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方第五卷所治如下∶丸散酒煎膏諸方治下利諸方治咳嗽諸方(待考)治上氣如奔豚諸方治心腹胸脅中病諸方治虛補養(yǎng)(腎虛腰疼)諸方治渴利諸方治風(fēng)諸方治邪狂顛諸方上八件
[卷第五] 治下利諸方
烏梅丸,治雜下方。第一下赤;二下白;三下黃;四下青;五下黑;六固病下,下如瘀赤血;七久下;八下不可止;九連年下;十卒下;十一下少血數(shù);十二霍亂而下;十三下如舍水;十四下已則煩;十五息下,一作一止;十六下而不欲食;十七食無數(shù),但下者;十八下但欲飲水;十九重下;二十雜錯不可名字。合二十種下。江夏太守以此法治,是下盡愈方。
黃連(一兩)黃柏(一兩)熟艾(一兩)附子(一兩)甘草(一兩)干姜(二兩)烏梅(凡七物,合搗下篩,蜜和丸,如大豆,飲服十丸,漸至二十丸,日三。
青要結(jié)腸丸,治熱毒下不絕,不問久新,悉治之方。
苦參橘皮阿膠(炙)獨活芍藥黃連藍青(一方干姜四分代)鬼臼黃柏甘草(各四分)凡十物,合搗下篩,蜜烊膠和之,并手捻作丸,如梧子,干以飲服十丸,日三,不知稍增。
姜附散,治青下、白下方。
干姜附子(炮)皂莢(炙去子)上三味,等分,搗篩為散,飲服方寸匕,不過再服即愈。亦可丸服。
[卷第五] 治上氣如奔豚諸方
治手足逆冷,胸滿氣促,從臍左右起,郁冒者方,桐君說。
伏出雞卵殼中白皮梨木灰麻黃(去節(jié))紫菀(各等分)上四味,搗下篩,作丸、散,隨宜酒服十丸,如梧子,散者方寸匕。治三十年喉中結(jié)氣咳逆立瘥也。亦可水煮為湯,以意分之。
[卷第五] 治心腹胸脅中病諸方
九痛丸,主九種心痛。一蟲心痛,二注心痛,三風(fēng)心痛,四悸心痛,五食心痛,六飲心痛,七冷心痛,八熱心痛,九生來心痛,方悉主之。并治冷腫上氣,落馬墮車方。
附子(二兩)巴豆仁(一兩)生野狼毒(一兩,炙令極香、抨)人參(一兩)干姜(一兩)食茱萸(一兩)六味,蜜和,空腹服如梧子三丸。卒中惡腹痛,口不言,二日一服。連年積冷,流注心胸者,亦服之,好好將息,神驗。
七氣丸,治七氣。七氣為病,有寒氣、怒氣、喜氣、憂氣、恚氣、愁氣、熱氣。此七氣為病,皆生積聚,堅牢如壞在腹中,心痛煩怨,不能飲食,時去時來,發(fā)作有時,每發(fā)痛欲絕也。其寒氣則吐逆,心下脹滿;其熱氣則慌惚悶亂,常如眩冒,失精;其怒氣則不可當(dāng),熱病上蕩心,短氣欲絕,不得息;其恚氣則積聚心下,不得食飲;其喜氣則不可疾行久立;其憂氣則不可苦作,臥不安席;其愁氣則怒,忘置物四傍,不復(fù)憶處,四肢手足腫,不得舉。亦治產(chǎn)生早起,中風(fēng)余疾也。
大黃(十分,炮)人參(三分)椒(二分,熬)半夏(三分,熬)烏頭(五分,熬)桔梗(三分)細辛(三分)茱萸(三分,熬)干姜(三分)菖蒲(三分)茯苓(三分)芎(四分)紫菀(三分)甘草(三分)石膏(三分)柴胡(三分)桃仁(三分)凡十七物,冶,合下篩,和以蜜,酒服如梧子三丸,日三,不知稍增以知,至十丸為度。
[卷第五] 治虛補養(yǎng)(腎虛腰疼)諸方
腎虛腰痛治之方。
牡丹(二分,去心)萆(三分)白術(shù)(三分)桂心(三分)上四味,搗篩,以酒服方寸匕,日三。亦可作湯服之。忌生蔥、胡荽、桃李、雀肉等。
治腰痛少氣,陰弱寒冷,小便清冷瀝滴,陰下濕癢,少腹急,無子息方。
甘草(十四分,炙)續(xù)斷(三分)麥門冬(三分)薯蕷(三分)附子(三分,炮)干姜(二分)棘刺(四分)上七味,搗篩,酒服方寸匕,日三。忌豬肉、冷水、海藻、菘菜。
