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一

傷寒大白 作者:


  [卷一] 惡寒

  秦子曰∶惡寒惡風,以一癥而分輕重。惡風者,見風則惡,無風即止;惡寒者,即無風亦惡寒。惡寒、惡風、發(fā)熱皆是表邪,雖里癥悉具,若有一些惡寒、頭疼、身痛、手足冷,即是表邪,宜先解表,不宜清里攻下。然惡寒有陰癥陽癥分別,不發(fā)熱,脈沉遲,口不干,神清便清,陰癥惡寒,治宜溫經(jīng)。發(fā)熱脈數(shù),頭痛心煩,陽癥惡寒,治宜散表。然溫經(jīng)散表各有分別,太陽癥,無汗惡寒,發(fā)熱脈浮緊,為表邪傷營,宜發(fā)汗,西北冬月,用麻黃湯,南方三時,用加減羌活湯、十味芎蘇散。有汗惡風發(fā)熱,脈浮緩,為表邪傷衛(wèi),宜解肌,西北冬月,桂枝湯,南方三時,加減防風湯。陽明癥,目痛,脈浮大,無汗惡寒發(fā)熱,宜發(fā)汗,葛根湯。有汗惡寒發(fā)熱,宜解肌,防風干葛湯、升麻葛根湯。若口渴消水,加知母、石膏。少陽寒熱,無汗惡寒,脈浮弦緊,宜發(fā)汗,柴胡防風湯。有汗惡寒,脈浮弦數(shù),宜小柴胡湯。

  以上三陽表癥惡寒也。又有太陽病,重發(fā)其汗,不發(fā)熱而惡寒;又有脈微人,不應發(fā)汗,誤汗之,亦惡寒;更有衛(wèi)氣不足,表氣虛,誤汗之,亦惡寒。以上乃過汗亡陽而惡寒也,治宜黃建中湯、玉屏散。例如熱病胃寒人,多服寒涼,反變里寒而用溫里者也。另有陰癥惡寒,治宜溫經(jīng),又各不同,此直中三陰中寒惡寒也。

  仲景云∶太陽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此分別太陽病,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者。

  太陽病,有發(fā)熱惡寒者,發(fā)于陽也。無熱惡寒者,發(fā)于陰也。

  此分別太陽病,若初起惡寒時即發(fā)熱者,為風傷衛(wèi)氣,發(fā)于陽也。若起初惡寒,未即發(fā)熱,停一二日發(fā)熱者,為傷營血,發(fā)于陰也。舊注發(fā)熱惡寒為陽癥,無熱惡寒為陰癥,誤也。

  太陽病,頭痛發(fā)熱,汗出惡風者,桂枝湯主之。

  此分別頭痛惡風,發(fā)熱汗出,乃是風傷衛(wèi)之中風癥,宜用解肌者。

  太陽病,醫(yī)發(fā)汗,遂發(fā)熱惡寒。因復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虛,陰陽并竭,無陽則陰獨。復加燒針,因胸煩,面青黃,膚者,難治。色微黃,手足溫者,可治。

  此重言太陽中風癥,不應用麻黃湯。若誤汗之,則發(fā)熱惡寒,又復誤下,心下痞滿,陰陽兩傷而惡寒。妄加燒針,因胸滿煩,面青黃,肌肉而難治。惟面色微黃,手足尚溫,或可治之。

  太陽病或已發(fā)熱,或未發(fā)熱,必惡寒體重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

  此申明發(fā)熱惡寒、無熱惡寒之癥,一起病,或即發(fā)熱未發(fā)熱,若惡寒體重嘔逆,六脈皆浮而緊急,此名傷寒而非中風。

  太陽病,頭痛發(fā)熱,身疼腰痛,骨節(jié)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此申上章寒傷營之傷寒,必頭痛發(fā)熱,身疼腰痛,骨節(jié)疼,惡風無汗而喘,當用發(fā)汗者。

  發(fā)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也,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

  未發(fā)汗而惡寒,表邪也;既發(fā)汗后反惡寒,此誤汗亡血中之陽,用芍藥甘草附子湯,不比亡氣中之陽,用四逆湯者。

  傷寒六七日,發(fā)熱微惡寒,肢節(jié)煩疼,微嘔,心下支結(jié),外癥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

  此申明傷寒不拘日數(shù),但以微惡寒骨節(jié)煩疼,心下支結(jié),外癥未去。當以桂枝柴胡等,散太陽少陽表邪,不用桂枝柴胡湯,用柴胡桂枝湯,以少陽癥多于太陽耳。

  傷寒大下后,復發(fā)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當攻痞,當先解表,乃可攻里。解表桂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

  此申明汗下后,痞滿若惡寒,為表邪未解,故先用桂枝湯解表,后用大黃黃連瀉心湯攻痞。不比惡熱之痞氣,即用瀉心湯攻里者。

  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fā)汗,宜桂枝湯。

  陽明病,汗出多,本不惡寒;陽明脈,汗出多,本不遲。今本陽明病,尚見浮遲浮緩之脈,汗雖多,仍微惡寒,尚是太陽風傷衛(wèi)表癥,故重申解肌散表之治也。

  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者,發(fā)汗則愈,宜麻黃湯。

  陽明病,脈本不浮,陽明病,本有汗。今陽明病,見浮緊太陽脈,又見無汗而喘,太陽寒傷營之癥,故重申發(fā)汗散表之治也。

  本太陽病,初得時,發(fā)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zhuǎn)屬陽明也。若汗多微發(fā)熱惡寒者,外未解也,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以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大泄。

  此太陽病,因發(fā)汗出不徹,以致轉(zhuǎn)入陽明。若汗雖多,尚微發(fā)熱惡寒,外邪未解,且未見潮熱,未可用承氣湯。若腹大滿,又見大便不通,亦止可以小承氣湯,略微和胃氣,勿令其大泄,以起初汗不透徹故耳。

  陽明中風,口苦咽干,腹?jié)M微喘,發(fā)熱惡寒,脈浮而緊,若下之,則腹?jié)M小便難也。

  口苦咽干,腹?jié)M陽明癥也。但微喘發(fā)熱惡寒,又見浮緊太陽脈,則不可下,若誤下,則表邪內(nèi)陷,腹?jié)M而小便不利。

  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細者,此為陽微結(jié),必有表復有里也,可與小柴胡湯。

  傷寒五六日,少陽時也。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少陽癥也。大便硬,陽明結(jié)也。但脈細,此少陽微結(jié),非陽明實結(jié),故用小柴胡湯。

  少陰病,下利。若利自止,惡寒蜷臥。手足溫者,可治。

  此條以下,皆中寒陰癥也。

  少陰病,惡寒而蜷,時時自煩,欲去衣被者,可治。

  少陰病,惡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少陰病,四逆,惡寒而身蜷,脈不至,不煩而躁者,死。

  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灸之,附子湯。

  同一背惡寒,若口干而渴,以別陽明,口中和而不渴,以別少陰。

  麻黃湯

  麻黃桂枝杏仁甘草仲景治北方冬令,太陽經(jīng)惡寒發(fā)熱,頭痛,脈浮,無汗之癥,以麻黃、桂枝發(fā)營衛(wèi)之邪,從皮毛外出。又恐肺得風寒而閉郁,故用杏仁潤肺以開泄皮毛。然未可概治江浙溫熱之地,三時溫熱之時,故陶氏有加減法∶里有熱,加石膏、黃芩;少陽見癥,加柴胡;陽明見癥,加干葛;小便不利,加木通、車前子。夏秋用羌活、獨活,易去麻黃、桂枝。

  加減羌活湯

  羌活獨活防風荊芥柴胡干葛廣皮甘草北方、長沙等地,冬月允宜麻黃湯。若南方溫熱之時,則麻、桂辛熱,故家秘用此方,臨癥加減。里有熱或火令,加黃芩、石膏、知母;胸前飽悶,加枳殼、濃樸、桔梗;脅肋刺痛,加青皮、山梔、木通、蘇梗;嘔吐,加半夏;食滯,加山楂、麥芽、萊菔子;頭痛,加川芎。

  十味芎蘇散

  川芎紫蘇干葛柴胡枳殼桔梗半夏茯苓廣皮甘草少陽陽明,惡寒發(fā)熱,兼胸次不寬,用此方散二經(jīng)表邪,解在里凝滯。惡寒無汗,脈浮,加羌活、防風;口渴消水,加知母、石膏;里有積熱,加梔連;唇焦口燥,去川芎、半夏,加天花粉、知母。

  桂枝湯

  桂枝白芍藥甘草生姜大棗傷寒無汗,發(fā)熱惡寒,仲景已立麻黃湯。今有汗發(fā)熱惡風癥,立桂枝湯。以癥輕于前癥,方亦輕于前,故不用麻黃、杏仁開毛竅,而用白芍藥斂津血,姜棗調(diào)中氣,惟以桂枝一味,以治汗出邪不解之癥。然治南方熱令,亦犯辛溫,故立加減于后∶春加石膏、黃芩;熱令用防風易桂枝;里有熱者,不用此方;惡寒身痛,加羌活;足冷,加獨活;時寒時熱,加柴胡;陽明有邪,加干葛。

  加減防風湯

  防風荊芥羌活獨活白芍藥甘草生姜大棗北方冬令,發(fā)熱有汗,脈浮緩,用桂枝湯。若南方溫熱之時,或內(nèi)有積熱之人,家秘化立此方代之。因陶氏加減沖和湯,未合仲景之旨耳。癥兼陽明,加干葛;兼少陽,加柴胡;口渴消水,加石膏知母;里有積熱,加梔連;胸前飽滿,加枳殼廣皮。

