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論
王效成
天地為虛氣。而生人為散數(shù)。交通流轉于其間者二。有形則貨財。而無形則禮節(jié)。禮節(jié)所以維持夫貨財也。天地祗此生物。人不知惜之。則耗散者益不足。蓄積者益有余。而貧富之勢懸絕。先圣王默識其深也。于是制為交際宴會昏喪祭之禮。各稱其家而為之。則庶人不得擬士大夫。士大夫不得擬君公天子。其所用恒視其所有。而又兇荒殺禮。山澤異禮。通時與地以酌劑之。故古民亡僭踰之罪。而資產(chǎn)得以常充。財之出入移易。隱受約制于無形。而人忘其拘苦。豈不簡而神哉。論者深原之以為陶育之具。淺者則曰。是等威之辨也。人之生也。衣食給而后善心生。官骸之和淑。樂利之所充而達也。不探其實義。徒執(zhí)學士升降揖讓之。概之人人。論儀文與論等威。其精粗殊而其失要不異焉。三代以降。田不口受。民各私其產(chǎn)。富者厚自奉養(yǎng)。而貧者朝夕不贍。不均甚矣。然而人性好矜勝。文飾日滋而未已。親戚宴款。動議方物。往來饋遺。重以金幣。喪葬之家。雪盈堂涂。緇黃列進。盛音樂以娛賓。不如是則謂之不孝。男女昏耦。禮未畢而征逋者填門。豪家以驕其里闬。而無識效之。更愧厲其不若。不務竭其資不止。方自以為世禮之相因遠矣。非一人所得更也。今夫稟氣之不齊。醫(yī)者不能人立之方。則莫若一使之保節(jié)。而脆者充。壯者益固。品地同而生計參錯。禮不能以整一。而儉則可以咸遵。夫儉固禮之本也。先王之制。牲牢玉帛之陳。幾席章服之具。鐘鼓笙管之奏。未嘗不務從其厚矣。然而瓦尊也。明水也。大饗腥也。冠緇布也。疏布之用。而蒲越鞂之設也。觀其所尚。則其微意可知。人即至貧。不能具多品矣。區(qū)區(qū)簡質之備。獨不有可安者乎。有力者知所貴在此不在彼。則其侈心不作??鬃釉?。禮與其奢也寧儉。當井田未廢且然。而況其為無恒產(chǎn)時哉。且昔之人亦嘗講求于斯矣。明堂學校巡狩養(yǎng)老郊社禘祫諸典。征辯古昔。聚訟絲棼。三代創(chuàng)制之精。莫巨于是。議之而不敢忽焉。而卒未有振興如三代之盛者何也。詳行于朝廟之上。而未能通于閭閻之隱。增飾視聽。文在實亡。民氣何自而。治理何自而隆哉。雖然。禮樂者人情之著也。斯人一日不絕。即禮樂一日不亡。古之匏土等音廢矣。而今未嘗無其樂也。古之喪昏祭宴異矣。而今未嘗無其禮也。獨奈何士大夫動作自恣。導亂愚甿之耳目。僭越亡等。生資坐消。雖有恭儉之君。宏毅之主。而欲求禮樂之效于一朝。卒不可復得。錯曰。商賈操其奇贏。日游都市。亡農(nóng)夫之苦。有仟伯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過吏埶。以利相傾。千里游敖。冠蓋相望。乘堅策肥。履絲曳縞。賈子曰。矯偽者出幾十萬石粟。賦六百余萬錢。乘傳而行郡國。此其亡行義之尤至者也。董子曰。累日以取貴。積久以致官。是以廉恥貿(mào)亂。賢不肖渾淆。又曰。身寵而在高位。家富而食厚祿。眾其奴婢。多其牛羊。廣其田宅。博其產(chǎn)業(yè)。畜其積委。務此而亡已。以迫民。
夫天下雖大。經(jīng)此三者牣其間。其氣力足以驅役眾庶。其勢位足以震動一時。惡習之所被。流蕩亡極。江湖澄而風撓濁之。山谷朗而霧昏之??缮钔丛铡J枪始獌促e嘉。無有品節(jié)。忍為失時而廢禮。不敢見哂于戚。男女愆期。喪棺羈室。終身只處。數(shù)世淺藏。禮教猖狂。其咎安在。昔者嘗聞父老言。吾鄉(xiāng)俗五六十年前。實未凋。衣皆布素。年未六十不衣裘。赴飲者必先飽于家。至則杯酒數(shù)周。四盂略具而已。而主賓揖遜。情意周浹。雖草野之俗。不盡協(xié)于古禮。而禮意自勝。故其時物充值約。一夫之食。日十數(shù)錢。民無窘苦之狀。有康和之樂。即一鄉(xiāng)以推之天下。使長此而不變。雖馴至三代禮樂不難也?;蛑^朝廷等威之辨。不為不嚴。海內(nèi)遵而行之。豈不甚善。然如漢制。命婦深衣制緣。佐祭皁絹上下。助蠶縹絹上下。而倡優(yōu)下賤。更繡衣絲履。不能禁也。賈人服緗縹而召會嘉客。被墻屋以文繡。不能禁也。等威之辨彌嚴。必有出乎其外。而視等威加厲者。上以責。下以例奉。此其于世道何裨哉。無他故也。能責之于下。而不能倡之于上也。且夫等威者。上下之辨也。自上下下。則等級自明。不上而下。則何名為等。以身教者從。以言教者訟。獨奈何徒以法令為哉。昔海忠介令安。自課二仆。耕田藝蔬。于民無取一豪。 國朝湯文正撫吳。瀕去。送者睹夫人輿出。袖落敗棉絮。屬吏為之感涕。使得如斯人者。置之節(jié)鎮(zhèn)。則千里被其澤。置之輔相。則天下化其清。風流之所播漸。咸曉然知樸質之為本。方以奢費不知分為恥。納斯人于軌物之中。而人不覺。又何等威之不明為患耶。蓋介士者。濁水之礬石也。得之則澄。不得則混。然非其時崇廉而黜污。則節(jié)操何由得自伸哉。夫世之論禮者可以思矣。嚴賈人不得衣絲之禁。士經(jīng)明行修始得為吏。程吏以賢不肖為進退。無資格之限。清白盈廷。陰邪斂。舉宮室衣服飲食器用婢仆。一切而立之限。家守儀型。人知自愛。此之謂廉恥興而等威辨。等威辨而風俗清。風俗清而財用裕。財用裕而人心。人心而刑罰省。嗚呼。豈不盛哉。
禮論
楊紹文
凡人不得其平則爭。而人之心又必不能平。故圣人作禮以平其心。吾見天下之巧詐者矣。曰若是則我勝人。不若是則人勝而我負。嗚呼。彼其勝我者。必其智其能之不若我者也。若我者。我不能勝之矣。勝我者。彼又將勝我。然則勝負未可決也。且夫吾力能勝百人者。不可謂天下無勝千人者也。推此而上。則雖勝萬勝億。將亦無可恃。而何以為必勝哉。雖然。其所以為此者。則有故焉。彼蓋未知登降揖讓之節(jié)。親貴賤之分。無謙讓。無等衰。彼其于人。泛泛焉而無以相系。則誰撫之。誰恤之。誰尊之而敬之。勞吾知其無助也。憂吾知其無分也。勞無助。憂無分。則不得不思所以御其憂勞。而千萬人之張之敵者。又岌岌乎有不能御之之勢。于是奸詭詐佞之念橫生。遂至于無所底止。昔者先王之制禮也。就人之所自有之理而文之。記曰。墟墓之間。未施哀于民而民哀。社稷宗廟之中。未施敬于民而民敬。孟子曰人皆有是四端也。因其各有之心而施于所宜發(fā)之地。人皆安焉。父母生而知愛者也。于是制昏定晨省之禮以成之。兄弟生而知友者也。于是制隨行雁行之禮以成之。君生而知尊者也。于是制南面北面之禮以成之。夫婦生而知親者也。于是制同居同廟之禮以成之。因其心而制其事。使其親疏貴賤之相屬者。情有以相聯(lián)。義有以相結。乖離淫縱之漸。有以相禁而無所發(fā)。故其民相依以生。相保以死。相慶以喜。相救以患難。紛爭攘奪之形。不作于外。而巧詐奸宄之心。不作于內(nèi)矣。賈生曰。法者禁于已然之后。而禮者制于未然之先。故曰。禮至則不爭。蓋先王所以平天下之心者。恃有此具也。夫天下雖有杰悍之夫。臨之以禮。未有不馴者。然則天下所以勝人者。孰有如禮。而胡以巧詐為哉。
禮理說
俞樾
禮出于理乎。理出于禮乎。曰。禮雖先王未之有??梢粤x起也。是禮固出理也。然而圣人治天下則以禮而不以理。以禮不以理。無獘之道也。且如君臣無獄。父子無獄。若是者何也。禮所以不得爭也。禮所以不得爭。故以無獄絕之也。使不以禮而以理。則固有是非曲直在矣。君臣父子而論是非曲直。大亂之道也。是故圣人治天下以禮。不得已而以理。何也。天下之人。而皆從吾禮。則固善矣。不幸而有不合乎禮。且大悖乎禮者。不得不以理曉之。此古治獄之官。所以名之曰理也。禮者治之于未訟之先。理者治之于既訟之后也。然而遇君臣父子之獄。則仍不言理而言禮。舍禮而言理。是使天下多訟也。且禮者。天下無一人不可以遵行。而理則能明之者尟矣??鬃釉?。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此在圣人則可耳。使胥天下之人。而使之斟酌乎理以定從違。則必有得而有失矣。幸而從純之儉可也。不幸而從拜下之泰將奈何。固不如一概繩之以禮為無獘也。夫天理之說。已見于樂記。非宋儒刱為之。然圣人治天下以禮不以理。理也者。不得已而用之于治獄。舍禮言理。是治獄也。治天下非治獄也。以治獄者治天下。而人倫之變滋矣。今夫婦人從一而終。周公著其文于易。理固如此也。及其制禮也。則有同母異父昆弟之服。是又許之再嫁矣。然后知圣人之于人。繩之以禮。不繩之以理也。故中材而下皆可勉而及也。后之君子以理繩人。則天下無全人矣。嗚呼。是司空城旦書也。
崇檢論
馬福安
昔圣人建天地之中而為之禮。所以軌范人倫。整齊殊俗。使人得以束身寡過。而無悖夫五常之性者也。自魏晉之世。老莊盛行。以放曠為高妙。以禮法為俗人。一時風流相尚。賢者不免。阮籍居喪飲酒食肉。謝安石期功不廢絲竹。幼輿任達折齒。畢卓甕間醉臥。當時以為名士而艷稱之。以致禮壞樂崩。中原傾覆。故王衍將死。嘆曰。吾曹雖不如古人。向若不祖尚浮虛。戮力以匡天下。猶可不至今日?;笢乇狈ブ谅尻?。登平乘樓嘆曰。遂使神州陸沈。百年邱墟。王夷甫諸人不得不任其責。西都時。王愷石崇尤為豪侈。能守禮崇讓。克全貞素。惟劉實兄弟而已?;騿柦笕耸坑陬伜:浦懿手?。鄧伯道之清。卞望之之節(jié)。然伯仁以酒失貽譏。猶染中朝余習。惟望之持論侃侃。當官干實。欲軌正當世。不茍同時好。時貴游子弟。多慕王澄謝鯤為達。望之以為背禮傷教。欲奏推之。斯真篤禮守法。王臣蹇蹇者矣。夫天下非氓庶犯法罹罪之足憂。而士大夫棄禮蔑義。罔識廉恥之可畏。誠以士大夫者。教化之紀綱。風俗之原本。而人心以為轉移者也。故朝廷崇禮。百僚奉法。士大夫以名教相尚。節(jié)行相高。而風俗人心。未有不歸于端厚者也。朝廷棄禮。百僚壞法。士大夫以浮虛相祖。放縱相師。而風俗人心。未有不歸于邪薄者也。然則天下之要道可知已。欲民知義。莫如尚廉隅。欲民知禮。莫如敦矩。欲民貴信。必不可以巧詐欺之。欲民興仁。必不敢以刻薄行之。立身以清白奉公為賢。當官以勤事盡職為恪。立朝以忠厚正直為敬。行事以秉禮尚義為宗。一時士大夫流風篤厚。凡為驕逸淫縱。自放于禮法之事。皆兢兢焉防其萌。杜其漸。是以君子勤禮。小人盡力。廉恥篤于鄉(xiāng)閭。禮義興于家衖。而無奇不軌之民。以污我大化者。由上之人不以防檢為迂而力崇之之效也。嘗觀東漢風俗之美。其時郭有道陳仲弓王彥方管幼安之徒。皆以匹夫為善于家。而鄉(xiāng)里化之。爭訟者望閭而返。盜竊者咸畏其知。況示以上之風旨。而士大夫又皆身為表率。吾見禮教之興。不必俟讀縣書。而后浹于民心也。是在有風俗人心之責者加之意而已。
讀曲禮
程德賚
予讀曲禮。而知古人教術之隆也。父見子而詔以是。兄見弟而詔以是。師見其弟子而詔以是。朋友之所與講論質正者亦不越乎是。是故家可齊而國可治也。夫古之所以教民者。皆以誠心行之。非徒頒懸詔告而已也。天子之所以綱理四方者。公卿大夫士之佐助以輔世長民者。胥率于是而無愧焉。故其民信而習之。順而從之。可以矯剛戾者而化為和順。可以矯柔弱者而立其廉隅。可以矯邪僻者而歸于正直。其粗安于灑掃應對起居出入動靜之節(jié)。而其精達于性命之原。此其所以能致刑措歟。嗚呼。刑之不措。而至于濫且冤也。豈非禮不明之故哉。
讀內(nèi)則
謝應芝
禮書之殘闕無怪也。其在列國之君。以古禮之不便于時。而去其籍。則既亡于秦人焚書之前。而博士諸生。各挾所見。雜以當時之說。又淆于漢求遺書之日。夫古經(jīng)之亡者不復見矣。幸而出于孔壁及魯淹中者。猶存千百于什一。漢人復從而亂之。于是瞀儒競謂周官儀禮不出于姬公。大小戴氏記。無復孔子時書。欲胥擯棄之以為快。而一二泥古之士。又并其淆之說。亦以為古圣賢之傳。嗚呼。辨禮于今日。能不隨眾為是非。蓋尤難矣。內(nèi)則古經(jīng)。而錯以釋經(jīng)之文。以故重繁失次。又一引曾子之言。疑傳于曾子門人。而朱子以為古學校教民之書也。蓋其始也。必行于士大夫之家而達乎閭巷。為于賢智之人而乎庸愚。逮觀法多而見為同然。相習久而出于固然。則刑罰措。兵革息。古之盛時蓋如此。顧其教之能行也。非上之人先為立井田之法。正疆界。薄稅斂。俾民咸寬然于身家之際。豈能如此哉。至于如此。則但見上之能教。而不復見為能養(yǎng)。故周易富家之吉。著象于六四。而是篇言降德兆民。則歸本于后王也。其果傳于曾子門人與否。則莫可詳考矣。
讀曾子問
謝應芝
讀曾子問。而于禮之委曲煩瑣。隨變故所出。無不有以處之。知非圣賢悉心考索。則學者遇此。雖百思而不得其當。況欲毫發(fā)無憾耶。曾子善于審幾詳究矣。以孔子之圣無不知。猶嘗問禮于老。蓋折中而出之者也。常人之去圣賢殊絕矣。而不克詳審于其所不知。彼醫(yī)卜農(nóng)圃一節(jié)之藝。猶必預究其應變之法。童子句讀之不知。文字之不明。猶必從師而學之。禮制之不講也久矣。國家即位郊禘。民間墓祭祠祭之常。圣賢之所未言。與言之而未盡。及后世之異于古者。博士諸生之立說無常。然以圣賢所已言者推求之。未嘗不可折中也。論語信而好古之老彭。或以為老子之與彭祖。孔子雖嘗問禮。而關尹喜所傳道德五千言。與儒者之言不類。孔子于曾子問稱老者數(shù)矣。鄭康成注且以為古壽老者之稱。而不以老子當之。則為學之不可不慎也又有然矣。語云。禮失而求之野。古之好問者。未嘗必擇人而詢之也。從其所可從。而不從其所不可從。謂必以人廢言。多見其量之不廣也。即位禘郊墓祭祠祭之禮詢之學士大夫。既茫然不知其故。幸而士喪禮諸篇及戴氏記所存者。塾師又往往不講習于此。其或老死而終昧之閭閻喪祭之禮。遂惟浮屠老子是從。嗚呼。學者讀圣賢書。莫不憤嫉浮屠老子之流。欲盡廢之以為快矣。問其憤嫉之故。豈不以其異于吾儒之禮教耶。雖然。儒者既為孔曾之徒。而與世之黃冠緇衣較其累所師承者。相去曾幾何也。然則圣賢禮意之精宜講求之也亟矣。
四禮從宜敘
龍啟瑞
古昔圣人緣人情而制禮。依人性而為儀。人情之所弗安。圣人弗能強也。記曰非天子不議禮。此言世有先后。時有古今。惟圣人者出。乃能參酌乎時宜。而制為經(jīng)久常行之道。使其下畏而愛之。則而象之。然后家國和樂。教化行而風俗美也。三代以前尚已。其儀節(jié)之美備。名物象數(shù)之詳且悉。非好為文也。不如是。而其心有不得盡耳。秦漢以還。始以為無用。而一切去之。夫惡委曲繁重而樂趨于簡易者。人情也。上無以導之。猶慮民之習而化。上有以導之。則民何憚而不樂為。故古禮之不可復。漢文帝叔孫通諸人之過也。斯民之去古也遠。三代上之文為制度。不接于目。于此而欲強之以隆古之道。必拂人性而有所弗安。然遂任其簡陋疏略。荒忽謬悠?;驅冎劣阢壍涑6湫浴4擞行氖赖乐?。所以惄然憂之。而思挽末流扶世教者為亟亟也。清江楊文恪公舊輯有四禮從宜一書。其言冠昏喪祭各為一篇。酌古準今。通人情而適世變。余同年聊攝安大令宰楚之谷城。憫其俗之不習于禮。乃與廣文蘄水蕭君復校是書而刻之。將以示邑之士民。而問序于余。余謂公之書誠善。二君之意誠美矣。雖然禮教之不行。非一日之故也?;榧薅啾斡诩胰藡D女之說。喪與祭多雜以二氏之術。求其志乎禮者。十無一二焉。非毅然自拔于流俗者。莫能復古而為眾倡也。二君其先講明于學校。而勸諭于世家大族。則閭閻之興起或庶幾焉。夫禮之用不同。其為教則古今一也。今之儀較古簡矣。然 大圣人化民成俗之意。實寓乎其間。士茍體此書而行之。因博觀夫會典通禮之全。以推見夫 圣帝明王不相沿襲之義。則斯民之興行有由。而古禮至今為不亡矣。詎取其儀云爾哉。
繹禮堂記
劉蓉
物生而后有倫。倫立而后有法。法修而后有教。詩書禮樂。皆圣人因倫物之粲殊。立法度以垂教者也。予讀儀禮。郊廟邦國之大。居處服食之微。鬼神祭祀之幽。莫不明著等威。彰示節(jié)文。使各有所遵循而不踰其矩。以是知圣王綱紀天下。所以范民心思耳目。而納之軌物。意義深矣。士之生其時者。有動作威儀之則以閑其外。有道德仁義之訓以養(yǎng)其中。其君子被服雍容敬慎以成其德。其小人亦謹守法度。而恥納于邪。故成康之治稱為至盛。則禮教之浸淫于人心。積久以成風俗。豈一朝夕之故歟。東周以降。上多失德之君。下無名世之佐。人紀紊而禮意寖微。然其時朝聘會同。以及戰(zhàn)陳干戈之際。猶必誦說先王。陳典禮以決得失勝負之數(shù)。至于執(zhí)玉高卑俯仰之容?;蝽┢涠取>营q以觀德厚薄。而休咎之征。亦果應之。則知圣王所以定志凝命。養(yǎng)人心之和平。至五六百年之后。敬怠斂肆。尚警動于不自覺。傳所謂范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何其神也。漢承秦燔書之后。禮經(jīng)殘缺。諸儒掇拾煨燼。存什一于千百。微言幾于絕矣。雖有愿治之主。慨然復古之思。然文獻無征。抑無以備制作之德。即其剿襲前聞。緣飾經(jīng)術。亦數(shù)陳而義失。末合而本離。唐宋以來。得失之數(shù)??梢印S墒钦温√?。特隨世運推移。遞升遞降。無與維持于不敝者。治術所以趨于茍簡。民俗所以即于澆漓。曾不百年。盛衰異視。亦理勢之必然者歟。昔之君子。蓋有憂之。網(wǎng)羅舊文。列為經(jīng)傳。以著古昔哲王治天下之大經(jīng)大法。將以儀型四方。綱維萬事。后有王者。取而讀之。由干以達枝。窮源而竟委。則古人所以制治保邦化民成俗之意??勺?。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之盛治??啥斯岸乱?。即或圣伏神徂。曠絕千祀。然日月經(jīng)天。江河緯地。乾坤未毀。固將百世俟之。予生也晚。不及躬與斯文之盛。少承庭訓。篤好禮書。遭時多艱。濫竊祿位。馳驅鞅掌。不遑安居。然抱此區(qū)區(qū)。未嘗一日或釋。近獲歸休。竊窺墜緒。迢迢千古。獨契予懷。于是始作繹禮之堂。取周官儀禮經(jīng)傳。及杜君卿氏之通典。江慎修氏之禮書綱目。秦蕙田氏之五禮通考。陳諸幾案。朝夕紬繹而詠歌之。上窺往圣制作之原。下較百代修廢之。奧旨宏綱。曠然心會。以為善讀者抉其精微。綜其條貫。則以進退百王。權衡萬變而莫淆予鑒。即后世事變紛歧。文質異尚。因革損益。不主故常。然大綱之昭垂莫易。曠百世而可知也。世有魁儒碩德。篤學嗜古。欲崇德而廣業(yè)。必于此會其歸。新學小生。詳其品節(jié)。服而習之。優(yōu)游矩矱之途。淪浹肌膚之會。亦將由之以弗畔焉。余之樂此而不厭也。舍此欲奚適乎。當春融和。萬景畢會。天穹然其上。地隤然其下。山川草木鳥獸。森殖蕃滋。其文粲然。其序秩然。于以仰思圣王。肇修人紀。經(jīng)世宰物之意。先民有作。庶幾旦暮遇之。至若較馬鄭之異同。探名物之繁賾。嗜奇綴瑣。以資證附。則近世小儒有好之者。非予志之所存也。
上曾相國書
劉蓉
畿輔苦旱。吏事廢墜。誠賢者勞心焦慮之時。南中乃患水潦。楚鄂江皖。所在皆同。陰陽乖爭。各相偏勝。世局殊可念也。弟自還山后。閑居無事。懶復出門。日取先圣昔賢之書。端坐而誦之。夢寐與俱。謦欬相接。意趣所至。動與古會。自疑身在兩漢周秦以前。非今世也。古之去今遠矣。人之為類繁矣?;蛱幨烙睢4傧フ勑?。而曠渺遼。抵死不相聞知?;蚴厘愦?。懸隔千載。而神明往來。如共幾席。故莫遠于并世之士。莫近于邃古以上之人。其為精神志趣之載簡編者。曠千世而相感也。禮書自周官儀禮戴記。下逮儒先所述。并得粗讀一過。近世江慎修氏。篤志研討。白首一經(jīng)。可謂勤矣。綱目一編。具見條理。惟墨守康成。頗襲緯書之謬。其于禮之大者。往往昧所由來。秦樹灃氏。網(wǎng)羅舊章。別為五禮。歷代掌故。燦然明備??芍^博矣。然亦特類書之較有倫序者。其所據(jù)以折衷。頗泥古禮之。而莫通其意。但取器數(shù)之備。而不揣其情。不可謂非蔽也。蓋先王禮制之大備。不盡傳于后世。其僅存者。又頗為傳記殽亂。迷失本旨。學者非能究觀義理之原。精思而默識之。固無由達其意。儀法度數(shù)之等。雖頗備具。然非德積于躬。誠溢于外。亦莫能稱其情。故不特知其義者之難。而襲其文以行之者之尤難也。執(zhí)先王之禮。不審其時度其德。而強后世以必行。不可也。取后代沿襲之似卷六十二 禮政二大典上
讀宋史記禮志論郊配
葉裕仁
帝王功德必與天合撰。然后享配天之祭。非世世可以配天也。祭法國語。皆有夏后氏郊鯀商人郊冥之文。而鄭康成注祭法。謂夏后氏宜郊顓頊。殷人宜郊契。疏謂康成之意。正其姓代先后之次。夏后氏不當先云郊鯀。后云祖顓頊。殷人不當先云郊冥。后云祖契。然鯀之不可以郊配。契之合應郊配。亦寓乎其間。后世帝王之德。去三代圣人遠甚。則配天之禮止??刹徽摰露摴Αt惟建邦啟土肇造區(qū)夏者方可配天。其余則否。觀宋史記禮志。方丘及神州地祇。建隆以來。奉僖順翼宣四祖崇配。太平興國以后。以宣祖太祖更配。真宗時乃以太宗配方丘。宣祖配神州地祇。神宗元豐六年。祀昊天上帝。唯以太祖配。余則仍以太宗配。祈谷大雩。初以宣祖配。太宗時以宣祖配祈谷。太祖配雩祀。真宗時。以太祖配祈谷。太宗配雩祀。仁宗詔二祀以太宗配。熙末。光宗受禪。奉高宗配。按圜丘方丘神州地祇祈谷大雩。皆當以祖升配。而不及于宗。準周禮以后稷郊配。則宋以僖祖為始祖。雖無后稷之功德。而以報本追遠之意。非僖祖不足以當之。若夫建邦啟土肇造區(qū)夏如太祖。固亦無可疑者。雖太宗之功同于開創(chuàng)。而非受命之主。高宗雖中興。偏安南服。尤不得與漢之光武比。愚故謂二宗之升配。皆非禮也。至于宗祀明堂之議。錢公輔司馬光呂誨皆達于經(jīng)義。其說實為千古不刊之論。而當時猶狃于嚴父配天之語。終宋之世。沿為定制。雖徽宗之亡國辱身。亦奉以躋配。方自以為大孝尊親。而不知誤解孝經(jīng)之旨也。故曰。帝王功德。必與天合撰。然后可以配天。其次則建邦啟土開創(chuàng)受命之主。方可配天。如前漢之高祖。后漢之光武是也。雖文景明章。并稱令辟。未嘗與升配之數(shù)。最為合禮。由唐及宋。竟至世世配天。豈不謬哉。裕仁嘗伏讀 成皇帝遺詔無庸郊配一條。遠軼唐宋君臣之上。與三代圣人尊祖配天之意。先后同揆。曾文正遵議大禮一疏。能仰體 先皇帝之微旨。苦心將順。持論堅確。后世議及升配者。慎毋惑于淺儒之論。以蹈唐宋之失哉。
遵議大禮疏道光三十年
禮部侍郎曾國藩
奏為遵 旨敬謹詳議事。正月十六日?! 』噬弦浴 〈笮谢实壑熘I遺命四條內(nèi)無庸 郊配 廟祔二條。令臣工詳議具奏。臣等謹于二十七日集議。諸臣皆以 大行皇帝功德懿鑠?! 〗寂浼葦嗖豢梢住! R祔尤在所必行。直道不泯。此天下之公論也。臣國藩亦欲隨從眾議。退而細思 大行皇帝諄諄誥誡。必有精意存乎其中。臣下鉆仰 高深。茍窺見萬分之一。亦當各獻其說。備 圣主之博采。竊以為 遺命無庸 廟祔一條??脊艤式瘛Hf難遵從。無庸 郊配一條。則不敢從者有二。不敢違者有三焉。所謂無庸 廟祔一條萬難遵從者。何也。古者祧廟之說。乃為七廟親盡言之。間有親盡而仍不祧者。則必有德之主。世世宗祀。不在七廟之數(shù)。若殷之三宗周之文武是也?! 〈笮谢实塾凇 』噬蠟椤 《[廟。本非七廟親盡可比。而論 功德之彌綸。又當與 列祖 列宗。同為百世不祧之室。豈其弓劍未忘。而烝嘗遽別。且諸侯大夫尚有廟祭。況以 天子之尊。敢廢 升祔之典。此其萬難遵從者也。所謂無庸 郊配一條有不敢從者二。何也。古圣制禮。亦本事實之既至。而情文因之而生?! 〈笮谢实廴蕫壑?。同符大造。偶遇偏災。立頒帑項。年年賑貸。薄海含哺。粒我烝民。后稷所以配天也。 御宇三十年。無一日之暇逸。無須臾之不敬。純亦不已。文王所以配上帝也。既已具合撰之實。而欲辭 升配之文。則普天臣民之心。終覺不安。此其不敢從者一也。歷考 列圣升配。惟 世祖章皇帝系由御史周季琬奏請。外此皆繼統(tǒng)之 圣人特旨舉行。良由上孚 昊眷。下愜民情。毫無疑義也。行之既久。遂為成例。如 大行皇帝德盛化神。即使無例可循。臣下猶應奏請。況乎成憲昭昭。曷敢踰越。傳曰君行意。臣行制。在 大行皇帝自懷謙讓之盛意。在大小臣工宜守 國家之舊制。此其不敢從者二也。所謂無庸 郊配一條有不敢違者三。何也?! 瘔靡?guī)模。尺寸有定。乾隆十四年重加繕修。一一石。皆考律呂之正義。按九五之陽數(shù)。增之不能。改之不可?! ∑邚R配位。各設青幄。當初幄制闊大。乾隆三年。量加收改。今則每幄之內(nèi)。僅容豆籩。七幄之外。幾乏余地。我 大行皇帝慮及億萬年后?;蜃h增廣乎壇壝?;蜃h裁狹乎幄制。故定為限制。以身作則。俾世世可以遵循。今論者或謂西三幄之南。尚可添置一案。暫為目前之計。不必久遠之圖。豈知人異世而同心。事相沿而愈久。今日所不敢言者。亦萬世臣子所不敢言者也。今日所不忍言者。亦萬世臣子所不忍言者也。經(jīng)此次 朱諭之嚴切。盈廷之集議。尚不裁決遵行。則后之人又孰冒天下之不韙乎。將來必至修改基址。輕變舊章。此其不敢違者一也。古來祀典。興廢不常。或無其祭而舉之?;蛴衅涠Y而罷之。史冊所書。不一而足。
唐垂拱年間。郊祀以高祖太宗高宗并配。后開元十一年。從張說議。罷太宗高宗配位。宋景佑年間。郊祀以藝祖太宗真宗并配。后嘉佑七年。從楊畋議。罷太宗真宗配位。我 朝順治十七年。合祀 天地日月星辰山川于 大享殿。奉 太祖 太宗以配。厥后亦罷其禮。祀典改議。乃古今所常有。我 大行皇帝慮億萬年后愚儒無知。或有援唐宋罷祀之例。妄行陳奏者。不可不預為之防。故 朱諭有曰。非天子不議禮。以為一經(jīng)斷定。則巍然七幄。與 天長存。后世增配之議。尚且不許。罷祀之議。更何自而興。所以禁后世者愈嚴。則所以尊 列祖者愈久。此其計慮之周。非三代制禮之圣人。而能如是乎。 大行皇帝以制禮之圣人自居。臣下何敢以尋常之識淺為窺測。有尊崇之虛文。無謀事之遠慮。此其不敢違者二也。我 朝以孝治天下。而 遺命在所尤重??滴醵??! ⌒⑶f文皇后遺命云。愿于遵化州孝陵近地擇吉安厝。當時臣工。皆謂遵化去 太宗昭陵千有余里。不合祔葬之例。我 圣祖仁皇帝不敢違 遺命。而又不敢違成例。故于 孝陵旁近。建 暫安奉殿。三十余年。未敢竟安 地宮。至雍正初。始敬謹蕆事。嘉慶四年?! 「咦诩兓实圻z命云。廟號無庸稱祖。我 仁宗?;实壑斪瘛 ∵z命。故雖乾隆中之豐功大烈。而 廟號未得祖稱。載在會典。先后同揆矣。此次大行皇帝遺命。惟第一條森嚴可畏。若不遵行。則與我 朝家法不符。且 朱諭反復申明。無非自處于卑屈。而處 列祖于崇高。此乃大孝大讓。古之盛德也。與其以尊崇之微忱屬之臣子。孰若以莫大之盛德歸之 君父。此其不敢違者三也。臣竊計 皇上仁孝之心。兩者均有所歉。然不奉 升配。僅有典禮未備之歉。遽奉 升配。既有違 命之歉。又有將來之慮。是多一歉也。一經(jīng)大智之權衡。無難立判乎輕重?! ∈ジ钢贫Y而 圣子行之。必有默契于精微。不待臣僚擬議而后定者。臣職在秩宗。誠恐不詳不慎?! 』噬纤铡 〗检胫畷r。上顧 成命。下顧萬世?;蛘哜鹑浑y安。則禮臣無所辭其咎。是以專折具奏。干瀆 宸嚴。不勝惶悚戰(zhàn)栗之至。
敬陳從權守經(jīng)疏咸豐十一年
董元章
竊以事貴從權。理宜守經(jīng)。何為從權。現(xiàn)值天下多事之秋。 皇帝陛下以沖齡踐祚。所賴一切政務?! 』侍笙核紤]。斟酌盡善。此誠 國家之福也。臣以為即宜明降 諭旨。宣示中外。使海內(nèi)咸知 皇上圣躬雖幼。 皇太后暫時權理朝政。左右不能干預。庶人心益知敬畏。而文武臣工俱不敢稍肆其蒙蔽之術。俟數(shù)年后 皇上能親裁庶務。再躬理萬幾。以天下養(yǎng)。不亦善乎。雖我 朝向無 太后垂簾之儀。而審時度勢。不得不為此通權達變之舉。此所謂事貴從權也。何為守經(jīng)。自古帝王。莫不以親親尊賢為急務。此千古不易之經(jīng)也?,F(xiàn)時贊襄政務。雖有王大臣軍機大臣諸人。臣以為當更于親王中?! 『喤梢欢?。令其同心輔。一切事務。俾各盡心籌劃。再求 皇太后 皇上裁斷施行。庶親賢并用。既無專擅之患。亦無偏任之嫌。至朝夕納誨。輔翼 圣德。則當于大臣中。擇其治理素優(yōu)者一二人。俾充師傅之任。逐日進講經(jīng)典。以擴充 圣聰。庶于古今治亂興衰之道。可以詳悉。而 圣德日增其高深。此所謂理宜守經(jīng)也。至行政多端。首在用人。外而封疆大吏。則潔已率屬。責在督撫。督撫賢。則一省賴以安全矣。軍務地方。則訓卒練兵。責在將帥。將帥良。則一方賴以捍御矣。臣以為宜 嚴旨曉諭。令各洗心滌慮。勿得仍蹈因循欺飾之獘。如大吏中有貪黷營私。不能廉正自持。察吏安民者。及將帥中有退縮不前。不能申明紀律。運籌決勝者。均即從重治罪。以示警戒。庶人人惕厲。而寰宇可望肅清矣。臣愚昧之見。是否有當。伏乞 圣鑒施行。
政權操之自上疏咸豐十一年
賈楨
奏為事關 國家大計。政權請操之自上。以振綱紀而防流獘事。伏惟我 朝 圣圣相承。從無 皇太后垂簾聽政之典。前因御史董元章條奏。特降 諭旨甚晰。臣等復有何異詞。惟是權不可下移。移則日替。禮不可稍渝。渝則獘生。我 皇上沖齡踐祚。欽奉 先帝遺命。派怡親王載垣等八人。贊襄政務。兩月以來。用人行政。皆經(jīng)該王大臣等擬定 諭旨。每有明發(fā)。均用 御賞同道堂圖章。共見共聞。內(nèi)外皆相欽奉。然臣等詳慎思之。似尚非久遠萬全之策。不敢保日后之決無流獘也。尋繹贊襄二字之義。乃佐助而非主持也。若事無巨細。皆憑該王大臣之意。先行定議。然后進呈 皇上一覽而行。是名為佐助而實則主持。日久相因。中外能無疑慮乎。今日之贊襄大臣。即昔日之軍機大臣。向來軍機大臣則事事先面奉 諭旨。準駁可否。悉經(jīng) 欽定。始行擬 旨進呈。其有不合 圣意者。每奉 朱筆改正。此太阿之柄。不可假人之義也。為今計之。正宜 皇太后敷中宮之德化。操出治之威權。使臣工有所稟承。命令有所咨決。不居垂簾之虛名。而收聽政之實效。準法前朝。憲章后代。不難折衷至當也。伏查漢之和熹鄧皇后。順烈梁皇后。晉之康獻褚皇后。遼之睿智蕭皇后。皆以太后臨朝。史冊稱美。至宋朝之章獻劉太后。有今世任姒之稱。宣仁高太后。有女中堯舜之譽。明世穆宗皇后。神宗嫡母。上尊號曰仁圣皇太后。穆宗貴。神宗生母。上尊號曰慈圣皇太后。維時神宗十歲。政事皆由兩宮決擇。命大臣施行。亦未嘗居垂簾之名也。我 皇上聰明天亶。正宜涵泳詩書。不數(shù)年即可親政。而此數(shù)年間。外而賊匪未平。內(nèi)而夷人偪處。何以拯時艱。何以飭法紀。固結人心。最為緊要。儻大權無所專屬。以致人心驚疑。是則目前大可憂者。至 皇太后召見臣工禮節(jié)。及一切辦事章程。仍循向來軍機大臣承 旨舊制?;驊繛樽兺?。敬祈 飭下廷臣會議具奏。請 旨酌定。以示遵守。庶行政可免流獘。而中外人心。益深悅服矣。臣等意見相同。謹合詞具奏。是否有當。伏乞 皇上圣鑒。
