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第三

小品方 作者:


  要方第三卷所治如下∶治渴利諸方治虛勞諸方治夢泄諸失精眾方治多汗諸方治百病后虛煩擾不得眠諸方上五件
  [卷第三] 治渴利諸方

  論曰∶消渴者,原其發(fā)動,此則腎虛所致,每發(fā)即小便至甜,醫(yī)者多不知其疾,所以古方論亦缺而不言,今略陳其要。按《洪范》稼穡作甘。以物理推之,淋餳醋酒作脯法,須臾即皆能甜也。足明人食之后,滋味皆甜,流在膀胱,若腰腎氣盛,則上蒸精氣,氣則下入骨髓,其次以為脂膏,其次為血肉也。其余別為小便,故小便色黃,血之余也。臊氣者,五臟之氣;咸潤者,則下味也。腰腎既虛冷,則不能蒸于上,谷氣則盡下為小便者也。故甘味不變,其色清冷,則肌膚枯槁也。猶如乳母,谷氣上泄,皆為乳汁。消渴疾者,下泄為小便,此皆精氣不實于內(nèi),則便羸瘦也。

  又肺為五臟之華蓋,若下有暖氣蒸即肺潤,若下冷極,即陽氣不能升,故肺干則熱,故《周易》有否卦,干上坤下,陽阻陰而不降,陰無陽而不升,上下不交,故成痞也。譬如釜中有水,以火暖之,其釜若以板蓋之,則暖氣上騰,故板能潤也。若無火力,水氣則不上,此板終不可得潤也?;鹆φ?,則為腰腎強盛也。常須暖將息,其水氣即為食氣,食氣若得暖氣,即潤上而易消下,亦免干渴也。是故張仲景云∶宜服此八味腎氣丸,并不食冷物及飲冷水,今亦不復渴,比頻得效,故錄正方于后耳。

  凡此疾與香港腳,雖同為腎虛所致,其香港腳始發(fā)于二三月,盛于五六月,衰于七八月。凡消渴,始發(fā)于七八月,盛于十一月、十二月,衰于二月、三月,其故何也?夫香港腳者,擁疾也,消渴者,宣疾也,春夏陽氣上,故擁疾發(fā),即宣疾愈也。秋冬陽氣下,故宣疾發(fā),即擁疾愈也。審此二者,疾可理也。又宜食者,每間五六日空腹一食餅,以精羊肉及黃雌雞為,此可溫也。若取下氣,不食肉,菜食者,宜煮牛膝、韭、蔓菁;又宜食雞子、馬肉,此物微擁,亦可療宣疾也。擁之過度,便發(fā)香港腳,猶如善為政者,寬以濟猛,猛以濟寬,隨事制度,使寬猛得所,定之于心,口不能言也。

  又庸醫(yī)或令吃栝蔞粉,往往經(jīng)服之,都無一效。又每至椹熟之時,取爛美者,水淘去浮者餐之,候心胸間氣為度,此亦甚佳。生牛乳暖如人體,渴即細細呷之亦佳。

  張仲景云∶足太陽者,是膀胱之經(jīng)也,膀胱者是腎之腑也,而小便數(shù),此為氣盛,氣盛則消谷,大便硬;衰則為消渴也。

  男子消渴,飲一斗水,小便亦得一斗,宜八味腎氣丸主之,神方。消渴人宜常服之。

  干地黃(八兩)薯蕷(四兩)茯苓(三兩)山茱萸(五兩)澤瀉(四兩)牡丹皮(三兩)附上藥搗篩,蜜和丸,如梧子大,酒下十丸,少少加,以知為度,忌豬肉、冷水、蕪荑、胡荽、酢物、生蔥。

  說曰∶少時服五石諸丸散者,積經(jīng)年歲,人轉(zhuǎn)虛耗,石熱結(jié)于腎中,使人下焦虛熱,小便數(shù)利,則作消利。消利之病,不渴而小便自利也,亦作消渴,消渴之疾,但渴不利也。又作渴利,渴利之病,隨飲小便也。又作強中病,強中病者,莖長興,終不痿,溺液自出。亦作癰疽之病。凡如此等,宜服豬腎薺湯,制其腎中石勢,將餌鴨通丸便瘥也。

