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似瘧
似瘧者,發(fā)作有時而準也。按似瘧與潮熱,皆不失時候。但熱不寒者,名潮熱;先寒后熱者,名似瘧。故曰似瘧,表癥也。發(fā)于晝,邪在陽分氣分者輕;發(fā)于夜,邪在陰分血分者重。若發(fā)于寅卯二時,少陽癥也,柴胡湯主之。寒多者,加羌活、防風;熱多者,加黃芩、山梔。若發(fā)于辰巳午三時,或一日一發(fā)者,太陽癥也,加減羌活湯主之。寒多,倍加羌活、防風;熱多,加黃芩、山梔。發(fā)于未申二時,或間日一發(fā)者,陽明癥也,干葛湯主之。若寅卯先見煩躁煩熱,至未申而熱甚者,陽明而兼少陽也,重加柴胡黃芩。若發(fā)時寒多,加羌活、防風;熱多,加知母、石膏。此以時候分各經(jīng)主治之法也。又有一日一發(fā),惡寒頭痛,脈浮而數(shù),為太陽經(jīng),即以前方羌活湯。若間日發(fā)作,熱多寒少,脈長而大,煩渴消水者,為陽明經(jīng),即以前方干葛湯加減主之。若寒熱口苦,脈弦而數(shù)者,為少陽經(jīng),即以前方小柴胡湯加減服之。此又據(jù)癥據(jù)脈,分各經(jīng)主治之法也。寒熱發(fā)在午前者,表癥也,宜發(fā)表。寒熱發(fā)在午后者,邪在半表半里,一半散表,一半清里。若但熱不寒,發(fā)在午后者,癉陽癥,宜清里為急。大凡似瘧,發(fā)作不愆其期者,則非虛熱,不論日數(shù),悉作邪治。有表邪惡寒,失散表邪,內(nèi)伏變癥。有里邪,失治,里邪病必不愈。若發(fā)時手足皆冷,甚至麻木,此積熱從內(nèi)發(fā)外,風寒束其外,里熱不得發(fā)越,是以手足反冷,宜先散表邪,后清積熱。積熱先感,伏于內(nèi),未曾發(fā)病。風寒后感,束于外,其病乃發(fā)。后感之風,寒在外而近,故先寒。先感之積熱,在內(nèi)而遠,故后熱。積熱本病,表寒標病,近者先治,故凡病先散表,后清里也。若發(fā)時胸前或滿,或嘔,或熱,或嘈,或痛,或惡心,此痰飲內(nèi)伏,故嘔吐也,宜以二陳導痰湯。熱令有火,加山梔、川連、沖竹瀝熱服。若胸前飽悶,嘔吐不食,此食滯胃家,宜以平胃保和散、青皮檳榔散、草果飲,加白豆蔻、川連。若內(nèi)有積熱,忌辛燥者,沖蘿卜汁。以似瘧癥必夾痰食而起者,故曰瘧家中脘,多蓄黃水,腸胃有痰飲積食,至其時則發(fā)作上潮,宜先用吐法,隨用導痰湯、草果飲、保和散消盡痰積,重加檳榔、楂肉,則無瘧母癖塊之患。
大凡痰飲食積似瘧癥,若在熱令發(fā)作,雖忌辛溫燥味,又忌生冷抑遏,以此癥最易變重。夫瘧疾間日而發(fā),發(fā)后清爽,仍能行走飲食。若一日一發(fā),發(fā)后身雖涼,不能起身飲食,乃太陽經(jīng)先寒后熱之寒熱病,非真瘧也。初起先寒后熱,宛似瘧癥,失忌風寒飲食,一熱不涼矣。
此癥如發(fā)熱汗多,表邪不解,久病不愈。直待汗少,方是熱減可愈之機。若一起從來無汗,或汗向少,尚有惡寒表癥。直待汗多,方是表邪表散之征。故曰無汗惡寒,表癥也,欲其有汗,散表為先。有汗潮熱,里癥也,欲其無汗,清里為急。如初起胸前飽悶,惡寒發(fā)熱,不思飲食,此胃家有滯。直待胸前寬適,飲食能進,方有愈期。若胃強能食,發(fā)熱不止,此陽明有熱,必減其飲食,則谷氣不助熱邪而熱自減,故云日暮微煩,減谷即愈。
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fā)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fā),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fā)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解也,以其不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太陽病,得之八九日,一日一發(fā),先寒后熱,如瘧狀,若其人不嘔,清便,則里無邪,當自可。若一日二三度發(fā),則是邪散,變輕而無準期,脈又見微緩,則為自愈。若仍見惡寒表癥而脈微,當知陰陽俱虛,不可更發(fā)汗更下更吐也。若見面熱赤色,此其表邪未解,未得小汗出,身必發(fā)癢,仍當發(fā)汗,冬月北方用麻桂各半湯。南方三時用羌活,防風湯。
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若形如瘧,日再發(fā),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服桂枝湯汗大出,病不解,脈反洪大,又與桂枝湯。又見形如瘧,若一日兩發(fā),此是表邪欲解之象。因桂枝止治風邪,寒邪終不得散,故加麻黃一半,以散寒邪,則汗出而必解。
可見太陽似瘧,皆主散表,不比陽明似瘧有汗下兩條者。
病患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fā)熱者,屬陽明也。脈實者宜下之,脈虛浮者,宜發(fā)汗。下之,與大承氣湯。發(fā)汗,宜桂枝湯。
太陽如瘧,皆表邪。今日晡發(fā)熱,此陽明似瘧之癥。故分脈沉而實,宜下之以大承氣。脈若不實而浮,尚是太陽似瘧,而以桂枝發(fā)汗也。
少陽篇曰∶婦人中風,七八日續(xù)得寒熱,發(fā)作有時,經(jīng)水適斷者,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發(fā)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
此條專言女科熱入血室似瘧癥。小柴胡湯兼治少陽、厥陰,再加引入血分之味。
小柴胡湯
見寒熱頭眩二門。
按似瘧癥,若發(fā)寅卯二時,又見弦數(shù)之脈,以此方主治。若惡寒身痛,加羌活;無汗,加防風;胸前飽悶,加枳殼、濃樸、草果、白豆蔻;口渴,加知母、石膏、干葛;嘔惡,加竹茹,倍半夏。
加減羌活湯
見惡寒。
似瘧發(fā)于午前,見惡寒身痛,伸欠拘禁,為太陽癥,故以此方發(fā)表。
升麻干葛湯
升麻干葛白芍藥甘草此治陽明經(jīng)有汗惡寒之瘧。若無汗,去白芍藥,加防風,惡寒身痛,加羌活;嘔惡,加半夏、濃樸;口渴消水,加干葛、石膏;胸前飽悶,加草果、白豆蔻。
白虎加桂枝湯
似瘧癥,表有寒邪,忌白虎,里有積熱,忌桂枝。今以石膏之清涼同桂枝,亦能散表。桂枝辛熱同石膏,亦化清涼。桂枝治先惡寒;石膏治后發(fā)熱。
二陳導痰湯
半夏南星枳實赤茯苓橘紅甘草石菖蒲胸前飽悶,又見寒熱似瘧,此因痰成瘧,故立此方。外感表邪,加羌活、柴胡、干葛。里有積熱,加山梔、黃連、白豆蔻、濃樸。
平胃散
見譫語。
腸胃濕熱,恒發(fā)似瘧。若發(fā)時胸前飽悶,悉以食積主治。兼冒寒邪,加羌活、柴胡、葛根、防風;內(nèi)兼積熱,加山梔、黃連、枳殼,食積重者,加楂肉一兩,青皮三錢,嘔吐,加竹茹、半夏、白豆蔻。
草果飲
草果仁青皮白芷甘草紫蘇白豆蔻山楂萊菔子人冒外邪,但發(fā)寒熱,不成瘧癥。若腸胃先有食積痰涎,后又外感風寒,則發(fā)似瘧,故家秘以此消痰積。若發(fā)時惡寒身痛,此后感之表邪急也,加羌活、柴胡、升麻;口渴唇焦,先感之積熱重也,加梔、連。
不思飲食,似瘧不愈,消其飲食,不助熱邪,而熱自除。能食而似瘧不愈,禁其飲食,不助邪熱,而熱自減。以似瘧之癥,皆因內(nèi)有痰飲積熱故耳。
家秘截瘧飲
羌活柴胡升麻半夏濃樸檳榔青皮枳殼木通楂肉
[卷二] 潮熱
潮熱者,如潮水之有準,而不失其時。但熱不寒,不若似瘧,先寒后熱,尚有表癥者。發(fā)作有時,不若發(fā)熱壯熱煩熱常熱不休者。雜癥潮熱,有實有虛。外感潮熱,惟以陽明腸胃,積熱燥屎所致。故潮熱多用清、下二法,以里癥多也。然又有分別,發(fā)于寅卯二時,先有微寒而熱者,此少陽潮熱。無汗脈浮,柴胡防風湯;有汗脈弦,小柴胡湯;大便秘有下癥者,大柴胡湯,虛人,柴胡引子。發(fā)于巳午二時,或一日一發(fā)者,此太陽潮熱。脈浮無汗,羌活沖和湯;熱結膀胱,導赤各半湯,重加羌活。發(fā)于申未二時,或間日發(fā)作者,此是陽明腸胃積熱,宜川連枳殼湯;然脈浮無汗,尚宜干葛解肌湯;有汗脈大,口渴,用葛根白虎湯;若胸前飽悶,右脈弦滑,保和散,重加消導;若大便結有下癥者,大干葛湯下之;若腹脹滿作痛,欲大便不得,便手足多汗,用三乙承氣湯。潮熱不用發(fā)表之方者,以潮熱無表癥耳。若表邪未散者,仍用發(fā)散。是以潮熱,亦有用雙解散、小柴胡湯和解而愈者。未可徒恃清、下二法者。
總之,自汗脈沉數(shù),無表邪之潮熱,宜清里,不必解表。無汗脈浮大,有表癥之潮熱,宜解表。即有里邪,亦只宜雙解表里,未可單清里熱,反礙表邪。即表邪盡解,里癥潮熱,如無下癥者,未可即下。以上言有表有里之潮熱也。又有外不常熱,每至五更,即覺煩熱,至辰巳或午未申,則內(nèi)火上沖,或嘔或脹,或作痛,或胸前脅肋一片,每至其時,發(fā)熱如火,一日一發(fā),不愆其期,此積熱痰火,內(nèi)伏作患,從里發(fā)外之潮熱也。宜升麻清胃湯合枳殼川連湯、梔連二陳湯,加海石、栝蔞,清積熱,化痰涎。甚至腹作痛,有下癥者,導痰湯加大黃、玄明粉下之。若食滯未消,忌寒涼抑遏者,宜保和平胃散消食積。若痰食皆消,惟存積熱不解,家秘用干葛而熱從表解,川連同枳殼而泄大便,川連同木通而清小便,得內(nèi)外分消之法。此言里有積熱之潮熱也。又有熱病后,每至申酉,微有潮熱,此名日暮微煩,陽明腸胃積熱未清,二便未滑,又食谷太早。仲景云∶損谷即愈。此言戒谷食,并用寒涼,微下大腸,損其腹中之谷食,兼清其余熱,宜用枳殼、木通、川連、大黃、黃芩、山梔以治之;或梔子豆豉湯加枳實、大黃,同食復主治亦可。
太陽病,重發(fā)汗,復下之,不大便,舌燥而渴,日晡小有潮熱,從心下至小腹硬滿而痛,手不可近者,大陷胸湯。
此條不治潮熱,但治結胸,故詳注結胸癥。
陽明潮熱,大便硬,可與承氣湯。若不轉失氣,此但初頭硬,后必溏,攻之必脹滿不食。
此申明用承氣法,必以轉失臭氣為糞定硬。若不轉臭氣,其糞初頭一段雖硬,后即是溏糞。
若誤攻,腹必脹滿不食。
陽明病,脈遲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jié)M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里矣。
手足汗出者,大便已硬也,大承氣湯。若微發(fā)熱惡寒者,外未解也。如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大泄。
陽明病脈不浮大,而遲緩汗出不惡寒,且腹?jié)M潮熱,手足汗出,大便已硬,可攻里矣。若尚見發(fā)熱惡寒,又無潮熱里癥,未可用承氣湯。即令腹大滿,大便不通,只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大下。
陽明病,譫語,有潮熱,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糞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大承氣湯主之。
此以不能食,別有燥屎。以能食,別無燥屎。言陽明熱本能食,今反不能食,此腸胃中填實,無余地納谷,即大實大滿互詞,故斷其必有燥屎五六枚,宜大承氣湯主之。若能食者,但硬大便,未必有干結燥屎,未可用大承氣湯。
陽明病,譫語發(fā)潮熱,脈滑而疾者,小承氣湯主之。與湯一升,腹中轉矢氣者,更服一升。
不轉矢氣,勿更與之。明日不大便,脈反微澀者,里氣虛也,為難治,不可更與承氣湯也。
陽明病,譫語潮熱,脈沉數(shù),方是下脈。今脈滑疾,尚是浮動表邪之脈,且以小承氣湯服之,察其若轉矢氣,仍以小承氣湯更服一劑。若不轉矢氣,勿更服。明日不大便,脈反微澀,則里氣已虛,不可更投承氣湯,故曰難治。
二陽并病,太陽癥罷,但發(fā)潮熱,手足汗出,大便難而譫語者,下之則愈,大承氣湯主之。
太陽癥罷,但發(fā)潮熱,已無表證矣。汗出大便難而譫語,皆下癥,故用大承氣湯。
陽明病,脈浮而緊者,必潮熱發(fā)作有時;但浮者,必盜汗出。
陽明病中,復申脈浮而緊,即潮熱發(fā)作有時者,亦不可早下,仍用太陽施治。發(fā)作有時,非發(fā)作定期,乃言發(fā)作時,必現(xiàn)太陽時候。例如辰巳潮熱,屬太陽之時;上半日潮熱,屬表邪之時。即脈但浮不緊,表邪輕者,亦見盜汗出,尚是柴胡癥也。此示人不拘脈與癥,但見表邪起影,即當從表治之。
柴胡防風湯
柴胡防風干葛甘草此散少陽陽明表邪之方。若惡寒身痛,加羌活。飽悶,加枳殼、濃樸;嘔吐,加半夏、濃樸。
小柴胡湯
柴胡黃芩廣皮甘草半夏人參此方和解少陽。若見惡寒身痛,仍加羌活,防風;口渴,去半夏,加天花粉;飽悶,去人參,加枳殼、濃樸;小便不利,加木通。
大柴胡湯
柴胡黃芩廣皮甘草半夏大黃少陽表癥未解,里癥又急,用此方雙解表里??谠锟?,去半夏;腹中脹,加枳殼;小便澀,加木通。
柴胡飲子
此即小柴胡湯加大黃,大柴胡湯加人參,家秘治潮熱便閉,本元虛者。去半夏,加當歸、白芍,治血虛潮熱,大便閉結。
羌活沖和湯
見發(fā)熱。
導赤各半湯
見腹痛。
白虎湯
見口渴。
用此方,第一要分別有汗無汗,消水不消水,唇口焦與不焦,乃下手要訣也。
大干葛湯
此從大柴胡湯雙解少陽表里法中,化立此湯,雙解陽明表邪未解,又見陽明里熱有下癥者。
三乙承氣湯
枳殼濃樸大黃芒硝甘草潮熱,里癥也。故一見下癥,即用下法。
大陷胸湯
此方詳注結胸癥。
[卷二] 煩躁
煩躁有陰陽表里四條,按煩與躁,同一煩悶不寧也。身大熱,脈浮大,有表癥,無汗而煩,名曰煩熱,宜發(fā)汗。身不大熱,脈沉數(shù),無表癥,汗多而煩,名曰煩躁,宜清里。另有不發(fā)熱,脈沉遲,口不消水而煩者,名曰陰躁,用溫里。夫煩熱,表癥;煩躁,里癥;陰躁,陰癥。是以煩躁,宜分表里陰陽。若太陽中風,汗出而煩躁,脈反浮緊,發(fā)熱惡寒,身疼痛,此太陽經(jīng)營衛(wèi)兩傷之煩躁,大青龍湯主之。若身痛無汗,脈浮緊,身大熱而煩,此太陽經(jīng)寒傷營之煩躁也,冬月北方,用麻黃湯,三時南方,用羌活湯。若發(fā)熱有汗而煩,脈浮緩,此太陽經(jīng)風傷衛(wèi)之煩躁也,冬月北方,用桂枝湯,三時用防風湯。若汗出不解而煩,渴欲飲水,小便不利,此太陽經(jīng)熱結膀胱之煩躁也,北方用五苓散,南方羌活木通湯。若發(fā)熱無汗而煩,目痛鼻干,脈長浮洪,此陽明表癥煩躁也,冬月葛根湯,三時升麻干葛湯。若有汗而煩,脈洪而數(shù),口渴消水,此陽明里癥煩躁也,白虎湯。若表邪盡散,脈沉而數(shù),有下癥而煩者,承氣湯。若寒熱嘔而口苦,脈弦而煩者,此少陽半表半里煩躁也,小柴胡湯合梔子豆豉湯。
若腹脹便閉,有汗而煩躁,此少陽有下癥煩躁也,大柴胡湯下之。又有積熱內(nèi)結,外不大熱,手足反冷,脈沉而數(shù),口渴飲水,時有汗出而煩者,宜用清里。又有表邪伏于經(jīng)絡,中焦凝滯,表熱不能外發(fā),遍身反冷,脈反沉伏而煩熱,宜用升散??傊?,有汗之煩躁,里癥也,宜清熱;無汗之煩躁,表癥也,宜散表;脈浮之煩躁,表癥也,宜散表;脈伏之煩躁,伏邪也,宜升提;沉數(shù)之煩躁,里熱也,宜清熱;沉遲之煩躁,里寒也,宜溫經(jīng);雜癥煩躁,另具大方條內(nèi)。
太陽篇曰∶傷寒欲自解者,必先煩,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脈浮,故知汗出解。
此首揭傷寒表癥,若欲作汗,必先見煩熱躁悶,呻吟不寧之候。何以知之?以浮脈見煩,故知汗出而解。
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
太陽中風,當用桂枝解肌。今服后反煩者,太陽之邪充塞肌竅,刺風池、風府,泄其所郁之熱,再與桂枝,則愈矣。
中風發(fā)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里癥,渴欲飲水,水入即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多服暖水,汗出愈。
此條即太陽熱結膀胱之煩。詳注發(fā)熱。
太陽脈浮動數(shù),頭痛發(fā)熱,微盜汗出,反惡寒者,表未解也。醫(yī)反下之,動數(shù)變遲,膈內(nèi)拒痛,短氣躁煩,心中懊,陽氣內(nèi)陷,心下因硬,則為結胸。大陷胸湯主之。
此條言表邪未解,誤下變結胸,當用結胸法。
結胸癥具煩躁者,即死。
結胸癥見煩躁,則內(nèi)水將竭矣,下之則死,不下亦死。
傷寒發(fā)汗,解半日許復煩,脈浮數(shù)者,可更發(fā)汗,宜桂枝湯。
發(fā)汗后,只解得半日許,又復煩,脈又浮數(shù),不可更行麻黃,用桂枝湯解肌發(fā)汗。傷寒下后,心煩腹?jié)M,臥起不安者,梔子濃樸湯主之。
煩而腹不滿,表癥也;腹?jié)M不煩,里癥也。既煩且滿,雖經(jīng)下后,邪在半表半里,故以梔子去煩,濃樸泄?jié)M。
傷寒醫(y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干姜湯主之。
