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經(jīng)學理窟義理

張載集摘 作者:宋·張載


學未至而好語變者,必知終有患。蓋變不可輕議,若驟然語變,則知操術已不正。 吾徒飽食終日,不圖義理,則大非也,工商之輩,猶能晏寐夙興以有為焉。 知之而不信而行之,愈于不知矣,學者須得中道乃可守。 人到向道后,俄頃不舍,豈暇安寢?然君子向晦入燕處,君子隨物而止,故入燕處。然其仁義功業(yè)之心未嘗忘,但以其物之皆息,吾兀然而坐,無以為接,無以為功業(yè),須亦入息。 此學以為絕耶?何因復有此議論,以為興耶?然而學者不博。孟子曰:“無有乎爾,則亦無有乎爾??鬃釉唬骸疤熘磫仕刮囊玻锶似淙缬韬?!”今欲功及天下,故必多栽培學者,則道可傳矣。 人不知學,其任智自以為人莫及,以理觀之,其用智乃癡耳。棋酒書畫,其術固均無益也,坐寢息,其術同,差近有益也,惟與朋友燕會議論良益也。然大義大節(jié)須要知,若細微亦不必知也。 凡人為上則易,為下則難。然不能為下,亦未能使下,不盡其情偽也。大抵使人常在其前,己嘗為之則能使人。 凡事蔽蓋不見底,只是不求益。有人不肯言其道義所得,所至不得見底,又非于吾言無所不說。 人雖有功,不及于學,心亦不宜忘。心茍不忘,則雖接人事即是實行,莫非道也,心若忘之,則終身由之,只是俗事。 今人自強自是,樂己之同,惡己之異,便是有固、必、意、我,無由得虛。學者理會到此虛心處,則教者不須言,求之書,合者即是圣言,不合者則后儒添入也。 要見圣人,無如論孟為要。論孟二書于學者大足,只是須涵泳。 以有限之心,止可求有限之事;欲以致博大之事,則當以博大求之,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也。 尊其所聞則高明,行其所知則光大,凡未理會至實處,如空中立,終不曾踏著實地。性剛者易立,和者易達,人只有立與達?!凹河⒍⑷?,己欲達而達人”,然則剛與和猶是一偏,惟大達則必立,大立則必達。 學者欲其進,須欽其事,欽其事則有立!有立則有成;未有不欽而能立;不立則安可望有成! 人若志趣不遠,心不在焉,雖學無成。人惰于進道,無自得達,自非成德君子必勉勉,至從心所欲不逾矩方可放下,德薄者終學不成也。 聞見之善者,謂之學則可,謂之道則不可。須是自求,己能尋見義理,則自有旨趣,自得之則居之安矣。 合內(nèi)外,平物我,自見道之大端。 道德性命是長在不死之物也,己身則死,此則常在。 耳目役于外,攬外事者,其實是自惰,不肯自治,只言短長,不能反躬者也。 天地之道要一言而道盡亦可,有終日善言而只在一物者,當識其要,總其大體,一言而乃盡爾。 釋氏之學,言以心役物,使物不役心;周孔之道,豈是物能役心?虛室生白。 今之人滅天理而窮人欲,今復反歸其天理。古之學者便立天理,孔孟而后,其心不傳,如荀揚皆不能知。 義理之學,亦須深沈方有造,非淺易輕浮之可得也。蓋惟深則能通天下之志,只欲說得便似圣人,若此則是釋氏之所謂祖師之類也。 此道自孟子后千有余歲,今日復有知者。若此道天不欲明,則不使今日人有知者,既使人知之,似有復明之理。志于道者,能自出義理,則是成器。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痹荒苷?,是今日不能而能之,若以圣人之能而為不能,則狂者矣,終身而莫能得也。 學貴心悟,守舊無功。 知德斯知言,己嘗自知其德,然后能識言也。人雖言之,己未嘗知其德,豈識其言!須是己知是德,然后能識是言,猶曰知孝之德則知孝之言也。 三代時人,自幼聞見莫非義理文章,學者易為力,今須自作。 為學大益,在自求變化氣質(zhì),不爾皆為人之弊,卒無所發(fā)明,不得見圣人之奧。故學者先須變化氣質(zhì),變化氣質(zhì)與虛心相表里。 大中,天地之道也;得大中,陰陽鬼神莫不盡之矣。 仁不得義則不行,不得禮則不立,不得智則不知,不得信則不能守,此致一之道也。 大率玩心未熟,可求之平易,勿迂也。若始求太深,恐自茲愈遠。 學不能推究事理,只是心粗。至如顏子未至于圣人處,猶是心粗。 觀書必總其言而求作者之意。 學者言不能識得盡,多相違戾,是為無天德,今顰眉以思,已失其心也。蓋心本至神,如此則已將不神害其至神矣。 能亂吾所守脫文。 有言經(jīng)義須人人說得別,此不然。天下義理只容有一個是,無兩個是。 且滋養(yǎng)其明,明則求經(jīng)義將自見矣。