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金剛經(jīng)集注 作者:(明)朱棣 主編


  爾時須菩提。聞?wù)f是經(jīng)。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jīng)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jīng)。

  【陳雄曰】深解義趣者。須菩提心悟真空無相義趣也。涕淚悲泣者。傷我值遇之晚。不獲早覺悟也。

  【顏丙曰】深解者。大徹大悟也。

  【李文會曰】須菩提聞?wù)f是經(jīng)。了悟人法二空。即得中道之理。嘆其希有。感極涕零也。

  【傅大士頌曰】聞經(jīng)深解義。心中喜且悲。昔除煩惱障。今能離所知。遍計于先了。圓成證此時。宿乘無礙慧。方便勸人持。

  【李文會曰】未嘗得聞?wù)?。昔得慧眼。于有見空。今聞是?jīng)。于空亦遣。是了中道。將欲起教以示未來也。

  【川禪師云】好笑當(dāng)面諱了。頌曰。自小來來慣遠(yuǎn)方。幾回衡岳渡瀟湘。一朝踏著家鄉(xiāng)路。始覺途中日月長。

  世尊。若復(fù)有人。得聞是經(jīng)。信心清凈。即生實相。當(dāng)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李文會曰】信心清凈者。信本來心。無法可得。不起妄念。心??占?。湛然清凈。

  【傅大士云】未有無心境。曾無無境心。境亡心自滅。心滅境無侵。經(jīng)中稱實相。語妙理能深。證知唯有佛。小圣詎能任。

  【陳雄曰】性中具如來法身。夫是之謂生實相。圓覺經(jīng)曰。一切實相。性清凈故。悟理而至于證實相。吾如夫成就法身功德。莫能出乎其右者。謂之第一希有。信乎經(jīng)以福兼德言者屢矣。而此獨言功德不及福者。是功成果滿之時。則其福為不足道。所以壇經(jīng)有功德在法身中。非在于福之句。

  【顏丙曰】即生實相者。即是悟自性也。

  【李文會曰】即生實相者?;砣涣宋蛉f法。由此凈心建立。是名實相。成就第一希有功德者。迷即佛是眾生。悟即眾生是佛。佛佛道齊。無法等比。

  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顏丙曰】佛云實相無相。所謂是實相者。即是非相。如太虛空。無一形相。若悟?qū)嵪?。不可?zhí)著實相。當(dāng)如大士云。彼岸更求離。但說假名。實相本無可得。

  【李文會曰】即是非相者。實相無相。故言為非。不是無實相如龜毛兔角。只說龜無毛。兔無角。不說無龜毛兔角。只說實相無相。不說無實相也。

  【達(dá)摩曰】若解實相。即見非相。若了非相。其色亦然。當(dāng)于色中不生色體。于非相中不礙有也。正猶水中鹽味。色里膠青。決定是有。不見其形。此之謂也。

  【傅大士云】 眾生與壽者。蘊上立虛名。如龜毛不實。似兔角無形。

  【川禪師云】山河大地。甚處得來。頌曰。遠(yuǎn)觀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猶在。人來鳥不驚。頭頭皆顯露。物物體元平。如何言不會。只為太分明。

  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jīng)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

  【王日休曰】信解者。謂信其義而曉解也。受持者。謂能受其義而持守之也。

  【陳雄曰】無狐疑心曰信。曉了意義曰解。欽承不忽曰受。佩服不厭曰持。

  【李文會曰】但止了悟人法二空。心無取舍。常令空寂。是名信解受持。如來慈悲方便?;瘜?dǎo)迷人。迷即佛是眾生。悟即眾生是佛。若能了悟。萬事皆空。以藥對病。以悟?qū)γ浴R陨茖?。以靜對動。以慧對愚。種種修行。只是對治。莫作諸惡。勉力為善。依此修行。縱橫自在。又且何難。

