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祀儀注
職事
親郊,其五使已載別門,余執(zhí)事官謂都大主管、排連、提〔點〕、(黔)[鈐]轄,捧日奉宸隊法駕鹵簿、儀仗兵隊(斡)[干]辦、排連,法駕鹵 、儀仗兵隊都大提舉、主管,并一行應(yīng)奉兼主監(jiān)散賞給,都大主管大內(nèi)公事,行宮使,輦輅前編排、引駕臣寮,及御營四面巡檢、青城內(nèi)至郊壇巡檢、城里都巡檢使,金玉輅前后經(jīng)略、提點、編排,捧日奉宸兵隊執(zhí)儀仗等。比舊書雖名稱略異,而所差官亦以武臣、內(nèi)侍充,與元豐官制之前頗同,更不重見。
干德六年十一月四日,詔:「行事官令太常禮院以諸道前資賓幕、州縣(京)官、黃衣、諸司守選人充,仍須以逐人出身、歷任文書,準 格分明磨勘,委無違礙,引驗正身,方得差補。如數(shù)內(nèi)曾有殿犯及除(除)名、免官、勒停人,未經(jīng)恩洗雪者,不在差補之限。有已取到文解選人,不得更赴行事?!?
開寶九年二月,詔:「南郊諸司寺監(jiān)準例合差行事(宮)[官],宜令逐州點檢,除先受(西)[四]川、廣南官不赴任,應(yīng)自前準 起遣不赴闕者,并曾經(jīng)引見揀落及不與官人等,并不得差補。如行事畢后參選日,銓曹磨勘,卻有違礙,其元差補官吏勘罪奏裁?!?
太宗太平興國三年十月十日,詔:「應(yīng)諸司奉郊祀行事官等,并以前資官吏、
部黃衣選人充。曾犯除名及免所居官,得任未經(jīng)恩宥人等,并無得差補?!?
六年十月二十一日,詔:「自今奉郊廟行事文武官,致齋日并須洗沐、澣濯衣服,務(wù)于虔肅。違者以不恭論,令御史臺糾察?!?
淳化元年正月,判宗正寺趙昂言:「宗(朝)[廟](祀)[祠]祭差攝行事官多輒稱疾不赴,饗祭之時,員多通攝。欲望自今如實患者,具名以聞,遣使(司)[同]醫(yī)官驗視,如涉虛誑,請行降黜?!乖t從之,仍令監(jiān)(察)[祭]使常切告諭。
三年八月十六日,中書門下言:「昊天四祭、太廟五饗望依舊以宰臣攝太尉行事。自余大祀并差給舍已上攝,中小祠諸司四品以下攝?!箯闹?
真宗咸平二年二月,詔:「自今祠祭行事官遇急速差遣,即聽申〔中〕書門下,委實疾患,監(jiān)祭使牒醫(yī)官院看驗,依淳化元年詔書施行。內(nèi)有主判帶職者,無得托故陳狀,如有規(guī)避,令御史臺、太常寺糾察以(間)[聞]?!?
景德二年九月三日,詔:「南郊行事官并須依壇上下等級官資次第定差,不得差老幼疾患者。禮有不肅,命御史臺覺察彈奏。」
十一月六日,詔京官年未十五,愿赴南郊陪位者并聽。時秘書省正字晏殊上章,愿觀大禮,帝憐其意,許之,因有是詔。
景德三年八月二日,命知樞密院事陳堯叟為祀汾陰經(jīng)度制置使、權(quán)判河中府,翰林學(xué)士李宗諤副之,仍權(quán)同知府事。河北轉(zhuǎn)運使李士衡、三司鹽鐵副使林特計度(度)糧草、提舉京西陜西轉(zhuǎn)運司事;樞密直學(xué)士
戚綸、昭宣使劉承珪計度發(fā)運。綸知杭州,以龍圖閣待制王曉代??褪∈共芾谩⑽骶┳蟛貛焓箯埦白?、供備庫使藍繼宗相度行宮道路;內(nèi)供奉官李懷 、殿頭郝昭信句當修造及省廚;內(nèi)供奉官史崇貴、高品趙履信同管行宮橋梁道路:并取陳堯叟等指揮,仍迭入奏事。
二十四日,上封事者言:「〔南〕郊,兵部及諸寺監(jiān)、太常禮院差前資幕職州縣官并在京百司人吏行事,無定員數(shù),多是身不在京,許人投狀,創(chuàng)給公驗減選。欲望自今先定合用員數(shù)申中書,以無違礙官差,并須親赴行事,方得出給公驗;如違,委御史臺、禮院覺舉以聞?!箯闹?。
十二月二十四日,又置車駕前后、行宮四面都巡檢三人,同巡檢三人,欄前收后巡檢三人,車駕左右?guī)矙z四人,都大提點排頓三人,整肅行在禁衛(wèi)一人,編排導(dǎo)駕官二人,東京舊城內(nèi)都巡檢使一人、同巡檢使一人,新城內(nèi)都(內(nèi))巡檢使二人,舊城內(nèi)都同巡檢、鈐轄三人,新城內(nèi)巡檢二人,管(內(nèi))[勾]皇城大內(nèi)公事一人,同管勾大內(nèi)公事一人,大內(nèi)(西)[四]面巡檢四人。并以合門、諸司使副、管軍樞密承旨、內(nèi)侍押班、都知充。
四年正月十三日,詳定所上從至(睢)[脽]上及奉祀官從人數(shù):入內(nèi)內(nèi)侍省都知二人、內(nèi)臣五人,內(nèi)侍省都知一人、內(nèi)臣五人,合門使一人,通事舍人二人,帶御器械二人,親王內(nèi)臣一人、知客一人,中書門下(臣)直省官、樞密院知客、押衙各一人。幕次所
留從人:親王、(書)樞密院四人,三司使、學(xué)士、尚書丞郎、上將軍、觀察使已上三人,給諫、知制誥、龍圖閣待制、大卿監(jiān)、三司副使、知雜御史、大將軍、樞密都承旨、防、團、刺史、合門使已上二人,余并一人。仍不得至壇下。升壇職掌人數(shù):中書省十人舁冊,門下省二人捧寶,太常寺六人捧俎,二十二人登歌,禮院三人引贊行事,少府監(jiān)三人供祭玉、酒爵,光祿寺二人酌酒過俎,司天監(jiān)二人設(shè)神位,太府寺一人供幣,將作監(jiān)一人掌香火。從之。
大中祥符元年四月二十四日,殿中侍御史崔憲言:「近差行事官,或初登仕路,或久在外官,不習(xí)祠祭禮儀。望自今并先赴齋宮習(xí)儀?!箯闹?。
九月二十二日,詔:「群臣有期喪未滿,余服未卒哭者,不得預(yù)祭。敢有隱匿,遇赦不原?!棺允谴箪虢杂么酥?。
五年九月三日,詔:「大禮、朝會,據(jù)《儀制》,京官并赴陪位。自今不至者,令御史彈奏?!?
六年三月六日,詔:「應(yīng)祠祀行事官,并須早入致齋。遇大禮,行事官并午前集朝堂?!瓜仁丘嬒刃Q,太祝馮綬致齋后至,為監(jiān)祭使所糾,故申明之。
七年二月八〔日〕,詔:「行事官、諸司職掌奉祀,行事懈慢者,委御史臺糾察,重加其罪,遇赦不原?!?
八月二十七日,詔:「齋郎、室長每年預(yù)五大饗,行事無遺闕,放一選;一年內(nèi)全不到者,殿一選;預(yù)一兩次者,勤,守本出身選。仍給歷,于歲給具逐人行事度數(shù)聞奏,定為永式?!?
八年七月二十七日,中書門下言:「舊制,祀昊天
上帝及饗太廟,并宰臣、參知政事攝事。近歲多遣他官,慮乖嚴重,自今望依舊制?!箯闹?
十月九日,太常禮院言:「諸祠祀獻官數(shù)少,慮虧恭恪。冬至祀昊〔天〕上帝,舊司天監(jiān)一員,今請?zhí)矸肢I官一員。夏至祭皇地祇,舊司天監(jiān)一員,今請?zhí)矸肢I官一員。 百神,舊司天監(jiān)二員,今請?zhí)矸肢I官二員。準禮,兼祝史、齋郎助奠?!箯闹?。
天禧元年正月七日,有司言:「冬至祀圜丘,舊命獻官十四員。伏緣神位甚多,未盡恭恪,望量增七員。雩祀大饗并增一員,夏至、方丘、 祭百神并增二員?!箯闹?
四年閏十二月,太常寺言:「管太祝、奉禮,除授差遣及年小、在外,止有十一員,四季祠祭共使百二十余員。」詔令本寺牒御史臺,取索秘書郎至寺、監(jiān)主簿官位姓名,以十七歲以上堪差攝祗應(yīng)者,與見在寺太祝、奉禮,共三十人為額。自今差攝行事官,應(yīng)奉及五年無遺闕公過者,牒送審官院磨勘引見。內(nèi)有遺闕,曾因祀事犯私罪一兩次已上,即更差攝行事一年,亦送審官院。
仁宗景佑二年二月十五日,詔:「每歲大祠,故事以宰臣攝事者,自今以參知政事、尚書丞郎、學(xué)士奉祠?!?
八月十一日,太常禮院言:「南郊壇第一龕五方帝、大明、神州地祇、天皇(太常)[大帝]、北極,并只差司天監(jiān)、保章正等官行禮。五帝以下皆屬尊神,官秩茍卑,饗接非稱。今參詳,壇第一龕欲差少卿監(jiān)或正郎充獻官,每位各一員。其第二、第三龕并差員外
郎以下,每龕一員。神位多處,量加員數(shù)。如官闕,即差已次官。內(nèi)壝外眾星,并乞量位數(shù),差京官與保章正等官分拜?!乖t可。
康定二年十一月十五日,詔:「南郊行事,鴻臚寺、禮賓院蕃客并于宣德門、景靈宮門外及南郊壇立班,不赴太廟?!?
慶歷七年八月九日,集賢校理、同知禮院邵必言:「準敕,郊禮行事除有父母服不得入太廟、奉慈廟,其景靈宮、南郊壇即聽入。臣竊以南郊、太廟俱為重祀,奉承之意無容異禮。今居父母喪者既不得入太廟,而得與郊祀,郊愈為重,能無妨乎 如聞今非與祀之官,但緣祀事闕職,有父母服者雖不入神門行禮,然皆得至齋宮,其南郊雖至壇所亦無禁止。吉兇相瀆,莫此為甚!且常祀行事官,出入尚先期清道,不得見諸兇穢,今天子親祠郊廟,而返容喪者執(zhí)從其間,尤所不可。臣欲乞今后郊、廟行禮,應(yīng)臣僚有居父母喪而被起者,并不許赴。若以慶澤之行,例須沾錫,亦在朝廷恩旨所及爾,不必屈禮而回容也。」詔禮官定議以(間)[聞]。太常禮院言:「郊祀大禮,國之重事,百司聯(lián)職,僅取濟集。若居喪被起之官悉不豫事,則或有妨闕。但不以慘麤之容接于祭次,則亦可行。按太常新禮:自今宗室及文武百官有遭喪被起及卒哭,赴朝參者,遇大朝會,聽不入。若緣郊祀大禮,惟不入宗廟外,其郊壇、景靈宮得權(quán)從吉服陪位,或差攝行事,著祭服無嫌。伏緣今來遭喪被起者悉
有職事,難以盡廢。欲今后大祭祀,應(yīng)有父母喪被起者,依舊不得入宗廟外,其郊壇所聽權(quán)從吉服,行本職事,唯不得入壝門,庶協(xié)禮意,又不廢官守?!乖t可。
神宗熙寧三年十一月八日,詔應(yīng)系祠祭合差分獻官,只令審官東院準例差攝。
五年正月十九日,詔自今奉祠太廟,命宗室使相以上攝事。先是,侍御史知雜事鄧綰言:「伏見《著令》:郊廟(太祖)[大禮]常以宰臣攝太尉,受誓戒,致齋,動經(jīng)累日,中書政事多所廢滯。祭祀之禮,于古則專以宗伯治神,于唐則宰相之外兼用尚書、嗣王、郡王,下至三品以上職事官通攝。而本朝親行大禮,亞獻、終獻亦有以親王及宗室近親攝事者。方陛下講修百度,政府大臣翊贊萬機,而又使之奉郊廟、四時獻享之禮,實恐淹廢事務(wù)。欲乞明詔有司,凡四時獻享、郊廟大祀,專使宗室近親兼使相者攝上公行事?!构视惺窃t。
八年十一月二十二日,詔:每歲昊天四祭,差兩省以上官攝司徒行事。
十年正月二十九日,侍御史周尹言:「今后宗室使相已上赴太廟大祠行事者,不得臨時托疾避免;如違,請委大宗正司勘劾取旨。如使相已上員數(shù)不多,祠事差攝頻數(shù),即乞自節(jié)使已上相兼差攝?!箯闹?。
元豐三年六月二十八日,詳定郊廟奉祀禮文所言:「先王事祖考,致其力,而又致天下之力,所以盡誠孝也?!吨?
禮》大宗伯職:『大祭祀,王后不與,則攝而薦豆籩徹。』以(比)[此]見當祀必躬親之,蓋致其力也?!抖Y記》曰:『武王奠牧室』牧室:原作「收室」,據(jù)《禮記》原文改。,『率天下諸侯執(zhí)豆籩,駿奔走?!挥衷唬骸河惺掠谔珡R,群昭群穆咸在?!淮酥绿煜铝σ病:笫榔埡?,有侍祠而無助祭,故沈約謂侍祠非舊典,言其無所事也。本朝親祠郊廟,執(zhí)事之官皆一切臨時取充位而已,宗室及陪祠官則無預(yù)于職事,異于用力忘勞、同事神明之意。伏請親祀南郊,薦徹籩豆簠簋俎饌,以朝臣充;太廟以宗(廟)室遙郡刺史已上充?!箯闹?,仍令審官東院、大宗正司選差無過犯堪執(zhí)〔事〕之人。
是日,又言:「《唐六典》:中書侍郎掌貳令之職,凡臨軒冊命大臣,令為之使,則持冊書以授之。若自內(nèi)冊,則以冊書授使者?!褂衷唬骸笣h置中書掌密詔,《周官》內(nèi)史掌王之八柄。掌書王命,蓋中書之任也。古者爵有德而祿有功,必賜爵祿于太廟,故命內(nèi)史讀冊。《洛誥》曰:『戊辰,王在新邑,烝祭歲,文王骍牛一、武王骍牛一。王命作冊,逸祝冊,惟告周公其后?!会屨咴唬喊沦p功,必于祭日,示不敢專也。讀冊告神謂之祝。逸〔?!硟哉?,使史逸讀冊書也?!吨芏Y 內(nèi)史》:『凡命諸侯及孤卿大夫,則冊命之?!弧都澜y(tǒng)》所謂『祭之日,一獻,君降立于阼階之南,南鄉(xiāng)。所命北面,史由郡右執(zhí)冊命之』是也。然則古者褒德賞功于太廟,乃命內(nèi)史讀冊。開寶禮及郊廟、明堂儀注,告神之冊而使中書侍郎讀之,殊為舛誤。蓋贊詞接神者莫如祝,故《郊特牲》
曰:『祝,將命也?!弧吨芏Y 大?!罚合麓蠓蚨?,上士四人,掌六祝之辭以事鬼神示?!秲x禮 少牢饋食禮》記說室中陰厭饗神之節(jié)云:『主人西面,祝在左,主人再拜稽首。?!沧!吃唬盒O某,敢用柔毛剛鬣、嘉薦普淖,用薦歲事于皇祖伯某,以某妃配某氏。尚饗。主人又再拜稽首?!淮藙t讀冊之任也。《開元禮》郊廟、明堂讀祝并命太祝,最為近古。伏請郊廟明堂讀冊改命太祝。」從之,仍差史官攝。
八月十五日,大宗正司言:「奉詔:親祠南郊,薦徹籩豆簠簋俎饌,以朝臣充;太廟以宗室遙郡刺史以上充。今勘會,宗室自郡王、使相以下至遙郡刺史,數(shù)等官位,欲自遙郡防御使以下至遙郡刺史以上選充?!箯闹?。二十七日,詔有司攝事依舊于尚書省受誓。
十一月按此條,《長編》卷三一七系于元豐四年十月甲子(十一日),此文疑有脫誤。,又言:「禮文所詳定到:祭前一日,司尊彝〔帥〕其屬以法陳祭器于堂東,仆射、禮部尚書視滌濯告潔。祭之旦,光祿卿帥其屬取籩豆簠簋實之,禮部尚書帥其屬薦籩豆簠簋,戶部、兵部、工部尚書薦三牲之腥俎,又薦熟俎。畢,禮部尚書徹籩豆。及親祀太廟以宮闈令,圜丘以郊社令掃除?!箯闹?。又言:「皇帝親祠,供〔奉〕官并差命官、選人。乞下太常寺于投狀愿行事官內(nèi)選差,如關(guān)報所屬差,仍令于習(xí)儀前半月,每日赴太常寺教習(xí)朝拜?!箯闹?
