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之書有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其次有春秋、尚書、杌、志乘。自漢已下,其流漸繁,大抵史名多以書、記、紀、略為主。后生祖述,各從所好,沿革相因,循環(huán)遞習。蓋區(qū)域有限,莫逾于此焉。
至孫盛有《魏氏春秋》,孔衍有《漢魏》《尚書》,陳壽、王劭曰志,何之元、劉曰典。此又好奇厭俗,習舊捐新,雖得稽古之宜,未達從時之義。
榷而論之,其編年月者謂之紀,列紀傳者謂之書,取順于時,斯為最也。夫名以定體,為實之賓,茍失其途,有乖至理。案呂、陸二氏,各著一書,唯次篇章,不系時月。此乃子書雜記,而皆號曰春秋。魯豢、姚察著魏、梁二史,巨細畢載,蕪累甚多,而俱榜之以略,考名責實,奚其爽歟!
若乃史傳雜篇,區(qū)分類聚,隨事立號,諒無恒規(guī)。如馬遷撰皇后傳,而以外戚命章。案外戚馮皇后以得名,猶宗室因天子而顯稱,若編皇后而曰外戚傳,則書天子而曰宗室紀,可乎?班固撰《人表》,以古今為目。尋其所載也,皆自秦而往,非漢之事,古誠有之,今則安在?子長《史記》別創(chuàng)八書,孟堅既以漢為書,不可更標書號,改書為志,義在互文。而何氏《中興》易志為記,此則貴于革舊,未見其能取新。
夫戰(zhàn)爭方殷,雄雌未決,則有不奉正朔,自相君長。必國史為傳,宜別立科條。至如陳、項諸雄,寄編漢籍;董、袁群賊,附列《魏志》。既同臣子之例,孰辨彼此之殊?唯《東觀》以平林、下江諸人列為載記。顧后來作者,莫之遵效。逮《新晉》,始以十六國主持,載記表名,可謂擇善而行,巧于師古者矣。
觀夫舊史列傳,題卷靡恒。文少者則具出姓名,若司馬相如、東方朔是也。字煩者唯書姓氏,若毋將、蓋、陳、衛(wèi)、諸葛傳是也。必人多而姓同者,則結定其數(shù),若二袁、四張、二公孫傳是也。如此標格,足為詳審。
至范曄舉例,始全錄姓名,歷短行于卷中,叢細字于標外,其子孫附出者,注于祖先之下,乃類俗之文案孔目、藥草經(jīng)方,煩碎之至,孰過于此?竊以《周易》六爻,義存象內(nèi);《春秋》萬國,事具傳中。讀者研尋,篇終自曉,何必開帙解帶,便令昭然滿目也。
自茲已降,多師蔚宗。魏收因之,則又甚矣。其有魏世鄰國編于魏史乾,于其人姓名之上,又列之以邦域,申之以職官,至如江東帝主則云僭晉司馬、島夷劉裕,河西酋長則云私署涼州牧張、私署涼王李。此皆篇中所具,又于卷首具列。必如收意,使其撰《兩漢書》、《三國志》,題諸盜賊傳,亦當云僭西楚霸王項羽、偽寧朔王隗囂。自余陳涉、張步、劉璋、袁術,其位號皆一一具言,無所不盡者也。
蓋法令滋章,古人所慎。若范、魏之裁篇目,可謂滋章之甚者乎?茍忘彼大體,好茲小數(shù),難與議夫"婉而成章","一字以為褒貶"者矣。
何之元劉何之元撰《梁典》,見《左傳》家?!吨軙罚簞⒆謱毩x。世宗初,掌綸誥,著《梁典》三十卷。
魚豢《外篇》《正史》篇:魏時京兆魚豢私撰《魏略》,事止明帝?!短浦尽冯s史類:魚豢《魏略》五十卷。按:《三國魏志》無傳。
姚察《陳書》:察字伯審,有至性,領著作,撰梁、陳史未畢功。隋開皇時,遣內(nèi)史舍人虞世基索本,且進上。有所闕者,臨亡之時,以體例誡約子思廉博訪續(xù)撰。按:史無《梁略》之名,而劉氏云爾,定是察稿初名。
外戚命章按:《史記》之立《外戚世家》,其中所載,實皆后妃氏諱及其事跡。至如魏其、武安之屬,反別立傳,不以外戚名篇,最為非體。班史因之,易名《外戚列傳》,置在臣傳之后,尤為失之。文亦應加并糾班失之語。
平林下江《后漢劉玄傳》:王莽末,新市人王匡、王鳳為渠帥,諸亡命馬武、王常、成丹等從之,藏于綠林中。地皇三年,大疫,分散。常、丹西入南郡,號下江兵???、鳳、武及其支黨朱鮪、張北入南陽,號新市兵。平林人陳牧、廖湛復聚眾,號平林兵,以應之。
至孫盛有《魏氏春秋》,孔衍有《漢魏》《尚書》,陳壽、王劭曰志,何之元、劉曰典。此又好奇厭俗,習舊捐新,雖得稽古之宜,未達從時之義。
榷而論之,其編年月者謂之紀,列紀傳者謂之書,取順于時,斯為最也。夫名以定體,為實之賓,茍失其途,有乖至理。案呂、陸二氏,各著一書,唯次篇章,不系時月。此乃子書雜記,而皆號曰春秋。魯豢、姚察著魏、梁二史,巨細畢載,蕪累甚多,而俱榜之以略,考名責實,奚其爽歟!