大下,過下也,腸胃因寒,用梔子去煩,加干姜以暖中。
下之后,復發(fā)汗,晝?nèi)諢┰瓴坏妹?,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癥,脈沉微,身無大熱者,干姜附子湯主之。
晝夜煩躁,乃是陽癥。今以汗下后,夜則安靜,且不嘔不渴,外無表癥,脈又沉微,身無大熱,此本是陽癥,因汗下太過,故用溫中之藥。
太陽中風,脈浮緊,發(fā)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
太陽中風癥,又見浮緊傷寒脈,發(fā)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煩躁之傷寒癥,故用大青龍湯,雙解營衛(wèi)之邪。
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fā)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癥仍在,此當發(fā)其汗。服藥已微除,其人發(fā)煩熱,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麻黃湯主之。
麻黃湯主之一句,在當發(fā)其汗下看,從前諸注,皆誤也。詳注衄血條內(nèi)。
服桂枝湯,大汗出后,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湯主之。
傷寒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背惡寒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二條詳注口渴。重在煩,故用白虎。
太陽病,若吐若下,若發(fā)汗微煩,小便數(shù),大便因硬者,與小承氣湯和之愈。
此條詳注大便硬。
病患不大便六七日,繞臍痛,煩躁發(fā)作有時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一派下癥,不立下法,而大承氣湯在矣。
得病二三日,脈弱無太陽柴胡癥,煩躁心下硬至四五日,雖能食,以小承氣湯少少微和之,令小安,與承氣湯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雖不能食,但初頭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須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氣湯。
脈不浮緊,非表脈,無太陽少陽表癥,見煩躁心下硬,明表解而為里熱煩躁矣。詳注大便結內(nèi)。
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者,可與調(diào)胃承氣湯。
言陽明病,無太陽少陽表癥,不吐不下,未曾傷其腸胃。若有心煩,是里熱,調(diào)胃承氣湯可與。
傷寒六七日,無大熱,其人煩躁者,此為陽去入陰故也。
六七日傳里之時,身無大熱,表邪已解,其人反煩躁,則陽邪傳入于里,宜用清里之法。
梔子干姜湯
梔子干姜陽癥煩躁用梔子,陰癥發(fā)躁用干姜。今因本是陽癥,宜清不宜下,反誤下之,身熱不去而微煩,故以二味合用。仲景常以一味解表藥,一味清里藥,和解表里之邪。今以化出一味寒藥,一味熱藥,和解冷熱不調(diào)誤下后之身熱心煩,極開化方用藥之妙悟。
梔子濃樸湯
即清氣湯。
梔子濃樸枳實小便不利,加木通,大便結,有下癥,加大黃。
梔子豆豉湯,治心煩懊,腹不滿,重在懊,此方去豆豉,加濃樸、枳實,治心煩、腹?jié)M,不懊,重在腹?jié)M。觀此二方加減治煩,全在懊腹?jié)M二癥上分別,因此悟得仲景治寒傷營,無汗煩躁,用麻黃湯,風傷衛(wèi),有汗煩躁,用桂枝湯,營衛(wèi)兩傷之煩躁,用大青龍湯;熱結膀胱,小便不利之煩躁,用五苓散;膈內(nèi)拒痛,結胸煩躁,用大陷胸湯;大汗出煩渴,背惡寒,用白虎湯;無表癥煩躁,心下硬,用大承氣;陽癥誤下變陰,身熱不去之微煩,用冷熱各半之梔子干姜湯;下后復發(fā)汗,晝?nèi)諢┰?,夜則安靜,身無熱之亡陽癥,用干姜附子湯。要知表癥煩躁,當汗之;里癥煩躁,當清之;邪在半表半里,當和解之,有表復有里當雙解之;陰躁致煩,溫之灸之。推而廣之,凡治病當如是也。
大青龍湯
麻黃桂枝甘草杏仁生姜石膏大棗桂枝湯,治風傷衛(wèi)之輕癥,仲景之輕方也。麻黃湯,治寒傷營之重癥,仲景之重方。其大青龍湯,恐麻黃湯太峻,故加大棗、生姜,補養(yǎng)胃氣;加石膏,制麻、桂辛溫。以煩躁之癥,忌用溫熱,此變麻黃湯重方,而為稍輕之劑,后代皆注此方太峻,似乎反重于麻黃湯,千古差謬。
桂枝湯
見惡寒。
羌活湯
見發(fā)熱。
防風湯
見身痛。
五苓散
見小便不利。
羌獨木通湯
見發(fā)熱。
葛根湯
見似瘧。
升麻干葛湯
升麻干葛白芍藥甘草陽明表邪煩躁,難用原方葛根湯辛溫,以此方治之。若無汗惡寒,加羌活、防風,去白芍;胸前飽悶,加枳殼、桔梗;煩渴消水,加知母、石膏。
白虎湯
見潮熱。
承氣湯
見潮熱。
[卷二] 譫語
譫語者,語言狂妄也。陽明熱極,上乘心肺,則神志不清。輕者睡中呢喃,重者不睡亦語。
經(jīng)云∶譫語、獨語、語言不休,與夫狂言言亂等癥,由其病之輕重而立名也。今分別表熱譫語,心熱譫語,胃熱譫語,肺熱譫語,食滯譫語,燥屎譫語,痰熱譫語,蓄血譫語,八條分別,表熱譫語者,身雖大熱,兩足獨冷,或痧內(nèi)伏,或風濕相搏,一身盡痛,邪不外泄,內(nèi)攻譫妄。病在太陽,羌活湯;病在陽明,升麻葛根湯,在少陽,柴胡湯。心熱譫語者,動則狂驚,靜則自笑,舌苔黑刺,時時昏沉,無一刻清爽,左寸脈數(shù),導赤各半湯。胃熱譫語者,時或狂妄,時而清爽,唇焦口渴,舌生黃苔,右關脈數(shù),清胃湯、三黃巨勝湯。手足多汗,表邪未解,下癥急者,大柴胡、大干葛湯選用。肺熱譫語者,肺主藏魄,肺受火傷,則魂魄不寧,時或悲泣,時或咳嚏,涼膈散主之。食滯譫語者,外冒風寒,內(nèi)傷飲食,邪食膠固,則發(fā)譫語。惟以唇不焦,舌不干,渴不消水,與里熱譫語為異。治宜保和散,倍加枳實、石菖蒲、山楂、萊菔子。食滯初起,須用探吐之法,隨用消化之藥。若早用寒涼凝滯,則譫語益甚。若下早,則胸前結聚,而成結胸。即有便閉脹痛應下之癥,亦止宜用芒硝玄明粉,以硝消堅,行而不滯,切忌用大黃重濁凝滯之味。燥屎譫語者,胸中有邪熱,腹中有燥屎,熱結在里,下不得泄,上熏心肺,唇焦口燥,臍腹脹滿,大便不通,手足時時多汗,此下癥譫語也。三承氣湯選用。痰熱譫語者,心胃有痰火,攻沖胞絡,則君主不寧,而多譫語。此癥口亦不渴,舌上滑苔,若服寒涼,則譫語愈甚,宜導痰湯。大便結者,指迷丸。吳氏以竹瀝一盞,生栝蔞根,打爛絞汁一盞溫服,滌痰清熱,下順大便,不比寒凝食滯不語之癥,忌用寒涼清潤之藥。蓄血譫語者,漱水在口,不得下咽,身目發(fā)黃,言語若狂,此上焦血也;小腹脹滿,小便反利,下焦血也。在上者,犀角地黃湯,加紅花、當歸;在下者,桃仁承氣湯。
陽明病譫語,發(fā)潮熱,脈滑而疾者,小承氣湯主之。因與承氣一盞,腹中轉矢氣者,更服一盞。若不轉矢氣者,勿更與之。明日不大便,脈反微澀者,里氣虛也,為難治,不可更與承氣湯。
詳注潮熱條。自此以下四章,詳別譫語,用承氣法。
陽明病,譫語有潮熱,反不能食者,胃中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氣湯。
詳注潮熱條。
陽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則譫語,小承氣湯主之。若一服譫語止,勿更服。
詳注自汗條。
汗出譫語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為風也,須下之,必過經(jīng)乃可下。下之若早,語言必亂,以表虛里熱故也。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
此章以表虛里熱三句在須下之下者,千古錯解。詳注自汗條,須互相查考。
夫?qū)崉t譫語,虛則鄭聲。鄭聲,重語也。
實邪譫語,狂妄不一;正氣不足,只將一語反復言之也。
直視譫語,喘滿者死;下利者亦死。
直視譫語,惡候也,又見喘滿,其死必矣。若見下利,亦必死。
發(fā)汗多,若重發(fā)汗者,亡其陽譫語,脈短者死;脈和者,則不死。
陽實譫語,邪亂神明,尚為可治;亡陽譫說,神魂無主,故脈短者死;脈和者尚可不死。
傷寒四五日,脈沉而喘滿。沉為在里而反發(fā)其汗,津液越出,大便為難,表里虛實,久則譫語。
脈沉為邪在里,今反發(fā)其汗,則津液越出,腸胃干涸,大便為難。仲景雖不立方,然微和胃氣,躍然言內(nèi)。
傷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發(fā)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fā)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微者,但發(fā)熱譫語者,大承氣湯主之。若一服利,止后服。
吐下后不解,又不大便,獨語如見鬼狀,發(fā)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尚有生理,脈澀者死。若脈微,但發(fā)熱譫語,無以上惡候,可與承氣湯。若一服而大便利,即不可再服。
羌活湯升麻葛根湯柴胡湯
三方見惡寒。
導赤各半湯
川連甘草生地木通知母滑石麥冬山梔黃芩犀角心熱譫語,宜清心經(jīng)之熱。欲清心熱,莫如先利小便。
清胃湯
川連升麻生地山梔甘草譫語清心熱,一法也。亦有胃熱譫語宜先清胃者,故先立導赤各半湯,又立清胃湯也。
三黃巨勝湯
黃芩黃連大黃山梔石膏此因三陽經(jīng)皆熱,故以三黃湯兼清三陽,加石膏、山梔,則功力巨大。
大干葛湯
見頭痛。
譫語有下癥者,理宜承氣湯。若尚帶陽明表邪,家秘以干葛、石膏,加大黃、枳殼,雙解陽明表里。此從大柴胡雙解少陽表里法中化立此方。要知清胃湯,清足陽明胃熱者,大干葛湯,清手陽明大腸熱者。
涼膈散
桔梗黃芩山梔連翹玄參天花粉薄荷甘草黃連玄明粉心熱胃熱譫語,人所知之;至于肺熱,人多不知。上焦熱甚,則神魂迷蕩,故涼膈清神,持治譫妄。
枳石平胃散
熱蒼術濃樸廣皮甘草枳實石菖蒲山楂肉萊菔子食滯胃家,外冒表邪,寒凝抑遏,皆發(fā)譫語,故立平胃保和散,倍加枳實、菖蒲、萊菔子。
導痰湯
半夏南星枳實赤茯苓橘紅石菖蒲甘草海石有熱加黃連。
食滯譫語,用平胃消導;若痰結中脘,又當消痰。
指迷丸
半夏陳皮甘草白茯苓枳實玄明粉痰結胃家,用導痰方法;熱痰下結大腸,當用指迷丸。
犀角地黃湯
見身痛、衄血。
譫語如狂,亦有血癥諦者,以此方出入加減。
桃仁承氣湯
見蓄血。
大承氣湯
見便結。
[卷二] 發(fā)狂
經(jīng)云∶邪入于陽則狂。又云∶重陽為狂?!秱畷芬詿岫救胛?,并入于心,遂使狂言妄語,大渴引飲,然此指熱甚一條而言也。夫發(fā)狂癥,內(nèi)傷有痰熱、挾食、驚氣、蓄血、血虛、失精、神不守舍七者之分,今外感以表邪壅閉,里熱內(nèi)結、血蓄、毒、挾痰、食滯、陰躁七者之別,未可概以火熱治之,而犯誤下寒涼抑遏之弊也。表邪壅閉者,其人素有積熱,外冒表邪,不得發(fā)泄,內(nèi)擾神明,遂使志識昏迷,但見狂妄。即有表邪,因內(nèi)有積熱,不宜辛溫發(fā)散。無汗,脈浮數(shù),先以羌活沖和湯散表,后以雙解散和解表里。邪熱內(nèi)結者,六脈沉數(shù),唇焦口渴,手足多汗,狂亂譫語,二便閉澀,當以黃連解毒湯、涼膈散、導赤各半湯清利里熱。若大便不通,有下癥者,承氣湯下之。蓄血發(fā)狂者,如狂喜忘,漱水在口,不能不咽,寸脈見芤者,血蓄上焦也,當歸桃仁湯主之。小腹硬滿,小便自利,尺脈見芤者,血蓄下焦也,桃仁承氣湯;甚者抵當湯。毒發(fā)狂者,內(nèi)伏毒,外被風寒所束,或食生冷抑遏,或因食滯中焦,毒不得發(fā)越,內(nèi)擾神明,左脈或浮或躁者,羌活敗毒散。生冷抑遏,食滯中焦,右脈滑大者,保和散、平胃散。時氣發(fā)狂者,四時之疫氣沿門患之,當察時令所屬,應發(fā)表者,羌活敗毒散;應和解者,雙解散;應清涼者,涼膈散、黃連解毒湯。另有挾食發(fā)狂者,外感時令,內(nèi)傷飲食,滯于中焦,則多譫語,癥似陽狂,但脈大不數(shù),口不消水為異,亦宜平胃保和散等煎湯服之。又有挾痰發(fā)狂者,中脘有痰,胸膈痞滿,迷塞包絡,口出無倫語,癥似陽狂,但唇不焦,口不渴,舌有滑苔,痰在上焦,寸脈滑大,法先吐之,鹽豉湯探吐。痰在中焦,關脈洪滑,二陳湯加竹瀝、膽星;有結痰痰積者,加海石、瓦棱子。脅肋脹滿作痛,有實候者,先以導痰湯服之。有下癥者,以滾痰丸下之。陰躁發(fā)狂,另具陰癥門。
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下,當先解外。外已解,但小腹急結者,乃可攻之,宜桃仁承氣湯。
太陽病,六七日,表癥仍在,脈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發(fā)狂者,以熱在下焦,小腹當硬滿。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陽經(jīng)淤熱在里故也。抵當湯主之。
太陽病,身黃脈沉結,小腹硬,小便不利者,為無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癥諦也,抵當湯主之。
三條詳注蓄血。
陽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調(diào),其人骨節(jié)疼,翕翕如有熱,庵然如狂,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勝谷氣,與汗共并,脈緊則愈。
此條詳注身痛。
羌活沖和湯
見發(fā)熱。
發(fā)狂不用表藥,今以表邪未解,故先散表邪,然后或清熱,或消食,或消痰。
雙解散
羌活葛根柴胡防風荊芥石膏黃芩滑石山梔連翹知母甘草桔梗表邪發(fā)狂,止須解表;里熱發(fā)狂,止須清里;若表里俱見之癥,以此方雙解表里。
黃連解毒湯
黃連黃芩黃柏山梔石膏發(fā)狂之癥,外無表邪,里無痰食,則以此方清里熱。
涼膈散
桔梗天花粉連翹薄荷黃芩大黃芒硝山梔心藏神,肺藏魄,心肺為邪熱所冒,則神識昏迷,狂言譫語,故以此方清上焦心肺之熱。
承氣湯
見大便結。
狂亂系熱結在里,故大便不通而狂亂者,宜用此方。
導赤各半湯
木通生地甘草黃連知母滑石麥冬山梔黃芩犀角心為熱冒,則發(fā)譫狂,故以導赤散合瀉心湯;上清心經(jīng)之火,加滑石,導心火;下通小便而出,加知母、山梔、黃芩兼清上焦肺火。以利小便,莫如清肺,清肺熱又莫如利二便也。
當歸桃仁湯
當歸桃仁紅花丹皮山楂澤蘭葉如狂喜忘之癥,血結者多,故以此方治之。不應,再加枳殼、大黃,直達大腸。
桃仁承氣湯
見蓄血。
血停上焦,用上方,兼化兼行;血蓄下焦,用此方。
抵蓄湯
見蓄血。
此方行血至重,然淤血沉結,非此不可。
羌活敗毒散
見發(fā)熱。
疫毒必從毛竅口鼻感入,故疫癥發(fā)狂見表癥者,宜先散疫毒。
保和丸
山楂麥芽萊菔子熟半夏連翹香附枳殼熱甚加梔、連;濕郁痞滿,合平胃散、石菖蒲。
發(fā)狂癥,皆以陽火主治。亦有食滯中焦,生冷抑遏,故特補此消導法門。
二陳竹瀝膽星湯
熟半夏白茯苓陳皮甘草膽星竹瀝寒涼凝結,加生姜;內(nèi)有積熱,加梔連;濕郁,合平胃散;氣結,加枳殼、香附、石菖蒲。
滾痰丸
礞石黃芩大黃黃柏沉香胃實食重,熱結大腸,用承氣湯下之。表邪下早,內(nèi)陷心胸,用陷胸湯下之。今熱痰膠固腸胃,以此方下之。
[卷二] 嘔吐
有聲無物為嘔,有物無聲為吐,有物有聲為嘔吐。仲景有干嘔條,嘔而無物之謂。嘔吐癥,以內(nèi)傷論,皆在陽明胃家;以外感論,有各條分別。若惡寒發(fā)熱,脈浮而數(shù),初起胸滿而嘔,此太陽外感風寒,胃家內(nèi)有痰飲,以羌活湯散太陽表邪,合保和平胃散加干葛,消胃家痰飲食滯。若寒熱嘔而口苦,脈見弦數(shù),此少陽經(jīng)表邪嘔苦之癥,小柴胡湯治之。若初起兼有飽滿嘔吐,亦是胃家夾食,佐以保和平胃散。若目痛鼻干,先渴后嘔,無汗脈浮大,此陽明外有表邪,內(nèi)有積熱,以干葛清胃法治之。若有汗脈數(shù),嘔而消水,此燥火嘔吐也,知母石膏湯沖竹瀝蘆根汁。若嘔而不渴,身不大熱,此濕火嘔吐也,梔連半夏湯,加白豆蔻、濃樸、竹茹。若惡心嘔吐,六脈滑大不數(shù),發(fā)熱而口反不渴,此痰飲食積嘔吐之癥也,平胃保和散、二陳導痰湯加干葛、竹茹治之。若口臭牙疼,二便赤澀,此積熱痰火嘔吐也,升麻清胃湯、二陳湯、竹茹湯、加川連、白豆蔻。若脅肋刺痛嘔吐酸水,此肝木火沖之嘔,小柴胡加梔、連、竹茹??傊瑹o痰涎,不嘔吐,故熱病嘔吐,皆痰飲火邪上沖,用竹茹、半夏化痰涎,梔、連清胃火。家秘以竹茹半夏湯加梔、連、白豆蔻,其吐立止。若夫時行熱病,汗出不解,足冷耳聾,煩悶咳嘔,此疫毒癥嘔吐也,羌獨敗毒散、升麻干葛湯、升麻清胃湯。若燥邪時疫嘔吐,加知母、石膏、竹瀝、半夏,沖蘆根汁、生梨汁熱服。方書云∶嘔家多服生姜,此指胃寒痰飲嘔吐而言,若胃熱者,不與川連同用寧不增病耶!惟三陰經(jīng)胃寒嘔吐,乃用理中湯等溫劑。此書專為傷寒熱病,故三陰不發(fā)熱嘔吐,另具《癥因脈治》中也。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fā),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fā)熱,鼻鳴干嘔,桂枝湯。