十二月,又言:「奉詔:五方岳鎮(zhèn)海瀆共為一壇,系中祠,以五時迎氣日祭之。舊例,中(詞)[祠],審官東院差行事官等。(迄)[乞]今后逐次〔依〕例牒審官東院差攝。」從之。
四年四月十三日,詔:「親祠(比)[北]郊,依南郊儀;如不親祠,上公攝事。仰太常禮院條具以聞?!?
十月二十一日,詳定郊廟奉祀禮文所言:「親祠儀注:皇帝至罍洗,侍中跪取匜沃水,又侍中跪取盤承水,皇帝搢圭盥手。門下侍郎跪取巾于篚以進以:原作「興」,據(jù)《長編》卷三一八改。。謹按《周禮》:小臣,上士四人,大祭祀沃王盥;御仆,下士十有二人,大祭祀相盥而登。鄭氏注云:相盥者,謂奉盤授巾。則是周以上士沃盥、下士相盥也。唐開元中施恭本駁奏:舊封禪禮八條,其略以謂盥手洗爵,人君將致潔而尊神,故使小臣為之。今侍中,大臣也,而沃盥于人君;太祝,小臣也,乃詔祝于天神,非禮也。今侍中名則吉官,非復(fù)漢魏執(zhí)虎子之班,漢禮侍中行之則可,今以侍中為之,非也。門下侍郎在漢與侍中俱領(lǐng)門下眾事,郊廟則一人執(zhí)蓋,臨軒朝會則一人執(zhí)麾。其官給事于黃闥之內(nèi),故曰黃門侍郎。今之所受,皆是執(zhí)政官,非昔執(zhí)麾蓋之任,而使之進巾,是又循名而不察其實也。伏請親祠,以御藥院內(nèi)臣一員沃盥,一員授巾。」從之。
二十七日,又言:「古者神民不雜,禮刑易制,治禮之官常得以治禮,事神之官常得以事神。故《周官》,王與后不親祭事,則宗伯攝。自漢以來,官不得其職,太尉掌郊祀亞獻掌:原作「?!梗瑩?jù)《長編》卷三一九改。,光祿掌三獻。太尉掌兵,今則為三公;光祿本掌宮殿門戶,皆非祠官之任。伏請祠祭,應(yīng)攝太尉并以禮部尚書充。如正官闕,則南北郊以中書臣僚攝,太廟以
宗室攝。其余及亞獻,太常卿并以太常禮院主判官攝;其光祿卿并罷終獻,仍以太常卿行禮。又博士之官掌贊相祭祀,本朝始有監(jiān)禮之名,今若俾之攝行祠事,正合古意。緣已有御史監(jiān)祭,合罷監(jiān)禮?!乖t:「自今南北郊,差執(zhí)政官為初獻,禮部尚書、侍郎為亞獻,太常卿少為終獻。諸祠祭,禮部尚書、侍郎、太常卿為初獻,太常少卿、禮部、祠部郎中、員外郎為亞獻,太常博士為終獻。宗廟,親王宗室使相、節(jié)度使為初獻,宗室正任已上為亞獻、終獻。已上如闕,即遞差以次官充。仍罷監(jiān)禮?!?
是日,又言:「《周官》太史之職:正歲年以序事,頒告朔于邦國。自漢以來,皆以司天時日星災(zāi)祥之事。至唐改為司天臺,職任如舊,惟置諸生掌布諸壇神位。本朝大中祥符中,增司天監(jiān)為二員,分獻昊天上帝壇第一陔五方帝以下九位。自后又命他官攝司天監(jiān)行事。夫日官既非習(xí)禮事神之司,又假其官名以行禮,殆非禮意。伏請應(yīng)以司天監(jiān)分獻者改差禮官?!箯闹?
七月按下條「十月十三日」,據(jù)《長編》卷三四○,乃元豐六年,則此七月疑亦是元豐六年七月。以下數(shù)條年代均錯亂。,秘書少監(jiān)孫覺言:「今后遇闕監(jiān)祭,令預(yù)牒太常博士;如有妨闕,即申尚書吏部差曾任臺諫并館職清資官;又闕,差知州資序人。其太祝并差進士出身人?!箯闹?。
〔元豐六年〕十月十三日,南郊禮儀使言:將來南郊行禮,當差行事官。詔更不用試差攝試:原作「式」,據(jù)《長編》卷三四○改。,止以見任兩省、御史并六曹侍郎、
待制以上,仍不限員數(shù)。今后準此。其儀仗內(nèi)六引,開封牧令闕牧:原作「收」,據(jù)《長編》卷三四○改。,差知府、知縣;太常卿闕,差少卿;司徒闕,差戶部尚書,又闕,差侍郎;御史大夫闕,差中丞;兵部尚書闕,差侍郎「差」下原衍「中丞兵部尚書闕差」八字,據(jù)《長編》卷三四○刪。。其僚佐即依條差官。
七年十月七年:按下文「又言」一條,本書《禮》一之三一及《長編》卷三一七均系于元豐四年十月,則此「七年」當為「四年」之誤。,詳定郊廟奉祀禮文所言:「《唐六典》:大朝會、大祭祀,則侍中版奏中嚴外辦,以為出入之節(jié)。輿駕還宮,則請解嚴,告禮成也。竊詳侍中之職,掌出納帝命,凡軍國之務(wù),與中書令參總焉。唐以來謂之真宰相,非復(fù)秦之丞相史?!锻ǖ洹吩唬骸盖貫槭?才)[中],本丞相史?!?jié)h魏掌御物之任。而使之奏中嚴外辦及請解嚴,殊不應(yīng)禮?!吨芄佟罚盒∽诓捍蠹漓敫鏁r于王,告?zhèn)溆谕酢?;肆師肆師:原作「隸師」,據(jù)《周禮 春官宗伯》改。下同。,『凡祭祀禮成,則告事畢』。小宗伯,春官之貳,則今禮部侍郎之比;肆師,春官之屬,則今禮部郎中之比也。伏請奏中嚴外辦以禮部侍郎,解嚴以禮部郎中掌之?!褂盅裕骸浮吨芏Y》大宰之職:祀五帝之日祀:原作「此」,據(jù)《周禮》改。,『贊玉幣爵之事。祀大神示亦如之,享先王亦如之,贊玉幾玉爵?!挥中≡字殻骸悍布漓?,贊玉幣爵之事。凡受爵之事,凡受幣之事?!粐紡R、明堂禮,以郊社令設(shè)玉幣,太祝取玉幣以授侍中,進皇帝;門下侍郎取爵進皇帝。奠、爵皆未合禮。伏請郊廟、明堂,命吏部尚書一員奉玉幣,吏部侍郎一員奉爵,以次從皇帝至神坐前。左仆射闕則右仆射。以玉幣進皇帝,奠于地。及酌獻,尚書左丞闕則右丞。以爵授仆射,進爵皇帝。酌獻訖,侍郎受爵以贊飲福及焚燎外受:原脫,據(jù)《長編》卷三一七補。,宗廟仍尚
書設(shè)玉幾?!箯闹?。
十二月二日,尚書禮部言:「太官令遇祠祭行禮,合先以常服升壇殿陳設(shè)畢,改服本品祭服,同奉禮、太祝立于 罍之次。」從之。
哲宗元佑元年六月十六日,中書省言:「向者祠官、御史每奉祠已事之日,雖城內(nèi),例各歸休,更不赴朝謁等。所以祭日前三刻設(shè)位,具籩豆;祭前一刻,監(jiān)祭點閱畢,然后行事。與夫辨色而朝,二者不可得而兼也。昨因御史楊畏申請,自后城內(nèi)祠事畢,仍赴起居,拜表行香,赴燕入局。由此,恭君事神之道常略其一:欲辨色而朝,則須中夜而起,先時而祭,是恭于君而略于神也;欲祭前三刻奉祀,則辨色之趨固不逮矣。夫齋心一意以奉祠祀,猶恐未盡其至誠,今怵迫從事,憂其不逮,恐非以齋戒之道。欲應(yīng)今后城內(nèi)祠事畢,行事官并免赴起居、拜表行香、赴燕,止令入局。所貴恭事之心,情文兩盡。」從之。
六年七月二十七日,太常寺言:「本寺《祀儀》:祀天地、宗廟,登歌節(jié)奏,協(xié)律郎舉麾,其余大中小祠并不與。竊以諸壇祠祀,歌詞、樂器之類與夫節(jié)奏,務(wù)要整齊,協(xié)律郎若不與祭,無由檢察。自來同日數(shù)祭,闕行事官,并申尚書吏部差待次官充攝。欲乞今后祠祭用樂處,若不與享祀天地、宗廟同日,其祠祭闕官,即輪協(xié)律郎充攝,因使審聽樂曲;余闕,即申吏部差官?!箯闹?。
七年正月二十
二日,太常寺言:「本朝因唐之舊,以御史為監(jiān)(察)[祭],使輪知;太常禮院官監(jiān)禮。近年以博士為獻官,遂罷監(jiān)禮,惟御史專視祀事。然御史多闕員,博士雖可權(quán)攝監(jiān)祭,又或不赴,遂以他官攝事,無所督察。乞每祠以博士監(jiān)禮如故?!箯闹3鐚幦?,復(fù)專以御史監(jiān)祭,遂罷監(jiān)禮。
八年正月十九日,詔:「應(yīng)大祠,差禮部尚書、侍郎、太常卿為初獻,已受誓戒而有故不赴,若禮部郎官為亞獻,自可攝初獻外,余官即令本祭內(nèi)官高者通攝。謂如職事郎官奉俎,而博士或吏部差到官為亞獻,即令奉俎職事官攝初獻之類?!?
元符元年六月,太常寺言:「請光祿寺官今后每遇祠祭,已受誓戒后,及中小祠散齋日分,其約束事體并從《祀儀》禁止。郊社今亦乞依此?!箯闹?。
徽宗崇寧元年四月七日,太常寺言:「諸祀天地,宰臣、執(zhí)政官已受誓戒,有故不赴,以本祭內(nèi)職事官高者攝。亞獻以禮部尚書、侍郎;有故或闕,(伏)[依]次輪差五曹長貳;又闕,即輪給舍、諫議。終獻官以太常卿、少,禮、祠部郎官;有故或闕,即差比司官比:疑誤。;又闕,依次輪差五曹郎官。其奉俎,以戶部、工部長貳;有故或闕,即戶、兵、工部通差;又闕,以逐部郎官攝。應(yīng)行事官雖本職獨員,并不許免。內(nèi)六曹官,如遇本曹四部止有一員者,聽免,仍申本曹,關(guān)吏部?!箯闹?。
大觀元年二月六日,監(jiān)察御史王亶言:「伏 神宗皇帝稱情立文,著為一代成憲,祠祭格令,所委行事官以大中小祠定其職位。
今捧俎官,有用戶、兵、工部郎官以上;至于獻官或闕,則吏部所差多是班秩在郎官之下。輕重先后,情文不稱,望下有司講究?!褂谑翘K卵裕骸刚堊越裥惺鹿僖栏癫?,及遞差以次官外,若闕初獻,聽報秘書省,以長貳充。亞獻、終獻禮官闕,以太常丞;闕,以秘書丞以下充;又闕,本省直報尚書吏部,仍報太常寺。監(jiān)祭御史闕,聽輪博士;又闕,報尚書吏部。其吏部差官攝初獻,光祿卿、少以朝奉大夫以上充;戶部、兵部、工部郎官、監(jiān)察御史亞獻以朝奉郎以上;內(nèi)監(jiān)察御史以親民人充。終獻禮官以通直郎以上。仍著為令?!箯闹?。
政和二年四月二十日,詔:「祀為國之大事,茍失其儀,何以享神 比聞祠祀,類多簡惰,執(zhí)事之人代名者十有七八。加之容止全無莊肅,牲牢不依祀料,失嚴奉神祇祖考之意。自今大祠,御前不時差官詣祠檢察,不如禮令,具實以聞;尚敢弗虔,重置于法。」
三年五月十五日,臣僚言:「奉祠之官,祗赴祠事,多于受誓點饌之后方至。蓋是吏部所差外官攝行,既無人從,又太常寺贊者不肯前期指說,緣此后時,遂至闕誤。」詔自今差在京厘務(wù)官。
四年八月十二日,太常寺言:「祠事監(jiān)祭差監(jiān)察御史;不足,以太常博士;又不足,則吏部差官,不諳糾察之職。今后太常博士闕,乞輪六曹郎官或秘書省官充攝監(jiān)祭?!箯闹?。
六年十月二十八日,冬祀大禮使司言:「太廟行禮,樽罍酌酒,十室止差宗室一員,往來
交錯,不至肅靜。及奏奉神主并禮畢(奏)[奉]納,自來止差太常寺吏人御前躬奏,殊失嚴奉之體?!乖t:酌酒每室差一員,奉納神主等改差侍從官一員,令本寺吏人引贊。
八年正月二十四日,內(nèi)出手詔:「古者祭必擇士,所以致其恭且嚴者如此。今太常歲祠,因仍舊例,差吏部(侍)[待]次官攝事,老疾罷癃,謾不簡擇,非致恭之意也。自今輪差宗學(xué)及書局官,吏部差官并罷。」
宣和七年八月五日,中書省言:「勘會冬祀、夏祭大禮,依例詔致仕、宮觀、前宰臣、執(zhí)政官赴闕陪位?!骨霸壮肌⑻崤e西京嵩山(嵩)[崇]福宮余深,前執(zhí)政大名尹徐處仁、河南尹王襄、提舉西京嵩山(嵩)[崇]福宮薛昂、提舉(毫)[亳]州明道宮范致虛,詔并令赴闕陪位。
高宗紹興八年十二月七日,前同知大宗正事、安定郡王令廣言:「恭 詔書,太祖皇帝之后擇屬近而行尊者,列土而王,常令從獻于郊廟,世世勿絕。巨忝冒襲封,緣衰老多病,拜跪艱難,如遇大禮,乞免從獻,止乞陪位?!箯闹?。
紹興十三年八月十九日,禮部、太常寺言:「紹興十年明堂大禮前一日朝饗太廟,除薦籩豆官更不差官外,其薦牛、羊、豕俎官更不逐室差官,系差南班宗室三員詣諸室薦牛、羊、豕俎行事。其籩豆簠簋先次設(shè)置,更不差官薦奠。內(nèi)依(議)[儀]合徹籩豆,系薦牛俎官兼徹籩豆行事。今來郊祀大禮前一日朝饗太廟,欲乞依上件禮例施行。」詔依。后皆仿此。
紹興十三年八月二十五日,禮
部、太常寺言:「今來郊祀大禮并朝獻景靈宮、朝饗太廟,合差贊者一百二十四人;并同日分祭太社、太稷,合差贊者八人;并同日分命九宮貴神,合差贊者七人。共合用贊者一百三十九人。所有今來郊祀大禮,除見管贊者二十五人外,其余見闕贊者一百一十四人。今措置于下項去處差借:正名貼司已上不居父母服制之人,于大禮前四十日當官封臂,保明正身,發(fā)遣赴太常寺教習(xí)。吏部七司三十五人,戶部五司三十五人,兵部四司一十五人,太府、司農(nóng)寺、國子監(jiān)、官告院各五人,軍器、將作監(jiān)、大宗正司各三人。」詔依。自后仿此。
二十六日,吏部言:「將來郊祀大禮,據(jù)太常寺狀,今來景靈宮、諸殿、太廟、別廟、圓壇、分詣九宮貴神、社稷,合差捧執(zhí)籩豆簠簋執(zhí)事等官一百余員,兵部又差儀仗,內(nèi)合用攝殿中侍御史二十四員,共及一百三十員,并令本部差撥。竊緣尚書左選在部官員數(shù)不多,今相度,欲乞候?qū)聿罟偃?,如京朝官闕少,即差選人或大小使臣。若不足,更于臨安府并管下縣鎮(zhèn)見任及寄居待闕文武官內(nèi)那差,候事畢日歸還本處。如又無官可差,仍乞于三省行首司已參堂官內(nèi)差撥。其所差官并不許辭避。所有在部承務(wù)郎以上并大小使臣及參堂官,乞自今年九月一日權(quán)住給假出外,并選人亦不許歸鄉(xiāng)指射。如巳授差遣官,除見闕合赴任官外,余不許朝辭?!乖t除臨安府并管下