又不可徒養(yǎng),有觀他前言往行便畜得己德,若要成德,須是速行之。 當自立說以明性,不可以遺言附會解之。若孟子言“不成章不達”及“所性”“四體不言而喻”,此非孔子曾言而孟子言之,此是心解也。 讀書少則無由考校得義精,蓋書以維持此心,一時放下則一時德性有懈,讀書則此心常在,不讀書則終看義理不見。書須成誦精思,多在夜中或靜坐得之,不記則思不起,但通貫得大原后,書亦易記。所以觀書者,釋己之疑,明己之未達,每見每知所益,則學進矣,于不疑處有疑,方是進矣。 學者潛心略有所得,即且志之紙筆,以其易忘,失其良心。若所得是,充大之以養(yǎng)其心,立數(shù)千題,旋注釋,常改之,改得一字即是進得一字。始作文字,須當多其詞以包羅意思。 常人教小童,亦可取益。絆己不出入,一益也;授人數(shù)次,己亦了此文義,二益也;對之必正衣冠,尊瞻視,三益也;嘗以因己而壞人之才為之憂,則不敢惰,四益也。 有急求義理復不得,于閑暇有時得。蓋意樂則易見,急而不樂則失之矣。蓋所以求義理,莫非天地、禮樂、鬼神至大之事,心不弘則無由得見。 語道不簡易,蓋心未簡易,須實有是德,則言自歸約。蓋趣向自是居簡,久則至于簡也。 聞之知之,得之有之。 孔子適周,誠有訪樂于萇弘,問禮于老聃。老聃未必是今老子,覲老子薄禮,恐非其人,然不害為兩老子,猶左丘明別有作傳者也。 家語國語雖于古事有所證明,然皆亂世之事,不可以證先王之法。 觀書且勿觀史,學理會急處,亦無暇觀也。然觀史又勝于游,山水林石之趣,始似可愛,終無益,不如游心經(jīng)籍義理之間。 心解則求義自明,不必字字相校。譬之目明者,萬物紛錯于前,不足為害,若目昏者,雖枯木朽株皆足為梗。 觀書且不宜急迫了,意思則都不見,須是大體上求之。言則指也,指則所視者遠矣。若只泥文而不求大體則失之,是小兒視指之類也。常引小兒以手指物示之,而不能求物以視焉,只視于手,及無物則加怒耳。 博大之心未明,觀書見一言大,一言小,不從博大中來,皆未識盡。既聞中道,不易處且休,會歸諸經(jīng)義。己未能盡天下之理,如何盡天下之言!聞一句語則起一重心,所以處得心煩,此是心小則百物皆病也。今既聞師言此理是不易,雖掩卷守吾此心可矣。凡經(jīng)義不過取證明而已,故雖有不識字者,何害為善!易曰“一致而百慮”,既得一致之理,雖不百慮亦何妨!既得此心,復因狂亂而失之,譬諸亡羊者,挾策讀書與飲酒博塞,其亡羊則一也,可不鑒! 人之迷經(jīng)者,蓋己所守未明,故常為語言可以移動。己守既定,雖孔孟之言有紛錯,亦須不思而改之,復鋤去其繁,使詞簡而意備。 經(jīng)籍亦須記得,雖有舜禹之智,金而不言,不如聾盲之指麾。故記得便說得,說得便行得,故始學亦不可無誦記。 某觀中庸義二十年,每觀每有義,已長得一格。六經(jīng)循環(huán),年欲一觀。觀書以靜為心,但只是物,不入心,然人豈能長靜,須以制其亂。 發(fā)源端本處既不誤,則義可以自求。 學者信書,且須信論語孟子。詩書無舛雜。禮雖雜出諸儒,亦若無害義處,如中庸大學出于圣門,無可疑者。禮記則是諸儒雜記,至如禮文不可不信,己之言禮未必勝如諸儒。如有前后所出不同且闕之,記有疑議亦且闕之,就有道而正焉。 嘗謂文字若史書歷過,見得無可取則可放下,如此則一日之力可以了六七卷書。又學史不為為人,對人恥有所不知,意只在相勝。醫(yī)書雖圣人存此,亦不須大段學,不會亦不甚害事,會得不過惠及骨肉間,延得頃刻之生,決無長生之理,若窮理盡性則自會得。如文集文選之類,看得數(shù)篇無所取,便可放下,如道藏釋典,不看亦無害。既如此則無可得看,唯是有義理也。故唯六經(jīng)則須著循環(huán),能使畫夜不息,理會得六七年,則自無可得看。若義理則盡無窮,待自家長得一格則又見得別。 語道斷自仲尼,不知仲尼以前更有古可稽,雖文字不能傳,然義理不滅,則須有此言語,不到得絕。 由學者至顏子一節(jié),由顏子至仲尼一節(jié),是至難進也。二節(jié)猶二關,然而得仲尼地位亦少詩禮不得。孔子謂學詩學禮,以言以立,不止謂學者,圣人既到后,直知須要此不可闕。不學詩直是無可道,除是穿鑿任己知。詩、禮、易、春秋、書,六經(jīng)直是少一不得。 大凡說義理,命字為難,看形器處尚易,至要妙處本自博,以語言復小卻義理,差之毫,繆以千里。 從此學者,茍非將大有為,必有所甚不得已也。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