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無左)。揚子王庭。孚號有厲。告自邑。不利即戎。利有攸往。
王育云。夾即古文塊(左王)字。按禮內(nèi)則。右佩塊(左王)。釋文本又作決。詩小雅。決(左水)拾既飲是也。而決(左無)決。故決(左無)與決(左王)同。說文玉佩也。廣韻合同似環(huán)而有缺。決(左無)乾為玉為圜。兌上缺。儼然塊(左王)形也。而決者絕也。左傳晉獻公賜太子申生塊(左王)。以示決絕。卦以五陽決一陰。故謂之決(左無)也。歸藏以決(左無)為規(guī)。規(guī)圜也。決(左無)重乾。乾圜故為規(guī)。決(左王)亦圜。然上缺。是周易取象。與歸藏同而更切也。乾為王。伏艮為庭。一陰履五陽之上。故曰揚于王庭。兌口為號。厲危。孚號有厲者。言陰雖孚于陽。為陽所說。然窮處于上。須危厲自警也。兌口故曰告。兌為斧鉞。故曰戎。說文戎兵也。禮月令以習王戎。注弓殳矛戈戰(zhàn)。伏艮為邑。告自邑。不利即戎者。言一陰危處于上。告誡國人。不可妄動也。皆指上六言也。利有攸往。謂五。決(左無)本陽息卦。五息而往則陰盡。決(左無)者決也。決者絕也。陽決陰也。
象???曰。決(左無)。決也。剛決柔也。健而說。決而和。揚于王庭。柔乘五剛也 孚號有后。其危乃光也。告自邑。不利即戎。所尚乃窮也。利有攸往。剛長乃終也。下健上說。說故和。其危乃光者。危謂陰退。陰退則陽長。陽長故光。所尚乃窮。申不利即戎之故也。陽長乃終。終謂陰盡也。
象曰。澤上于天。決(左無)。君子以施祿及下。居德則忌。
祿謂恩澤。澤在天上無用。故君子思以下施。乾為富。故為德。德得同。茍子禮論篇。貴始得之本也。注得當為德。居積也。下乾。二至四。三至五。皆乾。乾多故曰居德。居德則忌者。言蓄積大多。多藏厚亡。為人所忌也。象辭每相反以取義。此亦其一也。
初九。壯于前趾。往不勝為咎。
初震爻。震足故曰趾。震動故曰前趾。壯。傷也。陽遇陽得敵。故傷于前趾。故往不勝而有咎矣。趾荀作止。晁氏云止古文。按說文有止無趾。止即足之象形字。加足者非也。
象曰。不勝而往。咎也。
前有重陽。所遇皆敵。不勝必矣。明知不勝而往。宜其有咎。
九二。惕號。莫夜有戎。勿恤。
乾為惕為言。故曰惕號。言有所警戒也。二應(yīng)在五。五兌。兌為昧谷。故為莫為夜。兌為兵戎。故曰莫夜有戎。言有寇警也。然五不應(yīng)二。故雖莫夜有戎。無憂也。乾為惕故為憂。舊解因不知勿恤之故何在。故用象皆誤。豈知隨象云。君子以晌晦人宴息。晌晦即謂兌。然則兌為莫夜。易有明象。而兌五不應(yīng)二。故雖有虛驚。實不足憂恐也。
象曰。有戎勿恤。得中道也。乾為道。二中位。
九三。壯于頂 有兇。君子決決(左無)獨行。遇雨。若儒。有慍。無咎。
顧(左九)面顴也。三居下卦之上。故曰頒(左九)。而四五皆陽。故傷及于頎(左九)。傷頎(左九)故兇。乾為君子。承乘皆陽遇敵。故決決(左無)獨行。而應(yīng)在上。上兌為雨。故曰遇雨。曰若濡。濡。雨(下沾)濕也。乾為衣。衣濡故溫。然究為正應(yīng)。亦無咎也。
象曰。君子決決(左無)。終無咎也。
決決(左無)獨行狀。三于四五雖遇敵。于卜獨有應(yīng)。故曰終無咎。終謂上。
九四。臀無膚。其行次且。牽羊悔亡。聞言不信。
伏艮為膚。為尾。故為臀。臀尾閭也。艮伏故曰元膚。乾為行。承乘皆陽。失位。故其行次且。次且。馬云卻行不前也。兌為羊。玉篇牽速也。娠九三云。行未牽也。亦以奉為速。次且行緩。速則無悔。牽羊悔亡者。言四宜隨五。速進決陰。陰決則當位居五。故曰悔亡。舊說皆不知悔亡之故何在。則以牽字失詁也。兌為耳。故曰聞。乾為言為信。兌口亦為言。聞言不信者。兌言向外。與乾言相背。故不信也。兌耳象。鼎傳云。翼而耳目聰明。目謂上離。耳謂互兌也。
象曰。其行次且。位不當也。聞言不信。聰不明也。
兌為耳。為黯昧。故曰不明。不明猶不審。俗所謂不清。虞氏以離目當之。非。
九五。覓陸決決(左無)。中行無咎。
盂喜云。覓陸獸名。決(左無)有兌。兌為羊也。說文亦云昆山羊細角。諸家說此二字。人人異辭。獨孟氏于象密合。凡五皆謂中行。又決決(左無)于羊行貌獨切。鄭虞等訓克陸為草屬。草焉有決決(左無)之象哉。象曰。中行無咎。中未光也。兌黯昧。故未光。
上六。無號。終有兇。
一陰在上。為陽所推。不能久也。兌為口故曰號。無號終有兇者。言不必號號眺(左口)。必消滅也。
象曰。無號之兇。終不可長也。不可長。言不能長久。
垢(左女)。女壯。勿用取女。
歸藏曰夜。古娶必以夜。故曰昏。后陰遇陽。即女遇男。亦婚垢(左女)也。是夜與垢(左女)義同也。女謂陰。虞翻云。壯傷也。陰傷陽。柔消剛。故曰女壯。勿用取女。戒詞也。象???曰。尼(左木)。遇也。柔遇剛也。勿用取女。不可與長也。天地相遇。品物咸章也。剛遇中正。天下大行也。垢(左女)之時義大矣哉。消息卦乾盈于巳。盈則必虧。故至午而一陰生于下。陰遇陽。故曰天地相遇。時當五月。萬物潔齊。而巽為草木。為高。為長。故曰品物咸章。荀爽以南方夏位說品物咸章。于象亦切也。五剛既中且正。教化天下。命令大行。如風之博遍。垢(左女)五月卦。故曰時。天地相遇。歲功方成。故曰時義大也。鄭玄謂垢(左女)一女當五男。非禮之正。故謂之振。女壯以淫。故不可取。而朱子喜用其說。便謂女德不貞。于易理太不類也。
象曰。天下有風。尼(左木)。后以施樹四方。
復冬至。垢(左女)夏至。易林復之履云。先王日至。不利出城。又晉之解云。二至之戒。家無兇禍。故復象云。先王以至日閉關(guān)。商旅不行。后不省方。至日。王弼孔穎達皆謂二至。又漢書薛宣傳。至日休吏。由來已久。注。至日夏至冬至也。蓋古時視二至最重。自周訖南宋??煽家娬?。至日皆停止工作。乾為后。巽為命。伏坤為四方。后以施命浩四方者。言君以夏至之日。施命令止四方行旅也。后漢魯恭傳。說此。最合古義。詳焦氏易詁中。
初六。系于金尼(左木)。貞吉。有攸往。見兇。贏豕孚摘(左足)躅。