見任寄居待闕、參堂官準備朝廷差撥外,余〔依〕。
同日,禮部、太常寺言:「紹興十年明堂大禮前一日朝饗太廟,薦香燈官一十一員,系令大宗正司依自來例差南班宗室充。所有今來郊祀大禮前一日朝饗太廟,合差薦香燈官,欲乞依禮例施行?!乖t依。后皆仿此。
二十八日,禮部、太常寺言:「紹興十年明堂大禮并前二日朝獻景靈宮、前一日朝饗太廟,所差行事官系太常寺具行事官窠目申中書省差官。所有今來郊祀大禮,所差行事官欲乞依禮例施行?!乖t依。后皆仿此。
二十九日,禮部、太常寺言:「今具下項:一、將來郊祀大禮,壇上正配四位,合差捧執(zhí)籩豆俎官二十四員、舉鼎官一十六員。欲乞依禮例,從太常寺具窠目申吏部差官,并前一月趁赴習(xí)儀。一、將來郊祀大禮前一日朝饗太廟,依儀合差捧俎官六十六員。今欲乞依禮例,于所差圓壇捧執(zhí)籩豆等官四十員、并圓壇奉禮郎一員,就充太廟捧俎官行事外,見闕一十六員,乞從太常寺申吏部差官。一、在京遇冬祀大禮,隨所差分獻官員數(shù),合差奉禮郎一員,并龕壝木爵官一員,并系吏部差官。所有今來郊祀大禮,除第一龕合差奉禮郎一十員,乞依例令吏部差官,前一月趁赴教習(xí)外,所有其余合差奉禮郎并龕壝木爵官,乞從逐次明堂禮例更不差官,令執(zhí)事人充代。一、將來郊祀大禮,合差供亞、終獻匏爵及盥洗、拭爵巾官,并分詣別廟
九宮貴神、太社、太稷、較門奉禮郎等官,乞從本寺具窠目申吏部差官施行?!乖t依。
九月二十日,內(nèi)侍省言:「據(jù)點班申:契勘將來郊祀大禮,本省依令格,合差使臣共七十九員。雖隨宜裁減,并依例送入內(nèi)省差人外,其余窠目又令兼并主管,每員不下三兩處,尚合使三十一員。緣即今本省止有使臣三人,寄班祗候一十二人,委是差撥不足。伏望敷奏,于吏部見任得替、寄居、待闕、已未到部、日前曾任寄班祗候、大小使臣內(nèi)踏逐指差一十員;如不足,于小使臣內(nèi)指差。不許辭避,并前一月到省,與使臣寄班袞同排備干辦,應(yīng)奉郊祀大禮事務(wù)。差遣事畢無遺闕,發(fā)遣歸部?!乖t依。
同日,禮部、太常寺言:「今來郊祀大禮,前一日朝饗太廟,依(議)[儀],設(shè)七祀并配饗功臣位于殿下。昨紹興十年明堂大禮前一日朝饗太廟,祀七祀并配饗功臣,合差獻官二員,系朝廷降 差官,其七祀太祝一員系吏部差官。所有今來郊祀大禮,欲乞依禮例差官施行。」詔依。后皆仿此。
四日四日:疑是「同日」之誤。,禮部、太常寺言:「今具下項:一、自來大禮前一日朝饗太廟,合差舉冊官四員,系南班宗室充。昨紹興十年明堂大禮前一日朝饗太廟,舉冊官當時所差宗室員數(shù)不足,止就差明堂舉冊文臣四員通袞行事。所有今來郊祀大禮前一日朝饗太廟,舉冊官欲乞依禮例施行。一、將來郊祀大禮,神位系七百七十一位。今來除正配四位外,有從祀
神位七百六十七位,依禮例合差分獻官一百員。乞從太常寺具窠目申中書省差官?!乖t依。后皆仿此。
同日,禮部、太常寺言:「檢會國朝故事,大中祥符五年詳定所言:恭謝玉皇禮例,應(yīng)(郡)[群]官并應(yīng)奉人如有期周以上服,及自余服制未經(jīng)卒哭,不得升殿預(yù)(視)[祀]事。所有今來郊祀大禮,應(yīng)(郡)[群]官并應(yīng)奉人如有服制,乞依上件禮例施行?!乖t依。自后仿此。至隆興二年七月二十二日,禮部、太常寺言:「檢準紹興三十一年八月十五日權(quán)禮部侍郎金安節(jié)等言:『檢會大中祥符五年恭謝玉皇大帝,詳定所言:群官有期以上服及余服未卒哭,不得升殿預(yù)祀事。從之。又檢會天圣五年禮院奏:乞今后依準唐貞元詔書,百官有私喪期以下、緦以上公除者,聽赴宗廟之祭。詔可。契勘大中祥符指揮既稱余服,即該緦麻以上,其緦麻之服三月而除,限以卒哭,于理未盡。所有今來明堂大禮及朝獻景靈(官)[宮]、朝饗太廟,行事、執(zhí)事、應(yīng)奉官,并乞依天圣五年典故施行。』契勘今來郊祀大禮及朝獻景靈宮、朝饗太廟,行事、執(zhí)事、應(yīng)奉官并乞依天圣五年典故及已降指揮施行?!乖t依。
同日,禮部、太常寺言:今具下項:一、紹興十年明堂大禮前一日朝饗太廟,進幣爵酒官兼進瓚。所有今來郊祀大禮前一日朝饗太廟,欲依禮例施行。一、自來大禮并前二日朝獻景靈宮,依儀合差刑部尚書實鑊水,刑部侍郎增沃鑊水。內(nèi)前一日朝饗太廟,系差南班宗室充實鑊水、增沃鑊水官。所有今來郊祀大禮,欲乞依禮例,(其)[具]窠目申中書省差官?!乖t依。后皆仿此。
十三日原有眉批:「此下三條移前?!拱矗寒斠浦痢抖Y》一之一九「九月二十日」條之前。,吏部言:「據(jù)兵部關(guān)到,差儀仗、監(jiān)門并太常寺徹殘燭及赍香、儀鸞司三頓部役小使臣。除依條將見在部合著短使人差撥外,緣即目合著短使人止有三二十員,不住據(jù)諸官司報到差檢
視面并管押川陜告敕、祠部度牒等官文字。今準尚書左選關(guān)到:將來太常寺等處關(guān)申差官日,如京朝官闕少,即差選人或大小使臣。其諸門管鑰使臣亦未曾差撥及緩急事故之人。今相度,如無官司關(guān)報到差官文字到部,除依條先差合著短使人外;如不足,將見在部待次住程人并從下差撥。其所差官,若授住程差遣付身,又以過滿及官司踏逐指差等不許辭免,并候過將來大禮依舊。今后如每遇大禮,乞依此施行。」詔依。
十四日,禮部、太常寺言:「自來大禮前二日朝獻景靈宮,俟皇帝詣圣祖天尊大帝位行禮畢,合差侍從官詣神御殿分詣行禮。所有今來郊祀大禮前二日朝獻景靈宮,欲乞差侍從官三員,內(nèi)一員詣中殿祖宗諸帝神御前行禮,二員詣元天大圣后并諸后神御前行禮。」詔依。后皆仿此。
同日,禮部、太常寺言:「檢會紹興十年明堂大禮,其所差南班宗室,如內(nèi)有見在紹興府官,指揮大宗正司令逐官于正習(xí)儀前十日到行在。所有今來郊祀大禮,其所差南班宗室,如內(nèi)有見在紹興府官,欲乞依上件指揮施行。」詔依。后皆仿此。
二十三日,樞密院言:「入內(nèi)內(nèi)侍省申:『準御寶批下本省奏,據(jù)點班申:契勘昨明堂大禮,除相兼窠目外,實使臣五十五人。即日外務(wù)并見祗候使臣,除年小外,見管一十八人;并近借到在外差遣等使臣六人,通共止有二十四人。若依明堂大禮窠目差人,尚
闕三十一人。緣今來郊祀大禮,比之明堂大禮,增添窠目、人數(shù)未定,今欲乞所借使臣并不許占留。數(shù)內(nèi)合差供祠執(zhí)事使臣,乞依紹興十年例止差八人,宮闈令止差六人。內(nèi)除就差太廟干辦官二人外,余合貼差四人。或更有添差人數(shù),從散祗候相度差撥。」詔依。
十月十日,太常寺言:「勘會今來郊祀大禮,已降指揮,所差行事官令太常寺具窠目申中書省差官。所有郊祀大禮前〔二〕日朝獻景靈宮、前一日朝饗太廟,合差亞獻、終獻各一員?!乖t:亞獻差安德軍節(jié)度使、知大宗正事士;終獻,揚州觀察使、同知大宗正事士士;疑是「士大二」。。紹興十六年至二十八年亞獻:普安郡王。干道元年:鄧王 。三年、六年:慶王愷。九年、淳熙三年:皇太子惇。紹興十六年至二十八年終獻:恩平郡王璩。內(nèi)二十二年,知大宗正事士街。干道元年:慶王愷。三年、六年:恭王惇。九年、淳熙三年:少保、岳陽軍節(jié)度使、永陽郡王居廣。
二十六日,尚書省言:「吏部差到待次官充郊祀大禮執(zhí)事官等,其習(xí)儀、宿齋依已降指揮支破吃食折羊錢,入歷批請。緣內(nèi)有不曾將到請受文歷,及未有文歷之人,有妨批勘;兼無當直人從,理宜措置。」詔:「令臨安府,每員各支折食錢十貫文,系省錢內(nèi)支撥。仍令本府日下于見管將兵或廂軍內(nèi),每員差撥兵士二人隨逐祗應(yīng)?!购蠼苑麓?。
二十八日,禮部、太常寺言:「據(jù)修武郎程宗亮等八十五員狀:『各蒙吏部發(fā)遣前來太常寺,充捧執(zhí)籩豆簠簋等官,系赴圓壇、太廟、景靈宮行事。緣各系是在部官,即無轎馬,竊慮臨時趁赴不前。欲乞備申朝廷,下所屬,
權(quán)行各關(guān)借馬一匹、兵士二人?!唤衿蹩?,伏乞朝廷指揮,于殿前司權(quán)行每員差借馬一匹,鞍轡全,并控馬兵士二人;及乞支破逐官每員到幕次 號二道。」詔依。后仿此。
紹興十三年十一月十六日,詔:「郊祀大禮應(yīng)行事、執(zhí)事官等,務(wù)在嚴肅,如有懈怠不恭,令合門取旨,送御史臺?!棺允敲坑鲇H郊,并降此詔。
紹興十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詔監(jiān)贍軍東酒庫杜欽云、臨安府錄事參軍馬亮,以郊祀行事失儀,各降一官。為御史所劾也。
紹興二十七年十一月三日,禮部侍郎周方崇言:「上辛祈谷、孟夏雩祀、夏日至祭皇地祇、季〔秋〕祀上帝、冬日至祀昊天上帝,皆嚴配以祖宗,縟典祲容,與親祠等。是以《政和新禮》,初獻之官必以執(zhí)政。頃權(quán)臣憚于齋戒,凡此五祀,但遣侍從,循習(xí)既久,遂為故事。冬日至與高禖之祠既已分命宰臣,獨上辛、夏秋四祀未還舊制。望申詔有司,自來歲始,以宰執(zhí)將事?!乖t依祖宗典故。
紹興二十八年十一月二十六日,監(jiān)察御史任古等言:「郊祀大禮圜壇行事一「一」字疑衍或誤。,皇帝第三次升壇時,其樞密都承旨陳正同不赴前導(dǎo)?!乖t罰銅十斤。
二十九年十月二十一日,〔禮〕部、太常寺言:「冬日至祀昊天上帝系大祀,數(shù)內(nèi)差初獻一員,以宰執(zhí)充。于受誓戒以后散齋內(nèi),有告廟、奉謚冊寶、奉慰。竊慮宰執(zhí)職事相妨,若依舊例差侍從官充攝初獻行事,即無妨礙。」從之。時奉上顯仁皇后謚冊故也。
三十年三月十三日,御史臺檢法官、攝監(jiān)察御史張闡言:「三月九日出火祀大辰,監(jiān)察行事,有吏部差右宣教郎、攝太官令施興祖飲酒至醉,衩袒監(jiān)視宰殺,喧鬧不肅。」詔(時)[特]降一官,仍依沖替人例。
七月二十六日,禮部員外郎洪邁言:「每歲大祀五十五,中祀四,小祀十四。自獻官之外,必用奉禮授幣、太(祀)[祝]筴祝、太官令酌酒。而大祠又有兵、工部官、光祿卿丞、太社令。至于
天地、高禖、感生帝,□用執(zhí)政將禮。設(shè)八佾之舞,鍾磬備樂,則又〔有〕太常卿、丞,宮架、登歌兩協(xié)律郎。歲所差官,亡慮數(shù)百。比年以來,(為)[惟]兵、工捧俎以本部長貳官行事,而光祿卿、丞時以太常攝領(lǐng),其它率于兩銓在選者取之。除受誓、散齋外,當于祠所致齋二日。南至郊壇,西至惠照院,北至九宮壇,皆與城市隔絕,士大夫逆旅相去或至數(shù)十里,一遇行事,則告(敕)[飭]囊橐,預(yù)謀寄寓。州縣遠人不閑俎豆儀范,梗野不中法式,既憂且懼,豈復(fù)有齋栗之心交于神明 望今后祠祭,令禮部具合差官關(guān)報吏部,許于寺監(jiān)簿、編修、刪定、學(xué)官、宮教授、六曹架閣、六院厘務(wù)官內(nèi)輪行差攝。」吏、禮部、太常寺看詳:「欲依本官所乞事理,每歲中,大、中、小祀令太常寺具合差官窠目申禮部,備關(guān)吏部,籍定輪差職位,下太常寺照會。如遇差官不足,令吏部帖京局厘務(wù)官充攝行事,并不許辭避?!箯闹?。
干道三年閏七月七日,宰執(zhí)以禮官定郊廟祠祭事進呈,上曰:「訪聞致齋處多飲酒喧笑者,可令監(jiān)察御史須俟祠祭一切了畢,方許退?!瓜仁?,月行近心大星,宰執(zhí)次日奏對,上憂懼天戒,形于玉色,因言:「近時祭祀全不嚴肅,何以感格天地 可令禮官條具措置約束?!辜榷M呈,乃有是命。
干道四年九月十一日,臣僚言:「國家每歲祀天地并高
禖,以宰執(zhí)為初獻,余大祀以侍從、卿、監(jiān)為之。自紹興三十一年冬祀,宰執(zhí)以職事有妨,后并差侍從官行禮,余大祀或以館職代之。今年雩祀雖已差宰臣為初獻,立夏、立秋祀太一差中書舍人,然未能盡如舊制。乞自今祭祀并依禮儀差官?!箯闹?。
六年十月二日,嗣濮王士輵言:「今來郊祀日近,緣年踰七十,筋力稍退,乞免差行事,止令陪位?!箯闹?。九年亦依所請免差。
七年十一月六日,士輵言:「濮安懿王神主神貌在紹興府光孝寺奉安,每年四仲享差三獻官,依格以子侄為亞、終獻。舊系紹興府行司差南班官權(quán)充,今行司已并歸行在宗司,乞每遇四仲饗月,就差本位子侄或紹興府見任寄居待闕宗室,以長幼次序,許牒紹興府權(quán)差行事?!箯闹?