  葛根湯

  葛根麻黃桂枝白芍藥甘草生姜大棗太陽無汗惡寒,未郁熱者,北方冬月用麻黃湯。陽明無汗惡寒,北方用此方。三時南方人,或里有熱者,以羌活、獨活易麻、桂;無汗而喘,脈浮而緊,以杏仁易去芍藥,口渴消水,加知母、石膏。

  桂枝葛根湯

  葛根白芍藥桂枝甘草生姜大棗陽明無汗而惡寒,用前方葛根湯;若有汗惡寒,用此方主治。然此亦冬令治法,南方人里有熱,以防風、羌活易去桂枝??诳氏?,加石膏、知母;積熱重者,加梔、連。

  葛根解肌湯

  葛根白芷防風蒼術(shù)蔥白前二方,仲景一以治陽明無汗惡風寒,一以治陽明有汗惡風寒。但治冬令則可,南方溫熱,家秘用此方。胸前飽悶、加枳樸;嘔吐,加半夏;口渴,去蒼術(shù),加栝蔞根。

  升麻干葛湯

  升麻干葛白芍藥甘草生姜棗肉前方葛根解肌湯,治陽明發(fā)熱無汗惡寒者。此方治陽明有汗發(fā)熱惡寒者,蓋汗出而熱不減,不重在發(fā)汗。此方妙在但散邪不發(fā)汗者。

  防葛石膏湯

  防風葛根石膏知母廣皮甘草葛根解肌湯,治陽明無汗發(fā)熱惡寒。升麻干葛湯,治陽明有汗發(fā)熱惡寒。若口渴消水,表里俱見,立此方和解。

  小柴胡湯

  柴胡黃芩廣皮人參半夏甘草太陽惡寒,陽明惡寒,前已分別各條治法。今少陽寒熱,通以小柴胡湯加減,以應變化。

  惡寒無汗,加防風;頭痛身痛,加川芎、羌活;目痛額痛,加干葛、白芷;惡寒足冷,腰痛腳痛,加獨活;惡寒發(fā)熱,脅肋痛,加青皮、山梔、枳殼、木通、蘇梗;有汗,加白芍藥,助柴胡,同止寒熱;血不足而惡寒,倍加當歸、白芍藥;胸前飽悶,去人參加枳樸;大便閉結(jié),小腹脹痛,加大黃;小便不利,加木通;喘咳,加枳、桔、杏仁;里有積熱,加梔、連;嘔吐,倍半夏,加竹茹、濃樸;口燥痰多,去半夏易栝蔞霜、貝母;口渴唇焦,加石膏、知母、竹葉。小柴胡湯,有人參,無大黃,治中氣虛邪,在半表半里者。大柴胡湯,有大黃,無人參,治腸胃實熱,大便秘結(jié)者。柴胡飲子,有人參,有大黃,治中氣虛,大便結(jié)熱,有潮熱者。

  柴胡桂枝湯

  見發(fā)熱。

  少陽癥,又見太陽惡寒,以柴胡湯加羌、獨,散太陽表邪。無汗惡寒,加羌活、防風。見陽明癥,加葛根。

  黃建中湯

  黃桂枝白芍藥甘草大棗中氣虛寒而惡寒,以建中湯加入黃,實營衛(wèi);胸前凝滯,加砂仁、廣皮;元氣虛,加參、術(shù);血虛,加當歸;真陽虛,加桂、附,去桂枝。

  玉屏散

  黃防風甘草中氣虛,則用黃建中湯;表氣虛而惡寒,則用玉屏散。本草云∶黃得防風,其功愈大,非言補氣之功,言固表之功。元氣虛,加參術(shù);陰血虛,加歸芍。

  吳茱萸湯

  吳茱萸生姜人參大棗以下皆陰癥惡寒之方。厥陰干嘔,吐涎沫,惡寒,故以此方主治。痰多,加半夏;氣逆,加廣皮、藿香、砂仁。

  通脈四逆湯

  干姜熟附子甘草蔥白不發(fā)熱而手足厥冷,三陰經(jīng)陰癥寒厥惡寒也,仲景以此方治之。家秘加廣皮和中州,助蔥白以行陽氣;加黃協(xié)姜、附而達表。方書用黃同防風,助黃實腠理。此以用姜、附加黃,助姜、附外固皮毛。

  當歸四逆湯

  當歸白芍藥桂枝通草細辛大棗甘草此方治血虛傷寒發(fā)表者也。傷寒氣血充足,略一惡寒,即發(fā)熱作汗。若氣血虛,不能發(fā)熱作汗,故惡寒厥冷,脈細欲絕,宛似陰癥。仲景以當歸、芍藥,與桂枝、細辛同用,全在養(yǎng)血散表,實非陰癥溫經(jīng)治法。家秘加川芎、蔥白,助其通陽和陰,作汗外解。

  芍藥甘草附子湯

  白芍藥甘草附子未發(fā)汗而發(fā)熱惡寒,宜發(fā)汗。既發(fā)汗而表癥仍在者,尚宜再汗。今因發(fā)汗后反惡寒,此因汗而亡陽惡寒也。然亡氣中之陽,用四逆湯;亡血中之陽,用芍藥甘草附子湯。

  附子湯

  附子白術(shù)白芍藥人參茯苓此方即真武湯加人參,仲景治少陰背惡寒,口中和者。因此悟得仲景用八味腎氣丸,補水中之火,補天一生水。用真武湯,補土中之火,補地二成之也。

  [卷一] 發(fā)熱

  發(fā)熱有翕翕發(fā)熱,蒸蒸發(fā)熱。翕翕發(fā)熱者,身熱無汗,惡寒拘緊,如鳥羽之合而不發(fā)舒,此邪傷于表,郁于肌膚,表熱而里未熱,治宜發(fā)散表邪。蒸蒸發(fā)熱者,手足遍身多汗,熱而潤澤,此表邪已散,熱郁于里,蒸汗時時外出也,治宜清熱。若便結(jié)腹脹,有下癥者,下之。此以表熱里熱分兩大法也。若發(fā)熱無汗,脈浮緊,此太陽傷營之表癥也。冬月西北人,用麻黃湯。余三時用羌活沖和湯、羌活敗毒散。若發(fā)熱有汗,脈浮緩,此太陽風傷衛(wèi)之表癥也。冬月西北人,用桂枝湯。余三時用加減防風湯。若脈浮,外發(fā)熱,內(nèi)煩躁,作渴飲水,小便不利者,此太陽熱結(jié)膀胱之里癥也,仲景以五苓散。清利膀胱。余今廣推羌活木通湯,雙解太陽表里。若頭痛額痛,目痛,鼻干,發(fā)汗無汗,微惡寒,脈浮而長,此陽明表癥也,治以干葛解肌湯。若發(fā)熱有汗,口渴引飲,六脈洪數(shù),不惡寒反惡熱,此陽明經(jīng)癥也,白虎湯加葛根。若發(fā)熱煩躁,口渴唇焦,小便閉結(jié),手足時時汗出,六脈沉數(shù),此陽明里癥也,宜三黃巨勝湯、導赤各半湯、涼膈散。若口干舌刺,小腹硬滿,欲大便而不得便,脈沉數(shù)者,此陽明之下癥,宜承氣湯下之。若時寒時熱,頭側(cè)作痛,兩耳常聾,嘔而口苦,此少陽經(jīng)癥也,脈弦而緊無汗者,柴胡防風湯散表;脈弦而數(shù)有汗者,小柴胡湯和解。若身雖寒熱,大便閉結(jié),腹痛脹滿,脈見沉數(shù),時時汗出者,此少陽里熱下癥也,宜大柴胡湯下之。

  按三陽發(fā)熱之癥,要分別有汗無汗,汗多汗少。夫無汗發(fā)熱,為表熱,易知者也。亦有汗出未多,而發(fā)熱不減,人多誤為里熱矣。汗出未多而熱不減,猶易知其表熱也;至汗出多而發(fā)熱不減,尚是表邪,則難分別矣。例如太陽中風癥,自汗出而熱不愈,此表熱癥也。若但以汗多妄用清里,則礙表邪矣。又如風溫癥,自汗出而熱不退,此三陽經(jīng)表熱癥也。若誤以中風癥,用桂枝湯解肌,是犯辛溫誤治風溫矣。若以汗多身熱,陽明里熱治之,是犯失散在表之風溫矣。夫太陽自汗出發(fā)熱之中風,極似風溫癥。不知太陽中風惡風寒,風溫癥則不惡風寒;太陽癥口不渴,風溫癥口多渴;太陽癥鼻不塞,風溫癥鼻塞多眠睡,此癥之各別者也。