巽為繩。故曰系。巽木乾金。故曰金尼(左木)。馬融云。尼(左木)在車下。所以止輪。釋文廣雅云。止也。說文作稱(左木)。云絡(luò)絲趺。按今本說文。跌訛為稱(左木)。云人木稱(左木)聲。讀若尼(左木)。陶廬云。古從爾從尼(左木)之字。同音通用。毛詩飲餞于爾(左 )。韓詩作坭。書典祀勿。豐于呢。釋文引馬云考也。謂稱廟也。然則尼(左木)稱(左木)古通用。后儒必謂爾(左木)是者非也。況馬君訓作止車木??勺C古文原作尼(左木)。若為爾(左木)。馬君能有異說哉。按絡(luò)絲者。絡(luò)絲之器。王肅所謂尼(左木)織績之器。婦人用者是也。趺者橫木。安絡(luò)器下。以防欹側(cè)。在下似足。故謂之跌。唐陰宏道云。絡(luò)器。關(guān)西謂之絡(luò)垛。梁益謂之絲登。其下附(左木)即尼(左木)也。按陰氏所謂附(左木)。即說文之趺。故玉篇即作絡(luò)絲附(左木)。陳壽棋云。附(左木)趺同字。絡(luò)縛也。與系同義。系于金尼者。言以絲縛于金尼(左木)之上。止而勿動。以喻陰不宜動而消陽。故下云往見兇。是其義也。貞吉者。卜問吉。往見兇者。進則兇也。巽為贏(下中羊)為豕。巽進退。故滴(左足)躅。羸釋文陸讀為累。鄭力追反。是仍讀為累。與大壯同。累纏繞也。羸累累音同通用。巽為繩故為贏。巽伏故亦為豕。滴(左足)躅動也。羸豕孚滴(左足)躅者。言豕雖拘贏。然滴(左足)躅前進。信其必然。不可忽也。喻陰雖微。后必長也。巽豕象失傳。詳焦氏易詁易象補遺。
象曰。系于金尼(左木)。柔道牽也。
玉篇。牽速也。下九三。象釋其行次且。曰行未牽也。是象傳亦訓牽為速。柔道牽者。言柔之為道。消陽甚速。故以金尼(左木)止之。諸家皆謂柔牽于二。失經(jīng)旨。經(jīng)旨恐陰進危陽。故止其動。象釋為柔道牽。申系于金尼(左木)之故也。牽速之象取風疾。兼取巽繩。
九二。苞有魚。無咎。不利實。
苞今本作包。書禹貢草木漸包。釋文或作苞。是包苞古通。故虞氏作苞。見釋文。虞云巽為白茅。詩白茅苞之。巽為魚。二據(jù)陰居中。故曰苞有魚。巽為賓客。不利賓者。賓指上四陽。言初為二所據(jù)。四陽不能及初也。子夏傳作庖。而荀爽則作胞。胞 通。是皆以庖廚為義。然卦元是象。故虞氏合也。
象曰。苞有魚。義不及賓也。二近。賓遠。故義不及。
九三。臀無膚。其行次且。厲。無大咎。
三居下卦之末。故亦曰臀。初陰爻。下爛。故曰無膚。乾為行。三得敵。故次且不前。然三當位。故雖危厲而無大咎也。舊解皆不知次且之故何在。而以復震為行為說。失之遠矣。
象曰。其行次且。行未牽也。
行未牽。即行未速。次且者卻行未前。故日未速。
九四。 苞無魚。起兇。
四應(yīng)初。疑于有魚。豈知初已為二所據(jù)。實無魚也。無魚則勿動。動應(yīng)初則為二三所害。故兇。起作也。
象曰。無魚之兇。遠民也。陰為民。言四距初遠。故無魚也。
九五。以把苞瓜。含章。有隕自天。
下巽為杞。上乾為圜。為瓜。孟子告于曰。以人性為仁義。猶以杞柳為否(左木)卷(左木)。說文否(左木)?也。卷(左木)屈木盂也。以杞苞瓜者。言以杞柳之器盛瓜也。乾為大明。故曰章。瓜為所苞。故曰含章。五承乘皆陽。行窒。故含章自守。五天位。巽為隕。有隕自天者。言不久明消至二。五與為應(yīng)。有隕落之險也。知其險而預為之備。則得矣。此圣人防微慮遠之意也。自荀虞以來。皆不知左傳有風隕象。因之清儒亦皆不知。于是虞氏令四隕初之說。沿襲至今。而經(jīng)義全晦。復六五曰敦復無侮。待陽息至二。五有應(yīng)而古。此則廬陽消至二。五應(yīng)之而兇。
象曰。九五含章。中正也。有隕自天。志不時也。
巽為命。舍命謂任命也。志不舍命者。言知其后有隕落之險。不任命而預防之也。
上九。尼(左木)其角。吝。無咎。
乾為首。上九居乾之上。角之象也。故曰垢(左女)其角。然亦無大咎也。
象曰。尼(左木)其角。上窮吝也。處亢龍之位。故窮吝。
萃。王俊有廟。利見大人。亨利貞。用大牲吉。利有攸往。
蘋聚也。坤為萬物。聚于澤中。故曰萃。王謂五。艮為廟。假格通至也。巽為人。王假有廟。言王以至誠。格于宗廟而有事也。九五得位。故曰利見大人。二五應(yīng)予。故曰亨利貞。兌為羊。巽為豕。坤為牛。皆大牲。有事于宗廟用之而吉也。利有攸往。謂二應(yīng)五。五天位。故傳曰順天命。
象曰。萃。聚也。順以說。剛中而應(yīng)。故聚也。王假有廟。致孝享也。利見大人亨。聚以正也。用大牲吉。利有攸往。順天命也。觀其所聚。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五天位。巽為命。坤順。順天命。謂二順五也。艮為觀。坤為萬物。天地萬物。陰陽而已。有陰陽即有情咸??梢姸?。
象曰。澤上于地。萃。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
戎兵也。月令以習五戎。注五戎弓殳戈矛戰(zhàn)也。兌為斧鉞。艮為刀兵。除治也。君子觀于革象。因以治戎器而戒不虞。坤為亂。艮為止。止亂。故曰戒不虞。言防意外也。
初六。有孚。不終。乃亂乃萃。若號。一握為笑。勿恤。往無咎。
四有應(yīng)。故曰有孚。乃初為二三所阻格。難于應(yīng)四。故曰不終。乃亂乃蘋。坤為亂。為聚。言亂萃于下也。四巽為號。艮手為握。若號者。言四召初與相上下也。四下來初。則初四相握手。下卦成震。震為笑。故曰一握為笑也。坤為憂。有應(yīng)故勿憂。初之四得正。故往無咎。
象曰。乃亂乃萃。其志亂也。坤為志為亂。
六二。引吉。無咎。孚乃利用侖(左 )。引進也。禮檀弓。兄弟之子猶子也。蓋引而進之也。引吉無咎者。言進應(yīng)五則吉而無咎也。侖(左 )薄祭也。二孚五。五兌為享。而坤為吝嗇。故曰孚乃利用侖(左 ),侖(左 )夏祭。互巽為夏也。
象曰。引吉無咎。中未變也。進應(yīng)五仍中位。故曰中未變。
六三。萃如嗟如。無攸利。往無咎。小吝。三無應(yīng)失位。而巽為嗟。故曰嗟如。巽為利。失位無應(yīng)。故無所利。三前遇重陽。故往無咎。然上無應(yīng)。故往小吝也。
象曰。往無咎。上巽也。巽順也。上巽言上順四五。四五陽。故無咎。虞氏謂動之四故上賣。誤之遠矣。
九四。大吉無咎。下乘三陰。故大吉。失位故無咎。無咎者僅免于咎也。
象曰。大吉無咎。位不當也系辭云。無咎者善補過者也。故無咎非全美之辭。