脈浮自汗,翕翕發(fā)熱,此即太陽中風癥,故解肌散表,則嘔自止。
凡服桂枝湯吐者,其后必吐膿血。
服桂枝而吐者,胃必熱。胃熱得桂枝后,必吐膿血。
發(fā)汗后,水藥不得入口為逆,若更發(fā)汗,必吐下不止。
太陽熱結膀胱,下部癥發(fā)表為逆,故水藥不得入口。若再發(fā)汗,必氣升而吐利不止。
中風發(fā)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里癥,渴欲飲水,水入即吐,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多服暖水,汗出即愈。
此申明太陽熱結膀胱,表里吐逆之癥,應用五苓治者。
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汗出,發(fā)作有時,頭痛,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干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棗湯主之。
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邪已解,脅下痛,干嘔短氣,此兼懸飲,宜十棗湯治者。
太陽病或已發(fā)熱,或未發(fā)熱,必惡寒體重嘔逆,脈陰陽俱緊。
此申明寒傷營之嘔逆癥,必發(fā)熱惡寒,身體重痛,嘔逆而無汗,脈陰陽俱緊者。
傷寒二三日,心下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嘔家不可用建中湯,以甜故也。
本言悸煩癥治,引出嘔家用藥,禁忌甘甜泥膈。
傷寒發(fā)熱,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嘔吐而下利者,大柴胡主之。
心下痞而硬,而下利者,通因通用之下癥也。尚有發(fā)熱嘔吐,止可用大柴胡湯。
傷寒六七日,發(fā)熱惡寒,肢節(jié)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癥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
詳注惡寒門。太陽少陽二經(jīng),外邪未去而微嘔,故用柴胡桂枝湯。
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湯主之。
胸中有熱,胃中有邪,腹中痛,言濕熱上沖嘔吐,故以黃連湯治火逆。前書皆注邪氣為寒氣,誤也。
傷寒吐后腹脹滿者,與調(diào)胃承氣湯。
腹脹滿雖是下癥,但吐后止可用調(diào)胃承氣湯。
傷寒嘔多,雖有陽明癥,不可攻之。
嘔屬上焦病,即有陽明里癥,亦不可攻下。
食谷欲嘔者,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
食谷欲嘔,似陽明胃寒。若服溫藥反劇者,乃是上焦熱邪。
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若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
此條歷敘少陽中風,邪在半表半里,默默不欲食,心煩喜嘔,并以小柴胡湯加減治之。
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
二條皆是太陽陽明合病,但以不下利嘔者,別病在足陽明胃,以不嘔下利者,別病在手陽明大腸。故同用葛根湯,惟以加半夏,以見其和胃止嘔;以去半夏,便是升散大腸風邪內(nèi)陷。
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姜湯。
太陽與少陽合病,同自下利,以不嘔,用黃芩湯。若嘔吐,黃芩湯中加半夏、生姜。上下二章,互發(fā)嘔吐癥,半夏、生姜必用者。
太陽之為病,腹?jié)M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滿結硬。
此條太陽經(jīng)外有表熱里有寒邪而嘔利也。若誤用下法,則變胸滿結硬矣。
傷寒本自寒下利,醫(yī)復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黃連黃芩人參湯。
言傷寒則為熱病,若陰癥自寒下利,吐下之即死矣。豈尚可用芩連乎!因其人表熱里寒下利,醫(yī)者誤認挾熱,復吐下之,則寒格而食入口即吐出,故用干姜溫其寒,芩、連折其熱。
嘔而發(fā)熱者,小柴胡湯主之。
嘔吐而發(fā)熱,陽邪傳少陽,故用小柴胡湯。
羌活沖和湯
見發(fā)熱。
保和平胃散
嘔吐有表邪,用前方;有食滯,用此方消導。
小柴胡湯
小柴胡湯有柴胡、黃芩,無竹茹、枳實;清膽湯有竹茹、枳實,無柴胡、黃芩。加二味,則二方合之。又加藿香、濃樸,以利胃止嘔。
干葛清胃湯
干葛石膏熟半夏濃樸廣皮甘草干葛解表,石膏清里,加半夏、濃樸、廣皮化痰涎,和胃止嘔。
羌獨敗毒散
見發(fā)熱。
此方散表邪,則疫毒散而嘔吐止,故曰敗毒散。
升麻葛根湯
見發(fā)熱。
疫邪痧,伏于陽明胃經(jīng)嘔吐,用此方升散陽明,則出吐止。
蒼樸導痰湯
痰飲水濕伏于胃家,每多嘔吐,故用燥濕化痰。非外感熱病,漫用燥藥。
梔連二陳湯
前方治有痰無火者,此方加川連、白豆蔻、竹茹、濃樸,治有痰有火者。
竹茹湯
竹茹干葛陳皮半夏甘草藿香嘔吐屬胃,此方以干葛、竹茹清胃,廣皮、甘草和胃。無涎不成嘔,故加半夏化痰涎。應辛散者,加生姜;應清火者,加梔、連、白豆蔻;若帶表癥,加各經(jīng)表藥;若和中氣,加藿香、濃樸;若飽悶有食滯,加消導之藥。
黃連湯
見腹痛。
胃寒而吐,用理中湯、吳茱萸湯。胃熱而吐,用黃連湯。若熱痰嘔吐,梔連二陳湯。食滯熱嘔,梔連保和散??诳薀釃I,合干葛石膏湯。
黃芩加半夏生姜湯
太陽少陽合病,當用桂枝柴胡黃芩湯。今見嘔吐,故加半夏、生姜。
干姜黃連黃芩湯
干姜黃連黃芩人參此方寒熱并用,統(tǒng)治誤下致嘔者。加廣皮、半夏,即合瀉心湯方法。
[卷二] 喘逆
喘者,促促氣急?!墩齻鳌吩啤孟月曧懨詺庀⒀?。河間云∶病寒則氣衰而息微,病熱則氣盛而息粗。諸經(jīng)皆令人喘,而肺胃二經(jīng)者多。大抵喘而作嗽者,肺也,喘而嘔惡者,胃也?!秲?nèi)經(jīng)》論喘不一,皆雜癥之條。若《傷寒論》惟曰有邪在表而喘,有邪在里而喘,有水氣痰火而喘。若在表者,心腹不滿不痛,脈浮無汗者宜發(fā)汗。冬月西北方,麻黃三拗湯;若內(nèi)有熱者,越婢湯;南方三時羌活湯。若熱邪入里而喘者,心腹脹滿,外無寒熱,手足時時汗出,法當清熱瀉心湯、涼膈散;有表邪有下癥者,大柴胡湯;有下癥無表癥者,三乙承氣選用;水氣而喘者,先渴后嘔,動而有聲,宜祛水飲,小半夏湯;水寒射肺,風寒外束而喘者,小青龍湯;痰火喘者,乍作乍止,六脈滑數(shù),梔連二陳湯,加枳、桔、竹茹??傊^痛身痛,惡寒身熱而喘者,此太陽風寒表邪,宜散表。身熱多汗,煩悶喘渴,靜則多言,此暑熱喘逆,宜清暑湯調(diào)益元散。口渴身熱,面赤多汗,唇焦喘咳氣逆,此燥火喘逆,宜清燥湯、知母石膏湯、栝蔞根湯。食滯中焦,胸前飽悶,喘滿不得睡臥,平胃保和散。若喘而咳嗽者,此肺風肺熱之喘,詳注咳嗽門。
太陽病,頭痛發(fā)熱,身痛腰痛,惡風寒,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此太陽表邪之喘,詳注頭痛發(fā)熱門。
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麻黃湯主之。
胸滿多帶表癥,故曰不可下,宜散表?;プ⑿貪M條。
傷寒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fā)熱而咳,或喘者,小青龍湯。
詳注咳嗽條。言外邪不解,內(nèi)伏水飲,當散表散飲。
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fā)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
發(fā)熱不渴,知心下有水氣,故以小青龍湯。今服此湯已后見渴者,此水寒已去,病欲解,不必服小青龍。詳注咳嗽。
喘家有汗,桂枝湯加濃樸杏仁湯主之。
太陽風傷衛(wèi),當服桂枝湯。今兼喘,則加濃樸理胃氣,杏仁理肺氣。
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湯加濃樸杏仁湯主之。喘家作桂枝湯,加濃樸,杏仁佳。
太陽病誤下之,表邪不解而喘,用桂枝湯,當加平肺胃之藥,故曰喘家用桂枝加濃樸、杏仁乃佳。
發(fā)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主之。發(fā)汗后,飲水多者必喘,以水灌之亦喘。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湯,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上半節(jié),言發(fā)汗后不可再行桂枝;下半節(jié),言下后不可再行桂枝湯。汗下雖殊,同是表邪未盡,同是汗出而喘,身無大熱,故以此方雙解太陽。此從太陽熱結膀胱,用桂枝五苓散雙解下焦表里法中,化出雙解太陽上焦熱結之法也。詳注自汗條,宜互看。
太陽病,桂枝癥,醫(y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湯。
此條誤下太陽,不成結胸,而成挾熱下利,喘而汗出。詳注自汗門。
陽明中風??诳嘌矢桑?jié)M微喘,發(fā)熱惡寒,脈浮而緊。若下之,則腹?jié)M小便難,麻黃湯主之。
發(fā)熱惡寒,脈浮而緊,尚是太陽表邪。若誤下之,則腹?jié)M而小便難。麻黃湯主之句,在脈浮而緊之下。
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者,發(fā)汗而愈,宜麻黃湯。
脈浮無汗而喘,即從太陽表邪而治,不必拘執(zhí)陽明病,故曰發(fā)汗則愈。
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jié)M而喘,發(fā)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白虎湯,五苓散。
上條言脈浮而緊,當散表;此言咽燥口苦,腹?jié)M,發(fā)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又當用白虎湯治咽燥,五苓散治脈浮而緊,腹?jié)M身重。
傷寒四五日,脈沉而喘滿,沉為在里而反發(fā)其汗,津液越出,大便為難,表里虛實,久則譫語。
脈沉而喘,宜清里熱,反發(fā)其汗,津液外亡。大便枯滯,此表無邪里有熱,故久則譫語。
病患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喘冒不能臥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氣湯。
仲景每以小便利,驗屎定硬。今又以小便不利,以定下法。小便利,驗屎已定硬,故可下。小便不利,驗熱已入里,故可下。大便乍難乍易,大腸有火之征。故可下。時有微熱,潮熱互詞,故可下。喘冒不得臥,陽明胃實,故可下。
傷寒吐下后,不大便,潮熱。若劇,則不識人,循衣摸床,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
癥急,惟以脈定生死。脈弦,陰未絕,故生;脈澀,陰已竭,故死。
羌活湯
見惡寒。
羌活沖和湯
太陽純表邪見喘,則用前方;若有表邪,又有里熱,則用此方。
瀉心湯
見譫語。
涼膈散
見發(fā)狂。
里熱作喘當分肺胃心三經(jīng)主治。前方瀉心下之熱,此方兼肺胃治之。
大柴胡湯
見潮熱。
三承氣湯
見大便結。
小半夏湯
熟半夏廣皮生姜喘逆,有痰火、水飲之分,此方治水飲喘逆而無火者。
小青龍湯
見咳逆。
此方治內(nèi)伏水飲,外冒風寒而喘者。詳注咳逆條。
梔連二陳湯
梔子川連半夏廣皮白茯苓甘草前小半夏湯,治無火之痰,此方治有火之痰。
清暑湯
川連香薷濃樸甘草香薷性溫,世傳清暑,不知與黃連同用,一冷一熱,故能清暑邪。例如服六一散,必用滾水泡服,方能散暑邪而宣腠理。
清燥湯
桑葉石膏人參麥門冬枇杷葉杏仁阿膠黃芩知母
天花粉
此方以石膏、黃芩、知母、花粉,清潤上焦,桑葉、杏仁、引入肺中;人參、門冬、阿膠,潤肺生津。同一治熱,治濕熱,用苦燥;治燥熱,用涼潤。按燥濕分于二分,然春分應濕而未濕,至谷雨而始濕;秋分應燥而未燥,至霜降而始燥。故曰逢霜始燥,逢雨始濕,此言時令之正也。亦有濕時反燥,燥時反濕,又當從權變而治也。
知母石膏湯
知母石膏半夏竹葉麥門冬甘草火喘無痰者,用石膏、知母;火喘有痰,又要加半夏。夫石膏寒涼,同半夏亦能辛散痰涎;半夏辛熱,同石膏亦能清熱和胃。此潤燥方中,化出辛散痰涎定喘之法,兼可化治痰火嘔吐、痰火咳嗽等癥。
栝蔞根湯
栝蔞根半夏竹茹枳殼桔梗前清燥湯,治肺燥喘逆者,知母石膏湯,治胃熱喘逆者;栝蔞根湯,治肺胃二經(jīng)痰多喘逆者。
平胃保和散
見胸滿。
此治食滯中焦,喘滿不得臥者,用枳殼湯調(diào)下。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四味。
此方因汗下后,汗出而喘,身無大熱,表癥已減,桂枝湯不可用,故以麻黃加入杏仁石膏清肺湯中,雙解上焦之余邪,而治喘逆。
干葛黃芩黃連湯
三味。
仲景喘而汗出有三條。其一,以太陽汗后,喘而汗出,身無大熱;其二,以太陽下后,喘而汗出,身無大熱。汗下不同。而同禁桂枝,同用麻黃甘草杏仁石膏湯。其三,以桂枝湯癥,反用承氣誤下,遂利不止,脈促,表未解,喘而汗出,則用葛根、芩、連主治。按第一、第二條,汗下不同,以其病癥同在太陽上焦,故同用麻黃甘草杏仁石膏湯;其第二與第三條,同是下后,同是喘而汗出,反不同方主治者,以其病在陽明下焦,協(xié)熱下利,故用干葛芩連湯。
[卷二] 身重
傷寒門,有身痛,有身重;中寒門,有身痛,無身重。可知身重皆是陽邪為患,非虛寒之謂。按身重有風濕、有風溫、有風寒、有火逆、有中。如風濕相持,身體疼痛。不能轉側,羌活勝濕湯重加防風。如風溫身熱,發(fā)汗猶灼熱,身重多眠,防葛石膏湯。如風寒身重者,即作傷寒施治。若無汗脈浮,惡寒發(fā)熱,手足或冷,即是表邪,急宜汗之,羌活湯、敗毒散、羌活勝濕湯。若表邪已解,里有結熱,惡熱不惡寒,脈沉而數(shù),口渴便赤,宜清里石膏湯。邪在半表半里,宜和解,小柴胡湯。如火邪身重者,表汗未出,誤用火;熏腰下重痹者,宜解火邪。如中發(fā)熱,身重身痛,手足常冷,時時汗出,口渴齒燥,宜人參白虎湯。
太陽病,或已發(fā)熱,或未發(fā)熱,必惡寒,體重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
此條詳注惡寒。
脈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無從出,因火而盛,病從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脈浮,宜發(fā)汗解肌者,失解表,誤以火灸,兩陽相熏灼,邪無從泄,腰以下必火閉無汗,故必重痹,名曰火逆。
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甚重,不能轉側者,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
下后變癥,仲景立小柴胡湯,加桂枝治身重;加大黃治譫語;又加龍骨牡蠣,斂神收攝,制使大黃清里熱而不下脫,制柴胡、桂枝散表邪而不外越,以下后危癥,外越不脫,又所當慎。
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發(fā)之。
言但重、乍有輕時,的是太陽表邪攻注癥。乍重者,寒傷營也;乍輕者,風傷衛(wèi)也。言無少陰癥,以明太陽癥也,故用大青龍湯。
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jié)M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然而汗出,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氣湯。若汗多,微發(fā)熱惡寒,外未解也,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