  太陽癥脈浮緩,風溫癥脈浮數(shù),此脈之各別者也。夫陽明里熱,自汗出熱不退之癥,又與太陽中風、三時風溫癥亦相似。然中風風溫癥,必帶惡寒惡風、身痛頭痛之表癥;若陽明里熱,自汗出熱不退,則無惡寒身痛之表癥,反有惡熱口渴里熱之癥,此癥之分別者也。中風、風溫之癥,脈必浮數(shù);若陽明里熱之癥,脈必洪大沉數(shù)。夫發(fā)熱而分無汗脈浮以別表熱,有汗脈沉以別里熱,此經(jīng)之常、理之正也。然亦有有汗發(fā)熱脈沉而見表癥,但坐以汗出不徹,仍用發(fā)汗退熱者。夫無汗發(fā)熱脈浮,人人知其表熱,然有火閉無汗之癥,其脈亦浮數(shù),連服發(fā)表之藥,汗不出,后服清里之藥,汗出熱減而愈者。又如三陽經(jīng)有表復有里之癥,先服散表之藥,汗不出熱不退,復服和解藥,而汗出熱退者??傊?,發(fā)熱無汗,表散不得外泄者,宜發(fā)汗解表。發(fā)熱有汗,里熱蒸汗自出者,宜清里退熱。又汗出身熱,微惡風寒,脈見浮大者,此汗出邪不出,尚宜發(fā)表。又發(fā)熱無汗,時或汗出,則熱暫退,少頃汗干,或停一日半日,又復發(fā)熱,仲景但坐以汗出不徹,宜再發(fā)汗。更有發(fā)熱無汗,不惡風寒,脈見沉數(shù)者,此里熱火閉,不能作汗外解,清其里熱,則汗出身涼。另有痰飲積熱,郁結(jié)腸胃,外冒表邪而發(fā)熱,用散表之藥,汗出而發(fā)熱不減,用清里而里熱不除,此熱而有滯之癥,又宜消痰化滯,疏散腸胃郁熱,則胃氣宣揚敷布,里熱從上而汗解。

  太陽病,有發(fā)熱惡寒者,發(fā)于陽也;無熱惡寒者,發(fā)于陰也。

  詳注前章。

  太陽病,頭痛發(fā)熱,汗出惡風,脈浮緩者,名中風,桂枝湯主之。

  此條明風傷衛(wèi),汗出惡風,脈浮緩者,用桂枝湯也。

  桂枝本為解肌,若人脈浮緊,發(fā)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也。當須識此,勿令誤也。

  此申桂枝湯,治不得寒傷營、脈浮緊、汗不出癥。

  太陽病,發(fā)熱汗出者,此為營弱衛(wèi)強,故使汗出。欲救邪風者,宜桂枝湯主之。

  此申發(fā)熱汗出之癥,營血無邪而弱,衛(wèi)氣有邪而強,故宜用桂枝湯。

  病患臟無他病,時發(fā)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為衛(wèi)氣不和也,先其時發(fā)汗則愈。宜桂枝湯主之。

  按發(fā)熱自汗有三癥∶有太陽風傷衛(wèi)之癥,用桂枝湯以解??;有陽明發(fā)熱自汗之里熱癥,用白虎湯以清里;有春三月發(fā)熱自汗之風溫癥,用防風石膏湯以和解。前章無時發(fā)熱之句,此章有時發(fā)熱之癥,故立先其未發(fā)熱之時,服桂枝湯以發(fā)其汗。推而廣之,則時寒時熱之柴胡癥,發(fā)作有準之似瘧癥,皆宜先其時而服藥者。

  中風發(fā)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里癥,渴欲飲水,水入即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多服暖水,汗出則愈。

  言中風發(fā)熱至六七日,有表里癥,飲水不得消水,而水逆上吐,此膀胱熱結(jié),不通調(diào)水道下行,以五苓散散太陽表邪,利膀胱結(jié)熱,多服暖水,上潤皮毛助汗出,下潤膀胱宣水道。

  太陽病,頭痛發(fā)熱,身疼腰痛,骨節(jié)疼痛,惡風無汗而喘,麻黃湯主之。

  此條辨太陽病如此癥象,乃寒傷營,宜麻黃湯者。

  傷寒五六日,嘔而發(fā)熱者,柴胡癥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癥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fā)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jié)胸,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湯不中與之,宜瀉心湯。詳注結(jié)胸門。

  傷寒六七日,發(fā)熱微惡寒,肢節(jié)煩疼,微嘔,心下支結(jié),外癥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

  發(fā)熱惡寒,肢節(jié)煩疼,宜麻黃桂枝湯,今因微嘔,心下交結(jié),又兼少陽癥,故用柴胡桂枝湯。

  傷寒身黃發(fā)熱者,梔子柏皮湯。

  身黃發(fā)熱,有從表發(fā)散之治。今里熱蒸黃,故用此方。

  太陽中風,脈浮緊,發(fā)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服之則厥逆,筋惕肉,此為逆也,以真武湯救之。

  太陽中風,又惡寒身痛,汗不出而煩躁,名營衛(wèi)兩傷。脈浮緊,用大青龍湯。若脈微而弱,汗出惡風寒,不可服大青龍湯。若誤用,則手足厥冷,筋惕肉,故以真武湯救之。

  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疾狀,發(fā)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fā),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fā)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熱色者,邪未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詳注似瘧。

  太陽病,發(fā)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

  發(fā)熱惡寒,理宜發(fā)汗。然脈微者,陽津不足,故不可發(fā)汗。

  太陽病,發(fā)熱頭痛,脈反沉,若不瘥,身體疼痛,當救其里,宜四逆湯。

  此太陽癥,脈似少陰之條。太陽癥,故發(fā)熱。正氣衰微,故脈沉。今以四逆湯溫里逐邪,以代麻黃湯,非陰癥溫經(jīng)也。

  傷寒發(fā)熱,嗇嗇惡寒,大渴飲水,其腹必滿,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橫,刺期門。

  傷寒發(fā)熱,本非肺病,今灑灑惡寒,大渴飲水,此肺熱不能通調(diào)水道,其腹必滿。若自汗出,小便利,則肺病得解。設汗不出,小便不利,此肝膽熱邪,乘侮肺金,急刺期門。

  太陽病,發(fā)熱汗出,身仍灼熱,脈浮汗出,身重多眠鼻鼾者,風溫也。

  太陽病,發(fā)熱汗出,身仍灼熱,脈浮汗多,絕似桂枝湯癥;但無惡寒頭痛,而有多眠鼻鼾,此風溫也,切不可用桂枝湯。

  發(fā)熱汗出,解半日許,復煩躁,脈浮大者,可更發(fā)汗。

  發(fā)熱汗出,止解半日許,復煩躁,脈浮大,則表邪仍在,故更發(fā)汗。

  發(fā)熱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嘔吐而利者,大柴胡湯。

  發(fā)熱汗出熱不解,心下痞硬,已是下癥,但嘔不宜下,故用大柴胡湯。

  瘥后,更發(fā)熱,脈浮數(shù)者,以汗解之;脈沉數(shù)者,以下解。

  此示人不論初病久病,惟見癥治癥,憑脈用藥。

  發(fā)熱未有汗者,不可與白虎湯。若大渴引飲無表癥者,仍與白虎湯。

  發(fā)熱未有汗,表邪未解,故不可用白虎湯。大渴引飲無表癥者,故仍與白虎湯?;ハ喔娼?,有一定之理。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fā)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jié)M,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心下素有水氣,又得寒邪相搏,故用小青龍湯,外散表邪,內(nèi)散水飲。

  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fā)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

  此申明上文,服小青龍湯已,渴者,此水寒已去,不可再服小青龍湯。小青龍湯句,當在發(fā)熱不渴句下看。

  陽明病,若汗多,微發(fā)熱惡寒者,外未解也,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大泄。

  言陽明病,汗雖多,仍見微發(fā)熱惡寒,則表邪尚在,況無潮熱,故未可與承氣湯。即腹大滿,大便不通,亦只用小承氣湯。

  陽明中風,若咽干,腹?jié)M,微喘,發(fā)熱惡寒,脈浮而緊,若下之,則腹?jié)M小便難也。

  陽明中風,口苦咽干,腹?jié)M,似傳里矣。若發(fā)熱惡寒,脈浮而緊,尚是陽明太陽表癥。若反下之,則邪從內(nèi)陷而腹愈滿,小便不利矣。

  傷寒發(fā)熱無汗,嘔而不能食,而反汗出然者,是轉(zhuǎn)屬陽明也。

  傷寒發(fā)熱無汗,本太陽表癥。今嘔而不能食,反汗出然,故為轉(zhuǎn)屬陽明也。以其有嘔吐無下癥,故不立下法。

  太陽病,三日發(fā)汗不解,蒸蒸發(fā)熱者,屬胃也,調(diào)胃承氣湯主之。

  較上章多蒸蒸有汗,且無嘔吐,故用調(diào)胃承氣湯。

  陽明病,發(fā)熱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汗多發(fā)熱,津液有立盡之勢,故急下之。三章次第,詳注后自汗門,以為下法的訣。

  傷寒脈弦細,頭痛發(fā)熱者,屬少陽。少陽不可發(fā)汗,發(fā)汗則譫語。此屬胃,胃和則愈,胃不和則煩而悸。

  頭痛發(fā)熱,本是太陽汗癥。但脈弦而細,此是少陽也,故誤用麻黃、桂枝,則譫語。此癥全賴胃氣沖和可愈,若胃氣不和,則煩而悸矣。

  婦人中風,發(fā)熱惡寒,經(jīng)水適來,得之七八日,熱除而脈遲,身涼,胸脅下滿,如結(jié)胸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也,當刺期門,隨其實而泄之。