  【傅大士頌曰】空生聞妙理。如蓬植在麻。凡流信此法。同火出蓮花??秩松鷶嘁姟4笫ヮA(yù)開遮。如能離諸相。定入法王家。

  【川禪師曰】若不得后語。前話也難圓。頌曰。難難。難如平地上青天。易易。易似和衣一覺睡。行船盡在把稍人。誰道波濤從地起。

  若當(dāng)來世。后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jīng)。信解受持。是人即為第一希有。

  【李文會曰】若人心??占拧U咳磺鍍?。不著諸相。悟住無所住心。了得無所得法。是為第一希有。

  【川禪師云】行住坐臥。著衣吃飯。更有什么事。頌曰。冰不熱?;鸩缓?。土不濕。水不干。金剛腳踏地。旛竿頭指天。若人信得及。北斗面南看。

  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李文會曰】即是非相者。前言無相。即是滅色以明空義。復(fù)言非相。即是了悟我人眾生壽者四相。本來不生。故名實相。離一切相。即名諸佛者。此謂悟?qū)嵪嗾?。更無等比。當(dāng)知是人不著二邊。不處中道。一切無住。即名為佛。又云離相清凈。解悟三空。契合實相。究竟涅槃。三空之義。初即人空。次即法空。后即空空。三世如來同證此理。故名為佛。

  【傅大士云】空生聞妙理。如蓬植在麻。凡流信此法。同火出蓮花。恐人生斷見。大圣預(yù)開遮。如能離諸相。定入法王家。

  【川禪師云】心不負(fù)人。面無慚色。頌曰。舊竹新生□。新花長舊枝。雨催行客到。風(fēng)送片帆歸。竹蜜不妨流水過。山高豈礙白云飛。(善靜禪師云。竹蜜不妨流水過。山高那阻野云飛。)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

  【李文會曰】如是如是者。佛以須菩提所解空義。善契如來之法意也。

  【陳雄曰】華嚴(yán)經(jīng)云。離諸和合相。是名無上覺。佛以覺言。外覺離一切有相。內(nèi)覺離一切空相。于相而離相。于空而離空。得夫真空無相之妙。所以名其為佛。

  若復(fù)有人。得聞是經(jīng)。不驚不怖不畏。當(dāng)知是人。甚為希有。

  【肇法師曰】得大乘。聞慧解。一往聞經(jīng)。身無懼相。故名不驚。得大乘。思慧解。深信不疑。故名不怖。得大乘。修慧解。順教修行。終不有謗。故名不畏。

  【陳雄曰】不驚則無疑心。不怖則無懼心。不畏則無退心。

  【李文會曰】不驚不怖不畏者。心若空寂。湛然清凈。等于虛空。有何驚怖。甚為希有者。諸上根器。得聞是經(jīng)。諦聽受持。永不退轉(zhuǎn)。當(dāng)知是人。甚為希有。

  【傅大士頌曰】如能發(fā)心者。應(yīng)當(dāng)了二邊。涅槃無有相。菩提離所緣。(子榮曰。如修行初發(fā)心菩薩行。愿求大乘正知見人。悟達(dá)上乘。先了有無二邊之執(zhí)。方證涅槃無相之理。故離所緣之心境也。)無乘及乘者。人法兩俱捐。欲達(dá)真如理。應(yīng)當(dāng)識本源。

  【川禪師云】祗是自家底。頌曰。毛吞巨海水。芥子納須彌。碧漢一輪滿。清光六合輝。踏得故鄉(xiāng)田地穩(wěn)。更無南北與東西。

  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

  【疏鈔云】何以故者。顯因中最勝。明標(biāo)第一波羅蜜者有十種。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jìn)。五禪定。六智慧。七慈。八悲。九方便。十不退。今言第一波羅蜜者。即布施波羅蜜。何故獨言布施為第一。曰。布施者。通攝萬行。直至菩提。尚行法施。因布施資生眾善。言非者??钟心芩?。先拂去假名。行無住相施。故曰是名第一波羅蜜。