十月十六日十月:疑是十一月或十二月。臣僚言:「比歲有司差行事官,或臨期稱疾,則令以次官通攝,漫無檢束。淳化中臣僚有請,應(yīng)祀事稱疾者,遣使同醫(yī)官驗視虛偽,即行降黜。乞詔有司申嚴法禁,庶幾郊(視)[祀]每歲,小大協(xié)恭」。從之。
光宗紹熙二年九月二十七日,詔郊祀大禮差鄭興裔、李裕文、蕭奪里懶、李孝友充都大主管大內(nèi)公事,趙師夔、楊皓、鄧從訓(xùn)、夏執(zhí)中、蕭鷓巴、張子仁、謝淵充行宮使。翌日,詔韋璞差充郊祀大禮主管大內(nèi)公事。
二十八日,詔:郊祀大禮,車駕自太廟詣青城,輅上執(zhí)綏官差權(quán)禮部尚書、兼直學(xué)士院、
兼權(quán)吏部尚書李巘。
寧宗慶元三年八月二十七日,詔:郊祀大禮,霍汝翼、甘昺、李孝純、李孝友、張卓充行宮使,潘師稷充都大主管大內(nèi)公事,郭揚充輦輅前編排引駕臣僚及御營四面巡檢。
禮 宋會要輯稿 禮一 郊祀儀注 饗獻
郊祀儀注
饗獻
太祖干德元年十一月,祀南郊,以皇弟開封尹匡義為亞獻,興元尹光美為終獻。
開寶六年十一月七日,詔以開封尹匡義、興元尹光美充郊廟亞獻、三獻。
九年三月二十三日,中書門下言:「四月四日有事于南郊,請其日升壇奠玉幣訖,不降壇,便奠爵及讀冊文?!乖t依。
太宗至道二年正月十日,親郊,以皇太子為郊廟亞獻,越王元份為終獻。及次齋宮,禮儀使宋白言:「伏詳儀注:朝饗太廟,皇帝先詣罍洗,奠瓚;祀昊天上帝,即未詣罍洗,先奠玉幣。先后之際,恐為未允。請先詣罍洗,后奠玉幣?!沟坼嵴僭紫鄦枺骸盖按肷系?,未詣罍洗而先奠玉幣,于禮可乎 」呂端等對曰:「王者親執(zhí)玉帛以事上帝。玉帛者,接神之物也,于禮尤宜蠲潔。若沃盥而后奠獻,亦足以表虔潔之意?!拱自唬骸溉缭仕?,止一次升壇?!沟?然改容而言曰:「朕親行郊祀,蓋為蒼生祈福。若變禮為允,固當依卿所奏;如合遵舊典,雖百次登降,亦不以為勞?!苟说妊裕骸付Y官所陳,得禮之中?!顾鞆陌鬃h。
咸平二年八月二十八日,禮儀使言:「南郊親祀,舊儀先升壇奠玉幣訖,降壇方詣罍洗,再升壇行禮。至道二年先詣罍洗,后奠玉幣,即是一時新禮?!乖t如舊儀。
五年十一月一日,詔南郊引駕,中書、樞密院行在西,余并依
官次。
十一日,親郊前三日,帝齋于干元殿,尚食進素膳。以雍王元份為郊廟亞獻,兗王元杰為終獻。
天(佑)[禧]三年十一月十九日,奉天書升壇,合祭天地,以皇太子為郊廟亞獻,通王元儼為終獻。禮畢,皇太子賀于殿上,文武百官賀于庭中。
天圣二年十一月十三日,親郊,皇兄、亳州觀察使、樂安郡公惟正攝左武衛(wèi)上將軍、祁國公,為郊廟亞獻;齊州防御使允升攝左領(lǐng)軍衛(wèi)上將軍、萊國公,為終獻。故事:獻官攝上將軍、國公,自是事如儀。
五年十一月十七日,親郊,以樂安郡公惟正為郊廟亞獻,皇兄、潁州防御使允寧為終獻。
八年十一月十九日,親郊,保信軍節(jié)度(使)觀察留后惟正為郊廟亞獻,同州觀察使允寧為終獻。
景佑二年十一月十四日,合祭天地于圓丘,以安化軍節(jié)度(使)觀察留后允讓為郊廟亞獻,貝州觀察使允弼為終獻。
寶元元年十一月十八日,親郊,以(迎)[寧]江軍節(jié)度使、濮安懿王為郊廟亞獻,安化軍節(jié)度觀察留后允弼為終獻。
慶歷元年十一月二十日,親郊,以寧江軍節(jié)度使允讓為郊廟亞獻,安化〔軍〕節(jié)度(使)觀察留后允弼為終獻。
四年十一月,親郊,以寧江軍節(jié)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汝南郡王允讓為郊廟亞獻,武康軍節(jié)度使、北??ね踉叔鰹榻K獻。
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親郊,以汝南
郡王允讓為郊廟亞獻,北海郡王允弼為終獻。
皇佑五年十一月四日,親郊,以汝南郡王允讓為郊廟亞獻,北??ね踉叔鰹榻K獻。
英宗治平二年十一月十六日,親郊,皇子潁王為郊廟亞獻,皇兄涇州觀察使、舒國公從式為終獻。初命東平郡王允弼為三獻,辭以疾,改差襄陽郡王允良,又以疾辭,故命從式。故事,親祠,皇帝將就位,祠官皆回班向帝,須就位乃復(fù)。侍臣跪讀冊,致御名則興。至是,始詔以專奉祠事云。
神宗熙寧元年十一月,合祭天地于南郊,以皇弟、泰寧鎮(zhèn)海軍節(jié)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岐王顥為郊廟亞獻,皇伯、彰德〔軍〕節(jié)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濮國公宗樸為終獻。
七年九月四日,詔岐王顥為南郊亞獻,嘉王頵為終獻。
十一月,以岐王顥為郊廟亞獻,嘉王頵為終獻。
十年九月四日,詔岐王顥為南郊亞獻,嘉王頵為終獻。
十一月二十七日,親郊,以岐王顥為郊廟亞獻,嘉王頵為終獻。
元豐元年十一月五日,詳定禮文所言:「臣等看詳南郊儀注:分獻之官于內(nèi)壝東門之外,公卿之后,重行西向,北上立。皇帝至位,再拜,并隨拜。降神樂止,又隨拜。皇帝將奠配帝之幣,禮生各引分獻官奉玉幣升壇,奠于上下諸神之位訖,各引復(fù)位。初獻、亞獻將升壇,禮生分引諸位獻官
俱詣罍洗,各由其陛。酌奠訖,俱還位。今則獻官在外不拜,不盥手,先期升壇,就位而立;禮生更不贊升降之節(jié),唯贊上香、捧幣、奠爵而已。伏乞自今分獻官行事并如儀注?!?
元豐四年十月十一日,詳定郊廟奉祀禮文〔所〕又言:「《周禮》太宰之職:『祀五帝之日,贊玉幣爵之事。祀大神示亦如之,享先王亦如之,贊玉幾玉爵?!挥中≡字殻骸悍布漓耄澯駧啪糁?,凡受幣之事,凡受爵之事?!粐紡R、明堂禮以郊社令設(shè)玉幣,太祝取玉幣以授侍中,進皇帝。門下侍郎取爵進皇帝。奠、爵皆未合禮。伏請郊廟、明堂令吏部尚書一員奉玉幣,吏部侍郎一員奉爵,以次從皇帝至神坐前。左仆射闕即右仆射。以玉幣進皇帝,奠于地。及酌獻,尚書左丞闕則右丞。以爵受仆射,進爵皇帝。酌獻訖,侍郎受幣受爵以贊飲福及焚燎。外,宗廟仍尚書設(shè)玉幾?!箯闹?。
〔元豐〕六年九月二十七日,禮部言:「親祠南郊舊儀:皇帝進詣昊天上帝神座前,奠玉幣訖,還位,又再升壇進熟。一獻禮畢,即飲福受胙。昨被旨:候亞獻、終獻禮成,然后飲福。則皇帝須再拜升壇。欲乞俟終獻復(fù)位,皇帝于壇下,當午陛前北向飲福。乞于儀注內(nèi)修正?!褂盅裕骸浮吨芏Y》,凡祭祀,王出入則奏《王夏》,明入廟門已用樂矣。今既移祼在作
樂之前,皇帝詣罍洗奏《干安曲》,則入景靈宮門及南郊壝門,亦當奏《干安曲》,庶合古制?!箯闹?。
同日,詔:親祀南郊,候三獻畢升壇飲福。以尚書禮部言:「太常寺狀:『親祀南郊舊儀:皇帝進詣昊天上帝神座前,奠玉幣訖,還位,又再升壇進熟。一獻禮畢,即飲福受胙?!辉t候亞獻、終獻禮成然后飲福。已修入儀注。緣(此)[比]舊儀添此飲福陟降一節(jié),今親祀南郊儀內(nèi),候終獻禮畢飲福,須(臾)[再]升壇。欲乞終獻復(fù)位,皇帝于壇下,當午陛前北向飲福。乞于儀注內(nèi)修正。」并太常少卿葉均等言:「皇帝冬至祀圜丘,內(nèi)皇帝詣飲福位一節(jié),依禮文所申請,朝旨:并候亞獻、終獻行禮畢后,皇帝飲福受胙。今看詳:自來祭祀即無初獻已畢,尚猶立待亞獻行禮之儀。今來皇帝既已一獻,更須退俟于何處 欲乞且依舊儀,皇帝酌獻畢,即飲福,降壇就位如常儀。其景靈宮太廟亦當依此。」帝意在虔恭,故有是詔。
十月十八日,太常博士何洵直言:「郊祀不陳寶瑞,恐未應(yīng)禮。乞于冬至祀圜丘儀增入所司陳異寶及嘉瑞等于樂架之北東西。」詔從之。
哲宗元佑七年十一月十四日,祀昊天上帝于圜丘,以皇叔祖、感德軍節(jié)度使宗景為亞獻,皇伯祖、安定郡王世準為終獻。
元符元年八月六日,三省言:「南郊請依元豐三年,俟終獻禮畢,皇帝再升飲福。仍著為定例?!箯闹?。
十月十七日,以皇弟端王佶為亞獻,莘王(俟)[俁]為終獻。
二年二月二十三日,禮部、太常寺言:「今后南郊大禮,乞令獻官、祝官、贊者并立于逐龕陛之下?!箯闹?。先是南郊大禮,郊壇分獻官、祝官、贊者并立于小次之后,去龕陛稍遠,外壇行事,迫于壇上禮畢,奔走不逮,不能盡虔恭之禮,故有是詔。
〔政和〕四年五月十二日按元符無四年,據(jù)《宋史》卷二一《徽宗紀》,此乃政和四年事,據(jù)補年號。此條應(yīng)移后。,皇帝親祭地于方澤,以皇弟燕王(侯)[俁],亞獻,越王戚為終獻。前期,皇帝散齋二日于別殿,致齋七日于內(nèi)殿,一日于齋宮。舊儀,侍從官設(shè)次青城內(nèi),余就草場。今聽于青城附近官舍設(shè)次,日給食錢,更不具食。祭前一日,奏告太祖皇帝室。殿中監(jiān)設(shè)大次于外壝西門之內(nèi)道北,南向;小次于第二成子階之西,東向。設(shè)皇帝褥位于小次前,東向。設(shè)文武侍臣次于大次前,陪祀、行事官宗室及有司次于外壝南門之外;設(shè)饌幔于內(nèi)壝東西門之外。開瘞坎于壇子階之北壬地。光祿牽牲詣祀所。大晟陳登歌之樂于壇上稍北,南向;設(shè)宮架于壇北內(nèi)壝之外;立舞表于酇綴之間。祭前一日,太史設(shè)皇地祇位于壇上南方,北向,席以槁秸;太祖皇帝位于壇上西方,東向,席以蒲越;神州地祇位于第二成午階,席以槁秸;五官神、岳鎮(zhèn)海瀆各以其方設(shè)位于第二成,山林、川澤、丘陵、墳衍、原隰各以其方設(shè)位于壇下內(nèi)壝之內(nèi),皆席以莞,內(nèi)向。奉禮郎、
禮直官設(shè)皇帝位版于第二成子階之西,東向;飲福位于壇上皇地祇神位東北,南向;望瘞位于瘞坎之南,北向;設(shè)爟火于望瘞位之西,北向。司尊彝帥其屬設(shè)玉、幣篚于酌尊所。次設(shè)籩豆()[簠]簋之位:正、配位皆左十有一籩,右十有一豆,俱為三行。俎一在籩前,二在豆右,為二重;登一,在籩豆間;血盤一,在登之前;簠一、簋一、在籩豆外,簠在左,簋在右。又設(shè)尊罍之位,每位太尊三,著尊二,犧尊、象尊、壺尊、山尊各一。尊皆有罍,以東為上,尊南罍北。又設(shè)篚一于第二成子階之側(cè),實以盤、匜、巾、爵。坫二于正、配位尊罍之次。又設(shè)內(nèi)侍供奉皇帝盥帨位于皇帝版位之前。又設(shè)象尊二、壺尊二,在壇下子階之西,俱南向東上,皆加杓(旲巾),并實水。又設(shè)第二成從祀,每位皆左十籩、右十豆,俱為三行。俎二,在籩、豆前;登一、盤一,神州地祇、五官神用。在籩豆間;簠一、簋一,在籩、豆外,簠在左,簋在右;爵一,置于俎上。內(nèi)壝神位每位皆左二籩、右二豆;俎一,在神位前,爵一次之;簠一、簋一,在爵之前,簠在左,簋在右;登一,在籩、豆之間。又設(shè)尊罍之位:二成每方各犧尊二、山尊二;壇下每方設(shè)蜃尊二、散尊二,在神位之左。蜃尊、散尊外,余皆有罍副之。凡尊、罍皆加杓(旲巾)。又設(shè)正、配位籩、豆、簠、簋、俎、斗、鼎各一于饌幔之內(nèi)。太府卿、少府監(jiān)帥其屬陳玉、幣于篚,皇地祇玉以黃琮,幣以黃。配帝幣亦如之。神州地祇玉以兩圭,有邸,幣以黑。五行、五官、五方、岳鎮(zhèn)
海瀆諸神,幣各從其方色。禮神之玉各置于神位前,瘞玉加于幣。先是郊祀,尊彝籩豆簠簋之類習(xí)用前代,無所考正。上遠稽三代,作郊廟禋祀之器,至是舉而用之,燦然大備。手詔具親祀圜壇門。前期一日,尚輦奉御進輿于垂拱殿,皇帝服通天冠、絳紗袍,乘輿以出,稱警蹕如常儀。乘黃令進玉輅于宣德門外,左輔奏請降輿升輅,至齋宮明禋殿前,回輅南向。左輔奏請降輅乘輿,入齋殿,侍衛(wèi)如常儀。祭日,皇帝服通天冠、絳紗袍,乘輿至大次。禮儀使等分立大次前,有司奏請行事?;实鄯柮嵋猿?,禮儀使等前導(dǎo)。至中壝門外,殿中監(jiān)跪進大圭,皇帝執(zhí)以入,宮架《儀安之樂》作。至午階,樂止,登歌樂作。至第二成版位,東向立,樂止。禮儀使奏請:「有司謹具,請行事?!箤m架作《寧安之樂》、《廣生儲佑之舞》,八成,止,皇帝再拜。禮儀使奏請搢大圭,盥手,登歌樂作。帨手訖,執(zhí)大圭至壇,樂止,登歌,《嘉安之樂》作。殿中監(jiān)進鎮(zhèn)圭,皇帝搢大圭,執(zhí)鎮(zhèn)圭,詣皇地祇神位前,南向跪,奠鎮(zhèn)圭于繅藉,執(zhí)大圭,俛伏,興,搢圭。禮儀使奏請受玉幣。奠訖,俛伏,興,再拜,樂止,《恭安〔之〕樂》作。詣太祖皇帝神位前,西向,奠圭、幣如前儀。禮儀使前導(dǎo)皇帝還版位,登歌,樂作。至位,東向立,樂止。禮部、戶部尚書以下奉饌俎,宮架《豐安之樂》作。奉奠訖,樂止,皇帝再詣罍洗,搢大圭,盥手,登歌,樂作。帨手、洗爵、拭爵訖,執(zhí)大圭至壇上,樂止,登歌,《光安之樂》作。詣皇地祇神位前,搢大圭,跪,執(zhí)爵祭酒。三奠爵訖,執(zhí)圭,俛伏,興,樂止。
太祝讀冊,皇帝再拜訖,登歌,《英安之樂》作。詣太祖皇帝神位前,如前儀?;实圻€版位,登歌,樂作;至位,樂止?;实圻€小次,登歌,樂作。殿中監(jiān)跪受大圭,簾降,樂止,文舞退,武舞進,宮架《文安之樂》作。舞者立定,樂止。亞獻,盥帨訖,作《隆安之樂》、《厚載凝福之舞》。禮畢,樂止。終獻行禮如前儀?;实墼勶嫺N?,登歌,樂作;至位,樂止,《禧安之樂》作?;实墼侔?,搢圭,跪受爵,祭酒,三啐酒,奠爵,受俎,奠俎,受摶黍豆。既奠,再受爵飲福。訖,奠爵,執(zhí)圭,俛伏,興,再拜,樂止,皇帝還版位如前儀。禮部、戶部尚書撤俎豆,登歌,《成安之樂》作;卒撤,樂止,禮部尚書等降復(fù)位。禮直(宮)[官]曰「賜胙」,行事、陪祀官再拜,宮架《寧安之樂》作,一成,止?;实墼勍幬?,登歌,樂作。降自子階,樂作,宮架樂作。至位,北向立,樂止。禮直官曰「可瘞」,舉爟火,瘞半坎。禮儀使跪奏禮畢,宮架樂作?;实鄢鲋袎瞄T,殿中監(jiān)受大圭?;实壑链蟠?,樂止。有司奏「解嚴」。皇帝常服,乘大輦還齋宮,鼓吹振作?;实凵俟俜Q賀?;实劢底?,鳴鞭,殿上侍立官以次退,所司放仗還內(nèi),如常儀。
徽宗建中靖國元年十月十七日,詔南郊以皇弟衛(wèi)王(俟)[俁]為亞獻,蔡王似為終獻。崇寧三年親祀同。
大觀四年十一月三日冬至,祀天于圜壇,以皇弟燕王(侯)[俁]為亞獻,趙王戚為終獻。
政和三年十一月五日,帝
躬上神宗皇帝、哲宗皇帝徽號冊寶于太廟。越翌日,祀昊天上帝于圜丘,以皇弟燕王(俟)[俁]為亞獻、越王戚為終獻。
六年十一月八日,朝獻景靈宮。九日,朝享太廟。翌日,祀昊天上帝于圜壇,皇弟燕王(俟)[俁]為亞獻,越王戚為終獻。
高宗紹興二年,太常寺每歲常祀,夏日(致)[至]祭皇地祇,系于行在錢湖門外惠照院望祭,齋宮設(shè)位行禮,以太祖皇帝配。三獻官依(議)[儀],初獻系差宰執(zhí),亞獻禮部尚書、侍郎;有故或闕,次輪別曹長貳,次給舍、諫議。終獻太常少卿、禮部郎官;有故或闕,差北司官,次輪別曹郎官。
孝宗干道元年正月一日,親郊,以皇子鄧(土)[王] 為亞獻,恭王惇為終獻天頭原批:「此當入祀接祀感生帝后?!?。
六年十一月六日,親郊,以皇子慶王愷為亞獻,恭王惇為終獻。
九年十月九日,親郊,以皇太子為亞獻,皇兄永陽郡王〔居廣〕為終獻。
淳熙三年十一月十二日,親郊于圜壇,以皇太子惇為亞獻,永陽郡王居廣為終獻。
十二年九月十四日,詔:親郊,以皇太子惇為亞獻,嗣濮王士歆為終獻;別廟以恩平郡王璩為初獻,(榮)[滎〕陽〔郡]王伯圭為亞獻,昭慶軍節(jié)度使、提舉佑神觀士峴為終獻。同日,詔:親郊,皇(帝)[孫]安慶軍節(jié)度使、平陽郡王擴令陪祠。
禮 宋會要輯稿 禮二 郊祀壇殿大小次
職事
親郊,其五使已載別門,余執(zhí)事官謂都大主管、排連、提〔點〕、(黔)[鈐]轄,捧日奉宸隊法駕鹵簿、儀仗兵隊(斡)[干]辦、排連,法駕鹵 、儀仗兵隊都大提舉、主管,并一行應(yīng)奉兼主監(jiān)散賞給,都大主管大內(nèi)公事,行宮使,輦輅前編排、引駕臣寮,及御營四面巡檢、青城內(nèi)至郊壇巡檢、城里都巡檢使,金玉輅前后經(jīng)略、提點、編排,捧日奉宸兵隊執(zhí)儀仗等。比舊書雖名稱略異,而所差官亦以武臣、內(nèi)侍充,與元豐官制之前頗同,更不重見。
干德六年十一月四日,詔:「行事官令太常禮院以諸道前資賓幕、州縣(京)官、黃衣、諸司守選人充,仍須以逐人出身、歷任文書,準 格分明磨勘,委無違礙,引驗正身,方得差補。如數(shù)內(nèi)曾有殿犯及除(除)名、免官、勒停人,未經(jīng)恩洗雪者,不在差補之限。有已取到文解選人,不得更赴行事?!?
