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第一

小腆紀傳 作者:清·徐鼒


前翰林院檢討加詹事府贊善銜六合徐鼒譔 紀第一 弘光(上) 弘光(上) 弘光帝,神宗之孫、福恭王之長子也。諱由崧,母鄒妃。初封德昌王,進封世子。崇禎十四年(辛巳、一六四一)春正月,闖賊陷河南,恭王遇害,世子走懷慶。癸未(一六四三)秋七月,嗣封福王,思宗手擇宮中玉帶賜之。甲申(一六四四)二月壬戌(初三日),懷慶陷,王走衛(wèi)輝,與母妃鄒氏相失;挈內(nèi)侍常應(yīng)俊等數(shù)人與潞王常淓避至淮上,依淮撫路振飛。三月,北京陷。四月己巳(十二日),兇問至南京。時參贊機務(wù)兵部尚書史可法督師勤王,在浦口。諸大臣議立君,倉卒未有所屬。前侍郎錢謙益、兵備僉事雷演祚入說兵部侍郎呂大器,言福王立,將修釁「三案」,大器遂與都御史張慎言、詹事姜曰廣移牒可法言福王有不孝、虐下、干預(yù)有司、不讀書、貪、淫、酗酒七不可立;潞王賢明,可定大計。可法即身還南京。而鳳陽總督馬士英欲居擁戴功,結(jié)靖南伯黃得功暨高杰、劉澤清、劉良佐等移書諸大臣謂以序、以賢無如福王,責可法當主其議;發(fā)兵擁王至儀征。甲申(二十七日),南京守備魏國公徐宏基、提督操江誠意伯劉孔昭、尚書高宏圖、程注、南京守備司禮監(jiān)韓贊周及慎言、大器、曰廣集議于朝。大器時典禮、兵兩部,后至;頓筆不肯下。給事中李沾厲聲曰:『禮莫重于尊君,兵莫先于衛(wèi)王。眾議僉同,公獨持異;沾得以頸血濺公衣矣』!劉孔昭亦詈大器不得出言搖惑。大器不敢復(fù)言,乃以福王告廟。 乙酉(二十八日),宏基等具啟迎于儀征。丙戌(二十九日),王舟次觀音門;丁亥(三十日),百官迎見于龍江關(guān),王素衣角帶哭。 五月戊子朔,王乘馬自三山門入。至孝陵,從臣請自東門御路入;王遜避,自西門入。至饗殿禮畢,謁懿文太子陵;自朝陽門入東華門,步行謁奉先殿。出西華門,駐蹕于內(nèi)守備府為行宮。百官進見,王赧然欲避。史可法言:『殿下宜正受』!又陳戰(zhàn)守大計,謂當素服郊次,發(fā)師討罪,示天下以必報讎之義。王唯唯不能答。先一日,有兩黃星夾日而趨。是日,五色云見。 己丑(初二日),百官謁王于行宮。靈璧侯湯國祚訐戶部措餉不時,其言憤絮;太監(jiān)韓贊周叱之起。呂大器曰:『此非對君體』。御史祁彪佳言綱紀法度為立國之本,李沾亦言朝班宜肅。群臣勸進箋再上,王許監(jiān)國。 庚寅(初三日),王行告天禮;祝文飄入云霄,眾異之。升殿,百官行四拜禮。徐宏基跪進監(jiān)國寶,百官再行四拜禮;乃退。發(fā)大行皇帝喪,大赦天下,其新加練餉及崇禎十二年以后一切雜派并各項錢糧十四年以前實欠在民者悉免之。以張慎言為吏部尚書。 壬辰(初五日),以史可法為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高宏圖為東閣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并入閣辦事;馬士英為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御史,仍總督鳳陽等處軍務(wù)。發(fā)銀萬兩,命兵部郎中萬元吉往犒得功等軍。 