  【李文會曰】如來說第一波羅蜜者。若悟非相。即達(dá)彼岸。實無二相。故名第一。非第一波羅蜜者。了悟人法俱空。即無生死可度。亦無彼岸可到。何處更有第一。故云非第一也。是名第一波羅蜜者。悟一切法。即知諸法皆是假名。

  【法華經(jīng)云】但以假名字引導(dǎo)于眾生。于斯了悟。能入見性之門。是名第一波羅蜜也。故知假名。如將黃葉作金。止小兒啼。二乘之人聞?wù)f假名。將謂是實。執(zhí)著修行。欲離生死。不知即無生死可離。

  【傅大士頌曰】波羅稱彼岸。于中十種名。(華嚴(yán)六十六卷。善財童子見寶髻長者言愿為我說諸菩薩道。答言。檀波羅蜜。尸波羅蜜。忍辱波羅蜜。精進(jìn)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方便波羅蜜。愿波羅蜜。力波羅蜜。智波羅蜜。又合論九十六卷云。如是一百一十八大總持門。不出十波羅蜜中行。)高卑緣妄識。次第為迷情。焰里尋求水??罩幸掜懧?。真如何得失。今始號圓成。(子榮曰。真如之理。上至諸佛。下至含生。本自具足。流轉(zhuǎn)六道。亦未曾失??v悟成佛。亦未曾得。今始號圓成者。言下頓覺即佛。)

  【川禪師云】八字打開。兩手分付。頌曰。是名第一波羅蜜。萬別千差從此出。鬼面神頭對面來。此時莫道不相識。

  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

  【疏鈔云】忍辱波羅蜜者。即十波羅蜜中第三是也。

  【王日休曰】佛呼須菩提而謂能忍辱。方不起嗔心以昏亂真性。乃能到諸佛菩薩之彼岸。故云忍辱波羅蜜也。佛雖有時自稱如來。自稱佛。然亦有時稱我。其稱我則特謂我身爾。若稱如來與佛。則謂己與諸佛如來皆然也。盡此一經(jīng)皆如是。此佛謂我與諸佛說忍辱波羅蜜。真性中亦豈有此忍辱哉。故亦非真實。但為虛名而已。故云是名忍辱波羅蜜。

  【李文會曰】忍辱波羅蜜者。若有能忍之心。即是見有身相。不達(dá)我人眾生壽者諸非相也。

  【大易禪師舉火問僧云】會么。僧云不會。師云。起則遍周沙界。滅則了無所得。

  【龐居士問馬祖云】不與萬法為侶者是什么人。祖云?;毓庾哉湛?。待你一口吸盡西江水。然后向你道。

  【圜悟禪師曰】參得此語透者。目前萬法平沉。無始妄想蕩盡。又云大空無外。大象無形。盡世界撮來如粟米粒??偺摽账普浦兄椤?梢宰铝_國與波斯國斗額。直得東勝神洲箭。射西瞿耶尼中垛。所以道髑髏當(dāng)千世界。鼻孔摩出家風(fēng)。若是未出陰界。尚涉見知聞。恁么說話。一似鴨聽雷鳴。隔靴抓癢。直饒脫卻根塵。去卻機境。尚余一線路在。且二途不涉。一句作么生道。還委悉么。佛殿□前石獅子。大洋海內(nèi)鐵昆侖。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者。了悟人法二空。即無忍辱之相。是達(dá)我人眾生壽者非相。故云非忍辱也。

  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于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節(jié)節(jié)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yīng)生嗔恨。須菩提。又念過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肇法師曰】歌利王。即如來因緣中事也。爾時菩薩得無我解。故所以能忍也。

  【六祖曰】歌利王是梵語。此言無道極惡君也。世者。生也。如來因中。五百生修行忍辱波羅蜜。以得四相不生。

  【李文會曰】如我昔為歌利王截割身體者。如來設(shè)教。方便門多。若作教相言之。只是依文設(shè)教。為歌利王割截身體。節(jié)節(jié)支解。曾無一念嗔恨之心。