此章詳注潮熱。泛視之,似乎身重之癥,治宜攻里。細玩之,深言身重,宜發(fā)汗,未可攻里。
三陽合病,腹?jié)M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而面垢,譫語遺尿,發(fā)汗則譫語,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者,白虎湯主之。此條詳注自汗。
羌活勝濕湯
羌活防風蒼術黃柏澤瀉茯苓廣皮甘草身重風濕居多,此方用三味以祛風,又以澤瀉,茯苓利小便去濕。風濕兼寒,去黃柏,加桂枝。
防風葛根石膏湯
防風干葛知母石膏甘草陽明風濕身重。家秘用此方。
羌活敗毒散
見惡寒。
石膏湯
石膏白芍藥柴胡升麻黃芩甘草白術茯苓附子此治陽虛寒濕之眩暈。
苓桂白術甘草湯
桂枝茯苓白術甘草此治上虛不能制水,水飲上沖眩暈之癥。
天麻四君子湯
即四君子湯加天麻。
此治氣虛眩暈者,有火加梔連;有痰,加半夏、廣皮;有寒,加炮姜、肉桂。
天麻四物湯
即四物湯加天麻。
[卷二] 身癢
內(nèi)傷身癢,有實有虛;外感身癢,悉是表汗未出。故太陽癥有身癢之條,陽明病有身如蟲行,皆是表邪無從而出,故身癢但坐以汗出不徹之故。夫表有風寒,則身痛;表有風熱,則身癢。總之,陽邪怫郁于肌表不得汗出,則皮膚作癢。太陽身癢,羌獨敗毒散。若陽明身癢,干葛防風湯。少陽身癢,柴胡防風湯?!对∈健分^腠理閉密,陽氣郁結,不得散越,則發(fā)癢。故仲景用麻黃桂枝各半湯,辛散表邪。陽明篇曰,此久虛故也。言元氣久虛,津液不足之人,又冒外邪,因久虛之故,不能作汗逐邪,當散表邪,非言久虛而用補藥?!痘钊恕吠孕g附湯、黃建中湯治,最為遺禍。
太陽得之八九日,如瘧疾狀,發(fā)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fā)。脈微緩者,為欲愈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愈也,以其不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太陽癥八九日,言如瘧狀,必其人不嘔清便、脈微緩者,有欲愈之機,若面反有赤色,尚是表邪未散,身必癢,故用發(fā)散表邪。
陽明病,法多汗,反無汗,其身如蟲行皮中狀者,此久虛故也。
陽明病,本多汗,今反無汗,則外邪攻注皮中如蟲行之狀,乃是元氣素虛,不能作汗逐邪故也。不立方,然散表補元,躍躍言外。
羌獨敗毒散
見發(fā)熱。
干葛防風湯
干葛防風荊芥甘草太陽身癢,不用麻桂各半湯,而用羌獨敗毒散,陽明身癢,不用干葛湯原方,而用此方,以表邪火郁故耳。
柴胡防風湯
柴胡防風荊芥甘草太陽陽明身癢,用前二方,若少陽身癢,則此方治之;若三陽合病身癢,當以三方合用。
桂枝麻黃各半湯
見發(fā)熱。
[卷二] 頭眩
傷寒頭眩,言睡在床褥,亦覺頭眩眼花,非言坐起而覺也。夫外感風寒之癥,坐起時,皆頭眩也。方書頭眩,皆以陽虛立論,愚以為久病后、汗下吐后,方可言陽虛。若暴病及未曾汗下吐者,則風寒邪熱,痰火積飲,皆能眩暈。吳氏書以太陽中風頭眩,頭搖。脈浮弦而急者,羌活神術湯,加防風、天麻,此治太陽陽明外感風寒也。又云寒熱嘔而口苦,頭眩,脈弦數(shù),小柴胡湯,加川芎、天麻,此治少陽頭眩也。余今酌定初起暴病,有表癥而頭眩,無汗脈浮者,發(fā)散表邪為主,在太陽用羌活湯,在陽明用干葛防風湯,在少陽用柴胡湯。以上惡寒者,多加羌活,有風者,多加防風;有火者,加酒炒黃芩連。若表癥已解,里有結熱,又宜清里熱,如桔梗湯、涼膈散。大凡眩暈之癥,一見嘔吐,即為痰飲食滯,急用保和平胃二陳湯。里有積熱者,加山梔、黃連,最忌凝滯補劑。惟汗吐下及久病后見頭眩者,當用溫中扶元,如建中湯、真武湯、苓桂白術甘草湯。若氣虛者,四君子湯加天麻;氣虛有火,加梔連;虛而有痰者,六君子湯,血虛者,四物湯加天麻;血虛而有火者,加山梔、黃連;若陰火上沖,知柏四物湯。
太陽病發(fā)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fā)熱,心下悸,頭眩身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
太陽病,誤用麻黃以發(fā)汗,是以頭眩身動,一派陽虛之癥,故用真武湯。傷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fā)汗則動經(jīng),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主之。
言若吐若下后,久病胃虛,不能運化,虛邪搏飲上沖,故頭眩。脈沉緊,非汗脈,強發(fā)汗則振振身動,故用苓術甘桂湯,助中州化水飲。
傷寒吐下后,發(fā)汗虛煩,脈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脅下痛,氣上沖咽喉,眩冒經(jīng)脈動惕者,久而成痿。
此與上條同是吐下后,因此癥心下痞硬,脅下痛,氣上沖咽喉,似火似實,又見眩冒經(jīng)脈動惕之虛候,攻補兩難,故曰久則成痿。
太陽與少陽并病,頭項強痛,或眩冒,時如結胸,心下痞硬者,當刺大椎第一間肺俞、肝俞,慎不可發(fā)汗,發(fā)汗則譫語,脈弦五六日,譫語不止,當刺期門。
此條詳注項強。
陽明病,脈遲,食難用飽,飽則微煩頭眩,必小便難,欲作谷疸。雖下之,腹?jié)M如故。所以然者,脈遲故也。
陽明病,脈遲,胃寒也,飽則微煩頭眩。胃寒不能消水,谷停留腸胃,則小便難。而作谷疽。雖下之,腹?jié)M如故。何以知其然者?以脈遲。
陽明病,但頭眩不惡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必咽痛。若不咳者,不痛。
陽明病,不惡寒,又能食,胃熱也??戎饔诜?,胃熱上沖,則肺熱而咳,咽喉痛。設不咳,則肺無火咽亦不痛。
少陽之病,口苦咽干目眩。
目??诳啵懡?jīng)所主,故名少陽之病。
羌活神術湯
羌活蒼術石膏防風天麻此治太陽風濕發(fā)熱眩暈之癥。若兼陽明,加干葛,白芷;兼少陽,加柴胡、川芎;兼飽悶惡心,加半夏、神曲。
小柴胡湯
柴胡黃芩廣皮甘草川芎天麻半夏此治少陽寒熱眩暈癥。若惡寒,加羌活防風,有火,加梔連。
羌活湯
見惡寒。
此治太陽惡寒發(fā)熱眩暈者。若胸前飽悶,合平胃保和散。嘔吐,加半夏、天麻。
干葛湯
見似瘧。
此治陽明表邪眩暈者。若嘔吐飽滿,加半夏、濃樸;惡寒無汗,加羌活、防風。
桔梗湯
桔梗半夏陳皮枳實此治痰結飽悶眩暈者。若惡寒發(fā)熱,加羌活、防風;里有積熱,加梔連;陽明見癥,加白芷、天麻;少陽見癥,加柴胡、川芎。
涼膈散
見發(fā)狂。
平胃二陳湯
即蒼樸二陳湯。
此治痰飲食積眩暈之癥。胸前飽悶,合保和散,加砂仁、豆蔻、胃寒,加干姜,胃熱,加梔連。
建中湯
白芍藥桂枝甘草此治陽虛眩暈之癥。氣虛,加人參、白術;血虛,加當歸、黃。
真武湯
[卷二] 口渴
濕熱則口不渴,燥熱則口渴,此以渴不渴分濕火、燥火也。熱在血分則不渴,熱在氣分則作渴,此以渴不渴分熱在血,熱在氣也。胃家痰食所滯,則口渴而不消水;胃家邪熱所傷,則渴而消水。此以消水不消水,分痰食積熱也。實火口渴,脈實數(shù),能消水;虛火口渴,脈虛數(shù),不能消水。此以脈之虛實,消水不消水,分虛火實火也。邪熱在表則不渴,邪熱在里則作渴,此以渴不渴,分熱在里熱在表也。太陽表熱不渴,若熱入膀胱之里,則煩渴脈數(shù),小便不利,五苓散兩解表里,切不可同陽明汗退場門渴,誤用白虎,有礙太陽表邪。陽明表熱,則無汗而渴,葛根湯汗之。若熱邪入于陽明之經(jīng),汗出而渴,脈洪而數(shù),白虎湯清之。若熱結在下,小便不利而渴,豬苓湯。切不可同太陽小便不利,誤用五苓散,以礙陽明里熱。若熱邪傳入陽明之腑,舌燥口渴,大便不通,手足多汗,有下癥者,承氣湯。少陽里熱,口苦咽干,脈弦數(shù)而渴,小柴胡湯。去半夏,加天花粉。三陽之熱傳入三陰。有熱深厥深,手足冷而渴者,然脈必數(shù),神氣昏沉,小便必赤,此陽癥似陰之渴也,仍用白虎湯,涼膈散。外有陽毒熱病,目赤唇黑,大渴引飲,三黃巨勝湯、涼膈散。又有中暑煩渴,干葛石膏湯調(diào)辰砂六一散。又有秋熱傷燥而發(fā)渴者,水梨汁、西瓜汁沖飲之。未應,石膏清燥湯。又有冬溫春熱,時疫發(fā)渴,又以欲飲水能消水為欲愈,以得水入胃,胃氣和,敷布周身,作汗外泄,則熱解而渴亦愈。若禁其飲水,則胃汁干枯,無從作汗,而熱不解矣。大凡口渴之癥,皆陽明氣分胃熱所致,故干葛、石膏乃渴癥必用之藥,干葛宣發(fā)陽明之郁熱,石膏清潤陽明之里熱。有連用石膏、知母??什粶p,后用干葛而愈者,此陽明表熱口渴也。有連服干葛,渴不減,后用石膏、知母而愈者,此陽明里熱口渴。也同一陽明經(jīng)病,同一陽明經(jīng)藥,而失分表熱里熱則不見效。又如口燥唇焦,不能消水,以干葛、石膏治之不效,以痰飲食滯治之亦不效,此熱伏陽明血分,故唇焦不渴,易以升麻清胃湯,清陽明血分伏火而愈者,癥中常有此癥也。是以雜癥中口渴,有肺消腎消不足之癥。今傷寒熱病,一惟陽明經(jīng)熱。即有少陰口燥咽干而渴,厥陰消渴飲水,亦是陽明傳入三陰之熱病。是以仲景不設滋陰補血之方。于口燥咽干條內(nèi)者,良以滋陰之藥,治血虛發(fā)熱之口渴,非治熱邪外盛口渴癥者。中風發(fā)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里癥,渴欲飲水,水入即吐,名水逆。五苓散主之。多服暖水,汗出即愈。
此章首揭多汗發(fā)熱,不解而煩,渴欲飲水,此太陽有表有里,用不得單表清之藥,宜用五苓散上下分消表里者。
太陽病,發(fā)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燥,煩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與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與五苓散。
此章分別不可用五苓散,宜用五苓之法。上段言發(fā)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煩躁,欲飲水,無脈浮小便不利句,但可與飲水,焉可用五苓,下段多脈浮小便不利之句,焉可不用五苓!前賢見一方在末句,皆注總治全章,誤也。
發(fā)汗已,脈浮數(shù),煩渴者。五苓散主之。
發(fā)汗已,脈浮數(shù),不煩渴者,可再發(fā)汗。今煩渴,此太陽熱結在里,故以五苓散雙解表里。
可見五苓散,惟太陽小便不利,脈浮煩渴,方可用。若陽明煩渴,小便不利,當豬苓湯。
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主之。
此章申明傷寒汗出,風傷衛(wèi)之癥,須分別渴與不渴。若一見渴,則為里有結熱,可用五苓散。若汗出不渴者,則非熱結在里,故不可用五苓散。觀仲景用五苓散,不重在小便不利治法之中,反詳于口渴引飲,發(fā)熱多汗,表熱不減條內(nèi)。可見意在雙解表里,上下分消太陽耳,非利小便也。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煩躁,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誤下太陽,心下痞滿,用瀉心湯。痞不解,反渴而煩躁,小便不利,此太陽之邪,因下內(nèi)陷,下結膀胱,故用五苓散雙解表里。按以上五條,皆反復告誡用五苓散,以治汗多熱不解,口渴煩躁之癥。良以表熱不退,多用發(fā)表;口渴煩渴,多用清熱。今因汗出表不解,又見煩渴消水,此太陽表里兩兼之癥,又當雙解表里,非單列表表所能愈者。
服桂枝湯,大汗出后,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煩渴,本白虎湯癥。然惡寒無汗而渴,脈浮脈細而渴,脈伏不消水而渴,太陽汗多,表熱不解,表里熱結而渴,皆禁白虎湯此,以服桂枝湯。后大汗,后大煩渴,脈洪大,此陽明表解里熱之渴,故用白虎湯。
傷寒脈浮,發(fā)熱無汗,其表不解者,不可與白虎湯??视嬎?,無表癥者,白虎加人參湯。
上章申明用白虎之癥,此章又恐表邪未解,故復告誡。若傷寒脈浮,發(fā)熱無汗,表癥不解,不可用白虎。即渴欲飲水,亦要看表癥全無,方與白虎湯。
傷寒無大熱口渴,心煩,背微惡寒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上章關防表癥不可用白虎,此章又恐口燥渴,心煩,津液有立盡之虞。故曰身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者,里熱已極,即有背微惡寒表癥,亦用白虎湯。
傷寒病,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熱結在里,表里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干燥而煩,欲飲水數(shù)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傷寒七八日不解,熱結在里,舌干燥而煩,直至消水數(shù)升,當用白虎湯。今以若吐若下后,故加人參,以救津液。
陽明病脈浮而緊,咽噪口苦,腹?jié)M而喘,發(fā)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心中懊,舌上白苔者,梔子豆豉湯。若渴欲飲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若脈浮發(fā)熱,渴欲飲水者,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
此章分三條治法。詳注懊門。以梔子豆豉湯,治懊舌上白苔;又以白虎人參湯,治渴欲飲水,清陽明上焦之熱;若加小便不利者,又用豬苓湯,清陽明下焦熱結。
陽明病,汗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胃中燥,豬苓湯,復利其小便也。
上章立豬苓湯治法。此章防汗多者,津液外泄,渴者內(nèi)水已虧,不可用豬苓湯。
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能飲食,心煩喜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
傷寒中風,有柴胡癥。但見一癥便是,不必悉具。若胸中煩而不嘔,去半夏、人參,加栝蔞實;若渴者,加人參、栝蔞根,去半夏。
此條歷敘少陽經(jīng)之各癥,而以小柴胡湯主治。惟以煩而嘔,則用半夏;若不嘔,去半夏、人參,加栝蔞實;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參、天花粉。
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頭項痛,脅下滿,手足溫而渴,小柴胡湯主之。
此申明上章一見少陽癥,便以小柴胡湯主治。太陽篇有一些惡寒頭疼,便是太陽施治。今少陽篇又云有柴胡癥,但見一癥便是少陽,玩兩篇互發(fā)見癥治癥之義。
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
此申明少陰下利,有寒熱兩途。今咳而嘔渴,心煩不得臥,此少陰熱利也。故用豬苓湯,從下去熱。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大承氣湯。
此申明少陰里熱癥,口燥咽干而渴,則津液立竭,故用大承氣急下。
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此明凡用急下,必要見下癥者,質(zhì)清而無渣滓相雜,色青而無黃赤相間,熱極假陰之候,然必得心下硬痛,口燥咽干而渴,方是里實下癥的據(jù)。
五苓散
見小便不利。
干葛湯
見似瘧。
白虎湯
知母石膏粳米甘草陽明表熱口渴,用干葛湯。陽明表解里熱,則用白虎湯。如小便不利,加滑石、木通、車前子;虛弱人,加人參。
豬苓散
見小便不利。
陽明水液不分,口渴下利,以此方分利小便。
承氣湯
見大便結。
熱邪傳入陽明之里,則發(fā)渴消水;傳入少陰,則口燥咽干而渴,故渴而大便結。有下癥者,用此湯。
小柴胡湯
見寒熱頭眩。
風盛為消,木能盜水,故少陽風發(fā)之瘧,消渴特甚,小柴胡去半夏,加天花粉,乃不易之常法。
導赤各半湯
火動于中,則多消渴。然諸火皆起于心,心與小腸為表里,凡治心火,莫如利小便。此方導赤散合瀉心湯,專利小便。
三黃巨勝湯
黃芩黃連大黃石膏中有積熱,身熱多汗,二便赤閉,目赤唇焦,譫妄作渴飲水,則用此方。
涼膈散
見發(fā)狂。
肺胃有熱,多發(fā)渴。此方雖用大黃,不用枳殼,與桔梗同用,則涼上而不下行矣。
干葛石膏湯
見寒熱。