九五。萃有位。無咎。匪孚。元永貞。悔亡。得位居中。故有位無咎。五孚于二。乃為四所阻。難于應(yīng)二。故曰匪罕。然乾元永貞于五。居高臨下。亦無悔也。
象曰。萃有位。志未光也。兌為黯昧。艮為光明。艮伏故志未光。巽為志。
上六。咨涕夷(左水)。無咎。兌為口。故咨。釋文齊咨嗟嘆之辭。鄭同。馬云。悲聲怨聲。兌為澤。故涕夷(左水)。玉篇目計出曰涕。說文。演鼻液也。上乘陽。三無應(yīng)。故悲哀若是。然當位亦無大咎也。虞翻作齊資。云齊持資膊也。即持賻助喪也。非。
象曰。齊咨涕夷(左水)。未安上也。言不安于窮吝。
升。元亨。用見大人。勿恤。南征吉。
陽遇陰則通。故名曰升。歸藏曰稱。牧誓稱而戈。注稱舉也。又譽人曰稱揚。升者升而上。舉者亦揚之使上。故歸藏曰稱。周易曰升。其義并同。陽上升。故元亨。元謂乾元也。大人謂二。二為三所阻格。故不曰利見大人。而曰用見。言二宜升五也。坤為憂為恤。二升五大人得位。故曰勿恤。震為南。為征。三臨群陰。故南征吉。左傳成十六年。晉筮遇復。曰南國戚(左足)。以震為南。明夷九三曰南狩。亦以震為南。自震南象失傳。清儒皆用虞氏法。以二升五互離為南。
象曰。柔以時升。巽而順。剛中而應(yīng)。是以大亨。用見大人。勿恤。有慶也。南征吉。志行也。二升五。故有慶。坤為志。三臨重坤。故曰志行。
象曰。地中生木。升。君子以順德。積小以高大。巽為高為長。故為高大。坤為小為積。積小以高大者。言以坤陰柔順之德。積累以成其高大也。象卦形也。
初六。允升。大吉。允施氏作a 。說文同。云a 進也。晉六三云。眾a 。即眾進也。茲曰a 升。仍前進而升也。進遇陽。故大吉。
象曰。允升大吉。上合志也。上謂二三。九家謂上交。非。巽伏故為志。
九二。孚乃利用尼(左木)。無咎。二孚五。五坤為吝嗇。故曰掄。侖(左示)夏日薄祭敢。兌為祭。巽為夏。故曰軍乃利用掄。無咎矣。
象曰。 九二之孚。有喜也。升五故有喜。
九三。升虛邑。馬云虎丘也。按左傳僖二十八年。晉侯登有莘之虛。詩衛(wèi)風升彼虛矣。虛者高丘。巽為高。故曰虛。坤為邑。升虛邑者。言升邑之高處也。正巽上象也。與同人九四之乘其庸。取象正同。荀爽作空虛解。后來諸家。以虛為坤象。多宗荀說。非。
象曰。升虛邑。無所疑也。坤為迷為疑。陽遇陰。故無所疑。
六四。王用亨于歧山。吉。無咎。震為王。兌為亨。震為陵為皈。而形上歧。故曰歧山。王用亨于歧山者。言望二升五。四得承陽。陰順陽。猶臣事君。望二升五。猶望工至歧山。而有所亨獻也。象曰順事。順承也。二若不升五。四如何得承陽哉。故望之也。此正文王服事殷之本旨。乃后儒謂文王作爻辭。不合自稱為王。若為殷王。又無至歧山之理。以爻辭為周公作。此無訟易辭皆由象生。故韓宣子不謂為易辭。而曰易象。即只以人事言。紂尚能國文王。何不可到歧山。且文王于此事數(shù)言之。服事忠誠。溢于言表。又豈必實有其事。乃謂王為文王。無理甚矣。李過西谷易說云。若以此王為文王。則王用三驅(qū)。王假有廟。亦文王耶。駁舊說至詳盡。
象曰。王用亨于歧山。順事也。坤為順。言二升五。四得承陽。故曰順事。
六五。貞吉。升階。貞吉。卜問吉也。坤為土為重。故有階級之象。升階言二升五也。五陽。故象曰大得志。
象曰。貞吉升階。大得志也。坤為志。陽升五。故大得志
上六。冥升。利于不息之貞。坤為晦冥為夜。故曰冥升。得陽應(yīng)。故曰利于不息之貞。與利永貞同偕。蓋上六為同性之四五所格。不能應(yīng)三。故有此象。
象曰。冥升在上。消不富也坤消故不富。
困。亨。貞大人吉。無咎。有言不信。
二五剛得中。處險能說。故亨。貞占也。二五為大人。故貞大人吉也。兌口為言。三至上正反兌。所向不同。故有言不信。此其義始見于左傳。左傳昭五年明夷之謙曰。于人為言。敗言為讒。謂謙上震為人為言。下艮為反震。故曰敗言。是以正反震為讒。易林承其義。于訟之困云。心與言反。正釋此語也。坤之離云。齊魯爭言。離二至五正反兌。故曰爭言。爭言即不信。離二至五。與困三至上同也。舊解皆誤。詳焦氏易詁。
象曰。困。剛b也。險以說。困而不失其所亨。其唯君子乎。貞大人吉。以剛中也。有言不信。尚口乃窮也??矂俠。三至上剛b。陽陷陰中故困。因而不失其所亨。唯君子能之。君子即大人。若小人即不堪矣。兌為口。三至上正反兌。故曰尚口。尚口乃窮者。言徒尚口說。必有相反而不信者。故窮也。
象曰。澤無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水在澤下。則澤竭矣。故曰無水。巽為命。而兌為反巽。為毀折。故曰致命??矠橹尽6擞跍Y不出。故曰遂志。學易之君子以之。
初六。臀困于株木。入于幽谷。三歲不覿。 兇。初在下。故曰臀。與決(左無)九四同。株木謂坎。言初欲應(yīng)四??蚕轂樽琛9世в谥昴?。株乾也。韓非子守株待兔。而坎為棟。故為株木??矠橛?。坎陷為谷。初在下。故人于幽谷。離伏故不覿。三歲言其久。蓋初失位。處坎下。故其象如此。茹敦和以坎為三歲。王昭素謂初至三三爻為三歲。以坎上六證之。茹說是也。
象曰。入于幽谷。幽不明也離伏坎夜。故幽不明。
九二。困于酒食。朱紱方來。利用亨祀。征兇。無咎。
坎為酒食。需九五需于酒食是也。二居坎中。故困于酒食。巽為繩為級??矠槌唷Y阍诙?。故日朱龍(左言)方來。言將膺錫命也。博雅紱綬也。朱級貴人所服。以祭宗廟者。故用以亨祀則利也。然五不應(yīng)故征兇。得中亦無咎。
象曰。困于酒食。中有慶也。居陰中。故有慶。
六三。困于石。據(jù)于蒺藜 入于其宮。不見其妻。兇。
巽為石??矠檩疝肌H芭R巽。故困于石。下?lián)?。故?jù)于蒺藜。石堅剛不可人。蒺藜刺人。不可踐也。巽為人??矠閷m。故人于其官。巽為齊。妻者齊也。故巽為妻。巽為伏。又上無應(yīng)。故人宮而不見妻也。象而如是。兇可知也。巽石象。宋邵雍用之。后儒怪駭。豈知焦氏易林。同人之小畜云。戴石上山。步跌不前。小畜小巽為石。下乾為山為首。石在首上。故曰戴石。余證尚多。詳焦氏易詁卷一。
象曰。據(jù)于蒺藜。乘剛也。入于其宮。不見其妻。不詳也。
釋文云。蒺藜茨草。虞翻謂為木名似非。釋估茨蒺藜。注布地蔓生。有子。三角刺人。詩庸(右邑)風。墻有茨。傳茨蒺藜??资栎鹩写?。不可踐者是也。惟不可踐。故以喻乘剛。若為木則不合矣。正義作藜。然爾雅及毛詩傳皆作藜。藜藜通用。阮校必謂藜是。似亦無確證。詳善也。