癸巳(初六日),為大行皇帝舉喪哭臨。 甲午(初七日),以姜曰廣為東閣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前禮部尚書王鐸為東閣大學士,并入閣辦事。曰廣辭,改禮部左侍郎入直。以工部右侍郎周堪賡為戶部尚書,起劉宗周為都察院左都御史,以呂大器為吏部左侍郎。是日,衡王□□起兵誅闖賊偽官于青州。 乙未(初八日),命御史祁彪佳安撫江南、江督袁繼咸入援。設(shè)防江水師,復(fù)操江總督,文臣協(xié)理。楚撫何騰蛟奏恢復(fù)隨州。史可法請罷南京守備、參贊各銜,依北都舊制設(shè)京營等官,罷錦衣衛(wèi)兩鎮(zhèn)撫官。請分江北為四鎮(zhèn),以劉澤清、高杰、劉良佐、黃得功分轄之:澤清轄淮、海,駐淮安,山陽、清河、桃源、宿遷、海州、沛縣、贛榆、鹽城、安東、邳州、睢寧十一州縣隸之,經(jīng)理山東一路;杰轄徐、泗,駐泗州,以徐州、蕭縣、碭山、豐縣、沛縣、泗州、盱眙、五河、虹縣、靈璧、宿州、蒙城、亳州、懷遠十四州縣隸之,經(jīng)理開、歸一路;良佐轄鳳、壽,駐臨淮,以鳳陽、臨淮、潁上、潁州、壽州、太和、定遠、六安、霍邱九州島縣隸之,經(jīng)理陳、杞一路;得功轄滁、和,駐廬州,以滁州、和州、全椒、來安、含山、江浦、六合、合肥、巢縣、無為州十一州縣隸之,經(jīng)理光、固一路。各設(shè)監(jiān)軍一員。一切軍民聽統(tǒng)轄、州縣有司聽節(jié)制;營衛(wèi)原存舊兵聽歸并整理,荒蕪田土聽開墾、山澤有利聽開采。仍許各于境內(nèi)招商收稅,以供軍前買馬、制器之用。每鎮(zhèn)額兵三萬人,歲供本色米二十萬、折色銀四十萬,聽各鎮(zhèn)自行征取。設(shè)督師于揚州,節(jié)制諸鎮(zhèn);罷鳳陽總兵官,改置副將。設(shè)九江、京口兩鎮(zhèn),以操江總督協(xié)理之。詔并舉行。 丙申(初九日),馬士英率兵入朝。 戊戌(十一日),群臣勸進;箋三上,王許之。禮部請祀地祇,命俟祭天一并舉行。命瑞王常浩居重慶。 己亥(十二日),修奉先殿。命御史陳丹衷宣諭江北。大學士史可法自請督師江北;詔以便宜行事,各鎮(zhèn)并聽節(jié)制。 庚子(十三日),命兵部尚書張國維以原官回部協(xié)理京營戎政。以原任刑部尚書徐石麒為都察院右都御史。以總兵官鄭鴻逵鎮(zhèn)九江、黃蜚鎮(zhèn)京口。 辛丑(十四日),兵部主事凌駉起兵東昌討賊。闖賊陷雞澤,諸生殷淵死之。 壬寅(十五日),王即皇帝位,改元弘光。詔曰:『我國家受天鴻祚,奕世滋昌;保大定功,重熙累洽。自高皇帝龍飛奠鼎,而已卜無疆之歷矣。朕嗣守藩服,播遷江淮,群臣百姓共推繼序;跋涉來迎,請正位號。予暫允監(jiān)國,攝理萬幾。乃累箋勸進,拒辭弗獲。謹于五月十五日祗告天地、宗廟,即皇帝位于南都。猥以藐躬,荷茲神器。惟我大行皇帝英明振古,勤儉造邦;殫宵旰以經(jīng)營,希蕩平之績效。乃潢池盜弄,鐘簴震驚;燕畿掃地以蒙塵,龍馭賓天而上陟。三靈共憤,萬姓同讎。朕涼德弗勝,遺弓抱痛;敢辭薪膽之瘁,誓圖俘馘之功!尚賴親賢戮力劻勷,助予敵愾。其以明年為弘光元年,與民更始,大赦天下。加在京文武官一級;無級可加者進勛階一級,給新銜誥命。督撫、監(jiān)司、守令給見任官銜誥命,補謚蔭。