“院么”者二十有一,曰“諸雜院爨”者一百有七。陶氏云:“院本又謂之五花爨弄?!眲t爨亦院本之異名也。曰“沖撞引首”者一百有九,曰“拴搐艷段”者九十有二。案《夢粱錄》(卷二十)云:“雜劇先做尋常熟事一段,名曰艷段,次做正雜劇。”則引首與艷段,疑各相類。艷段,《輟耕錄》又謂之焰段。曰:“焰段,亦院本之意,但差簡耳。取其如火焰,易明而易滅也?!逼渌圆坏脼檎s劇者,當以此;但不知所謂沖撞、拴搐,作何解耳。曰“打略拴搐”者八十有八,曰“諸雜砌”者三十。案《蘆浦筆記》謂:“街市戲謔,有打砌、打調(diào)之類?!币呻s砌亦滑稽戲之流。然其目則頗多故事,則又似與打砌無涉?!对坡绰n》(卷八):“近日優(yōu)人作雜班,似雜劇而稍簡略。金虜官制,有文班武班,若醫(yī)卜倡優(yōu),謂之雜班。每宴集,伶人進,曰雜班上,故流傳作此。”然《東京夢華錄》已有雜扮之名?!秹袅讳洝芬嘣疲骸半s扮或曰雜班,又名經(jīng)(當作紐)元子,又謂之拔和,即雜劇之后散段也。頃在汴京時,村落野夫,罕得入城,遂撰此端,多是借裝為山東河北村叟,以資笑端?!眲t自北宋已有之。今“打略拴搐”中,有《和尚家門》、《先生家門》、《秀才家門》、《列良家門》、《禾下家門》各種,每種各有數(shù)本,疑皆裝此種人物以資笑劇,或為雜扮之類;而所謂雜砌者,或亦類是也。
更就其所著曲名分之,則為大曲者十六:
《上墳伊州》、《燒花新水》、《熙州駱駝》、《列良瀛府》、《賀貼萬年歡》、《廩降黃龍》、《列女降黃龍》(以上和曲院本)
《進奉伊州》(諸雜大小院本)
《鬧夾棒六么》、《送宣道人歡》、《扯彩延壽樂》、《諱老長壽仙》、《背箱伊州》、《酒樓伊州》、《抹面長壽仙》、《羹湯六么》(以上諸雜院爨)
為法曲者七:
《月明法曲》、《鄆王法曲》、《燒香法曲》、《送香法曲》(以上和曲院本)
《鬧夾棒法曲》、《望瀛法曲》、《分拐法曲》(以上諸雜院爨)
為詞曲調(diào)者三十有七:
《病鄭逍遙樂》、《四皓逍遙樂》、《四酸逍遙樂》(以上和曲院本)
《春從天上來》(上皇院本)
《楊柳枝》(題目院本)
《似娘兒》、《丑奴兒》、《馬明王》、《斗鵪鶉》、《滿朝歡》、《花前飲》、《賣花聲》、《隔簾聽》、《擊梧桐》、《海棠春》、《更漏子》(以上諸雜大小院本)
《逍遙樂打馬鋪》、《夜半樂打明皇》、《集賢賓打三教》、《喜遷鶯剁草鞋》、《上小樓袞頭子》、《單兜望梅花》、《雙聲疊韻》、《河轉(zhuǎn)迓鼓》、《和燕歸梁》、《謁金門爨》(以上諸雜院爨)
《憨郭郎》、《喬捉蛇》、《天下樂》、《山麻秸》、《搗練子》、《凈瓶兒》、《調(diào)笑令》、《斗鼓笛》、《柳青娘》(以上沖撞引首)
《歸塞北》、《少年游》(以上拴搐艷段)
《春從天上來》,《水龍吟》(以上打略拴搐)
又“拴搐艷段”中,有一本名《諸宮調(diào)》,殆以諸宮調(diào)敷演之。則其體裁,全與宋官本雜劇段數(shù)相似。唯著曲名者,不及全體十分之一;而官本雜劇則過十分之五,此其相異者也。
此院本名目中,不但有簡易之劇,且有說唱雜戲在其間。如:
《講來年好》、《講圣州序》、《講樂章序》、《講道德經(jīng)》、《講蒙求爨》、《講心字爨》。
此即推說經(jīng)諢經(jīng)之例而廣之。他如:
《訂注論語》、《論語謁食》、《擂鼓孝經(jīng)》、《唐韻六帖》。
疑亦此類。又有:
《背鼓千字文》、《變龍千字文》、《摔盒千字文》、《錯打千字文》、《木驢千字文》、《埋頭千字文》。