九四。來徐徐。困于金車。吝。有終。來應(yīng)初為二所阻。故曰徐徐。二坎為車。離色黃外堅。故曰金車。困于金車。申來徐徐之故也。仍陰于險。不得應(yīng)初也。然與初為正應(yīng)。初吝終合。故曰有終。象曰。來徐徐。志在下也。雖不當位。有與也??矠橹?。志在下。言應(yīng)初。
九五。劓月(右 )。 困于赤紱。乃徐有說。利用祭祀艮伏鼻不見。故曰劓。兌折震足象毀。故曰別??矠槌?。巽為紱。故曰赤紱。乃二爻坎為不應(yīng)。故困于赤紱。上遇陰利往。故有說。兌為食。故利用祭祀。
象曰。劓月(右 )。 志未得也。乃徐有說。以中直也。利用祭祀。受福也。
坎為志。二無應(yīng)。故志未得??参逶皇芨?。茲與之同。傳所謂祭則受福也。
上六。困于葛c?(3田上草)。 于d e?。曰動悔有悔。征吉。
巽為葛c 。三至上正反巽。而三不應(yīng)上。故困于葛cd e ?危險不安之貌。上乘剛。元應(yīng)。故有是象。兌為口。曰者自警也。言處此d e ?之境。時時以動海有悔自警。動海者言動而應(yīng)三。三不應(yīng)故侮。有悔者言下乘陽又有悔也。征吉謂三。言三往四。上得陽應(yīng)而吉也。此二句向天的解。姑測其義如是。
象曰。用于葛c?。未當也。動悔有悔。吉行也。
未當者。言上不宜乘陽也。吉行者。三之四上得陽應(yīng)。故吉也。
井。改邑不改井。無喪無得。往來井井。訖至亦未橘(左絲)。 句井。羸其瓶。兇。
水在澤下 澤竭故困。水在澤中。汲之不窮。故兌為并。易林復之旅云。井沸釜鳴。以旅互兌為井。鄭玄以巽木為桔槔。汲水以取并象。格槔焉有在井下者乎。兌為井。坤為邑。泰初往坤中。故改邑。二至四仍兌。與泰體同。故不改井。不改故無喪得。初至四正反兌。故曰往來井井。易林益之萃云。往來井井。即以蘋三至上正反兌。為往來井井。荀云。訖竟也。訖至者。言更(左絲)系至并底而盡也。譎(左絲)綆也。亦未譎(左絲)者。言巽繩在下。尚未譎(左絲)瓶使上也。其以訖為幾。渭瓶幾至井口而覆者非也。經(jīng)明曰未譎(左絲)。若至井口。則已譎(左絲)矣。中爻離為瓶。正當毀折之地。而巽為繩。故曰羸。羸累通。井羸其瓶者。言瓶為井辟(下瓦)所拘羸鉤掛也。瓶既為井所掛礙。非覆即破。故兇。揚子云酒箴云。子猶瓶矣。居井之湄。不得左右。牽于纏征。一旦f? 礙。為裳所車(右3田)。注f?縣也。g?并以磚為秋(下瓦)也。車(右3田)系也。言瓶縣為井磚所掛礙。而瓶受系也。是揚子讀并羸其瓶。井不屬上讀。后荀爽襲子云。亦以井屬下讀。其以譎(左絲)井為名者。則下文之羸其瓶。莫詳其故矣。非也。贏易林家人之頤云。長股贏戶。長股即簫(左蟲)蛸。贏戶者。言以比絲纏繞于戶上也。是以贏為累。故荀訓為拘贏。虞釋為鈞贏。他若陸績蜀才作累。王肅作縹。王肅作縲。其字雖異。其音皆同。其義如一。象曰。巽乎水而上水。井。井養(yǎng)而不窮也。改己不改井。乃以剛中也。訖王亦未譎(左絲)。來有功也。井羸其瓶。是以兇也。句依荀讀。故汲古閣所刊李氏集解。及雅麗堂刊本。皆井字屬下。坎在上故曰上水。巽人也。巽乎水而上水。言以瓶人水。汲水使上也。水所以養(yǎng)人。取之不竭。故養(yǎng)而不窮。二五皆剛。故不改。未譎(左絲)故無功。井拘累其瓶使水覆。故兇。訖至亦未簫(左蟲)。荀注云汽竟也。譎(左絲)所以出水通井。今居初未得應(yīng)五。故未譎(左絲)也。不與井連文。井羸其瓶。荀注云。井謂二。瓶謂初。初欲應(yīng)五。為二所拘羸。以井屬下讀。與揚子同。故從之。
象曰。木上有水。井。君子以勞民勸相。
坎為眾為民為勞卦。故曰勞民。釋詁相導也。兌為言。故曰勸相。言以言語勸導。使有所勉也。
初六。井泥不食。舊井無禽。初在井下。故曰泥。兌口為食。兌覆故不食。并原以汲水。今無水而泥。其為舊井無疑也。禽獲也。無水故無所得。其以禽鳥為詁者非。又按舊井者廢井也。兌為井。兌覆為巽。故井廢。
象曰。井泥不食。下也。舊井無禽。時舍也。舍。棄也。
九二。井編鮒。雍(下瓦)敝漏。二后兌體之下。故曰并谷。巽為魚。故曰鮒。子夏傳蝦h? 也。伏震為射。蝦g?穴居水際。故曰并谷射鮒。伏震為雍(下瓦)。巽下缺。雍(下瓦)無當。故敝漏。夫井內(nèi)之穴。井矢所能加。雍(下瓦)漏則水泄。而失其用。以二前遇陽。應(yīng)亦陽。故動靜皆不適也。
象曰。井谷射鰍??。無與也。言五元應(yīng)與。
九三。井渫不食。為我心惻??捎眉场M趺?。并受其福。
三應(yīng)在上。上居坎水上。故曰井渫。漢書王莽傳。潰(左示)毛(左目)不渫。注渫徹也。通出。揚子方言。渫歇也。茲曰井渫。謂井水渾蜀沉歇而清徹也。初為促則上為渫。正上居坎水上之象也。夫水潔(左無)宜食矣。乃竟不食者。以五亦陽為阻三不得應(yīng)上也。兌為食。為使也??矠樾臑閼n。為我心惻者。言三被阻。不能汲上。使我心優(yōu)也。然三與上究為正應(yīng)。上水既渫而清。三僅可汲。五豈能終阻之。王謂五。五坎為隱伏。故不明。然王終有明時。王明則三上汲引。養(yǎng)而不窮。天下普受其福矣。凡爻有正應(yīng)者。初雖有阻。終必相合。同人九五曰。先號眺(左口)而后笑。大師克相遇。言五克去三四之阻。終能遇二也。漸九五曰。終莫之勝吉。得所愿也。盲五終能勝三。與二相合也。茲害三者五。五君位尊。三不敢言克言勝。只冀王明而已。王明則三上終相遇也。文王服事忠誠。情見乎辭。因五為阻。故呼王明。舊解不知不食之故。在五敵為阻。又不知王明并受其福。即言三上終能應(yīng)與。特以五而變其辭耳。故無一得解者。
象曰。井渫不食。行惻也。求王明。受福也。不食之故,其咎在五。故曰求王明。
六四。井患 無咎。以瓦甓砌井曰秋(下瓦)。兌為井。六四居兌上。則井將修成。故無咎。
象日。井秋(下瓦)無咎。修井也。秋(下瓦)修也。
九五。井冽寒泉。句食。冽甘也??矠楹疄槿?。泉既甘冽。故可食。
象曰。寒泉之食。中正也。五雖無應(yīng)。然位正中。故可食
上六、井收勿幕。有孚元吉。收成也。幕蓋也。覆也??矠殡[伏。故為蓋覆。六居坎上故勿幕。言井既成。以出水為功。不宜蓋覆也。 三得陽應(yīng)。故有孚而吉。