前朝大臣之有勞績品行者,存問。在籍閣臣、六部堂官遣配及閑往者復(fù)原職,三品以下情可原者采訪酌用。諸藩流寓者,撫、按善為安置;宗室在南京者,按時給糧。公侯伯常祿往日本、折三七關(guān)支或中半兼支者,俱于折色中給本色一半、石折銀七錢,以示厚意。王公子孫,各蔭一子入監(jiān)讀書。七十以上年高有德者給冠帶,細民量給膳米。忠義殉難者,蔭謚建祠。舉人、副榜、廩貢、監(jiān)生,不得遏抑以塞賢路。山林草澤有奇才異能堪以匡時御亂者,從公保舉;試驗罔效者,舉主連坐。北直、山東、河南、山西、陜西、遼東文武官生不能從賊在南者:文官,吏部察明推升赴用,其生員寄應(yīng)天府學考試;其武弁,赴部驗明寄俸。在京各衛(wèi)陷賊各官有能返邪歸正者,寬其前罪;殺賊自效者,以軍功論。免弘光元年糧十分之一,北直、山西、陜西全免五年,山東、河南三年,江北、湖廣蠲十分之五,江西、四川十分之三。其折漕、稅契及上供柴炭派擾商民者,一切厘革。詔到日,星速頒行;匿隱支飾者,訪明究問。于戲!宏濟艱難,用宣九伐平邦之政;覃敷闿澤,并沛三驅(qū)解網(wǎng)之仁。新綍煥頒,前徽益懋。布告天下,咸使聞知』。是日,降賊少詹事項煜逃歸,混入朝班;眾逐之。以太監(jiān)韓贊周管司禮監(jiān)事、盧九德為司禮秉筆,提督京營。 癸卯(十六日),馬士英入閣佐理,仍掌兵部尚書事。以顧錫疇為禮部尚書。分應(yīng)天、蘇淞為二巡撫,以左懋第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應(yīng)天。 甲辰(十七日),命忻城伯趙之龍總督京營戎政。命戶部速挽漕粟以濟軍糈?;磽崧氛耧w罷,起田仰代之。進黃得功為靖南侯、左良玉為寧南侯,各蔭子錦衣衛(wèi)正千戶;高杰興平伯、劉澤清東平伯、劉良佐廣昌伯。加馬士英太子太師,蔭一子錦衣衛(wèi)指揮僉事。 乙巳(十八日),以祁彪佳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蘇、淞。祭告先福王太妃于行宮。遣徐宏基祭孝陵,告即位。命參將王之綱迎母妃于河南郭家寨。前督師丁啟睿擒送河南偽官,加啟睿太子少保、兵部尚書。是日,史可法陛辭,給銀二十萬兩,以總兵劉肇基、于永綬、李棲鳳、卜從善、金聲桓等兵隸之。諸生陳方策、盧渭疏留可法曰:『淮揚,門戶也;京師,堂奧也。門戶有人,而堂奧無人可乎』?不聽。 丁未(二十日),張慎言疏薦舊輔吳甡、原任吏部尚書鄭三俊,命甡陛見。詔封疆失事各官不許起用。 己酉(二十二日),以萬元吉為太仆寺少卿,監(jiān)理江北軍務(wù)漕運??偠铰氛耧w擊敗賊將董學禮兵,獲降臣武愫。是日,我大清兵破闖賊于真定,闖賊走平陽;尋走韓城。 庚戌(二十三日),劉孔昭訐奏張慎言薦吳甡誤國,且定策時有二心;高宏圖、姜曰廣并乞退。上兩解之。設(shè)勇衛(wèi)營,以太監(jiān)李國輔監(jiān)督。命史可法遣官訪大行皇帝梓宮并太子、二王。 壬子(二十五日),晉徐宏基、湯國祚、柳祚昌、劉孔昭、方一元、焦夢熊等宮銜,予蔭。予司禮監(jiān)太監(jiān)韓贊周、盧九德各弟侄一人錦衣衛(wèi)指揮僉事。徐宏基疏薦原任兵部尚書熊明遇等,報聞。詔恤北都殉難諸臣。是日,揚州進士鄭元勛以款高杰軍,為州人所殺。 