開寶九年二月,詔:「南郊諸司寺監(jiān)準例合差行事(宮)[官],宜令逐州點檢,除先受(西)[四]川、廣南官不赴任,應(yīng)自前準 起遣不赴闕者,并曾經(jīng)引見揀落及不與官人等,并不得差補。如行事畢后參選日,銓曹磨勘,卻有違礙,其元差補官吏勘罪奏裁?!?
太宗太平興國三年十月十日,詔:「應(yīng)諸司奉郊祀行事官等,并以前資官吏、
部黃衣選人充。曾犯除名及免所居官,得任未經(jīng)恩宥人等,并無得差補?!?
六年十月二十一日,詔:「自今奉郊廟行事文武官,致齋日并須洗沐、澣濯衣服,務(wù)于虔肅。違者以不恭論,令御史臺糾察?!?
淳化元年正月,判宗正寺趙昂言:「宗(朝)[廟](祀)[祠]祭差攝行事官多輒稱疾不赴,饗祭之時,員多通攝。欲望自今如實患者,具名以聞,遣使(司)[同]醫(yī)官驗視,如涉虛誑,請行降黜?!乖t從之,仍令監(jiān)(察)[祭]使常切告諭。
三年八月十六日,中書門下言:「昊天四祭、太廟五饗望依舊以宰臣攝太尉行事。自余大祀并差給舍已上攝,中小祠諸司四品以下攝?!箯闹?
真宗咸平二年二月,詔:「自今祠祭行事官遇急速差遣,即聽申〔中〕書門下,委實疾患,監(jiān)祭使牒醫(yī)官院看驗,依淳化元年詔書施行。內(nèi)有主判帶職者,無得托故陳狀,如有規(guī)避,令御史臺、太常寺糾察以(間)[聞]?!?
景德二年九月三日,詔:「南郊行事官并須依壇上下等級官資次第定差,不得差老幼疾患者。禮有不肅,命御史臺覺察彈奏。」
十一月六日,詔京官年未十五,愿赴南郊陪位者并聽。時秘書省正字晏殊上章,愿觀大禮,帝憐其意,許之,因有是詔。
景德三年八月二日,命知樞密院事陳堯叟為祀汾陰經(jīng)度制置使、權(quán)判河中府,翰林學(xué)士李宗諤副之,仍權(quán)同知府事。河北轉(zhuǎn)運使李士衡、三司鹽鐵副使林特計度(度)糧草、提舉京西陜西轉(zhuǎn)運司事;樞密直學(xué)士
戚綸、昭宣使劉承珪計度發(fā)運。綸知杭州,以龍圖閣待制王曉代??褪∈共芾谩⑽骶┳蟛貛焓箯埦白?、供備庫使藍繼宗相度行宮道路;內(nèi)供奉官李懷 、殿頭郝昭信句當修造及省廚;內(nèi)供奉官史崇貴、高品趙履信同管行宮橋梁道路:并取陳堯叟等指揮,仍迭入奏事。
二十四日,上封事者言:「〔南〕郊,兵部及諸寺監(jiān)、太常禮院差前資幕職州縣官并在京百司人吏行事,無定員數(shù),多是身不在京,許人投狀,創(chuàng)給公驗減選。欲望自今先定合用員數(shù)申中書,以無違礙官差,并須親赴行事,方得出給公驗;如違,委御史臺、禮院覺舉以聞?!箯闹?。
十二月二十四日,又置車駕前后、行宮四面都巡檢三人,同巡檢三人,欄前收后巡檢三人,車駕左右?guī)矙z四人,都大提點排頓三人,整肅行在禁衛(wèi)一人,編排導(dǎo)駕官二人,東京舊城內(nèi)都巡檢使一人、同巡檢使一人,新城內(nèi)都(內(nèi))巡檢使二人,舊城內(nèi)都同巡檢、鈐轄三人,新城內(nèi)巡檢二人,管(內(nèi))[勾]皇城大內(nèi)公事一人,同管勾大內(nèi)公事一人,大內(nèi)(西)[四]面巡檢四人。并以合門、諸司使副、管軍樞密承旨、內(nèi)侍押班、都知充。
四年正月十三日,詳定所上從至(睢)[脽]上及奉祀官從人數(shù):入內(nèi)內(nèi)侍省都知二人、內(nèi)臣五人,內(nèi)侍省都知一人、內(nèi)臣五人,合門使一人,通事舍人二人,帶御器械二人,親王內(nèi)臣一人、知客一人,中書門下(臣)直省官、樞密院知客、押衙各一人。幕次所
留從人:親王、(書)樞密院四人,三司使、學(xué)士、尚書丞郎、上將軍、觀察使已上三人,給諫、知制誥、龍圖閣待制、大卿監(jiān)、三司副使、知雜御史、大將軍、樞密都承旨、防、團、刺史、合門使已上二人,余并一人。仍不得至壇下。升壇職掌人數(shù):中書省十人舁冊,門下省二人捧寶,太常寺六人捧俎,二十二人登歌,禮院三人引贊行事,少府監(jiān)三人供祭玉、酒爵,光祿寺二人酌酒過俎,司天監(jiān)二人設(shè)神位,太府寺一人供幣,將作監(jiān)一人掌香火。從之。
大中祥符元年四月二十四日,殿中侍御史崔憲言:「近差行事官,或初登仕路,或久在外官,不習(xí)祠祭禮儀。望自今并先赴齋宮習(xí)儀?!箯闹?。
九月二十二日,詔:「群臣有期喪未滿,余服未卒哭者,不得預(yù)祭。敢有隱匿,遇赦不原?!棺允谴箪虢杂么酥?。
五年九月三日,詔:「大禮、朝會,據(jù)《儀制》,京官并赴陪位。自今不至者,令御史彈奏?!?
六年三月六日,詔:「應(yīng)祠祀行事官,并須早入致齋。遇大禮,行事官并午前集朝堂?!瓜仁丘嬒刃Q,太祝馮綬致齋后至,為監(jiān)祭使所糾,故申明之。
七年二月八〔日〕,詔:「行事官、諸司職掌奉祀,行事懈慢者,委御史臺糾察,重加其罪,遇赦不原?!?
八月二十七日,詔:「齋郎、室長每年預(yù)五大饗,行事無遺闕,放一選;一年內(nèi)全不到者,殿一選;預(yù)一兩次者,勤,守本出身選。仍給歷,于歲給具逐人行事度數(shù)聞奏,定為永式?!?
八年七月二十七日,中書門下言:「舊制,祀昊天
上帝及饗太廟,并宰臣、參知政事攝事。近歲多遣他官,慮乖嚴重,自今望依舊制?!箯闹?
十月九日,太常禮院言:「諸祠祀獻官數(shù)少,慮虧恭恪。冬至祀昊〔天〕上帝,舊司天監(jiān)一員,今請?zhí)矸肢I官一員。夏至祭皇地祇,舊司天監(jiān)一員,今請?zhí)矸肢I官一員。 百神,舊司天監(jiān)二員,今請?zhí)矸肢I官二員。準禮,兼祝史、齋郎助奠?!箯闹?。
天禧元年正月七日,有司言:「冬至祀圜丘,舊命獻官十四員。伏緣神位甚多,未盡恭恪,望量增七員。雩祀大饗并增一員,夏至、方丘、 祭百神并增二員?!箯闹?
四年閏十二月,太常寺言:「管太祝、奉禮,除授差遣及年小、在外,止有十一員,四季祠祭共使百二十余員。」詔令本寺牒御史臺,取索秘書郎至寺、監(jiān)主簿官位姓名,以十七歲以上堪差攝祗應(yīng)者,與見在寺太祝、奉禮,共三十人為額。自今差攝行事官,應(yīng)奉及五年無遺闕公過者,牒送審官院磨勘引見。內(nèi)有遺闕,曾因祀事犯私罪一兩次已上,即更差攝行事一年,亦送審官院。
仁宗景佑二年二月十五日,詔:「每歲大祠,故事以宰臣攝事者,自今以參知政事、尚書丞郎、學(xué)士奉祠?!?
八月十一日,太常禮院言:「南郊壇第一龕五方帝、大明、神州地祇、天皇(太常)[大帝]、北極,并只差司天監(jiān)、保章正等官行禮。五帝以下皆屬尊神,官秩茍卑,饗接非稱。今參詳,壇第一龕欲差少卿監(jiān)或正郎充獻官,每位各一員。其第二、第三龕并差員外
郎以下,每龕一員。神位多處,量加員數(shù)。如官闕,即差已次官。內(nèi)壝外眾星,并乞量位數(shù),差京官與保章正等官分拜?!乖t可。
康定二年十一月十五日,詔:「南郊行事,鴻臚寺、禮賓院蕃客并于宣德門、景靈宮門外及南郊壇立班,不赴太廟?!?
慶歷七年八月九日,集賢校理、同知禮院邵必言:「準敕,郊禮行事除有父母服不得入太廟、奉慈廟,其景靈宮、南郊壇即聽入。臣竊以南郊、太廟俱為重祀,奉承之意無容異禮。今居父母喪者既不得入太廟,而得與郊祀,郊愈為重,能無妨乎 如聞今非與祀之官,但緣祀事闕職,有父母服者雖不入神門行禮,然皆得至齋宮,其南郊雖至壇所亦無禁止。吉兇相瀆,莫此為甚!且常祀行事官,出入尚先期清道,不得見諸兇穢,今天子親祠郊廟,而返容喪者執(zhí)從其間,尤所不可。臣欲乞今后郊、廟行禮,應(yīng)臣僚有居父母喪而被起者,并不許赴。若以慶澤之行,例須沾錫,亦在朝廷恩旨所及爾,不必屈禮而回容也。」詔禮官定議以(間)[聞]。太常禮院言:「郊祀大禮,國之重事,百司聯(lián)職,僅取濟集。若居喪被起之官悉不豫事,則或有妨闕。但不以慘麤之容接于祭次,則亦可行。按太常新禮:自今宗室及文武百官有遭喪被起及卒哭,赴朝參者,遇大朝會,聽不入。若緣郊祀大禮,惟不入宗廟外,其郊壇、景靈宮得權(quán)從吉服陪位,或差攝行事,著祭服無嫌。伏緣今來遭喪被起者悉
有職事,難以盡廢。欲今后大祭祀,應(yīng)有父母喪被起者,依舊不得入宗廟外,其郊壇所聽權(quán)從吉服,行本職事,唯不得入壝門,庶協(xié)禮意,又不廢官守?!乖t可。
神宗熙寧三年十一月八日,詔應(yīng)系祠祭合差分獻官,只令審官東院準例差攝。
五年正月十九日,詔自今奉祠太廟,命宗室使相以上攝事。先是,侍御史知雜事鄧綰言:「伏見《著令》:郊廟(太祖)[大禮]常以宰臣攝太尉,受誓戒,致齋,動經(jīng)累日,中書政事多所廢滯。祭祀之禮,于古則專以宗伯治神,于唐則宰相之外兼用尚書、嗣王、郡王,下至三品以上職事官通攝。而本朝親行大禮,亞獻、終獻亦有以親王及宗室近親攝事者。方陛下講修百度,政府大臣翊贊萬機,而又使之奉郊廟、四時獻享之禮,實恐淹廢事務(wù)。欲乞明詔有司,凡四時獻享、郊廟大祀,專使宗室近親兼使相者攝上公行事?!构视惺窃t。
八年十一月二十二日,詔:每歲昊天四祭,差兩省以上官攝司徒行事。
十年正月二十九日,侍御史周尹言:「今后宗室使相已上赴太廟大祠行事者,不得臨時托疾避免;如違,請委大宗正司勘劾取旨。如使相已上員數(shù)不多,祠事差攝頻數(shù),即乞自節(jié)使已上相兼差攝?!箯闹?。
元豐三年六月二十八日,詳定郊廟奉祀禮文所言:「先王事祖考,致其力,而又致天下之力,所以盡誠孝也?!吨?
禮》大宗伯職:『大祭祀,王后不與,則攝而薦豆籩徹。』以(比)[此]見當祀必躬親之,蓋致其力也?!抖Y記》曰:『武王奠牧室』牧室:原作「收室」,據(jù)《禮記》原文改。,『率天下諸侯執(zhí)豆籩,駿奔走?!挥衷唬骸河惺掠谔珡R,群昭群穆咸在?!淮酥绿煜铝σ病:笫榔埡?,有侍祠而無助祭,故沈約謂侍祠非舊典,言其無所事也。本朝親祠郊廟,執(zhí)事之官皆一切臨時取充位而已,宗室及陪祠官則無預(yù)于職事,異于用力忘勞、同事神明之意。伏請親祀南郊,薦徹籩豆簠簋俎饌,以朝臣充;太廟以宗(廟)室遙郡刺史已上充?!箯闹?,仍令審官東院、大宗正司選差無過犯堪執(zhí)〔事〕之人。
是日,又言:「《唐六典》:中書侍郎掌貳令之職,凡臨軒冊命大臣,令為之使,則持冊書以授之。若自內(nèi)冊,則以冊書授使者?!褂衷唬骸笣h置中書掌密詔,《周官》內(nèi)史掌王之八柄。掌書王命,蓋中書之任也。古者爵有德而祿有功,必賜爵祿于太廟,故命內(nèi)史讀冊。《洛誥》曰:『戊辰,王在新邑,烝祭歲,文王骍牛一、武王骍牛一。王命作冊,逸祝冊,惟告周公其后?!会屨咴唬喊沦p功,必于祭日,示不敢專也。讀冊告神謂之祝。逸〔?!硟哉?,使史逸讀冊書也?!吨芏Y 內(nèi)史》:『凡命諸侯及孤卿大夫,則冊命之?!弧都澜y(tǒng)》所謂『祭之日,一獻,君降立于阼階之南,南鄉(xiāng)。所命北面,史由郡右執(zhí)冊命之』是也。然則古者褒德賞功于太廟,乃命內(nèi)史讀冊。開寶禮及郊廟、明堂儀注,告神之冊而使中書侍郎讀之,殊為舛誤。蓋贊詞接神者莫如祝,故《郊特牲》
曰:『祝,將命也?!弧吨芏Y 大?!罚合麓蠓蚨?,上士四人,掌六祝之辭以事鬼神示?!秲x禮 少牢饋食禮》記說室中陰厭饗神之節(jié)云:『主人西面,祝在左,主人再拜稽首。?!沧!吃唬盒O某,敢用柔毛剛鬣、嘉薦普淖,用薦歲事于皇祖伯某,以某妃配某氏。尚饗。主人又再拜稽首?!淮藙t讀冊之任也。《開元禮》郊廟、明堂讀祝并命太祝,最為近古。伏請郊廟明堂讀冊改命太祝。」從之,仍差史官攝。
八月十五日,大宗正司言:「奉詔:親祠南郊,薦徹籩豆簠簋俎饌,以朝臣充;太廟以宗室遙郡刺史以上充。今勘會,宗室自郡王、使相以下至遙郡刺史,數(shù)等官位,欲自遙郡防御使以下至遙郡刺史以上選充?!箯闹?。二十七日,詔有司攝事依舊于尚書省受誓。
十一月按此條,《長編》卷三一七系于元豐四年十月甲子(十一日),此文疑有脫誤。,又言:「禮文所詳定到:祭前一日,司尊彝〔帥〕其屬以法陳祭器于堂東,仆射、禮部尚書視滌濯告潔。祭之旦,光祿卿帥其屬取籩豆簠簋實之,禮部尚書帥其屬薦籩豆簠簋,戶部、兵部、工部尚書薦三牲之腥俎,又薦熟俎。畢,禮部尚書徹籩豆。及親祀太廟以宮闈令,圜丘以郊社令掃除?!箯闹?。又言:「皇帝親祠,供〔奉〕官并差命官、選人。乞下太常寺于投狀愿行事官內(nèi)選差,如關(guān)報所屬差,仍令于習(xí)儀前半月,每日赴太常寺教習(xí)朝拜?!箯闹?