治腰痛,皆積年痛者方。
干地黃(十分)白術(shù)(五分)干漆(五分)桂心(八分)甘草(五分,炙)上五味,搗末,以酒服方寸匕,日三。忌桃李、雀肉、生蔥、海藻、菘菜、蕪荑等。
治卒腰痛不得俯仰方。
鹿角(長六寸,燒)上一味,搗篩為末,以酒服方寸匕。
腰疼方。
鱉甲(一枚,炙令黃,刮削令凈潔。)上一味,搗篩,空腹以湯、飲、酒服方寸匕,日三。忌人莧菜。
[卷第五] 治渴利諸方
男子消渴,飲一斗水,小便亦得一斗,宜八味腎氣丸主之,神方,消渴人宜常服之。
干地黃(八兩)薯蕷(四兩)茯苓(三兩)山茱萸(五兩)澤瀉(四兩)牡丹皮(三兩)附子(三兩,炮)桂心(三兩)上藥搗篩,蜜和丸,如梧子大,酒下十丸,少少加,以知為度。忌豬肉、冷水、蕪荑、胡荽、酢物、生蔥。
栝蔞丸,治日飲一石許,小便不通方。
栝蔞(三分)鉛丹(三分)葛根(三分)附子(一分)凡四物,冶下篩,蜜丸如梧子,飲服十丸,日三。
鉛丹散,治消渴,止小便方。
鉛丹(二分)栝蔞(十分)澤瀉(五分)石膏(五分)赤石脂(五分)白石脂(五分)胡粉(二分)甘草(十分)凡八物,冶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不知稍增,年壯服半匕。得病一年,服藥一日愈,二年二日瘥。甚者,夜以水服,勿用酒。
[卷第五] 治風(fēng)諸方
丹參膏,治傷寒時行賊風(fēng)惡氣方。
在外即肢節(jié)麻痛,喉咽痹,寒入腹則心急脹滿,胸脅痞塞。內(nèi)則服之,外則摩之。并癱緩不隨,風(fēng)濕痹不仁,偏枯拘屈,口耳聾齒痛,頭風(fēng)痹腫,腦中風(fēng)動且痛,若癰結(jié)核漏瘰堅腫未潰,敷之取消,及丹疹諸腫無頭欲狀骨疽者,摩之令消,及惡結(jié)核走身中者,風(fēng)水游腫,亦摩之。其服者如棗核大,小兒以意減之,日五服,數(shù)用之悉效。
丹參蒴(各三兩)莽草葉躑躅花(各一兩)秦膠獨活烏頭川椒連翹桑白皮牛膝(各二兩)十二物,以苦酒五升,油麻七升煎令苦酒盡,去滓,用如前法,亦用豬脂同煎之。若是風(fēng)寒冷毒,可用酒服。若毒熱病,但單服,牙齒痛單服之,仍用綿裹嚼之,比常用豬脂煎藥。有小兒耳后子,其堅如骨,已經(jīng)數(shù)月不盡,以帛涂膏貼之,二十日消盡,神效無比。
[卷第五] 治邪狂顛諸方
別離散,治男子女子風(fēng)邪,男夢見女,女夢見男,交歡日久成勞。悲愁憂恚,怒喜無常,日漸羸瘦,連年歲月,深久難治,或半月或數(shù)月日,復(fù)發(fā)者方。
楊上寄生(三兩,炙)菖蒲細辛附子(炮)干姜薊根天雄(炮)桂心(各一兩)白術(shù)(二兩)茵芋(二兩)上十味,合搗下篩,以酒服半方寸匕,日三,不飲酒,用童子小便調(diào)服,合藥勿令婦人見之,勿令病患見。見者,令邪氣不去,禁之為驗。忌生蔥、生菜、豬羊肉、桃李、雀肉、餳等物。
治鬼魅,四物鳶頭散方。
東海鳶頭(是由跋)黃牙石(又名金牙)莨菪防葵(各一分)上藥搗下篩,以酒服方寸匕。欲令病患見鬼,增防葵一分;欲令知鬼主者,復(fù)增一分,立有驗。防葵、莨菪并令人迷惑慌惚如狂,不可多服。
治癲疾發(fā)作,僵仆不知人言語,妄見鬼方。
莨菪子三升,清酒五升漬,出曝干,復(fù)納,汁盡,曝干,搗冶末,空腹服四分匕,日三。
治卒癲疾,癲狂莨菪散方。
莨菪子三升,末之,酒一升漬多日,出搗之,以向汁和,絞去滓,湯上煎令可丸,服如小豆三丸,日三,口面當(dāng)覺急,頭中有蟲行者,額及手足應(yīng)有赤色處,如此必是瘥候,若未見,服取盡矣。