此當取周興嗣《千字文》中語,以演一事,以悅俗耳,在后世南曲賓白中猶時遇之,蓋其由來已古,此亦說唱之類也。又如:
《神農(nóng)大說藥》、《講百果爨》、《講百花爨》、《講百禽爨》。
案《武林舊事》(卷六)載:說藥有楊郎中、徐郎中、喬七官人,則南宋亦有之。其說或借藥名以制曲,或說而不唱,則不可知。至講百果、百花、百禽,亦其類也。
“打略拴搐”中,有《星象名》、《果子名》、《草名》等以“名”字終者二十六種,當亦說藥之類。又有:
《和尚家門》四本,《先生家門》四本(自其子目觀之,先生謂道士也),《秀才家門》十本,《列良家門》六本(列良謂日者),《禾下家門》五本(禾下謂農(nóng)夫),《大夫家門》八本(大夫謂醫(yī)士),《卒子家門》四本,《良頭家門》二本(良頭未詳),《邦老家門》五本(邦老謂盜賊),《都子家門》三本(都子謂乞丐),《孤下家門》三本(孤下謂官吏),《司吏家門》二本,《仵作行家門》一本,《撅俫家門》一本(撅俫未詳)。
此五十五本,殆摹寫社會上種種人物職業(yè),與三教、迓鼓等戲相似。此外如“拴搐艷段”中之《遮截架解》、《三打步》、《穿百倬》,“打略拴搐”中之《難字兒》、《猜謎》等,則并競技游戲等事而有之。此種或占演劇之一部分,或用為戲劇中之材料,雖不可知,然可見此種戲劇,實綜合當時所有之游戲技藝,尚非純粹之戲劇也。
此院本名目之為金人所用,蓋無可疑。《輟耕錄》云:“金有雜劇、院本、諸宮調(diào)。院本、雜劇,其實一也。國朝院本雜劇,始厘而二之?!苯翊四恐c官本雜劇段數(shù)同名者十余種,而一謂之雜劇,一謂之院本,足明其為金之院本,而非元之院本,一證也。中有《金皇圣德》一本,明為金人之作,而非宋元人之作,二證也。如《水龍吟》、《雙聲疊韻》等之以曲調(diào)名者,其曲僅見于《董西廂》,而不見于元曲,三證也。與宋官本雜劇名例相同,足證其為同時之作,四證也。且其中關(guān)系開封者頗多,開封者,宋之東都,金之南都,而宣宗貞佑后遷居于此者也,故多演宋汴京時事,“上皇院本”且勿論,他如鄆王、蔡奴,汴京之人也,金明池、陳橋,汴京之地也,其中與宋官本雜劇同名者,或猶是北宋之作,亦未可知。然宋金之間,戲劇之交通頗易。如雜班之名,由北而入南,唱賺之作,由南而入北(唱賺始于紹興間,然《董西廂》中亦多用之)。又如演蔡中郎事者,則南有負鼓盲翁之唱,而院本名目中亦有《蔡伯喈》一本:可知當時戲曲流傳,不以國土限也。
更就其所著曲名分之,則為大曲者十六:
《上墳伊州》、《燒花新水》、《熙州駱駝》、《列良瀛府》、《賀貼萬年歡》、《廩降黃龍》、《列女降黃龍》(以上和曲院本)
《進奉伊州》(諸雜大小院本)
《鬧夾棒六么》、《送宣道人歡》、《扯彩延壽樂》、《諱老長壽仙》、《背箱伊州》、《酒樓伊州》、《抹面長壽仙》、《羹湯六么》(以上諸雜院爨)
為法曲者七:
《月明法曲》、《鄆王法曲》、《燒香法曲》、《送香法曲》(以上和曲院本)
《鬧夾棒法曲》、《望瀛法曲》、《分拐法曲》(以上諸雜院爨)
為詞曲調(diào)者三十有七:
《病鄭逍遙樂》、《四皓逍遙樂》、《四酸逍遙樂》(以上和曲院本)
《春從天上來》(上皇院本)
《楊柳枝》(題目院本)
《似娘兒》、《丑奴兒》、《馬明王》、《斗鵪鶉》、《滿朝歡》、《花前飲》、《賣花聲》、《隔簾聽》、《擊梧桐》、《海棠春》、《更漏子》(以上諸雜大小院本)
《逍遙樂打馬鋪》、《夜半樂打明皇》、《集賢賓打三教》、《喜遷鶯剁草鞋》、《上小樓袞頭子》、《單兜望梅花》、《雙聲疊韻》、《河轉(zhuǎn)迓鼓》、《和燕歸梁》、《謁金門爨》(以上諸雜院爨)