十二月,又言:「奉詔:五方岳鎮(zhèn)海瀆共為一壇,系中祠,以五時迎氣日祭之。舊例,中(詞)[祠],審官東院差行事官等。(迄)[乞]今后逐次〔依〕例牒審官東院差攝。」從之。
四年四月十三日,詔:「親祠(比)[北]郊,依南郊儀;如不親祠,上公攝事。仰太常禮院條具以聞?!?
十月二十一日,詳定郊廟奉祀禮文所言:「親祠儀注:皇帝至罍洗,侍中跪取匜沃水,又侍中跪取盤承水,皇帝搢圭盥手。門下侍郎跪取巾于篚以進以:原作「興」,據(jù)《長編》卷三一八改。。謹按《周禮》:小臣,上士四人,大祭祀沃王盥;御仆,下士十有二人,大祭祀相盥而登。鄭氏注云:相盥者,謂奉盤授巾。則是周以上士沃盥、下士相盥也。唐開元中施恭本駁奏:舊封禪禮八條,其略以謂盥手洗爵,人君將致潔而尊神,故使小臣為之。今侍中,大臣也,而沃盥于人君;太祝,小臣也,乃詔祝于天神,非禮也。今侍中名則吉官,非復(fù)漢魏執(zhí)虎子之班,漢禮侍中行之則可,今以侍中為之,非也。門下侍郎在漢與侍中俱領(lǐng)門下眾事,郊廟則一人執(zhí)蓋,臨軒朝會則一人執(zhí)麾。其官給事于黃闥之內(nèi),故曰黃門侍郎。今之所受,皆是執(zhí)政官,非昔執(zhí)麾蓋之任,而使之進巾,是又循名而不察其實也。伏請親祠,以御藥院內(nèi)臣一員沃盥,一員授巾。」從之。
二十七日,又言:「古者神民不雜,禮刑易制,治禮之官常得以治禮,事神之官常得以事神。故《周官》,王與后不親祭事,則宗伯攝。自漢以來,官不得其職,太尉掌郊祀亞獻掌:原作「?!梗瑩?jù)《長編》卷三一九改。,光祿掌三獻。太尉掌兵,今則為三公;光祿本掌宮殿門戶,皆非祠官之任。伏請祠祭,應(yīng)攝太尉并以禮部尚書充。如正官闕,則南北郊以中書臣僚攝,太廟以
宗室攝。其余及亞獻,太常卿并以太常禮院主判官攝;其光祿卿并罷終獻,仍以太常卿行禮。又博士之官掌贊相祭祀,本朝始有監(jiān)禮之名,今若俾之攝行祠事,正合古意。緣已有御史監(jiān)祭,合罷監(jiān)禮?!乖t:「自今南北郊,差執(zhí)政官為初獻,禮部尚書、侍郎為亞獻,太常卿少為終獻。諸祠祭,禮部尚書、侍郎、太常卿為初獻,太常少卿、禮部、祠部郎中、員外郎為亞獻,太常博士為終獻。宗廟,親王宗室使相、節(jié)度使為初獻,宗室正任已上為亞獻、終獻。已上如闕,即遞差以次官充。仍罷監(jiān)禮?!?
是日,又言:「《周官》太史之職:正歲年以序事,頒告朔于邦國。自漢以來,皆以司天時日星災(zāi)祥之事。至唐改為司天臺,職任如舊,惟置諸生掌布諸壇神位。本朝大中祥符中,增司天監(jiān)為二員,分獻昊天上帝壇第一陔五方帝以下九位。自后又命他官攝司天監(jiān)行事。夫日官既非習(xí)禮事神之司,又假其官名以行禮,殆非禮意。伏請應(yīng)以司天監(jiān)分獻者改差禮官?!箯闹?
七月按下條「十月十三日」,據(jù)《長編》卷三四○,乃元豐六年,則此七月疑亦是元豐六年七月。以下數(shù)條年代均錯亂。,秘書少監(jiān)孫覺言:「今后遇闕監(jiān)祭,令預(yù)牒太常博士;如有妨闕,即申尚書吏部差曾任臺諫并館職清資官;又闕,差知州資序人。其太祝并差進士出身人?!箯闹?。
〔元豐六年〕十月十三日,南郊禮儀使言:將來南郊行禮,當差行事官。詔更不用試差攝試:原作「式」,據(jù)《長編》卷三四○改。,止以見任兩省、御史并六曹侍郎、
待制以上,仍不限員數(shù)。今后準此。其儀仗內(nèi)六引,開封牧令闕牧:原作「收」,據(jù)《長編》卷三四○改。,差知府、知縣;太常卿闕,差少卿;司徒闕,差戶部尚書,又闕,差侍郎;御史大夫闕,差中丞;兵部尚書闕,差侍郎「差」下原衍「中丞兵部尚書闕差」八字,據(jù)《長編》卷三四○刪。。其僚佐即依條差官。
七年十月七年:按下文「又言」一條,本書《禮》一之三一及《長編》卷三一七均系于元豐四年十月,則此「七年」當為「四年」之誤。,詳定郊廟奉祀禮文所言:「《唐六典》:大朝會、大祭祀,則侍中版奏中嚴外辦,以為出入之節(jié)。輿駕還宮,則請解嚴,告禮成也。竊詳侍中之職,掌出納帝命,凡軍國之務(wù),與中書令參總焉。唐以來謂之真宰相,非復(fù)秦之丞相史?!锻ǖ洹吩唬骸盖貫槭?才)[中],本丞相史?!?jié)h魏掌御物之任。而使之奏中嚴外辦及請解嚴,殊不應(yīng)禮?!吨芄佟罚盒∽诓捍蠹漓敫鏁r于王,告?zhèn)溆谕酢?;肆師肆師:原作「隸師」,據(jù)《周禮 春官宗伯》改。下同。,『凡祭祀禮成,則告事畢』。小宗伯,春官之貳,則今禮部侍郎之比;肆師,春官之屬,則今禮部郎中之比也。伏請奏中嚴外辦以禮部侍郎,解嚴以禮部郎中掌之?!褂盅裕骸浮吨芏Y》大宰之職:祀五帝之日祀:原作「此」,據(jù)《周禮》改。,『贊玉幣爵之事。祀大神示亦如之,享先王亦如之,贊玉幾玉爵?!挥中≡字殻骸悍布漓?,贊玉幣爵之事。凡受爵之事,凡受幣之事?!粐紡R、明堂禮,以郊社令設(shè)玉幣,太祝取玉幣以授侍中,進皇帝;門下侍郎取爵進皇帝。奠、爵皆未合禮。伏請郊廟、明堂,命吏部尚書一員奉玉幣,吏部侍郎一員奉爵,以次從皇帝至神坐前。左仆射闕則右仆射。以玉幣進皇帝,奠于地。及酌獻,尚書左丞闕則右丞。以爵授仆射,進爵皇帝。酌獻訖,侍郎受爵以贊飲福及焚燎外受:原脫,據(jù)《長編》卷三一七補。,宗廟仍尚
書設(shè)玉幾?!箯闹?。
十二月二日,尚書禮部言:「太官令遇祠祭行禮,合先以常服升壇殿陳設(shè)畢,改服本品祭服,同奉禮、太祝立于 罍之次。」從之。
哲宗元佑元年六月十六日,中書省言:「向者祠官、御史每奉祠已事之日,雖城內(nèi),例各歸休,更不赴朝謁等。所以祭日前三刻設(shè)位,具籩豆;祭前一刻,監(jiān)祭點閱畢,然后行事。與夫辨色而朝,二者不可得而兼也。昨因御史楊畏申請,自后城內(nèi)祠事畢,仍赴起居,拜表行香,赴燕入局。由此,恭君事神之道常略其一:欲辨色而朝,則須中夜而起,先時而祭,是恭于君而略于神也;欲祭前三刻奉祀,則辨色之趨固不逮矣。夫齋心一意以奉祠祀,猶恐未盡其至誠,今怵迫從事,憂其不逮,恐非以齋戒之道。欲應(yīng)今后城內(nèi)祠事畢,行事官并免赴起居、拜表行香、赴燕,止令入局。所貴恭事之心,情文兩盡。」從之。
六年七月二十七日,太常寺言:「本寺《祀儀》:祀天地、宗廟,登歌節(jié)奏,協(xié)律郎舉麾,其余大中小祠并不與。竊以諸壇祠祀,歌詞、樂器之類與夫節(jié)奏,務(wù)要整齊,協(xié)律郎若不與祭,無由檢察。自來同日數(shù)祭,闕行事官,并申尚書吏部差待次官充攝。欲乞今后祠祭用樂處,若不與享祀天地、宗廟同日,其祠祭闕官,即輪協(xié)律郎充攝,因使審聽樂曲;余闕,即申吏部差官?!箯闹?。
七年正月二十
二日,太常寺言:「本朝因唐之舊,以御史為監(jiān)(察)[祭],使輪知;太常禮院官監(jiān)禮。近年以博士為獻官,遂罷監(jiān)禮,惟御史專視祀事。然御史多闕員,博士雖可權(quán)攝監(jiān)祭,又或不赴,遂以他官攝事,無所督察。乞每祠以博士監(jiān)禮如故?!箯闹3鐚幦?,復(fù)專以御史監(jiān)祭,遂罷監(jiān)禮。
八年正月十九日,詔:「應(yīng)大祠,差禮部尚書、侍郎、太常卿為初獻,已受誓戒而有故不赴,若禮部郎官為亞獻,自可攝初獻外,余官即令本祭內(nèi)官高者通攝。謂如職事郎官奉俎,而博士或吏部差到官為亞獻,即令奉俎職事官攝初獻之類?!?
元符元年六月,太常寺言:「請光祿寺官今后每遇祠祭,已受誓戒后,及中小祠散齋日分,其約束事體并從《祀儀》禁止。郊社今亦乞依此?!箯闹?。
徽宗崇寧元年四月七日,太常寺言:「諸祀天地,宰臣、執(zhí)政官已受誓戒,有故不赴,以本祭內(nèi)職事官高者攝。亞獻以禮部尚書、侍郎;有故或闕,(伏)[依]次輪差五曹長貳;又闕,即輪給舍、諫議。終獻官以太常卿、少,禮、祠部郎官;有故或闕,即差比司官比:疑誤。;又闕,依次輪差五曹郎官。其奉俎,以戶部、工部長貳;有故或闕,即戶、兵、工部通差;又闕,以逐部郎官攝。應(yīng)行事官雖本職獨員,并不許免。內(nèi)六曹官,如遇本曹四部止有一員者,聽免,仍申本曹,關(guān)吏部?!箯闹?。
大觀元年二月六日,監(jiān)察御史王亶言:「伏 神宗皇帝稱情立文,著為一代成憲,祠祭格令,所委行事官以大中小祠定其職位。
今捧俎官,有用戶、兵、工部郎官以上;至于獻官或闕,則吏部所差多是班秩在郎官之下。輕重先后,情文不稱,望下有司講究?!褂谑翘K卵裕骸刚堊越裥惺鹿僖栏癫?,及遞差以次官外,若闕初獻,聽報秘書省,以長貳充。亞獻、終獻禮官闕,以太常丞;闕,以秘書丞以下充;又闕,本省直報尚書吏部,仍報太常寺。監(jiān)祭御史闕,聽輪博士;又闕,報尚書吏部。其吏部差官攝初獻,光祿卿、少以朝奉大夫以上充;戶部、兵部、工部郎官、監(jiān)察御史亞獻以朝奉郎以上;內(nèi)監(jiān)察御史以親民人充。終獻禮官以通直郎以上。仍著為令?!箯闹?。
政和二年四月二十日,詔:「祀為國之大事,茍失其儀,何以享神 比聞祠祀,類多簡惰,執(zhí)事之人代名者十有七八。加之容止全無莊肅,牲牢不依祀料,失嚴奉神祇祖考之意。自今大祠,御前不時差官詣祠檢察,不如禮令,具實以聞;尚敢弗虔,重置于法。」
三年五月十五日,臣僚言:「奉祠之官,祗赴祠事,多于受誓點饌之后方至。蓋是吏部所差外官攝行,既無人從,又太常寺贊者不肯前期指說,緣此后時,遂至闕誤。」詔自今差在京厘務(wù)官。
四年八月十二日,太常寺言:「祠事監(jiān)祭差監(jiān)察御史;不足,以太常博士;又不足,則吏部差官,不諳糾察之職。今后太常博士闕,乞輪六曹郎官或秘書省官充攝監(jiān)祭?!箯闹?。
六年十月二十八日,冬祀大禮使司言:「太廟行禮,樽罍酌酒,十室止差宗室一員,往來
交錯,不至肅靜。及奏奉神主并禮畢(奏)[奉]納,自來止差太常寺吏人御前躬奏,殊失嚴奉之體?!乖t:酌酒每室差一員,奉納神主等改差侍從官一員,令本寺吏人引贊。
八年正月二十四日,內(nèi)出手詔:「古者祭必擇士,所以致其恭且嚴者如此。今太常歲祠,因仍舊例,差吏部(侍)[待]次官攝事,老疾罷癃,謾不簡擇,非致恭之意也。自今輪差宗學(xué)及書局官,吏部差官并罷。」
宣和七年八月五日,中書省言:「勘會冬祀、夏祭大禮,依例詔致仕、宮觀、前宰臣、執(zhí)政官赴闕陪位?!骨霸壮肌⑻崤e西京嵩山(嵩)[崇]福宮余深,前執(zhí)政大名尹徐處仁、河南尹王襄、提舉西京嵩山(嵩)[崇]福宮薛昂、提舉(毫)[亳]州明道宮范致虛,詔并令赴闕陪位。
高宗紹興八年十二月七日,前同知大宗正事、安定郡王令廣言:「恭 詔書,太祖皇帝之后擇屬近而行尊者,列土而王,常令從獻于郊廟,世世勿絕。巨忝冒襲封,緣衰老多病,拜跪艱難,如遇大禮,乞免從獻,止乞陪位?!箯闹?。
紹興十三年八月十九日,禮部、太常寺言:「紹興十年明堂大禮前一日朝饗太廟,除薦籩豆官更不差官外,其薦牛、羊、豕俎官更不逐室差官,系差南班宗室三員詣諸室薦牛、羊、豕俎行事。其籩豆簠簋先次設(shè)置,更不差官薦奠。內(nèi)依(議)[儀]合徹籩豆,系薦牛俎官兼徹籩豆行事。今來郊祀大禮前一日朝饗太廟,欲乞依上件禮例施行。」詔依。后皆仿此。
紹興十三年八月二十五日,禮
部、太常寺言:「今來郊祀大禮并朝獻景靈宮、朝饗太廟,合差贊者一百二十四人;并同日分祭太社、太稷,合差贊者八人;并同日分命九宮貴神,合差贊者七人。共合用贊者一百三十九人。所有今來郊祀大禮,除見管贊者二十五人外,其余見闕贊者一百一十四人。今措置于下項去處差借:正名貼司已上不居父母服制之人,于大禮前四十日當官封臂,保明正身,發(fā)遣赴太常寺教習(xí)。吏部七司三十五人,戶部五司三十五人,兵部四司一十五人,太府、司農(nóng)寺、國子監(jiān)、官告院各五人,軍器、將作監(jiān)、大宗正司各三人。」詔依。自后仿此。
二十六日,吏部言:「將來郊祀大禮,據(jù)太常寺狀,今來景靈宮、諸殿、太廟、別廟、圓壇、分詣九宮貴神、社稷,合差捧執(zhí)籩豆簠簋執(zhí)事等官一百余員,兵部又差儀仗,內(nèi)合用攝殿中侍御史二十四員,共及一百三十員,并令本部差撥。竊緣尚書左選在部官員數(shù)不多,今相度,欲乞候?qū)聿罟偃?,如京朝官闕少,即差選人或大小使臣。若不足,更于臨安府并管下縣鎮(zhèn)見任及寄居待闕文武官內(nèi)那差,候事畢日歸還本處。如又無官可差,仍乞于三省行首司已參堂官內(nèi)差撥。其所差官并不許辭避。所有在部承務(wù)郎以上并大小使臣及參堂官,乞自今年九月一日權(quán)住給假出外,并選人亦不許歸鄉(xiāng)指射。如巳授差遣官,除見闕合赴任官外,余不許朝辭?!乖t除臨安府并管下
