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三

萬氏秘傳片玉心書 作者:


  [卷三] 水鏡訣

  夫陰陽運合,男女成形,已分九竅四肢,乃五臟六腑。部位各分,順逆難明。若憑寸口之浮沈,必乃橫亡于孩子。須明虎口,辨別三關(guān),參詳用藥,必無差誤。未至三歲,只(1)看虎口,男左女右,從第二指第一節(jié)名風(fēng)關(guān),若脈見,初交??;第二節(jié)為氣關(guān),脈見,則難治;第三節(jié)為命關(guān),脈見,則死。又當辨其色,若三關(guān)青,四足驚,三關(guān)赤,水驚;三關(guān)黑。人驚。紫色泄??!黃色雷驚。三關(guān)脈通度,是急驚之癥,必死,余病可治?;蚯嗷蚣t,有紋如線一直者。是乳食傷脾及發(fā)熱驚;左右一樣者,是驚與積齊發(fā)。有三條,或散是肺生風(fēng)痰,或似拘蛤聲,有育是傷寒及嗽,如紅火是瀉,有黑相兼主下痢。紅多白痢·黑多是赤?。挥凶舷嗉婕涌什惶??;⒖诿}紋亂,乃氣不和也。蓋脈紋見有色(2)著,曰黃、紅、紫、青、黑,由其病甚。色能加變。如黃紅之色,紅盛作紫;紅紫之色,紫盛作青,紫青之色,青盛作黑;青黑之色,至于純黑之色者,不可治矣。又當辨,長珠形,主夾積傷滯,肚腹疼痛,寒熱,飲食不化,來蛇形,主中腕不和,積氣攻刺,臟腑不寧,干嘔。去蛇形,脾虛冷積泄瀉;神困多睡。弓反里形,主感寒熱邪氣,頭目昏重,心神驚悸、倦怠,四肢稍冷,小便赤色。弓反外形,主痰熱,心神恍惚。作熱,夾驚夾食,風(fēng)癰證候。錀形、主邪熱,痰盛生風(fēng),發(fā)搐驚風(fēng)。魚骨形,主驚痰熱。水字形,主驚,積熱煩躁,心神迷悶,夜啼痰盛,口噤搐攘弱。針形,主心肺受熱,熱極生風(fēng),驚悸煩悶,神困不食,痰盛搐弱。透關(guān)射指,主驚。風(fēng)、痰、熱四癥,皆聚在胸膈不散。

  透關(guān)射指,主驚風(fēng)惡侯,受驚傳入經(jīng)絡(luò),風(fēng)熱發(fā)生,十死一生,難治。此十三位形脈,悉有輕重,查其病根,則詳其癥。

  [卷三] 指掌形圖

  虎口者,叉手處是也。

  三關(guān)者,二指三節(jié)是也。

  風(fēng)關(guān),第一節(jié)寅位是也。

  氣關(guān),第二節(jié)卯位是也。

  命關(guān),第三節(jié)辰位是也。

  辰關(guān),指頭上節(jié)。

  卯關(guān),指中節(jié)。

  1.風(fēng)關(guān)(寅位)2.氣關(guān)(卯位)3.命關(guān)(辰位)4.虎口男以左手測看之。女以右手測看之。

  圖:指掌圖形寅關(guān),指下節(jié)。

  命關(guān)死候。

  氣關(guān)病深。

  風(fēng)關(guān)易治。

  末關(guān)命門。

  中關(guān)氣候。

  初關(guān)風(fēng)侯。

  凡嬰兒生下一月至三歲以前,須著虎口脈次指,辰節(jié)為命關(guān),次氣關(guān),次風(fēng)關(guān)。所渭初得風(fēng)關(guān),病猶可,傳入氣命,病難存(3)。湯氏云:小兒初生至五歲,血氣未定,呼吸至數(shù)太過,必辨虎口脈色,方可察病之的實。男驗左手,女驗右手。蓋取左手屬陽。男以陽為主,右手屬陰,女以陰為主。然男女一身均具此陰陽,左右兩手亦當參驗。左手之紋,病應(yīng)心肝;右手之紋,病應(yīng)肺脾。知此捎息,又得變通之意。驚風(fēng)初得,紋出虎口。或在初關(guān),多是紅色。傳至中關(guān),色赤而紫。看病又傳過,其色紫青,病勢深重;其色青黑而紋亂者,病深重。若見純黑,危惡不治。大抵紅者風(fēng)熱輕,赤者風(fēng)熱甚,紫者驚熱,青者驚積。青赤相半,驚積風(fēng)熱俱有,主急驚風(fēng)。青而淡紫,伸縮來去,主慢驚風(fēng)?;蜃舷怠G嘞?、黑系,隱隱相染(4),似出不出,主慢脾風(fēng)。