請親理大政疏咸豐十一年
內(nèi)閣學士勝保
奏為政柄下移。無以服眾。應請 皇太后親理大政。并另簡近支親王輔政。以正 國體而順人心。恭折仰祈 圣鑒事。竊惟朝廷政柄。操之自上。非臣下所得而專。我 朝君臣之分極嚴。尤非前朝之比。自 文宗顯皇帝龍馭上升?! 』噬纤梦?。聰明天亶。尚在沖齡。全在輔政得人。同民好惡。方足以資佐理。如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等。非不宣力有年。然而赫赫師尹。民具爾瞻。今竟以之當秉政巨任。攬 君國大權。以臣仆而代 綸音。挾 至尊以令天下。實無以副寄托之重。而饜四海之心。在該王等不過以承寫 朱諭為詞。居之不疑。不知我 皇上以宗子纘承大統(tǒng)。天與人歸。原不以朱諭之有無為定。至贊襄政務一節(jié)。則當以親親尊賢為斷。不得專以承寫為憑。何也?! ∠然实蹚浟糁H。近支親王多不在側。仰窺 顧命苦衷。所以未留 親筆朱諭者。未必非以輔政難得其人。以待我 皇上自擇而任之。以成未竟之志也。今 嗣圣既未親政?! 』侍笥植慌R朝。是政柄盡付之該王等數(shù)人。而所擬 諭旨。又非盡出自 宸衷。其托諸掣簽簡放。請鈐用符信圖章。在該王等原欲以此取信于人。無如人皆不能相信。民可畏。天下難欺??v可勉強一時。不能行諸日久。如御史董元章條陳四事。極有關系。應準應駁惟當斷自 圣裁。廣集廷議。以定行止。該王等果知以 國事為重。亦當推賢虛己。免蹈危疑。乃徑行擬 旨駁斥。已開矯竊之端。大失臣民之望?! ∶轮铡V型鈬W然。自古天無二日。民無二王。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凡統(tǒng)兵將帥暨各省疆臣。皆受 先皇帝特簡。雖當勢處萬難。無不思竭力圖報者。亦以統(tǒng)于所尊。故能一誠不貳。今一旦政柄下移。疑莫釋。道路之人見 詔旨。皆曰此非吾 君之言也。此非吾 母后 圣母之意也。一切發(fā)號施令。真?zhèn)坞y分。眾情洶洶。咸懷不服。不獨天下人心日形解體。且恐外國聞知。亦覺與理不順。又將從而生心。所關甚大。夫天下者?! ⌒诔苫实壑煜?。傳之 文宗顯皇帝。以付之我 皇上踐祚者也。昔周之世。武王崩。成王立。周公相之?!”境瘮z政王之輔 世祖。亦猶周公之相成王。疏不間親。典冊具在。以周公禮圣。尚不免管蔡流言。迨風雷示警于金縢。而忠棐益見?,F(xiàn)在近支諸王中。能知大體。邁于載垣端華。尚不乏人。一切離間之言。應請毋庸過慮。又知垂簾聽政之制。宋宣仁太后稱為女中堯舜。情歡洽。國本無傷。我 文皇后當國初年。雖無垂簾明文。而有聽政實用。因時制宜。惟期允當不易。為今之計。非 皇太后親理萬幾。召對臣。無以通下情而正 國體。非另簡近支親王佐理庶務。盡心匡。不足以振綱紀而順人心。
惟有吁懇 皇上俯納芻蕘。即奉 皇太后權宜聽政?! 《ゲ⒊?。而于近支親王中擇賢而任。仍秉 命而行。以待我 皇上親政。以前一切用人行政大端。不致變更紊亂。以承郅治于無窮?! ∽谏缧疑?。臣民幸甚。如此。庶于親親尊賢之大經(jīng)。既不相悖。且于該王等亦可保全終始。受福良多。此皆中外臣工所欲言而未發(fā)者。臣先為言之。臣忝為大臣。受 國厚恩。屢奉 先皇帝手詔嘉勉。云朕所望于該大臣者至大至遠。又奉有忠勇性成赤心報國等諭。每誦 天語。感激涕零。今外患固宜亟平。而內(nèi)憂尤當早慮。臣天良所迫。何忍不言。何敢不言。伏愿 皇上干綱獨斷。迅賜施行。并請將此折發(fā)交惠親王惇親王醇郡王等。公同閱看。如有尚未盡善之處。應令大學士九卿科道集議以聞。庶大局可全。而人心可定。謹不揣冒昧。披瀝上陳。無任激切待 命之至。
遵議垂簾聽政事宜疏咸豐十一年 王大臣
咸豐十一年九月三十日。內(nèi)閣奉 上諭。本日據(jù)賈楨周祖培沈兆霖趙光奏政權請操之自上并 皇太后召見臣工禮節(jié)及一切辦事章程請飭廷臣會議并據(jù)勝保奏請 皇太后親理大政并另簡近支親王輔政各一折著王大臣大學士六部九卿翰詹科道將應如何酌古準今折衷定議之處即行妥議以聞欽此。又經(jīng)翰林院侍講學士楊秉璋御史林壽圖條奏 皇太后垂簾聽政各事宜。臣等公同詳閱。欽惟 皇上聰明天亶。尚在沖齡。正宜涵泳詩書。培養(yǎng)圣德。不數(shù)年即可親政。而此數(shù)年間。端賴 皇太后親裁庶政。整飭紀綱?! 』噬系脤Ub讀之功。早裕圣賢之學。承 兩宮之慈訓。丕纘鴻圖。紹 列圣之詒謀。聿昭駿業(yè)。萬幾無曠。俾政事之交修。百爾同欽。欣稟承之有自。臣等悉心參酌。謹將 兩宮皇太后召見臣工禮節(jié)。及一切辦事章程。公同妥議條款。敬繕清單。恭呈 御覽。伏候 欽定。嗣后如有應行變通添改之處。容臣等隨時酌議。奏明辦理。所有臣等會議緣由。謹合詞恭折奏聞。伏乞 皇上圣鑒。
一 郊 壇大祀。擬請 遣王恭代。 皇上于宮內(nèi)齋戒。俟數(shù)年后。奏請 親詣行禮。
一 太廟祭享。擬請 遣王恭代?! 』噬嫌趯m內(nèi)齋戒。祭期前一日?!∮H詣行禮。俟數(shù)年后。奏請于祭日 親詣行禮。
一謁 陵 御門 經(jīng)筵 耕耤。均擬請暫緩舉行。
一遇元旦 萬壽傳臚等大典禮?! 』噬仙?。均擬請照常舉行。
一 召見內(nèi)外臣工擬請 兩宮皇太后 皇上同御養(yǎng)心殿?! 』侍笄按购?。于議政王 御前大臣內(nèi)輪派一人。將 召見人員。帶領進 見。
一京外官員引 見。擬請 兩宮皇太后 皇上同御養(yǎng)心殿明殿。議政王 御前大臣帶領 御前干清門侍等。照例排班站立。 皇太后前垂簾設案。進各員名單一分。并將應擬 諭旨。分別注明?! 』噬锨霸O案。帶領之堂官。照例進綠頭簽。議政王 御前大臣捧進案上。引 見如常儀。其如何 簡用?! 』侍笥诿麊蝺?nèi)欽定。鈐用御印。交議政王傳 旨發(fā)下。堂官照例述 旨。宗室親郡王以下奉恩將軍以上襲爵襲職。年終大考王公子弟應封授職。在京四品以上五六品京堂翰詹科道。在外道府以上。武職在京年終進譜五等世爵。在外副將以上。以及新進士授職庶吉士散館拔貢 朝考孝廉方正教習期滿京察人員截取道府各部院保送京堂保送監(jiān)督稅差蔭生授職遵 旨保舉勞績保舉獲盜卓異送部各項查辦差滿回京親老回京邊缺俸滿終養(yǎng)服滿病痊開復捐復等。應行引 見各員。并奉有 特旨交部帶領引 見人員。以及凡應請 旨分別錄用文武人員。均擬請照例帶領引 見。
其 陵寢盛京吉林黑龍江各項缺出。由在京各衙門保送人員。文武會試提調(diào)新疆等處辦事司員。糧餉章京等差在京各衙門保送直隸州以下人員。俸滿截取應分別內(nèi)用外用各員。揀發(fā)人員。各省理事同知通判。均擬請由各該衙門進單恭候 簡用。凡由考試應行引 見記名。如御史內(nèi)閣中書國子監(jiān)學正學錄軍機章京??剂幸坏扔坠俚软椚藛T。均擬請于考試后由考官開單進呈。恭請將應行 記名人員 鈐印發(fā)下。交議政王軍機大臣繕 旨??荚囋嚥钊藛T。擬請暫停引 見。各部院衙門五品以下擬陪人員。京外文武五品以下。武職三品以下。照例補缺人員。月選分發(fā)揀補期滿俸滿奏留送部押運舉人大挑截取調(diào)簡改簡改教長史護等項人員。以及凡照例送部引 見文武人員。均擬請 欽派王大臣驗放。驗放除封印期內(nèi)不計外。擬請每月驗放六次。以逢五逢十為率。遇月杪改至下月初一日。先期由各衙門將應行驗放人員。咨報內(nèi)閣。屆期。內(nèi)閣將應派驗放王大臣開單。奏請 欽派四人。即日赴內(nèi)閣公同驗看奏聞。
一 除授大員?!『喎鸥黜棽钍埂M請將應補應升應放各員開單。由議政王軍機大臣于 召見時呈遞。恭候 欽定。將 除授簡放之員。 鈐印發(fā)下繕 旨。
一順天鄉(xiāng)試會試。以及凡在貢院考試?!∠怠J命詩文各題。均擬援照外省鄉(xiāng)試之例。請由考官出題。其 朝考以及各項 殿廷考試題目。均擬定各衙科甲出身大臣。屆日聽宣。恭候 欽派擬題進呈。封交 派出監(jiān)試王大臣至考試處所宣示。
一 殿試策題。擬照舊章由讀卷大臣恭擬?!〉钤囄渑e。擬請 欽派王大臣閱視。照文貢士 殿試例。擬定名次。帶領引 見。
一慶賀表章。均照定例辦理。其請 安折。擬請令內(nèi)外臣工謹繕三分。敬于 母后皇太后 圣母皇太后 皇上前恭進。
一 皇上入學讀書。未便令師傅跪授。亦未便久令侍立。擬請援漢桓榮授業(yè)之儀。于 御座書案之右。為師傅旁設一坐。以便授讀。
晉書賀循傳書后
沈垚
自天子至于士。經(jīng)所陳昭穆之數(shù)。皆據(jù)父昭子穆。繼世之恒而言。非父子而相繼。昭穆之同異。經(jīng)無明文。于是禮家有兄弟不相為后之說。是說也。甚便于人君之私。而合之廟制。必越乎昭穆常數(shù)之外。其甚者且亂君臣之分焉。蓋廟數(shù)之或七或五或三。制之一定者也。非父子而相繼。則事之隨變所值而至無定者也。以事從制。則制定而事有準。以制徇事。則制不一而事益紛??贾蚬攘杭白笫贤鈧?。斷當從服虔兄弟異昭穆之義。不得如何休隱桓與閔僖同北面西上之說。夫禮家之所以謂兄弟無相后義者。泥于為人后者之必為之子也。使知為后而非子行。雖服重服而不稱子。則兄弟無嫌于相后矣。即非兄弟。亦無嫌于相后矣。晉武帝定郊廟禮。用王肅說。潁川京兆與宣景文三帝為高祖以下四親廟。征西豫章為六世五世無服之祖之廟。其時太祖虛位。景與文以兄弟同為一世。故六世之祭。上及征西。而廟數(shù)適七。是則創(chuàng)制之初。已茍取充數(shù)。而不為一定之制矣。嗣是武帝崩而征西遷?;莸郾蓝フ逻w。至懷帝入廟而潁川又當毀。毀則上祭不及六世。不毀則廟數(shù)又復過七。于是初從刁協(xié)議。以兄弟為世數(shù)。而遷潁川。繼又從賀循議。以兄弟不為世數(shù)。而復潁川。且復豫章于昭穆之位。已廢之祀。重復修舉。已遷之主。忽又入廟。而惠懷愍三帝。又以元帝上繼武帝。議別為廟祀。此其失禮。又何待言。其故總繇初制不定。子孫無所依據(jù)。至遷復紛紛也。使武帝定制。景文即各自為世。而以豫章為六世之祖。其有見神盈八之事乎?;輵央m無后。然故親廟也。豫章潁川雖上世。然故遠祖也。留遠祖于廟中。而欲別出親廟之神于廟外。是謂當毀不毀。當祭不祭。古者致親而祧遠。今則事遠而祧親。其可謂禮乎。且夫元帝之踐位也與漢光武異。光武復故物于已失之后。元帝見推戴于方失之時。其繼統(tǒng)也當繼愍帝。而不當繼武帝。然而當時諸臣。皆以元帝為宜繼世祖。用光武繼孝元故事者。何也。則以元帝于惠懷為從祖昆弟。于愍帝又屬居族父。嫌其不可為后故也。夫天子以繼統(tǒng)為世次。廟制又以天子而定為三昭三穆。豈如家人父子族屬論行輩哉。不為天子則不入世數(shù)。雖周平王太子泄為桓王之父。桓必以平為親廟。而泄但祭于壇。不得入廟也。既為天子。則必入世數(shù)。周孝王以叔父繼懿王。不得以穆王為親廟。而必以懿。夷王以從孫繼孝王。不得以懿王為親廟。而必以孝也。豈不顧天生親屬之稱謂而為此顛倒哉。蓋必如此。而后七廟之數(shù)不越。先后之次不逆。祧毀之事不既遷又復。而君臣之分不亂耳。使武帝以豫章為六世之祖。元帝竟后愍帝。則愍帝入廟。而宣帝得正太祖之位矣。元帝入廟。而景帝又得別為百世不遷之廟矣。如是則雖康帝以弟繼成帝。哀帝以從兄繼穆帝。而數(shù)不加也。海西廢而簡文立。雖以從祖后從孫。而廟數(shù)亦不加也。何至豫章潁川京兆諸主。婁遷婁復。如奕不定哉。豈非賀循之議。但知家人親屬之稱謂。不知天子以繼統(tǒng)為世次哉。
夫持兄弟不相后之說。至于宗廟之主。婁遷婁復。則兄弟斷當異昭穆。不得如何休范寧之言矣。然則為人后者為之子。為昭穆相當者言也。非相當。則據(jù)禮之如子言也。非即稱為子也。曲禮曰。內(nèi)事曰孝王某。溫嶠曰。非子者。可直曰皇帝敢告某皇帝。是也。明乎為子之義。而后為后之義盡。明乎非子行不稱子之義。而后為后之涂廣。明乎不稱子而仍為后之義。而后人君之禮無家人稱謂之陋。明乎為后不得顧私親之義。而后宗廟之次順。君臣之位正。朝野上下莫不得所矣。是故元帝建廟之議。刁協(xié)是而賀循非。哀帝纂承之議。江是而王述謝奉皆非。安平穆王薨。以母弟敦為后。博士張靖謂敦宜服三年。依魯僖服閔禮。是矣。而孫毓宋昌以穆王不臣敦為難。是但知兄弟之親。不知受重者必服尊服之禮也。康獻褚皇后崩。于孝武為從嫂。博土徐藻議謂資父事君而敬同。夫屬父道。妻皆母道。則夫屬君道。妻皆后道。服后宜以資母之義。善矣。而不服三年。第謂應服齊衰期。是又明于受重服尊之禮。而偏忘父沒得伸之節(jié)也。夫至變者事也。不變者禮也。繼統(tǒng)之事。至簡文以從祖后從孫而變極矣。而以義斷之。當仍用為人后之禮。以哀帝為親廟。夫簡文尚當以哀帝為親廟。則安得有魏孝莊明世宗尊私親而亂大統(tǒng)之事哉。又安得有張璁桂萼席書霍韜之邪說得乘時取寵哉。
宋明兩大疑案論
李祖陶
據(jù)宋史濮安懿王傳。濮安懿王允讓。慶歷四年。封汝南邵王。嘉佑四年薨。追封濮王。謚安懿。仁宗在位。久無子。乃以王第十三子宗實為皇子。仁宗崩。皇子即位。是為英宗。治平元年。宰相韓琦等奏請下有司議濮安懿王及譙國夫人王氏襄國夫人韓氏仙游縣君任氏合行典禮。詔須大祥后議之。二年。乃詔禮官與待制以上議。翰林學士王珪等奏曰。謹案儀禮喪服為人后者。傳曰。何以三年也。受重者必以尊服服之。為所后者之父母妻。妻之父母昆弟。昆弟之子若子。謂皆如親子也。又為人后者為其父母。傳曰。何以期。不二斬。持重于大宗。降其小宗也。為人后者為其昆弟。傳曰。何以大功。為人后者。降其昆弟也。先王之禮。尊無二大。若恭敬之心分于彼。則不得專于此故也。是以秦漢以來。有自旁支入承大統(tǒng)者。人或推尊其父母為帝后。皆見譏當時。取議后世。臣等不敢引為圣朝法。況前代入繼者。多宮車晏駕之后。援立之策。或出臣下。非如仁宗皇帝年齡未衰。深維宗廟之重。祗承天地之意。于宗室眾多之中。簡推圣明。授以大業(yè)。陛下親為先帝之子。繼體承祧。光有天下。所以端冕凝旒。富有四海。子子孫孫萬世相承。皆先帝之德也。臣等竊以為濮王宜與先朝封贈期親尊屬故事。尊以高官大國。譙國襄國仙游并稱太夫人??贾沤駷橐朔Q。于是中書奏王珪等議未見詳盡。濮安懿王當稱何親。名與不名。珪等議濮王于仁宗為親兄。于皇帝宜稱皇伯而不名。中書又奏禮與令及五服年月敕。出繼之子。于所繼所生。皆稱父母。又宣帝光武皆稱父為皇考。今珪等議稱濮王為皇伯。于典禮未有明據(jù)。請下尚書省集三省御史臺議奏。方議。而皇太后手詔詰責執(zhí)政。于是詔曰。如聞集議不一。權宜罷議。令禮官講求典故以聞。禮官范鎮(zhèn)等奏宜如前議。自是御史呂誨彈奏歐陽修首建邪說。韓琦曾公亮趙概附會不正之罪。因請如王珪等議。既而皇太后手詔曰。聞臣議奏皇帝追宗濮安懿王。至今尚未舉行。吾載閱前史。自有故事。濮安懿王譙國夫人王氏襄國夫人韓氏仙游縣君任氏可令皇帝稱親。濮安懿王稱皇。王氏韓氏任氏并稱后。事方施行。而英宗即日手詔曰。稱親之禮。謹遵慈訓。追宗之禮。豈易克當。且欲以塋為園。即園立廟。俾王子孫主奉祠事。翌日誨等以所論列彈奏。未見聽用。繳納御史誥敕。家居待罪。而濮議亦寢。此宋濮安懿王追尊而究未追尊之本末也。又按明史世宗本紀。世宗皇帝。憲宗孫也。父興獻王佑杭。國安陸。正德十四年薨。十六年三月武宗崩。無嗣。慈壽皇太后與大學士楊廷和定策。以遺詔迎興獻王興邸。即皇帝位。戊申命禮臣集議興獻王封號。秋七月壬子。進士張璁言繼統(tǒng)不繼嗣。請追崇所生。立興獻王廟于京師。初禮臣議考孝宗。改稱興獻王叔父。援程頤議濮王禮以進。不允。至是下張璁奏。命廷臣集議。楊廷和等抗疏力爭。皆不聽。
冬十月己卯朔。追崇父興獻王為興獻帝。祖母獻宗貴邵氏封為皇太后。為興獻后。嘉靖元年正月。清寍宮后殿災。命稱孝宗皇考。慈壽皇太后圣母。興獻帝后為本生父母。三月。上興獻后為興國太后。嘉靖三年正月。南京主事桂萼請改稱孝宗皇伯考。下廷臣議。夏四月。上興獻太后尊號曰本生圣母章圣皇太后。五年四月。追崇興獻帝為本生皇考恭穆獻皇帝。編修鄒守益請罷獻皇帝稱考立廟。下錦衣獄。五月。蔣冕致仕。修撰呂言大禮未正。下錦衣獄。遣使迎獻皇帝神主于安陸。六月。御史段續(xù)陳相請正席書桂萼罪。吏部侍郎薛蕙上為人后解。鴻臚寺少卿胡詩言張璁等議禮之失。詔下獄。七月。更定章圣皇太后尊號。去所生之稱。臣伏闕哭爭。下員外郎馬理等一百四十五人錦衣獄。尋杖馬理等于廷。死者十有六人。甲申。奉獻皇帝神主于觀德殿。己巳。毛紀致仕。辛卯。杖修撰楊慎檢討王元給事中劉際安盤張原等于廷。原死。慎等謫戍有差。九月丙寅。定稱孝宗為皇伯考。昭慎皇太后為皇伯母。獻皇帝為皇考。章圣皇太后為圣母。四年五月。作世廟。祀獻皇帝。七年。明倫大典成。頒示天下。定議禮諸臣罪。追削楊廷和等籍。七月。追尊孝惠皇太后為太皇太后。恭穆獻皇帝為恭睿淵仁穆純圣獻皇帝。十五年。更定世廟為獻皇帝廟。十七年。定明堂大饗禮。九月。上太宗廟號成祖。獻皇帝廟號睿宗。神主祔大廟。躋武宗上。辛卯大享上帝于元極寶殿。以睿宗配。此明世宗追崇興獻王之本末也。閑嘗搉而論之。禮者。人心之堤防也。稍或不謹。則決裂將無所不至。情者。又典禮之樞機也。稍或過執(zhí)。則拘泥亦無以自行。惟人主必欲伸情。而大臣則以禮裁之。人主不能守禮。而大臣亦略以情通之。庶權衡至當。而其事可以通行。蓋議禮必準于古。而事或不盡同于古。且古之處此者亦或有遺憾。如之何其可。執(zhí)古以御今也。如宋濮王之議。王珪等本司馬溫公為人后者為之子不得顧私親之說。其論韙矣。前幅據(jù)儀禮為人后者傳本于經(jīng)。后幅言陛下親為仁宗皇帝之子動以情。故歐陽公別為異議。人皆以邪說目之。然細玩歐陽公為人后議。其說亦未可厚非也。其意謂古人于所生之親。降而不絕。引禮為人后者降其所生父母三年之服為期而不絕其父母之名以為證。諸公皆無以難之。趙瞻則謂詞窮直書。豈足援以斷大義。黃氏日鈔亦謂所生父母者。蓋本其初而名之。非有兩父母也。未為人后之時。以所生為父母。既為人后之時。以所命者為父母。立言者于既命之后。而追本生之稱。自宜因其舊以父母稱。未必其人一時稱兩父母也。其說辨矣。然五禮通考中載方尚書觀承之說。則曰濮議諸人皆君子也。但所見各有偏處。一時遂如水火。溫公專重承統(tǒng)之義。而未嘗謂宜薄其所生。歐公雖據(jù)禮經(jīng)之文。而未嘗謂宜亂其所統(tǒng)。但以皇伯考之稱無據(jù)。故欲正其名耳。趙瞻謂禮文詞窮直書。不可援以斷大義。然既曰詞窮??芍砬?。既云直書。何容曲諱哉。愚意英宗賢君。不同明世宗之剛愎自用。茍斟酌盡當。無不允行。惜程子大賢。其代彭思永奏。亦欲改稱皇伯考。卒至王陶擊韓琦。蔣之奇擊歐公。而濮王亦歸于兩無所稱。
自今觀之。其于仁宗稱考稱子。亦如父子相繼之常。固為定典。彼此原無別議。而于濮王則當稱本生考濮國大王而不稱皇。自稱降服子皇帝某而書名。則既不蔑所生。而亦不亂所統(tǒng)。豈不恩義兩全。名實俱正。而可為萬世為人后者至公至正之常法乎。尚書蓋助侍郎輯通考者。侍郎力主司馬光彭思永兩奏。而以歐陽公為非。尚書則謂濮議皆君子。但各有所偏。因斟酌折衷而為此說??梢詾榇耸轮當喟敢?。至于明之世宗。雖亦以旁支入承大統(tǒng)。而以遺詔行之。與英宗親為仁宗子者不同。又其屬于武宗為兄弟。而不為子行。故遺詔言皇考敬皇帝親弟。與獻王長子某倫序當立。遵奉祖訓兄終弟及之文。告于宗廟。請于慈壽皇太后迎嗣皇帝位。則其立與英宗不同。而追崇興獻之禮。自宜與濮王略異。乃當詔議時。楊廷和檢漢定陶王宋濮王故事。授尚書毛澄曰是足為據(jù)。宜尊孝宗為皇考。興獻為叔考興國大王。母為皇叔母興國大。自稱侄皇帝名。別立益王次子崇仁王為興王。奉獻王祀。有異議者。即奸邪當斬。是祇知定陶議出于師丹。濮議出于司馬公程子。為兩代大賢名儒。其說為不可悖。而不知定陶王實成帝在時即征立為太子。與仁宗之撫英宗為太子者同。而世宗并與之不類。故張璁桂萼等遂得窺見帝旨。為繼統(tǒng)不繼嗣之說以中之。夫禮為大宗立后者。重其統(tǒng)也。重其統(tǒng)不可絕。乃為之立后。至于小宗不為之后者。統(tǒng)可以絕。則嗣可以不絕。是則以繼統(tǒng)故繼嗣。繼嗣。正所以繼統(tǒng)也。故禮為人后。言繼嗣也。后大宗。言繼統(tǒng)也。統(tǒng)與嗣非有二也。薛蕙撰為人后辨。固足折璁萼等之邪說矣。然世宗為興獻王之子。生于孝宗崩后二年。一旦征為天子。遂不父其父而父他人。此固禮之不得不然。而于所生竟若未生己者。則亦難乎其為情矣。故張璁桂萼等之說。較冷褒段猶為更巧。而楊廷和蔣冕毛紀等之爭。實較司馬光范純?nèi)蕝握d等更鈍。無怪其冰炭之不相入也。使當時斟酌情理。如方尚書之說而稍通之。稱興獻王為本生考興國大王。自稱降服子皇帝某而書名。并許其立一別廟于奉先殿側。以遂其瞻慕之私。則可以平世宗剛愎之性。而張桂等亦無以售其奸矣。至其后改稱孝宗為伯考。而興獻王至入廟稱宗。躋其主于武宗之上。則繼統(tǒng)之君。等于創(chuàng)業(yè)。世宗實為千古罪人。然亦始議過執(zhí)。有以激而成之。故倒行逆施。雖拂天下后世之公論。而亦不惜也。夫秦漢以上。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無所為私親也。至漢則一見于宣帝。以武帝曾孫繼昭帝。有所后祖無所后父。故魏相奏悼園宜稱皇考。而即園立廟。再見于哀帝。以定陶共王為成帝后。即位之年。即追尊共王為共皇帝。立廟京師。序昭穆。三見于平帝。以中山孝王子為哀帝后。于本生無所追尊。至后漢光武以布衣崛起而中興。于父子之次。于成帝為兄弟。于哀帝為叔父。于平帝為祖父。皆不可為之后。雖祖高祖。而為皇考南頓君以上立四親廟。無不可者。然卒從張純之議。承大統(tǒng)而不顧私親。其后安帝以清河王子后殤帝。質帝以渤海王子后沖帝?;傅垡泽晃岷钭雍筚|帝。靈帝以解瀆亭侯子后桓帝。雖云追尊父為皇。而不稱帝。亦不立廟。
至魏明帝乃特下詔曰。禮王后無嗣。擇建支子以繼大宗。則當纂承正統(tǒng)以奉公義。何得復顧私親哉。其令公卿有司。深以前世為戒。后嗣萬一有諸侯入奉大統(tǒng)。則當明為人后之義。敢為邪說導諛。妄建非正之號。謂考為皇。謂妣為后。則股肱大臣誅之無赦。故其后高貴常道援立。皆不外尊。可謂卓然。據(jù)其所言。皆禁其稱皇稱后。而不禁其稱考稱妣。以稱皇則干大統(tǒng)。不稱父母則無以達私情也。英宗宋之賢君。嘗曰。朕自數(shù)歲即養(yǎng)于宮中。豈可稱濮考。然皇太后手詔。則已許其稱親矣。即剛愎如世宗。亦曰。朕起親藩承宗祀。豈敢踰越。然本考寢園。遠在安陸。于卿等安乎。味其所言。則后之入廟稱宗。亦非本意。但生長藩邸。一旦為天子而忘之。實不能恝。故私情較英宗為更摯耳。故愚得臆斷于此。濮議祗可爭其稱皇。而不必爭其稱親。歐陽公之說固未為過。興獻王但當爭其入廟稱宗。而不當爭其稱皇稱考。即張桂之言豈可厚非。蓋父固不可有二。而別之以本生則無嫌?;使滩豢陕?。而吝之以帝名則有閑。且漢宣帝于悼園。已有皇考之號矣。豈必如通考之說。皇為美大之稱。而非如后世之稱皇乎。宋之失在人臣過于執(zhí)禮。不容一毫過情。故其后濮園竟無所稱。如歐陽公所云未嘗生己之說。所謂拘泥而不能行也。明之失在人主必欲伸情。而人臣又以難從之禮激之。故其后興獻竟至入廟稱宗。較哀帝僅僅立廟于京師為更甚。所謂決裂遂無所不至也。愚故反復通考之文。而有取于方敏恪公之說。以為可標之以斷濮議。即可推之以定興獻之議。蓋明事與宋事微不同。固不可執(zhí)古以御今也。后之覽者。其或有取于斯言。
又按興獻之議。至今爭者未已。毛西河李穆堂段若膺諸先生。皆各持一說不相下。明史楊廷和蔣冕諸人傳論。則直曰諸公第見先賢名儒成說可據(jù)。不敢得罪于天下后世。而不知天性之親之不可割也。于張桂等傳論。則曰諸人第藉以干進。而非實欲以明禮。兩邊都見??梢詾榇耸轮當喟敢?。方尚書曰。濮議皆君子。則興獻議之不皆君子可知。言以人重。詎不信哉。自記
明大禮說
朱琦
明大禮議。如楊廷和毛澄及杖謫諸臣之說具矣。皆欲考孝宗。兄武宗。而疑于以弟后其兄??贾Y。受重者。必以尊服服之。故為人后者為之子。先儒謂所后其人不定。凡孫后祖。弟后兄者皆是。春秋時。兄弟為后有二。一魯僖。一嬰齊。僖公。閔公之兄也。而為閔后。文二年八月。有事太廟。躋僖公。左氏以為逆祀。謂子不可先父。是以閔僖為父子也。夏父弗忌為宗烝。將躋僖公。而曰明者為昭。次為穆。公羊亦曰升僖公。是先禰而后祖也。谷梁曰躋升也。故曰逆祀。此皆謂閔于文為祖。僖于文為禰也。故又曰繼之如君父也者。受國焉耳。嬰齊。歸父之弟也。而后歸父。傳曰。仲嬰齊者。公孫嬰齊也。公孫嬰齊曷為謂之仲嬰齊。為兄后也。為兄后。則曷為謂之仲嬰齊。為人后者為之子也。其稱仲何。孫以王父字為氏也。說者曰。不稱孫者。不沒其實也。又曰嬰齊。公子遂之子也。不后遂而后歸父。遂有弒子赤之罪焉。故廢之而后歸父。是以弟后兄者也。明世宗之于武宗也。猶僖之于閔嬰齊之于歸父也。其可為之后無疑也。然則當何服。曰。受重者如親子然。服皆三年。天子諸侯以同姓支子為之子。本臣也而為之子。如親子然。故曰臣子一例。按閔以二年秋八月薨。僖二年除服。晉張靖之言曰。僖公為閔服三年。此兄為弟后服三年之證也。然則祀當何稱。古者稱曰先君。曰先王。曰先帝。廟號曰某皇帝。如宋穆公稱宣公為先君。漢文稱孝惠皇帝。皆弟稱兄。其于廟但稱謚。如是。則世宗于武宗之主。宜書曰武宗毅皇帝。于孝宗之主。宜書曰孝宗敬皇帝。其自稱曰孝皇帝。曲禮所謂內(nèi)事曰孝王某是也。記曰入廟則全乎臣全乎子。祭祀且然。何況嗣統(tǒng)。然則世宗之于興獻。稱考乎。抑降其禮乎。經(jīng)曰。為人后者為其父母。傳曰不貳斬也。何以不貳斬。重于大宗者降其小宗也。如是興獻之不當稱興獻。宜也。此為人后者之禮也。自張璁桂萼倡為繼統(tǒng)不繼嗣之說。方獻夫霍韜輩從而煽之。世皆以尤璁萼。而不知廷和與澄亦有以予之隙。廷和不后武宗而后孝宗。夫武宗既可不后。則孝宗亦可不后。于是世宗快其猖狂自恣之行。而不憚考興獻。帝興獻。入之太廟。而之帝之間。興獻本臣也而帝之。孝宗武宗本帝也而廢之。未嘗廢孝宗武宗也。而不為之后。則是不廢而廢也。璁萼之說階亂。而亦廷和之廢其一世。有以兆之也。夫統(tǒng)系于嗣。不嗣則統(tǒng)何所附。廷和不知嗣武宗而統(tǒng)絕??傒嗖⒉挥眯⒆诙y(tǒng)再絕。何以謂之繼統(tǒng)不繼嗣哉。璁萼又謂非漢定陶宋濮王比。此又非也。禮重太宗。故為人后不得顧私親。彼漢哀宋英孝。固養(yǎng)之宮中矣。然沒而定議立之。與生前養(yǎng)之而立之。其為人后則一。其為之子則一。非生前則謂之繼嗣。死后則謂之繼統(tǒng)也。請更以漢以后征之。孝宣追尊所生。但曰悼考悼后而已。未敢不后昭帝。
光武中興。同于創(chuàng)革。疑若可以帝其先世者。其立廟用張純朱浮之議。既并建三宗矣。而以平哀成元為四親廟。代今親廟。別為南頓君立考廟。上至春陵節(jié)侯。尊大統(tǒng)而抑私親。為萬世法。又魏明帝太和二年。詔曰。諸藩入繼大統(tǒng)。當明為人后之義。毋敢妄建非正之號。謂考為皇。妣為后。此亦最正。可據(jù)以折璁萼之失。而并可正澄與廷和不后武宗之失。近儒徐氏讀禮通考。謂王侯之家。當其生也。以諸父昆弟為臣。其沒豈不可以諸父昆弟為子。且兄終弟及。殷禮也。史記紀仲丁至陽甲九世。太伯至壽夢十九世。幽王至敬王十四世。皆合兄弟祖孫而論。何謂倫序相當不相當哉。是故段氏玉裁為之說曰。圣人之道。有經(jīng)有權。非權則經(jīng)不可久。傳子。經(jīng)也。非傳子則天下必爭。為人后。權也。非有為人后之法。則其爭必大。無子而于同宗為之子焉。權也。為之子而昭穆不相當。則兄弟可相后也。亦權也。此春秋之義也。所以濟傳子之窮者也。不知春秋。則處變事不知其權。必至若世宗自陷于不臣不子。而并陷興獻于不臣不子。不參觀漢以后之制。則不知漢之猶為近古。雖如孝宣光武。而不敢隆其私親。而況帝興獻。考興獻。如明世宗之紛紛乎?;蛟弧N渥谝v不當立后。然準以春秋。自為萬世之禮定案。不為武宗。或謂如全氏紹衣但持為后之服而不稱子。此亦一說。然廟中稱謚不稱考。段氏固言之。惟于濮議是歐陽而非溫公。乃其所蔽。歐陽之說曰。服制。外物也。故可降。不知禮重者服。服降則名亦降。如曰服可外。名獨非外乎。禮為其父母云者。從其初之詞也。泥。其詞而于所后者而人之。可乎。且本為父母而降其父母之服。與稱為大宗。屈也。服降而名猶襲焉。是無別也。是不統(tǒng)于所尊也。此雖庶人之家不可。況受統(tǒng)而帝者乎。惜乎溫公不能據(jù)此以爭。而至今疑其禮。然雖博達如段氏。且有所蔽。要其大者。段氏所得為多矣。段氏著論凡十篇。其言綦詳。余為撮其要。附以己意。而折衷諸家。以知禮者考焉。
讀段集明世宗非禮論
黃式三