  【肇法師曰】五蘊身非有。四大本來空。將頭臨白刃。一似斬春風(fēng)。若以諸大宗師言之。即是先說有為權(quán)教。后顯無為實理。若表法言之。歌者。即是慧之別名。利者。刃也。非謂世間之刀。王者。心也。是用慧刀割截?zé)o明煩惱之身體也。應(yīng)生嗔恨者。謂色身與法身即不同也。當(dāng)知割截之時。即不見有身相。亦不見有我人眾生壽者四相。何處更有嗔恨也。

  【華嚴(yán)經(jīng)云】譬如虛空。于十方中求不可得。然非無虛空。菩薩之心。亦復(fù)如是。

  【川禪師云】智不責(zé)愚。頌曰。如刀斷水。似水吹光。明來暗去。那事無妨。歌利王。歌利王。誰知遠(yuǎn)煙浪。別有好商量。

  【李文會曰】忍辱仙人者。如來五百世中。修忍辱波羅蜜行。欲令一切眾生。成就忍辱波羅蜜法。不著諸相。見一切人迷悟賢愚貧富貴賤。平等恭敬。不生輕慢。以至惡罵捶打。皆悉能忍。反生歡喜。不生嗔恨之心。

  【圜悟禪師曰】大凡為善知識。應(yīng)當(dāng)慈悲柔和善順接物。以平等無諍自處。彼以惡聲色來加我。非理相干。訕謗毀辱。但退步自照。于己無嫌。一切勿與較量。亦不嗔恨。只與直下坐斷。如初不聞見。久之魔孽自消耳。若與之較。即惡聲相反。豈有了期。又不表顯自己力量。與常流何以異。切在力行之。自然無思不服。且夫見性之人。聞人毀謗。如飲甘露。心自清涼。不生煩惱。則能成就定慧之力。不被六盜竊家寶。功德法財。遂從此增長也。

  【傅大士頌曰】暴虐唯無道。時稱歌利王。逢君出游獵。仙人橫被傷。(子榮曰。逢君出游獵。仙人橫被傷者。謂如來因地修行。證初地菩薩。修忍辱仙行。在山中宴坐。遇歌利王出游獵。王乃憩息。睡醒不見左右彩女。遂親入山。尋見眾妃宮女。圍繞禮拜仙人。王乃大怒。問曰。云何恣情觀我女色。仙人曰。于諸女色。實無貪著。王曰。云何見色不貪。仙人曰。持戒。王曰。何名持戒。仙人曰。忍辱即是持戒。王乃持刀割仙人身。問曰。還可痛否。仙人曰。實不痛。王即節(jié)節(jié)支解。問曰。還可痛否。仙人曰。實不痛。其時輔相大臣諫曰。彼之大士。逢斯患苦。顏色忻然。無所搖動。奈何大王如斯刑害。王乃止。爾時王者即憍陳如。是時仙人者。即釋迦如來也。)頻經(jīng)五百世。前后極時長。承仙忍辱力。今乃證真常。

  【川禪師云】目前無法。從教柳綠花紅。耳畔無聞。一任鶯啼燕語。頌曰。四大元無我。五蘊悉皆空。廓落虛無理。乾坤萬古同。妙峰嶷嶷常如故。誰管顛號刮地風(fēng)。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yīng)離一切相。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陳雄曰】夫離一切相。即名諸佛。而菩薩受如來無相教法者也。欲成佛道。必發(fā)菩提無上道心。蓋菩提無上道心。即清凈無相心也。菩薩應(yīng)當(dāng)離一切相以發(fā)是心。然后可以成佛。