  婦人傷寒發(fā)熱,經(jīng)水適來,晝?nèi)彰髁耍簞t譫語,如見鬼狀者,此為熱入血室,無犯胃氣及上二焦,必自愈。

  兩條詳注熱入血室,皆不立方,但曰無犯胃氣,此禁汗吐互詞。

  少陰病,始得之,反發(fā)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

  此即少陰癥似太陽也。少陰經(jīng)表有寒邪,理當散表,但不同太陽方法,故以麻黃、附子溫經(jīng)散邪。

  少陰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發(fā)熱者。不死。脈不至者,灸少陰七壯。

  少陰變熱,乃為回陽,故曰不死。然脈不至,尚是危兆,故灸少陰。

  傷寒始發(fā)熱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本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為除中。食以素餅不發(fā)熱者,知胃氣尚在必愈,恐暴熱來出而復去也。后三日脈之,其熱續(xù)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發(fā)熱六日,厥反九日,復發(fā)三日,并前六日亦為九日,與厥相應,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脈之而脈數(shù),其熱不罷者,此為熱氣有余,必發(fā)癰膿也。

  此章言陰厥回陽太過,必發(fā)癰膿。詳注厥利。

  傷寒先厥后發(fā)熱,而利者必自止。見厥復利。

  先厥后熱,即陰厥回陽,故曰利必自止。若后復見厥,則必復利矣。

  傷寒先厥后發(fā)熱,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為痹。

  此條詳注咽痛。

  發(fā)熱無汗,而利必自止。若自止,必便膿血。便膿血者,其喉不痹。

  此條詳注便膿血。

  傷寒發(fā)熱,四日,厥反三日,復熱四日,厥少熱多,其病當愈。四日至七日熱不除者,必便膿血。

  此章重申厥少熱多,熱不除,必便膿血??梢姛岵』仃?,陰癥回陽,均怕過與不及。

  麻黃湯

  見惡寒。

  羌活沖和湯

  羌活防風白芷黃芩蒼術(shù)生地川芎細辛廣皮甘草此和解太陽表里之方。燥熱令,去蒼術(shù)、川芎、細辛;兩足冷,加獨活;少陽見癥,加柴胡;夏秋加知母、天花粉、石膏、干葛;胸前飽悶,去生地,加枳殼、濃樸。汗多,加白芍藥。如濕氣勝,去生地。

  羌活敗毒散

  羌活獨活柴胡前胡川芎防風荊芥廣皮甘草此方太陽經(jīng)發(fā)汗解肌者。余以此代仲景麻黃湯,治四時太陽表癥??诳?,去川芎;胸前飽悶,加枳殼、濃樸;陽明見癥,加干葛;里有熱,加黃芩、山梔、石膏。

  加減防風湯

  見身痛。

  冬令北方,有汗發(fā)熱,用桂枝。南方三時,家秘用此方加減。詳身痛。

  五苓散

  見小便不利。

  按太陽有汗發(fā)熱口渴,小便不利,此熱結(jié)膀胱之癥,故仲景以此方治之。加減詳小便不利、口渴門。

  羌活木通湯

  羌活獨活木通車前子熱結(jié)膀胱,脈數(shù)口渴癥,用五苓散者,變立此方,雙解太陽表里。

  干葛解肌湯

  干葛升麻防風荊芥此方散陽明表邪,發(fā)陽明伏不出。若惡寒頭痛。加羌活;時寒時熱,加柴胡;腰痛足冷,加獨活。

  干葛白虎湯

  見口渴。

  陽明表邪發(fā)熱,用前方干葛解肌。若表里皆熱,用干葛散表,石膏清里。

  三黃巨勝湯

  見譫語。

  導赤各半湯

  見腹痛。

  表熱宜散表,里熱宜清里。此方以瀉心湯合導赤散,清熱之力專,利小便之功大。

  涼膈散

  見發(fā)狂。

  此方治熱結(jié)上焦,肺胃發(fā)熱之癥,加減詳發(fā)狂。

  大承氣湯

  見大便結(jié)。

  小柴胡湯

  見寒熱。

  柴胡桂枝湯

  柴胡桂枝黃芩半夏人參甘草生姜大棗此方即小柴胡加桂枝,去陳皮,易棗肉。三時忌桂枝,易羌活??诳?,去半夏、生姜,加天花粉;癥兼陽明,加干葛知母;無汗,加防風。

  梔子柏皮湯

  見發(fā)黃。

  先發(fā)熱,后發(fā)黃,此因熱而蒸黃,故用此方,不比食滯發(fā)黃而用消滯者。

  大青龍湯

  見煩躁。

  桂枝麻黃各半湯

  桂枝麻黃白芍藥杏仁甘草生姜大棗麻黃湯,加石膏、姜、棗,更名大青龍,以石膏制辛熱,加姜、棗和中氣,是變辛熱而為辛涼矣。此方同加姜、棗和中,而加白芍藥養(yǎng)陰斂陰,是變汗劑而為和劑矣。

  桂枝二越婢一湯

  桂枝白芍藥麻黃甘草石膏大棗生姜麻黃湯原方,加姜、棗、石膏,名大青龍湯;加白芍藥,名曰各半湯。今此方又以桂枝湯輕劑,加石膏制辛溫,白芍藥斂陰血,此從輕化輕,故曰越婢,形容不跋扈。

  大柴胡湯

  見寒熱。

  白虎湯

  見口渴。

  小青龍湯

  見咳逆。

  此湯內(nèi)散水氣,外散表邪,詳咳逆門。

  小承氣湯

  見大便結(jié)。

  麻黃附子細辛湯

  麻黃附子細辛此少陰外冒傷寒發(fā)熱,不可用太陽治法,故用此方溫經(jīng)散寒邪,從里出表。

  [卷一] 寒熱

  寒熱者,寒已又熱,熱已又寒,或一日二三度發(fā)。若每日一發(fā),先寒后熱,發(fā)作有定期者,又名似瘧而非寒熱矣。寒熱之癥,太陽經(jīng)居多,有時邪熱內(nèi)伏則寒,有時邪熱外發(fā)則熱。表邪多,則寒多熱少而無汗,羌活柴胡湯散表。里熱多則熱多寒少而有汗,以小柴胡湯和解。

  若寒多脈浮大者,倍用柴胡;若手足常冷,惡寒汗少,再加發(fā)表之藥。汗多脈沉數(shù)者,方用黃芩;若汗多口渴脈數(shù),再加清里之藥。表寒多,用發(fā)散忌以清涼,里熱多,用清涼兼發(fā)散;若汗多有寒有熱之癥,不得不用發(fā)散清涼,寒熱雜合之劑,以和解表里,是以仲景小柴胡湯,和解少陽經(jīng)時寒時熱之癥。以柴胡一味,升散在表之邪,使惡寒自已。以黃芩一味,清解在里之熱,使發(fā)熱自除。再加人參、廣皮、甘草,以和胃氣,使胃陽敷布,得專和解之權(quán)。推而比例,則癥之兼見太陽者,羌活沖和湯,癥見陽明者,干葛石膏湯;若三陽經(jīng)俱見癥者,用羌活、葛根、柴胡三味散表,以治惡寒,黃芩、石膏、知母三味清涼,以治里熱,廣皮、甘草,以和中氣,則三陽寒熱汗多,一和解而盡之矣?!稖世K》書以此治夏秋三陽寒熱之瘧,深中此旨。

  傷寒病,至十余日,外熱結(jié)在里,復往來寒熱,宜大柴胡湯。

  十余日,外熱結(jié)在里,已為可下。今因往來寒熱,少陽癥,但可用柴胡湯散表邪,略加大黃一味,以去里熱。

  傷寒六七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

  此條詳注嘔吐門。

  本太陽病,不解,轉(zhuǎn)入少陽,脅滿干嘔,往來寒熱,尚未吐下,脈沉緊者,小柴胡湯。

  太陽病傳入少陽,脅滿干嘔,往來寒熱,癥見沉緊弦脈,癥脈皆是少陽,故用小柴胡湯。

  傷寒五六日,已汗下,胸脅微結(jié),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未解也,宜柴胡桂枝干姜湯。

  五六日已汗下,胸脅微結(jié),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往來寒熱,又心煩,此太陽表癥未罷,少陽諸癥又急,故用柴胡、桂枝合治。因汗下后,略加干姜和中。

  小柴胡湯

  柴胡黃芩人參熟半夏廣皮甘草此仲景和解少陽表里寒熱之方。若太陽兼癥,加羌活;若陽明兼癥,加葛根、升麻;無汗,加防風;口渴,去半夏,加天花粉;大便秘結(jié),腹中脹痛,下癥急者,加大黃;小便不利,加木通;大便滑泄,加赤茯苓,名柴苓湯。頭角痛,加川芎。

  羌活沖和湯

  見發(fā)熱。

  此方和解太陽寒熱之癥。加減詳發(fā)熱門。

  干葛石膏湯

  干葛柴胡黃芩石膏廣皮甘草此方以柴葛解肌湯、干葛石膏湯、小柴胡湯三方合一,雙解陽明少陽表里者。

  大柴胡湯

  柴胡黃芩廣皮甘草大黃此方小柴胡,去人參,加大黃,名大柴胡湯。治少陽表癥未罷,下癥已急,故以此湯雙解表里。

  柴胡桂枝干姜湯

  柴胡桂枝黃芩廣皮甘草人參芍藥干姜半夏此即小柴胡合桂枝湯,治太陽中風,兼少陽寒熱者。廣而推之,仲景治項強癥,有桂枝加葛根湯,麻黃加葛根湯,同此法也。

  時寒時熱癥,世俗皆以小柴胡和解少陽,然未見效。余今進求精切,因知發(fā)熱惡寒,皆太陽表癥,時寒者,表邪欲發(fā)未伸也。時熱者,邪熱臨時外現(xiàn)也。時寒時熱者,邪熱欲發(fā)未能,邪正分爭,表邪未越,表汗未徹也;豈小柴胡和解一法得以治之!夫似瘧癥,每發(fā)必汗出身涼,專務散邪主治,忌用寒涼抑遏,恐明日至其時,尚有惡寒表癥耳,況寒熱不涼者乎!理肺發(fā)表湯、平胃發(fā)表湯,治時寒時熱最效。方見身痛。