[卷第五] 治下利諸方
烏梅丸,治雜下方。第一下赤;二下白;三下黃;四下青;五下黑;六固病下,下如瘀赤血;七久下;八下不可止;九連年下;十卒下;十一下少血數(shù);十二霍亂而下;十三下如舍水;十四下已則煩;十五息下,一作一止;十六下而不欲食;十七食無數(shù),但下者;十八下但欲飲水;十九重下;二十雜錯不可名字。合二十種下。江夏太守以此法治,是下盡愈方。
黃連(一兩)黃柏(一兩)熟艾(一兩)附子(一兩)甘草(一兩)干姜(二兩)烏梅(凡七物,合搗下篩,蜜和丸,如大豆,飲服十丸,漸至二十丸,日三。
青要結(jié)腸丸,治熱毒下不絕,不問久新,悉治之方。
苦參橘皮阿膠(炙)獨活芍藥黃連藍青(一方干姜四分代)鬼臼黃柏甘草(各四分)凡十物,合搗下篩,蜜烊膠和之,并手捻作丸,如梧子,干以飲服十丸,日三,不知稍增。
姜附散,治青下、白下方。
干姜附子(炮)皂莢(炙去子)上三味,等分,搗篩為散,飲服方寸匕,不過再服即愈。亦可丸服。
[卷第五] 治上氣如奔豚諸方
治手足逆冷,胸滿氣促,從臍左右起,郁冒者方,桐君說。
伏出雞卵殼中白皮梨木灰麻黃(去節(jié))紫菀(各等分)上四味,搗下篩,作丸、散,隨宜酒服十丸,如梧子,散者方寸匕。治三十年喉中結(jié)氣咳逆立瘥也。亦可水煮為湯,以意分之。
[卷第五] 治心腹胸脅中病諸方
九痛丸,主九種心痛。一蟲心痛,二注心痛,三風(fēng)心痛,四悸心痛,五食心痛,六飲心痛,七冷心痛,八熱心痛,九生來心痛,方悉主之。并治冷腫上氣,落馬墮車方。
附子(二兩)巴豆仁(一兩)生野狼毒(一兩,炙令極香、抨)人參(一兩)干姜(一兩)食茱萸(一兩)六味,蜜和,空腹服如梧子三丸。卒中惡腹痛,口不言,二日一服。連年積冷,流注心胸者,亦服之,好好將息,神驗。
七氣丸,治七氣。七氣為病,有寒氣、怒氣、喜氣、憂氣、恚氣、愁氣、熱氣。此七氣為病,皆生積聚,堅牢如壞在腹中,心痛煩怨,不能飲食,時去時來,發(fā)作有時,每發(fā)痛欲絕也。其寒氣則吐逆,心下脹滿;其熱氣則慌惚悶亂,常如眩冒,失精;其怒氣則不可當(dāng),熱病上蕩心,短氣欲絕,不得息;其恚氣則積聚心下,不得食飲;其喜氣則不可疾行久立;其憂氣則不可苦作,臥不安席;其愁氣則怒,忘置物四傍,不復(fù)憶處,四肢手足腫,不得舉。亦治產(chǎn)生早起,中風(fēng)余疾也。
大黃(十分,炮)人參(三分)椒(二分,熬)半夏(三分,熬)烏頭(五分,熬)桔梗(三分)細辛(三分)茱萸(三分,熬)干姜(三分)菖蒲(三分)茯苓(三分)芎(四分)紫菀(三分)甘草(三分)石膏(三分)柴胡(三分)桃仁(三分)凡十七物,冶,合下篩,和以蜜,酒服如梧子三丸,日三,不知稍增以知,至十丸為度。
[卷第五] 治虛補養(yǎng)(腎虛腰疼)諸方
腎虛腰痛治之方。
牡丹(二分,去心)萆(三分)白術(shù)(三分)桂心(三分)上四味,搗篩,以酒服方寸匕,日三。亦可作湯服之。忌生蔥、胡荽、桃李、雀肉等。
治腰痛少氣,陰弱寒冷,小便清冷瀝滴,陰下濕癢,少腹急,無子息方。
甘草(十四分,炙)續(xù)斷(三分)麥門冬(三分)薯蕷(三分)附子(三分,炮)干姜(二分)棘刺(四分)上七味,搗篩,酒服方寸匕,日三。忌豬肉、冷水、海藻、菘菜。
治腰痛,皆積年痛者方。
干地黃(十分)白術(shù)(五分)干漆(五分)桂心(八分)甘草(五分,炙)上五味,搗末,以酒服方寸匕,日三。忌桃李、雀肉、生蔥、海藻、菘菜、蕪荑等。