陽明里熱作渴,用白虎湯;陽明表里皆熱,亦用此方。
石膏清燥湯
見喘逆。
熱在氣分,口多渴;燥熱為病,口多渴。清燥湯氣分藥也,清氣分之燥熱,則渴自止。
大黃黃連瀉心湯
大黃黃連甘草口渴皆系內(nèi)熱,瀉心下之火則熱退渴止。
枳實梔子豆豉湯
見懊。
食滯中焦,每不作口渴。然蒸釀日久,亦能作渴,故不用清熱治渴,而以腐谷消滯則渴自止。
茵陳蒿湯
茵陳梔子大黃發(fā)黃口渴,全憑濕熱上起見,故去熱退渴,推此方為當。
升麻清胃湯
同一陽明癥,以渴而消水,熱在氣分,用干葛清胃湯??什幌瑹嵩谘?,用升麻清胃湯。治膏粱積熱,亦用升麻清胃湯。以血肉之物,善傷血分耳。若以陽明邪熱之口渴,妄用膩膈之味,則邪熱凝滯,食氣痰飲,膠結胸前,蒸釀發(fā)熱,其渴愈甚。另有三陰下利陰寒之癥,亦有假作渴者,然渴不消水,小便清白為異耳。
[卷二] 口燥
口干燥者,邪熱結聚上焦,陽明胃經(jīng)所主,肺熱者亦有之。肺熱,涼膈散。胃熱,竹葉石膏湯。身熱已減,表邪已解,有下癥者,三承氣湯選用。少陽病,口苦舌干,小柴胡去半夏加天花粉。陽明病背惡寒,口干燥,白虎湯。熱傳少陰,口燥咽干而渴,手足冷,脈反沉澀不治之癥也。按口燥與口渴不同??诳收?,口中尚有津液,但時時欲飲水??谠镅矢烧?,口中燥裂,津液全無。仲景于背惡寒條,以口中和、不干燥者,為陰寒,若背惡寒,口干燥者,為陽熱。然又當以消水不消水,小便清白紅赤,以定寒熱。
[卷二] 唇焦
夫唇口焦裂,人身大病也。在雜癥中,有脾肺心及腸胃五條;在外感門,惟手足陽明所主。
上唇挾口,屬手陽明大腸;下唇挾口,屬足陽明胃。傷寒熱在太陽,則唇口不焦;熱傳在陽明,則唇口焦裂。故曰陽明燥熱,唇口焦裂。然又有分別唇焦而消水者,為燥熱;唇焦不消水者,為濕熱。又曰熱在氣分,則焦而口渴;熱在血分,則焦而不渴。又曰唇口焦,渴而消水,胸前寬適者,為熱而無滯,宜清熱??什幌?,胸前飽悶者,為熱而有食滯,宜消滯。
此言足陽明胃上部熱也。唇口焦,不渴不飲水,腹中煩滿者,為熱在大腸,有燥糞。此言手陽明大腸下部熱也。故唇焦之癥,有用保和散,消導上部胃家食滯而愈者;有用承氣湯,去下部大腸燥糞而愈者。不獨涼膈清熱一法可盡之,例如熱邪譫語,唇焦口燥,渴而消水,用涼膈散、導赤各半湯,清上焦燥熱者。食滯譫語,唇焦口燥,渴不消水,用枳實豆豉湯、保和散沖竹瀝、蘆卜汁,潤燥消中焦滯者。燥結大腸,譫語唇焦,用承氣湯,行下焦燥屎者。另有熱病與發(fā),誤食葷腥油膩,與熱邪毒,結紐不解,唇口焦裂,口臭牙疳,渴不消水,煩熱昏沉,若以保和散等,消谷食治之,病必不減。若以干葛、石膏、知母、三黃清熱治之,其熱愈甚。若誤認大腸燥屎唇焦,用承氣湯下行逆治,其死更速。醫(yī)家至此,束手待斃。余以晚年之悟,思得邪熱毒伏于腸胃,蒸釀發(fā)出者也。初起必用升麻干葛湯,宣發(fā)陽明伏毒。若膏粱積熱,非升麻清胃湯不能宣揚腸胃積熱,故清熱化,必用余化此湯,加山楂、檳榔;若食肉多,再加三棱、阿魏。治夾食癥,常有得生者。夫熱在氣分,唇焦發(fā)渴,用干葛石膏知母湯,人人知之者。熱在血分,用升麻生地川連清胃湯主治,人多忽之。不知干葛清胃湯,治陽明氣分渴水之唇焦口渴;升麻清胃湯,治陽明血分不消水之唇焦口渴。余以升麻清胃湯化,此化法也。又以此湯清陽明血分發(fā)渴不消水,是法外之法也。今又以此湯,治膏粱積熱,葷腥發(fā)熱之唇焦,此化外化出者也。再詳仲景治太陽渴欲飲水,微熱消渴者,脈數(shù)煩渴者,汗出而渴,渴而口煩躁者,不用清解上焦肺胃積熱,皆用五苓散主治。良以太陽汗多口渴,表熱不減,表里皆病,熱結膀胱下焦,非同表熱里熱,單以發(fā)表退熱,單以清里止渴者,故以五苓散雙解太陽也。夫口渴消水,用清里,人人知之;口渴消水,有表邪,用不得清里,人不知也。
[卷二] 衄血
雜癥門,衄血為里癥,宜清里;外感門,衄血為表癥,宜散表。故曰外感衄血,邪熱在經(jīng),但有經(jīng)絡之分,總無寒熱之異,同歸表熱而已。三陰經(jīng)無衄血,惟陽邪傳入少陰,厥而無汗之癥,醫(yī)者見其手足冷而無汗,誤認太陽表邪未伸,用麻桂強發(fā)其汗,陰血內(nèi)動血從口鼻而出,名下厥上竭。此少陰里熱,誤用辛溫,觸動陰血而上沖者也。戴氏云∶仲景論衄血宜發(fā)汗,麻黃湯主之。此治冬月傷寒,太陽表癥,里無積熱之衄,非言三時熱令也。三時衄血,即有太陽表癥,宜散表,只用羌活沖和湯,不可用麻黃桂枝湯。若太陽之邪,已經(jīng)侵入陽明,即要與陽明藥互用。若陽明本經(jīng)熱甚以致衄者,不用太陽之藥,當用升麻干葛湯,以解陽明氣分之邪,隨用茅花湯合黃芩芍藥湯、犀角地黃湯、升麻清胃湯、以解陽明血分之熱。
海藏云∶仲景言衄家不可發(fā)汗,汗之必額上陷,此為脈微里有熱者言也。夫衄家脈浮緊,可發(fā)汗。若脈已微,表癥已解,再發(fā)汗,則額上陷。故《傷寒論》云∶衄血脈已微者,用黃芩芍藥湯、犀角地黃湯。此言里熱衄血,宜涼血,不可用辛溫發(fā)散也。吳氏云∶衄血之癥,若脈浮緊,宜發(fā)汗;脈不浮緊,不可發(fā)汗。東垣治衄血,脈已微,黃芩芍藥湯;脈沉數(shù),犀角地黃湯。余按仲景用麻黃湯治衄,乃是太陽經(jīng)寒邪未散,脈浮緊之衄;東垣用黃芩芍藥湯治衄,乃是表散血熱,脈不浮緊而微者。黃芩涼血,芍藥斂血、涼血。斂血則衄自止,再按用犀角地黃湯治衄者,是表邪解,脈沉數(shù),里熱甚,宜清熱之衄也。夫犀角地黃,涼陽明血熱,又清肝腎之火,沉數(shù)之脈,熱在下焦,清肝腎下焦之火,血不上升,而衄不作。故仲景麻黃湯,但治冬月太陽表邪之衄;東垣黃芩犀角湯,治四時里熱之衄,兼治內(nèi)傷之衄。地黃引子、門冬引子,治內(nèi)傷不治外感者。升麻清胃湯,治外感兼治內(nèi)傷者。此治之分別也。外感之衄,脈大者易治,沉澀者難醫(yī);內(nèi)傷之衄,脈緩者易治,脈數(shù)者難醫(yī)。此脈之分別也。
太陽病,脈浮無汗,發(fā)熱身疼,八九日不解,表癥仍在,此當發(fā)其汗,服藥已微除。其人發(fā)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麻黃湯主之。
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fā)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邪不散,當以麻黃湯發(fā)其汗。今服麻黃藥,已病微除,其人發(fā)煩目瞑,劇則太陽之邪,不從汗解,必發(fā)鼻衄而解。其所以然之故,以太陽經(jīng)熱邪重,今得麻黃辛溫,必上從陽明入目絡鼻之竅而出血矣。麻黃湯主之五字,在當發(fā)汗之下,不然,陽氣太重,必衄乃解之后,何可再用麻黃湯也。
太陽病,脈浮緊,發(fā)熱身無汗,自衄者愈。
此言太陽發(fā)熱,脈緊無汗,應用麻黃湯。因其人邪微正旺,未服麻黃湯自衄而病愈。申明上章衄而病解,不必再用麻黃湯也。
太陽傷寒,脈浮緊,不發(fā)汗,因致衄者,麻黃湯主之。
上章既明不可多用麻黃湯,此條言失用麻黃湯,因而致衄,太陽癥仍在,仍用麻黃湯,申明致衄后,太陽表邪不解,仍要發(fā)表。
太陽病中風,以火劫發(fā)汗,邪風被火熱,血氣流溢,失其常度。兩陽相熏灼,其身發(fā)黃,陽盛則欲衄,陰虛則小便難,陰陽俱虛,身體枯燥。
太陽傷寒未發(fā)熱,火劫發(fā)汗,尚不為害。太陽中風,陽邪癥火劫,則邪熱被火熱,血氣妄溢,失其常度,其身必發(fā)黃。火傷于上,陰血足者,尚能作衄而解;火傷于下,陰血虧損者,必致小便不利,陰陽皆虛,而肌肉消爍。
陽明病,口燥但漱水,不欲下咽,此必衄。
此明鼻衄之癥,非獨太陽之邪,侵入陽明。陽明本經(jīng),亦有成衄者。如陽明病口燥,但欲漱水在口,不欲咽下,此陽明熱在血分,亦必發(fā)衄。
脈浮發(fā)熱,口干鼻燥,能食者則衄。
脈浮發(fā)熱,陽明表熱;口鼻干燥能食,陽明里熱。表里皆熱,則迫血妄行為衄。
升麻干葛湯
見煩躁。
茅根湯
茅花一味。
茅性清涼,根能涼血止煩,花苗專涼上焦之血,故治衄。
黃芩芍藥湯
黃芩白芍藥川連甘草陽明表熱而衄,前方升麻葛根湯;陽明表熱而衄,用此湯,家秘加生地、當歸,以當歸辛散,同芩、連、生地,則血涼而當歸經(jīng)矣。
犀角地黃湯
生犀角山梔白芍藥荊芥牡丹皮赤芍藥生地黃芩此方不獨治衄,兼治咳血吐血;不獨治內(nèi)傷肝腎血,即陽明外感亦當從此方出入加減。加黃芩、荊芥,則血涼不上升;若大便實者,加當歸、酒蒸大黃,其血立刻歸經(jīng)。家秘用當歸同涼血藥則下順歸經(jīng)之功最大。
地黃飲子
生地丹皮天門冬黃芩地骨皮白芍此治肝腎精竭,血燥勞瘵之方。若尺脈大,加黃柏、知母。以外感發(fā)衄,皆因本元血分有火,故亦立此方。
門冬飲子
麥門冬地骨皮知母石膏生地丹皮白芍藥此通治鼻血之方。若陽明表癥,加升麻、干葛、荊芥、黃芩;若里熱便結,加當歸、大黃。
干葛石膏湯
干葛石膏知母甘草丹皮生地黃芩此方專治外感衄血者。然此涼陽明氣分之藥,家秘加丹皮、生地、黃芩,則兼涼其血。
升麻清胃湯
見口渴。
衄血,皆陽明血中伏火。故以此方清陽明血分之熱。
[卷二] 蓄血
方書皆以唇干口燥,漱水在口不得下咽以定上焦蓄血;小腹硬滿,小水自利,以定下焦蓄血。至身黃,如狂,發(fā)狂喜忘,乃是蓄血癥中之癥。故傷寒敘蓄血癥與狂亂癥中,互相發(fā)明??磦允职雌湫南录皟擅{,漸至大小腹,但有硬處,當詢其小便利否。若小便不利者,或者氣結溺澀,非蓄血癥。若小便自利,兼有身黃目黃,如狂喜忘,漱水不得下咽等癥,即是蓄血,急以桃仁承氣湯、抵當湯下之。若小腹繞臍硬痛,口渴消水,大便不通,時有失氣,此非蓄血,乃是燥屎硬滿。按蓄血治法,有上中下三條。傷寒失汗,淤其血于上焦,用犀角地黃湯;如狂喜忘,心下滿,淤其血于中焦,桃仁承氣湯;小腹硬痛,小便自利,淤其血于下焦,抵當湯主之。然桃仁承氣湯,雖治中焦,并治下焦。抵當湯雖主下焦,兼治中焦。按仲景原文,其用抵當湯五條,用桃仁承氣者一,言有淤血當下者三,至犀角地黃湯,乃后人補入者。余謂衄血、吐血,未曾淤蓄內(nèi)結者可用。若蓄聚淤結,犀角地黃凝滯,當用桃仁承氣抵當湯,散結逐淤為當矣。若蓄結既行,再以犀角地黃湯、當歸紅花湯調(diào)血養(yǎng)血,亦為至當。陶氏云∶上焦衄血,可用犀角地黃湯。如無犀角,以升麻代之。此因同散陽明血熱之藥耳。家秘治中焦血熱血結,恐犀角凝滯,易以升麻清胃湯,加桃仁、紅花。此又難用犀角,以升麻代之也。
太陽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當先解外。外已解,但小腹急結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氣湯。
此條不以小便利不利以定血,惟以其如狂,斷其蓄血下焦,當攻其血。然表邪未解,當先解外邪。表解,小腹脹急,乃可攻之。
太陽病六七日,表癥仍在,脈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發(fā)狂者,以熱在下焦,小腹當硬滿。
小便自利,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陽經(jīng)淤熱在里故也。抵當湯主之。
太陽病,六七日,表癥仍在,當散表。今脈微而沉,且不結胸,而發(fā)狂者,必血結下焦。
而小腹硬滿,小便自利,攻下其血乃愈。抵當湯主之。所以宜用此湯者,以淤熱在太陽下焦之里故也。
太陽病,身黃,脈沉結,小腹硬,小便不利者,為無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癥諦,抵當湯主之。
太陽身黃,脈沉結,小腹硬,有兩條。若小腹硬而不狂,小便不利,此熱結膀胱之水,當用五苓散;若小腹硬,小便自利如狂者,此熱結下焦之血,故用抵當湯。二條并詳發(fā)黃。
傷寒有熱,小腹?jié)M,應小便不利,今反利者,為有血也,當下之,不可用余藥。宜抵當丸。
此條重申小腹?jié)M,小便利者,的是有血。較上章多有熱二字,則易抵當為丸,以示留戀濃重去熱方盡。
陽明病,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淤,故令喜忘。屎雖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抵當湯下之。
此二章申明用抵當湯真訣,血淤于內(nèi)則喜忘,且大便硬,反潤滑易出,驗其色又黑,確是蓄血,故用抵當湯。
病者胸滿痞痿,舌青口燥,但漱水不欲下咽,無寒熱,脈微大來遲,腹不滿,其人自言吾滿,為有淤血。
胸滿痿黃,似脾胃濕熱。但舌青色,口燥漱水,不欲下咽。無寒熱,脈又微大來遲,他人不見腹?jié)M,自言脹滿,則外不脹,而內(nèi)脹急,故斷其淤血。
病者如熱狀,煩滿口干燥而渴,其脈反無熱,此為伏陰,是淤血,也下之。
病如熱狀,且見煩滿,口干燥而渴,其脈反不數(shù)大,乃是陽邪伏于陰分,故知其為淤血,宜下之。前條以脈大來遲,而斷其血;此條以脈反無熱,而斷其血也。
少陰病,脈沉細,手足冷,或時發(fā)燥作渴,亦漱水不欲咽者,宜四逆湯溫之。
下利厥逆,無脈,干嘔煩渴,欲漱口,不欲咽,宜通白四逆湯、加豬膽、人尿同服。厥陰蛔厥,口燥舌燥,時時欲涼水浸舌反唇,一刻不可離,又不欲咽下,宜理中湯加烏梅主之。
以上三條,言陰極發(fā)躁,亦有漱水在口,不欲咽下者,故用四逆理中等湯溫之。
紅花桃仁湯
紅花桃仁赤芍藥當歸身此方行血而無推蕩,活血而無凝滯。家秘加山楂、香附,以散凝結;加山梔,以散熱結;加韭汁,以散寒結。
犀角地黃湯
見衄血。
此方本治衄血吐血,今因火傷上焦,故可用之。
桃仁承氣湯
桃仁大黃芒硝桂枝甘草此湯加桃仁佐大黃,行下焦蓄血;加桂枝散下焦凝結之血。家秘加枳樸,以血隨氣行;加當歸、芍藥,去舊中即為生新地步。
抵當湯
水蛭虻蟲桃仁大黃血蓄下焦,沉結牢實,直至小腹硬痛,不得不用此方。
當歸紅花湯
二味。
此活血之方,非行血者。血虛人有停淤,以此方加山楂、桃仁,為輕行之法。
當歸桃仁湯
二味。
此亦輕劑,但以桃仁易紅花,則稍重前方。此等方法,示后人婉轉,而戒鹵莽。
[卷二] 下血
血從小便出者,名尿血;從大便出者,名便血??偲涿幌卵5嘘幗?jīng)陽經(jīng)之分,并無寒熱之異,同歸于熱而已?!秱摗冯m有少陰厥陰下血之條,皆是陽熱傳入陰經(jīng)之癥,經(jīng)雖屬陰,癥則陽癥。陶氏一以為協(xié)熱,是矣;一以為陰寒,誤也。此因雨濕之年,濕淫用事,濕毒外襲皮毛,內(nèi)侵血分,令人身發(fā)寒熱,大便下血,腹反不痛,且用蒼獨敗毒散辛溫散表,忌用寒涼抑遏,此宗《內(nèi)經(jīng)》濕淫所勝,治以辛溫之法,非陰寒而溫之也。陶氏以其用辛溫,故誤認陰寒而名之,不思《內(nèi)經(jīng)》云歲火太過,民病血溢血泄。少陰火氣內(nèi)發(fā),血溢血泄,夫血得熱則妄行,故無論外感諸血,以熱主治,即內(nèi)傷。亦有心移熱于小腸而尿血,用導赤各半湯者。小腸本經(jīng)自熱而病,用火府丹加木通、滑石者。肺移熱于大腸為便血,用涼膈散者。大腸本經(jīng)自熱而病,用當歸大黃湯加梔、連、芍藥者。膀胱下焦熱結而尿血,用木通車前湯加知、柏、梔、連者。肝經(jīng)血室伏火,而施泄下血,用知柏四物湯合龍膽瀉肝湯者。未可以陰寒言之也。
太陽病,以火薰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經(jīng)不解,必圊血,名為火邪。
太陽病當汗解,因其人津竭血燥,不得作汗,醫(yī)以火劫汗傷陰故發(fā)躁。下圊血,當清火邪。
太陽病,下之,其脈促,不結胸者,為欲愈。脈沉滑者,協(xié)熱下利,脈浮滑者,必下血。
太陽病誤下,怕成結胸,其脈浮促,表邪尚未內(nèi)陷,未成結胸,故為欲愈。若脈沉滑,則邪遺大腸,而為協(xié)熱下利。若脈浮滑者,則血熱流溢,必大便下血。
淋家不可發(fā)汗,發(fā)汗則便血。
淋家即熱結膀胱,小便頻數(shù)。不清利膀胱,反發(fā)其汗,必小便出血。
陽明病,下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但頭汗出者,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然汗出則愈。此條詳注熱入血室。
少陰病,八九日,一身手足盡熱者,以熱在膀胱,必便血也。
此少陰熱邪,外傳太陽,則一身盡熱,熱結膀胱,必小便下血。
當歸大黃湯
當歸大黃生地甘草此方本治燥火下血,家秘以此治吐血嗽血,大便干結。良以涼血則不上升,且大黃與當歸同用,其血當歸經(jīng)矣。
黃芩芍藥湯
見衄血。
肝家有火,則施泄不藏。脾受火乘,則土崩而不裹。今以白芍與芩連同用,則肝脾之火皆清,而藏裹之令皆得矣。
蒼術敗毒散
熟蒼術羌活獨活柴胡前胡防風荊芥枳殼廣皮甘草寒濕傷于太陽,內(nèi)傳陽明,有濕毒下血之癥。以毛竅所入之邪,必要仍從毛竅而出,故不用血藥,而以此方散寒濕。若誤用寒涼,毒邪伏而不散。
桃核承氣湯
即桃仁承氣湯。
寒濕傷表,用敗毒散。里熱下血,以此方清里熱,下淤血。一表一里,兩大法也。
導赤各半湯
見譫語發(fā)熱。
涼膈散
見譫語。
火府丹
治二便。
當歸赤芍藥黃連大黃甘草滑石桃仁承氣湯下淤血者,此方清血熱者,同用大黃,有清下之分,有大小便之別。
當歸大黃湯
當歸大黃廣皮甘草火府丹,兼治二便,此方專清大腸。