  脈紋從寅關(guān)起,不至卯關(guān)者,病易治。若連卯關(guān)者,有病難治。

  如寅關(guān)連卯關(guān),侵過辰關(guān)者,十難救一。若脈紋小或短者,看病不妨。如紋勢彎曲入里者,病勢雖重而癥順,猶可用力。紋勢灣(5)反出外,髒髒靠于指甲者,斷不可回。其有三關(guān)紋,如流珠流來,三五點相連,或形于面,或形于身,危惡尤甚。

  [卷三] 入門候歌三百

  五指稍頭冷,驚來不可安。若逢中指熱,必定是傷寒。

  中指獨自冷,麻痘癥相傳。女右男分左,分明仔細看。

  初起寅關(guān)淺,紋侵過卯深。生枝終不治,辰位實難禁。

  [卷三] 辨虎口指脈紋訣

  氣紋黃盛作紅,紅盛作紫,紫盛作青,青盛變黑,純黑則難治矣。

  黃色無形者。即安樂脈(6)也。紅若無形,亦安寧脈。止有前數(shù)樣形者,即病之脈。次第而變,初作一點,于氣多紅,脈至風(fēng)關(guān),其病危急,純黑分明,不可療治。

  左有紅紋似線形。定知發(fā)熱又兼驚。右有雙紋如左狀,脾傷驚積一齊生。紋頭有似三叉樣,肺氣生痰夜作聲。青赤應(yīng)是傷寒癥,只是空紅泄定生。

  又歌虎口亂紋多,須知氣不和。色青驚積聚,下乳泄如何。

  青即慢驚發(fā),入掌內(nèi)釣多,三關(guān)忽通過,此侯必沉苛。

  指上辨青紋,認是四足驚?;⒖诿}青色,是豬犬馬驚。

  黑色因水撲(7),赤色火人驚(8),紫色多成瀉(9),黃色是雷驚(10),曲反風(fēng)還盛(11),彎弓食上蒸(12)。但看叉手處,方可辨其形。

  凡小兒三歲以上有病,深重危急者,指甲口鼻多作黑色。蓋兒脈絕神困(13)。癥候惡極,雖有良藥,斷斷乎不可保矣(14)。

  額、印堂、山根論歌額紅大熱燥,青色有肝風(fēng)。印堂青色見,人驚火則紅。

  山根青隱隱(15),驚遭是兩重,若還斯處赤,泄燥定相攻。

  [卷三] 年壽論歌

  年上微黃為正色,若平更陷夭(16)難禁。忽有黑色痢疾侯,藿亂吐瀉(17)黃色深。

  [卷三] 鼻準論歌

  鼻準微黃赤白平,深黃燥黑死難生。人中短縮吐因痢,青黑驚風(fēng)盡死形(18)。

  [卷三] 正口論歌

  正口常紅號曰平(19),燥干脾熱積黃生。白主失血黑繞口。

  唇反黑侯蛔必傾(20)。

  [卷三] 承漿、兩眉論歌

  承漿青色食時驚,黃多吐逆痢紅形。煩躁夜啼青色吉,久病(21)眉紅死癥真。

  [卷三] 兩眼論歌

  白睛青色有肝風(fēng),若是黃時有積攻。或見黑睛黃色現(xiàn),傷寒病癥此其宗。

  [卷三] 風(fēng)池、氣池、兩頤論歌

  風(fēng)氣兩池黃吐逆,煩躁啼哭色鮮紅。更有兩頤胚樣赤,肺家客熱此非空。

  [卷三] 兩太陽論歌

  太陽青色驚方始,紅色赤淋萌孽起。要知死癥是如何,青色從玶生入耳。

  [卷三] 兩臉論歌

  兩臉黃為痰實咽,青色客忤紅風(fēng)熱。傷寒赤色紅主淋,二色諸詳分兩頰。

  [卷三] 兩頤、金匱、風(fēng)門論歌

  吐蟲青色滯頤黃,一色頤間兩自詳。風(fēng)門黑疝(22),青驚水,紋青金匱主驚狂。

  [卷三] 觀形察色總論

  凡看小兒疾病,先觀形色,而切脈次之。蓋面部氣總見,而五位青色者,驚積不散,欲發(fā)風(fēng)侯,五位紅色者,痰積壅盛,驚悸不寧;五位黃色者,食積歛傷,疳候痞癖;五位白色者,肺氣不實,滑泄吐痢,五位黑色者,臟腑欲絕,為疾危惡。面青、眼青肝之病,面赤心之病,面白肺之病,面黃脾之病,面黑腎之病。先別其五臟,各有所主。次者。稟受盈虧,胎氣虛實,陰陽二癥,補過泄多,當救其失。兼五臟六腑,表里各有相應(yīng)。若能辨其標本,則神圣工巧矣。