象曰。元吉在上。大成也。成即收也。
王育云。夾即古文塊(左王)字。按禮內(nèi)則。右佩塊(左王)。釋文本又作決。詩小雅。決(左水)拾既飲是也。而決(左無)決。故決(左無)與決(左王)同。說文玉佩也。廣韻合同似環(huán)而有缺。決(左無)乾為玉為圜。兌上缺。儼然塊(左王)形也。而決者絕也。左傳晉獻公賜太子申生塊(左王)。以示決絕。卦以五陽決一陰。故謂之決(左無)也。歸藏以決(左無)為規(guī)。規(guī)圜也。決(左無)重乾。乾圜故為規(guī)。決(左王)亦圜。然上缺。是周易取象。與歸藏同而更切也。乾為王。伏艮為庭。一陰履五陽之上。故曰揚于王庭。兌口為號。厲危。孚號有厲者。言陰雖孚于陽。為陽所說。然窮處于上。須危厲自警也。兌口故曰告。兌為斧鉞。故曰戎。說文戎兵也。禮月令以習王戎。注弓殳矛戈戰(zhàn)。伏艮為邑。告自邑。不利即戎者。言一陰危處于上。告誡國人。不可妄動也。皆指上六言也。利有攸往。謂五。決(左無)本陽息卦。五息而往則陰盡。決(左無)者決也。決者絕也。陽決陰也。
象???曰。決(左無)。決也。剛決柔也。健而說。決而和。揚于王庭。柔乘五剛也 孚號有后。其危乃光也。告自邑。不利即戎。所尚乃窮也。利有攸往。剛長乃終也。下健上說。說故和。其危乃光者。危謂陰退。陰退則陽長。陽長故光。所尚乃窮。申不利即戎之故也。陽長乃終。終謂陰盡也。
象曰。澤上于天。決(左無)。君子以施祿及下。居德則忌。
祿謂恩澤。澤在天上無用。故君子思以下施。乾為富。故為德。德得同。茍子禮論篇。貴始得之本也。注得當為德。居積也。下乾。二至四。三至五。皆乾。乾多故曰居德。居德則忌者。言蓄積大多。多藏厚亡。為人所忌也。象辭每相反以取義。此亦其一也。
初九。壯于前趾。往不勝為咎。
初震爻。震足故曰趾。震動故曰前趾。壯。傷也。陽遇陽得敵。故傷于前趾。故往不勝而有咎矣。趾荀作止。晁氏云止古文。按說文有止無趾。止即足之象形字。加足者非也。
象曰。不勝而往。咎也。
前有重陽。所遇皆敵。不勝必矣。明知不勝而往。宜其有咎。
九二。惕號。莫夜有戎。勿恤。
乾為惕為言。故曰惕號。言有所警戒也。二應(yīng)在五。五兌。兌為昧谷。故為莫為夜。兌為兵戎。故曰莫夜有戎。言有寇警也。然五不應(yīng)二。故雖莫夜有戎。無憂也。乾為惕故為憂。舊解因不知勿恤之故何在。故用象皆誤。豈知隨象云。君子以晌晦人宴息。晌晦即謂兌。然則兌為莫夜。易有明象。而兌五不應(yīng)二。故雖有虛驚。實不足憂恐也。
象曰。有戎勿恤。得中道也。乾為道。二中位。
九三。壯于頂 有兇。君子決決(左無)獨行。遇雨。若儒。有慍。無咎。
顧(左九)面顴也。三居下卦之上。故曰頒(左九)。而四五皆陽。故傷及于頎(左九)。傷頎(左九)故兇。乾為君子。承乘皆陽遇敵。故決決(左無)獨行。而應(yīng)在上。上兌為雨。故曰遇雨。曰若濡。濡。雨(下沾)濕也。乾為衣。衣濡故溫。然究為正應(yīng)。亦無咎也。
象曰。君子決決(左無)。終無咎也。
決決(左無)獨行狀。三于四五雖遇敵。于卜獨有應(yīng)。故曰終無咎。終謂上。
九四。臀無膚。其行次且。牽羊悔亡。聞言不信。
伏艮為膚。為尾。故為臀。臀尾閭也。艮伏故曰元膚。乾為行。承乘皆陽。失位。故其行次且。次且。馬云卻行不前也。兌為羊。玉篇牽速也。娠九三云。行未牽也。亦以奉為速。次且行緩。速則無悔。牽羊悔亡者。言四宜隨五。速進決陰。陰決則當位居五。故曰悔亡。舊說皆不知悔亡之故何在。則以牽字失詁也。兌為耳。故曰聞。乾為言為信。兌口亦為言。聞言不信者。兌言向外。與乾言相背。故不信也。兌耳象。鼎傳云。翼而耳目聰明。目謂上離。耳謂互兌也。
象曰。其行次且。位不當也。聞言不信。聰不明也。
兌為耳。為黯昧。故曰不明。不明猶不審。俗所謂不清。虞氏以離目當之。非。
九五。覓陸決決(左無)。中行無咎。
盂喜云。覓陸獸名。決(左無)有兌。兌為羊也。說文亦云昆山羊細角。諸家說此二字。人人異辭。獨孟氏于象密合。凡五皆謂中行。又決決(左無)于羊行貌獨切。鄭虞等訓克陸為草屬。草焉有決決(左無)之象哉。象曰。中行無咎。中未光也。兌黯昧。故未光。
上六。無號。終有兇。
一陰在上。為陽所推。不能久也。兌為口故曰號。無號終有兇者。言不必號號眺(左口)。必消滅也。
象曰。無號之兇。終不可長也。不可長。言不能長久。
垢(左女)。女壯。勿用取女。
歸藏曰夜。古娶必以夜。故曰昏。后陰遇陽。即女遇男。亦婚垢(左女)也。是夜與垢(左女)義同也。女謂陰。虞翻云。壯傷也。陰傷陽。柔消剛。故曰女壯。勿用取女。戒詞也。象???曰。尼(左木)。遇也。柔遇剛也。勿用取女。不可與長也。天地相遇。品物咸章也。剛遇中正。天下大行也。垢(左女)之時義大矣哉。消息卦乾盈于巳。盈則必虧。故至午而一陰生于下。陰遇陽。故曰天地相遇。時當五月。萬物潔齊。而巽為草木。為高。為長。故曰品物咸章。荀爽以南方夏位說品物咸章。于象亦切也。五剛既中且正。教化天下。命令大行。如風之博遍。垢(左女)五月卦。故曰時。天地相遇。歲功方成。故曰時義大也。鄭玄謂垢(左女)一女當五男。非禮之正。故謂之振。女壯以淫。故不可取。而朱子喜用其說。便謂女德不貞。于易理太不類也。
象曰。天下有風。尼(左木)。后以施樹四方。
復冬至。垢(左女)夏至。易林復之履云。先王日至。不利出城。又晉之解云。二至之戒。家無兇禍。故復象云。先王以至日閉關(guān)。商旅不行。后不省方。至日。王弼孔穎達皆謂二至。又漢書薛宣傳。至日休吏。由來已久。注。至日夏至冬至也。蓋古時視二至最重。自周訖南宋??煽家娬?。至日皆停止工作。乾為后。巽為命。伏坤為四方。后以施命浩四方者。言君以夏至之日。施命令止四方行旅也。后漢魯恭傳。說此。最合古義。詳焦氏易詁中。
初六。系于金尼(左木)。貞吉。有攸往。見兇。贏豕孚摘(左足)躅。