癸丑(二十六日),復(fù)蔭劉澤清子錦衣衛(wèi)千戶。 甲寅(二十七日),命史可法祭泗鳳陵、左良玉祭顯陵。 乙卯(二十八日),封吳三桂為薊國公。起陳子壯為禮部尚書,掌詹事府事。命江淮賑恤南歸難民。太常少卿李沾劾吏部左侍郎呂大器定策時懷二心,命不必深求。 丙辰(二十九日),命議河督黃希憲、齊撫邱祖德、晉撫郭景昌私逃罪。 是月,我大清兵取河北、山東。 六月丁巳朔,日有食之。命禮部鑄國璽。刑部主事錢敬忠疏陳時事,報聞。大學士高宏圖自請江干督漕,許之。命補記注侍班官。 戊午(初二日),上大行皇帝尊謚曰「紹天繹道、剛明恪儉、揆文奮武、敦仁懋孝烈皇帝」,廟號「思宗」;大行皇后曰「孝節(jié)貞肅、淵恭莊毅、奉天靖圣烈皇后」。追尊皇祖妣貴妃鄭氏曰「孝寧溫穆、莊惠慈懿、憲天裕圣太皇太后」。追尊皇考福恭王曰「貞純肅哲、圣敬仁懿恭皇帝」,皇妣姚氏曰「孝誠端惠、慈順貞穆皇太后」。遙上皇生母鄒氏尊號曰「恪貞仁壽皇太后」。追謚元妃黃氏曰「孝哲懿莊、溫貞仁靖皇后」,繼妃李氏曰「孝義端仁、肅明貞潔皇后」。 庚申(初四日),頒河北、山東詔。 壬戌(初六日),召「逆案」阮大鋮冠帶陛見。戶科給事中羅萬象、御史王孫蕃、陳良弼、大理寺丞詹兆恒、應(yīng)天府丞郭維經(jīng)、懷遠侯常延齡等交章諫,宏圖請九卿議,與士英忤;曰廣以中旨用人爭之,不得。各疏求去,不許。呂大器劾士英賣官鬻爵罪,不聽。劉良佐率兵攻臨淮不克,移駐壽州。兵科給事中陳子龍疏請兵部主事何剛練水師,從之。命議殉難從逆諸臣功罪。 甲子(初八日),獻賊陷涪州。 乙丑(初九日),命惠王常潤移居肇慶。吉王□□薨。 丙寅(初十日),起錢謙益為禮部尚書協(xié)理詹事府事。吏部尚書張慎言罷。禮部請立中宮;詔以列圣先帝之讎未報,不許。命萬元吉再往揚州、六合調(diào)輯軍民。 己巳(十三日),以吳志葵鎮(zhèn)守吳淞。劉澤清來朝,疏糾呂大器、雷演祚薦張捷、鄒之麟、張孫振、劉光斗等;未幾,大器罷。 癸酉(十七日),詹兆恒進欽定「逆案」,馬士英亦于是日進「三朝要典」。 乙亥(十九日),追復(fù)懿文皇太子廟號「興宗孝康皇帝」,妃常氏謚「孝康皇后」。追崇建文帝謚曰「嗣天章道、誠懿淵恭、覲文揚武、克純篤孝讓皇帝」,廟號「惠宗」;后馬氏曰「孝愍溫貞、哲睿肅烈、襄天弼圣讓皇后」。追崇恭仁康定景皇帝謚曰「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顯德崇孝景皇帝」,廟號「代宗」;貞惠安和景皇后汪氏曰「孝淵肅懿、貞惠安和、輔天恭圣景皇后」。 丁丑(二十一日),左懋第疏請北行。獻賊陷重慶,瑞王常浩并原任巡撫陳士奇等皆遇害。贈死難沭陽知縣劉士燝山東僉事。巡按湖廣御史黃澍入賀,面糾馬士英罪;士英免,尋復(fù)令視事。 戊寅(二十二日),封福府千戶常應(yīng)俊為襄衛(wèi)伯,世襲。 己卯(二十三日),趙之龍糾高宏圖議思宗廟號之失,請改正;詔仍舊。 庚辰(二十四日),以徐石麒為吏部尚書,何應(yīng)瑞為工部尚書。京口兵哄,詔督師核治;嗣后兵將調(diào)集,聽本處撫臣節(jié)制。 辛巳(二十五日),命王燮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山東。 壬午(二十六日),顧錫疇請追謚文震孟等而奪溫體仁謚,并從之。 