  [卷一] 身痛

  身痛之癥,六經(jīng)皆有。三陽身痛,皆是表邪;三陰身痛,皆是里寒。太陽身痛,發(fā)熱無汗,手足冷,脈浮緊,宜發(fā)汗,西北冬月麻黃湯,南方三時羌活湯;有汗脈浮緩,西北冬月桂枝湯,南方加減防風湯。如發(fā)汗后,身痛不減,若脈仍浮緊,可再發(fā)汗;若汗后身痛不減,而脈變遲者,切不可再發(fā)汗,宜桂枝人參芍藥湯。若初起本不身痛,因發(fā)汗后反見身痛,此誤汗亡陽身痛也,黃建中湯。又有發(fā)熱面目黃,遍身疼痛,喜忘,漱水在口,不得咽下,此上焦蓄血身痛,犀角地黃湯,加紅花、赤芍藥。若小腹硬滿,大便或閉,或黑,此下焦蓄血痛也,桃仁承氣湯主之。夏秋中暑,多汗身疼,脈反虛而口渴,人參白虎湯。風在三陽,惡風發(fā)熱,支節(jié)煩疼,脈浮,無汗,宜羌活防風湯。風濕相搏,身體煩疼,不能轉(zhuǎn)側(cè),口不消水,脈浮而濡,北方冬令,桂枝附子湯,南方三時,防風神術(shù)湯。濕溫身痛,汗多口渴,不能轉(zhuǎn)側(cè),石膏神術(shù)湯。同一身痛不能轉(zhuǎn)側(cè),上條言風濕,口不消渴,則里無濕熱,故用防風神術(shù)溫散;下條言濕溫汗多口渴,則里有熱矣,故用石膏神術(shù)清滲法。大凡濕痛多身重,風痛多身輕,熱痛多身汗,寒痛身多青,飲痛多嘔惡,暑痛多口渴,虛痛多喜按,氣痛多攻注,風火則行走不定,時作時止,風寒則凝住一處,長痛不休,四肢常冷。另有不發(fā)熱、脈沉遲、身痛者,此三陰經(jīng)陰寒身痛也,重則四逆湯,輕則理中湯。

  頭痛身痛癥,悉系表邪。頭痛條雖有痰飲、火沖二癥,亦是內(nèi)有痰火,外冒表邪而痛;至身痛皆是太陽表癥,家秘專以羌獨湯加蘇梗木通主治。更有時行暴寒雨濕,常發(fā)疫邪身痛,亦以羌獨敗毒散主治。如有胸滿嘔吐,兼用平胃二陳湯宜散胃濕邪痰飲,同發(fā)表之藥,作汗外解。又有身痛惡寒,發(fā)熱嘔惡,下痢血水,亦用前方,宣散溫毒之表邪,則痢自愈。誤用寒涼抑遏,則表汗不出,表邪內(nèi)陷而不治。

  太陽病,頭痛發(fā)熱,身疼腰痛,骨節(jié)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此言太陽寒傷營之表癥,故發(fā)散表邪。

  傷寒六七日,發(fā)熱微惡寒,肢節(jié)煩疼,微嘔,心下交結(jié),外癥未去者,柴胡湯、桂枝湯主之。

  太陽少陽之表邪未去,故用柴胡、桂枝二方合用,詳注惡寒條。

  傷寒醫(yī)下之,續(xù)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里;后身疼痛,二便清調(diào)者,急當救表。救里,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

  傷寒表癥,醫(yī)誤下之,則下利不止,故急當救里。服后身疼痛,表邪不解,故急救表。

  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持,身體煩疼不能自轉(zhuǎn)側(cè),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

  身體煩疼,不能轉(zhuǎn)側(cè),不嘔不渴,寒濕之癥也。脈虛而澀,寒澀之脈也。故用桂枝附子湯。

  風濕相搏,骨節(jié)煩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

  此承上章寒濕身痛,而又化出近之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等癥,故用甘草附子湯溫經(jīng)散濕。若用防風神術(shù)湯,則非矣。

  太陽中風,脈浮緊,發(fā)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也。

  此條詳注煩躁。

  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fā)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癥仍在,此當發(fā)其汗。服藥已微除,其人發(fā)煩熱、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麻黃湯主之。

  此章千古錯解。麻黃湯主之一句,在當發(fā)其汗下看。詳注衄血。

  陽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調(diào),其人骨節(jié)疼,翕然如有熱狀,奄然發(fā)狂,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勝谷氣,與汗共并,脈緊則愈。

  此言能食之陽明病,見小便不利,水必內(nèi)停。其人骨節(jié)疼,有翕翕發(fā)熱之表癥,又有奄然發(fā)狂之里癥,此即水谷之寒熱,故必得然汗出,則內(nèi)停水谷之邪,與汗共并而解。然必得脈緊急有力,則能作汗自愈。

  太陰中風,四肢煩疼,陽微陰澀而長者,為欲愈。太陰病脈浮者,可發(fā)汗,宜桂枝湯。

  三陰經(jīng)亦有傷寒中風,陽癥脈長,有外傳陽明之診,故欲愈。若太陰病脈浮,則外傳太陽,故可發(fā)汗,宜桂枝湯。

  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jié)痛,脈沉者,附子湯。

  此少陰經(jīng)陰癥身痛,也故用附子湯。

  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里,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

  此條厥陰經(jīng),里有寒而下利,表有邪而身痛也。里氣虛寒,風寒得入而身疼痛,故先溫其里,后攻其表。

  麻黃湯羌活湯桂枝湯

  三方見惡寒。加減法,俱詳惡寒。

  加減防風湯

  防風荊芥羌活獨活川芎甘草生姜芍藥大棗此方家秘治三時太陽經(jīng)身痛頭痛風濕等癥。

  桂枝人參芍藥湯

  桂枝人參白芍藥生姜甘草大棗此方治里氣虛寒,發(fā)汗后身仍痛,邪仍在,脈沉遲,不可再發(fā)汗,故以小建中湯加人參,扶元氣以逐表邪。

  黃建中湯

  白芍藥甘草桂枝黃此方治表虛身痛,誤汗亡陽者也。前以里氣虛,不能逐邪外解而痛,故用建中湯加人參。

  此以表氣虛,不能衛(wèi)外而痛,故用建中湯加黃。一以人參、桂枝同建功于內(nèi),逐邪于外;一以黃、桂枝同實表于外,固密衛(wèi)陽。

  四逆湯

  附子干姜廣皮甘草陰癥身痛,四肢厥冷,以此方溫里,加廣皮,則陽氣愈和。

  理中湯

  見漱水不咽。

  陰癥身痛,皆由中氣虛寒,用理中湯,則陽氣周流,表里通達。

  犀角地黃湯

  生犀角山梔生地赤芍藥當歸尾澤蘭葉荊芥楂肉牡丹皮紅花熱邪不得外發(fā),瘀熱伏結(jié)血分,故發(fā)熱面目皆黃,遍身疼痛。用此方清上焦之熱,消上焦之血也。

  桃仁承氣湯

  見蓄血。

  人參白虎湯

  見潮熱。

  羌活防風湯

  見發(fā)黃。

  防風神術(shù)湯

  見頭痛。

  石膏神術(shù)湯

  石膏熟蒼術(shù)甘草此濕溫身痛之方。上部痛,加防風、荊芥、白芷、川芎;下部痛,加防己、秦艽、黃柏。

  大青龍湯

  見煩躁。

  平胃發(fā)表湯

  家秘治寒熱胸滿無汗癥。

  羌活柴胡干葛枳樸半夏廣皮

  理肺發(fā)表湯

  家秘治寒熱喘咳無汗癥。

  羌活柴胡干葛枳殼桔梗桑皮上二方,家秘一以治胃主肌肉,胃家凝結(jié),胃陽不得敷布作汗散邪;一以治肺主皮毛,肺受外邪,皮毛閉塞不得作汗。此二條不獨治身痛,凡系散邪妙訣。足冷腰痛,加獨活,夜間熱,加升麻;汗少,加防風。

  [卷一] 頭痛

  傷寒頭痛,常痛不休,不比內(nèi)傷頭痛,時作時止。故傷寒頭痛發(fā)熱,三陽經(jīng)者多。然三陽中,惟太陽經(jīng)更多。故頭痛身痛,惡寒發(fā)熱,兩足常冷,皆太陽表癥也。無汗脈浮緊,北方冬月麻黃湯,南方羌活敗毒散;有汗脈浮緩,北方冬月桂枝湯,南方加減防風湯合川芎湯。