若乃史傳雜篇,區(qū)分類聚,隨事立號,諒無恒規(guī)。如馬遷撰皇后傳,而以外戚命章。案外戚馮皇后以得名,猶宗室因天子而顯稱,若編皇后而曰外戚傳,則書天子而曰宗室紀,可乎?班固撰《人表》,以古今為目。尋其所載也,皆自秦而往,非漢之事,古誠有之,今則安在?子長《史記》別創(chuàng)八書,孟堅既以漢為書,不可更標書號,改書為志,義在互文。而何氏《中興》易志為記,此則貴于革舊,未見其能取新。
夫戰(zhàn)爭方殷,雄雌未決,則有不奉正朔,自相君長。必國史為傳,宜別立科條。至如陳、項諸雄,寄編漢籍;董、袁群賊,附列《魏志》。既同臣子之例,孰辨彼此之殊?唯《東觀》以平林、下江諸人列為載記。顧后來作者,莫之遵效。逮《新晉》,始以十六國主持,載記表名,可謂擇善而行,巧于師古者矣。
觀夫舊史列傳,題卷靡恒。文少者則具出姓名,若司馬相如、東方朔是也。字煩者唯書姓氏,若毋將、蓋、陳、衛(wèi)、諸葛傳是也。必人多而姓同者,則結定其數(shù),若二袁、四張、二公孫傳是也。如此標格,足為詳審。
至范曄舉例,始全錄姓名,歷短行于卷中,叢細字于標外,其子孫附出者,注于祖先之下,乃類俗之文案孔目、藥草經(jīng)方,煩碎之至,孰過于此?竊以《周易》六爻,義存象內(nèi);《春秋》萬國,事具傳中。讀者研尋,篇終自曉,何必開帙解帶,便令昭然滿目也。
自茲已降,多師蔚宗。魏收因之,則又甚矣。其有魏世鄰國編于魏史乾,于其人姓名之上,又列之以邦域,申之以職官,至如江東帝主則云僭晉司馬、島夷劉裕,河西酋長則云私署涼州牧張、私署涼王李。此皆篇中所具,又于卷首具列。必如收意,使其撰《兩漢書》、《三國志》,題諸盜賊傳,亦當云僭西楚霸王項羽、偽寧朔王隗囂。自余陳涉、張步、劉璋、袁術,其位號皆一一具言,無所不盡者也。
蓋法令滋章,古人所慎。若范、魏之裁篇目,可謂滋章之甚者乎?茍忘彼大體,好茲小數(shù),難與議夫"婉而成章","一字以為褒貶"者矣。
何之元劉何之元撰《梁典》,見《左傳》家?!吨軙罚簞⒆謱毩x。世宗初,掌綸誥,著《梁典》三十卷。
魚豢《外篇》《正史》篇:魏時京兆魚豢私撰《魏略》,事止明帝?!短浦尽冯s史類:魚豢《魏略》五十卷。按:《三國魏志》無傳。
姚察《陳書》:察字伯審,有至性,領著作,撰梁、陳史未畢功。隋開皇時,遣內(nèi)史舍人虞世基索本,且進上。有所闕者,臨亡之時,以體例誡約子思廉博訪續(xù)撰。按:史無《梁略》之名,而劉氏云爾,定是察稿初名。
外戚命章按:《史記》之立《外戚世家》,其中所載,實皆后妃氏諱及其事跡。至如魏其、武安之屬,反別立傳,不以外戚名篇,最為非體。班史因之,易名《外戚列傳》,置在臣傳之后,尤為失之。文亦應加并糾班失之語。
平林下江《后漢劉玄傳》:王莽末,新市人王匡、王鳳為渠帥,諸亡命馬武、王常、成丹等從之,藏于綠林中。地皇三年,大疫,分散。常、丹西入南郡,號下江兵???、鳳、武及其支黨朱鮪、張北入南陽,號新市兵。平林人陳牧、廖湛復聚眾,號平林兵,以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