  【李文會曰】應(yīng)離一切相者。心常空寂。不生起滅。湛然清凈是離一切相也。

  【川禪師云】是。即此用。離此用。(百丈參馬祖。祖見師來。取禪床角頭拂子J起。師云。即此用。離此用。祖掛拂子于舊處。)頌曰。得之于心。應(yīng)之于手。雪月風(fēng)花。天長地久。朝朝雞向五更啼。春來處處山花秀。

  不應(yīng)住色生心。不應(yīng)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yīng)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即為非住。

  【晁太傅曰】自定純修之法。但于一切時中。隨其辦及。止習(xí)無住之住足矣。(又下文曰。金剛經(jīng)云。應(yīng)生無所住心是也。又僧肇五論有云。圣人之心。住無所住。內(nèi)解注云。安住無為。名之為住。住無方所。故名無住。又六祖壇經(jīng)云。我此法門。無住為本。又司馬子微坐忘論翼云。不依一物而心常住。又云出世之法。以無著為本。華嚴(yán)云。一切境界。不生染著凈身口意。住無礙行。滅一切障。世間受生。皆由著我。若離此著。則無生處。涅槃經(jīng)云。凡夫著色。乃至著識。以著識故。則生貪染心。故為色縛。乃至為識之所系縛。以系縛故。則不能免生老病死憂悲大苦。一切煩惱。斴著同。)

  【王日休曰】應(yīng)。當(dāng)也。不應(yīng)住色生心者。謂不當(dāng)住著于凡有形色而生心也。若受廣大居宇。美好器用之類是也。不應(yīng)住聲香味觸法心者。謂不當(dāng)住著于聲音馨香滋味。及所觸而生心也。若愛聲樂謳唱。愛龍?zhí)茨X麝。愛飲食異味。愛嬌嬈婦女。皆是住著于聲香味觸而生心也。不應(yīng)住法生心者。謂佛法本為因眾生根器而設(shè)化。若住著之。則是泥于法而無由見真性。故不當(dāng)住著于此而生心也。應(yīng)生無所住心者。謂凡有住著處。皆不得起心念也。若心有住即為非住者。謂心若有所住著。則其住斴之非也。蓋當(dāng)使一念寂然。如虛空然。則可以見真性矣。此與第十分大略同。然此再言之者。乃詳言之也。亦恐弟子有聽之不審者。亦恐有續(xù)來聽者。所以再言之。凡此經(jīng)中重迭言者。義皆如此。

  【李文會曰】不應(yīng)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者。心住六塵。即著諸相。取舍憎愛。無有休期。應(yīng)生無所住心者。心無所住。隨處解脫。內(nèi)外根塵。悉皆銷殞。若一切無心。即無所住也。

  【趙州云】我見千百億個。盡是覓作佛漢子。于中覓個無心底。難得。

  【僧若訥曰】心本無形。因塵有相。塵滅心滅。真心湛然。

  【察禪師心印頌曰】問君心印作何顏。心印何人敢授傳。歷劫坦然無異色。呼為心印早虛言。須知體似虛空性。意似火爐火里蓮。莫謂無心云是道。無心猶隔一重關(guān)。

  【圜悟禪師云】在家菩薩修出家行。如火中生蓮。蓋名位權(quán)勢意氣。卒難調(diào)伏。而況火宅煩擾煎熬。百端千緒。除非自己直下明悟。本性妙圓。到大寂大定休歇之場。方能放下。廓爾平常。徹證無心。觀一切法。如夢幻泡。空豁豁地。隨時應(yīng)節(jié)。消遣將去。隨自己力量。轉(zhuǎn)化未悟。同入無為無事法性海中。則出來南閻浮提打一遭。必不為折本也。

  【黃檗禪師云】供養(yǎng)十方諸佛。不如供養(yǎng)一個無心道人。何故為無心也。無心者。如如之體。內(nèi)如木石。不動不搖。外如虛空。不塞不礙。是名佛也。又云大恒沙者。佛說是沙。諸佛菩薩。釋梵諸天。步履而過。沙亦不喜。牛羊蟲螘。踐踏而行。沙亦不怒。珍寶馨香。沙亦不貪。糞溺臭穢。沙亦不惡。此即無心之心。離一切相。眾生諸佛。更無差別。但能無心。即便是究竟也。若心有住即為非住者。真如之心。本無所住。若不住諸法相。即與道相應(yīng)也。若住于法。即違正教。既違正教。即為非住也。