  [卷三] 五位所屬

  心為額,南方火。脾為鼻,中央土。腎為賅,北方水。肺為右頰,西方金。肝為左頰,東方木。

  命門部位圖

  [卷三] 部位歌

  中庭與天庭,司空及印堂,額角方廣處,有病定存亡。

  青黑諒風(fēng)怒,體和滑澤光。不可陷兼損,唇黑最難當。

  青甚須憂急?;梓鲆嗫皞4耸敲T地,醫(yī)師妙較量。

  觀形察色西江月凡觀小兒形色,青筋肝熱生風(fēng),兩腮紅赤熱相攻,黃色脾虛取用。黑氣腹疼中惡,白為疳瘦生蟲,如逢兩目赤重重(23),此是南柯一夢。

  要識小兒癥候,但將外貌推求,黃浮肌削痞湛隈瘤,唇撮面青痛楚。吐舌唇焦內(nèi)熱,昏昏好睡脾枯,手掀足摯是驚由,疳疾青筋大肚。

  眼角哆生肝熱,口邊涎出脾寒,頭毛稀豎血將干,胞腫脾家濕顯。鼻孔(24)黑焦肺熱,耳輪枯燥腎傳,胸高氣促肺炎炎,熱憊窗門腫陷。

  小兒精神忽減,面皮黃白無常,必因乳食內(nèi)成傷,生冷油膩阻擋?;蛑聹珕栊沽?,或為瘧疾難當,忽煞膨脹漸贏尪,癖積蟲疳四樣。

  小兒面皮紅赤,兩腿恰似涂朱,風(fēng)寒外感事何如,潮熱無時來去?;蜃黧@風(fēng)癥治,或為斑毒驅(qū)除,口干啼哭目如珠,睡困昏昏不乳。

  小兒病形各樣,慢懲眼力消詳,懷中畏縮(25)怕風(fēng)涼(26),合面睡時熱癉(37)。夜啼熱煩腹痛,目直驚搐須防,長吁短氣(28)熱中藏,痰喘上沖火旺。

  要辨小兒死癥,囪門陷下成坑,喉中拽鋸氣和痰,目閉(29)無神拘管??诖窖例l粉白,手足怡似冰寒,鴉聲口緊眼常翻,不乳遺尿悶亂。

  [卷三] 小兒脈法

  小兒一歲以上,可以看脈。以六至為平和,七至八至為實熱,三至四至為遲,為虛弱。

  西江月小兒尋常脈候,一息六至平和,七至八至熱生多,三四虛寒病作。九十連來雀啄,一二動指沉苛(30)。微虛緊數(shù)不差訛,補瀉(31)分明用藥。

  身熱脈浮可汗,身寒脈細休攻,喘咳緊數(shù)藥無功,腫脹細微堪痛。泄痢沉遲易愈,痘出洪數(shù)宜從。若還吐扭怕浮洪,腹疼沉微拈弄。

  [卷三] 小兒治法

  如足脛熱,兩腮紅,煩渴不止,頭面好露,揚手擲足,大便閉,小便黃,身壯熱,不退,此宜涼解。不可服熱補之藥。

  如足脛冷,面晃白,吐瀉(32)不止,肚腹作痛,身常偎人(33),眼珠青,口中冷氣,潮熟往來不定,此宜溫補,不可服涼利之藥。

  西江月小兒不宜熱藥,兩腮俱帶緋紅,手足狀熱火烘烘,六脈浮洪亂動。小便赤黃又澀,大便閉結(jié)難通。掀衣飲水喜當風(fēng),煩渴鼻流血涌。

  小兒不宜涼藥,面皮晃白無精,四肢厥冷似寒冰,六脈浮微隱隱(34)。吃乳不消嘔吐,糞如鴨屎頻頻,神虛腹痛(35)眼珠青,病久成疳諸癥。

  小兒純陽之體,陰陽(36)不可偏傷,常帶三分饑與涼,此個孩兒易養(yǎng)。大抵脾常不足,有余肝氣須防,不寒不熱藥為良,切忌妄行盂浪(37)。

  小兒何為難治,古今號曰啞科,脈無可視如之何,口不能言病作。父母時時驚伯,醫(yī)人試驗誠多,從容對癥用方藥,有甚難為捉摸。