為人后者為之子。正禮也。而后世之君?;蛞孕掷^弟。以從父繼從子。此禮遂不能行。為之臣者。又為兄弟同昭穆之說以惑之。而禮之晦甚矣。明世宗之伯孝宗。父興獻。其失固人所能知也。為人后者為之子。以次當嗣武宗。當時楊廷和毛澄尚未及議此。自非段大令博核經(jīng)典。據(jù)儀禮喪服經(jīng)傳春秋經(jīng)左氏公羊谷梁傳。又引史記漢書魏書。以證明其事。安能斷此疑義。使人憭然于心也乎。國家議大典禮。不有博洽精核之儒。而忠藎之論。不能關諂諛之口。以奪其氣。士類之愛戮由之。國家元氣之喪亦由之。如明大禮之議其一也。然則好古博學精于考核如段氏者。可少乎哉?;蛟弧P值苤涯庐愅?。漢儒注說已互相矛盾。而左傳孔疏周禮賈疏。復分辨之。段氏說安必可行乎。曰。此非段氏一人之說也。唐彥思輯伊川雜錄。富公問程子曰。兄弟可為昭穆否。程子曰。國家以弟繼兄。則是繼位??蔀檎涯隆V熳佣E祫議。周九廟圖。宣王時穆懿夷三昭。共孝厲三穆。孝王。共王之弟。懿王之叔父也。而其定為昭穆如此。朱子祧廟議云。第七世欽宗為穆。第八世高宗為昭。高宗。欽宗之弟也。而其定為昭穆又如此。在朱子豈不知兄弟同昭穆之說。而妄為此議哉。兄弟同昭穆之說。用之于兄弟相繼。猶曰同堂異室。故大新小也。若以從父繼從子。而亦曰兄弟同昭穆。則新大故小。正如夏父弗忌之說矣。不特此也。凡繼先君之位者。其始必為之臣。當其為臣也。北面而朝。拜揖如禮。既死而受其位。大權在握。而不愿繼其嗣。則是臣子二體。生死異心也。且世宗欲不繼嗣。曷不先辭位。使擇一能繼嗣者立之乎。藉曰武宗之后俟世宗之子為之嗣。則今之庶人無虛懸待繼之理。而獨以是施之天子。豈可信哉。
繼統(tǒng)論上
方宗誠
天子者。代天理物者也。三皇謂之皇。五帝謂之帝。三王謂之王。亦稱天子。亦稱天王。自秦以后稱皇帝。皆上主天地宗廟社稷百神之祀。而下以臨御百官總理萬幾養(yǎng)育教化億兆黎民者也。五帝以上官天下。三王以下家天下。官天下傳諸賢。家天下傳諸子。傳賢之世。亦有傳子者。子賢。傳子即傳賢也。世世傳子自禹始。禹非私天下也。啟賢能敬承繼禹之道。而其時又無堯舜禹之大圣勛德足以服民者??梢詡髦?。禹治水之功。敷于四海。明德遠矣。天命佑之。人心歸之。禹雖嘗欲傳之益。及禹崩。天下朝覲訟獄謳歌者。不之益而之啟。啟惡得而不起以承父之統(tǒng)。逮啟之終。益無圣賢可傳。由是世世相承。遂為萬世不易之典矣。韓子曰。傳之人。則爭未前定也。傳之子。則不爭前定也。前定雖不當賢猶可守法。不前定而不遇賢則爭且亂。與其傳不得圣人而爭且亂。孰若傳之子雖不得賢猶可守法。故曰堯舜之利民也大。禹之慮民也深。何者。天子者。代天理物者也。必其上能主天地宗廟社稷百神之祀。下能臨御百官總理萬幾養(yǎng)育教化億兆黎民。而后可以為天子。圣帝明王。傳賢傳子。其心皆以為民而已矣。傳不當而啟爭端以害于民。傳子固私。傳之人亦私。三代而降。人心不如皇古矣。傳之人則釁端多。傳之子則釁端少。是故傳子者。萬世之常經(jīng)。百王之大法。傳子者。傳統(tǒng)也。何謂統(tǒng)。統(tǒng)如絲然??V總絡。而無斷可續(xù)也。故謂之統(tǒng)紀。亦謂之統(tǒng)緒。天子者。生則踐祚。死則入廟。故生為帝統(tǒng)。死為廟統(tǒng)。生得統(tǒng)于帝。而后死得統(tǒng)于廟。生不得統(tǒng)于帝。則死不得統(tǒng)于廟。是故開刱者謂之刱業(yè)垂統(tǒng)。繼體守文者謂之繼統(tǒng)。非刱業(yè)垂統(tǒng)者。不得稱為皇帝。非繼統(tǒng)者。不得稱為皇帝。非刱業(yè)垂統(tǒng)者之祖父。不得追尊為皇帝。是故舜格于文祖而為天子。承堯之統(tǒng)也。其于父生則以天下養(yǎng)。死則宗廟饗之。而未聞追尊瞽瞍為帝。禹受命于神宗而為天子。承舜之統(tǒng)也。于其親雖曰致孝乎鬼神。而未聞追尊伯鯀為王。惟湯亦然。書曰奉先思孝。然未嘗聞其追尊祖若父為王也。古之人至誠配天。至孝不誣其祖。祖若父未為帝王而稱之為帝王。是亂帝王之統(tǒng)。誣其祖而以不誠欺天也。然則契何以稱玄王。曰。契相堯舜敷教明倫。開萬世五常之宗。天之佑商以有天下。功德實自契始。是商刱業(yè)垂統(tǒng)之祖也。故商頌稱玄王。而湯之祖若父。則不敢以追王為孝。此所謂惟圣人為能饗帝。為其以誠事帝。惟孝子為能饗親。為其以誠事親也。所謂夏尚忠殷尚質者此也。至于武王滅商。始追尊文考為文王。周公成文武之德。始追王太王王季。所以然者。以三后雖未及身為王。而王業(yè)之興。自三后始。書曰。太王肇基王。王季其勤王家。我文考文王克成厥勛。誕膺天命。以撫方夏。大邦畏其力。小邦懷其德。惟九年大統(tǒng)未集。余小子其成厥志。孟子論太王之事曰。君子刱業(yè)垂統(tǒng)。為可繼也。是亦以太王為周室刱業(yè)垂統(tǒng)之君。不然。武王周公雖達孝。必不敢以王爵為尊。而以不誠事其祖考。故曰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后世開刱之君追尊祖考為皇帝。實自武王周公追王始。而非開刱之君。斷不敢以此為例。何者。開刱之君。與前朝雖正統(tǒng)相承。而改姓易廟。前朝之統(tǒng)已絕。故可溯其有天下之由。而追尊其先為皇帝。自立太廟。并不亂歷代相承之帝統(tǒng)廟統(tǒng)也。漢世祖光武帝。當漢統(tǒng)中絕。崛起南陽。討滅盜。以踐帝祚。雖曰中興。而功實同于開刱。自立七廟。追尊南頓君以上為皇帝。無不可者。然而不行此禮。何也。蓋以漢世帝統(tǒng)。實刱垂于高帝。中篡于王莽。已討賊而平之。以繼其統(tǒng)。不得自比于開刱之君。若自立七廟。追尊南頓君以上為帝。則是自成一朝興王之業(yè)。而絕高帝以下相傳之統(tǒng)。且南頓君以上。本無周三王肇基之實。而以子爵父。以孫爵祖。微特以不誠事其親。抑亦以不敬事其親。不敢以不誠不敬事其親。尊親之至也。故先起高廟于洛陽。四時合祀高祖太宗世宗。繼立四親廟于洛陽。祀父南頓君以上至舂陵節(jié)侯。固亦可謂中禮矣。繼又自以昭穆次第。當為元帝后。尊孝宣為中宗。祠元帝以上于太廟。成帝以下于長安。徙四親廟于章陵。于禮似謙讓太過。然不敢紊帝統(tǒng)與廟統(tǒng)之心。則固不悖于前王。而可為后世法。不獨此也。太丁者。殷湯元子。太子泄父者。周桓王之父。未立而死。則在殷周帝紀與殷周廟位中。皆以太甲繼仲壬?;竿趵^平王。而太丁泄父不得預。此豈太甲不念父?;竿鹾枚[祖哉。生未得統(tǒng)于帝。死未得統(tǒng)于廟。禮道然也。明乎此而后知天子之統(tǒng)不可以妄干。非刱業(yè)垂統(tǒng)者。不得稱皇帝。非繼統(tǒng)者。不得稱皇帝。非刱業(yè)垂統(tǒng)之帝之祖父。不得追尊為皇為帝?;实壅咛熳又鹛栆病I磭L代天理物。上承天地宗廟社稷百神之祀。而下以臨御百官教養(yǎng)生。則雖天子之父。尚不敢尊之為帝。以亂歷代相傳之統(tǒng)。而況其它乎。是故漢宣帝以武帝曾孫。昌邑王廢?;艄庾嗾?zhí)笤t入以嗣昭帝后。承祖宗。子萬姓。宣帝立。止追謚戾太子戾夫人悼孝悼后。置園邑。其后又追尊悼考為皇考。立寢廟。而未敢追尊為皇帝。何者。承昭帝之統(tǒng)。固不敢追尊本生。以亂帝王之統(tǒng)。而陷祖父于不義也。然則帝王傳統(tǒng)不亦重哉?;蛟弧髯诱?。傳統(tǒng)也。不幸而無子可傳。帝統(tǒng)不幾絕乎。曰。古之傳統(tǒng)。有傳子。有傳弟。夏周傳子。傳子之窮。然后傳弟。如周匡王無子。立弟定王是也。殷商傳弟。傳弟之窮。然后傳子。如中丁傳弟外壬。外壬傳弟河亶甲。至河亶甲無弟。然后傳子祖乙是也。傳子者。適長子為正。傳弟者。母弟為正。無則傳同父之弟。是以禮運曰。大人世及以為禮。世者父子相繼為一世。及者兄終弟及。公羊傳曰。一生一及。生即世也。至漢成帝無子。立定陶王欣為皇太子。帝崩。太子即位。是為哀帝。宋仁宗無子。以濮王子宗實育宮中。后立為皇子。帝崩。皇子即位。是為英宗。明武宗無子?;侍笠赃z詔遣官迎興世子厚熜入嗣皇帝位。是為世宗。是三帝者。無子可世。亦無弟可及。漢成預定兄弟之子為太子。宋仁預立兄弟之子為皇子。及崩而太子即位?;首蛹次弧C皂?。則與傳子無殊。
明武未預立嗣子。亦無兄弟之子可立。由是通無子之窮而立弟。又通無弟之窮而立同曾祖之弟。是亦與兄終弟及無殊。雖無預立為皇子之文。而皇太后以遺詔入。即君命也。入嗣皇帝位。即嗣孝宗武宗之帝統(tǒng)廟統(tǒng)也。以武宗于世系為世宗兄。不得以世宗繼嗣。故楊廷和曰。當考孝宗。此亦名正而言順也。然則世宗者。奉皇太后以遺詔入嗣皇帝位。自當繼孝宗之嗣。以繼武宗之統(tǒng)。始合于天之經(jīng)地之義。乃其始入也。曰遺詔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興獻后聞朝議考孝宗。恚曰。安得以我子為他人子。是豈知大義之言哉。夫世宗于孝宗。所謂兄弟之子猶子也。以兄弟之子入嗣大統(tǒng)。繼統(tǒng)即應繼嗣。非繼嗣不得繼統(tǒng)。世宗于武宗。君臣也。即興獻王之于孝宗武宗。皆有君臣之義。臣子之身。聽之君父。君取其子入嗣大統(tǒng)。而可曰安得以我子為他人子邪。不考孝宗而考興獻。由是邪佞之徒。乘間而入。帝統(tǒng)廟統(tǒng)。因之以亂。以為開刱乎。則世宗非開刱之君也。以為嗣皇帝位乎。則殷太甲以適孫繼統(tǒng)。而不敢追尊其父為王。漢宣以皇曾孫繼統(tǒng)。而不敢追尊其祖若父為帝。即世祖中興。本非繼元帝之嗣。而猶以高祖以來正統(tǒng)相承。不敢追尊四親為皇帝。以亂高帝相傳之統(tǒng)。夫太甲宣帝世祖。皆賢君也。天下后世。未嘗以不追尊所生為不孝也。蓋孝在以義事親。以誠事親。親非皇帝而稱為皇帝。則是不誠。親非刱業(yè)垂統(tǒng)之君。又非繼統(tǒng)之君。而稱皇帝以亂大統(tǒng)。是為不義。陷親于不義。不孝之大者也??鬃釉弧I轮远Y。死葬祭之以禮。可謂孝矣。而況大統(tǒng)可紊亂乎。夫天子者。代天理物者也。入嗣大統(tǒng)。當以能承天地宗廟社稷之祀。臨馭百官。教育萬民為孝。不當以非禮追尊所生為孝。漢哀帝不聽師丹之言。天下并不聞以哀帝為圣主。宋英宗謙讓不敢尊其親為皇為后。天下后世多以英宗為明君。蓋舜之大孝。首在德為圣人。武周之達孝。惟在善繼善述。不在隆以虛文也。又況非禮之稱乎。曰。入嗣大統(tǒng)。于其本生之祀如之何。曰。昔漢定陶恭王為成帝庶弟。宋濮安懿王為仁宗庶兄。成帝取恭王子入立為太子。而恭王無別子。乃立楚孝王孫景嗣恭王為定陶后。仁宗取安懿王子入立為皇子。而安懿王自有王子。即以王子宗樸嗣安懿王為濮后。是固仁至而義盡也。哀帝欲隆私親。師丹疏引禮父為士子為天子。祭以天子。其尸服以士。子無爵父之義。尊父母也。為人后者為之子。故為所后服斬衰三年。而降其父母服期。明尊祖而重正統(tǒng)也。陛下既繼體先帝。持重大宗。承天地宗廟社稷之祀。義不得復奉定陶共皇祀。正名定分。圣人復起。豈能易哉。何者。統(tǒng)承先帝而復隆本生。是絕先帝之統(tǒng)系也。宋英宗詔議崇奉濮王典禮。司馬光奏以為人后者為之子。不得顧私親。仁宗皇帝深惟宗廟之重。于宗室中簡推圣明。授以大業(yè)。陛下親為先帝之子。然后繼體承祧。立有天下。濮安懿王雖于陛下有天性之親。顧復之恩。然陛下所以負扆端冕。子孫萬世相承。皆先帝德也。臣等竊以濮王宜準先朝封贈期親尊屬故事。尊以高官大國。
考之古今為宜稱。中書議以濮王當稱何親。名與不名。王珪等議以濮王于仁宗為兄。于皇帝宜稱皇伯父而不名。是亦名正言順。圣人復起。豈能易哉。韓琦歐陽修以為不然。修引喪服大記。以為為人后者。為其父母降服三年為期。而不沒其父母之名。以見服可降。而名不可沒。若本生之親。改稱皇伯。歷考前世。皆無典據(jù)。進封大國。則又禮無加爵之道。竊以修之言似是。而實不合經(jīng)義也。天之生物。使之一本。國無二統(tǒng)。人無二本。是以公羊傳曰。為人后者為之子。為之子則必稱所后者為父母矣。禮曰。為人后者。為其父母降服三年為期。所后者何人。后大宗也。古者大宗無子。必立其兄弟之子以承大宗之祀。故為所后者服斬衰三年。同父母之服也。而降其父母服期。同伯叔父之服也。既降同伯叔父之服。自應改同伯叔父之名。記曰。為人后者為其父母期。乃記禮者窮于辭。不得不曰為其父母。若曰為其伯叔父母。則辭旨不明。非謂為人后者仍稱其父母為父母也。仍稱其父母為父母。則不得降同伯叔父母之服。既稱所后者為父母。又稱其降服者為父母。非二本乎。既可以二本。又何為降服。夫古之圣人。非令人薄其所生也。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家無二尊。父母雖尊。不能尊于祖。故后大宗。則為所后者服斬衰三年。而降其所生之父母服期。厭于祖也。又況旁支入繼大統(tǒng)。天無二日。民無二王。尊無二上。所生之父母。乃所后者之臣子也。是惡得而不降其服易其名。仁宗既立英宗為皇子。英宗自必稱仁宗為皇父。仁宗崩。自必稱為皇考。濮王于義。自不得與仁宗并稱為皇父皇考也。稱皇伯父而不名。雖于前世無據(jù)。而實得古圣人制禮之精義。王珪之議。出于伊川程子。此程子所以為傳道之儒與。時韓琦在中書。上言請明詔中外。以皇伯無稽。決不可稱。今所欲定者正名號耳。至于立廟京師。干亂統(tǒng)紀之事。皆非朝廷本意。既而皇太后手詔中書。宜尊濮王為皇。夫人為后?;实鄯Q親。帝下詔謙讓。不受尊號。但稱親。即園立廟。以王子為濮國公。奉祠事。仍令臣民避王諱。嗚呼。是亦可謂擇乎中庸。權衡至當也已。至明世宗之事。所不同者。在未預立為孝宗子。然皇太后以遺詔遣官迎入嗣皇帝位。嗣位即嗣統(tǒng)也。非以之繼嗣。烏得曰嗣皇帝位。楊廷和等議以宜如定陶王故事。以益王子厚火豈主后興國。其稱號宜如宋英宗濮安懿王故事。稱孝宗曰皇考。興獻王曰皇叔父。亦正論也。世宗大慍。以為父母之名。不可互易。由是張璁遂上疏。請尊崇所生。立興獻王廟于京師。繼且追尊為興獻帝后矣。又繼尊興獻后為興國太后矣。如此亦可以止矣。乃繼則桂萼進邪說。請改孝宗為皇伯考。又繼則稱本生皇考恭穆獻皇帝。本生圣母章圣皇太后矣。又繼則更定大禮。稱孝宗為皇伯考。昭圣皇太后為皇伯母。獻皇帝為皇考。章圣皇太后為圣母。去本生字。又繼則立世廟。章圣皇太后有事于太廟世廟。于是張璁桂萼之徒皆大用。削楊廷和籍。凡爭大禮者?;蛩阑蛸H。善類為空。在諸臣雖亦有執(zhí)之太過之處。然止別立興獻廟于京師。尊為興獻帝興獻后。如漢定陶恭皇定陶共皇后。稱本生如宋英宗之稱親。猶或可也。乃稱孝宗為皇伯。則所謂嗣皇帝位者。嗣誰之位乎。
去本生而尊興獻為皇帝。是亂帝統(tǒng)矣。先議入太廟。后立世廟。是亂廟統(tǒng)矣。遺詔迎入嗣皇帝位。原以嗣孝宗武宗之統(tǒng)也。如此。則是奪皇帝之位。而絕孝宗武宗之統(tǒng)矣。不惟身犯不義。抑且致其親于不義。是可以為孝乎。夫商太甲漢宣帝漢世祖宋英宗不越禮以尊其親。天下皆稱守成之賢君。中興之令主。享國久長。天眷不絕。漢哀帝明世宗自以為尊親至孝矣。而實皆季世之君。衰亂之政。不三數(shù)傳。而國祚遂亡。后世繼統(tǒng)者可不以為鑒哉?;蛟弧F谥畣?。達乎大夫。三年之喪。達乎天子。為人后者為其父母期。公卿大夫以下可也。天子絕期服。然則宗親入嗣大統(tǒng)者。于其本生父母雖期服。不將終歸于無服乎。曰。不然。天子絕期服。絕旁親之期服也。至于本生父母之期服。乃由三年之喪而降。當仍以三年之喪為例。三年之喪無貴賤一。則為人后者為其父母降服三年為期。亦無貴賤一。降為期者。所以繼帝王之正統(tǒng)。降為期而不與他期服同絕者。所以安大孝之心。圣人制禮之精。其仁至而義盡也夫。或曰。公卿以下。皆得請以其官爵封贈其親。入嗣大統(tǒng)者。反不得追尊其本生之親??珊酢T?。公卿以下得以其官爵請封贈其親者。天子之命也。天子可以封贈其臣。而不可以子爵其父。君封贈其臣。臣之榮也。子爵父。非所以尊本生父也。且封贈其臣。無偪上之嫌。天子而隆其私親。追尊其本生父母。則紊亂繼統(tǒng)之義。豈圣君大孝所敢出此哉。
繼統(tǒng)論下
方宗誠
我 朝自 太祖 太宗刱業(yè)垂統(tǒng)于朔方?! ∈雷妗 ∈プ胬y 太祖 太宗之緒。復刱業(yè)垂統(tǒng)于中夏。嗣后 圣圣相承。父作子述。深仁厚澤。誕敷中外。好生之德。洽于民心。正統(tǒng)相傳。至于我 穆宗毅皇帝。歷世十。歷年三百。自古帝王仁民之德。未有如我 朝之厚者也。自古帝王受天之命。亦未有如我 朝之篤者也。我 穆宗毅皇帝以沖齡即位。仰承 兩宮皇太后之懿訓。任賢無貳。去邪無疑。命將出師。戡平十余省之禍亂。振生民于水火之中。登四海于仁壽之域。天下大定。 龍馭上賓。德成而不有。功成而不居。自古中興大業(yè)。未有如我 穆宗皇帝之恢宏者也。自古中興令辟。亦未有如我 穆宗皇帝棄臣民之速。令薄海內(nèi)外悲思不忘者也。時 兩宮皇太后以我 穆宗皇帝未有儲貳。降 懿旨以醇親王子承繼 文宗皇帝為子。入承大統(tǒng)。為 嗣皇帝。俟 嗣皇帝生有皇子。即承繼 穆宗皇帝為嗣。我 兩宮皇太后當大故猝乘。不震不驚。通經(jīng)達權。知明處當。執(zhí)兩用中。措天下于泰山之安。所謂協(xié)于義而協(xié)。則禮雖先王未之有??梢粤x起。非圣哲之資。神明于古帝王制禮之精義。烏能權不違經(jīng)變不失正如此哉。蓋禮有世統(tǒng)。有廟統(tǒng)。世統(tǒng)者。生倫之序也。廟統(tǒng)者。人君歷數(shù)相授之次第也。國語曰。工史書世。則取生倫之序而書之。如虢仲虢叔王季之穆。魯毛文王之昭之類是也。又曰。宗祝書昭穆。則一以人君入廟之先后為次第。如桓王繼平王。則祖為昭而孫為穆。定王繼匡王。則兄為昭而弟為穆。孝王繼懿王。則兄子為昭而叔父為穆。夷王繼孝王。則從孫為昭而從祖為穆。一昭一穆。無敢紊亂。若是者何也。則以古者天子七廟。三昭三穆。無論兄弟從。倫次不齊。而一限以四親兩祧之世數(shù)?! ∧伦诨实鄢小 ∥淖诨实壑蠼y(tǒng)十有三年。以繼體之君。為中興之主。而未有儲貳?! 蓪m皇太后矯明世之失。明降 懿旨。以 嗣皇帝承繼 文宗顯皇帝為子。入承大統(tǒng)。蓋以生倫之序。當繼 文宗之世統(tǒng)。以人君歷數(shù)相授之次第。當入承 穆宗之廟統(tǒng)。俟 嗣皇帝生有皇子。即承繼 穆宗皇帝為嗣。蓋以生倫之序。當繼 穆宗之世統(tǒng)。以人君歷數(shù)相授之次第。當承 嗣皇帝之廟統(tǒng)。古無有繼嗣繼統(tǒng)之分。非繼嗣者不得繼統(tǒng)。非繼統(tǒng)者不得為繼嗣。天子之繼嗣與公卿大夫士庶人殊。公卿大夫士庶人繼嗣者。主其祀也。天子則惟繼。統(tǒng)者得主其祀茍非繼統(tǒng)又何取乎繼嗣?! ∷没实劢癯欣^ 文宗皇帝為子。以承 穆宗皇帝之統(tǒng)。將來皇子生承 穆宗之嗣者。即承 嗣皇帝之統(tǒng)。承 嗣皇帝之統(tǒng)者。即承 穆宗之嗣?! ∷没实垡砸簧矶兴眉闯薪y(tǒng)。將來皇子自必亦以一身而承嗣即承統(tǒng)。 兩宮皇太后之懿旨。固如日月經(jīng)天。江河行地。亙?nèi)f世而不能變易者也。
伏讀邸鈔。光緒五年吏部稽勛司主事前河南道監(jiān)察御史吳可讀。以一死泣請 懿旨預定大統(tǒng)之歸。其憂深慮遠杜漸防微之心。可謂忠且篤矣。惜其于歷代傳授之典故。多未考明。而誤會我 兩宮皇太后前此之懿旨也。自古天子無立嗣之事。立嗣者。皆為承天地宗廟之統(tǒng)。而代天理物者也?! ≤仓家浴 ∷没实鄢欣^ 文宗為子。入承大統(tǒng)。承 穆宗之統(tǒng)。非承 文宗之統(tǒng)也。雖 穆宗之統(tǒng)。即 文宗傳授之統(tǒng)。然 文宗之統(tǒng)。已有 穆宗承之矣?! ∷没实廴氤写蠼y(tǒng)。特以倫次當繼 文宗。不得曰大統(tǒng)受之于 文宗也。若以為承 文宗之統(tǒng)。則 穆宗皇帝十三年之大統(tǒng)。前何所受。后何所承乎。此吳可讀之誤會 懿旨。所宜申明者一也?! ≤仓假埂 ∷没实凵谢首?。即承繼 穆宗皇帝為嗣。承嗣者。承統(tǒng)也。非有二也。然承 穆宗之嗣者。當承 嗣皇帝之統(tǒng)。不得曰承 穆宗之統(tǒng)。 穆宗之統(tǒng)。已有 嗣皇帝承之矣。若曰承 穆宗之統(tǒng)。則 嗣皇帝所承今日之大統(tǒng)。又將何所承乎。夫 嗣皇帝今日之大統(tǒng)。承 穆宗之大統(tǒng)也。將來皇子繼 穆宗之嗣者。即繼 嗣皇帝之大統(tǒng)者也。是為天經(jīng)地義。不待言而明者也。此吳可讀之誤會 懿旨。所宜申明者二也。我 朝世世相承。皆不預立儲貳?! ≤仓嫉再埂 ∷没实凵谢首?。即承繼 穆宗皇帝為嗣。而不言大統(tǒng)之歸者。守 歷圣相傳不預立之法也。然自古天子之子。有不承大統(tǒng)者矣。天子所嗣之子。未有不承大統(tǒng)者。是又不待言而明也。此吳可讀之誤會 懿旨。所宜申明者三也。我 朝最重法祖?! ×惺ソ圆活A立儲貳。此萬世不可變之大法也。前者 兩宮皇太后懿旨。俟 嗣皇帝生有皇子。即承繼 穆宗皇帝為嗣。此亦萬世不可變之 懿旨也。我 朝 圣圣相承。皆子以及子?! ∷没实凵谢首印3欣^ 穆宗皇帝為嗣。將來即承 嗣皇帝之統(tǒng)。 嗣皇帝之統(tǒng)。承于 穆宗皇帝。承 嗣皇帝之統(tǒng)。即承 文宗 穆宗以來相傳之統(tǒng)。子以及子。孫以及孫。亦萬世不變之大法。不待重言而明者也。吳可讀乃以死泣請。非誤會前此之 懿旨乎。雖然。憂深慮遠。杜漸防微。不愛其身而愛 君國。洵可謂忠篤也哉。洵可謂忠篤也哉。
請預定大統(tǒng)遺疏光緒五年
吏部主事前任監(jiān)察御史吳可讀
奏為以一死泣請 懿旨預定大統(tǒng)之歸。以畢今生忠愛事。竊罪臣聞治國不諱亂。安國不忘危。危亂而可諱可忘。則進苦口于堯舜。為無疾之呻吟。陳隱患于 圣明。為不祥之舉動。罪臣前因言事忿激。自甘或斬或囚。經(jīng)王大臣會議奏請傳臣質訊。乃蒙 先皇帝曲賜矜全。既免臣于以斬而死。復免臣于以囚而死。又復免臣于以傳訊而觸忌觸怒而死。凡犯三死而未死。不求生而再生。則今日罪臣未盡之余年。皆我 先皇帝數(shù)年前所賜也。乃天崩地拆。忽遭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之變。即日欽奉 兩宮皇太后懿旨?! 〈笮谢实埤堮S上賓未有儲貳不得已以醇親王之子承繼 文宗顯皇帝為子入承大統(tǒng)為 嗣皇帝俟 嗣皇帝生有皇子即承繼 大行皇帝為嗣特諭。罪臣涕泣跪誦。反復思維。竊以為 兩宮皇太后一誤再誤。為 文宗顯皇帝立子。不為我 大行皇帝立嗣。既不為我 大行皇帝立嗣。則今日 嗣皇帝所承大統(tǒng)。乃奉我兩宮皇太后之命。受之于 文宗顯皇帝。非受之于我 大行皇帝也。而將來大統(tǒng)之承。亦奉有明文。必歸之承繼之子。即謂 懿旨內(nèi)既有承繼為嗣一語。則大統(tǒng)之仍歸繼子。自不待言。罪臣竊以為未然。自古擁立推戴之際。為臣子所難言。我 朝二百余年。 祖宗家法。子以傳子。骨肉之間。萬世應無間然。況醇親王公忠體國。中外翕然稱為賢王。觀王當時一奏。令人忠義奮發(fā)之氣。勃然而生。言為心聲。豈能偽為。罪臣讀之。至于歌哭不能已已。儻王聞臣有此奏。未必不怒臣之妄而憐臣之愚。必不以臣言為開離間之端。而我 皇上仁孝性成。承我 兩宮皇太后授以寶位。將來千秋萬歲時。均能以我 兩宮皇太后今日之心為心。而在 廷之忠佞不齊。即眾論之異同不一。以宋初宰相趙普之賢。猶有首背杜太后之事。以前明大學士王直之為國家舊人。猶以黃請立景帝太子一疏。出于蠻夷。而不出于我輩為愧。賢者如此。遑問不肖。舊人如此。奚責新進。名位已定者如此。況在未定。不得已于一誤再誤中。而求一歸于不誤之策。惟有仰乞我 兩宮皇太后再行明白降一諭旨。將來大統(tǒng)仍歸承繼 大行皇帝嗣子?! ∷没实垭m百斯男。中外及左右臣工。均不得以異言進。正名定分。預絕紛紜。如此。則猶是 本朝 祖宗來子以傳子之家法。而我 大行皇帝未有子而有子。即我 兩宮皇太后未有孫而有孫。異日繩繩緝緝。相引于萬代者。皆我 兩宮皇太后所自出。而不可移易者也。罪臣所謂一誤再誤。而終歸于不誤者此也。彼時罪臣即以此意擬成一折。由都察院轉進。呈底奏底。俱已就草。伏思罪臣業(yè)已降調(diào)。不得越職言事。且此何等事。此何等言。出之親臣重臣大臣。則為深謀遠慮。出之疏臣遠臣小臣。則為干進希名。又思在廷諸臣中忠直最著者。未必即以此事為可緩。言亦無益而置之。故罪臣且留以有待。
洎罪臣以查辦廢員內(nèi)。蒙 恩圈出引見。奉 旨以主事特用。仍復選授吏部。邇來又已五六年矣。此五六年中。環(huán)顧在廷。仍未有念及此者。今逢我 大行皇帝永遠奉安山陵??炙鞚u久漸忘。則罪臣昔日所留以有待者。今則迫不及待矣。仰 鼎湖之仙駕。瞻戀 九重。望 弓劍于橋山?;暌莱卟V斠晕摇 ∠然实鬯n余年。為我 先皇帝上乞 懿旨數(shù)行。于我 兩宮皇太后之前。惟是臨命之身。神志瞀亂。折中詞意。未克詳明。引用率多遺忘。不及未上一折一二??槍懹植荒芮f正。罪臣本無古人學問。豈能似古人從容。昔有赴死而行不復成步者。人曰子懼乎。曰懼。曰既懼何不歸。曰懼。吾私也。死。吾公也。罪臣今日亦猶是。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罪臣豈敢比曾參之賢。即死其言亦未必善。惟望我 兩宮皇太后我 皇上憐其哀鳴。勿以為無疾之呻吟。不祥之舉動。則罪臣雖死無憾。宋臣有言。凡事言于未然。誠為太過。及其已然。則又無所及。言之何益??墒埂〕⑹芪慈恢浴2豢墒钩嫉扔袩o及之悔。今罪臣誠愿異日臣言之不驗。使天下后世笑臣愚。不愿異日臣言之或驗。使天下后世謂臣明。等杜牧之罪言。雖逾職分。效史之尸諫。祗盡愚忠。罪臣尤愿我 兩宮皇太后我 皇上體 圣祖 世宗之心。調(diào)劑寬猛。養(yǎng)忠厚和平之福。任用老成。毋爭外國之所獨爭。為中華留不盡。毋創(chuàng) 祖宗之所未創(chuàng)。為子孫留有余。罪臣言畢于斯。愿畢于斯。命畢于斯。再罪臣曾任御史。故敢昧死以陳。具折又以今職不能專達。懇由臣部堂官代為上進。罪臣前以臣衙門所派隨同行禮司員內(nèi)。未經(jīng)派及罪臣。是以罪臣再四面求臣部堂官大學士寶鋆。始添派而來。罪臣之死。為寶鋆所不及料。想寶鋆并無不應派而誤派之咎。時當 盛世。豈容有疑于古來殉葬不情之事。特以我 先皇帝龍馭永歸天上。普天同泣。故不禁哀痛迫切。謹以大統(tǒng)所系。冒陳縷縷。自稱罪臣以聞。
遵議預定大統(tǒng)疏王大臣
光緒五年閏三月十七日。內(nèi)閣奉 上諭。欽奉 慈安端裕康慶昭和莊敬皇太后 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皇太后懿旨。吏部奏主事吳可讀服毒自盡遺有密折代為呈遞折內(nèi)所稱請明降懿旨豫定將來大統(tǒng)之歸等語前于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降旨俟嗣皇帝生有皇子即承繼大行皇帝為嗣此次吳可讀所奏前降旨時即是此意著王大臣大學士六部九卿翰詹科道將吳可讀原折會同妥議具奏欽此。臣等遵于本月初一日。齊赴內(nèi)閣。將吳可讀奏折公同閱看。據(jù)原奏內(nèi)。有仰乞我 皇太后再降諭旨。將來大統(tǒng)仍歸承繼 大行皇帝嗣子等語。臣等恭查雍正七年 上諭。有曰。建儲關系 宗社蒼生豈可易言我朝 圣圣相承皆未由先正青宮而后踐天位乃開萬世無疆之基業(yè)是我朝之國本有至深厚者愚人固不能知也欽此。跪誦之下。仰見我 世宗憲皇帝詒謀之善。超亙古而訓來茲。 圣諭森嚴。所宜永遠懔遵。伏思繼統(tǒng)與建儲。文義似殊。而事體則一。建儲大典。非臣子所敢參議。則大統(tǒng)所歸。豈臣下所得擅請。我 皇上纘承大位?! √炀煺Q膺。以 文宗之統(tǒng)為重。自必以 穆宗之統(tǒng)為心。將來神器所歸。必能斟酌盡善。守 列圣之成憲。示天下以無私。此固海內(nèi)所共欽。而非此時所能豫擬者也。況我 皇太后鞠育恩深?! ∽谏鐟]遠。前者 穆宗龍馭上賓時。業(yè)經(jīng)明降 諭旨。俟 嗣皇帝生有皇子。即承繼 大行皇帝為嗣?! ≤灿柣突?。周詳慎重。是 穆宗毅皇帝將來繼統(tǒng)之義。已早賅于 皇太后前降懿旨之中。何待臣下奏請。吳可讀以大統(tǒng)所歸。請 旨豫定。似于我 朝家法未能深知。而于 皇太后前次所降之旨。亦尚未能細心仰體。臣等公同酌擬。應請毋庸置議。
遵議預定大統(tǒng)疏
禮部尚書徐桐
奏為闡明 圣意。恪遵 祖訓事。閏三月十七日。發(fā)下主事吳可讀一折?!∶醮蟪嫉韧鬃h。臣等謹于四月初一日齊赴內(nèi)閣公同集議。竊思吳可讀所陳豫定大統(tǒng)。此窒礙不可行者也。我 朝家法不建儲貳。此萬世當敬守者也。臣等恭繹同治十三年十二月 懿旨。于皇子承嗣一節(jié)。所以為統(tǒng)緒計者。至深且遠?! ∈ブI煌煌。原無待再三推闡。今吳可讀既有此奏。而 懿旨中復有即是此意之諭。特命廷臣集議具奏。若不將 圣意明白宣示??痔煜鲁际?。轉未能深喻 慈衷。臣等以為誠宜申明 列圣不建儲之彝訓。將來 皇嗣蕃昌。默定大計。以 祖宗之法為法。即以 祖宗之心為心。總之紹膺大寶之元良。即為承繼 穆宗毅皇帝之圣子。揆諸 前諭則合。準諸家法則符。使薄海內(nèi)外。咸曉然于 圣意之所在。則 詒謀久遠。億萬世無疆之休。實基于此矣。
另議預定大統(tǒng)疏
國子監(jiān)司業(yè)張之洞