巽為繩。故曰系。巽木乾金。故曰金尼(左木)。馬融云。尼(左木)在車下。所以止輪。釋文廣雅云。止也。說文作稱(左木)。云絡(luò)絲趺。按今本說文。跌訛為稱(左木)。云人木稱(左木)聲。讀若尼(左木)。陶廬云。古從爾從尼(左木)之字。同音通用。毛詩飲餞于爾(左 )。韓詩作坭。書典祀勿。豐于呢。釋文引馬云考也。謂稱廟也。然則尼(左木)稱(左木)古通用。后儒必謂爾(左木)是者非也。況馬君訓作止車木??勺C古文原作尼(左木)。若為爾(左木)。馬君能有異說哉。按絡(luò)絲者。絡(luò)絲之器。王肅所謂尼(左木)織績之器。婦人用者是也。趺者橫木。安絡(luò)器下。以防欹側(cè)。在下似足。故謂之跌。唐陰宏道云。絡(luò)器。關(guān)西謂之絡(luò)垛。梁益謂之絲登。其下附(左木)即尼(左木)也。按陰氏所謂附(左木)。即說文之趺。故玉篇即作絡(luò)絲附(左木)。陳壽棋云。附(左木)趺同字。絡(luò)縛也。與系同義。系于金尼者。言以絲縛于金尼(左木)之上。止而勿動。以喻陰不宜動而消陽。故下云往見兇。是其義也。貞吉者。卜問吉。往見兇者。進則兇也。巽為贏(下中羊)為豕。巽進退。故滴(左足)躅。羸釋文陸讀為累。鄭力追反。是仍讀為累。與大壯同。累纏繞也。羸累累音同通用。巽為繩故為贏。巽伏故亦為豕。滴(左足)躅動也。羸豕孚滴(左足)躅者。言豕雖拘贏。然滴(左足)躅前進。信其必然。不可忽也。喻陰雖微。后必長也。巽豕象失傳。詳焦氏易詁易象補遺。
象曰。系于金尼(左木)。柔道牽也。
玉篇。牽速也。下九三。象釋其行次且。曰行未牽也。是象傳亦訓牽為速。柔道牽者。言柔之為道。消陽甚速。故以金尼(左木)止之。諸家皆謂柔牽于二。失經(jīng)旨。經(jīng)旨恐陰進危陽。故止其動。象釋為柔道牽。申系于金尼(左木)之故也。牽速之象取風疾。兼取巽繩。
九二。苞有魚。無咎。不利實。
苞今本作包。書禹貢草木漸包。釋文或作苞。是包苞古通。故虞氏作苞。見釋文。虞云巽為白茅。詩白茅苞之。巽為魚。二據(jù)陰居中。故曰苞有魚。巽為賓客。不利賓者。賓指上四陽。言初為二所據(jù)。四陽不能及初也。子夏傳作庖。而荀爽則作胞。胞 通。是皆以庖廚為義。然卦元是象。故虞氏合也。
象曰。苞有魚。義不及賓也。二近。賓遠。故義不及。
九三。臀無膚。其行次且。厲。無大咎。
三居下卦之末。故亦曰臀。初陰爻。下爛。故曰無膚。乾為行。三得敵。故次且不前。然三當位。故雖危厲而無大咎也。舊解皆不知次且之故何在。而以復震為行為說。失之遠矣。
象曰。其行次且。行未牽也。
行未牽。即行未速。次且者卻行未前。故日未速。
九四。 苞無魚。起兇。
四應(yīng)初。疑于有魚。豈知初已為二所據(jù)。實無魚也。無魚則勿動。動應(yīng)初則為二三所害。故兇。起作也。
象曰。無魚之兇。遠民也。陰為民。言四距初遠。故無魚也。
九五。以把苞瓜。含章。有隕自天。
下巽為杞。上乾為圜。為瓜。孟子告于曰。以人性為仁義。猶以杞柳為否(左木)卷(左木)。說文否(左木)?也。卷(左木)屈木盂也。以杞苞瓜者。言以杞柳之器盛瓜也。乾為大明。故曰章。瓜為所苞。故曰含章。五承乘皆陽。行窒。故含章自守。五天位。巽為隕。有隕自天者。言不久明消至二。五與為應(yīng)。有隕落之險也。知其險而預為之備。則得矣。此圣人防微慮遠之意也。自荀虞以來。皆不知左傳有風隕象。因之清儒亦皆不知。于是虞氏令四隕初之說。沿襲至今。而經(jīng)義全晦。復六五曰敦復無侮。待陽息至二。五有應(yīng)而古。此則廬陽消至二。五應(yīng)之而兇。
象曰。九五含章。中正也。有隕自天。志不時也。
巽為命。舍命謂任命也。志不舍命者。言知其后有隕落之險。不任命而預防之也。
上九。尼(左木)其角。吝。無咎。
乾為首。上九居乾之上。角之象也。故曰垢(左女)其角。然亦無大咎也。
象曰。尼(左木)其角。上窮吝也。處亢龍之位。故窮吝。
萃。王俊有廟。利見大人。亨利貞。用大牲吉。利有攸往。
蘋聚也。坤為萬物。聚于澤中。故曰萃。王謂五。艮為廟。假格通至也。巽為人。王假有廟。言王以至誠。格于宗廟而有事也。九五得位。故曰利見大人。二五應(yīng)予。故曰亨利貞。兌為羊。巽為豕。坤為牛。皆大牲。有事于宗廟用之而吉也。利有攸往。謂二應(yīng)五。五天位。故傳曰順天命。
象曰。萃。聚也。順以說。剛中而應(yīng)。故聚也。王假有廟。致孝享也。利見大人亨。聚以正也。用大牲吉。利有攸往。順天命也。觀其所聚。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五天位。巽為命。坤順。順天命。謂二順五也。艮為觀。坤為萬物。天地萬物。陰陽而已。有陰陽即有情咸??梢姸?。
象曰。澤上于地。萃。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
戎兵也。月令以習五戎。注五戎弓殳戈矛戰(zhàn)也。兌為斧鉞。艮為刀兵。除治也。君子觀于革象。因以治戎器而戒不虞。坤為亂。艮為止。止亂。故曰戒不虞。言防意外也。
初六。有孚。不終。乃亂乃萃。若號。一握為笑。勿恤。往無咎。
四有應(yīng)。故曰有孚。乃初為二三所阻格。難于應(yīng)四。故曰不終。乃亂乃蘋。坤為亂。為聚。言亂萃于下也。四巽為號。艮手為握。若號者。言四召初與相上下也。四下來初。則初四相握手。下卦成震。震為笑。故曰一握為笑也。坤為憂。有應(yīng)故勿憂。初之四得正。故往無咎。
象曰。乃亂乃萃。其志亂也。坤為志為亂。
六二。引吉。無咎。孚乃利用侖(左 )。引進也。禮檀弓。兄弟之子猶子也。蓋引而進之也。引吉無咎者。言進應(yīng)五則吉而無咎也。侖(左 )薄祭也。二孚五。五兌為享。而坤為吝嗇。故曰孚乃利用侖(左 ),侖(左 )夏祭。互巽為夏也。
象曰。引吉無咎。中未變也。進應(yīng)五仍中位。故曰中未變。
六三。萃如嗟如。無攸利。往無咎。小吝。三無應(yīng)失位。而巽為嗟。故曰嗟如。巽為利。失位無應(yīng)。故無所利。三前遇重陽。故往無咎。然上無應(yīng)。故往小吝也。
象曰。往無咎。上巽也。巽順也。上巽言上順四五。四五陽。故無咎。虞氏謂動之四故上賣。誤之遠矣。
九四。大吉無咎。下乘三陰。故大吉。失位故無咎。無咎者僅免于咎也。
象曰。大吉無咎。位不當也系辭云。無咎者善補過者也。故無咎非全美之辭。
九五。萃有位。無咎。匪孚。元永貞。悔亡。得位居中。故有位無咎。五孚于二。乃為四所阻。難于應(yīng)二。故曰匪罕。然乾元永貞于五。居高臨下。亦無悔也。
象曰。萃有位。志未光也。兌為黯昧。艮為光明。艮伏故志未光。巽為志。
