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二

仲景傷寒補亡論 作者:


  [卷二] 仲景辨脈法三十八條

  雍曰。辨脈者。辨?zhèn)}也。平脈者。平眾脈也。今辨脈法中。

  雖有意相槎椏者。世以仲景之法。只此二篇。垂百世之師范。雖王叔和撰次。一字不敢妄易。仍舊次第錄之。其問答。皆仲景本文也。

  仲景問曰。脈有陰陽。何謂也。答曰。凡脈大、浮、數、動、滑。此名陽也。脈沉、澀、弱、伏、(一作弦)微。此名陰也。凡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雍曰。此謂陰脈陽脈。非謂脈之陰陽也。

  又問曰。脈有陽結陰結者。何以別之。答曰。其脈浮而數。能食不大便者。此為實。名曰陽結也。期十七日當劇。其脈沉而遲。不能食。身體重。大便反硬者。名曰陰結也。期十四日當劇。

  又問曰。病有灑淅惡寒而復發(fā)熱者何。答曰。陰脈不足。陽往從之。陽脈不足。陰往乘之。曰。何謂陽不足。答日。假令寸口脈微。名曰陽不足。陰氣上入陽中。則灑淅惡寒也。曰。何謂陰不足。答曰。尺脈弱。名曰陰不足。陽氣下陷入陰中。則發(fā)熱也。陽脈浮。陰脈弱(浮一作微)者。則血虛。血虛則筋急也。其脈沉者。營氣微也。其脈浮而汗出如流珠者。衛(wèi)氣衰也。營氣微者。加燒針。則血流不行。更發(fā)熱而躁煩也。

  又曰。脈藹藹如車蓋者。名曰陽結也。(一云秋脈)又曰。脈累累如循長竿者。名曰陰結也。(一云夏脈)又曰。脈瞥瞥如羹上肥者。陽氣微也。

  又曰。脈縈縈如蜘蛛絲者。陽氣衰也。(一云陰氣)又曰。脈綿綿如瀉漆之絕者。亡其血也。

  又曰。脈來緩。時一止復來者。名曰結。脈來散。時一止復來者。

  名曰促。(一作縱)脈陽盛則促。陰盛則結。此皆病脈。

  又曰。陰陽相搏。名曰動。陽動則汗出。陰動則發(fā)熱。形冷惡寒者。此三焦傷也。若數脈見于關上。上下無頭尾。如豆大。厥厥動搖者。名曰動也。

  又曰。陽脈浮大而濡。陰脈浮大而濡。陰脈與陽脈同等者。名曰緩也。

  又曰。脈浮而緊者。名曰弦也。弦者。狀如弓弦。按之不移也。脈緊者。如轉索無常也。

  又曰。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寒虛相搏。此名為革。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血失精。

  又問曰。病有戰(zhàn)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答曰。脈浮而緊。按之反芤。此為本虛。是以發(fā)戰(zhàn)。以脈浮。故當汗出而解也。若脈浮而數。

  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虛。若欲自解。但汗出耳。不發(fā)戰(zhàn)也。

  又問曰。病有不戰(zhàn)而汗出解者。何也。答曰。脈大而浮數。故知不戰(zhàn)汗出而解也。雍曰。即前問不芤之證。

  又問曰。病有不戰(zhàn)不汗出而解者。何也。答曰。其脈自微。此以曾經發(fā)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以內無津液。此陰陽自和。必自愈。

  故不戰(zhàn)不汗出而解也。

  又問曰。傷寒三日。脈浮數而微。病患身涼和者。何也。答曰。此為欲解也。解以夜半。脈浮而解者。然汗出也。脈數而解者。必能食也。脈微而解者。必大汗出也。

  又問曰。脈病欲知愈未愈者。何以別之。答曰。寸口、關上、尺中三處。大、小、浮、沉、遲、數同等。雖有寒熱不解者。此脈陰陽為和平。雖劇當愈。

  又曰。立夏得洪大脈。(洪一作?。┦瞧浔疚弧F淙瞬∩眢w苦疼重者。須發(fā)其汗。若明日身不疼不重者。不須發(fā)汗。若汗然自出者。明日便解矣。何以言之。立夏脈洪大。是其時脈。故使然也。四時仿此。

  又問曰。凡病欲知何時得。何時愈。答曰。假令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日中得病。夜半愈。何以言之。日中得病夜半愈者。以陽得陰則解也。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者。以陰得陽則解也。

  又曰。寸口脈浮為在表。沉為在里。數為在腑。遲為在臟。假令脈遲。此為在臟也。

  又曰。趺陽脈浮而澀。少陰脈如經者。其病在脾。法當下利。何以知之。若脈浮大者。氣實血虛也。今趺陽脈浮而澀。故知脾氣不足。胃氣虛也。以少陰脈弦而?。ㄒ蛔鞒粒┎乓姟4藶檎{脈。故稱如經也。若反滑而數者。故知當屎膿也。