癸未(二十七日),我大清兵取德州,前大學士謝升、御史趙繼鼎、盧世■〈氵隺〉迎降。 甲申(二十八日),以邱磊為山東總兵官。贈死事原任吏部員外郎程良籌光祿寺少卿、舉人劉申錫知州、生員楊之金教授,祠名「義烈」。以黃斌卿防御京口。調(diào)鄭芝龍兵六千入衛(wèi)。 乙酉(二十九日),命魯王以海暫駐處州、崇王□□斬駐臺州。 秋七月丙戌朔,祀高皇帝以下于奉先殿,以大行皇帝、皇后祔祭。加張慎言、程注太子太保,予蔭。 丁亥(初二日),給事中章正宸疏陳時事、建寧知縣蔣芬自請勤王,俱不報。 庚寅(初五日),以左懋第為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僉都御史,經(jīng)理河北、聯(lián)絡(luò)關(guān)東軍務(wù);馬紹愉為太仆寺少卿兼兵部職方司郎中,加陳洪范太子太保:赍白金十萬兩、金千兩、緞絹萬匹,出使于我大清。金聲桓駐防揚州。 壬辰(初七日),定守護鳳陵戍兵五千人。以劉之勃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四川。 甲午(初九日),以六等定從逆諸臣罪。其大逆凌遲處死者五條:凡從賊攻陷京師及為賊毀宗社、易門榜者;凡倡率勸進及為賊草偽詔者;凡部院、詹事、翰林三品以上大臣,從賊受偽命而親信用事者;凡文武封疆大吏,如督、撫、總兵降賊者;凡京堂、科、道部屬等官為賊畫策規(guī)取地方者。以上如本犯不歸、歸而又逃,悉收系其妻子、籍沒其家產(chǎn)。其斬決不待時者三條:凡四品京堂及翰、詹、科、道受賊偽命、居要地比原職加崇者;凡方面分巡、分守、知府等官降賊者;凡文武封疆大吏聞變先逃者。其絞者六條:凡獻玉帛、獻子女以媚賊求免者;凡內(nèi)外衙門官僅受偽命者;凡在巡方及布按三司、分巡、分守、知府等官遇變而逃者;凡被賊拷掠不能自決,仍受偽命者;凡受偽命而為賊疏遠者;凡管屯、管河、榷關(guān)、督餉等官,雖無封疆之守而棄職潛逃者。其流者二條:凡內(nèi)閣重臣及部院等三品以上、詹事翰林五品以上,即不從賊而偷生潛逃者;凡既受偽命復(fù)自疏遠,見賊未敗而脫身南還者。以上斬、絞、流共十一則,如各犯認罪自投,擬減本罪一等;如遁歸匿形,蓄謀叵測,照本罪加一等,仍收系其親屬。其徒者二條:凡候考、候選即無官守即未受偽命而浮沈賊中,賊奔乃還者;凡遇賊變?yōu)橘\脅留而未受偽命者。其杖者一條:凡為賊所拘,未受偽官而乘間先歸者。詔曰:『北都淪喪,帝后升遐。巷戰(zhàn)死節(jié)者遂無一人,且反面事讎、甘心降賊,為之指斥先帝,規(guī)并海宇。人心已喪,法紀何存!所奏既已會議允當,并先奪職。其絞罪以上,法司行撫、按官逮解來京候訊;流罪以下,撫、按官依律訊處具奏。其有身雖陷賊能改圖歸正,擒殺賊首及以兵馬、城池來歸,或為內(nèi)應(yīng)克立大功,或為內(nèi)間效忠本朝者,仍從優(yōu)升賞,不用此例』。論擒解河南偽官功,加義勇李際遇、劉洪起總兵官。以六科員缺,命將中行、評博、推知等官俱減俸行取。 丁酉(十二日),依舊制為五軍、神樞、神機三大營,杜宏域等六人分統(tǒng)之。劉宗周疏劾馬士英等,優(yōu)詔答之。 戊戌(十三日),士英乞休,不允。劉澤清、劉良佐疏訐宗周。