木通車前湯
木通車前子山梔川連知母黃柏生地甘草此方清小腸之熱,通利膀胱。家秘治下焦熱結,小便淋秘。
知柏四物湯
知母黃柏當歸白芍藥生地丹皮
龍膽瀉肝湯
見脅痛。
膽草柴胡黃芩山梔川連知母麥冬人參甘草
似瘧者,發(fā)作有時而準也。按似瘧與潮熱,皆不失時候。但熱不寒者,名潮熱;先寒后熱者,名似瘧。故曰似瘧,表癥也。發(fā)于晝,邪在陽分氣分者輕;發(fā)于夜,邪在陰分血分者重。若發(fā)于寅卯二時,少陽癥也,柴胡湯主之。寒多者,加羌活、防風;熱多者,加黃芩、山梔。若發(fā)于辰巳午三時,或一日一發(fā)者,太陽癥也,加減羌活湯主之。寒多,倍加羌活、防風;熱多,加黃芩、山梔。發(fā)于未申二時,或間日一發(fā)者,陽明癥也,干葛湯主之。若寅卯先見煩躁煩熱,至未申而熱甚者,陽明而兼少陽也,重加柴胡黃芩。若發(fā)時寒多,加羌活、防風;熱多,加知母、石膏。此以時候分各經(jīng)主治之法也。又有一日一發(fā),惡寒頭痛,脈浮而數(shù),為太陽經(jīng),即以前方羌活湯。若間日發(fā)作,熱多寒少,脈長而大,煩渴消水者,為陽明經(jīng),即以前方干葛湯加減主之。若寒熱口苦,脈弦而數(shù)者,為少陽經(jīng),即以前方小柴胡湯加減服之。此又據(jù)癥據(jù)脈,分各經(jīng)主治之法也。寒熱發(fā)在午前者,表癥也,宜發(fā)表。寒熱發(fā)在午后者,邪在半表半里,一半散表,一半清里。若但熱不寒,發(fā)在午后者,癉陽癥,宜清里為急。大凡似瘧,發(fā)作不愆其期者,則非虛熱,不論日數(shù),悉作邪治。有表邪惡寒,失散表邪,內(nèi)伏變癥。有里邪,失治,里邪病必不愈。若發(fā)時手足皆冷,甚至麻木,此積熱從內(nèi)發(fā)外,風寒束其外,里熱不得發(fā)越,是以手足反冷,宜先散表邪,后清積熱。積熱先感,伏于內(nèi),未曾發(fā)病。風寒后感,束于外,其病乃發(fā)。后感之風,寒在外而近,故先寒。先感之積熱,在內(nèi)而遠,故后熱。積熱本病,表寒標病,近者先治,故凡病先散表,后清里也。若發(fā)時胸前或滿,或嘔,或熱,或嘈,或痛,或惡心,此痰飲內(nèi)伏,故嘔吐也,宜以二陳導痰湯。熱令有火,加山梔、川連、沖竹瀝熱服。若胸前飽悶,嘔吐不食,此食滯胃家,宜以平胃保和散、青皮檳榔散、草果飲,加白豆蔻、川連。若內(nèi)有積熱,忌辛燥者,沖蘿卜汁。以似瘧癥必夾痰食而起者,故曰瘧家中脘,多蓄黃水,腸胃有痰飲積食,至其時則發(fā)作上潮,宜先用吐法,隨用導痰湯、草果飲、保和散消盡痰積,重加檳榔、楂肉,則無瘧母癖塊之患。
大凡痰飲食積似瘧癥,若在熱令發(fā)作,雖忌辛溫燥味,又忌生冷抑遏,以此癥最易變重。夫瘧疾間日而發(fā),發(fā)后清爽,仍能行走飲食。若一日一發(fā),發(fā)后身雖涼,不能起身飲食,乃太陽經(jīng)先寒后熱之寒熱病,非真瘧也。初起先寒后熱,宛似瘧癥,失忌風寒飲食,一熱不涼矣。
此癥如發(fā)熱汗多,表邪不解,久病不愈。直待汗少,方是熱減可愈之機。若一起從來無汗,或汗向少,尚有惡寒表癥。直待汗多,方是表邪表散之征。故曰無汗惡寒,表癥也,欲其有汗,散表為先。有汗潮熱,里癥也,欲其無汗,清里為急。如初起胸前飽悶,惡寒發(fā)熱,不思飲食,此胃家有滯。直待胸前寬適,飲食能進,方有愈期。若胃強能食,發(fā)熱不止,此陽明有熱,必減其飲食,則谷氣不助熱邪而熱自減,故云日暮微煩,減谷即愈。
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fā)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fā),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fā)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解也,以其不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太陽病,得之八九日,一日一發(fā),先寒后熱,如瘧狀,若其人不嘔,清便,則里無邪,當自可。若一日二三度發(fā),則是邪散,變輕而無準期,脈又見微緩,則為自愈。若仍見惡寒表癥而脈微,當知陰陽俱虛,不可更發(fā)汗更下更吐也。若見面熱赤色,此其表邪未解,未得小汗出,身必發(fā)癢,仍當發(fā)汗,冬月北方用麻桂各半湯。南方三時用羌活,防風湯。
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若形如瘧,日再發(fā),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服桂枝湯汗大出,病不解,脈反洪大,又與桂枝湯。又見形如瘧,若一日兩發(fā),此是表邪欲解之象。因桂枝止治風邪,寒邪終不得散,故加麻黃一半,以散寒邪,則汗出而必解。
可見太陽似瘧,皆主散表,不比陽明似瘧有汗下兩條者。
病患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fā)熱者,屬陽明也。脈實者宜下之,脈虛浮者,宜發(fā)汗。下之,與大承氣湯。發(fā)汗,宜桂枝湯。
太陽如瘧,皆表邪。今日晡發(fā)熱,此陽明似瘧之癥。故分脈沉而實,宜下之以大承氣。脈若不實而浮,尚是太陽似瘧,而以桂枝發(fā)汗也。
少陽篇曰∶婦人中風,七八日續(xù)得寒熱,發(fā)作有時,經(jīng)水適斷者,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發(fā)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
此條專言女科熱入血室似瘧癥。小柴胡湯兼治少陽、厥陰,再加引入血分之味。
小柴胡湯
見寒熱頭眩二門。
按似瘧癥,若發(fā)寅卯二時,又見弦數(shù)之脈,以此方主治。若惡寒身痛,加羌活;無汗,加防風;胸前飽悶,加枳殼、濃樸、草果、白豆蔻;口渴,加知母、石膏、干葛;嘔惡,加竹茹,倍半夏。
加減羌活湯
見惡寒。
似瘧發(fā)于午前,見惡寒身痛,伸欠拘禁,為太陽癥,故以此方發(fā)表。
升麻干葛湯
升麻干葛白芍藥甘草此治陽明經(jīng)有汗惡寒之瘧。若無汗,去白芍藥,加防風,惡寒身痛,加羌活;嘔惡,加半夏、濃樸;口渴消水,加干葛、石膏;胸前飽悶,加草果、白豆蔻。
白虎加桂枝湯
似瘧癥,表有寒邪,忌白虎,里有積熱,忌桂枝。今以石膏之清涼同桂枝,亦能散表。桂枝辛熱同石膏,亦化清涼。桂枝治先惡寒;石膏治后發(fā)熱。
二陳導痰湯
半夏南星枳實赤茯苓橘紅甘草石菖蒲胸前飽悶,又見寒熱似瘧,此因痰成瘧,故立此方。外感表邪,加羌活、柴胡、干葛。里有積熱,加山梔、黃連、白豆蔻、濃樸。
平胃散
見譫語。
腸胃濕熱,恒發(fā)似瘧。若發(fā)時胸前飽悶,悉以食積主治。兼冒寒邪,加羌活、柴胡、葛根、防風;內(nèi)兼積熱,加山梔、黃連、枳殼,食積重者,加楂肉一兩,青皮三錢,嘔吐,加竹茹、半夏、白豆蔻。
草果飲
草果仁青皮白芷甘草紫蘇白豆蔻山楂萊菔子人冒外邪,但發(fā)寒熱,不成瘧癥。若腸胃先有食積痰涎,后又外感風寒,則發(fā)似瘧,故家秘以此消痰積。若發(fā)時惡寒身痛,此后感之表邪急也,加羌活、柴胡、升麻;口渴唇焦,先感之積熱重也,加梔、連。
不思飲食,似瘧不愈,消其飲食,不助熱邪,而熱自除。能食而似瘧不愈,禁其飲食,不助邪熱,而熱自減。以似瘧之癥,皆因內(nèi)有痰飲積熱故耳。
家秘截瘧飲
羌活柴胡升麻半夏濃樸檳榔青皮枳殼木通楂肉
[卷二] 潮熱
潮熱者,如潮水之有準,而不失其時。但熱不寒,不若似瘧,先寒后熱,尚有表癥者。發(fā)作有時,不若發(fā)熱壯熱煩熱常熱不休者。雜癥潮熱,有實有虛。外感潮熱,惟以陽明腸胃,積熱燥屎所致。故潮熱多用清、下二法,以里癥多也。然又有分別,發(fā)于寅卯二時,先有微寒而熱者,此少陽潮熱。無汗脈浮,柴胡防風湯;有汗脈弦,小柴胡湯;大便秘有下癥者,大柴胡湯,虛人,柴胡引子。發(fā)于巳午二時,或一日一發(fā)者,此太陽潮熱。脈浮無汗,羌活沖和湯;熱結膀胱,導赤各半湯,重加羌活。發(fā)于申未二時,或間日發(fā)作者,此是陽明腸胃積熱,宜川連枳殼湯;然脈浮無汗,尚宜干葛解肌湯;有汗脈大,口渴,用葛根白虎湯;若胸前飽悶,右脈弦滑,保和散,重加消導;若大便結有下癥者,大干葛湯下之;若腹脹滿作痛,欲大便不得,便手足多汗,用三乙承氣湯。潮熱不用發(fā)表之方者,以潮熱無表癥耳。若表邪未散者,仍用發(fā)散。是以潮熱,亦有用雙解散、小柴胡湯和解而愈者。未可徒恃清、下二法者。
總之,自汗脈沉數(shù),無表邪之潮熱,宜清里,不必解表。無汗脈浮大,有表癥之潮熱,宜解表。即有里邪,亦只宜雙解表里,未可單清里熱,反礙表邪。即表邪盡解,里癥潮熱,如無下癥者,未可即下。以上言有表有里之潮熱也。又有外不常熱,每至五更,即覺煩熱,至辰巳或午未申,則內(nèi)火上沖,或嘔或脹,或作痛,或胸前脅肋一片,每至其時,發(fā)熱如火,一日一發(fā),不愆其期,此積熱痰火,內(nèi)伏作患,從里發(fā)外之潮熱也。宜升麻清胃湯合枳殼川連湯、梔連二陳湯,加海石、栝蔞,清積熱,化痰涎。甚至腹作痛,有下癥者,導痰湯加大黃、玄明粉下之。若食滯未消,忌寒涼抑遏者,宜保和平胃散消食積。若痰食皆消,惟存積熱不解,家秘用干葛而熱從表解,川連同枳殼而泄大便,川連同木通而清小便,得內(nèi)外分消之法。此言里有積熱之潮熱也。又有熱病后,每至申酉,微有潮熱,此名日暮微煩,陽明腸胃積熱未清,二便未滑,又食谷太早。仲景云∶損谷即愈。此言戒谷食,并用寒涼,微下大腸,損其腹中之谷食,兼清其余熱,宜用枳殼、木通、川連、大黃、黃芩、山梔以治之;或梔子豆豉湯加枳實、大黃,同食復主治亦可。
太陽病,重發(fā)汗,復下之,不大便,舌燥而渴,日晡小有潮熱,從心下至小腹硬滿而痛,手不可近者,大陷胸湯。
此條不治潮熱,但治結胸,故詳注結胸癥。
陽明潮熱,大便硬,可與承氣湯。若不轉失氣,此但初頭硬,后必溏,攻之必脹滿不食。
此申明用承氣法,必以轉失臭氣為糞定硬。若不轉臭氣,其糞初頭一段雖硬,后即是溏糞。
若誤攻,腹必脹滿不食。
陽明病,脈遲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jié)M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里矣。
手足汗出者,大便已硬也,大承氣湯。若微發(fā)熱惡寒者,外未解也。如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大泄。
陽明病脈不浮大,而遲緩汗出不惡寒,且腹?jié)M潮熱,手足汗出,大便已硬,可攻里矣。若尚見發(fā)熱惡寒,又無潮熱里癥,未可用承氣湯。即令腹大滿,大便不通,只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大下。
陽明病,譫語,有潮熱,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糞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大承氣湯主之。
此以不能食,別有燥屎。以能食,別無燥屎。言陽明熱本能食,今反不能食,此腸胃中填實,無余地納谷,即大實大滿互詞,故斷其必有燥屎五六枚,宜大承氣湯主之。若能食者,但硬大便,未必有干結燥屎,未可用大承氣湯。
陽明病,譫語發(fā)潮熱,脈滑而疾者,小承氣湯主之。與湯一升,腹中轉矢氣者,更服一升。
不轉矢氣,勿更與之。明日不大便,脈反微澀者,里氣虛也,為難治,不可更與承氣湯也。
陽明病,譫語潮熱,脈沉數(shù),方是下脈。今脈滑疾,尚是浮動表邪之脈,且以小承氣湯服之,察其若轉矢氣,仍以小承氣湯更服一劑。若不轉矢氣,勿更服。明日不大便,脈反微澀,則里氣已虛,不可更投承氣湯,故曰難治。
二陽并病,太陽癥罷,但發(fā)潮熱,手足汗出,大便難而譫語者,下之則愈,大承氣湯主之。
太陽癥罷,但發(fā)潮熱,已無表證矣。汗出大便難而譫語,皆下癥,故用大承氣湯。
陽明病,脈浮而緊者,必潮熱發(fā)作有時;但浮者,必盜汗出。
陽明病中,復申脈浮而緊,即潮熱發(fā)作有時者,亦不可早下,仍用太陽施治。發(fā)作有時,非發(fā)作定期,乃言發(fā)作時,必現(xiàn)太陽時候。例如辰巳潮熱,屬太陽之時;上半日潮熱,屬表邪之時。即脈但浮不緊,表邪輕者,亦見盜汗出,尚是柴胡癥也。此示人不拘脈與癥,但見表邪起影,即當從表治之。
柴胡防風湯
柴胡防風干葛甘草此散少陽陽明表邪之方。若惡寒身痛,加羌活。飽悶,加枳殼、濃樸;嘔吐,加半夏、濃樸。
小柴胡湯
柴胡黃芩廣皮甘草半夏人參此方和解少陽。若見惡寒身痛,仍加羌活,防風;口渴,去半夏,加天花粉;飽悶,去人參,加枳殼、濃樸;小便不利,加木通。
大柴胡湯
柴胡黃芩廣皮甘草半夏大黃少陽表癥未解,里癥又急,用此方雙解表里??谠锟?,去半夏;腹中脹,加枳殼;小便澀,加木通。
柴胡飲子
此即小柴胡湯加大黃,大柴胡湯加人參,家秘治潮熱便閉,本元虛者。去半夏,加當歸、白芍,治血虛潮熱,大便閉結。
羌活沖和湯
見發(fā)熱。
導赤各半湯
見腹痛。
白虎湯
見口渴。
用此方,第一要分別有汗無汗,消水不消水,唇口焦與不焦,乃下手要訣也。
大干葛湯
此從大柴胡湯雙解少陽表里法中,化立此湯,雙解陽明表邪未解,又見陽明里熱有下癥者。
三乙承氣湯
枳殼濃樸大黃芒硝甘草潮熱,里癥也。故一見下癥,即用下法。
大陷胸湯
此方詳注結胸癥。
[卷二] 煩躁
煩躁有陰陽表里四條,按煩與躁,同一煩悶不寧也。身大熱,脈浮大,有表癥,無汗而煩,名曰煩熱,宜發(fā)汗。身不大熱,脈沉數(shù),無表癥,汗多而煩,名曰煩躁,宜清里。另有不發(fā)熱,脈沉遲,口不消水而煩者,名曰陰躁,用溫里。夫煩熱,表癥;煩躁,里癥;陰躁,陰癥。是以煩躁,宜分表里陰陽。若太陽中風,汗出而煩躁,脈反浮緊,發(fā)熱惡寒,身疼痛,此太陽經(jīng)營衛(wèi)兩傷之煩躁,大青龍湯主之。若身痛無汗,脈浮緊,身大熱而煩,此太陽經(jīng)寒傷營之煩躁也,冬月北方,用麻黃湯,三時南方,用羌活湯。若發(fā)熱有汗而煩,脈浮緩,此太陽經(jīng)風傷衛(wèi)之煩躁也,冬月北方,用桂枝湯,三時用防風湯。若汗出不解而煩,渴欲飲水,小便不利,此太陽經(jīng)熱結膀胱之煩躁也,北方用五苓散,南方羌活木通湯。若發(fā)熱無汗而煩,目痛鼻干,脈長浮洪,此陽明表癥煩躁也,冬月葛根湯,三時升麻干葛湯。若有汗而煩,脈洪而數(shù),口渴消水,此陽明里癥煩躁也,白虎湯。若表邪盡散,脈沉而數(shù),有下癥而煩者,承氣湯。若寒熱嘔而口苦,脈弦而煩者,此少陽半表半里煩躁也,小柴胡湯合梔子豆豉湯。
若腹脹便閉,有汗而煩躁,此少陽有下癥煩躁也,大柴胡湯下之。又有積熱內(nèi)結,外不大熱,手足反冷,脈沉而數(shù),口渴飲水,時有汗出而煩者,宜用清里。又有表邪伏于經(jīng)絡,中焦凝滯,表熱不能外發(fā),遍身反冷,脈反沉伏而煩熱,宜用升散??傊?,有汗之煩躁,里癥也,宜清熱;無汗之煩躁,表癥也,宜散表;脈浮之煩躁,表癥也,宜散表;脈伏之煩躁,伏邪也,宜升提;沉數(shù)之煩躁,里熱也,宜清熱;沉遲之煩躁,里寒也,宜溫經(jīng);雜癥煩躁,另具大方條內(nèi)。
太陽篇曰∶傷寒欲自解者,必先煩,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脈浮,故知汗出解。
此首揭傷寒表癥,若欲作汗,必先見煩熱躁悶,呻吟不寧之候。何以知之?以浮脈見煩,故知汗出而解。
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
太陽中風,當用桂枝解肌。今服后反煩者,太陽之邪充塞肌竅,刺風池、風府,泄其所郁之熱,再與桂枝,則愈矣。
中風發(fā)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里癥,渴欲飲水,水入即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多服暖水,汗出愈。
此條即太陽熱結膀胱之煩。詳注發(fā)熱。
太陽脈浮動數(shù),頭痛發(fā)熱,微盜汗出,反惡寒者,表未解也。醫(yī)反下之,動數(shù)變遲,膈內(nèi)拒痛,短氣躁煩,心中懊,陽氣內(nèi)陷,心下因硬,則為結胸。大陷胸湯主之。
此條言表邪未解,誤下變結胸,當用結胸法。
結胸癥具煩躁者,即死。
結胸癥見煩躁,則內(nèi)水將竭矣,下之則死,不下亦死。
傷寒發(fā)汗,解半日許復煩,脈浮數(shù)者,可更發(fā)汗,宜桂枝湯。
發(fā)汗后,只解得半日許,又復煩,脈又浮數(shù),不可更行麻黃,用桂枝湯解肌發(fā)汗。傷寒下后,心煩腹?jié)M,臥起不安者,梔子濃樸湯主之。
煩而腹不滿,表癥也;腹?jié)M不煩,里癥也。既煩且滿,雖經(jīng)下后,邪在半表半里,故以梔子去煩,濃樸泄?jié)M。