欽奉 兩宮皇太后懿旨。以吏部主事吳可讀遺有密折。請預定大統(tǒng)之歸。前降旨時。即是此意。命諸臣妥議具奏。竊謂為 穆宗毅皇帝立嗣。繼嗣即是繼統(tǒng)。此出于 兩宮皇太后之意。合乎天下臣民之心。而即為我 皇上之所深愿。乃萬古不磨之義。將來必踐之言。臣敬吳可讀之至忠至烈。然謂其于不必慮者而過慮。于所當慮者而未及慮也。恭查為 穆宗繼嗣之語。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光緒元年正月十七日。及本年閏三月十七日。三奉 懿旨。炳如日星。從來人君子孫。凡言繼嗣者。即指纘承大統(tǒng)而言。天子諸侯。并同一理。蓋人君以國為體。諸侯不得祖天子。公廟不設于私家。茍不承統(tǒng)。何以嗣為。下至三代之世卿大夫。漢魏以至 本朝之世爵世職。但云以某為嗣。即是紹封襲蔭。故繼統(tǒng)毫無分別?;?jīng)諸史。從無異說。其分繼統(tǒng)繼嗣為兩事者。乃前明張璁桂萼之怪妄謬說?! 「咦诩兓实蹥J定儀禮義疏。早已辭而辟之矣。今 懿旨申命至于再三。金匱寶箓。何待他求。設有迷妄小人。舞文翻案。則廷臣中凡讀書識字者。皆得執(zhí)簡而爭。所謂不必慮者一也。前代人君授受之際。事變誠多。然就該主事所舉二事論之。宋太宗背太祖而害其侄魏王德昭。非太宗子也。明景帝背英宗而廢其侄太子見深。非景帝子也。若 皇上以皇子嗣 穆宗。名曰 先朝之繼體。實則今日之麟振。有何嫌疑。有何吝惜。以 皇上仁孝之圣質。受 兩宮皇太后高厚之殊恩。起自宗支。付之 神器。不忍負 皇太后。必不忍負 穆宗。且夫遵 慈命。孝也。篤 天顯。友也。使皇子廣孝思于不匱。慈也。躬膺寶祚而使大統(tǒng)名分歸之于 先帝。讓也。無損于實。而四美具焉。中主亦能勉為之。況 圣主乎。所。謂不必慮。者二也。該主事所慮趙普黃之輩。誠難保其必無。然忠佞不齊。數(shù)年前曾有請頒鐵券之廣安矣。大小臣工。豈遂絕無激發(fā)。明世宗紊大統(tǒng)而昵私親者。以興獻王已沒。故得借口親恩。恣為越禮。臣不能抗也。假使興獻王在。必尚能以禮自處。少加裁制。今醇親王天性最厚。忠直恪恭。該主事既知其賢。萬一果如所慮。他日有人妄進異言。醇親王受 累朝之厚恩。必能出一言以救正。所謂不必慮者三也。然而竟如該主事所請。明降 懿旨。將來大統(tǒng)。仍歸 穆宗之嗣子。意則無以易矣。詞則未盡善也。緣前奉 懿旨。謂生有皇子即承繼 穆宗為嗣。今若參以該主事之說。是一生而已定為后之義。即一生而已定大寶之傳。合并為一。將類建儲。我朝 列圣。以立儲為大戒?! 「咦诰沤稻]音。萬分剴切。今若建之。有違家法。所謂未及慮者一也。前代儲貳。讒構奪嫡。流獘已多。今被以紹統(tǒng)之高名。重以承繼之形。較之尋常主器。尤易生嫌。所謂未及慮者二也。
然此尚非其獘之最甚者也?! √煳皇谑堋:喸凇 〉坌?。所以慎重付托。為 宗社計也。帝堯多男。非止一索。 圣意所屬。知在何人。此時早定。豈不太驟。所謂未及慮者三也。今者承 命集議。伏讀此次 懿旨即是此意四字。言簡意賅。至堅至確。天下萬世。誰敢不遵。無可移易者。獨是 圣意宜遵。家法亦宜守。今日之事。約有二說。淺之為 穆宗計者。則但如諸臣之議。并請一渾涵 懿旨。略謂屢次 懿旨。俱已賅括?! 』噬闲⒂研猿?。必能處置盡善。似乎無所妨矣。然而生即承繼。即是此意一語。字字當遵。托諸文辭。則可避建儲之名。見諸實事。則儼成一建儲之局。他日誕皇子?!∶欣^。廷臣中為公為私不可知。皆必將援 祖訓以爭之。則承繼之事中止。此日以恐類建儲而承統(tǒng)之說不能定。異日又以恐類建儲而承繼之 旨不能宣。是令 皇上轉多難處矣。然則深之為 穆宗計。而即為 宗社計。惟有因承統(tǒng)者以為承嗣一法?;首颖姸?。不必遽指定何人承繼。將來纘承大統(tǒng)者。即承繼 穆宗為嗣。此則本乎 圣意。合乎家法。而 皇上處此。亦不至于礙難。伏請 兩宮圣裁。即以此意明降 懿旨?! 』噬嫌H政之初。循覽 慈訓。感惻 天懷。自必仰體 圣意。再頒 諭旨。祗告 郊 廟。宣示萬方。則固已昭于天壤。堅于金石矣。如此約有五利。守 彝訓。一也。待 宸斷。二也。無嫌疑。三也。無更變。四。也。精擇賢。五也。至于精擇賢。則其利宏矣。在 兩宮慈愛之念。惟期于繼嗣繼統(tǒng)。久遠遵行。豈必亟亟焉指定一承繼之人而后慰。即 穆宗在天之靈。當亦愿后嗣圣德。永綏洪祚。又豈必斤斤焉早標一嗣子之目而后安。此固為我 國家億萬年之至計。即使專為 穆宗嗣子策之。似亦無善于此者矣?;蛑^禮制精深。動關名義。由此以承統(tǒng)為承嗣之說。安保日后無泥古聚訟者。則臣請得條舉其說而豫辨之。一曰。禮為人后者為之子。三代人君。繼先君之統(tǒng)者。即為先君之后。雖無父子之名。而用父子之禮。 皇上承 穆宗之統(tǒng)矣。何以又別立后。不知父子之說。漢唐來久已不行。且 皇上承繼 文宗顯皇帝為子。已有明文?! ∥淖谟凶?。則 穆宗無子矣。豈有 御宇十三年。功德溥四海之 先帝。而不為立后者。其不足辨一也。一曰。禮嫡子不得后大宗。不知此為臣庶言之。非為 天家言之也。古來擇取親屬入承大統(tǒng)。則本宗不敢私其嫡子。尊尊也。若嗣君為先君立嗣。則嗣君亦不得私其嫡子。蓋嗣君與先君。當日固有君臣之分者也。亦尊尊也。然入承大統(tǒng)者。既承 累朝之大宗。則本支應自為繼別之宗。并不得以小宗論。于禮于法。當立別嗣者也。嗣君既為大宗。則雖以子為先君后。于禮于法。不能別立嗣者也。然則就今日事勢論之。將來皇子雖為 穆宗之嗣子。仍無妨為 皇上之嫡子。尊尊亦親親也?! 』食闪?。對承繼之文。則曰本生父母。他日稱謂區(qū)別。 圣心自有權衡?! 蓪m以圣而行權?! 』噬弦允ザ贫Y。一舉而忠孝慈友之人倫備焉。尊尊親親之禮意賅焉。義協(xié)而禮起。何為不可。其不足辨二也。
一曰。春秋傳云君子大居正。故兄弟叔侄。輾轉授受。每難貼然。不知從父從子。乃生釁隙。若 皇上承統(tǒng) 先朝。但存名義。豈判親疏。其不足辨三也。凡此皆經(jīng)之精言。而實不切于今日之情事。設有迂儒引之以撓夫國是。佞夫藉之以支其莠言?! 〈笾锹斆?。豈能惑哉。今者往事已矣?! 』萘暧篱s?! 〉邸 『笸瑲w。既無委裘遺腹之男。復鮮慰情勝無之女。傷心千古。夫復何言。承嗣承統(tǒng)之說。不過于禮制典冊之中。存此數(shù)字空文。俾 穆宗在天之靈爽。雖遠而不遠。幾忘而不忘。庶可稍慰 兩宮鬻閔之恩。且伸 皇上友于之愛。夫吳可讀區(qū)區(qū)一貶謫小臣耳。尚且昌言以發(fā)其端。致命以期其許。何況子道弟道兼盡之 圣主哉。昔漢景帝欲悅竇太后之意。至有千秋萬歲后傳梁王之語。梁王非有應嗣之分者也。宋高宗以太宗之后。乃閔太祖子孫零落。而以太祖七世孫孝宗為嗣。孝宗非有承統(tǒng)之約者也?! 』噬鲜ッ鳌_h在二君之上。竊謂今日者。惟在責成 毓慶宮侍學諸臣。盡心輔導。培養(yǎng) 天性。開陳至道?! 』噬闲⒌苤?。油然而自生。尊尊親親之等。秩然而不紊。任賢去佞。內(nèi)修外攘。則所以仰體 兩宮。上慰 穆宗者。固不僅在繼嗣承統(tǒng)一端而已也。即以此一端而論。其沃心正本之方。亦在彼而不在此。伏維 皇太后與 皇上名分已定。恩誼日篤?! 』侍笠暋 』噬纤首印o論承繼 穆宗與否。同為己孫?! 』噬弦曀首印o論承嗣 穆宗與否。同為己子。君臣一德。共濟艱難。此 宗社之福。而臣民之愿也。臣恭繹 懿旨中即是此意妥議具奏二語文義。是者。是其將來大統(tǒng)宜歸嗣子之意。議者。議夫繼嗣繼統(tǒng)并行不悖之方。臣工應命陳言。豈敢以依違兩可之游詞。貽 廟堂他日之籌慮。是以謹竭愚悃。專折具陳。無任悚惕屏營之至。
另議預定大統(tǒng)疏
寶廷
竊閏三月十七日。吏部代奏故主事吳可讀遺折。請 皇太后明降懿旨。預定將來大統(tǒng)之歸。奉 懿旨。此次吳可讀所奏前降旨時即是此意王大臣大學士六部九卿翰詹科道將吳可讀原折會同妥議具奏等因欽此。仰見 皇太后慎重統(tǒng)緒。博采言至意。臣竊以為大統(tǒng)之歸。固已早定。本無異議。無須再降 懿旨詔命。 皇上惟當引伸前旨。以喻天下臣民。恭繹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 懿旨之意。蓋言 穆宗毅皇帝未有儲貳。無可承繼。將來即以 皇上所生之皇子。承繼 穆宗毅皇帝為嗣。非言生皇子實時承繼也。言緒而統(tǒng)賅焉矣。引伸之。蓋言將來即以 皇上傳統(tǒng)之皇子。承繼 穆宗毅皇帝為嗣也。因 皇上甫承大統(tǒng)。故渾涵其詞。含意未伸。留待 皇上親政日自下明詔。此 皇太后不忍歧視之慈心。欲以孝悌仁讓之休歸之 皇上也。而惜乎天下臣民不能盡喻也。廣安不能喻。故生爭于前。吳可讀不能喻。故死爭于后。即可讀遺折意亦如此。而詞意未克詳明??勺x不自云。臨命之身神智瞀亂乎。不然。我 朝夙不建儲??勺x豈未之知邪。臣竊痛可讀死殉之忠。而又惜其遺折之言不盡意也??勺x未喻 懿旨言外之意。而其遺折未達之意?! 』侍笤玷b及之。故曰前降旨時。即是此意也。且 皇太后之意。亦即 皇上之意也。就令無當日 懿旨。 皇上親政日。必首降將來傳統(tǒng)之皇子承繼 穆宗毅皇帝為嗣之諭。況明有 懿旨在前乎?! 』噬咸焐ト恕H氤写蠼y(tǒng)。豈忍負 皇太后撫育深恩?! ∧伦谝慊实鄹锻兄?。而自私神器哉。遺折以忠佞不齊異同不一為慮。此固可讀之忠心。而實過慮者也。宋太宗背杜太后。明景帝廢太子見深。雖因臣下妄進邪說。究由二君有私天下之心。故諂佞之言。得乘之而入。伏讀 高宗純皇帝御批通鑒輯覽。謂太宗傳子私念。不待趙普贊成。而早定于胸中。見深之立。旨由太后。至于廢黜之際。則不復請命東朝。是蔑視其母?! ∈ブ巧钸h。燭見隱微。推而論之。明世宗之于興獻。忘所后而重本生。任私恩而棄大義。亦不得專咎張桂諸臣也。我 朝 圣圣相承。迥邁前代。縱有趙普黃之輩。 皇上仰遵 祖宗彝訓。遠鑒宋明。不惟其言不能入。且必重加之罪。況 兩宮懿旨。懸之于上。孤臣遺疏。存之于下。傳之九州島。載之國史。 皇上若竟信佞臣諂媚之語。違背 慈訓。棄置忠言。何以示天下后世。背義自私之事。鄉(xiāng)黨自好者不為。而謂 圣人為之乎。此固可讀之忠心。而實過慮也。此次廷臣議上?! 』侍蠼抵紩r。但請將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 懿旨之意。詳為引伸。俾天下臣民。永無疑義。我 皇上孝悌仁讓。必能以 皇太后之心為心。無須諄諄申命。并請將前后 懿旨。與廣安吳可讀及此次與議諸臣奏議。存之 毓慶宮。俟 皇上親政日。由 毓慶宮諸臣。會同軍機大臣恭呈 御覽。自必明降 朱諭。宣示中外。將來傳統(tǒng)之皇子。承繼 穆宗毅皇帝為嗣。俾天下后世。
咸知我 朝家法。遠越宋明?! 』侍笾链取! 』噬现列⒅零┲寥手磷尅G乙砸姟 ∧伦谝慊实壑潦ブ撩?。付托得人也。豈不懿歟。如是則綱紀正。名分定。天理順。人情安。倫常骨肉。無嫌無疑。又何至違我 朝家法。蹈前代覆轍。遺憾于母子兄弟君臣之間哉。本月初一日。恭赴內(nèi)閣會議。因意見微有不合。事關重大。未敢遷就。謹另折具陳。以備采擇。再王大臣等所議。亦非不得體。惜未盡妥。前降 懿旨。因詞意渾涵。致有吳可讀之請。此事不議則已。既下廷議。豈可仍復渾涵其詞。廷議謂將來 穆宗毅皇帝繼統(tǒng)之義。已早賅于 皇太后前降 懿旨之中。將來神器所歸。 皇上自能斟酌盡善。固也。然 懿旨意深詞簡。意存言外。茍泥于其詞。難免害意。不及此時引伸明晰。異日 皇上生有皇子。將即承繼 穆宗為嗣乎。抑不即承繼乎。不即承繼。則似違 懿旨。若即承繼。又嫌近建儲。就令僅言繼嗣。不標繼統(tǒng)之名。而天下臣民。亦隱然以儲貳視之。是不建之建也。而此皇子賢也。固 宗社之福。如其不賢。將來仍傳統(tǒng)乎。抑舍而別傳乎。別傳之皇子。仍繼 穆宗。是亦不廢立之廢立也。豈太平盛事乎。至此時即欲 皇上斟酌盡善。不亦難乎。廷議之意。或以 皇上親政。皇子應尚未生。不難豫酌一盡善之規(guī)。然國君十五而生子。設皇子誕育。如在撤簾之前。又何以處之乎。與其留此兩難之局。以待 皇上。何如及今斟酌盡善乎。且 皇太后懿旨。非 皇上所當擅改。此時不引伸明晰。將來 皇上雖能斟酌盡善。敢自為變通乎。竊謂諸臣既奉 命會議。當將前降 懿旨之意。引伸明晰。預定擬一盡善之規(guī)。以備異日 皇上御覽。即以釋今日天下臣民之疑。若乃渾涵其詞。何取此盈廷一議乎。此未妥者一也。廷議又謂繼統(tǒng)與建儲。文義似殊而事體則一。似也。然 列圣垂訓。原言嗣統(tǒng)之常。今則事屬創(chuàng)局。可讀意在存 穆宗之統(tǒng)。與無故擅請建儲者有閑。文義之殊。不待言矣。乃廷議不分別詞意。漫謂于我 朝家法未能深知。則日前 懿旨即是此意之謂何。天下聞之。不更滋疑。四海九州島。莫不觀聽。立言似未盡得體。此未妥者又一也。臣非有心立異。因廷議實有未能詳明允協(xié)者。不顧煩瀆。附片陳。
遵議 升祔典禮疏光緒三年
李鴻章
竊臣承準軍機大臣字寄。六月十四日。欽奉 慈安端??祽c昭和莊敬皇太后 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皇太后懿旨。本日據(jù)禮親王世鐸等奏遵議穆宗毅皇帝孝哲毅皇后神牌升祔位次一折又據(jù)醇親王奕詹事府少詹事文治鴻臚寺卿徐樹銘內(nèi)閣侍讀學士鍾佩賢鴻臚寺少卿文碩國子監(jiān)司業(yè)寶廷另行陳奏各折片已明降諭旨令惇親王奕恭親王奕欣醇親王奕御前大臣軍機大臣大學士侍郎翁同龢夏同善禮部太常寺將王大臣等所奏各折片詳細閱看再行妥議具奏矣 廟制關系巨典必須考核精詳方足以昭慎重著再派李鴻章悉心妥議具奏禮親王世鐸等折一件醇親王奕等折片九件并侍郎袁保恒等說帖五件均著抄給閱看將此諭令知之。仰見 皇太后慎重巨典聿求厥中之至意。臣查禮親王等議增龕座。志在斟酌時宜。諸臣請改廟制。志在考求古禮。要皆出于尊崇 祖宗之忱。未易折衷定論。以臣所聞。禮文殘闕。古制難詳。七廟五廟之文。漢世已無定說。都宮別殿。與同堂異室。昔人亦互有是非。即朱子宗廟圖議。馬端臨邱浚等皆病其過拘。臣考周官匠人營圖。世室明堂。皆止五世。鄭注五室并在一堂。據(jù)此。則朱子所圖世室親廟。以次而南。似亦未必盡合古制。至于特建寢殿。增修方殿等說。更為古制所無。禮親王等奏稱侍講張佩綸請建世室。事涉更張。應毋庸議等因?! ∽趶R事重。未便輕議改作。該親王等所奏。不為無見。我 朝 廟制定于 國初。 祖宗神靈。協(xié)會一室。已二百余年。一旦遷改。神明必有不安?! √珡R重垣。周二百九十一丈。 殿陛庭墀。各有定式。皆一成而不可變。今欲就增數(shù)室。位置必難得宜。又 升祔吉期。禮不宜誤。戴記所稱不忍一日未有所歸者也。準古酌今。改廟實有難行。禮緣人情??梢粤x起。因時立制。自以仿照 奉先殿成案增修龕座為宜。議者或以簡略為嫌。臣考古禮祔廟迭遷。亦止改涂易檐。并不大更舊廟。今之龕座。略如晉宋以來之坎室。晉太常華垣建議。廟室以容主為限。無拘常數(shù)。厥后王導溫嶠等往復商搉。議增坎室。宋增八室。蔡襄為圖。此皆達禮君子度時之宜。以成一代之典。彼豈未聞世室親廟之說。亦謂禮樂不相沿襲。事異殷周。禮從而變也。今之增龕。實其比例?;蛴种^ 奉先殿乃古原廟之制。與太廟事體不同。
查會典所載。雍正十一年奏準 奉先殿神牌供奉。與 太廟理應畫一。是 太廟如 奉先殿制。久有成憲可循。不得謂 奉先殿可以增龕。獨不可仿行于 太廟也。仰維 列圣家法。皆躬行節(jié)儉。以先天下。今日援案增龕之議。事屬權宜。意從儉樸。未必不當于 列圣降鑒之心。廷議既已允諧。似應無煩疑慮。至祧遷之禮。雖古之常制。而藏主之室。則禮無明文。鄭康成禮經(jīng)大師。其言周制祧主藏于太廟。及文武世室。是已祧之主。與不遷之祖。同處一廟。故廟亦名祧。晉代之制。藏于西儲夾室。當時已疑其非禮。后世竟沿為故事。儒家每謂祧于夾室為古制。殆臆度之辭。廟既與古不同。祧亦未宜輕議。惟 太廟規(guī)制有定?!医y(tǒng)緒無窮。醇親王議請 明降諭旨。曉示天下。自今以往。親盡則祧。并請以后 殿東西二稍間。永藏祧主。此則導 皇上以太讓。酌廟制以從宜。禮貴因時。讓為美德。非天子不議禮。應否 允行。自應一秉 圣裁。非臣下所敢妄擬矣。
答吳摯甫論祔祧書
方宗誠
承示大箸祔祧議。此非愚賤所敢與聞也。唯就文論之。尊意主增龕之議。極合時措從宜之道。而文中立言。則似尚有未盡當者。蓋上古清廟一宮。乃圣王制度未備之時也。至虞夏商周。以貴賤為等差。以親疏為隆殺。刱五廟七廟之制。與禘祫祔祧之禮。則于尊祖隆親。天理人情。洵為仁至而義盡。始祖不祧。自二世以下至七世親盡則祧。子孫隆于所生。仁也。服制父重于祖。祖重于曾高。五世以上無服。則升新主于七廟之中。而以親盡之祖。祧于太祖廟之夾室。義也。且以祧主入太廟夾室。是以子孫祔于祖父之廟。非棄之也。亦仁至而義盡也。又七廟之制。各自為廟。雖祧七世以前之祖入太廟夾室。而太祖之于祧主。仍是世世相承。即七廟未祧之主。亦是世世相承。不形其為缺少。不見其為間斷。于尊親敬祖之道。無一不盡。若東漢以后。同堂異室之制。近于簡質。雖若舍七廟之繁華。遵一宮之遠旨。如晉臣所云。然實不如三代文質得中禮義咸備也。何者。七廟之制。各自為廟。太廟居中。廟以左右分昭穆。則尊卑有倫。男女有別。禘祫時享之祭。以及新主入廟。遠祖遷祧。則又疏數(shù)有序。親疏有倫。天子之尊豈得同于士庶。雖極尊崇之度。不得以為繁華。若同堂合室。于禮多所未盡。何得以為周室七廟。不如魏晉一宮之為善乎。立言似當未也。惟后世廟制。既不同三代。則祧禮自不必泥古。今者 穆宗毅皇帝升祔大典。因議者以太廟神龕。已滿九世。或欲別立 穆宗之廟。則是不以 穆宗入太廟也。萬無可行之理?;蛘垊k立世室。祧 太宗文皇帝入世室。則必如三代七廟九廟之制。然后可行。今同堂合室。而忽祧一代則是間去一代也。將來龕滿。又將何祧。祧 世宗乎。不似中間少一代 先帝乎。且古者七廟九廟分享。雖祧一代于太祖夾室。仍從太祖之祀。臣子之心。無不安者。今同堂合室之制已久。春秋時享。久合食于太廟之中。忽然祧去一代于世室。恐非神靈之所安也。神靈不安。而臣子之心可安乎。況三代之制。刱自祖宗。殷制刱于成湯。周制刱于周公。成文武之德以制斯禮。七代親盡。后王遵始祖之制。以祧親盡之祖。非子孫之意也。亦非臣子之議也。成康昭穆在日。早知有七世以后親盡則祧之禮。于神靈無所不安。況成康昭穆。于后世為祖宗。于文武則子孫也。子孫從先祖之制。禮無不順也。今則同堂合室已久?! ≌禄实邸 ∪驶实鄄⑽粗朴徐龆Y。而二百余年以后之子孫臣子。忽議祧 文皇帝入世室。則是子孫臣子。援古制以裁制 祖宗之祭祀。于禮不順。于心何安。 文皇帝生前不知有此制。 章皇帝 仁皇帝生前亦不知有此制。而忽于八世之后。去 文皇帝。豈得謂非僭妄乎。今閣下主增龕之議。意思深遠。極為至當。但文中止宜就事論事。言今制不同于古。不可泥古而不宜于今。不當尊魏晉之制。以為勝于三代。君子立言。似不可不慎也。惟閣下察之。
預杜妄論疏光緒元年 醇親王
奏為披瀝愚見。預杜僉壬妄論。恭折具奏。仰祈 慈鑒事。臣嘗見歷代繼承大統(tǒng)之君。推崇本生父母者。備載史書。其中有適得至當者焉。宋孝宗之不改子稱秀王之封是也。有大亂之道焉。宋英宗之濮議。明世宗之議禮是也。張璁桂萼之儔。無足論矣。忠如韓琦。乃與司馬光議論抵啎其故何歟。蓋非常之事出。立論者勢必紛沓擾攘。雖乃心王室。不無其人。而以此為梯榮之具。迫其主以不得不視為莊論者。正復不少。恭維 皇清受 天之命。 列圣相承。十朝一脈。至隆極盛。曠古罕覯。詎 穆宗毅皇帝春秋正盛。遽棄臣民。 皇太后以 宗廟社稷為重。特命 皇帝入承大統(tǒng)。復推恩及臣。以親王世襲罔替。渥叨異數(shù)。感懼難名。原不須更生過慮。惟思此時 垂簾聽政。簡用賢良。廷議既屬執(zhí)中。邪說自必潛匿。儻將來親政后?;蛴胁菝┬逻M之徒。趨六年拜相快捷方式。以危言故事聳動 宸聰。不幸稍一夷猶。則 朝廷徒滋多事矣。合無仰懇 皇太后將臣此折。留之宮中。俟 皇帝親政時。宣示廷臣世賞之由。及臣寅畏本意。千秋萬載。勿再更張。如有以治平嘉靖等朝之說進者。務目之為奸邪小人。立加屏斥。果蒙 慈命嚴切。 皇帝敢不欽遵。是不但微臣名節(jié)得以保全。而關乎君子小人消長之機者。實為至大且要。所有微臣披瀝愚見。預杜僉壬妄論緣由。謹恭折具奏。伏乞 皇太后圣明洞鑒。
光緒十五年二月初四日欽奉
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皇太后懿旨本日據(jù)吳大澄奏請飭尊崇醇親王典禮一折 文宗顯皇帝寅承大統(tǒng)醇親王奕謙卑謹慎翼翼小心十余年來深宮派辦事宜靡不殫竭心力恪恭盡職每遇優(yōu)加異數(shù)皆再四涕泣懇辭前賞杏黃轎至今不敢乘坐其秉心忠赤嚴畏殊常非徒深宮知之最深實天下臣民所共諒自光緒元年正月初八日醇親王即有預杜妄論一奏內(nèi)稱歷代繼統(tǒng)之君推崇本生父母者以宋孝宗不改子稱秀王之封為至當慮皇帝親政后僉壬幸進援引治平嘉靖之說肆其奸邪豫具封章請俟親政時宣示天下俾千秋萬載勿再更張其披瀝之誠自古純臣居心何以過此深宮不能不嘉許感嘆勉從所請者也茲當歸政伊始吳大澄果有此奏若不將醇親王原奏及時宣示則后此邪說競進妄希議禮梯榮其患何堪設想用特明白曉諭并將醇親王原奏發(fā)抄俾中外臣民咸知我朝隆軌超越古今即賢王心事亦從此可以共白嗣后闞名希寵之徒更何所容其覬覦乎將此通諭中外知之欽此
遵議 醇親王飾終典禮疏王大臣
光緒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內(nèi)閣奉 上諭。朕欽奉 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皇太后懿旨自古帝王以孝治天下必推本于所生而禮有經(jīng)權尤必折衷至當方足以昭示來茲恭讀 高宗純皇帝御制濮議辨援引禮經(jīng)殊為定論稱所生曰皇帝本生父歿則稱本生考立廟于其邸第為不祧之廟祀以天子之禮合乎父為士子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之義則尊親之誼交盡而于公義私恩兩無遺憾 圣訓煌煌昭垂萬世洵協(xié)于天理人情之至皇帝入嗣 文宗顯皇帝誕承大統(tǒng)光緒元年正月醇親王奕密陳豫杜妄論一疏內(nèi)稱歷代繼統(tǒng)之君推崇本生父母者以宋孝宗不改子偁秀王之封為至當將來如有以治平嘉靖之說進者務目之為奸邪小人力加屏斥等語持論正大光明敬征 高宗純皇帝御論正相合其志慮之忠誠防維之深切方之古純臣何以加茲上年二月初二日因吳大澄之奏特降懿旨將王之密疏宣示中外俾天下臣民咸知我朝隆軌超軼前代而醇親王寅畏之本心從此昭然若揭詎意天不假年遽爾溘逝痛惜之極悲感彌深醇親王著定稱號曰皇帝本生考所有一切飾終典禮自宜懔遵 祖訓詳定彝章用遂皇帝恩義交盡之忱兼表賢王終始不渝之志著派御前大臣軍機大臣翁同龢孫家鼐會同禮部妥議以聞欽此。欽遵鈔出前來。臣等伏查禮經(jīng)齊衰杖期章。為人后者為其父母服。又通禮內(nèi)載齊衰不杖期。為人后者為本生父母。是為本生父母。應服齊衰期也。今 醇親王薨逝。恭奉 懿旨。命臣等將一切飾終葬祭典禮。會同妥議。臣等公同商搉。謹遵 懿旨醇親王著定稱號曰皇帝本生考之義。擬請 皇上持服期年。服制既定。一切典禮。擬即準此次第詳定。臣等悉心參酌。謹將飾終各典禮。分別條款。開單進呈。伏候 皇上恭請 懿旨遵行。此外未盡事宜。仍由臣等隨時酌擬。奏明請 旨。所有臣等遵議緣由。是否有當。伏乞 圣鑒。
二十三日奉
上諭朕欽奉 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皇太后懿旨本日御前大臣軍機大臣翁同龢孫家鼐會同禮部奏遵議醇親王飾終典禮分別條款請旨遵行一折皇帝服制即著定為持服期年御縞素十一日輟朝十一日期年內(nèi)除請安暨聽政召見外御便殿時仍用素服 壇 廟大祀皇帝親詣行禮中祀均遣官恭代元旦詣 堂子行禮仍御禮服詣慈寍宮行禮御禮服作樂其太和殿朝賀御禮服升殿不宣表樂設而不作蒙古朝正來京王公例賜筵宴照舊舉行宗親廷臣筵宴均著停止其祭文碑文均書皇帝名嗣后臣工奏疏凡遇醇親王字樣均用雙抬書寫余著照所議行該衙門知道單并發(fā)欽此
同日奉
上諭朕欽奉 皇太后懿旨皇帝本生考醇親王薨逝業(yè)經(jīng)降旨加恩用昭隆禮因念飾終之典首重易名醇親王親賢重望中外交孚茂績宏猷增光史冊允宜特加謚號昭示來茲醇親王著賜謚曰賢以彰勛德而垂久遠欽此
國恤私議
楊象濟
咸豐辛酉。象濟避寇。流寓湖北。七月二十七日?! 〈笮谢实圪e天。邸報先傳。臣民哀慟。其時 法駕西幸熱河。官禮猶在京師。一應典禮。例由諸臣具議奏。行在所距京師數(shù)百里。往返需時日。是時畿輔山東。尚未肅清。汴皖之間。道途亦梗。故事 詔書當按驛行日九十里。以此閱兩月 綸音未至。九月朔日。先得禮部行文。遵舊典云。 詔書到日。該省官吏素服跪迎。舉哀二十七日。蓄發(fā)百日釋服。其余軍民人等。以 宮中大事之日為始。百日不薙頭作樂婚嫁。軍營在事文武官員。聞 詔至成服哭迎。三日釋服。于是官吏皆先素服。俟 詔至舉哀成禮?;騿栂鬂?。今道路梗滯。設 詔書至在百日之外。當何如。曰。于部文到后。素服不薙頭。如至百日。則先薙頭。仍素服以俟 哀詔。詔至則舉哀出迎。如軍營之例。三日而釋服。不獨此也。邊徼荒外。凡在三年之內(nèi)。皆可緣此以為斷。曰。此于古有征乎。曰。有之。然則何以不著于律令。曰。律但言其常耳。禮未葬不釋服。凡在三年之內(nèi)。固可執(zhí)以此斷也。軍營之內(nèi)。三日釋服。則本古墨衰之義。軍中故無喪禮也。情有伸而無屈。即在二十七月之后。猶可用之。故禮有追服。而今律職官丁憂。亦有以聞訃之日為始之文。而禮不達于天子者。以家國事異。王者之禮。不能下同乎庶人。越綍行事。在卿大夫家猶然。誠以典禮不能曠。故天子絕期。惟施于后。而臣子不能引以為例也。至言喪畢聞 詔。而猶成服舉哀。事固不至此。但極言其變耳。古者師敗兇荒。皆素服而哭。而改葬亦服緦。則變服不皆因喪也明矣。由是言之。雖律文止言 詔至舉哀。不及部文。蓋 詔書重于部文。不應部文至而 詔書不至也。部文亦奉 詔旨。部文到日。逆知 詔書之不能即至。何獨不可舉哀。但按令格。祗應跪迎 詔書。不當跪迎部文。其當舉哀則一也。于部文到日。先行成服舉哀。恭候 詔書之至。率屬跪迎。如尚在百日之內(nèi)。仍可遵行二十七日之典。明臣方孝孺所云凡事為古禮所無。而今人加隆者。吾從其厚。亦為得其實焉。夫未可與權。不足以為禮。曾子問所載變禮。論者以為得圣人時中之妙。亡于禮者之禮。正所以為禮之至也。
書宋志真宗永定陵事后
俞正燮
宋真宗陵。禮志云。山陵按行使藍繼宗言。據(jù)司天監(jiān)定永安縣東北六里曰臥龍岡??俺渖搅?。詔雷允恭覆按以聞。皇堂之制。深八十一尺。方百四十尺。制陵。名曰永定。自干興元年四月十六始事。至十月十三掩皇堂。中有變革。志多遺漏。仁宗紀云。干興元年二月己未。真宗崩。庚申。命丁謂為山陵使。六月己酉。命王曾按視山陵皇堂。庚申。雷允恭坐擅移皇堂伏誅。丁謂罷。甲子。改命馮拯為山陵使。七月丁卯。貶丁謂九月己卯。命以天書從葬。十月己酉。葬永定陵。丁謂。傳云。為山陵使。雷允恭邢中和擅易皇堂地。既而咸請復用舊地。王曾復視。遂誅允恭。乃降謂。雷允恭傳云。為山陵都監(jiān)。馳至陵下。邢中和言。今山陵上百步。法宜子孫。類秦王墳??窒掠惺c水。允恭曰。上無他子。若如秦王墳。何不可。中和曰。山陵事重。踏行覆按。動經(jīng)日月??植患捌咴轮凇T使г?。第移就上穴。我走馬入見太后言之。既而上穴果有石。石盡水出。允恭賜死。王曾傳。不言覆按事。馮拯傳。言為山陵使。不言復定何處。蓋仍用臥龍岡下穴。然亦有水。又不宜子孫。故仁宗深仁厚澤在位長久而無子。又孝宗攢宮。禮志云。于永思陵下宮之西。修奉攢宮。上陵名曰永阜。朱子傳云。趙彥逾按視。言會稽土肉淺薄。下有水石。孫逢吉覆按。請別求吉兆。有旨集議。疏言當博訪名山。不宜偏信臺史。委之水泉沙礫之中。檢朱子文集。言趙彥逾稱舊定神穴。開深五尺。下有水石。臺史荊大聲稱。宋制趙姓。納音宜丙山壬向。新定東頭之穴。比先定神穴。高一尺一寸五分。開深九尺。即無水石。穴鑿已多。地氣發(fā)泄。近年地理之學。江西福建尤盛。請下帥臣監(jiān)司搜訪令相視。然紹熙五年十月初九日得旨集議。十一月乙卯即行攢事。在寍宗時。寍宗亦無子。明孝宗陵。亦實有地水。九朝野記云。初建泰陵。都下盛傳其地有水。吏部主事楊子器言之。時督工太監(jiān)李興持之。遂下楊錦衣獄。有起復知縣邱泰上言。萬一梓宮葬后。欲開則泄氣。今視水有無。其疑可釋。乃遣太監(jiān)蕭敬押楊往視?;刈酂o水。眾謂楊必死。太皇太后曰。無水則已。何必罪之。無用閑談云。泰陵金井內(nèi)。有水孔如巨杯。水仰噴不止。楊名父見之。疏請易地。工部尚書李鐩謂楊多言害成功。令人塞其孔。以楊誣謗。奏命錦衣官校押楊往驗。無之。楊有詩云。議已公須首實。眾言不發(fā)但心知。其后王衡亦有詩云。千泰陵抔土濕。登臺北望一沾裳。其事史紀志不言。散見日下舊聞。其后孝宗子武宗亦無子。又嘉靖時。錦衣指揮趙俊視承天顯陵元宮有水。卒不改。以太后祔葬。豈以顯陵發(fā)祥。不礙見水邪。萬歷時。李植江東之言。大峪有石。龐尚鴻言。大峪開時。元宮有水。工臣用火灸干。不使上知。此神宗定陵也。其后荒矣。日下舊聞。又言龔佳允稱思陵壙開地甚濕。其中衣被諸物多黑每黑。按田貴妃以崇禎十七年正月二十三日葬。四月初四開。物已黑每變。其葬骨不安可知。以此見術不可不慎也。