見任寄居待闕、參堂官準備朝廷差撥外,余〔依〕。
同日,禮部、太常寺言:「紹興十年明堂大禮前一日朝饗太廟,薦香燈官一十一員,系令大宗正司依自來例差南班宗室充。所有今來郊祀大禮前一日朝饗太廟,合差薦香燈官,欲乞依禮例施行?!乖t依。后皆仿此。
二十八日,禮部、太常寺言:「紹興十年明堂大禮并前二日朝獻景靈宮、前一日朝饗太廟,所差行事官系太常寺具行事官窠目申中書省差官。所有今來郊祀大禮,所差行事官欲乞依禮例施行?!乖t依。后皆仿此。
二十九日,禮部、太常寺言:「今具下項:一、將來郊祀大禮,壇上正配四位,合差捧執(zhí)籩豆俎官二十四員、舉鼎官一十六員。欲乞依禮例,從太常寺具窠目申吏部差官,并前一月趁赴習(xí)儀。一、將來郊祀大禮前一日朝饗太廟,依儀合差捧俎官六十六員。今欲乞依禮例,于所差圓壇捧執(zhí)籩豆等官四十員、并圓壇奉禮郎一員,就充太廟捧俎官行事外,見闕一十六員,乞從太常寺申吏部差官。一、在京遇冬祀大禮,隨所差分獻官員數(shù),合差奉禮郎一員,并龕壝木爵官一員,并系吏部差官。所有今來郊祀大禮,除第一龕合差奉禮郎一十員,乞依例令吏部差官,前一月趁赴教習(xí)外,所有其余合差奉禮郎并龕壝木爵官,乞從逐次明堂禮例更不差官,令執(zhí)事人充代。一、將來郊祀大禮,合差供亞、終獻匏爵及盥洗、拭爵巾官,并分詣別廟
九宮貴神、太社、太稷、較門奉禮郎等官,乞從本寺具窠目申吏部差官施行?!乖t依。
九月二十日,內(nèi)侍省言:「據(jù)點班申:契勘將來郊祀大禮,本省依令格,合差使臣共七十九員。雖隨宜裁減,并依例送入內(nèi)省差人外,其余窠目又令兼并主管,每員不下三兩處,尚合使三十一員。緣即今本省止有使臣三人,寄班祗候一十二人,委是差撥不足。伏望敷奏,于吏部見任得替、寄居、待闕、已未到部、日前曾任寄班祗候、大小使臣內(nèi)踏逐指差一十員;如不足,于小使臣內(nèi)指差。不許辭避,并前一月到省,與使臣寄班袞同排備干辦,應(yīng)奉郊祀大禮事務(wù)。差遣事畢無遺闕,發(fā)遣歸部?!乖t依。
同日,禮部、太常寺言:「今來郊祀大禮,前一日朝饗太廟,依(議)[儀],設(shè)七祀并配饗功臣位于殿下。昨紹興十年明堂大禮前一日朝饗太廟,祀七祀并配饗功臣,合差獻官二員,系朝廷降 差官,其七祀太祝一員系吏部差官。所有今來郊祀大禮,欲乞依禮例差官施行。」詔依。后皆仿此。
四日四日:疑是「同日」之誤。,禮部、太常寺言:「今具下項:一、自來大禮前一日朝饗太廟,合差舉冊官四員,系南班宗室充。昨紹興十年明堂大禮前一日朝饗太廟,舉冊官當時所差宗室員數(shù)不足,止就差明堂舉冊文臣四員通袞行事。所有今來郊祀大禮前一日朝饗太廟,舉冊官欲乞依禮例施行。一、將來郊祀大禮,神位系七百七十一位。今來除正配四位外,有從祀
神位七百六十七位,依禮例合差分獻官一百員。乞從太常寺具窠目申中書省差官?!乖t依。后皆仿此。
同日,禮部、太常寺言:「檢會國朝故事,大中祥符五年詳定所言:恭謝玉皇禮例,應(yīng)(郡)[群]官并應(yīng)奉人如有期周以上服,及自余服制未經(jīng)卒哭,不得升殿預(yù)(視)[祀]事。所有今來郊祀大禮,應(yīng)(郡)[群]官并應(yīng)奉人如有服制,乞依上件禮例施行?!乖t依。自后仿此。至隆興二年七月二十二日,禮部、太常寺言:「檢準紹興三十一年八月十五日權(quán)禮部侍郎金安節(jié)等言:『檢會大中祥符五年恭謝玉皇大帝,詳定所言:群官有期以上服及余服未卒哭,不得升殿預(yù)祀事。從之。又檢會天圣五年禮院奏:乞今后依準唐貞元詔書,百官有私喪期以下、緦以上公除者,聽赴宗廟之祭。詔可。契勘大中祥符指揮既稱余服,即該緦麻以上,其緦麻之服三月而除,限以卒哭,于理未盡。所有今來明堂大禮及朝獻景靈(官)[宮]、朝饗太廟,行事、執(zhí)事、應(yīng)奉官,并乞依天圣五年典故施行。』契勘今來郊祀大禮及朝獻景靈宮、朝饗太廟,行事、執(zhí)事、應(yīng)奉官并乞依天圣五年典故及已降指揮施行?!乖t依。
同日,禮部、太常寺言:今具下項:一、紹興十年明堂大禮前一日朝饗太廟,進幣爵酒官兼進瓚。所有今來郊祀大禮前一日朝饗太廟,欲依禮例施行。一、自來大禮并前二日朝獻景靈宮,依儀合差刑部尚書實鑊水,刑部侍郎增沃鑊水。內(nèi)前一日朝饗太廟,系差南班宗室充實鑊水、增沃鑊水官。所有今來郊祀大禮,欲乞依禮例,(其)[具]窠目申中書省差官?!乖t依。后皆仿此。
十三日原有眉批:「此下三條移前?!拱矗寒斠浦痢抖Y》一之一九「九月二十日」條之前。,吏部言:「據(jù)兵部關(guān)到,差儀仗、監(jiān)門并太常寺徹殘燭及赍香、儀鸞司三頓部役小使臣。除依條將見在部合著短使人差撥外,緣即目合著短使人止有三二十員,不住據(jù)諸官司報到差檢
視面并管押川陜告敕、祠部度牒等官文字。今準尚書左選關(guān)到:將來太常寺等處關(guān)申差官日,如京朝官闕少,即差選人或大小使臣。其諸門管鑰使臣亦未曾差撥及緩急事故之人。今相度,如無官司關(guān)報到差官文字到部,除依條先差合著短使人外;如不足,將見在部待次住程人并從下差撥。其所差官,若授住程差遣付身,又以過滿及官司踏逐指差等不許辭免,并候過將來大禮依舊。今后如每遇大禮,乞依此施行。」詔依。
十四日,禮部、太常寺言:「自來大禮前二日朝獻景靈宮,俟皇帝詣圣祖天尊大帝位行禮畢,合差侍從官詣神御殿分詣行禮。所有今來郊祀大禮前二日朝獻景靈宮,欲乞差侍從官三員,內(nèi)一員詣中殿祖宗諸帝神御前行禮,二員詣元天大圣后并諸后神御前行禮。」詔依。后皆仿此。
同日,禮部、太常寺言:「檢會紹興十年明堂大禮,其所差南班宗室,如內(nèi)有見在紹興府官,指揮大宗正司令逐官于正習(xí)儀前十日到行在。所有今來郊祀大禮,其所差南班宗室,如內(nèi)有見在紹興府官,欲乞依上件指揮施行。」詔依。后皆仿此。
二十三日,樞密院言:「入內(nèi)內(nèi)侍省申:『準御寶批下本省奏,據(jù)點班申:契勘昨明堂大禮,除相兼窠目外,實使臣五十五人。即日外務(wù)并見祗候使臣,除年小外,見管一十八人;并近借到在外差遣等使臣六人,通共止有二十四人。若依明堂大禮窠目差人,尚
闕三十一人。緣今來郊祀大禮,比之明堂大禮,增添窠目、人數(shù)未定,今欲乞所借使臣并不許占留。數(shù)內(nèi)合差供祠執(zhí)事使臣,乞依紹興十年例止差八人,宮闈令止差六人。內(nèi)除就差太廟干辦官二人外,余合貼差四人。或更有添差人數(shù),從散祗候相度差撥。」詔依。
十月十日,太常寺言:「勘會今來郊祀大禮,已降指揮,所差行事官令太常寺具窠目申中書省差官。所有郊祀大禮前〔二〕日朝獻景靈宮、前一日朝饗太廟,合差亞獻、終獻各一員?!乖t:亞獻差安德軍節(jié)度使、知大宗正事士;終獻,揚州觀察使、同知大宗正事士士;疑是「士大二」。。紹興十六年至二十八年亞獻:普安郡王。干道元年:鄧王 。三年、六年:慶王愷。九年、淳熙三年:皇太子惇。紹興十六年至二十八年終獻:恩平郡王璩。內(nèi)二十二年,知大宗正事士街。干道元年:慶王愷。三年、六年:恭王惇。九年、淳熙三年:少保、岳陽軍節(jié)度使、永陽郡王居廣。
二十六日,尚書省言:「吏部差到待次官充郊祀大禮執(zhí)事官等,其習(xí)儀、宿齋依已降指揮支破吃食折羊錢,入歷批請。緣內(nèi)有不曾將到請受文歷,及未有文歷之人,有妨批勘;兼無當直人從,理宜措置。」詔:「令臨安府,每員各支折食錢十貫文,系省錢內(nèi)支撥。仍令本府日下于見管將兵或廂軍內(nèi),每員差撥兵士二人隨逐祗應(yīng)?!购蠼苑麓?。
二十八日,禮部、太常寺言:「據(jù)修武郎程宗亮等八十五員狀:『各蒙吏部發(fā)遣前來太常寺,充捧執(zhí)籩豆簠簋等官,系赴圓壇、太廟、景靈宮行事。緣各系是在部官,即無轎馬,竊慮臨時趁赴不前。欲乞備申朝廷,下所屬,
權(quán)行各關(guān)借馬一匹、兵士二人?!唤衿蹩?,伏乞朝廷指揮,于殿前司權(quán)行每員差借馬一匹,鞍轡全,并控馬兵士二人;及乞支破逐官每員到幕次 號二道。」詔依。后仿此。
紹興十三年十一月十六日,詔:「郊祀大禮應(yīng)行事、執(zhí)事官等,務(wù)在嚴肅,如有懈怠不恭,令合門取旨,送御史臺?!棺允敲坑鲇H郊,并降此詔。
紹興十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詔監(jiān)贍軍東酒庫杜欽云、臨安府錄事參軍馬亮,以郊祀行事失儀,各降一官。為御史所劾也。
紹興二十七年十一月三日,禮部侍郎周方崇言:「上辛祈谷、孟夏雩祀、夏日至祭皇地祇、季〔秋〕祀上帝、冬日至祀昊天上帝,皆嚴配以祖宗,縟典祲容,與親祠等。是以《政和新禮》,初獻之官必以執(zhí)政。頃權(quán)臣憚于齋戒,凡此五祀,但遣侍從,循習(xí)既久,遂為故事。冬日至與高禖之祠既已分命宰臣,獨上辛、夏秋四祀未還舊制。望申詔有司,自來歲始,以宰執(zhí)將事?!乖t依祖宗典故。
紹興二十八年十一月二十六日,監(jiān)察御史任古等言:「郊祀大禮圜壇行事一「一」字疑衍或誤。,皇帝第三次升壇時,其樞密都承旨陳正同不赴前導(dǎo)?!乖t罰銅十斤。
二十九年十月二十一日,〔禮〕部、太常寺言:「冬日至祀昊天上帝系大祀,數(shù)內(nèi)差初獻一員,以宰執(zhí)充。于受誓戒以后散齋內(nèi),有告廟、奉謚冊寶、奉慰。竊慮宰執(zhí)職事相妨,若依舊例差侍從官充攝初獻行事,即無妨礙。」從之。時奉上顯仁皇后謚冊故也。
三十年三月十三日,御史臺檢法官、攝監(jiān)察御史張闡言:「三月九日出火祀大辰,監(jiān)察行事,有吏部差右宣教郎、攝太官令施興祖飲酒至醉,衩袒監(jiān)視宰殺,喧鬧不肅。」詔(時)[特]降一官,仍依沖替人例。
七月二十六日,禮部員外郎洪邁言:「每歲大祀五十五,中祀四,小祀十四。自獻官之外,必用奉禮授幣、太(祀)[祝]筴祝、太官令酌酒。而大祠又有兵、工部官、光祿卿丞、太社令。至于
天地、高禖、感生帝,□用執(zhí)政將禮。設(shè)八佾之舞,鍾磬備樂,則又〔有〕太常卿、丞,宮架、登歌兩協(xié)律郎。歲所差官,亡慮數(shù)百。比年以來,(為)[惟]兵、工捧俎以本部長貳官行事,而光祿卿、丞時以太常攝領(lǐng),其它率于兩銓在選者取之。除受誓、散齋外,當于祠所致齋二日。南至郊壇,西至惠照院,北至九宮壇,皆與城市隔絕,士大夫逆旅相去或至數(shù)十里,一遇行事,則告(敕)[飭]囊橐,預(yù)謀寄寓。州縣遠人不閑俎豆儀范,梗野不中法式,既憂且懼,豈復(fù)有齋栗之心交于神明 望今后祠祭,令禮部具合差官關(guān)報吏部,許于寺監(jiān)簿、編修、刪定、學(xué)官、宮教授、六曹架閣、六院厘務(wù)官內(nèi)輪行差攝。」吏、禮部、太常寺看詳:「欲依本官所乞事理,每歲中,大、中、小祀令太常寺具合差官窠目申禮部,備關(guān)吏部,籍定輪差職位,下太常寺照會。如遇差官不足,令吏部帖京局厘務(wù)官充攝行事,并不許辭避?!箯闹?。
干道三年閏七月七日,宰執(zhí)以禮官定郊廟祠祭事進呈,上曰:「訪聞致齋處多飲酒喧笑者,可令監(jiān)察御史須俟祠祭一切了畢,方許退?!瓜仁?,月行近心大星,宰執(zhí)次日奏對,上憂懼天戒,形于玉色,因言:「近時祭祀全不嚴肅,何以感格天地 可令禮官條具措置約束?!辜榷M呈,乃有是命。
干道四年九月十一日,臣僚言:「國家每歲祀天地并高
禖,以宰執(zhí)為初獻,余大祀以侍從、卿、監(jiān)為之。自紹興三十一年冬祀,宰執(zhí)以職事有妨,后并差侍從官行禮,余大祀或以館職代之。今年雩祀雖已差宰臣為初獻,立夏、立秋祀太一差中書舍人,然未能盡如舊制。乞自今祭祀并依禮儀差官?!箯闹?。
六年十月二日,嗣濮王士輵言:「今來郊祀日近,緣年踰七十,筋力稍退,乞免差行事,止令陪位?!箯闹?。九年亦依所請免差。
七年十一月六日,士輵言:「濮安懿王神主神貌在紹興府光孝寺奉安,每年四仲享差三獻官,依格以子侄為亞、終獻。舊系紹興府行司差南班官權(quán)充,今行司已并歸行在宗司,乞每遇四仲饗月,就差本位子侄或紹興府見任寄居待闕宗室,以長幼次序,許牒紹興府權(quán)差行事?!箯闹?