  豬腎薺湯豬腎(一具)大豆(一升)薺石膏(各三兩)人參茯神(一作茯苓)磁石(綿裹)知母葛根黃芩栝蔞根甘草(各二兩)上十二味,咀,以水一斗五升,先煮豬腎、大豆取一斗,去滓下藥,煮取三升,分三服,渴乃飲之,下焦熱者,夜輒合一劑,病勢漸歇即止。

  鴨通湯方白鴨通(五升,沸湯二斗半淋之,澄清取二斗汁)麻黃(八兩)豉(三升)冷石(二兩)甘草(五兩)石膏(三兩)梔子仁(二十枚)上六味,咀,以鴨通汁煮六升,去滓,納豉三沸,分服五合,若覺體冷小便快,闊其間。

  若熱猶盛,小便赤促,服之不限五合。宜小勞之,漸進食,不可令食少,但勿便多耳。

  鉛丹散,治消渴,止小便方。

  鉛丹(二分)栝蔞(十分)澤瀉(五分)石膏(五分)赤石脂(五分)白石脂(五分)胡粉(二分)甘草(十分)凡八物,冶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不知稍增,年壯服半匕。得病一年,服藥一日愈,二年二日瘥。甚者夜以水服,勿用酒。

  治日飲一石許,小便不通,栝蔞丸方。

  栝蔞(三分)鉛丹(三分)葛根(三分)附子(一分,炮)凡四物,冶下篩,蜜丸如梧子,飲服十丸,日三。

  治消渴方。

  取活螺三斗,以江水一石養(yǎng)之,傾取冷汁,飽飲之。經(jīng)日放去,更取新者漬之。

  夫內(nèi)消之為病,皆熱中所作也,小便多于所飲,令人虛極短氣。內(nèi)消者,食物皆消作小便去,而不渴也,治之枸杞湯。

  枸杞枝葉(一斤,冬根三兩)栝蔞根(三兩)石膏(三兩,一方無)黃連(三兩)甘草(二兩)凡五物,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一服五合,日三。

  治小便多,晝夜數(shù)十起方。

  小豆生霍(一把)凡一物,搗絞取汁,頓飲三升便愈。亦治小兒利。

  消渴家忌食豬肉。

  [卷第三] 治虛勞諸方

  黃湯,治虛勞,胸中客熱,冷癖痞滿,宿食不消,吐噫,脅間水氣,或流飲腸鳴,不生肌肉,頭痛,上重下輕,目視,惚惚志損,常躁熱,臥不得安,少腹急,小便赤余瀝,臨黃(三兩)人參(一兩)芍藥(二兩)生姜(半斤)肉桂(三兩)大棗(十四枚)當歸(一兩)甘草(一兩,炙)上八味,切,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分四服。有寒加濃樸二兩。忌生蔥、海藻、菘菜。

  增損腎瀝湯,治腎氣不足,消渴引飲,小便過多,腰背疼痛方。

  腎(一具,豬羊并得)遠志(二兩)麥門冬(一升,去心)人參(二兩)五味子(二合)澤瀉(二兩)干地黃(二兩)茯苓(一兩)桂心(二兩)當歸(二兩)芎(二兩)黃芩(一兩)芍藥(一兩)生姜(三兩)棗(二十枚)螵蛸(二十枚,炙)雞里黃皮(一兩)上十七味,以水一斗五升,煮腎取一斗三升,去腎煎藥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忌生蔥、蕪荑、酢物。

  加減腎瀝湯,治大虛內(nèi)不足,小便數(shù),噓焦,引水漿,膀胱引急方。

  腎(一具,豬羊并可用)遠志(二兩,去心)麥門冬(一升,去心)人參(一兩)大棗(四十枚)芎(二兩)五味子(二兩)當歸(二兩)澤瀉(二兩)桂心(四兩)干姜(二兩)干地黃(三兩)黃連(二兩)桑螵蛸(二十枚)龍骨(二兩)甘草(三兩,炙)上十六味,切,以水一斗五升,如常法煎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忌海藻、菘菜、生蔥、豬黃湯,治虛勞少氣,小便過多方。