王效成
天地為虛氣。而生人為散數(shù)。交通流轉于其間者二。有形則貨財。而無形則禮節(jié)。禮節(jié)所以維持夫貨財也。天地祗此生物。人不知惜之。則耗散者益不足。蓄積者益有余。而貧富之勢懸絕。先圣王默識其深也。于是制為交際宴會昏喪祭之禮。各稱其家而為之。則庶人不得擬士大夫。士大夫不得擬君公天子。其所用恒視其所有。而又兇荒殺禮。山澤異禮。通時與地以酌劑之。故古民亡僭踰之罪。而資產(chǎn)得以常充。財之出入移易。隱受約制于無形。而人忘其拘苦。豈不簡而神哉。論者深原之以為陶育之具。淺者則曰。是等威之辨也。人之生也。衣食給而后善心生。官骸之和淑。樂利之所充而達也。不探其實義。徒執(zhí)學士升降揖讓之。概之人人。論儀文與論等威。其精粗殊而其失要不異焉。三代以降。田不口受。民各私其產(chǎn)。富者厚自奉養(yǎng)。而貧者朝夕不贍。不均甚矣。然而人性好矜勝。文飾日滋而未已。親戚宴款。動議方物。往來饋遺。重以金幣。喪葬之家。雪盈堂涂。緇黃列進。盛音樂以娛賓。不如是則謂之不孝。男女昏耦。禮未畢而征逋者填門。豪家以驕其里闬。而無識效之。更愧厲其不若。不務竭其資不止。方自以為世禮之相因遠矣。非一人所得更也。今夫稟氣之不齊。醫(yī)者不能人立之方。則莫若一使之保節(jié)。而脆者充。壯者益固。品地同而生計參錯。禮不能以整一。而儉則可以咸遵。夫儉固禮之本也。先王之制。牲牢玉帛之陳。幾席章服之具。鐘鼓笙管之奏。未嘗不務從其厚矣。然而瓦尊也。明水也。大饗腥也。冠緇布也。疏布之用。而蒲越鞂之設也。觀其所尚。則其微意可知。人即至貧。不能具多品矣。區(qū)區(qū)簡質之備。獨不有可安者乎。有力者知所貴在此不在彼。則其侈心不作??鬃釉?。禮與其奢也寧儉。當井田未廢且然。而況其為無恒產(chǎn)時哉。且昔之人亦嘗講求于斯矣。明堂學校巡狩養(yǎng)老郊社禘祫諸典。征辯古昔。聚訟絲棼。三代創(chuàng)制之精。莫巨于是。議之而不敢忽焉。而卒未有振興如三代之盛者何也。詳行于朝廟之上。而未能通于閭閻之隱。增飾視聽。文在實亡。民氣何自而。治理何自而隆哉。雖然。禮樂者人情之著也。斯人一日不絕。即禮樂一日不亡。古之匏土等音廢矣。而今未嘗無其樂也。古之喪昏祭宴異矣。而今未嘗無其禮也。獨奈何士大夫動作自恣。導亂愚甿之耳目。僭越亡等。生資坐消。雖有恭儉之君。宏毅之主。而欲求禮樂之效于一朝。卒不可復得。錯曰。商賈操其奇贏。日游都市。亡農(nóng)夫之苦。有仟伯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過吏埶。以利相傾。千里游敖。冠蓋相望。乘堅策肥。履絲曳縞。賈子曰。矯偽者出幾十萬石粟。賦六百余萬錢。乘傳而行郡國。此其亡行義之尤至者也。董子曰。累日以取貴。積久以致官。是以廉恥貿(mào)亂。賢不肖渾淆。又曰。身寵而在高位。家富而食厚祿。眾其奴婢。多其牛羊。廣其田宅。博其產(chǎn)業(yè)。畜其積委。務此而亡已。以迫民。
夫天下雖大。經(jīng)此三者牣其間。其氣力足以驅役眾庶。其勢位足以震動一時。惡習之所被。流蕩亡極。江湖澄而風撓濁之。山谷朗而霧昏之??缮钔丛铡J枪始獌促e嘉。無有品節(jié)。忍為失時而廢禮。不敢見哂于戚。男女愆期。喪棺羈室。終身只處。數(shù)世淺藏。禮教猖狂。其咎安在。昔者嘗聞父老言。吾鄉(xiāng)俗五六十年前。實未凋。衣皆布素。年未六十不衣裘。赴飲者必先飽于家。至則杯酒數(shù)周。四盂略具而已。而主賓揖遜。情意周浹。雖草野之俗。不盡協(xié)于古禮。而禮意自勝。故其時物充值約。一夫之食。日十數(shù)錢。民無窘苦之狀。有康和之樂。即一鄉(xiāng)以推之天下。使長此而不變。雖馴至三代禮樂不難也?;蛑^朝廷等威之辨。不為不嚴。海內(nèi)遵而行之。豈不甚善。然如漢制。命婦深衣制緣。佐祭皁絹上下。助蠶縹絹上下。而倡優(yōu)下賤。更繡衣絲履。不能禁也。賈人服緗縹而召會嘉客。被墻屋以文繡。不能禁也。等威之辨彌嚴。必有出乎其外。而視等威加厲者。上以責。下以例奉。此其于世道何裨哉。無他故也。能責之于下。而不能倡之于上也。且夫等威者。上下之辨也。自上下下。則等級自明。不上而下。則何名為等。以身教者從。以言教者訟。獨奈何徒以法令為哉。昔海忠介令安。自課二仆。耕田藝蔬。于民無取一豪。 國朝湯文正撫吳。瀕去。送者睹夫人輿出。袖落敗棉絮。屬吏為之感涕。使得如斯人者。置之節(jié)鎮(zhèn)。則千里被其澤。置之輔相。則天下化其清。風流之所播漸。咸曉然知樸質之為本。方以奢費不知分為恥。納斯人于軌物之中。而人不覺。又何等威之不明為患耶。蓋介士者。濁水之礬石也。得之則澄。不得則混。然非其時崇廉而黜污。則節(jié)操何由得自伸哉。夫世之論禮者可以思矣。嚴賈人不得衣絲之禁。士經(jīng)明行修始得為吏。程吏以賢不肖為進退。無資格之限。清白盈廷。陰邪斂。舉宮室衣服飲食器用婢仆。一切而立之限。家守儀型。人知自愛。此之謂廉恥興而等威辨。等威辨而風俗清。風俗清而財用裕。財用裕而人心。人心而刑罰省。嗚呼。豈不盛哉。
禮論
楊紹文
凡人不得其平則爭。而人之心又必不能平。故圣人作禮以平其心。吾見天下之巧詐者矣。曰若是則我勝人。不若是則人勝而我負。嗚呼。彼其勝我者。必其智其能之不若我者也。若我者。我不能勝之矣。勝我者。彼又將勝我。然則勝負未可決也。且夫吾力能勝百人者。不可謂天下無勝千人者也。推此而上。則雖勝萬勝億。將亦無可恃。而何以為必勝哉。雖然。其所以為此者。則有故焉。彼蓋未知登降揖讓之節(jié)。親貴賤之分。無謙讓。無等衰。彼其于人。泛泛焉而無以相系。則誰撫之。誰恤之。誰尊之而敬之。勞吾知其無助也。憂吾知其無分也。勞無助。憂無分。則不得不思所以御其憂勞。而千萬人之張之敵者。又岌岌乎有不能御之之勢。于是奸詭詐佞之念橫生。遂至于無所底止。昔者先王之制禮也。就人之所自有之理而文之。記曰。墟墓之間。未施哀于民而民哀。社稷宗廟之中。未施敬于民而民敬。孟子曰人皆有是四端也。因其各有之心而施于所宜發(fā)之地。人皆安焉。父母生而知愛者也。于是制昏定晨省之禮以成之。兄弟生而知友者也。于是制隨行雁行之禮以成之。君生而知尊者也。于是制南面北面之禮以成之。夫婦生而知親者也。于是制同居同廟之禮以成之。因其心而制其事。使其親疏貴賤之相屬者。情有以相聯(lián)。義有以相結。乖離淫縱之漸。有以相禁而無所發(fā)。故其民相依以生。相保以死。相慶以喜。相救以患難。紛爭攘奪之形。不作于外。而巧詐奸宄之心。不作于內(nèi)矣。賈生曰。法者禁于已然之后。而禮者制于未然之先。故曰。禮至則不爭。蓋先王所以平天下之心者。恃有此具也。夫天下雖有杰悍之夫。臨之以禮。未有不馴者。然則天下所以勝人者。孰有如禮。而胡以巧詐為哉。
禮理說
俞樾
禮出于理乎。理出于禮乎。曰。禮雖先王未之有??梢粤x起也。是禮固出理也。然而圣人治天下則以禮而不以理。以禮不以理。無獘之道也。且如君臣無獄。父子無獄。若是者何也。禮所以不得爭也。禮所以不得爭。故以無獄絕之也。使不以禮而以理。則固有是非曲直在矣。君臣父子而論是非曲直。大亂之道也。是故圣人治天下以禮。不得已而以理。何也。天下之人。而皆從吾禮。則固善矣。不幸而有不合乎禮。且大悖乎禮者。不得不以理曉之。此古治獄之官。所以名之曰理也。禮者治之于未訟之先。理者治之于既訟之后也。然而遇君臣父子之獄。則仍不言理而言禮。舍禮而言理。是使天下多訟也。且禮者。天下無一人不可以遵行。而理則能明之者尟矣??鬃釉?。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此在圣人則可耳。使胥天下之人。而使之斟酌乎理以定從違。則必有得而有失矣。幸而從純之儉可也。不幸而從拜下之泰將奈何。固不如一概繩之以禮為無獘也。夫天理之說。已見于樂記。非宋儒刱為之。然圣人治天下以禮不以理。理也者。不得已而用之于治獄。舍禮言理。是治獄也。治天下非治獄也。以治獄者治天下。而人倫之變滋矣。今夫婦人從一而終。周公著其文于易。理固如此也。及其制禮也。則有同母異父昆弟之服。是又許之再嫁矣。然后知圣人之于人。繩之以禮。不繩之以理也。故中材而下皆可勉而及也。后之君子以理繩人。則天下無全人矣。嗚呼。是司空城旦書也。
崇檢論
馬福安
昔圣人建天地之中而為之禮。所以軌范人倫。整齊殊俗。使人得以束身寡過。而無悖夫五常之性者也。自魏晉之世。老莊盛行。以放曠為高妙。以禮法為俗人。一時風流相尚。賢者不免。阮籍居喪飲酒食肉。謝安石期功不廢絲竹。幼輿任達折齒。畢卓甕間醉臥。當時以為名士而艷稱之。以致禮壞樂崩。中原傾覆。故王衍將死。嘆曰。吾曹雖不如古人。向若不祖尚浮虛。戮力以匡天下。猶可不至今日?;笢乇狈ブ谅尻?。登平乘樓嘆曰。遂使神州陸沈。百年邱墟。王夷甫諸人不得不任其責。西都時。王愷石崇尤為豪侈。能守禮崇讓。克全貞素。惟劉實兄弟而已?;騿柦笕耸坑陬伜:浦懿手?。鄧伯道之清。卞望之之節(jié)。然伯仁以酒失貽譏。猶染中朝余習。惟望之持論侃侃。當官干實。欲軌正當世。不茍同時好。時貴游子弟。多慕王澄謝鯤為達。望之以為背禮傷教。欲奏推之。斯真篤禮守法。王臣蹇蹇者矣。夫天下非氓庶犯法罹罪之足憂。而士大夫棄禮蔑義。罔識廉恥之可畏。誠以士大夫者。教化之紀綱。風俗之原本。而人心以為轉移者也。故朝廷崇禮。百僚奉法。士大夫以名教相尚。節(jié)行相高。而風俗人心。未有不歸于端厚者也。朝廷棄禮。百僚壞法。士大夫以浮虛相祖。放縱相師。而風俗人心。未有不歸于邪薄者也。然則天下之要道可知已。欲民知義。莫如尚廉隅。欲民知禮。莫如敦矩。欲民貴信。必不可以巧詐欺之。欲民興仁。必不敢以刻薄行之。立身以清白奉公為賢。當官以勤事盡職為恪。立朝以忠厚正直為敬。行事以秉禮尚義為宗。一時士大夫流風篤厚。凡為驕逸淫縱。自放于禮法之事。皆兢兢焉防其萌。杜其漸。是以君子勤禮。小人盡力。廉恥篤于鄉(xiāng)閭。禮義興于家衖。而無奇不軌之民。以污我大化者。由上之人不以防檢為迂而力崇之之效也。嘗觀東漢風俗之美。其時郭有道陳仲弓王彥方管幼安之徒。皆以匹夫為善于家。而鄉(xiāng)里化之。爭訟者望閭而返。盜竊者咸畏其知。況示以上之風旨。而士大夫又皆身為表率。吾見禮教之興。不必俟讀縣書。而后浹于民心也。是在有風俗人心之責者加之意而已。
讀曲禮
程德賚
予讀曲禮。而知古人教術之隆也。父見子而詔以是。兄見弟而詔以是。師見其弟子而詔以是。朋友之所與講論質正者亦不越乎是。是故家可齊而國可治也。夫古之所以教民者。皆以誠心行之。非徒頒懸詔告而已也。天子之所以綱理四方者。公卿大夫士之佐助以輔世長民者。胥率于是而無愧焉。故其民信而習之。順而從之。可以矯剛戾者而化為和順。可以矯柔弱者而立其廉隅。可以矯邪僻者而歸于正直。其粗安于灑掃應對起居出入動靜之節(jié)。而其精達于性命之原。此其所以能致刑措歟。嗚呼。刑之不措。而至于濫且冤也。豈非禮不明之故哉。
讀內(nèi)則
謝應芝
禮書之殘闕無怪也。其在列國之君。以古禮之不便于時。而去其籍。則既亡于秦人焚書之前。而博士諸生。各挾所見。雜以當時之說。又淆于漢求遺書之日。夫古經(jīng)之亡者不復見矣。幸而出于孔壁及魯淹中者。猶存千百于什一。漢人復從而亂之。于是瞀儒競謂周官儀禮不出于姬公。大小戴氏記。無復孔子時書。欲胥擯棄之以為快。而一二泥古之士。又并其淆之說。亦以為古圣賢之傳。嗚呼。辨禮于今日。能不隨眾為是非。蓋尤難矣。內(nèi)則古經(jīng)。而錯以釋經(jīng)之文。以故重繁失次。又一引曾子之言。疑傳于曾子門人。而朱子以為古學校教民之書也。蓋其始也。必行于士大夫之家而達乎閭巷。為于賢智之人而乎庸愚。逮觀法多而見為同然。相習久而出于固然。則刑罰措。兵革息。古之盛時蓋如此。顧其教之能行也。非上之人先為立井田之法。正疆界。薄稅斂。俾民咸寬然于身家之際。豈能如此哉。至于如此。則但見上之能教。而不復見為能養(yǎng)。故周易富家之吉。著象于六四。而是篇言降德兆民。則歸本于后王也。其果傳于曾子門人與否。則莫可詳考矣。
讀曾子問
謝應芝
讀曾子問。而于禮之委曲煩瑣。隨變故所出。無不有以處之。知非圣賢悉心考索。則學者遇此。雖百思而不得其當。況欲毫發(fā)無憾耶。曾子善于審幾詳究矣。以孔子之圣無不知。猶嘗問禮于老。蓋折中而出之者也。常人之去圣賢殊絕矣。而不克詳審于其所不知。彼醫(yī)卜農(nóng)圃一節(jié)之藝。猶必預究其應變之法。童子句讀之不知。文字之不明。猶必從師而學之。禮制之不講也久矣。國家即位郊禘。民間墓祭祠祭之常。圣賢之所未言。與言之而未盡。及后世之異于古者。博士諸生之立說無常。然以圣賢所已言者推求之。未嘗不可折中也。論語信而好古之老彭。或以為老子之與彭祖。孔子雖嘗問禮。而關尹喜所傳道德五千言。與儒者之言不類。孔子于曾子問稱老者數(shù)矣。鄭康成注且以為古壽老者之稱。而不以老子當之。則為學之不可不慎也又有然矣。語云。禮失而求之野。古之好問者。未嘗必擇人而詢之也。從其所可從。而不從其所不可從。謂必以人廢言。多見其量之不廣也。即位禘郊墓祭祠祭之禮詢之學士大夫。既茫然不知其故。幸而士喪禮諸篇及戴氏記所存者。塾師又往往不講習于此。其或老死而終昧之閭閻喪祭之禮。遂惟浮屠老子是從。嗚呼。學者讀圣賢書。莫不憤嫉浮屠老子之流。欲盡廢之以為快矣。問其憤嫉之故。豈不以其異于吾儒之禮教耶。雖然。儒者既為孔曾之徒。而與世之黃冠緇衣較其累所師承者。相去曾幾何也。然則圣賢禮意之精宜講求之也亟矣。
四禮從宜敘
龍啟瑞
古昔圣人緣人情而制禮。依人性而為儀。人情之所弗安。圣人弗能強也。記曰非天子不議禮。此言世有先后。時有古今。惟圣人者出。乃能參酌乎時宜。而制為經(jīng)久常行之道。使其下畏而愛之。則而象之。然后家國和樂。教化行而風俗美也。三代以前尚已。其儀節(jié)之美備。名物象數(shù)之詳且悉。非好為文也。不如是。而其心有不得盡耳。秦漢以還。始以為無用。而一切去之。夫惡委曲繁重而樂趨于簡易者。人情也。上無以導之。猶慮民之習而化。上有以導之。則民何憚而不樂為。故古禮之不可復。漢文帝叔孫通諸人之過也。斯民之去古也遠。三代上之文為制度。不接于目。于此而欲強之以隆古之道。必拂人性而有所弗安。然遂任其簡陋疏略。荒忽謬悠?;驅冎劣阢壍涑6湫浴4擞行氖赖乐?。所以惄然憂之。而思挽末流扶世教者為亟亟也。清江楊文恪公舊輯有四禮從宜一書。其言冠昏喪祭各為一篇。酌古準今。通人情而適世變。余同年聊攝安大令宰楚之谷城。憫其俗之不習于禮。乃與廣文蘄水蕭君復校是書而刻之。將以示邑之士民。而問序于余。余謂公之書誠善。二君之意誠美矣。雖然禮教之不行。非一日之故也?;榧薅啾斡诩胰藡D女之說。喪與祭多雜以二氏之術。求其志乎禮者。十無一二焉。非毅然自拔于流俗者。莫能復古而為眾倡也。二君其先講明于學校。而勸諭于世家大族。則閭閻之興起或庶幾焉。夫禮之用不同。其為教則古今一也。今之儀較古簡矣。然 大圣人化民成俗之意。實寓乎其間。士茍體此書而行之。因博觀夫會典通禮之全。以推見夫 圣帝明王不相沿襲之義。則斯民之興行有由。而古禮至今為不亡矣。詎取其儀云爾哉。
繹禮堂記
劉蓉
物生而后有倫。倫立而后有法。法修而后有教。詩書禮樂。皆圣人因倫物之粲殊。立法度以垂教者也。予讀儀禮。郊廟邦國之大。居處服食之微。鬼神祭祀之幽。莫不明著等威。彰示節(jié)文。使各有所遵循而不踰其矩。以是知圣王綱紀天下。所以范民心思耳目。而納之軌物。意義深矣。士之生其時者。有動作威儀之則以閑其外。有道德仁義之訓以養(yǎng)其中。其君子被服雍容敬慎以成其德。其小人亦謹守法度。而恥納于邪。故成康之治稱為至盛。則禮教之浸淫于人心。積久以成風俗。豈一朝夕之故歟。東周以降。上多失德之君。下無名世之佐。人紀紊而禮意寖微。然其時朝聘會同。以及戰(zhàn)陳干戈之際。猶必誦說先王。陳典禮以決得失勝負之數(shù)。至于執(zhí)玉高卑俯仰之容?;蝽┢涠取>营q以觀德厚薄。而休咎之征。亦果應之。則知圣王所以定志凝命。養(yǎng)人心之和平。至五六百年之后。敬怠斂肆。尚警動于不自覺。傳所謂范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何其神也。漢承秦燔書之后。禮經(jīng)殘缺。諸儒掇拾煨燼。存什一于千百。微言幾于絕矣。雖有愿治之主。慨然復古之思。然文獻無征。抑無以備制作之德。即其剿襲前聞。緣飾經(jīng)術。亦數(shù)陳而義失。末合而本離。唐宋以來。得失之數(shù)??梢印S墒钦温√?。特隨世運推移。遞升遞降。無與維持于不敝者。治術所以趨于茍簡。民俗所以即于澆漓。曾不百年。盛衰異視。亦理勢之必然者歟。昔之君子。蓋有憂之。網(wǎng)羅舊文。列為經(jīng)傳。以著古昔哲王治天下之大經(jīng)大法。將以儀型四方。綱維萬事。后有王者。取而讀之。由干以達枝。窮源而竟委。則古人所以制治保邦化民成俗之意??勺?。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之盛治??啥斯岸乱?。即或圣伏神徂。曠絕千祀。然日月經(jīng)天。江河緯地。乾坤未毀。固將百世俟之。予生也晚。不及躬與斯文之盛。少承庭訓。篤好禮書。遭時多艱。濫竊祿位。馳驅鞅掌。不遑安居。然抱此區(qū)區(qū)。未嘗一日或釋。近獲歸休。竊窺墜緒。迢迢千古。獨契予懷。于是始作繹禮之堂。取周官儀禮經(jīng)傳。及杜君卿氏之通典。江慎修氏之禮書綱目。秦蕙田氏之五禮通考。陳諸幾案。朝夕紬繹而詠歌之。上窺往圣制作之原。下較百代修廢之。奧旨宏綱。曠然心會。以為善讀者抉其精微。綜其條貫。則以進退百王。權衡萬變而莫淆予鑒。即后世事變紛歧。文質異尚。因革損益。不主故常。然大綱之昭垂莫易。曠百世而可知也。世有魁儒碩德。篤學嗜古。欲崇德而廣業(yè)。必于此會其歸。新學小生。詳其品節(jié)。服而習之。優(yōu)游矩矱之途。淪浹肌膚之會。亦將由之以弗畔焉。余之樂此而不厭也。舍此欲奚適乎。當春融和。萬景畢會。天穹然其上。地隤然其下。山川草木鳥獸。森殖蕃滋。其文粲然。其序秩然。于以仰思圣王。肇修人紀。經(jīng)世宰物之意。先民有作。庶幾旦暮遇之。至若較馬鄭之異同。探名物之繁賾。嗜奇綴瑣。以資證附。則近世小儒有好之者。非予志之所存也。
上曾相國書
劉蓉
畿輔苦旱。吏事廢墜。誠賢者勞心焦慮之時。南中乃患水潦。楚鄂江皖。所在皆同。陰陽乖爭。各相偏勝。世局殊可念也。弟自還山后。閑居無事。懶復出門。日取先圣昔賢之書。端坐而誦之。夢寐與俱。謦欬相接。意趣所至。動與古會。自疑身在兩漢周秦以前。非今世也。古之去今遠矣。人之為類繁矣?;蛱幨烙睢4傧フ勑?。而曠渺遼。抵死不相聞知?;蚴厘愦?。懸隔千載。而神明往來。如共幾席。故莫遠于并世之士。莫近于邃古以上之人。其為精神志趣之載簡編者。曠千世而相感也。禮書自周官儀禮戴記。下逮儒先所述。并得粗讀一過。近世江慎修氏。篤志研討。白首一經(jīng)。可謂勤矣。綱目一編。具見條理。惟墨守康成。頗襲緯書之謬。其于禮之大者。往往昧所由來。秦樹灃氏。網(wǎng)羅舊章。別為五禮。歷代掌故。燦然明備??芍^博矣。然亦特類書之較有倫序者。其所據(jù)以折衷。頗泥古禮之。而莫通其意。但取器數(shù)之備。而不揣其情。不可謂非蔽也。蓋先王禮制之大備。不盡傳于后世。其僅存者。又頗為傳記殽亂。迷失本旨。學者非能究觀義理之原。精思而默識之。固無由達其意。儀法度數(shù)之等。雖頗備具。然非德積于躬。誠溢于外。亦莫能稱其情。故不特知其義者之難。而襲其文以行之者之尤難也。執(zhí)先王之禮。不審其時度其德。而強后世以必行。不可也。取后代沿襲之似卷六十二 禮政二大典上
讀宋史記禮志論郊配
葉裕仁
帝王功德必與天合撰。然后享配天之祭。非世世可以配天也。祭法國語。皆有夏后氏郊鯀商人郊冥之文。而鄭康成注祭法。謂夏后氏宜郊顓頊。殷人宜郊契。疏謂康成之意。正其姓代先后之次。夏后氏不當先云郊鯀。后云祖顓頊。殷人不當先云郊冥。后云祖契。然鯀之不可以郊配。契之合應郊配。亦寓乎其間。后世帝王之德。去三代圣人遠甚。則配天之禮止??刹徽摰露摴Αt惟建邦啟土肇造區(qū)夏者方可配天。其余則否。觀宋史記禮志。方丘及神州地祇。建隆以來。奉僖順翼宣四祖崇配。太平興國以后。以宣祖太祖更配。真宗時乃以太宗配方丘。宣祖配神州地祇。神宗元豐六年。祀昊天上帝。唯以太祖配。余則仍以太宗配。祈谷大雩。初以宣祖配。太宗時以宣祖配祈谷。太祖配雩祀。真宗時。以太祖配祈谷。太宗配雩祀。仁宗詔二祀以太宗配。熙末。光宗受禪。奉高宗配。按圜丘方丘神州地祇祈谷大雩。皆當以祖升配。而不及于宗。準周禮以后稷郊配。則宋以僖祖為始祖。雖無后稷之功德。而以報本追遠之意。非僖祖不足以當之。若夫建邦啟土肇造區(qū)夏如太祖。固亦無可疑者。雖太宗之功同于開創(chuàng)。而非受命之主。高宗雖中興。偏安南服。尤不得與漢之光武比。愚故謂二宗之升配。皆非禮也。至于宗祀明堂之議。錢公輔司馬光呂誨皆達于經(jīng)義。其說實為千古不刊之論。而當時猶狃于嚴父配天之語。終宋之世。沿為定制。雖徽宗之亡國辱身。亦奉以躋配。方自以為大孝尊親。而不知誤解孝經(jīng)之旨也。故曰。帝王功德。必與天合撰。然后可以配天。其次則建邦啟土開創(chuàng)受命之主。方可配天。如前漢之高祖。后漢之光武是也。雖文景明章。并稱令辟。未嘗與升配之數(shù)。最為合禮。由唐及宋。竟至世世配天。豈不謬哉。裕仁嘗伏讀 成皇帝遺詔無庸郊配一條。遠軼唐宋君臣之上。與三代圣人尊祖配天之意。先后同揆。曾文正遵議大禮一疏。能仰體 先皇帝之微旨。苦心將順。持論堅確。后世議及升配者。慎毋惑于淺儒之論。以蹈唐宋之失哉。
遵議大禮疏道光三十年
禮部侍郎曾國藩
奏為遵 旨敬謹詳議事。正月十六日?! 』噬弦浴 〈笮谢实壑熘I遺命四條內(nèi)無庸 郊配 廟祔二條。令臣工詳議具奏。臣等謹于二十七日集議。諸臣皆以 大行皇帝功德懿鑠?! 〗寂浼葦嗖豢梢住! R祔尤在所必行。直道不泯。此天下之公論也。臣國藩亦欲隨從眾議。退而細思 大行皇帝諄諄誥誡。必有精意存乎其中。臣下鉆仰 高深。茍窺見萬分之一。亦當各獻其說。備 圣主之博采。竊以為 遺命無庸 廟祔一條??脊艤式瘛Hf難遵從。無庸 郊配一條。則不敢從者有二。不敢違者有三焉。所謂無庸 廟祔一條萬難遵從者。何也。古者祧廟之說。乃為七廟親盡言之。間有親盡而仍不祧者。則必有德之主。世世宗祀。不在七廟之數(shù)。若殷之三宗周之文武是也?! 〈笮谢实塾凇 』噬蠟椤 《[廟。本非七廟親盡可比。而論 功德之彌綸。又當與 列祖 列宗。同為百世不祧之室。豈其弓劍未忘。而烝嘗遽別。且諸侯大夫尚有廟祭。況以 天子之尊。敢廢 升祔之典。此其萬難遵從者也。所謂無庸 郊配一條有不敢從者二。何也。古圣制禮。亦本事實之既至。而情文因之而生?! 〈笮谢实廴蕫壑?。同符大造。偶遇偏災。立頒帑項。年年賑貸。薄海含哺。粒我烝民。后稷所以配天也。 御宇三十年。無一日之暇逸。無須臾之不敬。純亦不已。文王所以配上帝也。既已具合撰之實。而欲辭 升配之文。則普天臣民之心。終覺不安。此其不敢從者一也。歷考 列圣升配。惟 世祖章皇帝系由御史周季琬奏請。外此皆繼統(tǒng)之 圣人特旨舉行。良由上孚 昊眷。下愜民情。毫無疑義也。行之既久。遂為成例。如 大行皇帝德盛化神。即使無例可循。臣下猶應奏請。況乎成憲昭昭。曷敢踰越。傳曰君行意。臣行制。在 大行皇帝自懷謙讓之盛意。在大小臣工宜守 國家之舊制。此其不敢從者二也。所謂無庸 郊配一條有不敢違者三。何也?! 瘔靡?guī)模。尺寸有定。乾隆十四年重加繕修。一一石。皆考律呂之正義。按九五之陽數(shù)。增之不能。改之不可?! ∑邚R配位。各設青幄。當初幄制闊大。乾隆三年。量加收改。今則每幄之內(nèi)。僅容豆籩。七幄之外。幾乏余地。我 大行皇帝慮及億萬年后?;蜃h增廣乎壇壝?;蜃h裁狹乎幄制。故定為限制。以身作則。俾世世可以遵循。今論者或謂西三幄之南。尚可添置一案。暫為目前之計。不必久遠之圖。豈知人異世而同心。事相沿而愈久。今日所不敢言者。亦萬世臣子所不敢言者也。今日所不忍言者。亦萬世臣子所不忍言者也。經(jīng)此次 朱諭之嚴切。盈廷之集議。尚不裁決遵行。則后之人又孰冒天下之不韙乎。將來必至修改基址。輕變舊章。此其不敢違者一也。古來祀典。興廢不常。或無其祭而舉之?;蛴衅涠Y而罷之。史冊所書。不一而足。
唐垂拱年間。郊祀以高祖太宗高宗并配。后開元十一年。從張說議。罷太宗高宗配位。宋景佑年間。郊祀以藝祖太宗真宗并配。后嘉佑七年。從楊畋議。罷太宗真宗配位。我 朝順治十七年。合祀 天地日月星辰山川于 大享殿。奉 太祖 太宗以配。厥后亦罷其禮。祀典改議。乃古今所常有。我 大行皇帝慮億萬年后愚儒無知。或有援唐宋罷祀之例。妄行陳奏者。不可不預為之防。故 朱諭有曰。非天子不議禮。以為一經(jīng)斷定。則巍然七幄。與 天長存。后世增配之議。尚且不許。罷祀之議。更何自而興。所以禁后世者愈嚴。則所以尊 列祖者愈久。此其計慮之周。非三代制禮之圣人。而能如是乎。 大行皇帝以制禮之圣人自居。臣下何敢以尋常之識淺為窺測。有尊崇之虛文。無謀事之遠慮。此其不敢違者二也。我 朝以孝治天下。而 遺命在所尤重??滴醵??! ⌒⑶f文皇后遺命云。愿于遵化州孝陵近地擇吉安厝。當時臣工。皆謂遵化去 太宗昭陵千有余里。不合祔葬之例。我 圣祖仁皇帝不敢違 遺命。而又不敢違成例。故于 孝陵旁近。建 暫安奉殿。三十余年。未敢竟安 地宮。至雍正初。始敬謹蕆事。嘉慶四年?! 「咦诩兓实圻z命云。廟號無庸稱祖。我 仁宗?;实壑斪瘛 ∵z命。故雖乾隆中之豐功大烈。而 廟號未得祖稱。載在會典。先后同揆矣。此次大行皇帝遺命。惟第一條森嚴可畏。若不遵行。則與我 朝家法不符。且 朱諭反復申明。無非自處于卑屈。而處 列祖于崇高。此乃大孝大讓。古之盛德也。與其以尊崇之微忱屬之臣子。孰若以莫大之盛德歸之 君父。此其不敢違者三也。臣竊計 皇上仁孝之心。兩者均有所歉。然不奉 升配。僅有典禮未備之歉。遽奉 升配。既有違 命之歉。又有將來之慮。是多一歉也。一經(jīng)大智之權衡。無難立判乎輕重?! ∈ジ钢贫Y而 圣子行之。必有默契于精微。不待臣僚擬議而后定者。臣職在秩宗。誠恐不詳不慎?! 』噬纤铡 〗检胫畷r。上顧 成命。下顧萬世?;蛘哜鹑浑y安。則禮臣無所辭其咎。是以專折具奏。干瀆 宸嚴。不勝惶悚戰(zhàn)栗之至。
敬陳從權守經(jīng)疏咸豐十一年
董元章
竊以事貴從權。理宜守經(jīng)。何為從權。現(xiàn)值天下多事之秋。 皇帝陛下以沖齡踐祚。所賴一切政務?! 』侍笙核紤]。斟酌盡善。此誠 國家之福也。臣以為即宜明降 諭旨。宣示中外。使海內(nèi)咸知 皇上圣躬雖幼。 皇太后暫時權理朝政。左右不能干預。庶人心益知敬畏。而文武臣工俱不敢稍肆其蒙蔽之術。俟數(shù)年后 皇上能親裁庶務。再躬理萬幾。以天下養(yǎng)。不亦善乎。雖我 朝向無 太后垂簾之儀。而審時度勢。不得不為此通權達變之舉。此所謂事貴從權也。何為守經(jīng)。自古帝王。莫不以親親尊賢為急務。此千古不易之經(jīng)也?,F(xiàn)時贊襄政務。雖有王大臣軍機大臣諸人。臣以為當更于親王中?! 『喤梢欢?。令其同心輔。一切事務。俾各盡心籌劃。再求 皇太后 皇上裁斷施行。庶親賢并用。既無專擅之患。亦無偏任之嫌。至朝夕納誨。輔翼 圣德。則當于大臣中。擇其治理素優(yōu)者一二人。俾充師傅之任。逐日進講經(jīng)典。以擴充 圣聰。庶于古今治亂興衰之道。可以詳悉。而 圣德日增其高深。此所謂理宜守經(jīng)也。至行政多端。首在用人。外而封疆大吏。則潔已率屬。責在督撫。督撫賢。則一省賴以安全矣。軍務地方。則訓卒練兵。責在將帥。將帥良。則一方賴以捍御矣。臣以為宜 嚴旨曉諭。令各洗心滌慮。勿得仍蹈因循欺飾之獘。如大吏中有貪黷營私。不能廉正自持。察吏安民者。及將帥中有退縮不前。不能申明紀律。運籌決勝者。均即從重治罪。以示警戒。庶人人惕厲。而寰宇可望肅清矣。臣愚昧之見。是否有當。伏乞 圣鑒施行。
政權操之自上疏咸豐十一年
賈楨
奏為事關 國家大計。政權請操之自上。以振綱紀而防流獘事。伏惟我 朝 圣圣相承。從無 皇太后垂簾聽政之典。前因御史董元章條奏。特降 諭旨甚晰。臣等復有何異詞。惟是權不可下移。移則日替。禮不可稍渝。渝則獘生。我 皇上沖齡踐祚。欽奉 先帝遺命。派怡親王載垣等八人。贊襄政務。兩月以來。用人行政。皆經(jīng)該王大臣等擬定 諭旨。每有明發(fā)。均用 御賞同道堂圖章。共見共聞。內(nèi)外皆相欽奉。然臣等詳慎思之。似尚非久遠萬全之策。不敢保日后之決無流獘也。尋繹贊襄二字之義。乃佐助而非主持也。若事無巨細。皆憑該王大臣之意。先行定議。然后進呈 皇上一覽而行。是名為佐助而實則主持。日久相因。中外能無疑慮乎。今日之贊襄大臣。即昔日之軍機大臣。向來軍機大臣則事事先面奉 諭旨。準駁可否。悉經(jīng) 欽定。始行擬 旨進呈。其有不合 圣意者。每奉 朱筆改正。此太阿之柄。不可假人之義也。為今計之。正宜 皇太后敷中宮之德化。操出治之威權。使臣工有所稟承。命令有所咨決。不居垂簾之虛名。而收聽政之實效。準法前朝。憲章后代。不難折衷至當也。伏查漢之和熹鄧皇后。順烈梁皇后。晉之康獻褚皇后。遼之睿智蕭皇后。皆以太后臨朝。史冊稱美。至宋朝之章獻劉太后。有今世任姒之稱。宣仁高太后。有女中堯舜之譽。明世穆宗皇后。神宗嫡母。上尊號曰仁圣皇太后。穆宗貴。神宗生母。上尊號曰慈圣皇太后。維時神宗十歲。政事皆由兩宮決擇。命大臣施行。亦未嘗居垂簾之名也。我 皇上聰明天亶。正宜涵泳詩書。不數(shù)年即可親政。而此數(shù)年間。外而賊匪未平。內(nèi)而夷人偪處。何以拯時艱。何以飭法紀。固結人心。最為緊要。儻大權無所專屬。以致人心驚疑。是則目前大可憂者。至 皇太后召見臣工禮節(jié)。及一切辦事章程。仍循向來軍機大臣承 旨舊制?;驊繛樽兺?。敬祈 飭下廷臣會議具奏。請 旨酌定。以示遵守。庶行政可免流獘。而中外人心。益深悅服矣。臣等意見相同。謹合詞具奏。是否有當。伏乞 皇上圣鑒。