十月十六日十月:疑是十一月或十二月。臣僚言:「比歲有司差行事官,或臨期稱疾,則令以次官通攝,漫無檢束。淳化中臣僚有請,應(yīng)祀事稱疾者,遣使同醫(yī)官驗視虛偽,即行降黜。乞詔有司申嚴法禁,庶幾郊(視)[祀]每歲,小大協(xié)恭」。從之。
光宗紹熙二年九月二十七日,詔郊祀大禮差鄭興裔、李裕文、蕭奪里懶、李孝友充都大主管大內(nèi)公事,趙師夔、楊皓、鄧從訓(xùn)、夏執(zhí)中、蕭鷓巴、張子仁、謝淵充行宮使。翌日,詔韋璞差充郊祀大禮主管大內(nèi)公事。
二十八日,詔:郊祀大禮,車駕自太廟詣青城,輅上執(zhí)綏官差權(quán)禮部尚書、兼直學(xué)士院、
兼權(quán)吏部尚書李巘。
寧宗慶元三年八月二十七日,詔:郊祀大禮,霍汝翼、甘昺、李孝純、李孝友、張卓充行宮使,潘師稷充都大主管大內(nèi)公事,郭揚充輦輅前編排引駕臣僚及御營四面巡檢。
禮 宋會要輯稿 禮一 郊祀儀注 饗獻
郊祀儀注
饗獻
太祖干德元年十一月,祀南郊,以皇弟開封尹匡義為亞獻,興元尹光美為終獻。
開寶六年十一月七日,詔以開封尹匡義、興元尹光美充郊廟亞獻、三獻。
九年三月二十三日,中書門下言:「四月四日有事于南郊,請其日升壇奠玉幣訖,不降壇,便奠爵及讀冊文?!乖t依。
太宗至道二年正月十日,親郊,以皇太子為郊廟亞獻,越王元份為終獻。及次齋宮,禮儀使宋白言:「伏詳儀注:朝饗太廟,皇帝先詣罍洗,奠瓚;祀昊天上帝,即未詣罍洗,先奠玉幣。先后之際,恐為未允。請先詣罍洗,后奠玉幣?!沟坼嵴僭紫鄦枺骸盖按肷系?,未詣罍洗而先奠玉幣,于禮可乎 」呂端等對曰:「王者親執(zhí)玉帛以事上帝。玉帛者,接神之物也,于禮尤宜蠲潔。若沃盥而后奠獻,亦足以表虔潔之意?!拱自唬骸溉缭仕?,止一次升壇?!沟?然改容而言曰:「朕親行郊祀,蓋為蒼生祈福。若變禮為允,固當依卿所奏;如合遵舊典,雖百次登降,亦不以為勞?!苟说妊裕骸付Y官所陳,得禮之中?!顾鞆陌鬃h。
咸平二年八月二十八日,禮儀使言:「南郊親祀,舊儀先升壇奠玉幣訖,降壇方詣罍洗,再升壇行禮。至道二年先詣罍洗,后奠玉幣,即是一時新禮?!乖t如舊儀。
五年十一月一日,詔南郊引駕,中書、樞密院行在西,余并依
官次。
十一日,親郊前三日,帝齋于干元殿,尚食進素膳。以雍王元份為郊廟亞獻,兗王元杰為終獻。
天(佑)[禧]三年十一月十九日,奉天書升壇,合祭天地,以皇太子為郊廟亞獻,通王元儼為終獻。禮畢,皇太子賀于殿上,文武百官賀于庭中。
天圣二年十一月十三日,親郊,皇兄、亳州觀察使、樂安郡公惟正攝左武衛(wèi)上將軍、祁國公,為郊廟亞獻;齊州防御使允升攝左領(lǐng)軍衛(wèi)上將軍、萊國公,為終獻。故事:獻官攝上將軍、國公,自是事如儀。
五年十一月十七日,親郊,以樂安郡公惟正為郊廟亞獻,皇兄、潁州防御使允寧為終獻。
八年十一月十九日,親郊,保信軍節(jié)度(使)觀察留后惟正為郊廟亞獻,同州觀察使允寧為終獻。
景佑二年十一月十四日,合祭天地于圓丘,以安化軍節(jié)度(使)觀察留后允讓為郊廟亞獻,貝州觀察使允弼為終獻。
寶元元年十一月十八日,親郊,以(迎)[寧]江軍節(jié)度使、濮安懿王為郊廟亞獻,安化軍節(jié)度觀察留后允弼為終獻。
慶歷元年十一月二十日,親郊,以寧江軍節(jié)度使允讓為郊廟亞獻,安化〔軍〕節(jié)度(使)觀察留后允弼為終獻。
四年十一月,親郊,以寧江軍節(jié)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汝南郡王允讓為郊廟亞獻,武康軍節(jié)度使、北??ね踉叔鰹榻K獻。
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親郊,以汝南
郡王允讓為郊廟亞獻,北海郡王允弼為終獻。
皇佑五年十一月四日,親郊,以汝南郡王允讓為郊廟亞獻,北??ね踉叔鰹榻K獻。
英宗治平二年十一月十六日,親郊,皇子潁王為郊廟亞獻,皇兄涇州觀察使、舒國公從式為終獻。初命東平郡王允弼為三獻,辭以疾,改差襄陽郡王允良,又以疾辭,故命從式。故事,親祠,皇帝將就位,祠官皆回班向帝,須就位乃復(fù)。侍臣跪讀冊,致御名則興。至是,始詔以專奉祠事云。
神宗熙寧元年十一月,合祭天地于南郊,以皇弟、泰寧鎮(zhèn)海軍節(jié)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岐王顥為郊廟亞獻,皇伯、彰德〔軍〕節(jié)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濮國公宗樸為終獻。
七年九月四日,詔岐王顥為南郊亞獻,嘉王頵為終獻。
十一月,以岐王顥為郊廟亞獻,嘉王頵為終獻。
十年九月四日,詔岐王顥為南郊亞獻,嘉王頵為終獻。
十一月二十七日,親郊,以岐王顥為郊廟亞獻,嘉王頵為終獻。
元豐元年十一月五日,詳定禮文所言:「臣等看詳南郊儀注:分獻之官于內(nèi)壝東門之外,公卿之后,重行西向,北上立。皇帝至位,再拜,并隨拜。降神樂止,又隨拜。皇帝將奠配帝之幣,禮生各引分獻官奉玉幣升壇,奠于上下諸神之位訖,各引復(fù)位。初獻、亞獻將升壇,禮生分引諸位獻官
俱詣罍洗,各由其陛。酌奠訖,俱還位。今則獻官在外不拜,不盥手,先期升壇,就位而立;禮生更不贊升降之節(jié),唯贊上香、捧幣、奠爵而已。伏乞自今分獻官行事并如儀注?!?
元豐四年十月十一日,詳定郊廟奉祀禮文〔所〕又言:「《周禮》太宰之職:『祀五帝之日,贊玉幣爵之事。祀大神示亦如之,享先王亦如之,贊玉幾玉爵?!挥中≡字殻骸悍布漓耄澯駧啪糁?,凡受幣之事,凡受爵之事?!粐紡R、明堂禮以郊社令設(shè)玉幣,太祝取玉幣以授侍中,進皇帝。門下侍郎取爵進皇帝。奠、爵皆未合禮。伏請郊廟、明堂令吏部尚書一員奉玉幣,吏部侍郎一員奉爵,以次從皇帝至神坐前。左仆射闕即右仆射。以玉幣進皇帝,奠于地。及酌獻,尚書左丞闕則右丞。以爵受仆射,進爵皇帝。酌獻訖,侍郎受幣受爵以贊飲福及焚燎。外,宗廟仍尚書設(shè)玉幾?!箯闹?。
〔元豐〕六年九月二十七日,禮部言:「親祠南郊舊儀:皇帝進詣昊天上帝神座前,奠玉幣訖,還位,又再升壇進熟。一獻禮畢,即飲福受胙。昨被旨:候亞獻、終獻禮成,然后飲福。則皇帝須再拜升壇。欲乞俟終獻復(fù)位,皇帝于壇下,當午陛前北向飲福。乞于儀注內(nèi)修正?!褂盅裕骸浮吨芏Y》,凡祭祀,王出入則奏《王夏》,明入廟門已用樂矣。今既移祼在作
樂之前,皇帝詣罍洗奏《干安曲》,則入景靈宮門及南郊壝門,亦當奏《干安曲》,庶合古制?!箯闹?。
同日,詔:親祀南郊,候三獻畢升壇飲福。以尚書禮部言:「太常寺狀:『親祀南郊舊儀:皇帝進詣昊天上帝神座前,奠玉幣訖,還位,又再升壇進熟。一獻禮畢,即飲福受胙?!辉t候亞獻、終獻禮成然后飲福。已修入儀注。緣(此)[比]舊儀添此飲福陟降一節(jié),今親祀南郊儀內(nèi),候終獻禮畢飲福,須(臾)[再]升壇。欲乞終獻復(fù)位,皇帝于壇下,當午陛前北向飲福。乞于儀注內(nèi)修正。」并太常少卿葉均等言:「皇帝冬至祀圜丘,內(nèi)皇帝詣飲福位一節(jié),依禮文所申請,朝旨:并候亞獻、終獻行禮畢后,皇帝飲福受胙。今看詳:自來祭祀即無初獻已畢,尚猶立待亞獻行禮之儀。今來皇帝既已一獻,更須退俟于何處 欲乞且依舊儀,皇帝酌獻畢,即飲福,降壇就位如常儀。其景靈宮太廟亦當依此。」帝意在虔恭,故有是詔。
十月十八日,太常博士何洵直言:「郊祀不陳寶瑞,恐未應(yīng)禮。乞于冬至祀圜丘儀增入所司陳異寶及嘉瑞等于樂架之北東西。」詔從之。
哲宗元佑七年十一月十四日,祀昊天上帝于圜丘,以皇叔祖、感德軍節(jié)度使宗景為亞獻,皇伯祖、安定郡王世準為終獻。
元符元年八月六日,三省言:「南郊請依元豐三年,俟終獻禮畢,皇帝再升飲福。仍著為定例?!箯闹?。
十月十七日,以皇弟端王佶為亞獻,莘王(俟)[俁]為終獻。
二年二月二十三日,禮部、太常寺言:「今后南郊大禮,乞令獻官、祝官、贊者并立于逐龕陛之下?!箯闹?。先是南郊大禮,郊壇分獻官、祝官、贊者并立于小次之后,去龕陛稍遠,外壇行事,迫于壇上禮畢,奔走不逮,不能盡虔恭之禮,故有是詔。
〔政和〕四年五月十二日按元符無四年,據(jù)《宋史》卷二一《徽宗紀》,此乃政和四年事,據(jù)補年號。此條應(yīng)移后。,皇帝親祭地于方澤,以皇弟燕王(侯)[俁],亞獻,越王戚為終獻。前期,皇帝散齋二日于別殿,致齋七日于內(nèi)殿,一日于齋宮。舊儀,侍從官設(shè)次青城內(nèi),余就草場。今聽于青城附近官舍設(shè)次,日給食錢,更不具食。祭前一日,奏告太祖皇帝室。殿中監(jiān)設(shè)大次于外壝西門之內(nèi)道北,南向;小次于第二成子階之西,東向。設(shè)皇帝褥位于小次前,東向。設(shè)文武侍臣次于大次前,陪祀、行事官宗室及有司次于外壝南門之外;設(shè)饌幔于內(nèi)壝東西門之外。開瘞坎于壇子階之北壬地。光祿牽牲詣祀所。大晟陳登歌之樂于壇上稍北,南向;設(shè)宮架于壇北內(nèi)壝之外;立舞表于酇綴之間。祭前一日,太史設(shè)皇地祇位于壇上南方,北向,席以槁秸;太祖皇帝位于壇上西方,東向,席以蒲越;神州地祇位于第二成午階,席以槁秸;五官神、岳鎮(zhèn)海瀆各以其方設(shè)位于第二成,山林、川澤、丘陵、墳衍、原隰各以其方設(shè)位于壇下內(nèi)壝之內(nèi),皆席以莞,內(nèi)向。奉禮郎、
禮直官設(shè)皇帝位版于第二成子階之西,東向;飲福位于壇上皇地祇神位東北,南向;望瘞位于瘞坎之南,北向;設(shè)爟火于望瘞位之西,北向。司尊彝帥其屬設(shè)玉、幣篚于酌尊所。次設(shè)籩豆()[簠]簋之位:正、配位皆左十有一籩,右十有一豆,俱為三行。俎一在籩前,二在豆右,為二重;登一,在籩豆間;血盤一,在登之前;簠一、簋一、在籩豆外,簠在左,簋在右。又設(shè)尊罍之位,每位太尊三,著尊二,犧尊、象尊、壺尊、山尊各一。尊皆有罍,以東為上,尊南罍北。又設(shè)篚一于第二成子階之側(cè),實以盤、匜、巾、爵。坫二于正、配位尊罍之次。又設(shè)內(nèi)侍供奉皇帝盥帨位于皇帝版位之前。又設(shè)象尊二、壺尊二,在壇下子階之西,俱南向東上,皆加杓(旲巾),并實水。又設(shè)第二成從祀,每位皆左十籩、右十豆,俱為三行。俎二,在籩、豆前;登一、盤一,神州地祇、五官神用。在籩豆間;簠一、簋一,在籩、豆外,簠在左,簋在右;爵一,置于俎上。內(nèi)壝神位每位皆左二籩、右二豆;俎一,在神位前,爵一次之;簠一、簋一,在爵之前,簠在左,簋在右;登一,在籩、豆之間。又設(shè)尊罍之位:二成每方各犧尊二、山尊二;壇下每方設(shè)蜃尊二、散尊二,在神位之左。蜃尊、散尊外,余皆有罍副之。凡尊、罍皆加杓(旲巾)。又設(shè)正、配位籩、豆、簠、簋、俎、斗、鼎各一于饌幔之內(nèi)。太府卿、少府監(jiān)帥其屬陳玉、幣于篚,皇地祇玉以黃琮,幣以黃。配帝幣亦如之。神州地祇玉以兩圭,有邸,幣以黑。五行、五官、五方、岳鎮(zhèn)
海瀆諸神,幣各從其方色。禮神之玉各置于神位前,瘞玉加于幣。先是郊祀,尊彝籩豆簠簋之類習(xí)用前代,無所考正。上遠稽三代,作郊廟禋祀之器,至是舉而用之,燦然大備。手詔具親祀圜壇門。前期一日,尚輦奉御進輿于垂拱殿,皇帝服通天冠、絳紗袍,乘輿以出,稱警蹕如常儀。乘黃令進玉輅于宣德門外,左輔奏請降輿升輅,至齋宮明禋殿前,回輅南向。左輔奏請降輅乘輿,入齋殿,侍衛(wèi)如常儀。祭日,皇帝服通天冠、絳紗袍,乘輿至大次。禮儀使等分立大次前,有司奏請行事?;实鄯柮嵋猿?,禮儀使等前導(dǎo)。至中壝門外,殿中監(jiān)跪進大圭,皇帝執(zhí)以入,宮架《儀安之樂》作。至午階,樂止,登歌樂作。至第二成版位,東向立,樂止。禮儀使奏請:「有司謹具,請行事?!箤m架作《寧安之樂》、《廣生儲佑之舞》,八成,止,皇帝再拜。禮儀使奏請搢大圭,盥手,登歌樂作。帨手訖,執(zhí)大圭至壇,樂止,登歌,《嘉安之樂》作。殿中監(jiān)進鎮(zhèn)圭,皇帝搢大圭,執(zhí)鎮(zhèn)圭,詣皇地祇神位前,南向跪,奠鎮(zhèn)圭于繅藉,執(zhí)大圭,俛伏,興,搢圭。禮儀使奏請受玉幣。奠訖,俛伏,興,再拜,樂止,《恭安〔之〕樂》作。詣太祖皇帝神位前,西向,奠圭、幣如前儀。禮儀使前導(dǎo)皇帝還版位,登歌,樂作。至位,東向立,樂止。禮部、戶部尚書以下奉饌俎,宮架《豐安之樂》作。奉奠訖,樂止,皇帝再詣罍洗,搢大圭,盥手,登歌,樂作。帨手、洗爵、拭爵訖,執(zhí)大圭至壇上,樂止,登歌,《光安之樂》作。詣皇地祇神位前,搢大圭,跪,執(zhí)爵祭酒。三奠爵訖,執(zhí)圭,俛伏,興,樂止。
太祝讀冊,皇帝再拜訖,登歌,《英安之樂》作。詣太祖皇帝神位前,如前儀?;实圻€版位,登歌,樂作;至位,樂止?;实圻€小次,登歌,樂作。殿中監(jiān)跪受大圭,簾降,樂止,文舞退,武舞進,宮架《文安之樂》作。舞者立定,樂止。亞獻,盥帨訖,作《隆安之樂》、《厚載凝福之舞》。禮畢,樂止。終獻行禮如前儀?;实墼勶嫺N?,登歌,樂作;至位,樂止,《禧安之樂》作?;实墼侔?,搢圭,跪受爵,祭酒,三啐酒,奠爵,受俎,奠俎,受摶黍豆。既奠,再受爵飲福。訖,奠爵,執(zhí)圭,俛伏,興,再拜,樂止,皇帝還版位如前儀。禮部、戶部尚書撤俎豆,登歌,《成安之樂》作;卒撤,樂止,禮部尚書等降復(fù)位。禮直(宮)[官]曰「賜胙」,行事、陪祀官再拜,宮架《寧安之樂》作,一成,止?;实墼勍幬?,登歌,樂作。降自子階,樂作,宮架樂作。至位,北向立,樂止。禮直官曰「可瘞」,舉爟火,瘞半坎。禮儀使跪奏禮畢,宮架樂作?;实鄢鲋袎瞄T,殿中監(jiān)受大圭?;实壑链蟠?,樂止。有司奏「解嚴」。皇帝常服,乘大輦還齋宮,鼓吹振作?;实凵俟俜Q賀?;实劢底?,鳴鞭,殿上侍立官以次退,所司放仗還內(nèi),如常儀。
徽宗建中靖國元年十月十七日,詔南郊以皇弟衛(wèi)王(俟)[俁]為亞獻,蔡王似為終獻。崇寧三年親祀同。
大觀四年十一月三日冬至,祀天于圜壇,以皇弟燕王(侯)[俁]為亞獻,趙王戚為終獻。
政和三年十一月五日,帝
躬上神宗皇帝、哲宗皇帝徽號冊寶于太廟。越翌日,祀昊天上帝于圜丘,以皇弟燕王(俟)[俁]為亞獻、越王戚為終獻。
六年十一月八日,朝獻景靈宮。九日,朝享太廟。翌日,祀昊天上帝于圜壇,皇弟燕王(俟)[俁]為亞獻,越王戚為終獻。
高宗紹興二年,太常寺每歲常祀,夏日(致)[至]祭皇地祇,系于行在錢湖門外惠照院望祭,齋宮設(shè)位行禮,以太祖皇帝配。三獻官依(議)[儀],初獻系差宰執(zhí),亞獻禮部尚書、侍郎;有故或闕,次輪別曹長貳,次給舍、諫議。終獻太常少卿、禮部郎官;有故或闕,差北司官,次輪別曹郎官。
孝宗干道元年正月一日,親郊,以皇子鄧(土)[王] 為亞獻,恭王惇為終獻天頭原批:「此當入祀接祀感生帝后?!?。
六年十一月六日,親郊,以皇子慶王愷為亞獻,恭王惇為終獻。
九年十月九日,親郊,以皇太子為亞獻,皇兄永陽郡王〔居廣〕為終獻。
淳熙三年十一月十二日,親郊于圜壇,以皇太子惇為亞獻,永陽郡王居廣為終獻。
十二年九月十四日,詔:親郊,以皇太子惇為亞獻,嗣濮王士歆為終獻;別廟以恩平郡王璩為初獻,(榮)[滎〕陽〔郡]王伯圭為亞獻,昭慶軍節(jié)度使、提舉佑神觀士峴為終獻。同日,詔:親郊,皇(帝)[孫]安慶軍節(jié)度使、平陽郡王擴令陪祠。
禮 宋會要輯稿 禮二 郊祀壇殿大小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