  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yīng)住色布施。

  【謝靈運曰】不住色。無財物也。

  【陳雄曰】菩薩心。何心也。無所住之心也。菩薩六根清凈。生無所住心。豈應(yīng)布施以求其諸欲之滿意哉。然眾苦所本。眼根不凈為先。佛故斷之曰。不應(yīng)住色而為之布施也。

  【李文會曰】不應(yīng)住色布施者。菩薩不見有身相可舍。于諸宅舍道路。逢見一切愚癡貧賤之人。毀罵捶打。須索財物。若能隨順其意。令生歡喜。不生阻隔嗔恨之心。即是布施之義。若祗分辨是非。顧惜物寶。阻逆其意。令生嗔恨。即不名布施也。

  【黃檗禪師云】凡夫不肯空心。恐落于空。不知自心本空。愚人除事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菩薩心如虛空。一切俱舍。所作福德。皆不貪著。然舍有三等。內(nèi)外身心一切俱舍。猶如虛空無所貪著。然后隨力應(yīng)物。能所皆忘。是為大舍。若一為行道布德。一邊旋舍。無希望心。是為中舍。若廣修眾善。有所希望。聞法知空。遂乃不著。是為小舍。大舍如火燭在前。更無迷悟。中舍如火燭在傍。或明或暗。小舍如火燭在后。不見坑井也。

  【傅大士頌曰】菩薩懷深智。何時不帶悲。投身憂虎餓。(金光明經(jīng)云。如來因地。為薩埵王子時。一虎生七子。經(jīng)七日無食。將欲死。時王子見。遂舍身以飼此虎也。)割肉恐鷹饑。(殑伽經(jīng)云。如來因地時。在山中修忍辱仙。時梵王帝釋遂化身。一化為鷹。一化為鴿。來試仙人。鷹趨其鴿。鴿投仙人。仙人遂以衣藏其鴿。鷹切就仙人覓其鴿。仙人遂將自身肉割一片以代鴿還鷹。殑其矜切)精勤三大劫。曾無一念疲。如能同此行。皆得作天師。

  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應(yīng)如是布施。

  【六祖曰】菩薩不為求望自身五欲快樂。而行布施。但為內(nèi)破慳心。外利益一切眾生。而行布施。

  【陳雄曰】七寶雖滿大千界等須彌山。亦有時而盡。布施以此。焉得人人而給諸菩薩也。無諸欲之求。無能施之心。亦無所施之物。凡可以利益一切眾生者。無不為已。則含靈抱識。均被其澤。布施之心。但應(yīng)如是。華嚴(yán)經(jīng)云。不為自身求快樂。但為救護(hù)諸眾生。

  【李文會曰】應(yīng)如是布施者。儉于自己。奢于他人。是名利益一切眾生。若人心口相應(yīng)。行解一般。是名利益于自己也。所學(xué)佛法。自然廣大。雖具見聞覺知。萬境不能染著。即是解脫了悟之人。豈無利益。

  【傅大士云】所作依他性。修成功德林。終無趣寂意。惟有濟(jì)群心。行悲悲廣大。用智智能深。利他兼自利。小圣詎能任。

  【川禪師云】有佛處不得住。無佛處急走過。三十年后。莫言不道。頌曰。朝游南岳。暮往天臺。追之不及。忽然自來。獨行獨坐無拘系。得寬懷處且寬懷。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