請親理大政疏咸豐十一年
內(nèi)閣學士勝保
奏為政柄下移。無以服眾。應請 皇太后親理大政。并另簡近支親王輔政。以正 國體而順人心。恭折仰祈 圣鑒事。竊惟朝廷政柄。操之自上。非臣下所得而專。我 朝君臣之分極嚴。尤非前朝之比。自 文宗顯皇帝龍馭上升?! 』噬纤梦?。聰明天亶。尚在沖齡。全在輔政得人。同民好惡。方足以資佐理。如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等。非不宣力有年。然而赫赫師尹。民具爾瞻。今竟以之當秉政巨任。攬 君國大權。以臣仆而代 綸音。挾 至尊以令天下。實無以副寄托之重。而饜四海之心。在該王等不過以承寫 朱諭為詞。居之不疑。不知我 皇上以宗子纘承大統(tǒng)。天與人歸。原不以朱諭之有無為定。至贊襄政務一節(jié)。則當以親親尊賢為斷。不得專以承寫為憑。何也?! ∠然实蹚浟糁H。近支親王多不在側。仰窺 顧命苦衷。所以未留 親筆朱諭者。未必非以輔政難得其人。以待我 皇上自擇而任之。以成未竟之志也。今 嗣圣既未親政?! 』侍笥植慌R朝。是政柄盡付之該王等數(shù)人。而所擬 諭旨。又非盡出自 宸衷。其托諸掣簽簡放。請鈐用符信圖章。在該王等原欲以此取信于人。無如人皆不能相信。民可畏。天下難欺??v可勉強一時。不能行諸日久。如御史董元章條陳四事。極有關系。應準應駁惟當斷自 圣裁。廣集廷議。以定行止。該王等果知以 國事為重。亦當推賢虛己。免蹈危疑。乃徑行擬 旨駁斥。已開矯竊之端。大失臣民之望?! ∶轮铡V型鈬W然。自古天無二日。民無二王。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凡統(tǒng)兵將帥暨各省疆臣。皆受 先皇帝特簡。雖當勢處萬難。無不思竭力圖報者。亦以統(tǒng)于所尊。故能一誠不貳。今一旦政柄下移。疑莫釋。道路之人見 詔旨。皆曰此非吾 君之言也。此非吾 母后 圣母之意也。一切發(fā)號施令。真?zhèn)坞y分。眾情洶洶。咸懷不服。不獨天下人心日形解體。且恐外國聞知。亦覺與理不順。又將從而生心。所關甚大。夫天下者?! ⌒诔苫实壑煜?。傳之 文宗顯皇帝。以付之我 皇上踐祚者也。昔周之世。武王崩。成王立。周公相之?!”境瘮z政王之輔 世祖。亦猶周公之相成王。疏不間親。典冊具在。以周公禮圣。尚不免管蔡流言。迨風雷示警于金縢。而忠棐益見?,F(xiàn)在近支諸王中。能知大體。邁于載垣端華。尚不乏人。一切離間之言。應請毋庸過慮。又知垂簾聽政之制。宋宣仁太后稱為女中堯舜。情歡洽。國本無傷。我 文皇后當國初年。雖無垂簾明文。而有聽政實用。因時制宜。惟期允當不易。為今之計。非 皇太后親理萬幾。召對臣。無以通下情而正 國體。非另簡近支親王佐理庶務。盡心匡。不足以振綱紀而順人心。
惟有吁懇 皇上俯納芻蕘。即奉 皇太后權宜聽政?! 《ゲ⒊?。而于近支親王中擇賢而任。仍秉 命而行。以待我 皇上親政。以前一切用人行政大端。不致變更紊亂。以承郅治于無窮?! ∽谏缧疑?。臣民幸甚。如此。庶于親親尊賢之大經(jīng)。既不相悖。且于該王等亦可保全終始。受福良多。此皆中外臣工所欲言而未發(fā)者。臣先為言之。臣忝為大臣。受 國厚恩。屢奉 先皇帝手詔嘉勉。云朕所望于該大臣者至大至遠。又奉有忠勇性成赤心報國等諭。每誦 天語。感激涕零。今外患固宜亟平。而內(nèi)憂尤當早慮。臣天良所迫。何忍不言。何敢不言。伏愿 皇上干綱獨斷。迅賜施行。并請將此折發(fā)交惠親王惇親王醇郡王等。公同閱看。如有尚未盡善之處。應令大學士九卿科道集議以聞。庶大局可全。而人心可定。謹不揣冒昧。披瀝上陳。無任激切待 命之至。
遵議垂簾聽政事宜疏咸豐十一年 王大臣
咸豐十一年九月三十日。內(nèi)閣奉 上諭。本日據(jù)賈楨周祖培沈兆霖趙光奏政權請操之自上并 皇太后召見臣工禮節(jié)及一切辦事章程請飭廷臣會議并據(jù)勝保奏請 皇太后親理大政并另簡近支親王輔政各一折著王大臣大學士六部九卿翰詹科道將應如何酌古準今折衷定議之處即行妥議以聞欽此。又經(jīng)翰林院侍講學士楊秉璋御史林壽圖條奏 皇太后垂簾聽政各事宜。臣等公同詳閱。欽惟 皇上聰明天亶。尚在沖齡。正宜涵泳詩書。培養(yǎng)圣德。不數(shù)年即可親政。而此數(shù)年間。端賴 皇太后親裁庶政。整飭紀綱?! 』噬系脤Ub讀之功。早裕圣賢之學。承 兩宮之慈訓。丕纘鴻圖。紹 列圣之詒謀。聿昭駿業(yè)。萬幾無曠。俾政事之交修。百爾同欽。欣稟承之有自。臣等悉心參酌。謹將 兩宮皇太后召見臣工禮節(jié)。及一切辦事章程。公同妥議條款。敬繕清單。恭呈 御覽。伏候 欽定。嗣后如有應行變通添改之處。容臣等隨時酌議。奏明辦理。所有臣等會議緣由。謹合詞恭折奏聞。伏乞 皇上圣鑒。
一 郊 壇大祀。擬請 遣王恭代。 皇上于宮內(nèi)齋戒。俟數(shù)年后。奏請 親詣行禮。
一 太廟祭享。擬請 遣王恭代?! 』噬嫌趯m內(nèi)齋戒。祭期前一日?!∮H詣行禮。俟數(shù)年后。奏請于祭日 親詣行禮。
一謁 陵 御門 經(jīng)筵 耕耤。均擬請暫緩舉行。
一遇元旦 萬壽傳臚等大典禮?! 』噬仙?。均擬請照常舉行。
一 召見內(nèi)外臣工擬請 兩宮皇太后 皇上同御養(yǎng)心殿?! 』侍笄按购?。于議政王 御前大臣內(nèi)輪派一人。將 召見人員。帶領進 見。
一京外官員引 見。擬請 兩宮皇太后 皇上同御養(yǎng)心殿明殿。議政王 御前大臣帶領 御前干清門侍等。照例排班站立。 皇太后前垂簾設案。進各員名單一分。并將應擬 諭旨。分別注明?! 』噬锨霸O案。帶領之堂官。照例進綠頭簽。議政王 御前大臣捧進案上。引 見如常儀。其如何 簡用?! 』侍笥诿麊蝺?nèi)欽定。鈐用御印。交議政王傳 旨發(fā)下。堂官照例述 旨。宗室親郡王以下奉恩將軍以上襲爵襲職。年終大考王公子弟應封授職。在京四品以上五六品京堂翰詹科道。在外道府以上。武職在京年終進譜五等世爵。在外副將以上。以及新進士授職庶吉士散館拔貢 朝考孝廉方正教習期滿京察人員截取道府各部院保送京堂保送監(jiān)督稅差蔭生授職遵 旨保舉勞績保舉獲盜卓異送部各項查辦差滿回京親老回京邊缺俸滿終養(yǎng)服滿病痊開復捐復等。應行引 見各員。并奉有 特旨交部帶領引 見人員。以及凡應請 旨分別錄用文武人員。均擬請照例帶領引 見。
其 陵寢盛京吉林黑龍江各項缺出。由在京各衙門保送人員。文武會試提調(diào)新疆等處辦事司員。糧餉章京等差在京各衙門保送直隸州以下人員。俸滿截取應分別內(nèi)用外用各員。揀發(fā)人員。各省理事同知通判。均擬請由各該衙門進單恭候 簡用。凡由考試應行引 見記名。如御史內(nèi)閣中書國子監(jiān)學正學錄軍機章京??剂幸坏扔坠俚软椚藛T。均擬請于考試后由考官開單進呈。恭請將應行 記名人員 鈐印發(fā)下。交議政王軍機大臣繕 旨??荚囋嚥钊藛T。擬請暫停引 見。各部院衙門五品以下擬陪人員。京外文武五品以下。武職三品以下。照例補缺人員。月選分發(fā)揀補期滿俸滿奏留送部押運舉人大挑截取調(diào)簡改簡改教長史護等項人員。以及凡照例送部引 見文武人員。均擬請 欽派王大臣驗放。驗放除封印期內(nèi)不計外。擬請每月驗放六次。以逢五逢十為率。遇月杪改至下月初一日。先期由各衙門將應行驗放人員。咨報內(nèi)閣。屆期。內(nèi)閣將應派驗放王大臣開單。奏請 欽派四人。即日赴內(nèi)閣公同驗看奏聞。
一 除授大員?!『喎鸥黜棽钍埂M請將應補應升應放各員開單。由議政王軍機大臣于 召見時呈遞。恭候 欽定。將 除授簡放之員。 鈐印發(fā)下繕 旨。
一順天鄉(xiāng)試會試。以及凡在貢院考試?!∠怠J命詩文各題。均擬援照外省鄉(xiāng)試之例。請由考官出題。其 朝考以及各項 殿廷考試題目。均擬定各衙科甲出身大臣。屆日聽宣。恭候 欽派擬題進呈。封交 派出監(jiān)試王大臣至考試處所宣示。
一 殿試策題。擬照舊章由讀卷大臣恭擬?!〉钤囄渑e。擬請 欽派王大臣閱視。照文貢士 殿試例。擬定名次。帶領引 見。
一慶賀表章。均照定例辦理。其請 安折。擬請令內(nèi)外臣工謹繕三分。敬于 母后皇太后 圣母皇太后 皇上前恭進。
一 皇上入學讀書。未便令師傅跪授。亦未便久令侍立。擬請援漢桓榮授業(yè)之儀。于 御座書案之右。為師傅旁設一坐。以便授讀。
晉書賀循傳書后
沈垚
自天子至于士。經(jīng)所陳昭穆之數(shù)。皆據(jù)父昭子穆。繼世之恒而言。非父子而相繼。昭穆之同異。經(jīng)無明文。于是禮家有兄弟不相為后之說。是說也。甚便于人君之私。而合之廟制。必越乎昭穆常數(shù)之外。其甚者且亂君臣之分焉。蓋廟數(shù)之或七或五或三。制之一定者也。非父子而相繼。則事之隨變所值而至無定者也。以事從制。則制定而事有準。以制徇事。則制不一而事益紛??贾蚬攘杭白笫贤鈧?。斷當從服虔兄弟異昭穆之義。不得如何休隱桓與閔僖同北面西上之說。夫禮家之所以謂兄弟無相后義者。泥于為人后者之必為之子也。使知為后而非子行。雖服重服而不稱子。則兄弟無嫌于相后矣。即非兄弟。亦無嫌于相后矣。晉武帝定郊廟禮。用王肅說。潁川京兆與宣景文三帝為高祖以下四親廟。征西豫章為六世五世無服之祖之廟。其時太祖虛位。景與文以兄弟同為一世。故六世之祭。上及征西。而廟數(shù)適七。是則創(chuàng)制之初。已茍取充數(shù)。而不為一定之制矣。嗣是武帝崩而征西遷?;莸郾蓝フ逻w。至懷帝入廟而潁川又當毀。毀則上祭不及六世。不毀則廟數(shù)又復過七。于是初從刁協(xié)議。以兄弟為世數(shù)。而遷潁川。繼又從賀循議。以兄弟不為世數(shù)。而復潁川。且復豫章于昭穆之位。已廢之祀。重復修舉。已遷之主。忽又入廟。而惠懷愍三帝。又以元帝上繼武帝。議別為廟祀。此其失禮。又何待言。其故總繇初制不定。子孫無所依據(jù)。至遷復紛紛也。使武帝定制。景文即各自為世。而以豫章為六世之祖。其有見神盈八之事乎?;輵央m無后。然故親廟也。豫章潁川雖上世。然故遠祖也。留遠祖于廟中。而欲別出親廟之神于廟外。是謂當毀不毀。當祭不祭。古者致親而祧遠。今則事遠而祧親。其可謂禮乎。且夫元帝之踐位也與漢光武異。光武復故物于已失之后。元帝見推戴于方失之時。其繼統(tǒng)也當繼愍帝。而不當繼武帝。然而當時諸臣。皆以元帝為宜繼世祖。用光武繼孝元故事者。何也。則以元帝于惠懷為從祖昆弟。于愍帝又屬居族父。嫌其不可為后故也。夫天子以繼統(tǒng)為世次。廟制又以天子而定為三昭三穆。豈如家人父子族屬論行輩哉。不為天子則不入世數(shù)。雖周平王太子泄為桓王之父。桓必以平為親廟。而泄但祭于壇。不得入廟也。既為天子。則必入世數(shù)。周孝王以叔父繼懿王。不得以穆王為親廟。而必以懿。夷王以從孫繼孝王。不得以懿王為親廟。而必以孝也。豈不顧天生親屬之稱謂而為此顛倒哉。蓋必如此。而后七廟之數(shù)不越。先后之次不逆。祧毀之事不既遷又復。而君臣之分不亂耳。使武帝以豫章為六世之祖。元帝竟后愍帝。則愍帝入廟。而宣帝得正太祖之位矣。元帝入廟。而景帝又得別為百世不遷之廟矣。如是則雖康帝以弟繼成帝。哀帝以從兄繼穆帝。而數(shù)不加也。海西廢而簡文立。雖以從祖后從孫。而廟數(shù)亦不加也。何至豫章潁川京兆諸主。婁遷婁復。如奕不定哉。豈非賀循之議。但知家人親屬之稱謂。不知天子以繼統(tǒng)為世次哉。
夫持兄弟不相后之說。至于宗廟之主。婁遷婁復。則兄弟斷當異昭穆。不得如何休范寧之言矣。然則為人后者為之子。為昭穆相當者言也。非相當。則據(jù)禮之如子言也。非即稱為子也。曲禮曰。內(nèi)事曰孝王某。溫嶠曰。非子者。可直曰皇帝敢告某皇帝。是也。明乎為子之義。而后為后之義盡。明乎非子行不稱子之義。而后為后之涂廣。明乎不稱子而仍為后之義。而后人君之禮無家人稱謂之陋。明乎為后不得顧私親之義。而后宗廟之次順。君臣之位正。朝野上下莫不得所矣。是故元帝建廟之議。刁協(xié)是而賀循非。哀帝纂承之議。江是而王述謝奉皆非。安平穆王薨。以母弟敦為后。博士張靖謂敦宜服三年。依魯僖服閔禮。是矣。而孫毓宋昌以穆王不臣敦為難。是但知兄弟之親。不知受重者必服尊服之禮也。康獻褚皇后崩。于孝武為從嫂。博土徐藻議謂資父事君而敬同。夫屬父道。妻皆母道。則夫屬君道。妻皆后道。服后宜以資母之義。善矣。而不服三年。第謂應服齊衰期。是又明于受重服尊之禮。而偏忘父沒得伸之節(jié)也。夫至變者事也。不變者禮也。繼統(tǒng)之事。至簡文以從祖后從孫而變極矣。而以義斷之。當仍用為人后之禮。以哀帝為親廟。夫簡文尚當以哀帝為親廟。則安得有魏孝莊明世宗尊私親而亂大統(tǒng)之事哉。又安得有張璁桂萼席書霍韜之邪說得乘時取寵哉。
宋明兩大疑案論
李祖陶
據(jù)宋史濮安懿王傳。濮安懿王允讓。慶歷四年。封汝南邵王。嘉佑四年薨。追封濮王。謚安懿。仁宗在位。久無子。乃以王第十三子宗實為皇子。仁宗崩。皇子即位。是為英宗。治平元年。宰相韓琦等奏請下有司議濮安懿王及譙國夫人王氏襄國夫人韓氏仙游縣君任氏合行典禮。詔須大祥后議之。二年。乃詔禮官與待制以上議。翰林學士王珪等奏曰。謹案儀禮喪服為人后者。傳曰。何以三年也。受重者必以尊服服之。為所后者之父母妻。妻之父母昆弟。昆弟之子若子。謂皆如親子也。又為人后者為其父母。傳曰。何以期。不二斬。持重于大宗。降其小宗也。為人后者為其昆弟。傳曰。何以大功。為人后者。降其昆弟也。先王之禮。尊無二大。若恭敬之心分于彼。則不得專于此故也。是以秦漢以來。有自旁支入承大統(tǒng)者。人或推尊其父母為帝后。皆見譏當時。取議后世。臣等不敢引為圣朝法。況前代入繼者。多宮車晏駕之后。援立之策。或出臣下。非如仁宗皇帝年齡未衰。深維宗廟之重。祗承天地之意。于宗室眾多之中。簡推圣明。授以大業(yè)。陛下親為先帝之子。繼體承祧。光有天下。所以端冕凝旒。富有四海。子子孫孫萬世相承。皆先帝之德也。臣等竊以為濮王宜與先朝封贈期親尊屬故事。尊以高官大國。譙國襄國仙游并稱太夫人??贾沤駷橐朔Q。于是中書奏王珪等議未見詳盡。濮安懿王當稱何親。名與不名。珪等議濮王于仁宗為親兄。于皇帝宜稱皇伯而不名。中書又奏禮與令及五服年月敕。出繼之子。于所繼所生。皆稱父母。又宣帝光武皆稱父為皇考。今珪等議稱濮王為皇伯。于典禮未有明據(jù)。請下尚書省集三省御史臺議奏。方議。而皇太后手詔詰責執(zhí)政。于是詔曰。如聞集議不一。權宜罷議。令禮官講求典故以聞。禮官范鎮(zhèn)等奏宜如前議。自是御史呂誨彈奏歐陽修首建邪說。韓琦曾公亮趙概附會不正之罪。因請如王珪等議。既而皇太后手詔曰。聞臣議奏皇帝追宗濮安懿王。至今尚未舉行。吾載閱前史。自有故事。濮安懿王譙國夫人王氏襄國夫人韓氏仙游縣君任氏可令皇帝稱親。濮安懿王稱皇。王氏韓氏任氏并稱后。事方施行。而英宗即日手詔曰。稱親之禮。謹遵慈訓。追宗之禮。豈易克當。且欲以塋為園。即園立廟。俾王子孫主奉祠事。翌日誨等以所論列彈奏。未見聽用。繳納御史誥敕。家居待罪。而濮議亦寢。此宋濮安懿王追尊而究未追尊之本末也。又按明史世宗本紀。世宗皇帝。憲宗孫也。父興獻王佑杭。國安陸。正德十四年薨。十六年三月武宗崩。無嗣。慈壽皇太后與大學士楊廷和定策。以遺詔迎興獻王興邸。即皇帝位。戊申命禮臣集議興獻王封號。秋七月壬子。進士張璁言繼統(tǒng)不繼嗣。請追崇所生。立興獻王廟于京師。初禮臣議考孝宗。改稱興獻王叔父。援程頤議濮王禮以進。不允。至是下張璁奏。命廷臣集議。楊廷和等抗疏力爭。皆不聽。
冬十月己卯朔。追崇父興獻王為興獻帝。祖母獻宗貴邵氏封為皇太后。為興獻后。嘉靖元年正月。清寍宮后殿災。命稱孝宗皇考。慈壽皇太后圣母。興獻帝后為本生父母。三月。上興獻后為興國太后。嘉靖三年正月。南京主事桂萼請改稱孝宗皇伯考。下廷臣議。夏四月。上興獻太后尊號曰本生圣母章圣皇太后。五年四月。追崇興獻帝為本生皇考恭穆獻皇帝。編修鄒守益請罷獻皇帝稱考立廟。下錦衣獄。五月。蔣冕致仕。修撰呂言大禮未正。下錦衣獄。遣使迎獻皇帝神主于安陸。六月。御史段續(xù)陳相請正席書桂萼罪。吏部侍郎薛蕙上為人后解。鴻臚寺少卿胡詩言張璁等議禮之失。詔下獄。七月。更定章圣皇太后尊號。去所生之稱。臣伏闕哭爭。下員外郎馬理等一百四十五人錦衣獄。尋杖馬理等于廷。死者十有六人。甲申。奉獻皇帝神主于觀德殿。己巳。毛紀致仕。辛卯。杖修撰楊慎檢討王元給事中劉際安盤張原等于廷。原死。慎等謫戍有差。九月丙寅。定稱孝宗為皇伯考。昭慎皇太后為皇伯母。獻皇帝為皇考。章圣皇太后為圣母。四年五月。作世廟。祀獻皇帝。七年。明倫大典成。頒示天下。定議禮諸臣罪。追削楊廷和等籍。七月。追尊孝惠皇太后為太皇太后。恭穆獻皇帝為恭睿淵仁穆純圣獻皇帝。十五年。更定世廟為獻皇帝廟。十七年。定明堂大饗禮。九月。上太宗廟號成祖。獻皇帝廟號睿宗。神主祔大廟。躋武宗上。辛卯大享上帝于元極寶殿。以睿宗配。此明世宗追崇興獻王之本末也。閑嘗搉而論之。禮者。人心之堤防也。稍或不謹。則決裂將無所不至。情者。又典禮之樞機也。稍或過執(zhí)。則拘泥亦無以自行。惟人主必欲伸情。而大臣則以禮裁之。人主不能守禮。而大臣亦略以情通之。庶權衡至當。而其事可以通行。蓋議禮必準于古。而事或不盡同于古。且古之處此者亦或有遺憾。如之何其可。執(zhí)古以御今也。如宋濮王之議。王珪等本司馬溫公為人后者為之子不得顧私親之說。其論韙矣。前幅據(jù)儀禮為人后者傳本于經(jīng)。后幅言陛下親為仁宗皇帝之子動以情。故歐陽公別為異議。人皆以邪說目之。然細玩歐陽公為人后議。其說亦未可厚非也。其意謂古人于所生之親。降而不絕。引禮為人后者降其所生父母三年之服為期而不絕其父母之名以為證。諸公皆無以難之。趙瞻則謂詞窮直書。豈足援以斷大義。黃氏日鈔亦謂所生父母者。蓋本其初而名之。非有兩父母也。未為人后之時。以所生為父母。既為人后之時。以所命者為父母。立言者于既命之后。而追本生之稱。自宜因其舊以父母稱。未必其人一時稱兩父母也。其說辨矣。然五禮通考中載方尚書觀承之說。則曰濮議諸人皆君子也。但所見各有偏處。一時遂如水火。溫公專重承統(tǒng)之義。而未嘗謂宜薄其所生。歐公雖據(jù)禮經(jīng)之文。而未嘗謂宜亂其所統(tǒng)。但以皇伯考之稱無據(jù)。故欲正其名耳。趙瞻謂禮文詞窮直書。不可援以斷大義。然既曰詞窮??芍砬?。既云直書。何容曲諱哉。愚意英宗賢君。不同明世宗之剛愎自用。茍斟酌盡當。無不允行。惜程子大賢。其代彭思永奏。亦欲改稱皇伯考。卒至王陶擊韓琦。蔣之奇擊歐公。而濮王亦歸于兩無所稱。
自今觀之。其于仁宗稱考稱子。亦如父子相繼之常。固為定典。彼此原無別議。而于濮王則當稱本生考濮國大王而不稱皇。自稱降服子皇帝某而書名。則既不蔑所生。而亦不亂所統(tǒng)。豈不恩義兩全。名實俱正。而可為萬世為人后者至公至正之常法乎。尚書蓋助侍郎輯通考者。侍郎力主司馬光彭思永兩奏。而以歐陽公為非。尚書則謂濮議皆君子。但各有所偏。因斟酌折衷而為此說??梢詾榇耸轮當喟敢?。至于明之世宗。雖亦以旁支入承大統(tǒng)。而以遺詔行之。與英宗親為仁宗子者不同。又其屬于武宗為兄弟。而不為子行。故遺詔言皇考敬皇帝親弟。與獻王長子某倫序當立。遵奉祖訓兄終弟及之文。告于宗廟。請于慈壽皇太后迎嗣皇帝位。則其立與英宗不同。而追崇興獻之禮。自宜與濮王略異。乃當詔議時。楊廷和檢漢定陶王宋濮王故事。授尚書毛澄曰是足為據(jù)。宜尊孝宗為皇考。興獻為叔考興國大王。母為皇叔母興國大。自稱侄皇帝名。別立益王次子崇仁王為興王。奉獻王祀。有異議者。即奸邪當斬。是祇知定陶議出于師丹。濮議出于司馬公程子。為兩代大賢名儒。其說為不可悖。而不知定陶王實成帝在時即征立為太子。與仁宗之撫英宗為太子者同。而世宗并與之不類。故張璁桂萼等遂得窺見帝旨。為繼統(tǒng)不繼嗣之說以中之。夫禮為大宗立后者。重其統(tǒng)也。重其統(tǒng)不可絕。乃為之立后。至于小宗不為之后者。統(tǒng)可以絕。則嗣可以不絕。是則以繼統(tǒng)故繼嗣。繼嗣。正所以繼統(tǒng)也。故禮為人后。言繼嗣也。后大宗。言繼統(tǒng)也。統(tǒng)與嗣非有二也。薛蕙撰為人后辨。固足折璁萼等之邪說矣。然世宗為興獻王之子。生于孝宗崩后二年。一旦征為天子。遂不父其父而父他人。此固禮之不得不然。而于所生竟若未生己者。則亦難乎其為情矣。故張璁桂萼等之說。較冷褒段猶為更巧。而楊廷和蔣冕毛紀等之爭。實較司馬光范純?nèi)蕝握d等更鈍。無怪其冰炭之不相入也。使當時斟酌情理。如方尚書之說而稍通之。稱興獻王為本生考興國大王。自稱降服子皇帝某而書名。并許其立一別廟于奉先殿側。以遂其瞻慕之私。則可以平世宗剛愎之性。而張桂等亦無以售其奸矣。至其后改稱孝宗為伯考。而興獻王至入廟稱宗。躋其主于武宗之上。則繼統(tǒng)之君。等于創(chuàng)業(yè)。世宗實為千古罪人。然亦始議過執(zhí)。有以激而成之。故倒行逆施。雖拂天下后世之公論。而亦不惜也。夫秦漢以上。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無所為私親也。至漢則一見于宣帝。以武帝曾孫繼昭帝。有所后祖無所后父。故魏相奏悼園宜稱皇考。而即園立廟。再見于哀帝。以定陶共王為成帝后。即位之年。即追尊共王為共皇帝。立廟京師。序昭穆。三見于平帝。以中山孝王子為哀帝后。于本生無所追尊。至后漢光武以布衣崛起而中興。于父子之次。于成帝為兄弟。于哀帝為叔父。于平帝為祖父。皆不可為之后。雖祖高祖。而為皇考南頓君以上立四親廟。無不可者。然卒從張純之議。承大統(tǒng)而不顧私親。其后安帝以清河王子后殤帝。質帝以渤海王子后沖帝?;傅垡泽晃岷钭雍筚|帝。靈帝以解瀆亭侯子后桓帝。雖云追尊父為皇。而不稱帝。亦不立廟。
至魏明帝乃特下詔曰。禮王后無嗣。擇建支子以繼大宗。則當纂承正統(tǒng)以奉公義。何得復顧私親哉。其令公卿有司。深以前世為戒。后嗣萬一有諸侯入奉大統(tǒng)。則當明為人后之義。敢為邪說導諛。妄建非正之號。謂考為皇。謂妣為后。則股肱大臣誅之無赦。故其后高貴常道援立。皆不外尊。可謂卓然。據(jù)其所言。皆禁其稱皇稱后。而不禁其稱考稱妣。以稱皇則干大統(tǒng)。不稱父母則無以達私情也。英宗宋之賢君。嘗曰。朕自數(shù)歲即養(yǎng)于宮中。豈可稱濮考。然皇太后手詔。則已許其稱親矣。即剛愎如世宗。亦曰。朕起親藩承宗祀。豈敢踰越。然本考寢園。遠在安陸。于卿等安乎。味其所言。則后之入廟稱宗。亦非本意。但生長藩邸。一旦為天子而忘之。實不能恝。故私情較英宗為更摯耳。故愚得臆斷于此。濮議祗可爭其稱皇。而不必爭其稱親。歐陽公之說固未為過。興獻王但當爭其入廟稱宗。而不當爭其稱皇稱考。即張桂之言豈可厚非。蓋父固不可有二。而別之以本生則無嫌?;使滩豢陕?。而吝之以帝名則有閑。且漢宣帝于悼園。已有皇考之號矣。豈必如通考之說。皇為美大之稱。而非如后世之稱皇乎。宋之失在人臣過于執(zhí)禮。不容一毫過情。故其后濮園竟無所稱。如歐陽公所云未嘗生己之說。所謂拘泥而不能行也。明之失在人主必欲伸情。而人臣又以難從之禮激之。故其后興獻竟至入廟稱宗。較哀帝僅僅立廟于京師為更甚。所謂決裂遂無所不至也。愚故反復通考之文。而有取于方敏恪公之說。以為可標之以斷濮議。即可推之以定興獻之議。蓋明事與宋事微不同。固不可執(zhí)古以御今也。后之覽者。其或有取于斯言。
又按興獻之議。至今爭者未已。毛西河李穆堂段若膺諸先生。皆各持一說不相下。明史楊廷和蔣冕諸人傳論。則直曰諸公第見先賢名儒成說可據(jù)。不敢得罪于天下后世。而不知天性之親之不可割也。于張桂等傳論。則曰諸人第藉以干進。而非實欲以明禮。兩邊都見??梢詾榇耸轮當喟敢?。方尚書曰。濮議皆君子。則興獻議之不皆君子可知。言以人重。詎不信哉。自記
明大禮說
朱琦
明大禮議。如楊廷和毛澄及杖謫諸臣之說具矣。皆欲考孝宗。兄武宗。而疑于以弟后其兄??贾Y。受重者。必以尊服服之。故為人后者為之子。先儒謂所后其人不定。凡孫后祖。弟后兄者皆是。春秋時。兄弟為后有二。一魯僖。一嬰齊。僖公。閔公之兄也。而為閔后。文二年八月。有事太廟。躋僖公。左氏以為逆祀。謂子不可先父。是以閔僖為父子也。夏父弗忌為宗烝。將躋僖公。而曰明者為昭。次為穆。公羊亦曰升僖公。是先禰而后祖也。谷梁曰躋升也。故曰逆祀。此皆謂閔于文為祖。僖于文為禰也。故又曰繼之如君父也者。受國焉耳。嬰齊。歸父之弟也。而后歸父。傳曰。仲嬰齊者。公孫嬰齊也。公孫嬰齊曷為謂之仲嬰齊。為兄后也。為兄后。則曷為謂之仲嬰齊。為人后者為之子也。其稱仲何。孫以王父字為氏也。說者曰。不稱孫者。不沒其實也。又曰嬰齊。公子遂之子也。不后遂而后歸父。遂有弒子赤之罪焉。故廢之而后歸父。是以弟后兄者也。明世宗之于武宗也。猶僖之于閔嬰齊之于歸父也。其可為之后無疑也。然則當何服。曰。受重者如親子然。服皆三年。天子諸侯以同姓支子為之子。本臣也而為之子。如親子然。故曰臣子一例。按閔以二年秋八月薨。僖二年除服。晉張靖之言曰。僖公為閔服三年。此兄為弟后服三年之證也。然則祀當何稱。古者稱曰先君。曰先王。曰先帝。廟號曰某皇帝。如宋穆公稱宣公為先君。漢文稱孝惠皇帝。皆弟稱兄。其于廟但稱謚。如是。則世宗于武宗之主。宜書曰武宗毅皇帝。于孝宗之主。宜書曰孝宗敬皇帝。其自稱曰孝皇帝。曲禮所謂內(nèi)事曰孝王某是也。記曰入廟則全乎臣全乎子。祭祀且然。何況嗣統(tǒng)。然則世宗之于興獻。稱考乎。抑降其禮乎。經(jīng)曰。為人后者為其父母。傳曰不貳斬也。何以不貳斬。重于大宗者降其小宗也。如是興獻之不當稱興獻。宜也。此為人后者之禮也。自張璁桂萼倡為繼統(tǒng)不繼嗣之說。方獻夫霍韜輩從而煽之。世皆以尤璁萼。而不知廷和與澄亦有以予之隙。廷和不后武宗而后孝宗。夫武宗既可不后。則孝宗亦可不后。于是世宗快其猖狂自恣之行。而不憚考興獻。帝興獻。入之太廟。而之帝之間。興獻本臣也而帝之。孝宗武宗本帝也而廢之。未嘗廢孝宗武宗也。而不為之后。則是不廢而廢也。璁萼之說階亂。而亦廷和之廢其一世。有以兆之也。夫統(tǒng)系于嗣。不嗣則統(tǒng)何所附。廷和不知嗣武宗而統(tǒng)絕??傒嗖⒉挥眯⒆诙y(tǒng)再絕。何以謂之繼統(tǒng)不繼嗣哉。璁萼又謂非漢定陶宋濮王比。此又非也。禮重太宗。故為人后不得顧私親。彼漢哀宋英孝。固養(yǎng)之宮中矣。然沒而定議立之。與生前養(yǎng)之而立之。其為人后則一。其為之子則一。非生前則謂之繼嗣。死后則謂之繼統(tǒng)也。請更以漢以后征之。孝宣追尊所生。但曰悼考悼后而已。未敢不后昭帝。
光武中興。同于創(chuàng)革。疑若可以帝其先世者。其立廟用張純朱浮之議。既并建三宗矣。而以平哀成元為四親廟。代今親廟。別為南頓君立考廟。上至春陵節(jié)侯。尊大統(tǒng)而抑私親。為萬世法。又魏明帝太和二年。詔曰。諸藩入繼大統(tǒng)。當明為人后之義。毋敢妄建非正之號。謂考為皇。妣為后。此亦最正。可據(jù)以折璁萼之失。而并可正澄與廷和不后武宗之失。近儒徐氏讀禮通考。謂王侯之家。當其生也。以諸父昆弟為臣。其沒豈不可以諸父昆弟為子。且兄終弟及。殷禮也。史記紀仲丁至陽甲九世。太伯至壽夢十九世。幽王至敬王十四世。皆合兄弟祖孫而論。何謂倫序相當不相當哉。是故段氏玉裁為之說曰。圣人之道。有經(jīng)有權。非權則經(jīng)不可久。傳子。經(jīng)也。非傳子則天下必爭。為人后。權也。非有為人后之法。則其爭必大。無子而于同宗為之子焉。權也。為之子而昭穆不相當。則兄弟可相后也。亦權也。此春秋之義也。所以濟傳子之窮者也。不知春秋。則處變事不知其權。必至若世宗自陷于不臣不子。而并陷興獻于不臣不子。不參觀漢以后之制。則不知漢之猶為近古。雖如孝宣光武。而不敢隆其私親。而況帝興獻。考興獻。如明世宗之紛紛乎?;蛟弧N渥谝v不當立后。然準以春秋。自為萬世之禮定案。不為武宗。或謂如全氏紹衣但持為后之服而不稱子。此亦一說。然廟中稱謚不稱考。段氏固言之。惟于濮議是歐陽而非溫公。乃其所蔽。歐陽之說曰。服制。外物也。故可降。不知禮重者服。服降則名亦降。如曰服可外。名獨非外乎。禮為其父母云者。從其初之詞也。泥。其詞而于所后者而人之。可乎。且本為父母而降其父母之服。與稱為大宗。屈也。服降而名猶襲焉。是無別也。是不統(tǒng)于所尊也。此雖庶人之家不可。況受統(tǒng)而帝者乎。惜乎溫公不能據(jù)此以爭。而至今疑其禮。然雖博達如段氏。且有所蔽。要其大者。段氏所得為多矣。段氏著論凡十篇。其言綦詳。余為撮其要。附以己意。而折衷諸家。以知禮者考焉。
讀段集明世宗非禮論
黃式三