  又曰。寸口脈浮而緊。浮則為風。緊則為寒。風則傷衛(wèi)。寒則傷營。營衛(wèi)俱病。骨節(jié)煩疼。可發(fā)其汗。

  又曰。趺陽脈遲而緩。胃氣如經也。趺陽脈浮而數。浮則傷胃。

  數則動脾。此非本病。醫(yī)特下之所為也。營衛(wèi)內陷。其數先微。脈反但浮。其人必大便硬。氣噫而除。何以言之。本以數脈動脾。其數先微。故知脾氣不治。大便硬。氣噫而除。今脈反浮。其數改微。邪氣獨留。心中則饑。邪熱不殺谷。潮熱發(fā)渴。數脈當遲緩。脈因前后度數如法。病者則饑。數脈不時。則生惡瘡也。

  又師曰。病患脈微而澀。此為醫(yī)所病也。大發(fā)其汗。又數大下之。其人亡血。病當惡寒。后乃發(fā)熱無休止時。夏月盛熱。欲著覆衣。

  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陽微則惡寒。陰弱則發(fā)熱。此醫(yī)發(fā)其汗。使陽氣微。又大下之。令陰氣弱。五月之時。陽氣在表。胃中虛冷。以陽氣內微。不能勝冷。故欲著覆衣。十一月之時。陽氣在里。胃中煩熱。以陰氣內弱。不能勝熱。故欲裸其身。又陰脈遲澀。故知亡血也。

  又曰。脈浮而大。心下反硬。有熱屬臟者攻之。不令發(fā)汗。屬腑者不令溲數。溲數則大便硬。汗多則熱愈。汗少則便難。脈遲尚未可攻。

  又曰。脈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漿不下。形體不仁。乍靜乍亂。此命絕也。又未知何臟先受其災。若汗出發(fā)潤。喘不休者。

  此為肺先絕也。陽反獨留。形體如煙熏。直視搖頭者。此為心絕也。

  唇吻反青。四肢習者。此為肝絕也。環(huán)口黧黑。柔汗發(fā)黃者。此為脾絕也。溲便遺失??裱浴D糠粗币曊?。此為腎絕也。又未知何臟陰陽前絕。若陽氣前絕陰氣后竭者。其人死。身色必青。陰氣前絕陽氣后竭者。其人死。身色必赤。腋下溫。心下熱也。

  又曰。寸口脈浮大。而醫(yī)反下之。此為大逆。浮則無血。大則為寒。寒氣相搏。則為腸鳴。醫(yī)乃不知。而反飲冷水。令汗大出。水得寒氣。冷必相搏。其人即kt。(音壹)又曰。趺陽脈浮。浮則為虛。浮虛相搏。故令氣kt。言胃氣虛竭也。脈滑則為噦。此為醫(yī)咎。責虛取實。守空迫血。脈浮。鼻中燥者。

  必衄也。

  又曰。諸脈浮數。當發(fā)熱而灑淅惡寒。若有痛處。飲食如常者。蓄積有膿也。

  又曰。脈浮而遲。面熱赤而戰(zhàn)惕者。六七日當汗出而解。反發(fā)熱者瘥遲。遲為無陽。不能作汗。其身必癢也。

  又曰。寸口脈陰陽俱緊者。法當清邪中于上焦。濁邪中于下焦。清邪中上。名曰潔也。濁邪中下。名曰渾也。陰中于邪。必內也。表氣微虛。里氣不守。故使邪中于陰也。陽中于邪。必發(fā)熱頭痛。項強頸攣。腰痛脛酸。所謂陽中霧露之氣。故曰清邪中上。濁邪中下。陰氣為。足膝逆冷。便溺妄出。表氣微虛。里氣微結。三焦相溷。內外不通。上焦怫郁。臟氣相熏??跔€食也。中焦不治。胃氣上沖。脾氣不轉。胃中為濁。營衛(wèi)不通。血凝不流。若衛(wèi)氣前通者。小便赤黃。與熱相搏。因熱作使。游于經絡。出入臟腑。熱氣所過。則為癰膿。若陰氣前通者。陽氣厥微。陰無所使??蜌鈨热?。嚏而出之。聲咽塞。寒厥相追。為熱所擁。血凝自下。狀如豚肝。陰陽俱厥。脾氣孤弱。五液注下。下焦不闔。清便下重。令便數難。臍筑湫痛。命將難全。

  又曰。脈陰陽俱緊者??谥袣獬?。唇口干燥。蜷臥足冷。鼻中涕出。舌上苔滑。勿妄治也。到七日以來。其人微發(fā)熱。手足溫者。此為欲解?;虻桨巳找陨稀7创蟀l(fā)熱者。此為難治。設使惡寒者。必欲嘔也。腹內痛者。必欲利也。

  又曰。脈陰陽俱緊。至于吐利。其脈獨不解。緊去人安。此為欲解。若脈遲。至六七日不欲食。此為晚發(fā)。水停故也。為未解。食自可者。為欲解。病六七日。手足三部脈皆至。大煩。而口噤不能言。其人躁擾者。必欲解也。若脈和。其人大煩。目重。臉內際黃者。此欲解也。

  又曰。脈浮而數。浮為風。數為虛。風為熱。虛為寒。風虛相搏。

  則灑淅惡寒也。

  又曰。脈浮而滑。浮為陽。滑為實。陽實相搏。其脈數疾。衛(wèi)氣失度。浮滑之脈數疾。發(fā)熱汗出者。此為不治。

  又曰。傷寒咳逆上氣。其脈散者死。謂其形損故也。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