傷寒醫(y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干姜湯主之。
大下,過下也,腸胃因寒,用梔子去煩,加干姜以暖中。
下之后,復發(fā)汗,晝?nèi)諢┰瓴坏妹?,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癥,脈沉微,身無大熱者,干姜附子湯主之。
晝夜煩躁,乃是陽癥。今以汗下后,夜則安靜,且不嘔不渴,外無表癥,脈又沉微,身無大熱,此本是陽癥,因汗下太過,故用溫中之藥。
太陽中風,脈浮緊,發(fā)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
太陽中風癥,又見浮緊傷寒脈,發(fā)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煩躁之傷寒癥,故用大青龍湯,雙解營衛(wèi)之邪。
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fā)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癥仍在,此當發(fā)其汗。服藥已微除,其人發(fā)煩熱,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麻黃湯主之。
麻黃湯主之一句,在當發(fā)其汗下看,從前諸注,皆誤也。詳注衄血條內(nèi)。
服桂枝湯,大汗出后,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湯主之。
傷寒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背惡寒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二條詳注口渴。重在煩,故用白虎。
太陽病,若吐若下,若發(fā)汗微煩,小便數(shù),大便因硬者,與小承氣湯和之愈。
此條詳注大便硬。
病患不大便六七日,繞臍痛,煩躁發(fā)作有時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一派下癥,不立下法,而大承氣湯在矣。
得病二三日,脈弱無太陽柴胡癥,煩躁心下硬至四五日,雖能食,以小承氣湯少少微和之,令小安,與承氣湯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雖不能食,但初頭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須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氣湯。
脈不浮緊,非表脈,無太陽少陽表癥,見煩躁心下硬,明表解而為里熱煩躁矣。詳注大便結內(nèi)。
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者,可與調(diào)胃承氣湯。
言陽明病,無太陽少陽表癥,不吐不下,未曾傷其腸胃。若有心煩,是里熱,調(diào)胃承氣湯可與。
傷寒六七日,無大熱,其人煩躁者,此為陽去入陰故也。
六七日傳里之時,身無大熱,表邪已解,其人反煩躁,則陽邪傳入于里,宜用清里之法。
梔子干姜湯
梔子干姜陽癥煩躁用梔子,陰癥發(fā)躁用干姜。今因本是陽癥,宜清不宜下,反誤下之,身熱不去而微煩,故以二味合用。仲景常以一味解表藥,一味清里藥,和解表里之邪。今以化出一味寒藥,一味熱藥,和解冷熱不調(diào)誤下后之身熱心煩,極開化方用藥之妙悟。
梔子濃樸湯
即清氣湯。
梔子濃樸枳實小便不利,加木通,大便結,有下癥,加大黃。
梔子豆豉湯,治心煩懊,腹不滿,重在懊,此方去豆豉,加濃樸、枳實,治心煩、腹?jié)M,不懊,重在腹?jié)M。觀此二方加減治煩,全在懊腹?jié)M二癥上分別,因此悟得仲景治寒傷營,無汗煩躁,用麻黃湯,風傷衛(wèi),有汗煩躁,用桂枝湯,營衛(wèi)兩傷之煩躁,用大青龍湯;熱結膀胱,小便不利之煩躁,用五苓散;膈內(nèi)拒痛,結胸煩躁,用大陷胸湯;大汗出煩渴,背惡寒,用白虎湯;無表癥煩躁,心下硬,用大承氣;陽癥誤下變陰,身熱不去之微煩,用冷熱各半之梔子干姜湯;下后復發(fā)汗,晝?nèi)諢┰?,夜則安靜,身無熱之亡陽癥,用干姜附子湯。要知表癥煩躁,當汗之;里癥煩躁,當清之;邪在半表半里,當和解之,有表復有里當雙解之;陰躁致煩,溫之灸之。推而廣之,凡治病當如是也。
大青龍湯
麻黃桂枝甘草杏仁生姜石膏大棗桂枝湯,治風傷衛(wèi)之輕癥,仲景之輕方也。麻黃湯,治寒傷營之重癥,仲景之重方。其大青龍湯,恐麻黃湯太峻,故加大棗、生姜,補養(yǎng)胃氣;加石膏,制麻、桂辛溫。以煩躁之癥,忌用溫熱,此變麻黃湯重方,而為稍輕之劑,后代皆注此方太峻,似乎反重于麻黃湯,千古差謬。
桂枝湯
見惡寒。
羌活湯
見發(fā)熱。
防風湯
見身痛。
五苓散
見小便不利。
羌獨木通湯
見發(fā)熱。
葛根湯
見似瘧。
升麻干葛湯
升麻干葛白芍藥甘草陽明表邪煩躁,難用原方葛根湯辛溫,以此方治之。若無汗惡寒,加羌活、防風,去白芍;胸前飽悶,加枳殼、桔梗;煩渴消水,加知母、石膏。
白虎湯
見潮熱。
承氣湯
見潮熱。
[卷二] 譫語
譫語者,語言狂妄也。陽明熱極,上乘心肺,則神志不清。輕者睡中呢喃,重者不睡亦語。
經(jīng)云∶譫語、獨語、語言不休,與夫狂言言亂等癥,由其病之輕重而立名也。今分別表熱譫語,心熱譫語,胃熱譫語,肺熱譫語,食滯譫語,燥屎譫語,痰熱譫語,蓄血譫語,八條分別,表熱譫語者,身雖大熱,兩足獨冷,或痧內(nèi)伏,或風濕相搏,一身盡痛,邪不外泄,內(nèi)攻譫妄。病在太陽,羌活湯;病在陽明,升麻葛根湯,在少陽,柴胡湯。心熱譫語者,動則狂驚,靜則自笑,舌苔黑刺,時時昏沉,無一刻清爽,左寸脈數(shù),導赤各半湯。胃熱譫語者,時或狂妄,時而清爽,唇焦口渴,舌生黃苔,右關脈數(shù),清胃湯、三黃巨勝湯。手足多汗,表邪未解,下癥急者,大柴胡、大干葛湯選用。肺熱譫語者,肺主藏魄,肺受火傷,則魂魄不寧,時或悲泣,時或咳嚏,涼膈散主之。食滯譫語者,外冒風寒,內(nèi)傷飲食,邪食膠固,則發(fā)譫語。惟以唇不焦,舌不干,渴不消水,與里熱譫語為異。治宜保和散,倍加枳實、石菖蒲、山楂、萊菔子。食滯初起,須用探吐之法,隨用消化之藥。若早用寒涼凝滯,則譫語益甚。若下早,則胸前結聚,而成結胸。即有便閉脹痛應下之癥,亦止宜用芒硝玄明粉,以硝消堅,行而不滯,切忌用大黃重濁凝滯之味。燥屎譫語者,胸中有邪熱,腹中有燥屎,熱結在里,下不得泄,上熏心肺,唇焦口燥,臍腹脹滿,大便不通,手足時時多汗,此下癥譫語也。三承氣湯選用。痰熱譫語者,心胃有痰火,攻沖胞絡,則君主不寧,而多譫語。此癥口亦不渴,舌上滑苔,若服寒涼,則譫語愈甚,宜導痰湯。大便結者,指迷丸。吳氏以竹瀝一盞,生栝蔞根,打爛絞汁一盞溫服,滌痰清熱,下順大便,不比寒凝食滯不語之癥,忌用寒涼清潤之藥。蓄血譫語者,漱水在口,不得下咽,身目發(fā)黃,言語若狂,此上焦血也;小腹脹滿,小便反利,下焦血也。在上者,犀角地黃湯,加紅花、當歸;在下者,桃仁承氣湯。
陽明病譫語,發(fā)潮熱,脈滑而疾者,小承氣湯主之。因與承氣一盞,腹中轉矢氣者,更服一盞。若不轉矢氣者,勿更與之。明日不大便,脈反微澀者,里氣虛也,為難治,不可更與承氣湯。
詳注潮熱條。自此以下四章,詳別譫語,用承氣法。
陽明病,譫語有潮熱,反不能食者,胃中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氣湯。
詳注潮熱條。
陽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則譫語,小承氣湯主之。若一服譫語止,勿更服。
詳注自汗條。
汗出譫語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為風也,須下之,必過經(jīng)乃可下。下之若早,語言必亂,以表虛里熱故也。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
此章以表虛里熱三句在須下之下者,千古錯解。詳注自汗條,須互相查考。
夫?qū)崉t譫語,虛則鄭聲。鄭聲,重語也。
實邪譫語,狂妄不一;正氣不足,只將一語反復言之也。
直視譫語,喘滿者死;下利者亦死。
直視譫語,惡候也,又見喘滿,其死必矣。若見下利,亦必死。
發(fā)汗多,若重發(fā)汗者,亡其陽譫語,脈短者死;脈和者,則不死。
陽實譫語,邪亂神明,尚為可治;亡陽譫說,神魂無主,故脈短者死;脈和者尚可不死。
傷寒四五日,脈沉而喘滿。沉為在里而反發(fā)其汗,津液越出,大便為難,表里虛實,久則譫語。
脈沉為邪在里,今反發(fā)其汗,則津液越出,腸胃干涸,大便為難。仲景雖不立方,然微和胃氣,躍然言內(nèi)。
傷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發(fā)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fā)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微者,但發(fā)熱譫語者,大承氣湯主之。若一服利,止后服。
吐下后不解,又不大便,獨語如見鬼狀,發(fā)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尚有生理,脈澀者死。若脈微,但發(fā)熱譫語,無以上惡候,可與承氣湯。若一服而大便利,即不可再服。
羌活湯升麻葛根湯柴胡湯
三方見惡寒。
導赤各半湯
川連甘草生地木通知母滑石麥冬山梔黃芩犀角心熱譫語,宜清心經(jīng)之熱。欲清心熱,莫如先利小便。
清胃湯
川連升麻生地山梔甘草譫語清心熱,一法也。亦有胃熱譫語宜先清胃者,故先立導赤各半湯,又立清胃湯也。
三黃巨勝湯
黃芩黃連大黃山梔石膏此因三陽經(jīng)皆熱,故以三黃湯兼清三陽,加石膏、山梔,則功力巨大。
大干葛湯
見頭痛。
譫語有下癥者,理宜承氣湯。若尚帶陽明表邪,家秘以干葛、石膏,加大黃、枳殼,雙解陽明表里。此從大柴胡雙解少陽表里法中化立此方。要知清胃湯,清足陽明胃熱者,大干葛湯,清手陽明大腸熱者。
涼膈散
桔梗黃芩山梔連翹玄參天花粉薄荷甘草黃連玄明粉心熱胃熱譫語,人所知之;至于肺熱,人多不知。上焦熱甚,則神魂迷蕩,故涼膈清神,持治譫妄。
枳石平胃散
熱蒼術濃樸廣皮甘草枳實石菖蒲山楂肉萊菔子食滯胃家,外冒表邪,寒凝抑遏,皆發(fā)譫語,故立平胃保和散,倍加枳實、菖蒲、萊菔子。
導痰湯
半夏南星枳實赤茯苓橘紅石菖蒲甘草海石有熱加黃連。
食滯譫語,用平胃消導;若痰結中脘,又當消痰。
指迷丸
半夏陳皮甘草白茯苓枳實玄明粉痰結胃家,用導痰方法;熱痰下結大腸,當用指迷丸。
犀角地黃湯
見身痛、衄血。
譫語如狂,亦有血癥諦者,以此方出入加減。
桃仁承氣湯
見蓄血。
大承氣湯
見便結。
[卷二] 發(fā)狂
經(jīng)云∶邪入于陽則狂。又云∶重陽為狂?!秱畷芬詿岫救胛?,并入于心,遂使狂言妄語,大渴引飲,然此指熱甚一條而言也。夫發(fā)狂癥,內(nèi)傷有痰熱、挾食、驚氣、蓄血、血虛、失精、神不守舍七者之分,今外感以表邪壅閉,里熱內(nèi)結、血蓄、毒、挾痰、食滯、陰躁七者之別,未可概以火熱治之,而犯誤下寒涼抑遏之弊也。表邪壅閉者,其人素有積熱,外冒表邪,不得發(fā)泄,內(nèi)擾神明,遂使志識昏迷,但見狂妄。即有表邪,因內(nèi)有積熱,不宜辛溫發(fā)散。無汗,脈浮數(shù),先以羌活沖和湯散表,后以雙解散和解表里。邪熱內(nèi)結者,六脈沉數(shù),唇焦口渴,手足多汗,狂亂譫語,二便閉澀,當以黃連解毒湯、涼膈散、導赤各半湯清利里熱。若大便不通,有下癥者,承氣湯下之。蓄血發(fā)狂者,如狂喜忘,漱水在口,不能不咽,寸脈見芤者,血蓄上焦也,當歸桃仁湯主之。小腹硬滿,小便自利,尺脈見芤者,血蓄下焦也,桃仁承氣湯;甚者抵當湯。毒發(fā)狂者,內(nèi)伏毒,外被風寒所束,或食生冷抑遏,或因食滯中焦,毒不得發(fā)越,內(nèi)擾神明,左脈或浮或躁者,羌活敗毒散。生冷抑遏,食滯中焦,右脈滑大者,保和散、平胃散。時氣發(fā)狂者,四時之疫氣沿門患之,當察時令所屬,應發(fā)表者,羌活敗毒散;應和解者,雙解散;應清涼者,涼膈散、黃連解毒湯。另有挾食發(fā)狂者,外感時令,內(nèi)傷飲食,滯于中焦,則多譫語,癥似陽狂,但脈大不數(shù),口不消水為異,亦宜平胃保和散等煎湯服之。又有挾痰發(fā)狂者,中脘有痰,胸膈痞滿,迷塞包絡,口出無倫語,癥似陽狂,但唇不焦,口不渴,舌有滑苔,痰在上焦,寸脈滑大,法先吐之,鹽豉湯探吐。痰在中焦,關脈洪滑,二陳湯加竹瀝、膽星;有結痰痰積者,加海石、瓦棱子。脅肋脹滿作痛,有實候者,先以導痰湯服之。有下癥者,以滾痰丸下之。陰躁發(fā)狂,另具陰癥門。
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下,當先解外。外已解,但小腹急結者,乃可攻之,宜桃仁承氣湯。
太陽病,六七日,表癥仍在,脈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發(fā)狂者,以熱在下焦,小腹當硬滿。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陽經(jīng)淤熱在里故也。抵當湯主之。
太陽病,身黃脈沉結,小腹硬,小便不利者,為無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癥諦也,抵當湯主之。
三條詳注蓄血。
陽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調(diào),其人骨節(jié)疼,翕翕如有熱,庵然如狂,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勝谷氣,與汗共并,脈緊則愈。
此條詳注身痛。
羌活沖和湯
見發(fā)熱。
發(fā)狂不用表藥,今以表邪未解,故先散表邪,然后或清熱,或消食,或消痰。
雙解散
羌活葛根柴胡防風荊芥石膏黃芩滑石山梔連翹知母甘草桔梗表邪發(fā)狂,止須解表;里熱發(fā)狂,止須清里;若表里俱見之癥,以此方雙解表里。
黃連解毒湯
黃連黃芩黃柏山梔石膏發(fā)狂之癥,外無表邪,里無痰食,則以此方清里熱。
涼膈散
桔梗天花粉連翹薄荷黃芩大黃芒硝山梔心藏神,肺藏魄,心肺為邪熱所冒,則神識昏迷,狂言譫語,故以此方清上焦心肺之熱。
承氣湯
見大便結。
狂亂系熱結在里,故大便不通而狂亂者,宜用此方。
導赤各半湯
木通生地甘草黃連知母滑石麥冬山梔黃芩犀角心為熱冒,則發(fā)譫狂,故以導赤散合瀉心湯;上清心經(jīng)之火,加滑石,導心火;下通小便而出,加知母、山梔、黃芩兼清上焦肺火。以利小便,莫如清肺,清肺熱又莫如利二便也。
當歸桃仁湯
當歸桃仁紅花丹皮山楂澤蘭葉如狂喜忘之癥,血結者多,故以此方治之。不應,再加枳殼、大黃,直達大腸。
桃仁承氣湯
見蓄血。
血停上焦,用上方,兼化兼行;血蓄下焦,用此方。
抵蓄湯
見蓄血。
此方行血至重,然淤血沉結,非此不可。
羌活敗毒散
見發(fā)熱。
疫毒必從毛竅口鼻感入,故疫癥發(fā)狂見表癥者,宜先散疫毒。
保和丸
山楂麥芽萊菔子熟半夏連翹香附枳殼熱甚加梔、連;濕郁痞滿,合平胃散、石菖蒲。
發(fā)狂癥,皆以陽火主治。亦有食滯中焦,生冷抑遏,故特補此消導法門。
二陳竹瀝膽星湯
熟半夏白茯苓陳皮甘草膽星竹瀝寒涼凝結,加生姜;內(nèi)有積熱,加梔連;濕郁,合平胃散;氣結,加枳殼、香附、石菖蒲。
滾痰丸
礞石黃芩大黃黃柏沉香胃實食重,熱結大腸,用承氣湯下之。表邪下早,內(nèi)陷心胸,用陷胸湯下之。今熱痰膠固腸胃,以此方下之。
[卷二] 嘔吐
有聲無物為嘔,有物無聲為吐,有物有聲為嘔吐。仲景有干嘔條,嘔而無物之謂。嘔吐癥,以內(nèi)傷論,皆在陽明胃家;以外感論,有各條分別。若惡寒發(fā)熱,脈浮而數(shù),初起胸滿而嘔,此太陽外感風寒,胃家內(nèi)有痰飲,以羌活湯散太陽表邪,合保和平胃散加干葛,消胃家痰飲食滯。若寒熱嘔而口苦,脈見弦數(shù),此少陽經(jīng)表邪嘔苦之癥,小柴胡湯治之。若初起兼有飽滿嘔吐,亦是胃家夾食,佐以保和平胃散。若目痛鼻干,先渴后嘔,無汗脈浮大,此陽明外有表邪,內(nèi)有積熱,以干葛清胃法治之。若有汗脈數(shù),嘔而消水,此燥火嘔吐也,知母石膏湯沖竹瀝蘆根汁。若嘔而不渴,身不大熱,此濕火嘔吐也,梔連半夏湯,加白豆蔻、濃樸、竹茹。若惡心嘔吐,六脈滑大不數(shù),發(fā)熱而口反不渴,此痰飲食積嘔吐之癥也,平胃保和散、二陳導痰湯加干葛、竹茹治之。若口臭牙疼,二便赤澀,此積熱痰火嘔吐也,升麻清胃湯、二陳湯、竹茹湯、加川連、白豆蔻。若脅肋刺痛嘔吐酸水,此肝木火沖之嘔,小柴胡加梔、連、竹茹??傊瑹o痰涎,不嘔吐,故熱病嘔吐,皆痰飲火邪上沖,用竹茹、半夏化痰涎,梔、連清胃火。家秘以竹茹半夏湯加梔、連、白豆蔻,其吐立止。若夫時行熱病,汗出不解,足冷耳聾,煩悶咳嘔,此疫毒癥嘔吐也,羌獨敗毒散、升麻干葛湯、升麻清胃湯。若燥邪時疫嘔吐,加知母、石膏、竹瀝、半夏,沖蘆根汁、生梨汁熱服。方書云∶嘔家多服生姜,此指胃寒痰飲嘔吐而言,若胃熱者,不與川連同用寧不增病耶!惟三陰經(jīng)胃寒嘔吐,乃用理中湯等溫劑。此書專為傷寒熱病,故三陰不發(fā)熱嘔吐,另具《癥因脈治》中也。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fā),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fā)熱,鼻鳴干嘔,桂枝湯。