為人后者為之子。正禮也。而后世之君?;蛞孕掷^弟。以從父繼從子。此禮遂不能行。為之臣者。又為兄弟同昭穆之說以惑之。而禮之晦甚矣。明世宗之伯孝宗。父興獻。其失固人所能知也。為人后者為之子。以次當嗣武宗。當時楊廷和毛澄尚未及議此。自非段大令博核經(jīng)典。據(jù)儀禮喪服經(jīng)傳春秋經(jīng)左氏公羊谷梁傳。又引史記漢書魏書。以證明其事。安能斷此疑義。使人憭然于心也乎。國家議大典禮。不有博洽精核之儒。而忠藎之論。不能關諂諛之口。以奪其氣。士類之愛戮由之。國家元氣之喪亦由之。如明大禮之議其一也。然則好古博學精于考核如段氏者。可少乎哉?;蛟弧P值苤涯庐愅?。漢儒注說已互相矛盾。而左傳孔疏周禮賈疏。復分辨之。段氏說安必可行乎。曰。此非段氏一人之說也。唐彥思輯伊川雜錄。富公問程子曰。兄弟可為昭穆否。程子曰。國家以弟繼兄。則是繼位??蔀檎涯隆V熳佣E祫議。周九廟圖。宣王時穆懿夷三昭。共孝厲三穆。孝王。共王之弟。懿王之叔父也。而其定為昭穆如此。朱子祧廟議云。第七世欽宗為穆。第八世高宗為昭。高宗。欽宗之弟也。而其定為昭穆又如此。在朱子豈不知兄弟同昭穆之說。而妄為此議哉。兄弟同昭穆之說。用之于兄弟相繼。猶曰同堂異室。故大新小也。若以從父繼從子。而亦曰兄弟同昭穆。則新大故小。正如夏父弗忌之說矣。不特此也。凡繼先君之位者。其始必為之臣。當其為臣也。北面而朝。拜揖如禮。既死而受其位。大權在握。而不愿繼其嗣。則是臣子二體。生死異心也。且世宗欲不繼嗣。曷不先辭位。使擇一能繼嗣者立之乎。藉曰武宗之后俟世宗之子為之嗣。則今之庶人無虛懸待繼之理。而獨以是施之天子。豈可信哉。
繼統(tǒng)論上
方宗誠
天子者。代天理物者也。三皇謂之皇。五帝謂之帝。三王謂之王。亦稱天子。亦稱天王。自秦以后稱皇帝。皆上主天地宗廟社稷百神之祀。而下以臨御百官總理萬幾養(yǎng)育教化億兆黎民者也。五帝以上官天下。三王以下家天下。官天下傳諸賢。家天下傳諸子。傳賢之世。亦有傳子者。子賢。傳子即傳賢也。世世傳子自禹始。禹非私天下也。啟賢能敬承繼禹之道。而其時又無堯舜禹之大圣勛德足以服民者??梢詡髦?。禹治水之功。敷于四海。明德遠矣。天命佑之。人心歸之。禹雖嘗欲傳之益。及禹崩。天下朝覲訟獄謳歌者。不之益而之啟。啟惡得而不起以承父之統(tǒng)。逮啟之終。益無圣賢可傳。由是世世相承。遂為萬世不易之典矣。韓子曰。傳之人。則爭未前定也。傳之子。則不爭前定也。前定雖不當賢猶可守法。不前定而不遇賢則爭且亂。與其傳不得圣人而爭且亂。孰若傳之子雖不得賢猶可守法。故曰堯舜之利民也大。禹之慮民也深。何者。天子者。代天理物者也。必其上能主天地宗廟社稷百神之祀。下能臨御百官總理萬幾養(yǎng)育教化億兆黎民。而后可以為天子。圣帝明王。傳賢傳子。其心皆以為民而已矣。傳不當而啟爭端以害于民。傳子固私。傳之人亦私。三代而降。人心不如皇古矣。傳之人則釁端多。傳之子則釁端少。是故傳子者。萬世之常經(jīng)。百王之大法。傳子者。傳統(tǒng)也。何謂統(tǒng)。統(tǒng)如絲然??V總絡。而無斷可續(xù)也。故謂之統(tǒng)紀。亦謂之統(tǒng)緒。天子者。生則踐祚。死則入廟。故生為帝統(tǒng)。死為廟統(tǒng)。生得統(tǒng)于帝。而后死得統(tǒng)于廟。生不得統(tǒng)于帝。則死不得統(tǒng)于廟。是故開刱者謂之刱業(yè)垂統(tǒng)。繼體守文者謂之繼統(tǒng)。非刱業(yè)垂統(tǒng)者。不得稱為皇帝。非繼統(tǒng)者。不得稱為皇帝。非刱業(yè)垂統(tǒng)者之祖父。不得追尊為皇帝。是故舜格于文祖而為天子。承堯之統(tǒng)也。其于父生則以天下養(yǎng)。死則宗廟饗之。而未聞追尊瞽瞍為帝。禹受命于神宗而為天子。承舜之統(tǒng)也。于其親雖曰致孝乎鬼神。而未聞追尊伯鯀為王。惟湯亦然。書曰奉先思孝。然未嘗聞其追尊祖若父為王也。古之人至誠配天。至孝不誣其祖。祖若父未為帝王而稱之為帝王。是亂帝王之統(tǒng)。誣其祖而以不誠欺天也。然則契何以稱玄王。曰。契相堯舜敷教明倫。開萬世五常之宗。天之佑商以有天下。功德實自契始。是商刱業(yè)垂統(tǒng)之祖也。故商頌稱玄王。而湯之祖若父。則不敢以追王為孝。此所謂惟圣人為能饗帝。為其以誠事帝。惟孝子為能饗親。為其以誠事親也。所謂夏尚忠殷尚質者此也。至于武王滅商。始追尊文考為文王。周公成文武之德。始追王太王王季。所以然者。以三后雖未及身為王。而王業(yè)之興。自三后始。書曰。太王肇基王。王季其勤王家。我文考文王克成厥勛。誕膺天命。以撫方夏。大邦畏其力。小邦懷其德。惟九年大統(tǒng)未集。余小子其成厥志。孟子論太王之事曰。君子刱業(yè)垂統(tǒng)。為可繼也。是亦以太王為周室刱業(yè)垂統(tǒng)之君。不然。武王周公雖達孝。必不敢以王爵為尊。而以不誠事其祖考。故曰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后世開刱之君追尊祖考為皇帝。實自武王周公追王始。而非開刱之君。斷不敢以此為例。何者。開刱之君。與前朝雖正統(tǒng)相承。而改姓易廟。前朝之統(tǒng)已絕。故可溯其有天下之由。而追尊其先為皇帝。自立太廟。并不亂歷代相承之帝統(tǒng)廟統(tǒng)也。漢世祖光武帝。當漢統(tǒng)中絕。崛起南陽。討滅盜。以踐帝祚。雖曰中興。而功實同于開刱。自立七廟。追尊南頓君以上為皇帝。無不可者。然而不行此禮。何也。蓋以漢世帝統(tǒng)。實刱垂于高帝。中篡于王莽。已討賊而平之。以繼其統(tǒng)。不得自比于開刱之君。若自立七廟。追尊南頓君以上為帝。則是自成一朝興王之業(yè)。而絕高帝以下相傳之統(tǒng)。且南頓君以上。本無周三王肇基之實。而以子爵父。以孫爵祖。微特以不誠事其親。抑亦以不敬事其親。不敢以不誠不敬事其親。尊親之至也。故先起高廟于洛陽。四時合祀高祖太宗世宗。繼立四親廟于洛陽。祀父南頓君以上至舂陵節(jié)侯。固亦可謂中禮矣。繼又自以昭穆次第。當為元帝后。尊孝宣為中宗。祠元帝以上于太廟。成帝以下于長安。徙四親廟于章陵。于禮似謙讓太過。然不敢紊帝統(tǒng)與廟統(tǒng)之心。則固不悖于前王。而可為后世法。不獨此也。太丁者。殷湯元子。太子泄父者。周桓王之父。未立而死。則在殷周帝紀與殷周廟位中。皆以太甲繼仲壬?;竿趵^平王。而太丁泄父不得預。此豈太甲不念父?;竿鹾枚[祖哉。生未得統(tǒng)于帝。死未得統(tǒng)于廟。禮道然也。明乎此而后知天子之統(tǒng)不可以妄干。非刱業(yè)垂統(tǒng)者。不得稱皇帝。非繼統(tǒng)者。不得稱皇帝。非刱業(yè)垂統(tǒng)之帝之祖父。不得追尊為皇為帝?;实壅咛熳又鹛栆病I磭L代天理物。上承天地宗廟社稷百神之祀。而下以臨御百官教養(yǎng)生。則雖天子之父。尚不敢尊之為帝。以亂歷代相傳之統(tǒng)。而況其它乎。是故漢宣帝以武帝曾孫。昌邑王廢?;艄庾嗾?zhí)笤t入以嗣昭帝后。承祖宗。子萬姓。宣帝立。止追謚戾太子戾夫人悼孝悼后。置園邑。其后又追尊悼考為皇考。立寢廟。而未敢追尊為皇帝。何者。承昭帝之統(tǒng)。固不敢追尊本生。以亂帝王之統(tǒng)。而陷祖父于不義也。然則帝王傳統(tǒng)不亦重哉?;蛟弧髯诱?。傳統(tǒng)也。不幸而無子可傳。帝統(tǒng)不幾絕乎。曰。古之傳統(tǒng)。有傳子。有傳弟。夏周傳子。傳子之窮。然后傳弟。如周匡王無子。立弟定王是也。殷商傳弟。傳弟之窮。然后傳子。如中丁傳弟外壬。外壬傳弟河亶甲。至河亶甲無弟。然后傳子祖乙是也。傳子者。適長子為正。傳弟者。母弟為正。無則傳同父之弟。是以禮運曰。大人世及以為禮。世者父子相繼為一世。及者兄終弟及。公羊傳曰。一生一及。生即世也。至漢成帝無子。立定陶王欣為皇太子。帝崩。太子即位。是為哀帝。宋仁宗無子。以濮王子宗實育宮中。后立為皇子。帝崩。皇子即位。是為英宗。明武宗無子?;侍笠赃z詔遣官迎興世子厚熜入嗣皇帝位。是為世宗。是三帝者。無子可世。亦無弟可及。漢成預定兄弟之子為太子。宋仁預立兄弟之子為皇子。及崩而太子即位?;首蛹次弧C皂?。則與傳子無殊。
明武未預立嗣子。亦無兄弟之子可立。由是通無子之窮而立弟。又通無弟之窮而立同曾祖之弟。是亦與兄終弟及無殊。雖無預立為皇子之文。而皇太后以遺詔入。即君命也。入嗣皇帝位。即嗣孝宗武宗之帝統(tǒng)廟統(tǒng)也。以武宗于世系為世宗兄。不得以世宗繼嗣。故楊廷和曰。當考孝宗。此亦名正而言順也。然則世宗者。奉皇太后以遺詔入嗣皇帝位。自當繼孝宗之嗣。以繼武宗之統(tǒng)。始合于天之經(jīng)地之義。乃其始入也。曰遺詔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興獻后聞朝議考孝宗。恚曰。安得以我子為他人子。是豈知大義之言哉。夫世宗于孝宗。所謂兄弟之子猶子也。以兄弟之子入嗣大統(tǒng)。繼統(tǒng)即應繼嗣。非繼嗣不得繼統(tǒng)。世宗于武宗。君臣也。即興獻王之于孝宗武宗。皆有君臣之義。臣子之身。聽之君父。君取其子入嗣大統(tǒng)。而可曰安得以我子為他人子邪。不考孝宗而考興獻。由是邪佞之徒。乘間而入。帝統(tǒng)廟統(tǒng)。因之以亂。以為開刱乎。則世宗非開刱之君也。以為嗣皇帝位乎。則殷太甲以適孫繼統(tǒng)。而不敢追尊其父為王。漢宣以皇曾孫繼統(tǒng)。而不敢追尊其祖若父為帝。即世祖中興。本非繼元帝之嗣。而猶以高祖以來正統(tǒng)相承。不敢追尊四親為皇帝。以亂高帝相傳之統(tǒng)。夫太甲宣帝世祖。皆賢君也。天下后世。未嘗以不追尊所生為不孝也。蓋孝在以義事親。以誠事親。親非皇帝而稱為皇帝。則是不誠。親非刱業(yè)垂統(tǒng)之君。又非繼統(tǒng)之君。而稱皇帝以亂大統(tǒng)。是為不義。陷親于不義。不孝之大者也??鬃釉弧I轮远Y。死葬祭之以禮。可謂孝矣。而況大統(tǒng)可紊亂乎。夫天子者。代天理物者也。入嗣大統(tǒng)。當以能承天地宗廟社稷之祀。臨馭百官。教育萬民為孝。不當以非禮追尊所生為孝。漢哀帝不聽師丹之言。天下并不聞以哀帝為圣主。宋英宗謙讓不敢尊其親為皇為后。天下后世多以英宗為明君。蓋舜之大孝。首在德為圣人。武周之達孝。惟在善繼善述。不在隆以虛文也。又況非禮之稱乎。曰。入嗣大統(tǒng)。于其本生之祀如之何。曰。昔漢定陶恭王為成帝庶弟。宋濮安懿王為仁宗庶兄。成帝取恭王子入立為太子。而恭王無別子。乃立楚孝王孫景嗣恭王為定陶后。仁宗取安懿王子入立為皇子。而安懿王自有王子。即以王子宗樸嗣安懿王為濮后。是固仁至而義盡也。哀帝欲隆私親。師丹疏引禮父為士子為天子。祭以天子。其尸服以士。子無爵父之義。尊父母也。為人后者為之子。故為所后服斬衰三年。而降其父母服期。明尊祖而重正統(tǒng)也。陛下既繼體先帝。持重大宗。承天地宗廟社稷之祀。義不得復奉定陶共皇祀。正名定分。圣人復起。豈能易哉。何者。統(tǒng)承先帝而復隆本生。是絕先帝之統(tǒng)系也。宋英宗詔議崇奉濮王典禮。司馬光奏以為人后者為之子。不得顧私親。仁宗皇帝深惟宗廟之重。于宗室中簡推圣明。授以大業(yè)。陛下親為先帝之子。然后繼體承祧。立有天下。濮安懿王雖于陛下有天性之親。顧復之恩。然陛下所以負扆端冕。子孫萬世相承。皆先帝德也。臣等竊以濮王宜準先朝封贈期親尊屬故事。尊以高官大國。
考之古今為宜稱。中書議以濮王當稱何親。名與不名。王珪等議以濮王于仁宗為兄。于皇帝宜稱皇伯父而不名。是亦名正言順。圣人復起。豈能易哉。韓琦歐陽修以為不然。修引喪服大記。以為為人后者。為其父母降服三年為期。而不沒其父母之名。以見服可降。而名不可沒。若本生之親。改稱皇伯。歷考前世。皆無典據(jù)。進封大國。則又禮無加爵之道。竊以修之言似是。而實不合經(jīng)義也。天之生物。使之一本。國無二統(tǒng)。人無二本。是以公羊傳曰。為人后者為之子。為之子則必稱所后者為父母矣。禮曰。為人后者。為其父母降服三年為期。所后者何人。后大宗也。古者大宗無子。必立其兄弟之子以承大宗之祀。故為所后者服斬衰三年。同父母之服也。而降其父母服期。同伯叔父之服也。既降同伯叔父之服。自應改同伯叔父之名。記曰。為人后者為其父母期。乃記禮者窮于辭。不得不曰為其父母。若曰為其伯叔父母。則辭旨不明。非謂為人后者仍稱其父母為父母也。仍稱其父母為父母。則不得降同伯叔父母之服。既稱所后者為父母。又稱其降服者為父母。非二本乎。既可以二本。又何為降服。夫古之圣人。非令人薄其所生也。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家無二尊。父母雖尊。不能尊于祖。故后大宗。則為所后者服斬衰三年。而降其所生之父母服期。厭于祖也。又況旁支入繼大統(tǒng)。天無二日。民無二王。尊無二上。所生之父母。乃所后者之臣子也。是惡得而不降其服易其名。仁宗既立英宗為皇子。英宗自必稱仁宗為皇父。仁宗崩。自必稱為皇考。濮王于義。自不得與仁宗并稱為皇父皇考也。稱皇伯父而不名。雖于前世無據(jù)。而實得古圣人制禮之精義。王珪之議。出于伊川程子。此程子所以為傳道之儒與。時韓琦在中書。上言請明詔中外。以皇伯無稽。決不可稱。今所欲定者正名號耳。至于立廟京師。干亂統(tǒng)紀之事。皆非朝廷本意。既而皇太后手詔中書。宜尊濮王為皇。夫人為后?;实鄯Q親。帝下詔謙讓。不受尊號。但稱親。即園立廟。以王子為濮國公。奉祠事。仍令臣民避王諱。嗚呼。是亦可謂擇乎中庸。權衡至當也已。至明世宗之事。所不同者。在未預立為孝宗子。然皇太后以遺詔遣官迎入嗣皇帝位。嗣位即嗣統(tǒng)也。非以之繼嗣。烏得曰嗣皇帝位。楊廷和等議以宜如定陶王故事。以益王子厚火豈主后興國。其稱號宜如宋英宗濮安懿王故事。稱孝宗曰皇考。興獻王曰皇叔父。亦正論也。世宗大慍。以為父母之名。不可互易。由是張璁遂上疏。請尊崇所生。立興獻王廟于京師。繼且追尊為興獻帝后矣。又繼尊興獻后為興國太后矣。如此亦可以止矣。乃繼則桂萼進邪說。請改孝宗為皇伯考。又繼則稱本生皇考恭穆獻皇帝。本生圣母章圣皇太后矣。又繼則更定大禮。稱孝宗為皇伯考。昭圣皇太后為皇伯母。獻皇帝為皇考。章圣皇太后為圣母。去本生字。又繼則立世廟。章圣皇太后有事于太廟世廟。于是張璁桂萼之徒皆大用。削楊廷和籍。凡爭大禮者?;蛩阑蛸H。善類為空。在諸臣雖亦有執(zhí)之太過之處。然止別立興獻廟于京師。尊為興獻帝興獻后。如漢定陶恭皇定陶共皇后。稱本生如宋英宗之稱親。猶或可也。乃稱孝宗為皇伯。則所謂嗣皇帝位者。嗣誰之位乎。
去本生而尊興獻為皇帝。是亂帝統(tǒng)矣。先議入太廟。后立世廟。是亂廟統(tǒng)矣。遺詔迎入嗣皇帝位。原以嗣孝宗武宗之統(tǒng)也。如此。則是奪皇帝之位。而絕孝宗武宗之統(tǒng)矣。不惟身犯不義。抑且致其親于不義。是可以為孝乎。夫商太甲漢宣帝漢世祖宋英宗不越禮以尊其親。天下皆稱守成之賢君。中興之令主。享國久長。天眷不絕。漢哀帝明世宗自以為尊親至孝矣。而實皆季世之君。衰亂之政。不三數(shù)傳。而國祚遂亡。后世繼統(tǒng)者可不以為鑒哉?;蛟弧F谥畣?。達乎大夫。三年之喪。達乎天子。為人后者為其父母期。公卿大夫以下可也。天子絕期服。然則宗親入嗣大統(tǒng)者。于其本生父母雖期服。不將終歸于無服乎。曰。不然。天子絕期服。絕旁親之期服也。至于本生父母之期服。乃由三年之喪而降。當仍以三年之喪為例。三年之喪無貴賤一。則為人后者為其父母降服三年為期。亦無貴賤一。降為期者。所以繼帝王之正統(tǒng)。降為期而不與他期服同絕者。所以安大孝之心。圣人制禮之精。其仁至而義盡也夫。或曰。公卿以下。皆得請以其官爵封贈其親。入嗣大統(tǒng)者。反不得追尊其本生之親??珊酢T?。公卿以下得以其官爵請封贈其親者。天子之命也。天子可以封贈其臣。而不可以子爵其父。君封贈其臣。臣之榮也。子爵父。非所以尊本生父也。且封贈其臣。無偪上之嫌。天子而隆其私親。追尊其本生父母。則紊亂繼統(tǒng)之義。豈圣君大孝所敢出此哉。
繼統(tǒng)論下
方宗誠
我 朝自 太祖 太宗刱業(yè)垂統(tǒng)于朔方?! ∈雷妗 ∈プ胬y 太祖 太宗之緒。復刱業(yè)垂統(tǒng)于中夏。嗣后 圣圣相承。父作子述。深仁厚澤。誕敷中外。好生之德。洽于民心。正統(tǒng)相傳。至于我 穆宗毅皇帝。歷世十。歷年三百。自古帝王仁民之德。未有如我 朝之厚者也。自古帝王受天之命。亦未有如我 朝之篤者也。我 穆宗毅皇帝以沖齡即位。仰承 兩宮皇太后之懿訓。任賢無貳。去邪無疑。命將出師。戡平十余省之禍亂。振生民于水火之中。登四海于仁壽之域。天下大定。 龍馭上賓。德成而不有。功成而不居。自古中興大業(yè)。未有如我 穆宗皇帝之恢宏者也。自古中興令辟。亦未有如我 穆宗皇帝棄臣民之速。令薄海內(nèi)外悲思不忘者也。時 兩宮皇太后以我 穆宗皇帝未有儲貳。降 懿旨以醇親王子承繼 文宗皇帝為子。入承大統(tǒng)。為 嗣皇帝。俟 嗣皇帝生有皇子。即承繼 穆宗皇帝為嗣。我 兩宮皇太后當大故猝乘。不震不驚。通經(jīng)達權。知明處當。執(zhí)兩用中。措天下于泰山之安。所謂協(xié)于義而協(xié)。則禮雖先王未之有??梢粤x起。非圣哲之資。神明于古帝王制禮之精義。烏能權不違經(jīng)變不失正如此哉。蓋禮有世統(tǒng)。有廟統(tǒng)。世統(tǒng)者。生倫之序也。廟統(tǒng)者。人君歷數(shù)相授之次第也。國語曰。工史書世。則取生倫之序而書之。如虢仲虢叔王季之穆。魯毛文王之昭之類是也。又曰。宗祝書昭穆。則一以人君入廟之先后為次第。如桓王繼平王。則祖為昭而孫為穆。定王繼匡王。則兄為昭而弟為穆。孝王繼懿王。則兄子為昭而叔父為穆。夷王繼孝王。則從孫為昭而從祖為穆。一昭一穆。無敢紊亂。若是者何也。則以古者天子七廟。三昭三穆。無論兄弟從。倫次不齊。而一限以四親兩祧之世數(shù)?! ∧伦诨实鄢小 ∥淖诨实壑蠼y(tǒng)十有三年。以繼體之君。為中興之主。而未有儲貳?! 蓪m皇太后矯明世之失。明降 懿旨。以 嗣皇帝承繼 文宗顯皇帝為子。入承大統(tǒng)。蓋以生倫之序。當繼 文宗之世統(tǒng)。以人君歷數(shù)相授之次第。當入承 穆宗之廟統(tǒng)。俟 嗣皇帝生有皇子。即承繼 穆宗皇帝為嗣。蓋以生倫之序。當繼 穆宗之世統(tǒng)。以人君歷數(shù)相授之次第。當承 嗣皇帝之廟統(tǒng)。古無有繼嗣繼統(tǒng)之分。非繼嗣者不得繼統(tǒng)。非繼統(tǒng)者不得為繼嗣。天子之繼嗣與公卿大夫士庶人殊。公卿大夫士庶人繼嗣者。主其祀也。天子則惟繼。統(tǒng)者得主其祀茍非繼統(tǒng)又何取乎繼嗣?! ∷没实劢癯欣^ 文宗皇帝為子。以承 穆宗皇帝之統(tǒng)。將來皇子生承 穆宗之嗣者。即承 嗣皇帝之統(tǒng)。承 嗣皇帝之統(tǒng)者。即承 穆宗之嗣?! ∷没实垡砸簧矶兴眉闯薪y(tǒng)。將來皇子自必亦以一身而承嗣即承統(tǒng)。 兩宮皇太后之懿旨。固如日月經(jīng)天。江河行地。亙?nèi)f世而不能變易者也。
伏讀邸鈔。光緒五年吏部稽勛司主事前河南道監(jiān)察御史吳可讀。以一死泣請 懿旨預定大統(tǒng)之歸。其憂深慮遠杜漸防微之心。可謂忠且篤矣。惜其于歷代傳授之典故。多未考明。而誤會我 兩宮皇太后前此之懿旨也。自古天子無立嗣之事。立嗣者。皆為承天地宗廟之統(tǒng)。而代天理物者也?! ≤仓家浴 ∷没实鄢欣^ 文宗為子。入承大統(tǒng)。承 穆宗之統(tǒng)。非承 文宗之統(tǒng)也。雖 穆宗之統(tǒng)。即 文宗傳授之統(tǒng)。然 文宗之統(tǒng)。已有 穆宗承之矣?! ∷没实廴氤写蠼y(tǒng)。特以倫次當繼 文宗。不得曰大統(tǒng)受之于 文宗也。若以為承 文宗之統(tǒng)。則 穆宗皇帝十三年之大統(tǒng)。前何所受。后何所承乎。此吳可讀之誤會 懿旨。所宜申明者一也?! ≤仓假埂 ∷没实凵谢首?。即承繼 穆宗皇帝為嗣。承嗣者。承統(tǒng)也。非有二也。然承 穆宗之嗣者。當承 嗣皇帝之統(tǒng)。不得曰承 穆宗之統(tǒng)。 穆宗之統(tǒng)。已有 嗣皇帝承之矣。若曰承 穆宗之統(tǒng)。則 嗣皇帝所承今日之大統(tǒng)。又將何所承乎。夫 嗣皇帝今日之大統(tǒng)。承 穆宗之大統(tǒng)也。將來皇子繼 穆宗之嗣者。即繼 嗣皇帝之大統(tǒng)者也。是為天經(jīng)地義。不待言而明者也。此吳可讀之誤會 懿旨。所宜申明者二也。我 朝世世相承。皆不預立儲貳?! ≤仓嫉再埂 ∷没实凵谢首?。即承繼 穆宗皇帝為嗣。而不言大統(tǒng)之歸者。守 歷圣相傳不預立之法也。然自古天子之子。有不承大統(tǒng)者矣。天子所嗣之子。未有不承大統(tǒng)者。是又不待言而明也。此吳可讀之誤會 懿旨。所宜申明者三也。我 朝最重法祖?! ×惺ソ圆活A立儲貳。此萬世不可變之大法也。前者 兩宮皇太后懿旨。俟 嗣皇帝生有皇子。即承繼 穆宗皇帝為嗣。此亦萬世不可變之 懿旨也。我 朝 圣圣相承。皆子以及子?! ∷没实凵谢首印3欣^ 穆宗皇帝為嗣。將來即承 嗣皇帝之統(tǒng)。 嗣皇帝之統(tǒng)。承于 穆宗皇帝。承 嗣皇帝之統(tǒng)。即承 文宗 穆宗以來相傳之統(tǒng)。子以及子。孫以及孫。亦萬世不變之大法。不待重言而明者也。吳可讀乃以死泣請。非誤會前此之 懿旨乎。雖然。憂深慮遠。杜漸防微。不愛其身而愛 君國。洵可謂忠篤也哉。洵可謂忠篤也哉。
請預定大統(tǒng)遺疏光緒五年
吏部主事前任監(jiān)察御史吳可讀
奏為以一死泣請 懿旨預定大統(tǒng)之歸。以畢今生忠愛事。竊罪臣聞治國不諱亂。安國不忘危。危亂而可諱可忘。則進苦口于堯舜。為無疾之呻吟。陳隱患于 圣明。為不祥之舉動。罪臣前因言事忿激。自甘或斬或囚。經(jīng)王大臣會議奏請傳臣質訊。乃蒙 先皇帝曲賜矜全。既免臣于以斬而死。復免臣于以囚而死。又復免臣于以傳訊而觸忌觸怒而死。凡犯三死而未死。不求生而再生。則今日罪臣未盡之余年。皆我 先皇帝數(shù)年前所賜也。乃天崩地拆。忽遭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之變。即日欽奉 兩宮皇太后懿旨?! 〈笮谢实埤堮S上賓未有儲貳不得已以醇親王之子承繼 文宗顯皇帝為子入承大統(tǒng)為 嗣皇帝俟 嗣皇帝生有皇子即承繼 大行皇帝為嗣特諭。罪臣涕泣跪誦。反復思維。竊以為 兩宮皇太后一誤再誤。為 文宗顯皇帝立子。不為我 大行皇帝立嗣。既不為我 大行皇帝立嗣。則今日 嗣皇帝所承大統(tǒng)。乃奉我兩宮皇太后之命。受之于 文宗顯皇帝。非受之于我 大行皇帝也。而將來大統(tǒng)之承。亦奉有明文。必歸之承繼之子。即謂 懿旨內(nèi)既有承繼為嗣一語。則大統(tǒng)之仍歸繼子。自不待言。罪臣竊以為未然。自古擁立推戴之際。為臣子所難言。我 朝二百余年。 祖宗家法。子以傳子。骨肉之間。萬世應無間然。況醇親王公忠體國。中外翕然稱為賢王。觀王當時一奏。令人忠義奮發(fā)之氣。勃然而生。言為心聲。豈能偽為。罪臣讀之。至于歌哭不能已已。儻王聞臣有此奏。未必不怒臣之妄而憐臣之愚。必不以臣言為開離間之端。而我 皇上仁孝性成。承我 兩宮皇太后授以寶位。將來千秋萬歲時。均能以我 兩宮皇太后今日之心為心。而在 廷之忠佞不齊。即眾論之異同不一。以宋初宰相趙普之賢。猶有首背杜太后之事。以前明大學士王直之為國家舊人。猶以黃請立景帝太子一疏。出于蠻夷。而不出于我輩為愧。賢者如此。遑問不肖。舊人如此。奚責新進。名位已定者如此。況在未定。不得已于一誤再誤中。而求一歸于不誤之策。惟有仰乞我 兩宮皇太后再行明白降一諭旨。將來大統(tǒng)仍歸承繼 大行皇帝嗣子?! ∷没实垭m百斯男。中外及左右臣工。均不得以異言進。正名定分。預絕紛紜。如此。則猶是 本朝 祖宗來子以傳子之家法。而我 大行皇帝未有子而有子。即我 兩宮皇太后未有孫而有孫。異日繩繩緝緝。相引于萬代者。皆我 兩宮皇太后所自出。而不可移易者也。罪臣所謂一誤再誤。而終歸于不誤者此也。彼時罪臣即以此意擬成一折。由都察院轉進。呈底奏底。俱已就草。伏思罪臣業(yè)已降調(diào)。不得越職言事。且此何等事。此何等言。出之親臣重臣大臣。則為深謀遠慮。出之疏臣遠臣小臣。則為干進希名。又思在廷諸臣中忠直最著者。未必即以此事為可緩。言亦無益而置之。故罪臣且留以有待。
洎罪臣以查辦廢員內(nèi)。蒙 恩圈出引見。奉 旨以主事特用。仍復選授吏部。邇來又已五六年矣。此五六年中。環(huán)顧在廷。仍未有念及此者。今逢我 大行皇帝永遠奉安山陵??炙鞚u久漸忘。則罪臣昔日所留以有待者。今則迫不及待矣。仰 鼎湖之仙駕。瞻戀 九重。望 弓劍于橋山?;暌莱卟V斠晕摇 ∠然实鬯n余年。為我 先皇帝上乞 懿旨數(shù)行。于我 兩宮皇太后之前。惟是臨命之身。神志瞀亂。折中詞意。未克詳明。引用率多遺忘。不及未上一折一二??槍懹植荒芮f正。罪臣本無古人學問。豈能似古人從容。昔有赴死而行不復成步者。人曰子懼乎。曰懼。曰既懼何不歸。曰懼。吾私也。死。吾公也。罪臣今日亦猶是。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罪臣豈敢比曾參之賢。即死其言亦未必善。惟望我 兩宮皇太后我 皇上憐其哀鳴。勿以為無疾之呻吟。不祥之舉動。則罪臣雖死無憾。宋臣有言。凡事言于未然。誠為太過。及其已然。則又無所及。言之何益??墒埂〕⑹芪慈恢浴2豢墒钩嫉扔袩o及之悔。今罪臣誠愿異日臣言之不驗。使天下后世笑臣愚。不愿異日臣言之或驗。使天下后世謂臣明。等杜牧之罪言。雖逾職分。效史之尸諫。祗盡愚忠。罪臣尤愿我 兩宮皇太后我 皇上體 圣祖 世宗之心。調(diào)劑寬猛。養(yǎng)忠厚和平之福。任用老成。毋爭外國之所獨爭。為中華留不盡。毋創(chuàng) 祖宗之所未創(chuàng)。為子孫留有余。罪臣言畢于斯。愿畢于斯。命畢于斯。再罪臣曾任御史。故敢昧死以陳。具折又以今職不能專達。懇由臣部堂官代為上進。罪臣前以臣衙門所派隨同行禮司員內(nèi)。未經(jīng)派及罪臣。是以罪臣再四面求臣部堂官大學士寶鋆。始添派而來。罪臣之死。為寶鋆所不及料。想寶鋆并無不應派而誤派之咎。時當 盛世。豈容有疑于古來殉葬不情之事。特以我 先皇帝龍馭永歸天上。普天同泣。故不禁哀痛迫切。謹以大統(tǒng)所系。冒陳縷縷。自稱罪臣以聞。
遵議預定大統(tǒng)疏王大臣
光緒五年閏三月十七日。內(nèi)閣奉 上諭。欽奉 慈安端裕康慶昭和莊敬皇太后 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皇太后懿旨。吏部奏主事吳可讀服毒自盡遺有密折代為呈遞折內(nèi)所稱請明降懿旨豫定將來大統(tǒng)之歸等語前于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降旨俟嗣皇帝生有皇子即承繼大行皇帝為嗣此次吳可讀所奏前降旨時即是此意著王大臣大學士六部九卿翰詹科道將吳可讀原折會同妥議具奏欽此。臣等遵于本月初一日。齊赴內(nèi)閣。將吳可讀奏折公同閱看。據(jù)原奏內(nèi)。有仰乞我 皇太后再降諭旨。將來大統(tǒng)仍歸承繼 大行皇帝嗣子等語。臣等恭查雍正七年 上諭。有曰。建儲關系 宗社蒼生豈可易言我朝 圣圣相承皆未由先正青宮而后踐天位乃開萬世無疆之基業(yè)是我朝之國本有至深厚者愚人固不能知也欽此。跪誦之下。仰見我 世宗憲皇帝詒謀之善。超亙古而訓來茲。 圣諭森嚴。所宜永遠懔遵。伏思繼統(tǒng)與建儲。文義似殊。而事體則一。建儲大典。非臣子所敢參議。則大統(tǒng)所歸。豈臣下所得擅請。我 皇上纘承大位?! √炀煺Q膺。以 文宗之統(tǒng)為重。自必以 穆宗之統(tǒng)為心。將來神器所歸。必能斟酌盡善。守 列圣之成憲。示天下以無私。此固海內(nèi)所共欽。而非此時所能豫擬者也。況我 皇太后鞠育恩深?! ∽谏鐟]遠。前者 穆宗龍馭上賓時。業(yè)經(jīng)明降 諭旨。俟 嗣皇帝生有皇子。即承繼 大行皇帝為嗣?! ≤灿柣突?。周詳慎重。是 穆宗毅皇帝將來繼統(tǒng)之義。已早賅于 皇太后前降懿旨之中。何待臣下奏請。吳可讀以大統(tǒng)所歸。請 旨豫定。似于我 朝家法未能深知。而于 皇太后前次所降之旨。亦尚未能細心仰體。臣等公同酌擬。應請毋庸置議。
遵議預定大統(tǒng)疏
禮部尚書徐桐
奏為闡明 圣意。恪遵 祖訓事。閏三月十七日。發(fā)下主事吳可讀一折?!∶醮蟪嫉韧鬃h。臣等謹于四月初一日齊赴內(nèi)閣公同集議。竊思吳可讀所陳豫定大統(tǒng)。此窒礙不可行者也。我 朝家法不建儲貳。此萬世當敬守者也。臣等恭繹同治十三年十二月 懿旨。于皇子承嗣一節(jié)。所以為統(tǒng)緒計者。至深且遠?! ∈ブI煌煌。原無待再三推闡。今吳可讀既有此奏。而 懿旨中復有即是此意之諭。特命廷臣集議具奏。若不將 圣意明白宣示??痔煜鲁际?。轉未能深喻 慈衷。臣等以為誠宜申明 列圣不建儲之彝訓。將來 皇嗣蕃昌。默定大計。以 祖宗之法為法。即以 祖宗之心為心。總之紹膺大寶之元良。即為承繼 穆宗毅皇帝之圣子。揆諸 前諭則合。準諸家法則符。使薄海內(nèi)外。咸曉然于 圣意之所在。則 詒謀久遠。億萬世無疆之休。實基于此矣。
另議預定大統(tǒng)疏
國子監(jiān)司業(yè)張之洞