  【六祖曰】如來說我人等相。畢竟可破壞。非真實體也。一切眾生盡是假名。若離妄心。即無眾生可得。故言即非眾生。

  【陳雄曰】經(jīng)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人皆謂如來無所說。豈說一切虛妄之相哉。殊不知如來有所謂真說。而其所說者。乃真空無相之相。繼之以即是非相者此耳。涅槃經(jīng)云。見佛性者。不名眾生。不見佛性者。是名眾生。如來說一切諸相者。憫之也。茍能悟真空無相之理。則見自性佛。繼之以即非眾生者此耳。

  【顏丙曰】本性虛明。實無可得。豈更有一切諸相。一切眾生之類。

  【李文會曰】謂能秉持律儀。修行善法。而用布施。饒益眾生。不住諸相。諸相本空。故云即是非相。夫眾生者。五陰和合。假名眾生。

  【川禪師云】別有長處。不妨拈出。頌曰。不是眾生不是相。春暖黃鶯啼柳上。說盡山河海月情。依前不會空惆悵。休惆悵。萬里無云天一樣。

  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謝靈運曰】真。不偽。實。無虛。如。必當(dāng)理。不誑。則非妄語。不異。則始終恒一。圣言不謬。故宜修行也。

  【陳雄曰】是語真實。無妄無虛。是語如如。契真如理。非欺誑之語。非怪異之語。所以破眾生狐疑之心故也。

  【顏丙曰】真而非假。謂之真語。實而不虛。謂之實語。如如不動。謂之如語。至于不誑語者。佛不誑惑于人。不異語者。佛語不為怪異。此五語者。欲人生信心。不必生疑心。

  【李文會曰】迷即種種皆妄。故不真不實不如有誑有異也。悟即一切真。一切實。一切如。不誑不異也。又曰真語者。一切含生。皆有佛性也。實語者。一切法空。本無所有也。如語者。一切萬法。本來不動也。不誑語者。聞如是法。皆得解脫也。不異語者。一切萬法。本自空寂。將何為異也。

  【傅大士云】眾生與蘊界。名別體非殊。了知心是幻。迷情見有余。真言言不妄。實語語非虛。始終無變異。性相本來如。

  【川禪師云】知恩者少。負(fù)恩者多。頌曰。兩個五百是一貫。阿爺元是丈夫漢。分明對面向渠言。爭奈好心無好報。真語者。實語者。呵呵呵?!酢酢?。

  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六祖曰】無實者。以法體空寂。無相可得。然中有恒沙性德。用之不匱。故言無虛。

  【王日休曰】此法但為眾生而設(shè)。非真性中所有。故非為真實也。然不可不藉此以悟明真性。又非徒然者。故非為虛妄也。

  【陳雄曰】法即以心傳心。何法不因心之所立。如來以無所得心。而得夫真空無相之法。此法即此心。真體常存。一以為實耶。然實而若虛。莫知其所以為實。妙用無妨以為虛耶。然虛而若實。莫知其所以為虛。實而無實。虛而無虛。其亦真空之妙歟。

  【李文會曰】此法無實者。心體空寂。無相可得也。無虛者。內(nèi)有河沙功德。用而不竭也。欲言其實。無形可觀。無相可得。欲言其虛。見能作用。是故不可言有。不可言無。有而不有。無而不無。言辭不及。其惟圣人乎。若不離相修行。無由達(dá)此法也。

  【傅大士云】證空便為實。執(zhí)我乃成虛。非空亦非有。唯有復(fù)誰無。對病因施藥。無病藥還祛。須依二空理。穎脫入無余。

  【川禪師云】水中鹽味。色里膠青。頌曰。硬似鐵。軟如酥。看時有。覓還無。雖然步步常相守。要且無人識得渠。咦。

  須菩提。若菩薩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即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王日休曰】布施。謂法施。乃教化眾生也。若菩薩住于法而行布施。即是教化眾生。著于法無由而見真性。故如人入暗。則無所見。若不著于法以教化眾生。則眾生由此開悟而見真性。故如人有目。又得日光明以照之。乃見種種形色也。