上六。咨涕夷(左水)。無咎。兌為口。故咨。釋文齊咨嗟嘆之辭。鄭同。馬云。悲聲怨聲。兌為澤。故涕夷(左水)。玉篇目計出曰涕。說文。演鼻液也。上乘陽。三無應(yīng)。故悲哀若是。然當位亦無大咎也。虞翻作齊資。云齊持資膊也。即持賻助喪也。非。
象曰。齊咨涕夷(左水)。未安上也。言不安于窮吝。
升。元亨。用見大人。勿恤。南征吉。
陽遇陰則通。故名曰升。歸藏曰稱。牧誓稱而戈。注稱舉也。又譽人曰稱揚。升者升而上。舉者亦揚之使上。故歸藏曰稱。周易曰升。其義并同。陽上升。故元亨。元謂乾元也。大人謂二。二為三所阻格。故不曰利見大人。而曰用見。言二宜升五也。坤為憂為恤。二升五大人得位。故曰勿恤。震為南。為征。三臨群陰。故南征吉。左傳成十六年。晉筮遇復。曰南國戚(左足)。以震為南。明夷九三曰南狩。亦以震為南。自震南象失傳。清儒皆用虞氏法。以二升五互離為南。
象曰。柔以時升。巽而順。剛中而應(yīng)。是以大亨。用見大人。勿恤。有慶也。南征吉。志行也。二升五。故有慶。坤為志。三臨重坤。故曰志行。
象曰。地中生木。升。君子以順德。積小以高大。巽為高為長。故為高大。坤為小為積。積小以高大者。言以坤陰柔順之德。積累以成其高大也。象卦形也。
初六。允升。大吉。允施氏作a 。說文同。云a 進也。晉六三云。眾a 。即眾進也。茲曰a 升。仍前進而升也。進遇陽。故大吉。
象曰。允升大吉。上合志也。上謂二三。九家謂上交。非。巽伏故為志。
九二。孚乃利用尼(左木)。無咎。二孚五。五坤為吝嗇。故曰掄。侖(左示)夏日薄祭敢。兌為祭。巽為夏。故曰軍乃利用掄。無咎矣。
象曰。 九二之孚。有喜也。升五故有喜。
九三。升虛邑。馬云虎丘也。按左傳僖二十八年。晉侯登有莘之虛。詩衛(wèi)風升彼虛矣。虛者高丘。巽為高。故曰虛。坤為邑。升虛邑者。言升邑之高處也。正巽上象也。與同人九四之乘其庸。取象正同。荀爽作空虛解。后來諸家。以虛為坤象。多宗荀說。非。
象曰。升虛邑。無所疑也。坤為迷為疑。陽遇陰。故無所疑。
六四。王用亨于歧山。吉。無咎。震為王。兌為亨。震為陵為皈。而形上歧。故曰歧山。王用亨于歧山者。言望二升五。四得承陽。陰順陽。猶臣事君。望二升五。猶望工至歧山。而有所亨獻也。象曰順事。順承也。二若不升五。四如何得承陽哉。故望之也。此正文王服事殷之本旨。乃后儒謂文王作爻辭。不合自稱為王。若為殷王。又無至歧山之理。以爻辭為周公作。此無訟易辭皆由象生。故韓宣子不謂為易辭。而曰易象。即只以人事言。紂尚能國文王。何不可到歧山。且文王于此事數(shù)言之。服事忠誠。溢于言表。又豈必實有其事。乃謂王為文王。無理甚矣。李過西谷易說云。若以此王為文王。則王用三驅(qū)。王假有廟。亦文王耶。駁舊說至詳盡。
象曰。王用亨于歧山。順事也。坤為順。言二升五。四得承陽。故曰順事。
六五。貞吉。升階。貞吉。卜問吉也。坤為土為重。故有階級之象。升階言二升五也。五陽。故象曰大得志。
象曰。貞吉升階。大得志也。坤為志。陽升五。故大得志
上六。冥升。利于不息之貞。坤為晦冥為夜。故曰冥升。得陽應(yīng)。故曰利于不息之貞。與利永貞同偕。蓋上六為同性之四五所格。不能應(yīng)三。故有此象。
象曰。冥升在上。消不富也坤消故不富。
困。亨。貞大人吉。無咎。有言不信。
二五剛得中。處險能說。故亨。貞占也。二五為大人。故貞大人吉也。兌口為言。三至上正反兌。所向不同。故有言不信。此其義始見于左傳。左傳昭五年明夷之謙曰。于人為言。敗言為讒。謂謙上震為人為言。下艮為反震。故曰敗言。是以正反震為讒。易林承其義。于訟之困云。心與言反。正釋此語也。坤之離云。齊魯爭言。離二至五正反兌。故曰爭言。爭言即不信。離二至五。與困三至上同也。舊解皆誤。詳焦氏易詁。
象曰。困。剛b也。險以說。困而不失其所亨。其唯君子乎。貞大人吉。以剛中也。有言不信。尚口乃窮也??矂俠。三至上剛b。陽陷陰中故困。因而不失其所亨。唯君子能之。君子即大人。若小人即不堪矣。兌為口。三至上正反兌。故曰尚口。尚口乃窮者。言徒尚口說。必有相反而不信者。故窮也。
象曰。澤無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水在澤下。則澤竭矣。故曰無水。巽為命。而兌為反巽。為毀折。故曰致命??矠橹尽6擞跍Y不出。故曰遂志。學易之君子以之。
初六。臀困于株木。入于幽谷。三歲不覿。 兇。初在下。故曰臀。與決(左無)九四同。株木謂坎。言初欲應(yīng)四??蚕轂樽琛9世в谥昴?。株乾也。韓非子守株待兔。而坎為棟。故為株木??矠橛?。坎陷為谷。初在下。故人于幽谷。離伏故不覿。三歲言其久。蓋初失位。處坎下。故其象如此。茹敦和以坎為三歲。王昭素謂初至三三爻為三歲。以坎上六證之。茹說是也。
象曰。入于幽谷。幽不明也離伏坎夜。故幽不明。
九二。困于酒食。朱紱方來。利用亨祀。征兇。無咎。
坎為酒食。需九五需于酒食是也。二居坎中。故困于酒食。巽為繩為級??矠槌唷Y阍诙?。故日朱龍(左言)方來。言將膺錫命也。博雅紱綬也。朱級貴人所服。以祭宗廟者。故用以亨祀則利也。然五不應(yīng)故征兇。得中亦無咎。
象曰。困于酒食。中有慶也。居陰中。故有慶。
六三。困于石。據(jù)于蒺藜 入于其宮。不見其妻。兇。
巽為石??矠檩疝肌H芭R巽。故困于石。下?lián)?。故?jù)于蒺藜。石堅剛不可人。蒺藜刺人。不可踐也。巽為人??矠閷m。故人于其官。巽為齊。妻者齊也。故巽為妻。巽為伏。又上無應(yīng)。故人宮而不見妻也。象而如是。兇可知也。巽石象。宋邵雍用之。后儒怪駭。豈知焦氏易林。同人之小畜云。戴石上山。步跌不前。小畜小巽為石。下乾為山為首。石在首上。故曰戴石。余證尚多。詳焦氏易詁卷一。
象曰。據(jù)于蒺藜。乘剛也。入于其宮。不見其妻。不詳也。
釋文云。蒺藜茨草。虞翻謂為木名似非。釋估茨蒺藜。注布地蔓生。有子。三角刺人。詩庸(右邑)風。墻有茨。傳茨蒺藜??资栎鹩写?。不可踐者是也。惟不可踐。故以喻乘剛。若為木則不合矣。正義作藜。然爾雅及毛詩傳皆作藜。藜藜通用。阮校必謂藜是。似亦無確證。詳善也。