  少陽經(jīng)頭角痛,痛引耳前后,發(fā)熱無汗,脈浮緊,柴胡防風湯;脈弦而數(shù),寒熱往來,合目自汗,嘔而口苦,小柴胡湯。通加川芎入膽,上行頭角。陽明經(jīng)額前痛,痛連眼眶,脈洪而長,發(fā)熱無汗者,葛根湯加蔥白、白芷、升麻;有汗發(fā)熱,脈洪而數(shù),煩渴引水,白虎湯加葛根、白芷。若手足多汗,大便不行,臍腹脹滿,雖有頭痛之表癥,亦用大干葛湯下之。又有頭痛鼻塞,咳嗽喘急,每夜寒熱,此風寒入肺,即傷風頭痛也,宜芎蘇瀉白散;若無汗惡寒,脈浮緊,加羌活。又有風溫頭痛,宜防風散加石膏、干葛。濕溫頭痛,宜防風神術(shù)湯。又有時常頭風痛者,羌活、選奇湯。頑痰頭痛,胸滿惡心者,二陳湯加南星、海石飲家頭痛,胸脅脹滿,惡心嘔吐,平胃二陳湯、導痰湯,甚者控涎丹,不愈再加瓜蒂散,搐鼻出黃水。又火痰頭痛,梔連二陳湯加膽星。又有陰火頭痛,四物湯加黃柏、知母。另有陰癥頭痛,此直中陰經(jīng)之寒癥,北方人有之,江浙則少。又有冒寒頭痛,遇冷頭痛,似陰癥頭痛,實非陰癥寒痛,皆是內(nèi)有痰飲積熱,外遇寒冷搏擊而痛也。

  太陽之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此合論太陽經(jīng)表癥,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宜發(fā)汗者。

  太陽病,頭痛發(fā)熱,汗出惡風者,桂枝湯主之。太陽病頭痛發(fā)熱,身疼腰痛,骨節(jié)疼痛,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此分論太陽病中風、傷寒二癥,各立方以主治也。

  太陽病頭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經(jīng)盡故也。若欲再傳經(jīng)者,針足陽明,使經(jīng)不傳。

  針陽明,刺腕骨、余骨、合谷三穴也。言太陽病頭痛發(fā)熱之癥,若七日以上行其經(jīng)盡,自愈者則已。若不愈,針此三穴,使不傳經(jīng)。

  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小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須當發(fā)汗。若頭痛者,必衄,宜桂枝湯。

  不大便六七日,有里熱,即頭痛,亦宜小承氣湯下之。但驗其小便,若不赤,邪熱未入里,須當發(fā)汗,故宜用桂枝湯。若服后頭仍痛者,此熱邪得桂枝之熱,侵入陽明,必迫血從鼻而衄矣。宜桂枝湯句,應在須當發(fā)汗句之下。

  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散者,乃可攻之。其人汗出,發(fā)作有時,頭痛,心下硬滿,引脅下痛,干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棗湯主之。此條詳注嘔吐門。

  陽明病,表里大熱,煩渴引飲,頭痛如破者,宜竹葉石膏湯。

  陽明表里之癥,當用干葛石膏湯。今因煩渴引飲,頭痛如破,此火熱上沖猛烈,故用竹葉石膏湯。

  陽明頭痛,不惡寒反惡熱,大便實,宜調(diào)胃承氣湯。

  不惡寒反惡熱,大便實,陽明里熱癥也。不用大承氣者,微示頭痛癥不可大下也。

  傷寒脈弦細,頭痛發(fā)熱者,屬少陽,不可發(fā)汗,汗之則譫語。此屬胃,胃和則愈,不和則煩而悸。

  頭痛發(fā)熱,是太陽癥,今脈弦而細,屬少陽之脈,故不可用麻黃湯誤汗。

  厥陰頭痛,干嘔吐涎沫,吳茱萸湯主之。

  此厥陰經(jīng)陰癥頭痛也。

  麻黃湯

  見惡寒。

  羌活沖和湯

  見發(fā)熱。

  桂枝湯

  見惡寒。

  加減防風湯

  見身痛。

  川芎湯

  川芎蒼術(shù)羌活防風荊芥甘草此治太陽經(jīng)風濕頭痛方也。兼寒者,加細辛;陽明見癥,加白芷;少陽見癥,加柴胡;有火者,加黃芩,即合選奇湯。

  柴胡防風湯

  即小柴胡湯加防風。

  此治少陽風邪頭痛之方。

  小柴胡湯

  加減詳寒熱門。

  二白干葛湯

  蔥白白芷干葛升麻此陽明表邪頭痛之方。癥兼太陽者,加羌活、防風、川芎。癥兼少陽者,加柴胡、川芎;胸前嘔惡,合二陳平胃散;有火者,加梔連。

  白虎葛根湯

  知母石膏葛根白芷此陽明里熱頭痛之方。若帶太陽表邪,加羌活、防風,癥兼少陽,加柴胡、川芎,小便黃赤,加木通、滑石;大便不通,有下癥者,加酒煮大黃。

  大葛根湯

  干葛石膏枳殼大黃廣皮甘草知母此治陽明表邪未盡,大便秘結(jié),積熱上沖頭痛之方。若帶惡寒表熱,癥兼太陽者,即不可用。

  芎蘇瀉白散

  川芎紫蘇防風桑白皮地骨皮荊芥甘草此治風傷肺氣,咳嗽寒熱頭痛之方。若癥兼太陽,加羌活,兼陽明,加干葛、白芷,兼少陽,加柴胡。

  防風散

  防風桔梗濃樸甘草石膏干葛此治肺胃二經(jīng),風熱上沖頭痛之方。防風散風,石膏清熱,與桔梗同用,清肺也;與干葛同用,清胃也。濃樸、甘草和胃氣以升降浮沉也。兼少陽者,加柴胡、川芎、薄荷、荊芥。

  防風神術(shù)湯

  防風蒼術(shù)甘草石膏此治風濕熱三氣頭痛之方。風氣勝者,倍防風加羌活,濕氣勝者,倍蒼術(shù)加白芷,熱氣勝者,倍石膏加黃柏;太陽見癥,加本;陽明見癥,加升麻;少陽見癥,加柴胡。通加川芎少許,上行頭角。

  羌活選奇湯

  羌活防風黃芩甘草此治太陽風熱頭痛之方。若少陽見癥,加柴胡、川芎;陽明見癥,加升麻、白芷。風熱甚,加薄荷、荊芥、本;里有積熱,加梔、連;若時常痛發(fā),俗名頭風痛者,加蔓荊子、本;冒寒即痛,加細辛、川芎。

  星石二陳湯

  即二陳湯加膽星石菖蒲。

  此治痰飲凝結(jié)中脘,上沖頭額,時常作痛之方。兼風者,加防風、荊芥;兼火者,加梔、連;兼寒者、加細辛、川芎;發(fā)熱惡寒,加羌活;頭額作痛,痛連于目,加干葛、白芷、升麻;往來寒熱,痛連頭角,下連耳之前后,加柴胡、川芎。

  平胃二陳湯

  即二陳湯和平胃散。

  時常頭痛,俗名頭風痛。本于內(nèi)伏痰積,外冒風寒,是以頭痛之癥。若兼惡心飽悶者,必痰積作患。余嘗以此方合保和散,重加豆蔻、石菖蒲、萊菔子,除去在胃之病根,則痛不發(fā)。

  導痰湯

  見似瘧。

  頭痛癥,兼嘔吐惡心者,則以此方治痰飲。若外冒寒者,加羌活、細辛、蔓荊子、川芎、本;冒風者,加防風、荊芥;冒暑熱者,加黃連、滑石;冒風濕者,加防風、蒼術(shù)、白芷、石菖蒲。

  控涎丹

  甘遂大戟白芥子痰飲伏于脅下作痛,名懸飲支飲,用十棗湯。痰伏胃家,上攻頭額作痛,則用控涎丹。同用甘遂、大戟,彼以芫花易白芥子,此以白芥子易芫花。同一痰飲病,一痛于脅,一痛于頭,故有上散下行之不同。