  黃(二兩)麥門冬(二兩,去心)大棗(三十枚,擘)芍藥(二兩)干地黃(二兩)黃芩(一兩)桂心(二兩)生姜(二兩)當歸(二兩)甘草(二兩,炙)上十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忌海藻、菘菜、生蔥、蕪荑、豬肉、冷水。

  治心虛驚悸,羸瘦者方。

  荊瀝二升,火煎至一升六合,分作四服,日三夜一。

  腎虛腰痛,治之方。

  牡丹(二分,去心)萆(三分)白術(shù)(三分)桂心(三分)上四味,搗篩,以酒服方寸匕,日三。亦可作湯服之。忌生蔥、胡荽、桃李、雀肉等。

  治腰痛少氣,陰弱寒冷,小便清冷瀝滴,陰下濕癢,少腹急,無子息方。

  甘草(十四分,炙)續(xù)斷(三分)麥門冬(三分)薯蕷(三分)附子(三分,炮)干姜(二分)棘刺(四分)上七味,搗篩,酒服方寸匕,日三。忌豬肉、冷水、海藻、菘菜。

  治腰痛,皆積年痛者方。

  干地黃(十分)白術(shù)(五分)干漆(五分)桂心(八分)甘草(五分,炙)上五味,搗末,以酒服方寸匕,日三。忌桃李、雀肉、生蔥、海藻、菘菜、蕪荑等。

  治卒腰痛不得俯仰方。

  鹿角(長六寸,燒)上一味,搗篩為末,以酒服方寸匕。

  腰疼方。

  鱉甲(一枚,炙令黃,刮削令凈潔)上一味,搗篩,空腹以湯、飲、酒服方寸匕,日三。忌人莧菜治腰中常冷如帶錢方。

  甘草干姜(各二兩)茯苓術(shù)(各四兩)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溫為三服。

  [卷第三] 治夢泄諸失精眾方

  龍骨湯,治夢失精,諸脈浮動,心悸少急,隱處寒,目眶疼,頭發(fā)脫者,常七日許一劑,至良方。

  龍骨甘草(炙,各二分)牡蠣(三分,熬)桂心芍藥(各四分)大棗(四枚,擘)生姜(五分)上七味,切,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分再服,虛羸浮熱汗出者除桂,加白薇三分、附子三分炮,故曰二加龍骨湯。忌海藻、菘菜、生蔥、豬肉、冷水。

  薰草湯,治夢失精方。

  薰草人參干地黃白術(shù)芍藥(各三兩)茯神桂心甘草(炙。各二兩)大棗(十二枚,擘)上九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為二服,每服如人行四五里。一方又有茯苓三兩。

  忌桃李、雀肉、大酢、海藻、菘菜、生蔥。

  韭子湯,治失精方。

  韭子(一升)龍骨(三兩)赤石脂(三兩)凡三物,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龍骨散,治男子失精,百術(shù)不治方。

  龍骨(大如指,赤理錦紋者)熏草(二兩)桂肉(二兩)干姜(二兩)凡四物,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神良。

  [卷第三] 治多汗方

  治大病后,虛汗出不禁方。

  粢粉豉凡二物,分等,火熬令焦,燒故竹扇如掌大,取灰合冶,以絹囊盛,敷體立止,最驗。

  當先熬豉末之,與粉等也。

  治大病之后,虛汗不可止方。

  杜仲牡蠣凡二物,分等,冶之,向暮臥以水服五錢匕,汗止者不可復服,令人干燥。

  治發(fā)汗后,遂漏汗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此為胃干也,桂枝湯加附子主之方。

  大棗(十四枚,擘)桂枝(三兩)附子(一枚,碎之八片)凡三物,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卷第三] 治百病后虛煩擾不得眠諸方

  流水湯,主虛煩不得眠方。

  半夏(二兩,洗十遍)粳米(一升)茯苓(四兩)上三味,切,以東流水二斗,揚之三千遍,令勞,煮藥,取五升,分服一升,日三夜再。

  忌羊肉、餳、醋物。有半夏必須著生姜四兩,不爾,戟人咽,不審古方,何以如此,今改正之。

  大烏梅湯,治被下之以后,虛煩燥不得眠,劇者顛倒,心中懊方。

  大烏梅(十四枚,擘)好豉(七合)凡二物,以水四升煮梅,令得二升半,納豉令四五沸,得一升半,分二服。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