九四。來徐徐。困于金車。吝。有終。來應(yīng)初為二所阻。故曰徐徐。二坎為車。離色黃外堅。故曰金車。困于金車。申來徐徐之故也。仍陰于險。不得應(yīng)初也。然與初為正應(yīng)。初吝終合。故曰有終。象曰。來徐徐。志在下也。雖不當位。有與也??矠橹?。志在下。言應(yīng)初。
九五。劓月(右 )。 困于赤紱。乃徐有說。利用祭祀艮伏鼻不見。故曰劓。兌折震足象毀。故曰別??矠槌?。巽為紱。故曰赤紱。乃二爻坎為不應(yīng)。故困于赤紱。上遇陰利往。故有說。兌為食。故利用祭祀。
象曰。劓月(右 )。 志未得也。乃徐有說。以中直也。利用祭祀。受福也。
坎為志。二無應(yīng)。故志未得??参逶皇芨?。茲與之同。傳所謂祭則受福也。
上六。困于葛c?(3田上草)。 于d e?。曰動悔有悔。征吉。
巽為葛c 。三至上正反巽。而三不應(yīng)上。故困于葛cd e ?危險不安之貌。上乘剛。元應(yīng)。故有是象。兌為口。曰者自警也。言處此d e ?之境。時時以動海有悔自警。動海者言動而應(yīng)三。三不應(yīng)故侮。有悔者言下乘陽又有悔也。征吉謂三。言三往四。上得陽應(yīng)而吉也。此二句向天的解。姑測其義如是。
象曰。用于葛c?。未當也。動悔有悔。吉行也。
未當者。言上不宜乘陽也。吉行者。三之四上得陽應(yīng)。故吉也。
井。改邑不改井。無喪無得。往來井井。訖至亦未橘(左絲)。 句井。羸其瓶。兇。
水在澤下 澤竭故困。水在澤中。汲之不窮。故兌為并。易林復之旅云。井沸釜鳴。以旅互兌為井。鄭玄以巽木為桔槔。汲水以取并象。格槔焉有在井下者乎。兌為井。坤為邑。泰初往坤中。故改邑。二至四仍兌。與泰體同。故不改井。不改故無喪得。初至四正反兌。故曰往來井井。易林益之萃云。往來井井。即以蘋三至上正反兌。為往來井井。荀云。訖竟也。訖至者。言更(左絲)系至并底而盡也。譎(左絲)綆也。亦未譎(左絲)者。言巽繩在下。尚未譎(左絲)瓶使上也。其以訖為幾。渭瓶幾至井口而覆者非也。經(jīng)明曰未譎(左絲)。若至井口。則已譎(左絲)矣。中爻離為瓶。正當毀折之地。而巽為繩。故曰羸。羸累通。井羸其瓶者。言瓶為井辟(下瓦)所拘羸鉤掛也。瓶既為井所掛礙。非覆即破。故兇。揚子云酒箴云。子猶瓶矣。居井之湄。不得左右。牽于纏征。一旦f? 礙。為裳所車(右3田)。注f?縣也。g?并以磚為秋(下瓦)也。車(右3田)系也。言瓶縣為井磚所掛礙。而瓶受系也。是揚子讀并羸其瓶。井不屬上讀。后荀爽襲子云。亦以井屬下讀。其以譎(左絲)井為名者。則下文之羸其瓶。莫詳其故矣。非也。贏易林家人之頤云。長股贏戶。長股即簫(左蟲)蛸。贏戶者。言以比絲纏繞于戶上也。是以贏為累。故荀訓為拘贏。虞釋為鈞贏。他若陸績蜀才作累。王肅作縹。王肅作縲。其字雖異。其音皆同。其義如一。象曰。巽乎水而上水。井。井養(yǎng)而不窮也。改己不改井。乃以剛中也。訖王亦未譎(左絲)。來有功也。井羸其瓶。是以兇也。句依荀讀。故汲古閣所刊李氏集解。及雅麗堂刊本。皆井字屬下。坎在上故曰上水。巽人也。巽乎水而上水。言以瓶人水。汲水使上也。水所以養(yǎng)人。取之不竭。故養(yǎng)而不窮。二五皆剛。故不改。未譎(左絲)故無功。井拘累其瓶使水覆。故兇。訖至亦未簫(左蟲)。荀注云汽竟也。譎(左絲)所以出水通井。今居初未得應(yīng)五。故未譎(左絲)也。不與井連文。井羸其瓶。荀注云。井謂二。瓶謂初。初欲應(yīng)五。為二所拘羸。以井屬下讀。與揚子同。故從之。
象曰。木上有水。井。君子以勞民勸相。
坎為眾為民為勞卦。故曰勞民。釋詁相導也。兌為言。故曰勸相。言以言語勸導。使有所勉也。
初六。井泥不食。舊井無禽。初在井下。故曰泥。兌口為食。兌覆故不食。并原以汲水。今無水而泥。其為舊井無疑也。禽獲也。無水故無所得。其以禽鳥為詁者非。又按舊井者廢井也。兌為井。兌覆為巽。故井廢。
象曰。井泥不食。下也。舊井無禽。時舍也。舍。棄也。
九二。井編鮒。雍(下瓦)敝漏。二后兌體之下。故曰并谷。巽為魚。故曰鮒。子夏傳蝦h? 也。伏震為射。蝦g?穴居水際。故曰并谷射鮒。伏震為雍(下瓦)。巽下缺。雍(下瓦)無當。故敝漏。夫井內(nèi)之穴。井矢所能加。雍(下瓦)漏則水泄。而失其用。以二前遇陽。應(yīng)亦陽。故動靜皆不適也。
象曰。井谷射鰍??。無與也。言五元應(yīng)與。
九三。井渫不食。為我心惻??捎眉场M趺?。并受其福。
三應(yīng)在上。上居坎水上。故曰井渫。漢書王莽傳。潰(左示)毛(左目)不渫。注渫徹也。通出。揚子方言。渫歇也。茲曰井渫。謂井水渾蜀沉歇而清徹也。初為促則上為渫。正上居坎水上之象也。夫水潔(左無)宜食矣。乃竟不食者。以五亦陽為阻三不得應(yīng)上也。兌為食。為使也??矠樾臑閼n。為我心惻者。言三被阻。不能汲上。使我心優(yōu)也。然三與上究為正應(yīng)。上水既渫而清。三僅可汲。五豈能終阻之。王謂五。五坎為隱伏。故不明。然王終有明時。王明則三上汲引。養(yǎng)而不窮。天下普受其福矣。凡爻有正應(yīng)者。初雖有阻。終必相合。同人九五曰。先號眺(左口)而后笑。大師克相遇。言五克去三四之阻。終能遇二也。漸九五曰。終莫之勝吉。得所愿也。盲五終能勝三。與二相合也。茲害三者五。五君位尊。三不敢言克言勝。只冀王明而已。王明則三上終相遇也。文王服事忠誠。情見乎辭。因五為阻。故呼王明。舊解不知不食之故。在五敵為阻。又不知王明并受其福。即言三上終能應(yīng)與。特以五而變其辭耳。故無一得解者。
象曰。井渫不食。行惻也。求王明。受福也。不食之故,其咎在五。故曰求王明。
六四。井患 無咎。以瓦甓砌井曰秋(下瓦)。兌為井。六四居兌上。則井將修成。故無咎。
象日。井秋(下瓦)無咎。修井也。秋(下瓦)修也。
九五。井冽寒泉。句食。冽甘也??矠楹疄槿?。泉既甘冽。故可食。
象曰。寒泉之食。中正也。五雖無應(yīng)。然位正中。故可食
上六、井收勿幕。有孚元吉。收成也。幕蓋也。覆也??矠殡[伏。故為蓋覆。六居坎上故勿幕。言井既成。以出水為功。不宜蓋覆也。 三得陽應(yīng)。故有孚而吉。
象曰。元吉在上。大成也。成即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