  二陳梔連膽星湯

  即二陳湯加梔、連、膽星。

  上條皆是痰飲,此乃痰火上沖。若外有感冒,加散表之藥,先去外邪。

  四物知柏湯

  即四物湯加知母、黃柏。

  此方本治內(nèi)傷陰火,內(nèi)沖頭痛。立此互考,相得益彰。

  十棗湯

  見脅痛。

  竹葉石膏湯

  見口渴。

  調(diào)胃承氣湯

  見大便結(jié)。

  外感頭痛,禁用下行。今以陽明頭痛,不惡寒反惡熱,大便實,故以此方微下之。

  [卷一] 項強

  項強癥,有傷寒痙病之別。欲論傷寒項強,必以痙病項強,互相發(fā)明,始得詳悉。如傷寒總論項強曰∶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其分論項強曰∶太陽病,發(fā)熱項強,汗出脈緩者為中風,太陽病頭痛項強,發(fā)熱身疼,腰痛惡寒,無汗,脈浮緊,為傷寒?!督饏T》痙病,總論項強曰∶太陽病身體強ktkt然,脈反沉遲,身雖熱,手足冷,頸項強急,獨搖頭,卒口噤,背反張,名痙病。其分論痙病曰∶太陽病,發(fā)熱無汗,頭項強,反惡寒,名曰剛痙;太陽病,發(fā)熱汗出,而不惡寒,名曰柔痙。詳其經(jīng)絡,傷寒項強屬三陽表癥,痙病項強,則有三陽三陰表里各條,此癥之分別也。詳其脈象,傷寒門則曰∶脈浮而緊,脈浮而緩;痙病門則曰∶脈沉細,脈沉遲,此脈之分別也。詳其治法,傷寒門仲景以太陽病,項背強ktkt,無汗惡寒脈浮緊,冬月麻黃加干葛湯,余三時陶氏推展防風羌活湯,今余改用羌活加干根湯,以表藥而治無汗之傷寒項強。若太陽病,項背強ktkt,反汗出惡風,脈浮緩,冬月桂枝加干葛湯;陶氏推展加減沖和湯。今余改用防風加葛根湯,以風藥而治有汗之中風項強。其在陽明,目痛鼻干,不眠,調(diào)脈干葛湯主之。其在少陽,身熱惡風寒,頭項強,胸脅滿,羌活防風柴胡湯主之。風溫項強,防風石膏湯。風濕項強,蒼防湯。濕溫項強,神術(shù)湯。以上言傷寒項強各條治法之分別也。至論痙病項強,《金匱》則曰∶病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赤,獨頭動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痙病也。若發(fā)其汗者,寒濕相得,其表益虛,即惡寒甚,發(fā)其汗已,其脈如蛇。傷寒項強,身熱足寒,又見惡寒者,用麻黃湯主治。今痙病項強,目赤口噤,背反張,血液干竭,筋失所養(yǎng),脈細之癥,又不可誤用麻黃湯。故下文云∶太陽病,其癥備,身體強ktkt然。確似太陽傷寒癥,若脈不浮緊急大,即非傷寒而不可用麻黃。若脈反沉遲,此是痙病,當用栝蔞桂枝湯主之。下文又云∶太陽病,若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沖胸,口噤不得語,欲作剛痙,葛根湯主之。夫太陽無汗之項強,本是麻黃湯發(fā)汗癥;以其氣上沖胸,口噤不得語,又是陽明之癥,故以葛根湯雙解太陽陽明兩經(jīng)之邪。若失用葛根清解陽明表邪,即用寒涼清里,則口噤不語之后,又變介齒。

  是此可見痙病無汗,亦有可汗者,但因其脈沉遲,難用麻黃發(fā)汗耳。然痙病項強亦有當下者,故下文又云∶痙為病,胸滿口噤,臥不著席,腳攣急,必介齒,可以大承氣湯。此言痙病,若表邪盡解,惟存胸滿口噤,臥不著席,腳攣急,介齒,一派里熱內(nèi)結(jié),亦可與大承氣。按此則《金匱》一立栝蔞桂枝湯,和營衛(wèi),清痰滌熱,而為解肌和解之方;一立葛根湯,散陽明太陽在表之邪,而為無汗剛痙發(fā)表之方;一立承氣湯,以清陽明表解里熱,有汗柔痙攻下之方。如是則汗、下、和解、三法全矣。此言痙病項強各條治法之分別也。余以痙病項強,參以傷寒項強,則明項強癥應從太陽表邪主治,而有發(fā)汗法門。今以傷寒項強,參以痙病項強,則明項強癥亦有陽明里邪主治,而有承氣下行法門。考之雜癥門,頸項強痛,不能回顧,右脈數(shù)大,有用二陳湯加羌活、黃芩而治者。今余推展項強而兼胸滿口噤、介齒不語等癥,亦有痰凝食滯,脈滑有力,可用二陳導痰湯、平胃保和散而治者。以口噤介齒,中焦凝滯,寒涼抑遏者不少。再考《內(nèi)經(jīng)》分十二經(jīng)俞穴,立刺法主治,則知各經(jīng)皆有項強之癥,原非太陽陽明表邪里熱二條可盡者。

  太陽病,項背強ktkt,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

  曰太陽,不曰陽明,然加葛根,兼陽明不待言矣。不曰風傷衛(wèi),然用桂枝葛根湯,則風傷衛(wèi)之癥明矣。

  太陽病,項背強ktkt,無汗惡寒者,麻黃加葛根湯。

  不曰寒傷營,然用麻黃葛根湯,其為寒傷營亦明矣。

  服桂枝湯后,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fā)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湯去桂加茯苓白術(shù)湯。

  頭項強痛,翕翕發(fā)熱,服桂枝湯,當汗出熱減。今仍頭項強痛,發(fā)熱無汗,心下滿痛,小便不利,乃是水飲內(nèi)結(jié),故以此方治之。

  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頭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湯。

  傷寒四五日,少陽時也。身熱項強,脅下滿,少陽癥也。手足溫而渴,故以此方清少陽之表里。

  結(jié)胸者,項亦強,如柔痙之狀。下之則和,大陷胸丸。

  言結(jié)胸者,項亦強,是結(jié)胸又兼項強等癥。言如柔痙之狀,則有汗出而無表邪,故用大陷胸丸。

  太陽與少陽并病,頭項強痛,或弦冒,時如結(jié)胸,心下痞硬者,當刺大椎第一間肺俞肝俞。

  不可汗,汗則譫語。脈弦五六日,譫語不止,刺期門。

  頭項強痛,太陽癥也。眩冒如結(jié)胸,心下痞硬,少陽支結(jié)癥也,故曰太陽與少陽并病。刺肺俞,則泄太陽之?。淮谈斡?,則泄少陽之邪。

  太陽少陽并病,心下硬,頸項強而眩者,當刺大椎肺俞。慎不可下之。

  上條少陽癥多,故刺肺俞、肝俞;此條太陽癥多,故但刺肺俞,以泄太陽。上條少陽癥多,故禁汗;此條太陽癥多,故禁下。

  麻黃加葛根湯

  葛根麻黃桂枝甘草芍藥生姜大棗此仲景治太陽癥,項背強ktkt,無汗之方。加葛根者,以頸項三陽交會,陽明亦所主者。

  然辛溫太過,三時熱令,化立辛涼解表方法。

  桂枝加葛根湯

  桂枝葛根芍藥甘草生姜大棗此仲景治太陽病,項背強ktkt,有汗之方。按二方俱加葛根,則項背強,太陽與陽明癥矣。若熱令南方,用羌、防易桂枝。

  防風羌活湯

  羌活防風荊芥柴胡干葛甘草陶氏以此方,代仲景太陽病項背強ktkt,無汗惡寒之麻黃干葛湯者,冬令,加生姜;夏令,加石膏、里有積熱,加川連,胸前飽悶,加枳殼、濃樸。

  羌活加葛根湯

  羌活葛根防風荊芥柴胡前胡川芎廣皮甘草太陽項背強ktkt,無汗惡寒,仲景用麻黃葛根湯,陶氏用防風羌活湯。今余以此湯治南方熱令積熱之人,外冒表邪之癥。

  加減沖和湯

  防風羌活黃芩石膏廣皮甘草此方陶氏治太陽項背強ktkt,汗出反惡風者。前條以無汗惡寒,故不加涼藥。此條因有汗項強,故用黃芩、石膏。然再加葛根,不失仲景本意。

  防風加葛根湯

  防風干葛甘草黃芩山梔廣皮仲景有汗項強,以桂枝加葛根湯治之。今余以防風易去桂枝,加入葛根,更名防風葛根湯。惡寒身痛者,加羌活、獨活;時寒時熱,加柴胡;頭痛,加川芎;濕勝身重者,加蒼術(shù)、白芷;汗多者,加白芍藥。

  羌活防風柴胡湯

  羌活防風柴胡黃芩甘草廣皮半夏此方即以柴胡湯加羌活、防風,治太陽、少陽兩經(jīng)表邪項強者也。然熱令,宜加知母、石膏;寒令,宜加生姜、蘇葉。

  防風石膏湯

  防風石膏干葛白芷風溫之癥,多有項強,故以防風散風,石膏治溫。然此治陽明者,癥兼太陽,加羌活;兼少陽,加柴胡。

  蒼防湯

  蒼術(shù)防風白芷川芎項強癥,風濕居多,故用燥濕散風。若兼熱者,加石膏、黃芩;兼太陽表癥,加羌活;少陽寒熱,加柴胡。

  神術(shù)湯

  蒼術(shù)石膏防風干葛濕熱見風,則發(fā)項強,故以蒼術(shù)、防、葛散風勝濕。然此皆治陽明,若癥兼太陽少陽,加羌活、柴胡。

  栝蔞桂枝湯

  栝蔞根桂枝甘草白芍藥生姜大棗痰結(jié)中脘,亦發(fā)項強之癥。此即小建中湯加栝蔞根,助中州化痰涎。痰多嘔逆,加半夏、廣皮;胸前凝滯,加砂仁。以中氣虛,不能運化,必宜建中滌痰耳。