治卒腰痛不得俯仰方。
鹿角(長六寸,燒)上一味,搗篩為末,以酒服方寸匕。
腰疼方。
鱉甲(一枚,炙令黃,刮削令凈潔。)上一味,搗篩,空腹以湯、飲、酒服方寸匕,日三。忌人莧菜。
[卷第五] 治渴利諸方
男子消渴,飲一斗水,小便亦得一斗,宜八味腎氣丸主之,神方,消渴人宜常服之。
干地黃(八兩)薯蕷(四兩)茯苓(三兩)山茱萸(五兩)澤瀉(四兩)牡丹皮(三兩)附子(三兩,炮)桂心(三兩)上藥搗篩,蜜和丸,如梧子大,酒下十丸,少少加,以知為度。忌豬肉、冷水、蕪荑、胡荽、酢物、生蔥。
栝蔞丸,治日飲一石許,小便不通方。
栝蔞(三分)鉛丹(三分)葛根(三分)附子(一分)凡四物,冶下篩,蜜丸如梧子,飲服十丸,日三。
鉛丹散,治消渴,止小便方。
鉛丹(二分)栝蔞(十分)澤瀉(五分)石膏(五分)赤石脂(五分)白石脂(五分)胡粉(二分)甘草(十分)凡八物,冶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不知稍增,年壯服半匕。得病一年,服藥一日愈,二年二日瘥。甚者,夜以水服,勿用酒。
[卷第五] 治風(fēng)諸方
丹參膏,治傷寒時行賊風(fēng)惡氣方。
在外即肢節(jié)麻痛,喉咽痹,寒入腹則心急脹滿,胸脅痞塞。內(nèi)則服之,外則摩之。并癱緩不隨,風(fēng)濕痹不仁,偏枯拘屈,口耳聾齒痛,頭風(fēng)痹腫,腦中風(fēng)動且痛,若癰結(jié)核漏瘰堅腫未潰,敷之取消,及丹疹諸腫無頭欲狀骨疽者,摩之令消,及惡結(jié)核走身中者,風(fēng)水游腫,亦摩之。其服者如棗核大,小兒以意減之,日五服,數(shù)用之悉效。
丹參蒴(各三兩)莽草葉躑躅花(各一兩)秦膠獨活烏頭川椒連翹桑白皮牛膝(各二兩)十二物,以苦酒五升,油麻七升煎令苦酒盡,去滓,用如前法,亦用豬脂同煎之。若是風(fēng)寒冷毒,可用酒服。若毒熱病,但單服,牙齒痛單服之,仍用綿裹嚼之,比常用豬脂煎藥。有小兒耳后子,其堅如骨,已經(jīng)數(shù)月不盡,以帛涂膏貼之,二十日消盡,神效無比。
[卷第五] 治邪狂顛諸方
別離散,治男子女子風(fēng)邪,男夢見女,女夢見男,交歡日久成勞。悲愁憂恚,怒喜無常,日漸羸瘦,連年歲月,深久難治,或半月或數(shù)月日,復(fù)發(fā)者方。
楊上寄生(三兩,炙)菖蒲細辛附子(炮)干姜薊根天雄(炮)桂心(各一兩)白術(shù)(二兩)茵芋(二兩)上十味,合搗下篩,以酒服半方寸匕,日三,不飲酒,用童子小便調(diào)服,合藥勿令婦人見之,勿令病患見。見者,令邪氣不去,禁之為驗。忌生蔥、生菜、豬羊肉、桃李、雀肉、餳等物。
治鬼魅,四物鳶頭散方。
東海鳶頭(是由跋)黃牙石(又名金牙)莨菪防葵(各一分)上藥搗下篩,以酒服方寸匕。欲令病患見鬼,增防葵一分;欲令知鬼主者,復(fù)增一分,立有驗。防葵、莨菪并令人迷惑慌惚如狂,不可多服。
治癲疾發(fā)作,僵仆不知人言語,妄見鬼方。
莨菪子三升,清酒五升漬,出曝干,復(fù)納,汁盡,曝干,搗冶末,空腹服四分匕,日三。
治卒癲疾,癲狂莨菪散方。
莨菪子三升,末之,酒一升漬多日,出搗之,以向汁和,絞去滓,湯上煎令可丸,服如小豆三丸,日三,口面當(dāng)覺急,頭中有蟲行者,額及手足應(yīng)有赤色處,如此必是瘥候,若未見,服取盡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