  凡小兒一歲以下有病者,多是胎毒,只宜解毒(38)危急,小兒二歲以上有病者,多是食積,只宜消積補脾而己。其余癥治方略,詳載各門之下,故不重述。

  注:(1)只:山東泰安州李雨沾方悅父發(fā)梓版廠為“止”。

  (2)有色:漢陽鶴湄張伯琮校定版為“五色”。

  (3)病難存:山東泰安州李雨沾方悅父發(fā)梓版為“定難陳”。

  (4)或紫系、青系、黑系隱隱相染:漢陽鶴湄張伯琮校定版為“或紫絲、青絲、黑絲泛泛相染”。

  (5)灣:山東泰安州李雨沾方悅父發(fā)梓版為“弓”。

  (6)安樂脈:山東泰安州李雨沾方悅父發(fā)梓版為“失樂脈”。

  (7)黑色田水撲:原書注,黑脈見者,因撲跌在水起。

  (8)赤色火人驚:原書注,赤脈見,是人驚,或跌在火而起。

  (9)紫色多成瀉:原書注,紫脈見者,主泄痢。

  (l0)黃色是雷驚:原書注·黃脈見者,因大雷聲,著嚇。

  (11)曲反風(fēng)還盛:原書注,曲是傷寒,并有干熱。

  (12)彎弓食上蒸:原書注,曲外是傷寒,曲內(nèi)是傷食。

  (l3)蓋兒脈絕神困:漢陽鶴湄張伯琮校定版為“蓋氣絕神困”。

  (14)雖有良藥,斷斷乎不可保矣:漢陽鶴湄張伯琮校定版為“雖有良醫(yī),斷不可?!?。

  (15)隱隱:漢陽鶴湄張伯琮校定版為“泛泛”。

  (16)夭:漢陽鶴湄張伯琮校定版為“天”。

  (17)瀉:山東泰安州李雨沾方悅父發(fā)梓版為“泄”。

  (18)青黑驚風(fēng)盡死形:山東泰安州李雨沾方悅父發(fā)梓版為“唇反黑侯蛔必傾”。

  (19)日平:漢陽鶴湄張伯琮校定版為“白平”。

  (20)唇反黑侯蛔必傾:山東泰安州李雨沾方悅父發(fā)梓版為“青黑驚風(fēng)盡死形”。

  (21)久?。簼h陽鶴湄張伯琮校定版為“火病”。

  (22)黑疝:漢陽鶴湄張伯琮校定版為“黑散”。

  (23)赤重重:漢陽鶴湄張伯琮校定版為“赤肘疼”。

  (24)鼻孔:山東泰安州李雨沾方悅父發(fā)梓版為“鼻吼”。

  (25)畏縮:山東泰安州李雨沾方悅父發(fā)梓版為“猥縮”。

  (26)風(fēng)涼:漢陽鶴湄張伯琮校定版為“風(fēng)寒”。

  (27)熱瘴:漢陽鶴湄張伯琮校定版為“熱障”。

  (28)短氣:漢陽鶴湄張伯琮校定版為“短嘆”。

  (29)目閉:漢陽鶴湄張伯琮校定版為“關(guān)閉”。

  (30)沉苛:山東泰安州李雨沾方悅父發(fā)梓版為“成苛”。

  (3l),(32)瀉:山東泰安州李雨沾方悅父發(fā)梓版為“泄”。

  (33)偎人:山東泰安州李雨沾方悅父發(fā)梓版為“猥人”。

  (34)隱隱:山東泰安州李雨沾方悅父發(fā)梓版為“泛泛”。

  (35)腹痛:山東泰安州李雨沾方悅父發(fā)梓版為“腹疼”。

  (36)陰陽:漢陽鶴湄張伯琮校定版為“陽純”。

  (37)孟浪:山東泰安州李雨沾方悅父發(fā)梓版為“猛狼”。

  (38)解毒:漢陽鶴湄張伯琮校定版為“解散”。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