欽奉 兩宮皇太后懿旨。以吏部主事吳可讀遺有密折。請預定大統(tǒng)之歸。前降旨時。即是此意。命諸臣妥議具奏。竊謂為 穆宗毅皇帝立嗣。繼嗣即是繼統(tǒng)。此出于 兩宮皇太后之意。合乎天下臣民之心。而即為我 皇上之所深愿。乃萬古不磨之義。將來必踐之言。臣敬吳可讀之至忠至烈。然謂其于不必慮者而過慮。于所當慮者而未及慮也。恭查為 穆宗繼嗣之語。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光緒元年正月十七日。及本年閏三月十七日。三奉 懿旨。炳如日星。從來人君子孫。凡言繼嗣者。即指纘承大統(tǒng)而言。天子諸侯。并同一理。蓋人君以國為體。諸侯不得祖天子。公廟不設于私家。茍不承統(tǒng)。何以嗣為。下至三代之世卿大夫。漢魏以至 本朝之世爵世職。但云以某為嗣。即是紹封襲蔭。故繼統(tǒng)毫無分別?;?jīng)諸史。從無異說。其分繼統(tǒng)繼嗣為兩事者。乃前明張璁桂萼之怪妄謬說?! 「咦诩兓实蹥J定儀禮義疏。早已辭而辟之矣。今 懿旨申命至于再三。金匱寶箓。何待他求。設有迷妄小人。舞文翻案。則廷臣中凡讀書識字者。皆得執(zhí)簡而爭。所謂不必慮者一也。前代人君授受之際。事變誠多。然就該主事所舉二事論之。宋太宗背太祖而害其侄魏王德昭。非太宗子也。明景帝背英宗而廢其侄太子見深。非景帝子也。若 皇上以皇子嗣 穆宗。名曰 先朝之繼體。實則今日之麟振。有何嫌疑。有何吝惜。以 皇上仁孝之圣質。受 兩宮皇太后高厚之殊恩。起自宗支。付之 神器。不忍負 皇太后。必不忍負 穆宗。且夫遵 慈命。孝也。篤 天顯。友也。使皇子廣孝思于不匱。慈也。躬膺寶祚而使大統(tǒng)名分歸之于 先帝。讓也。無損于實。而四美具焉。中主亦能勉為之。況 圣主乎。所。謂不必慮。者二也。該主事所慮趙普黃之輩。誠難保其必無。然忠佞不齊。數(shù)年前曾有請頒鐵券之廣安矣。大小臣工。豈遂絕無激發(fā)。明世宗紊大統(tǒng)而昵私親者。以興獻王已沒。故得借口親恩。恣為越禮。臣不能抗也。假使興獻王在。必尚能以禮自處。少加裁制。今醇親王天性最厚。忠直恪恭。該主事既知其賢。萬一果如所慮。他日有人妄進異言。醇親王受 累朝之厚恩。必能出一言以救正。所謂不必慮者三也。然而竟如該主事所請。明降 懿旨。將來大統(tǒng)。仍歸 穆宗之嗣子。意則無以易矣。詞則未盡善也。緣前奉 懿旨。謂生有皇子即承繼 穆宗為嗣。今若參以該主事之說。是一生而已定為后之義。即一生而已定大寶之傳。合并為一。將類建儲。我朝 列圣。以立儲為大戒?! 「咦诰沤稻]音。萬分剴切。今若建之。有違家法。所謂未及慮者一也。前代儲貳。讒構奪嫡。流獘已多。今被以紹統(tǒng)之高名。重以承繼之形。較之尋常主器。尤易生嫌。所謂未及慮者二也。
然此尚非其獘之最甚者也?! √煳皇谑堋:喸凇 〉坌?。所以慎重付托。為 宗社計也。帝堯多男。非止一索。 圣意所屬。知在何人。此時早定。豈不太驟。所謂未及慮者三也。今者承 命集議。伏讀此次 懿旨即是此意四字。言簡意賅。至堅至確。天下萬世。誰敢不遵。無可移易者。獨是 圣意宜遵。家法亦宜守。今日之事。約有二說。淺之為 穆宗計者。則但如諸臣之議。并請一渾涵 懿旨。略謂屢次 懿旨。俱已賅括?! 』噬闲⒂研猿?。必能處置盡善。似乎無所妨矣。然而生即承繼。即是此意一語。字字當遵。托諸文辭。則可避建儲之名。見諸實事。則儼成一建儲之局。他日誕皇子?!∶欣^。廷臣中為公為私不可知。皆必將援 祖訓以爭之。則承繼之事中止。此日以恐類建儲而承統(tǒng)之說不能定。異日又以恐類建儲而承繼之 旨不能宣。是令 皇上轉多難處矣。然則深之為 穆宗計。而即為 宗社計。惟有因承統(tǒng)者以為承嗣一法?;首颖姸?。不必遽指定何人承繼。將來纘承大統(tǒng)者。即承繼 穆宗為嗣。此則本乎 圣意。合乎家法。而 皇上處此。亦不至于礙難。伏請 兩宮圣裁。即以此意明降 懿旨?! 』噬嫌H政之初。循覽 慈訓。感惻 天懷。自必仰體 圣意。再頒 諭旨。祗告 郊 廟。宣示萬方。則固已昭于天壤。堅于金石矣。如此約有五利。守 彝訓。一也。待 宸斷。二也。無嫌疑。三也。無更變。四。也。精擇賢。五也。至于精擇賢。則其利宏矣。在 兩宮慈愛之念。惟期于繼嗣繼統(tǒng)。久遠遵行。豈必亟亟焉指定一承繼之人而后慰。即 穆宗在天之靈。當亦愿后嗣圣德。永綏洪祚。又豈必斤斤焉早標一嗣子之目而后安。此固為我 國家億萬年之至計。即使專為 穆宗嗣子策之。似亦無善于此者矣?;蛑^禮制精深。動關名義。由此以承統(tǒng)為承嗣之說。安保日后無泥古聚訟者。則臣請得條舉其說而豫辨之。一曰。禮為人后者為之子。三代人君。繼先君之統(tǒng)者。即為先君之后。雖無父子之名。而用父子之禮。 皇上承 穆宗之統(tǒng)矣。何以又別立后。不知父子之說。漢唐來久已不行。且 皇上承繼 文宗顯皇帝為子。已有明文?! ∥淖谟凶?。則 穆宗無子矣。豈有 御宇十三年。功德溥四海之 先帝。而不為立后者。其不足辨一也。一曰。禮嫡子不得后大宗。不知此為臣庶言之。非為 天家言之也。古來擇取親屬入承大統(tǒng)。則本宗不敢私其嫡子。尊尊也。若嗣君為先君立嗣。則嗣君亦不得私其嫡子。蓋嗣君與先君。當日固有君臣之分者也。亦尊尊也。然入承大統(tǒng)者。既承 累朝之大宗。則本支應自為繼別之宗。并不得以小宗論。于禮于法。當立別嗣者也。嗣君既為大宗。則雖以子為先君后。于禮于法。不能別立嗣者也。然則就今日事勢論之。將來皇子雖為 穆宗之嗣子。仍無妨為 皇上之嫡子。尊尊亦親親也?! 』食闪?。對承繼之文。則曰本生父母。他日稱謂區(qū)別。 圣心自有權衡?! 蓪m以圣而行權?! 』噬弦允ザ贫Y。一舉而忠孝慈友之人倫備焉。尊尊親親之禮意賅焉。義協(xié)而禮起。何為不可。其不足辨二也。
一曰。春秋傳云君子大居正。故兄弟叔侄。輾轉授受。每難貼然。不知從父從子。乃生釁隙。若 皇上承統(tǒng) 先朝。但存名義。豈判親疏。其不足辨三也。凡此皆經(jīng)之精言。而實不切于今日之情事。設有迂儒引之以撓夫國是。佞夫藉之以支其莠言?! 〈笾锹斆?。豈能惑哉。今者往事已矣?! 』萘暧篱s?! 〉邸 『笸瑲w。既無委裘遺腹之男。復鮮慰情勝無之女。傷心千古。夫復何言。承嗣承統(tǒng)之說。不過于禮制典冊之中。存此數(shù)字空文。俾 穆宗在天之靈爽。雖遠而不遠。幾忘而不忘。庶可稍慰 兩宮鬻閔之恩。且伸 皇上友于之愛。夫吳可讀區(qū)區(qū)一貶謫小臣耳。尚且昌言以發(fā)其端。致命以期其許。何況子道弟道兼盡之 圣主哉。昔漢景帝欲悅竇太后之意。至有千秋萬歲后傳梁王之語。梁王非有應嗣之分者也。宋高宗以太宗之后。乃閔太祖子孫零落。而以太祖七世孫孝宗為嗣。孝宗非有承統(tǒng)之約者也?! 』噬鲜ッ鳌_h在二君之上。竊謂今日者。惟在責成 毓慶宮侍學諸臣。盡心輔導。培養(yǎng) 天性。開陳至道?! 』噬闲⒌苤?。油然而自生。尊尊親親之等。秩然而不紊。任賢去佞。內(nèi)修外攘。則所以仰體 兩宮。上慰 穆宗者。固不僅在繼嗣承統(tǒng)一端而已也。即以此一端而論。其沃心正本之方。亦在彼而不在此。伏維 皇太后與 皇上名分已定。恩誼日篤?! 』侍笠暋 』噬纤首印o論承繼 穆宗與否。同為己孫?! 』噬弦曀首印o論承嗣 穆宗與否。同為己子。君臣一德。共濟艱難。此 宗社之福。而臣民之愿也。臣恭繹 懿旨中即是此意妥議具奏二語文義。是者。是其將來大統(tǒng)宜歸嗣子之意。議者。議夫繼嗣繼統(tǒng)并行不悖之方。臣工應命陳言。豈敢以依違兩可之游詞。貽 廟堂他日之籌慮。是以謹竭愚悃。專折具陳。無任悚惕屏營之至。
另議預定大統(tǒng)疏
寶廷
竊閏三月十七日。吏部代奏故主事吳可讀遺折。請 皇太后明降懿旨。預定將來大統(tǒng)之歸。奉 懿旨。此次吳可讀所奏前降旨時即是此意王大臣大學士六部九卿翰詹科道將吳可讀原折會同妥議具奏等因欽此。仰見 皇太后慎重統(tǒng)緒。博采言至意。臣竊以為大統(tǒng)之歸。固已早定。本無異議。無須再降 懿旨詔命。 皇上惟當引伸前旨。以喻天下臣民。恭繹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 懿旨之意。蓋言 穆宗毅皇帝未有儲貳。無可承繼。將來即以 皇上所生之皇子。承繼 穆宗毅皇帝為嗣。非言生皇子實時承繼也。言緒而統(tǒng)賅焉矣。引伸之。蓋言將來即以 皇上傳統(tǒng)之皇子。承繼 穆宗毅皇帝為嗣也。因 皇上甫承大統(tǒng)。故渾涵其詞。含意未伸。留待 皇上親政日自下明詔。此 皇太后不忍歧視之慈心。欲以孝悌仁讓之休歸之 皇上也。而惜乎天下臣民不能盡喻也。廣安不能喻。故生爭于前。吳可讀不能喻。故死爭于后。即可讀遺折意亦如此。而詞意未克詳明??勺x不自云。臨命之身神智瞀亂乎。不然。我 朝夙不建儲??勺x豈未之知邪。臣竊痛可讀死殉之忠。而又惜其遺折之言不盡意也??勺x未喻 懿旨言外之意。而其遺折未達之意?! 』侍笤玷b及之。故曰前降旨時。即是此意也。且 皇太后之意。亦即 皇上之意也。就令無當日 懿旨。 皇上親政日。必首降將來傳統(tǒng)之皇子承繼 穆宗毅皇帝為嗣之諭。況明有 懿旨在前乎?! 』噬咸焐ト恕H氤写蠼y(tǒng)。豈忍負 皇太后撫育深恩?! ∧伦谝慊实鄹锻兄?。而自私神器哉。遺折以忠佞不齊異同不一為慮。此固可讀之忠心。而實過慮者也。宋太宗背杜太后。明景帝廢太子見深。雖因臣下妄進邪說。究由二君有私天下之心。故諂佞之言。得乘之而入。伏讀 高宗純皇帝御批通鑒輯覽。謂太宗傳子私念。不待趙普贊成。而早定于胸中。見深之立。旨由太后。至于廢黜之際。則不復請命東朝。是蔑視其母?! ∈ブ巧钸h。燭見隱微。推而論之。明世宗之于興獻。忘所后而重本生。任私恩而棄大義。亦不得專咎張桂諸臣也。我 朝 圣圣相承。迥邁前代。縱有趙普黃之輩。 皇上仰遵 祖宗彝訓。遠鑒宋明。不惟其言不能入。且必重加之罪。況 兩宮懿旨。懸之于上。孤臣遺疏。存之于下。傳之九州島。載之國史。 皇上若竟信佞臣諂媚之語。違背 慈訓。棄置忠言。何以示天下后世。背義自私之事。鄉(xiāng)黨自好者不為。而謂 圣人為之乎。此固可讀之忠心。而實過慮也。此次廷臣議上?! 』侍蠼抵紩r。但請將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 懿旨之意。詳為引伸。俾天下臣民。永無疑義。我 皇上孝悌仁讓。必能以 皇太后之心為心。無須諄諄申命。并請將前后 懿旨。與廣安吳可讀及此次與議諸臣奏議。存之 毓慶宮。俟 皇上親政日。由 毓慶宮諸臣。會同軍機大臣恭呈 御覽。自必明降 朱諭。宣示中外。將來傳統(tǒng)之皇子。承繼 穆宗毅皇帝為嗣。俾天下后世。
咸知我 朝家法。遠越宋明?! 』侍笾链取! 』噬现列⒅零┲寥手磷尅G乙砸姟 ∧伦谝慊实壑潦ブ撩?。付托得人也。豈不懿歟。如是則綱紀正。名分定。天理順。人情安。倫常骨肉。無嫌無疑。又何至違我 朝家法。蹈前代覆轍。遺憾于母子兄弟君臣之間哉。本月初一日。恭赴內(nèi)閣會議。因意見微有不合。事關重大。未敢遷就。謹另折具陳。以備采擇。再王大臣等所議。亦非不得體。惜未盡妥。前降 懿旨。因詞意渾涵。致有吳可讀之請。此事不議則已。既下廷議。豈可仍復渾涵其詞。廷議謂將來 穆宗毅皇帝繼統(tǒng)之義。已早賅于 皇太后前降 懿旨之中。將來神器所歸。 皇上自能斟酌盡善。固也。然 懿旨意深詞簡。意存言外。茍泥于其詞。難免害意。不及此時引伸明晰。異日 皇上生有皇子。將即承繼 穆宗為嗣乎。抑不即承繼乎。不即承繼。則似違 懿旨。若即承繼。又嫌近建儲。就令僅言繼嗣。不標繼統(tǒng)之名。而天下臣民。亦隱然以儲貳視之。是不建之建也。而此皇子賢也。固 宗社之福。如其不賢。將來仍傳統(tǒng)乎。抑舍而別傳乎。別傳之皇子。仍繼 穆宗。是亦不廢立之廢立也。豈太平盛事乎。至此時即欲 皇上斟酌盡善。不亦難乎。廷議之意。或以 皇上親政。皇子應尚未生。不難豫酌一盡善之規(guī)。然國君十五而生子。設皇子誕育。如在撤簾之前。又何以處之乎。與其留此兩難之局。以待 皇上。何如及今斟酌盡善乎。且 皇太后懿旨。非 皇上所當擅改。此時不引伸明晰。將來 皇上雖能斟酌盡善。敢自為變通乎。竊謂諸臣既奉 命會議。當將前降 懿旨之意。引伸明晰。預定擬一盡善之規(guī)。以備異日 皇上御覽。即以釋今日天下臣民之疑。若乃渾涵其詞。何取此盈廷一議乎。此未妥者一也。廷議又謂繼統(tǒng)與建儲。文義似殊而事體則一。似也。然 列圣垂訓。原言嗣統(tǒng)之常。今則事屬創(chuàng)局。可讀意在存 穆宗之統(tǒng)。與無故擅請建儲者有閑。文義之殊。不待言矣。乃廷議不分別詞意。漫謂于我 朝家法未能深知。則日前 懿旨即是此意之謂何。天下聞之。不更滋疑。四海九州島。莫不觀聽。立言似未盡得體。此未妥者又一也。臣非有心立異。因廷議實有未能詳明允協(xié)者。不顧煩瀆。附片陳。
遵議 升祔典禮疏光緒三年
李鴻章
竊臣承準軍機大臣字寄。六月十四日。欽奉 慈安端??祽c昭和莊敬皇太后 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皇太后懿旨。本日據(jù)禮親王世鐸等奏遵議穆宗毅皇帝孝哲毅皇后神牌升祔位次一折又據(jù)醇親王奕詹事府少詹事文治鴻臚寺卿徐樹銘內(nèi)閣侍讀學士鍾佩賢鴻臚寺少卿文碩國子監(jiān)司業(yè)寶廷另行陳奏各折片已明降諭旨令惇親王奕恭親王奕欣醇親王奕御前大臣軍機大臣大學士侍郎翁同龢夏同善禮部太常寺將王大臣等所奏各折片詳細閱看再行妥議具奏矣 廟制關系巨典必須考核精詳方足以昭慎重著再派李鴻章悉心妥議具奏禮親王世鐸等折一件醇親王奕等折片九件并侍郎袁保恒等說帖五件均著抄給閱看將此諭令知之。仰見 皇太后慎重巨典聿求厥中之至意。臣查禮親王等議增龕座。志在斟酌時宜。諸臣請改廟制。志在考求古禮。要皆出于尊崇 祖宗之忱。未易折衷定論。以臣所聞。禮文殘闕。古制難詳。七廟五廟之文。漢世已無定說。都宮別殿。與同堂異室。昔人亦互有是非。即朱子宗廟圖議。馬端臨邱浚等皆病其過拘。臣考周官匠人營圖。世室明堂。皆止五世。鄭注五室并在一堂。據(jù)此。則朱子所圖世室親廟。以次而南。似亦未必盡合古制。至于特建寢殿。增修方殿等說。更為古制所無。禮親王等奏稱侍講張佩綸請建世室。事涉更張。應毋庸議等因?! ∽趶R事重。未便輕議改作。該親王等所奏。不為無見。我 朝 廟制定于 國初。 祖宗神靈。協(xié)會一室。已二百余年。一旦遷改。神明必有不安?! √珡R重垣。周二百九十一丈。 殿陛庭墀。各有定式。皆一成而不可變。今欲就增數(shù)室。位置必難得宜。又 升祔吉期。禮不宜誤。戴記所稱不忍一日未有所歸者也。準古酌今。改廟實有難行。禮緣人情??梢粤x起。因時立制。自以仿照 奉先殿成案增修龕座為宜。議者或以簡略為嫌。臣考古禮祔廟迭遷。亦止改涂易檐。并不大更舊廟。今之龕座。略如晉宋以來之坎室。晉太常華垣建議。廟室以容主為限。無拘常數(shù)。厥后王導溫嶠等往復商搉。議增坎室。宋增八室。蔡襄為圖。此皆達禮君子度時之宜。以成一代之典。彼豈未聞世室親廟之說。亦謂禮樂不相沿襲。事異殷周。禮從而變也。今之增龕。實其比例?;蛴种^ 奉先殿乃古原廟之制。與太廟事體不同。
查會典所載。雍正十一年奏準 奉先殿神牌供奉。與 太廟理應畫一。是 太廟如 奉先殿制。久有成憲可循。不得謂 奉先殿可以增龕。獨不可仿行于 太廟也。仰維 列圣家法。皆躬行節(jié)儉。以先天下。今日援案增龕之議。事屬權宜。意從儉樸。未必不當于 列圣降鑒之心。廷議既已允諧。似應無煩疑慮。至祧遷之禮。雖古之常制。而藏主之室。則禮無明文。鄭康成禮經(jīng)大師。其言周制祧主藏于太廟。及文武世室。是已祧之主。與不遷之祖。同處一廟。故廟亦名祧。晉代之制。藏于西儲夾室。當時已疑其非禮。后世竟沿為故事。儒家每謂祧于夾室為古制。殆臆度之辭。廟既與古不同。祧亦未宜輕議。惟 太廟規(guī)制有定?!医y(tǒng)緒無窮。醇親王議請 明降諭旨。曉示天下。自今以往。親盡則祧。并請以后 殿東西二稍間。永藏祧主。此則導 皇上以太讓。酌廟制以從宜。禮貴因時。讓為美德。非天子不議禮。應否 允行。自應一秉 圣裁。非臣下所敢妄擬矣。
答吳摯甫論祔祧書
方宗誠
承示大箸祔祧議。此非愚賤所敢與聞也。唯就文論之。尊意主增龕之議。極合時措從宜之道。而文中立言。則似尚有未盡當者。蓋上古清廟一宮。乃圣王制度未備之時也。至虞夏商周。以貴賤為等差。以親疏為隆殺。刱五廟七廟之制。與禘祫祔祧之禮。則于尊祖隆親。天理人情。洵為仁至而義盡。始祖不祧。自二世以下至七世親盡則祧。子孫隆于所生。仁也。服制父重于祖。祖重于曾高。五世以上無服。則升新主于七廟之中。而以親盡之祖。祧于太祖廟之夾室。義也。且以祧主入太廟夾室。是以子孫祔于祖父之廟。非棄之也。亦仁至而義盡也。又七廟之制。各自為廟。雖祧七世以前之祖入太廟夾室。而太祖之于祧主。仍是世世相承。即七廟未祧之主。亦是世世相承。不形其為缺少。不見其為間斷。于尊親敬祖之道。無一不盡。若東漢以后。同堂異室之制。近于簡質。雖若舍七廟之繁華。遵一宮之遠旨。如晉臣所云。然實不如三代文質得中禮義咸備也。何者。七廟之制。各自為廟。太廟居中。廟以左右分昭穆。則尊卑有倫。男女有別。禘祫時享之祭。以及新主入廟。遠祖遷祧。則又疏數(shù)有序。親疏有倫。天子之尊豈得同于士庶。雖極尊崇之度。不得以為繁華。若同堂合室。于禮多所未盡。何得以為周室七廟。不如魏晉一宮之為善乎。立言似當未也。惟后世廟制。既不同三代。則祧禮自不必泥古。今者 穆宗毅皇帝升祔大典。因議者以太廟神龕。已滿九世。或欲別立 穆宗之廟。則是不以 穆宗入太廟也。萬無可行之理?;蛘垊k立世室。祧 太宗文皇帝入世室。則必如三代七廟九廟之制。然后可行。今同堂合室。而忽祧一代則是間去一代也。將來龕滿。又將何祧。祧 世宗乎。不似中間少一代 先帝乎。且古者七廟九廟分享。雖祧一代于太祖夾室。仍從太祖之祀。臣子之心。無不安者。今同堂合室之制已久。春秋時享。久合食于太廟之中。忽然祧去一代于世室。恐非神靈之所安也。神靈不安。而臣子之心可安乎。況三代之制。刱自祖宗。殷制刱于成湯。周制刱于周公。成文武之德以制斯禮。七代親盡。后王遵始祖之制。以祧親盡之祖。非子孫之意也。亦非臣子之議也。成康昭穆在日。早知有七世以后親盡則祧之禮。于神靈無所不安。況成康昭穆。于后世為祖宗。于文武則子孫也。子孫從先祖之制。禮無不順也。今則同堂合室已久?! ≌禄实邸 ∪驶实鄄⑽粗朴徐龆Y。而二百余年以后之子孫臣子。忽議祧 文皇帝入世室。則是子孫臣子。援古制以裁制 祖宗之祭祀。于禮不順。于心何安。 文皇帝生前不知有此制。 章皇帝 仁皇帝生前亦不知有此制。而忽于八世之后。去 文皇帝。豈得謂非僭妄乎。今閣下主增龕之議。意思深遠。極為至當。但文中止宜就事論事。言今制不同于古。不可泥古而不宜于今。不當尊魏晉之制。以為勝于三代。君子立言。似不可不慎也。惟閣下察之。
預杜妄論疏光緒元年 醇親王
奏為披瀝愚見。預杜僉壬妄論。恭折具奏。仰祈 慈鑒事。臣嘗見歷代繼承大統(tǒng)之君。推崇本生父母者。備載史書。其中有適得至當者焉。宋孝宗之不改子稱秀王之封是也。有大亂之道焉。宋英宗之濮議。明世宗之議禮是也。張璁桂萼之儔。無足論矣。忠如韓琦。乃與司馬光議論抵啎其故何歟。蓋非常之事出。立論者勢必紛沓擾攘。雖乃心王室。不無其人。而以此為梯榮之具。迫其主以不得不視為莊論者。正復不少。恭維 皇清受 天之命。 列圣相承。十朝一脈。至隆極盛。曠古罕覯。詎 穆宗毅皇帝春秋正盛。遽棄臣民。 皇太后以 宗廟社稷為重。特命 皇帝入承大統(tǒng)。復推恩及臣。以親王世襲罔替。渥叨異數(shù)。感懼難名。原不須更生過慮。惟思此時 垂簾聽政。簡用賢良。廷議既屬執(zhí)中。邪說自必潛匿。儻將來親政后?;蛴胁菝┬逻M之徒。趨六年拜相快捷方式。以危言故事聳動 宸聰。不幸稍一夷猶。則 朝廷徒滋多事矣。合無仰懇 皇太后將臣此折。留之宮中。俟 皇帝親政時。宣示廷臣世賞之由。及臣寅畏本意。千秋萬載。勿再更張。如有以治平嘉靖等朝之說進者。務目之為奸邪小人。立加屏斥。果蒙 慈命嚴切。 皇帝敢不欽遵。是不但微臣名節(jié)得以保全。而關乎君子小人消長之機者。實為至大且要。所有微臣披瀝愚見。預杜僉壬妄論緣由。謹恭折具奏。伏乞 皇太后圣明洞鑒。
光緒十五年二月初四日欽奉
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皇太后懿旨本日據(jù)吳大澄奏請飭尊崇醇親王典禮一折 文宗顯皇帝寅承大統(tǒng)醇親王奕謙卑謹慎翼翼小心十余年來深宮派辦事宜靡不殫竭心力恪恭盡職每遇優(yōu)加異數(shù)皆再四涕泣懇辭前賞杏黃轎至今不敢乘坐其秉心忠赤嚴畏殊常非徒深宮知之最深實天下臣民所共諒自光緒元年正月初八日醇親王即有預杜妄論一奏內(nèi)稱歷代繼統(tǒng)之君推崇本生父母者以宋孝宗不改子稱秀王之封為至當慮皇帝親政后僉壬幸進援引治平嘉靖之說肆其奸邪豫具封章請俟親政時宣示天下俾千秋萬載勿再更張其披瀝之誠自古純臣居心何以過此深宮不能不嘉許感嘆勉從所請者也茲當歸政伊始吳大澄果有此奏若不將醇親王原奏及時宣示則后此邪說競進妄希議禮梯榮其患何堪設想用特明白曉諭并將醇親王原奏發(fā)抄俾中外臣民咸知我朝隆軌超越古今即賢王心事亦從此可以共白嗣后闞名希寵之徒更何所容其覬覦乎將此通諭中外知之欽此
遵議 醇親王飾終典禮疏王大臣
光緒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內(nèi)閣奉 上諭。朕欽奉 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皇太后懿旨自古帝王以孝治天下必推本于所生而禮有經(jīng)權尤必折衷至當方足以昭示來茲恭讀 高宗純皇帝御制濮議辨援引禮經(jīng)殊為定論稱所生曰皇帝本生父歿則稱本生考立廟于其邸第為不祧之廟祀以天子之禮合乎父為士子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之義則尊親之誼交盡而于公義私恩兩無遺憾 圣訓煌煌昭垂萬世洵協(xié)于天理人情之至皇帝入嗣 文宗顯皇帝誕承大統(tǒng)光緒元年正月醇親王奕密陳豫杜妄論一疏內(nèi)稱歷代繼統(tǒng)之君推崇本生父母者以宋孝宗不改子偁秀王之封為至當將來如有以治平嘉靖之說進者務目之為奸邪小人力加屏斥等語持論正大光明敬征 高宗純皇帝御論正相合其志慮之忠誠防維之深切方之古純臣何以加茲上年二月初二日因吳大澄之奏特降懿旨將王之密疏宣示中外俾天下臣民咸知我朝隆軌超軼前代而醇親王寅畏之本心從此昭然若揭詎意天不假年遽爾溘逝痛惜之極悲感彌深醇親王著定稱號曰皇帝本生考所有一切飾終典禮自宜懔遵 祖訓詳定彝章用遂皇帝恩義交盡之忱兼表賢王終始不渝之志著派御前大臣軍機大臣翁同龢孫家鼐會同禮部妥議以聞欽此。欽遵鈔出前來。臣等伏查禮經(jīng)齊衰杖期章。為人后者為其父母服。又通禮內(nèi)載齊衰不杖期。為人后者為本生父母。是為本生父母。應服齊衰期也。今 醇親王薨逝。恭奉 懿旨。命臣等將一切飾終葬祭典禮。會同妥議。臣等公同商搉。謹遵 懿旨醇親王著定稱號曰皇帝本生考之義。擬請 皇上持服期年。服制既定。一切典禮。擬即準此次第詳定。臣等悉心參酌。謹將飾終各典禮。分別條款。開單進呈。伏候 皇上恭請 懿旨遵行。此外未盡事宜。仍由臣等隨時酌擬。奏明請 旨。所有臣等遵議緣由。是否有當。伏乞 圣鑒。
二十三日奉
上諭朕欽奉 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皇太后懿旨本日御前大臣軍機大臣翁同龢孫家鼐會同禮部奏遵議醇親王飾終典禮分別條款請旨遵行一折皇帝服制即著定為持服期年御縞素十一日輟朝十一日期年內(nèi)除請安暨聽政召見外御便殿時仍用素服 壇 廟大祀皇帝親詣行禮中祀均遣官恭代元旦詣 堂子行禮仍御禮服詣慈寍宮行禮御禮服作樂其太和殿朝賀御禮服升殿不宣表樂設而不作蒙古朝正來京王公例賜筵宴照舊舉行宗親廷臣筵宴均著停止其祭文碑文均書皇帝名嗣后臣工奏疏凡遇醇親王字樣均用雙抬書寫余著照所議行該衙門知道單并發(fā)欽此
同日奉
上諭朕欽奉 皇太后懿旨皇帝本生考醇親王薨逝業(yè)經(jīng)降旨加恩用昭隆禮因念飾終之典首重易名醇親王親賢重望中外交孚茂績宏猷增光史冊允宜特加謚號昭示來茲醇親王著賜謚曰賢以彰勛德而垂久遠欽此
國恤私議
楊象濟
咸豐辛酉。象濟避寇。流寓湖北。七月二十七日?! 〈笮谢实圪e天。邸報先傳。臣民哀慟。其時 法駕西幸熱河。官禮猶在京師。一應典禮。例由諸臣具議奏。行在所距京師數(shù)百里。往返需時日。是時畿輔山東。尚未肅清。汴皖之間。道途亦梗。故事 詔書當按驛行日九十里。以此閱兩月 綸音未至。九月朔日。先得禮部行文。遵舊典云。 詔書到日。該省官吏素服跪迎。舉哀二十七日。蓄發(fā)百日釋服。其余軍民人等。以 宮中大事之日為始。百日不薙頭作樂婚嫁。軍營在事文武官員。聞 詔至成服哭迎。三日釋服。于是官吏皆先素服。俟 詔至舉哀成禮?;騿栂鬂?。今道路梗滯。設 詔書至在百日之外。當何如。曰。于部文到后。素服不薙頭。如至百日。則先薙頭。仍素服以俟 哀詔。詔至則舉哀出迎。如軍營之例。三日而釋服。不獨此也。邊徼荒外。凡在三年之內(nèi)。皆可緣此以為斷。曰。此于古有征乎。曰。有之。然則何以不著于律令。曰。律但言其常耳。禮未葬不釋服。凡在三年之內(nèi)。固可執(zhí)以此斷也。軍營之內(nèi)。三日釋服。則本古墨衰之義。軍中故無喪禮也。情有伸而無屈。即在二十七月之后。猶可用之。故禮有追服。而今律職官丁憂。亦有以聞訃之日為始之文。而禮不達于天子者。以家國事異。王者之禮。不能下同乎庶人。越綍行事。在卿大夫家猶然。誠以典禮不能曠。故天子絕期。惟施于后。而臣子不能引以為例也。至言喪畢聞 詔。而猶成服舉哀。事固不至此。但極言其變耳。古者師敗兇荒。皆素服而哭。而改葬亦服緦。則變服不皆因喪也明矣。由是言之。雖律文止言 詔至舉哀。不及部文。蓋 詔書重于部文。不應部文至而 詔書不至也。部文亦奉 詔旨。部文到日。逆知 詔書之不能即至。何獨不可舉哀。但按令格。祗應跪迎 詔書。不當跪迎部文。其當舉哀則一也。于部文到日。先行成服舉哀。恭候 詔書之至。率屬跪迎。如尚在百日之內(nèi)。仍可遵行二十七日之典。明臣方孝孺所云凡事為古禮所無。而今人加隆者。吾從其厚。亦為得其實焉。夫未可與權。不足以為禮。曾子問所載變禮。論者以為得圣人時中之妙。亡于禮者之禮。正所以為禮之至也。
書宋志真宗永定陵事后
俞正燮
宋真宗陵。禮志云。山陵按行使藍繼宗言。據(jù)司天監(jiān)定永安縣東北六里曰臥龍岡??俺渖搅?。詔雷允恭覆按以聞。皇堂之制。深八十一尺。方百四十尺。制陵。名曰永定。自干興元年四月十六始事。至十月十三掩皇堂。中有變革。志多遺漏。仁宗紀云。干興元年二月己未。真宗崩。庚申。命丁謂為山陵使。六月己酉。命王曾按視山陵皇堂。庚申。雷允恭坐擅移皇堂伏誅。丁謂罷。甲子。改命馮拯為山陵使。七月丁卯。貶丁謂九月己卯。命以天書從葬。十月己酉。葬永定陵。丁謂。傳云。為山陵使。雷允恭邢中和擅易皇堂地。既而咸請復用舊地。王曾復視。遂誅允恭。乃降謂。雷允恭傳云。為山陵都監(jiān)。馳至陵下。邢中和言。今山陵上百步。法宜子孫。類秦王墳??窒掠惺c水。允恭曰。上無他子。若如秦王墳。何不可。中和曰。山陵事重。踏行覆按。動經(jīng)日月??植患捌咴轮凇T使г?。第移就上穴。我走馬入見太后言之。既而上穴果有石。石盡水出。允恭賜死。王曾傳。不言覆按事。馮拯傳。言為山陵使。不言復定何處。蓋仍用臥龍岡下穴。然亦有水。又不宜子孫。故仁宗深仁厚澤在位長久而無子。又孝宗攢宮。禮志云。于永思陵下宮之西。修奉攢宮。上陵名曰永阜。朱子傳云。趙彥逾按視。言會稽土肉淺薄。下有水石。孫逢吉覆按。請別求吉兆。有旨集議。疏言當博訪名山。不宜偏信臺史。委之水泉沙礫之中。檢朱子文集。言趙彥逾稱舊定神穴。開深五尺。下有水石。臺史荊大聲稱。宋制趙姓。納音宜丙山壬向。新定東頭之穴。比先定神穴。高一尺一寸五分。開深九尺。即無水石。穴鑿已多。地氣發(fā)泄。近年地理之學。江西福建尤盛。請下帥臣監(jiān)司搜訪令相視。然紹熙五年十月初九日得旨集議。十一月乙卯即行攢事。在寍宗時。寍宗亦無子。明孝宗陵。亦實有地水。九朝野記云。初建泰陵。都下盛傳其地有水。吏部主事楊子器言之。時督工太監(jiān)李興持之。遂下楊錦衣獄。有起復知縣邱泰上言。萬一梓宮葬后。欲開則泄氣。今視水有無。其疑可釋。乃遣太監(jiān)蕭敬押楊往視?;刈酂o水。眾謂楊必死。太皇太后曰。無水則已。何必罪之。無用閑談云。泰陵金井內(nèi)。有水孔如巨杯。水仰噴不止。楊名父見之。疏請易地。工部尚書李鐩謂楊多言害成功。令人塞其孔。以楊誣謗。奏命錦衣官校押楊往驗。無之。楊有詩云。議已公須首實。眾言不發(fā)但心知。其后王衡亦有詩云。千泰陵抔土濕。登臺北望一沾裳。其事史紀志不言。散見日下舊聞。其后孝宗子武宗亦無子。又嘉靖時。錦衣指揮趙俊視承天顯陵元宮有水。卒不改。以太后祔葬。豈以顯陵發(fā)祥。不礙見水邪。萬歷時。李植江東之言。大峪有石。龐尚鴻言。大峪開時。元宮有水。工臣用火灸干。不使上知。此神宗定陵也。其后荒矣。日下舊聞。又言龔佳允稱思陵壙開地甚濕。其中衣被諸物多黑每黑。按田貴妃以崇禎十七年正月二十三日葬。四月初四開。物已黑每變。其葬骨不安可知。以此見術不可不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