《憨郭郎》、《喬捉蛇》、《天下樂》、《山麻秸》、《搗練子》、《凈瓶兒》、《調(diào)笑令》、《斗鼓笛》、《柳青娘》(以上沖撞引首)
《歸塞北》、《少年游》(以上拴搐艷段)
《春從天上來》,《水龍吟》(以上打略拴搐)
又“拴搐艷段”中,有一本名《諸宮調(diào)》,殆以諸宮調(diào)敷演之。則其體裁,全與宋官本雜劇段數(shù)相似。唯著曲名者,不及全體十分之一;而官本雜劇則過十分之五,此其相異者也。
此院本名目中,不但有簡易之劇,且有說唱雜戲在其間。如:
《講來年好》、《講圣州序》、《講樂章序》、《講道德經(jīng)》、《講蒙求爨》、《講心字爨》。
此即推說經(jīng)諢經(jīng)之例而廣之。他如:
《訂注論語》、《論語謁食》、《擂鼓孝經(jīng)》、《唐韻六帖》。
疑亦此類。又有:
《背鼓千字文》、《變龍千字文》、《摔盒千字文》、《錯打千字文》、《木驢千字文》、《埋頭千字文》。
此當取周興嗣《千字文》中語,以演一事,以悅俗耳,在后世南曲賓白中猶時遇之,蓋其由來已古,此亦說唱之類也。又如:
《神農(nóng)大說藥》、《講百果爨》、《講百花爨》、《講百禽爨》。
案《武林舊事》(卷六)載:說藥有楊郎中、徐郎中、喬七官人,則南宋亦有之。其說或借藥名以制曲,或說而不唱,則不可知。至講百果、百花、百禽,亦其類也。
“打略拴搐”中,有《星象名》、《果子名》、《草名》等以“名”字終者二十六種,當亦說藥之類。又有:
《和尚家門》四本,《先生家門》四本(自其子目觀之,先生謂道士也),《秀才家門》十本,《列良家門》六本(列良謂日者),《禾下家門》五本(禾下謂農(nóng)夫),《大夫家門》八本(大夫謂醫(yī)士),《卒子家門》四本,《良頭家門》二本(良頭未詳),《邦老家門》五本(邦老謂盜賊),《都子家門》三本(都子謂乞丐),《孤下家門》三本(孤下謂官吏),《司吏家門》二本,《仵作行家門》一本,《撅俫家門》一本(撅俫未詳)。
此五十五本,殆摹寫社會上種種人物職業(yè),與三教、迓鼓等戲相似。此外如“拴搐艷段”中之《遮截架解》、《三打步》、《穿百倬》,“打略拴搐”中之《難字兒》、《猜謎》等,則并競技游戲等事而有之。此種或占演劇之一部分,或用為戲劇中之材料,雖不可知,然可見此種戲劇,實綜合當時所有之游戲技藝,尚非純粹之戲劇也。
此院本名目之為金人所用,蓋無可疑。《輟耕錄》云:“金有雜劇、院本、諸宮調(diào)。院本、雜劇,其實一也。國朝院本雜劇,始厘而二之?!苯翊四恐c官本雜劇段數(shù)同名者十余種,而一謂之雜劇,一謂之院本,足明其為金之院本,而非元之院本,一證也。中有《金皇圣德》一本,明為金人之作,而非宋元人之作,二證也。如《水龍吟》、《雙聲疊韻》等之以曲調(diào)名者,其曲僅見于《董西廂》,而不見于元曲,三證也。與宋官本雜劇名例相同,足證其為同時之作,四證也。且其中關(guān)系開封者頗多,開封者,宋之東都,金之南都,而宣宗貞佑后遷居于此者也,故多演宋汴京時事,“上皇院本”且勿論,他如鄆王、蔡奴,汴京之人也,金明池、陳橋,汴京之地也,其中與宋官本雜劇同名者,或猶是北宋之作,亦未可知。然宋金之間,戲劇之交通頗易。如雜班之名,由北而入南,唱賺之作,由南而入北(唱賺始于紹興間,然《董西廂》中亦多用之)。又如演蔡中郎事者,則南有負鼓盲翁之唱,而院本名目中亦有《蔡伯喈》一本:可知當時戲曲流傳,不以國土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