  【僧若訥曰】無相布施。心不住法。則見真如。如人有目。日光明照。了一切境。

  【陳雄曰】菩薩云者。修行人通稱也。設(shè)若菩薩心與法俱勝。故有所住。而行其希求布施。此則無明暗障。貪愛自蔽。不悟真空無相妙理者也。如人處闇?zhǔn)抑谢杌柃ぺ?。而一無所見矣。設(shè)若菩薩心與法俱泯。故無所住。而行其無希求布施。此則豁金剛眼。然般若燈。圓悟如來無上知見者也。如有目者。處于皎日之中。黑白自分。而毫發(fā)無隱矣。一注本不顯。名曰。有所著。則為無明所障。不悟真如妙理。猶昏昏而不能使人昭昭。無所著。則洞達(dá)無礙。圓悟如來無上知見。自覺已圓。又能覺他。

  【李文會曰】如人入暗即無所見者。眾生之心。本自無住。無住之心。即見諸法實相。名為菩薩。二乘之人。心住于法。不見諸法實相。背菩提路。何異凡夫。如人背明而入暗室。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者。二乘之人。不見色而住色。譬如不見坑井而墜坑井。菩薩見色而不住色。譬如見坑井不墜坑井。一切諸法但有假名。二乘之人。為無慧眼。不辨真假。菩薩即有慧眼。見種種色。悉皆無相故。

  【達(dá)摩云】不見色。即是見色耳。

  【逍遙翁云】所見有是。有不是。此世間妄眼。無是。無不是。此世間之真眼。所知有可有不可。此世間妄心。無可無不可。此出世之真心也。

  須菩提。當(dāng)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經(jīng)受持讀誦。即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陳雄曰】當(dāng)來世者。如來滅后。像法末法之世也。此經(jīng)者。戴真空無相法之經(jīng)也。此經(jīng)當(dāng)此世。非種善根者。難可得值。設(shè)若能受持讀誦。不獨為口耳之學(xué)。抑亦究心學(xué)之妙。茲其所以為能也。能爾。則如來豈庸釋于我。必以無上知見而昭鑒之。則無量無邊功德。舉皆成就矣。非特利于一身。且將普施于群生。非特利于一時。且將遍及于千萬億劫。所謂無量無邊功德者此也。

  【顏丙曰】如來所得見性之法。不屬有無二境。所以道無實無虛。若菩薩心著于法布施。是為著相。既曰著相。則無智慧。故如人入闇?zhǔn)抑?。全無所見。若心不著法布施。是人洞達(dá)明了。不受人瞞。故如人本有眼目。加以日光明照。見種種形色。曉然無隱。若當(dāng)來之世。有善男善女。能于此經(jīng)受持讀誦。直下頓悟謂之受。行不暫舍謂之持。即為自性如來。以者。用也。能用佛之智慧。所謂智慧者。見性通徹。又非外道聰明也。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見性功德。

  【李文會曰】當(dāng)來之世者。即是如來滅后。后五百歲中濁惡之時也。即為如來以佛智慧者。若人心常精進(jìn)。讀誦此經(jīng)。即覺慧性漸開。應(yīng)當(dāng)了悟?qū)嵪唷H朔ǘ?。不被一切善惡凡圣諸境惑亂。即同如來智慧性也。悉知悉見是人成就功德者。三世諸佛無不知見了悟之人。故能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傅大士頌曰】證空便為實。執(zhí)我乃成虛。(子榮曰。修行人悟得真空之理。乃達(dá)實相。如執(zhí)有我人之見。便為妄想成虛也。)非空亦非有。誰有復(fù)誰無。(子榮曰??沼芯阃?。更何可執(zhí)也。)對病應(yīng)施藥。無病藥還祛。須依(一作觀)二空理。穎脫入無余。

  【川禪師曰】因地而倒。因地而起。起向你道甚么。頌曰。世間萬事不如常。又不驚人又久長。如常恰似秋風(fēng)至。無意涼人人自涼。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