  調(diào)脈葛根湯

  葛根前胡防風甘草此治陽明表邪項強之癥。若太陽見癥,加羌活;少陽見癥,加柴胡;里有積熱,唇焦口渴,加知母、石膏。

  大承氣湯

  見大便結(jié)。

  二陳導痰湯

  即二陳湯導痰湯同煎。

  項背強直之癥,多以痰飲主治。蓋中焦凝滯,則心胸頭背頸項強直,以陽明主乎項。故此方滌痰化滯,清理陽明之里。

  平胃保和散

  即平胃散保和丸同研。

  中焦食滯,每多項背強直不得臥下之癥,故用此方。

  二陳羌芩湯

  即二陳湯加羌活黃芩。

  內(nèi)有痰飲熱結(jié),外冒風熱,以致項背強直,用此方。

  [卷一] 咽痛

  《傷寒論》太陽陽明咽痛各一癥,悉屬陽癥也。少陰咽痛者六,陽熱者四,陰寒者二,少陰陽熱者四,治以豬膚湯、甘草湯、桔梗湯、半夏散。少陰陰寒者二,治以桂枝干姜湯、真武湯、四逆湯。另厥陰咽痛者一,亦陽癥也,治以桔梗湯。夫咽痛,皆是陽熱。今少陰經(jīng)內(nèi)有二癥屬寒者,何也?其一以汗多亡陽;其一以陰盛格陽。成氏云∶甘草湯主少陰熱壅咽痛者;桔梗湯主少陰寒熱相搏咽痛者;半夏散主少陰客寒挾痰咽痛者?!痘钊恕吩啤靡园胂墓鹬Ω什轀畏鼩庵。^非時之暴寒伏于少陰,日久乃發(fā),先見咽痛惡寒,宛似傷寒,但脈不緊盛,反微弱,且見下利,俗名腎傷寒。治以半夏桂枝甘草湯,次用四逆湯。吳氏云∶凡陰癥咽喉不利,故用以上諸法。若陽癥咽喉痛,用甘露飲、玄參湯。戴人云∶有初得病,無陽毒陰毒等癥,而咽喉自痛,此因感冒后頓用濃衣?lián)砩w,或食生姜熱酒即臥致是,此名因寒傷熱咽痛,宜用涼膈散、甘露飲治之。又有先傷于熱,欲取涼快,乃為外寒所束。此名因熱冒寒咽痛,切不可驟用寒涼,宜用甘桔湯、雙解散等。按三陽里癥有咽痛,表癥咽痛者少,以里未郁熱故耳。然太陽癥,有表寒外束里熱,亦有咽痛。若少陽里有郁熱,外冒表邪,亦有咽痛者。更有陽明胃有積熱,太陰肺有積熱,外冒表邪,皆有咽痛者。故三陽表癥,亦有咽痛之癥。以法論之,若無汗惡寒,脈浮緊者,太陽表癥為重,宜先散表,羌活沖和湯重加甘、桔,俟汗出表解,然后清熱,切不可早用寒涼,抑遏表邪。陽明里熱者,有用清胃湯加甘、桔。少陽里熱者,方可用柴胡清肝飲。太陰肺素有熱,涼膈散。若帶表邪,仍用散表之藥。咽痛甚者,刺少商穴,稍見血出即愈。咽痛喉邊腫起一塊,以針刺腫處出血則愈。如喉一片皆腫,難以遍刺者,以冰、硼、爐甘石,研細吹痛處,時以薄荷湯漱口。

  家秘荊防甘桔湯

  荊芥防風甘草桔梗薄荷大力子惡寒身痛,加羌活;腰痛足冷,加獨活;潮熱,加升麻、柴胡。古方升麻玄參湯,和解陽明咽痛者,加羌柴兼太陽少陽治之矣。三陽咽痛皆熱邪,然用寒涼反劇,以其舊有故熱在里,新受暴寒外束,家秘多沖蘿卜汁,取其甘寒善散耳。

  太陽病,下之,脈緊者,必咽喉痛,半夏湯。

  太陽病應散表,反誤下,不成結(jié)胸,但見脈緊,此太陽表寒未散,內(nèi)薄咽喉而必痛,故用半夏桂枝湯,散太陽表寒。此因誤用寒下抑遏,故用辛散,非陽經(jīng)咽痛,概可慢用。

  陽明病,但頭眩不惡寒,能食而咳,其人必咽痛。若不咳,則咽不痛。

  此申明陽經(jīng)咽痛,多因火熱上沖,不同寒邪抑遏,妄用辛溫從治。

  少陰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干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其脈即出者愈。

  此申明里真寒,外假熱,咽中痛,虛陽上浮也。

  少陰病下利咽痛,胸滿心煩者,豬膚湯主之。

  少陰下利陰寒者多,今咽痛胸滿心煩,則是陽火,故用豬膚潤燥。

  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者,可與甘草湯。不瘥,與桔梗湯。

  此少陰熱邪咽痛也。以甘草湯設不瘥,再與桔梗湯,以開提肺邪。

  少陰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湯主之。少陰病,咽中生瘡,不能語言,聲不出者,苦酒湯。

  咽痛之癥,可用半夏散及湯治之。若咽中痛而生瘡,直至聲音不出,則桂枝有礙熱邪,故以苦酒、半夏、雞子白,潤燥溫散所伏之寒邪。

  傷寒先厥后發(fā)熱,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為痹。發(fā)熱無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膿血。便膿血者,喉不痹。

  傷寒先厥后發(fā)熱,下利必自止。反汗出,則是里熱太過,故咽中痛,喉中痹。發(fā)熱無汗,而利必自止。仍不止,則邪熱內(nèi)攻腸胃,故便膿血。既便膿血,熱邪不上沖,而喉不痹。

  半夏湯

  半夏桂枝甘草此方本為太陽表有寒邪,應散表,誤下,寒邪伏于咽喉,結(jié)聚痰涎而作痛,故用辛溫散解,非概治陽經(jīng)咽痛也。

  通脈四逆湯

  干姜附子甘草蔥白咽中作痛,要分三條∶表邪不散,宜散表;積熱上沖而痛,宜辛涼;虛陽上浮,家秘用此方加涼藥少許,恐有拒格之患耳。

  豬膚湯

  豬皮一斤去毛去肉水煎去渣加白粉白蜜少許煎服。

  少陰咽痛,以腎水不足,水中火發(fā),土刑肺金。豬膚系北方水畜,水能制火,皮能潤肺。

  后人宗此,化黑驢皮,用阿井水煎膏,以治咳嗽、嗽血。家秘用龜版,性同豬皮,刮凈煎膏,補腎水,潤肺燥,取補北方制南方,則西方不受火制。

  甘草湯

  甘草(二兩水煎)《千金方》治肺癰,《傷寒論》治咽痛,同用甘草一味,以咽痛肺癰,肺受火刑耳。仲景心下痞滿,以甘草、黃連同用,取其直折心火。后以甘草、生地、木通同用,導去心經(jīng)之火。

  后人又以二方合用,而瀉火全矣。然不用于咽痛,不可驟用苦寒耳。前方用豬膚湯,壯北方腎水,以制龍雷之火克肺也。此方用甘草一味者,瀉南方之心火克肺也。

  桔梗湯

  桔梗(一兩)甘草(一兩)原文云∶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者,可與甘草湯。若不瘥,與桔梗湯。按甘草瀉心火,服之痛不愈,此火邪結(jié)住肺中,不得外解,故以桔梗開發(fā)肺氣,同甘草瀉出肺中伏火。因此悟得欲清肺中邪結(jié),必要開肺清肺,二味同用,則肺中之邪始出。余化此方法,加防風于瀉白散中,以解肺風;加石膏于瀉白散中,以瀉肺火。本宗于此。

  半夏散

  即半夏桂枝甘草湯。

  半夏桂枝甘草前條客寒傷于太陽,失汗誤下,寒邪內(nèi)結(jié)咽喉而痛者,以半夏湯蕩之。今以客寒伏于少陰,伏氣腎傷寒咽痛,又以此湯更為半夏散以散之??芍栔敖Y(jié)在淺,少陰之邪伏于深矣。

  苦酒湯

  苦酒半夏雞子白仲景以半夏湯,治太陽表邪內(nèi)伏,作痛咽喉。又以半夏散,治少陰伏氣咽痛。今以少陰咽中生瘡,不能語言者,又以苦酒湯治之。夫寒邪挾痰,伏于咽喉而痛,可用半夏以散痰,桂枝以散邪。若熱痰攻咽成瘡,而聲音不出,則不可妄用辛溫,故去桂枝,易以苦酒雞子白,溫散潤燥治之。

  甘露飲

  知母麥冬連翹薄荷桔梗黃芩玄參滑石石膏甘草咽喉之癥,客寒內(nèi)伏,仲景立辛散之方,以戒苦寒直折。余今又不得不補贅苦寒之方,以治三陽熱毒上沖,非違背前賢,實相需互備也。

  玄參湯

  玄參山梔麥冬天花粉桔梗知母薄荷甘草黃芩此方清肺潤燥,治實火咽痛。陽明有熱,加升麻、石膏,即合玄參升麻湯。少陽有熱,加柴胡、膽星。外冒風邪,加防風、荊芥。

  涼膈散

  連翹桔梗山梔黃芩天花粉知母薄荷甘草玄參此通治三陽上焦咽痛之方。癥兼陽明,加升麻、干葛;兼少陽,加柴胡;若外感風寒發(fā)熱,加防風荊芥。

  甘桔湯

  詳前。

  雙解散

  柴胡干葛荊芥薄荷黃芩玄參石膏知母甘草桔梗防風此治陽明少陽,先傷積熱,又冒表邪,郁于上焦,咽喉作痛。

  羌活沖和湯

  羌活防風荊芥白芷黃芩蒼術(shù)生地廣皮甘草此治太陽發(fā)熱咽痛,無汗脈浮者。癥有燥熱去白芷、蒼術(shù),加入玄參、升麻。

  清胃湯

  升麻生地丹皮山梔甘草黃連陽明有熱,肺受火制,故以此湯清胃治本。家秘治咽喉作痛各有分別,語言即痛,清肺為急;咽物即痛,清胃為先。

  柴胡清肝飲

  柴胡黃芩山梔青皮荊芥甘草《內(nèi)經(jīng)》云∶一陰一陽,結(jié)為喉痹。少陽之火,恒結(jié)喉旁,故家秘治咽喉腫痛,多有兼治少陽者。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