諭曰:『昔漢宣起于艱難,魏、丙合志;唐肅興于靈武,李、郭同心。今者袒分左右,口構(gòu)元黃,天下事不堪再壞!諸臣各宜和衷集事,息競圖功!庶幾君臣之間,禮全終始』。 庚子(十五日),擢開封推官陳潛夫為御史,巡按河南。 癸卯(十八日),淮揚巡撫王燮以皇太子及二王皆遇害聞。 甲辰(十九日),蔭福府內(nèi)臣屈尚忠、田成、張執(zhí)中等弟侄各都督同知,世襲錦衣衛(wèi)指揮使。奪溫體仁官蔭。 己酉(二十四日),內(nèi)批以張有譽為戶部尚書;高宏圖等爭之,不聽。 辛亥(二十六日),釋高墻罪宗前唐王聿鍵等三百余人。 時群臣紛爭日甚,朱國弼、劉孔昭條陳新政,有『吏部用人必勛臣商榷、各部行政必勛臣面定』之語;又請增設(shè)家丁營將,戶部給糧。上亦厭之。壬子(二十七日),諭曰:『朕遭百六之運,車書間阻;方資群策,旋軫故都。乃文武之交爭,致異同之日甚。先皇帝神資獨斷,匯納眾流;天不降康,咎豈在上。爾諸臣尚鑒于前車,精白乃心,匡復(fù)王室。若水火不化、戈矛轉(zhuǎn)興,天下事不堪再壞!且視朕為何如主!祖宗成憲,弗尚姑息;各宜欽承,朕言不再』。改正閣臣銜,尚書兼大學士,舉經(jīng)筵。高宏圖等請建中宮,諭俟母后回鑾日行。 乙卯(三十日),宏圖乞休,不允;請召還史可法,亦不報。 是月,萬元吉奏大清兵南征。 八月丙辰朔,日有食之。 丁巳(初二日),親祀先師孔子。以楊鶚為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僉都御史,總督川、湖、云、貴、廣西軍務(wù)。命惠王常潤居廣信。劉澤清疏劾劉宗周。侯考宗室朱統(tǒng)■〈金類〉訐姜曰廣。通政使劉士楨、禮科袁彭年疏糾統(tǒng)■〈金類〉罪,不報。 庚申(初五日),加史可法少保兼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學士,高宏圖太子少師、文淵閣大學士,姜曰廣太子少保、文淵閣大學士,馬士英太子太師、武英殿大學士,王鐸太子少保、文淵閣大學士;予蔭有差。 壬戌(初七日),以賀世壽為戶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僉都御史,總督倉場。復(fù)東廠;給事中袁彭年疏爭,降浙江按察司照磨。起前薊督丁魁楚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僉都御史,總督河南、湖廣軍務(wù),巡撫承德、襄陽等處。 甲子(初九日),獻賊陷成都,蜀王至澍及妃邱氏以下皆遇害,撫臣龍文光、劉之勃、道臣劉士斗等皆死之。連陷崇慶、新津、漢、彭、什邡、綿、綿竹、仁壽、汶川九州島縣,知崇慶州王勵精、知仁壽縣劉三策死之(詳「忠義」傳)。 乙丑(初十日),恤殉難湖廣舉人陳萬策、李開先等。 丁卯(十二日),逮降賊臣光時亨、周鍾、項煜。 辛未(十六日),太后至南京。 壬申(十七日),起樊一蘅為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僉都御史,總督川、陜軍務(wù)。起僉事越其杰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河南兼轄潁、亳二州軍務(wù)。 癸酉(十八日),命修西宮之西園第一所為皇太后宮。 乙亥(二十日),命吏部察才品堪用者,發(fā)督輔軍前補地方官。內(nèi)批:以張捷為吏部左侍郎。 丙子(二十一日),下降賊臣光時亨等于獄,逮前按察司僉事雷演祚、禮部員外郎周鑣。 丁丑(二十二日),封太后弟鄒存義為大興伯,世襲。贈吳三桂父勷遼國公、母祖氏遼國夫人。恤死節(jié)生員許琰。 戊寅(二十三日),命王永吉戴罪督山東軍務(wù)。 庚辰(二十五日),命選淑女、內(nèi)官;科、道交章諫,不聽。 辛巳(二十六日),賜北京死節(jié)諸臣范景文等贈謚;立廟于雞鳴山,賜額「旌忠」。 壬午(二十七日),改前大學士王應(yīng)熊為兵部尚書,總督川、廣、云、貴等處,專辦蜀寇;賜尚方劍便宜行事。封總兵鄭芝龍為南安伯。命停薦舉。禁非言官而上疏者。 癸未(二十八日),革楚撫王揚基任,聽勘。 乙酉(三十日),內(nèi)批:以阮大鋮為兵部添注右侍郎,巡閱江防;劉宗周劾奏,不聽。 是月,我大清兵大敗闖賊于府谷。 九月丙戌朔,高杰以兵襲黃得功于儀真,史可法和解之。浙江奉化布衣方翼明疏劾馬士英,下之獄。 戊子(初三日),復(fù)前薊督趙光忭官。 己丑(初四日),纂修玉牒。恤湖廣殉難諸臣許文岐、蔡道憲等。高杰請瓜洲、泰興、邵伯鹽稅助軍,許之。命張成福以都督僉事充山東、河北總兵官。 庚寅(初五日),裁各省布政司右布政使。 辛卯(初六日),御經(jīng)筵。命撰起居注。 癸巳(初八日),逮御史黃澍,不至。大學士姜曰廣罷。命修「思宗實錄」。 甲午(初九日),左都御史劉宗周罷。給事中熊汝霖疏陳時事,奪俸三月。命黃斌卿移屯九江、黃蜚屯蕪湖采石、鄭鴻逵屯鎮(zhèn)江。 丙申(十一日),以王之綱充總兵官,掛蕩寇將軍印,鎮(zhèn)守河南。命御史凌駉聯(lián)絡(luò)河南、北直。 丁酉(十二日),敘江北文武多年戰(zhàn)功。加士英少傅仍兼太子太師、建極殿大學士,蔭一子錦衣衛(wèi)指揮僉事,世襲。 戊戌(十三日),謚前大學士孫承宗「文忠」、太常寺少卿鹿繼善「忠節(jié)」,賜祠「忠烈」。以王■〈氵榮〉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登、萊。以牟文綬充總兵官,鎮(zhèn)守荊州。命黃得功移駐廬州以防桐皖,偕劉良佐合營進復(fù)黃、汝;高杰移駐徐州,進復(fù)開、歸。追補建文死節(jié)諸臣方孝孺等贈謚,立祠。 甲辰(十九日),追贈開國名臣及正德諫臣、天啟慘死諸臣有差。以吏部右侍郎黃道周為禮部尚書掌詹事府事。左良玉子夢庚掛平賊將軍印。令童生輸銀免府州縣試。禁擅立官戶。給河南巡撫越其杰銀十五萬兩,令募兵屯田。 丙午(二十一日),稱恭皇帝陵曰「熙陵」。命丁魁楚另用,何騰蛟仍舊舊職。 庚戌(二十五日),開佐工事例。 辛亥(二十六日),以東陽許都余黨復(fù)亂,奪巡撫黃鳴俊官、逮前巡按御史左光先。再賞定策功,加李沾左都御史。革侍郎呂大器職。進封朱國弼保國公。停宗室換授。諭吏、兵二部量用北來官。 壬子(二十七日),再命刑部逮問黃澍,亦不至。 甲寅(二十九日),以李成棟鎮(zhèn)守徐州。吏部尚書徐石麒罷。 是月,高杰率兵赴鎮(zhèn)。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