脈浮自汗,翕翕發(fā)熱,此即太陽中風癥,故解肌散表,則嘔自止。
凡服桂枝湯吐者,其后必吐膿血。
服桂枝而吐者,胃必熱。胃熱得桂枝后,必吐膿血。
發(fā)汗后,水藥不得入口為逆,若更發(fā)汗,必吐下不止。
太陽熱結膀胱,下部癥發(fā)表為逆,故水藥不得入口。若再發(fā)汗,必氣升而吐利不止。
中風發(fā)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里癥,渴欲飲水,水入即吐,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多服暖水,汗出即愈。
此申明太陽熱結膀胱,表里吐逆之癥,應用五苓治者。
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汗出,發(fā)作有時,頭痛,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干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棗湯主之。
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邪已解,脅下痛,干嘔短氣,此兼懸飲,宜十棗湯治者。
太陽病或已發(fā)熱,或未發(fā)熱,必惡寒體重嘔逆,脈陰陽俱緊。
此申明寒傷營之嘔逆癥,必發(fā)熱惡寒,身體重痛,嘔逆而無汗,脈陰陽俱緊者。
傷寒二三日,心下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嘔家不可用建中湯,以甜故也。
本言悸煩癥治,引出嘔家用藥,禁忌甘甜泥膈。
傷寒發(fā)熱,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嘔吐而下利者,大柴胡主之。
心下痞而硬,而下利者,通因通用之下癥也。尚有發(fā)熱嘔吐,止可用大柴胡湯。
傷寒六七日,發(fā)熱惡寒,肢節(jié)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癥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
詳注惡寒門。太陽少陽二經(jīng),外邪未去而微嘔,故用柴胡桂枝湯。
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湯主之。
胸中有熱,胃中有邪,腹中痛,言濕熱上沖嘔吐,故以黃連湯治火逆。前書皆注邪氣為寒氣,誤也。
傷寒吐后腹脹滿者,與調(diào)胃承氣湯。
腹脹滿雖是下癥,但吐后止可用調(diào)胃承氣湯。
傷寒嘔多,雖有陽明癥,不可攻之。
嘔屬上焦病,即有陽明里癥,亦不可攻下。
食谷欲嘔者,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
食谷欲嘔,似陽明胃寒。若服溫藥反劇者,乃是上焦熱邪。
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若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
此條歷敘少陽中風,邪在半表半里,默默不欲食,心煩喜嘔,并以小柴胡湯加減治之。
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
二條皆是太陽陽明合病,但以不下利嘔者,別病在足陽明胃,以不嘔下利者,別病在手陽明大腸。故同用葛根湯,惟以加半夏,以見其和胃止嘔;以去半夏,便是升散大腸風邪內(nèi)陷。
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姜湯。
太陽與少陽合病,同自下利,以不嘔,用黃芩湯。若嘔吐,黃芩湯中加半夏、生姜。上下二章,互發(fā)嘔吐癥,半夏、生姜必用者。
太陽之為病,腹?jié)M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滿結硬。
此條太陽經(jīng)外有表熱里有寒邪而嘔利也。若誤用下法,則變胸滿結硬矣。
傷寒本自寒下利,醫(yī)復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黃連黃芩人參湯。
言傷寒則為熱病,若陰癥自寒下利,吐下之即死矣。豈尚可用芩連乎!因其人表熱里寒下利,醫(yī)者誤認挾熱,復吐下之,則寒格而食入口即吐出,故用干姜溫其寒,芩、連折其熱。
嘔而發(fā)熱者,小柴胡湯主之。
嘔吐而發(fā)熱,陽邪傳少陽,故用小柴胡湯。
羌活沖和湯
見發(fā)熱。
保和平胃散
嘔吐有表邪,用前方;有食滯,用此方消導。
小柴胡湯
小柴胡湯有柴胡、黃芩,無竹茹、枳實;清膽湯有竹茹、枳實,無柴胡、黃芩。加二味,則二方合之。又加藿香、濃樸,以利胃止嘔。
干葛清胃湯
干葛石膏熟半夏濃樸廣皮甘草干葛解表,石膏清里,加半夏、濃樸、廣皮化痰涎,和胃止嘔。
羌獨敗毒散
見發(fā)熱。
此方散表邪,則疫毒散而嘔吐止,故曰敗毒散。
升麻葛根湯
見發(fā)熱。
疫邪痧,伏于陽明胃經(jīng)嘔吐,用此方升散陽明,則出吐止。
蒼樸導痰湯
痰飲水濕伏于胃家,每多嘔吐,故用燥濕化痰。非外感熱病,漫用燥藥。
梔連二陳湯
前方治有痰無火者,此方加川連、白豆蔻、竹茹、濃樸,治有痰有火者。
竹茹湯
竹茹干葛陳皮半夏甘草藿香嘔吐屬胃,此方以干葛、竹茹清胃,廣皮、甘草和胃。無涎不成嘔,故加半夏化痰涎。應辛散者,加生姜;應清火者,加梔、連、白豆蔻;若帶表癥,加各經(jīng)表藥;若和中氣,加藿香、濃樸;若飽悶有食滯,加消導之藥。
黃連湯
見腹痛。
胃寒而吐,用理中湯、吳茱萸湯。胃熱而吐,用黃連湯。若熱痰嘔吐,梔連二陳湯。食滯熱嘔,梔連保和散??诳薀釃I,合干葛石膏湯。
黃芩加半夏生姜湯
太陽少陽合病,當用桂枝柴胡黃芩湯。今見嘔吐,故加半夏、生姜。
干姜黃連黃芩湯
干姜黃連黃芩人參此方寒熱并用,統(tǒng)治誤下致嘔者。加廣皮、半夏,即合瀉心湯方法。
[卷二] 喘逆
喘者,促促氣急?!墩齻鳌吩啤孟月曧懨詺庀⒀?。河間云∶病寒則氣衰而息微,病熱則氣盛而息粗。諸經(jīng)皆令人喘,而肺胃二經(jīng)者多。大抵喘而作嗽者,肺也,喘而嘔惡者,胃也?!秲?nèi)經(jīng)》論喘不一,皆雜癥之條。若《傷寒論》惟曰有邪在表而喘,有邪在里而喘,有水氣痰火而喘。若在表者,心腹不滿不痛,脈浮無汗者宜發(fā)汗。冬月西北方,麻黃三拗湯;若內(nèi)有熱者,越婢湯;南方三時羌活湯。若熱邪入里而喘者,心腹脹滿,外無寒熱,手足時時汗出,法當清熱瀉心湯、涼膈散;有表邪有下癥者,大柴胡湯;有下癥無表癥者,三乙承氣選用;水氣而喘者,先渴后嘔,動而有聲,宜祛水飲,小半夏湯;水寒射肺,風寒外束而喘者,小青龍湯;痰火喘者,乍作乍止,六脈滑數(shù),梔連二陳湯,加枳、桔、竹茹??傊^痛身痛,惡寒身熱而喘者,此太陽風寒表邪,宜散表。身熱多汗,煩悶喘渴,靜則多言,此暑熱喘逆,宜清暑湯調(diào)益元散。口渴身熱,面赤多汗,唇焦喘咳氣逆,此燥火喘逆,宜清燥湯、知母石膏湯、栝蔞根湯。食滯中焦,胸前飽悶,喘滿不得睡臥,平胃保和散。若喘而咳嗽者,此肺風肺熱之喘,詳注咳嗽門。
太陽病,頭痛發(fā)熱,身痛腰痛,惡風寒,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此太陽表邪之喘,詳注頭痛發(fā)熱門。
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麻黃湯主之。
胸滿多帶表癥,故曰不可下,宜散表?;プ⑿貪M條。
傷寒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fā)熱而咳,或喘者,小青龍湯。
詳注咳嗽條。言外邪不解,內(nèi)伏水飲,當散表散飲。
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fā)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
發(fā)熱不渴,知心下有水氣,故以小青龍湯。今服此湯已后見渴者,此水寒已去,病欲解,不必服小青龍。詳注咳嗽。
喘家有汗,桂枝湯加濃樸杏仁湯主之。
太陽風傷衛(wèi),當服桂枝湯。今兼喘,則加濃樸理胃氣,杏仁理肺氣。
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湯加濃樸杏仁湯主之。喘家作桂枝湯,加濃樸,杏仁佳。
太陽病誤下之,表邪不解而喘,用桂枝湯,當加平肺胃之藥,故曰喘家用桂枝加濃樸、杏仁乃佳。
發(fā)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主之。發(fā)汗后,飲水多者必喘,以水灌之亦喘。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湯,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上半節(jié),言發(fā)汗后不可再行桂枝;下半節(jié),言下后不可再行桂枝湯。汗下雖殊,同是表邪未盡,同是汗出而喘,身無大熱,故以此方雙解太陽。此從太陽熱結膀胱,用桂枝五苓散雙解下焦表里法中,化出雙解太陽上焦熱結之法也。詳注自汗條,宜互看。
太陽病,桂枝癥,醫(y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湯。
此條誤下太陽,不成結胸,而成挾熱下利,喘而汗出。詳注自汗門。
陽明中風??诳嘌矢桑?jié)M微喘,發(fā)熱惡寒,脈浮而緊。若下之,則腹?jié)M小便難,麻黃湯主之。
發(fā)熱惡寒,脈浮而緊,尚是太陽表邪。若誤下之,則腹?jié)M而小便難。麻黃湯主之句,在脈浮而緊之下。
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者,發(fā)汗而愈,宜麻黃湯。
脈浮無汗而喘,即從太陽表邪而治,不必拘執(zhí)陽明病,故曰發(fā)汗則愈。
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jié)M而喘,發(fā)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白虎湯,五苓散。
上條言脈浮而緊,當散表;此言咽燥口苦,腹?jié)M,發(fā)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又當用白虎湯治咽燥,五苓散治脈浮而緊,腹?jié)M身重。
傷寒四五日,脈沉而喘滿,沉為在里而反發(fā)其汗,津液越出,大便為難,表里虛實,久則譫語。
脈沉而喘,宜清里熱,反發(fā)其汗,津液外亡。大便枯滯,此表無邪里有熱,故久則譫語。
病患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喘冒不能臥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氣湯。
仲景每以小便利,驗屎定硬。今又以小便不利,以定下法。小便利,驗屎已定硬,故可下。小便不利,驗熱已入里,故可下。大便乍難乍易,大腸有火之征。故可下。時有微熱,潮熱互詞,故可下。喘冒不得臥,陽明胃實,故可下。
傷寒吐下后,不大便,潮熱。若劇,則不識人,循衣摸床,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
癥急,惟以脈定生死。脈弦,陰未絕,故生;脈澀,陰已竭,故死。
羌活湯
見惡寒。
羌活沖和湯
太陽純表邪見喘,則用前方;若有表邪,又有里熱,則用此方。
瀉心湯
見譫語。
涼膈散
見發(fā)狂。
里熱作喘當分肺胃心三經(jīng)主治。前方瀉心下之熱,此方兼肺胃治之。
大柴胡湯
見潮熱。
三承氣湯
見大便結。
小半夏湯
熟半夏廣皮生姜喘逆,有痰火、水飲之分,此方治水飲喘逆而無火者。
小青龍湯
見咳逆。
此方治內(nèi)伏水飲,外冒風寒而喘者。詳注咳逆條。
梔連二陳湯
梔子川連半夏廣皮白茯苓甘草前小半夏湯,治無火之痰,此方治有火之痰。
清暑湯
川連香薷濃樸甘草香薷性溫,世傳清暑,不知與黃連同用,一冷一熱,故能清暑邪。例如服六一散,必用滾水泡服,方能散暑邪而宣腠理。
清燥湯
桑葉石膏人參麥門冬枇杷葉杏仁阿膠黃芩知母
天花粉
此方以石膏、黃芩、知母、花粉,清潤上焦,桑葉、杏仁、引入肺中;人參、門冬、阿膠,潤肺生津。同一治熱,治濕熱,用苦燥;治燥熱,用涼潤。按燥濕分于二分,然春分應濕而未濕,至谷雨而始濕;秋分應燥而未燥,至霜降而始燥。故曰逢霜始燥,逢雨始濕,此言時令之正也。亦有濕時反燥,燥時反濕,又當從權變而治也。
知母石膏湯
知母石膏半夏竹葉麥門冬甘草火喘無痰者,用石膏、知母;火喘有痰,又要加半夏。夫石膏寒涼,同半夏亦能辛散痰涎;半夏辛熱,同石膏亦能清熱和胃。此潤燥方中,化出辛散痰涎定喘之法,兼可化治痰火嘔吐、痰火咳嗽等癥。
栝蔞根湯
栝蔞根半夏竹茹枳殼桔梗前清燥湯,治肺燥喘逆者,知母石膏湯,治胃熱喘逆者;栝蔞根湯,治肺胃二經(jīng)痰多喘逆者。
平胃保和散
見胸滿。
此治食滯中焦,喘滿不得臥者,用枳殼湯調(diào)下。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四味。
此方因汗下后,汗出而喘,身無大熱,表癥已減,桂枝湯不可用,故以麻黃加入杏仁石膏清肺湯中,雙解上焦之余邪,而治喘逆。
干葛黃芩黃連湯
三味。
仲景喘而汗出有三條。其一,以太陽汗后,喘而汗出,身無大熱;其二,以太陽下后,喘而汗出,身無大熱。汗下不同。而同禁桂枝,同用麻黃甘草杏仁石膏湯。其三,以桂枝湯癥,反用承氣誤下,遂利不止,脈促,表未解,喘而汗出,則用葛根、芩、連主治。按第一、第二條,汗下不同,以其病癥同在太陽上焦,故同用麻黃甘草杏仁石膏湯;其第二與第三條,同是下后,同是喘而汗出,反不同方主治者,以其病在陽明下焦,協(xié)熱下利,故用干葛芩連湯。
[卷二] 身重
傷寒門,有身痛,有身重;中寒門,有身痛,無身重。可知身重皆是陽邪為患,非虛寒之謂。按身重有風濕、有風溫、有風寒、有火逆、有中。如風濕相持,身體疼痛。不能轉側,羌活勝濕湯重加防風。如風溫身熱,發(fā)汗猶灼熱,身重多眠,防葛石膏湯。如風寒身重者,即作傷寒施治。若無汗脈浮,惡寒發(fā)熱,手足或冷,即是表邪,急宜汗之,羌活湯、敗毒散、羌活勝濕湯。若表邪已解,里有結熱,惡熱不惡寒,脈沉而數(shù),口渴便赤,宜清里石膏湯。邪在半表半里,宜和解,小柴胡湯。如火邪身重者,表汗未出,誤用火;熏腰下重痹者,宜解火邪。如中發(fā)熱,身重身痛,手足常冷,時時汗出,口渴齒燥,宜人參白虎湯。
太陽病,或已發(fā)熱,或未發(fā)熱,必惡寒,體重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
此條詳注惡寒。
脈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無從出,因火而盛,病從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脈浮,宜發(fā)汗解肌者,失解表,誤以火灸,兩陽相熏灼,邪無從泄,腰以下必火閉無汗,故必重痹,名曰火逆。
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甚重,不能轉側者,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
下后變癥,仲景立小柴胡湯,加桂枝治身重;加大黃治譫語;又加龍骨牡蠣,斂神收攝,制使大黃清里熱而不下脫,制柴胡、桂枝散表邪而不外越,以下后危癥,外越不脫,又所當慎。
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發(fā)之。
言但重、乍有輕時,的是太陽表邪攻注癥。乍重者,寒傷營也;乍輕者,風傷衛(wèi)也。言無少陰癥,以明太陽癥也,故用大青龍湯。
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jié)M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然而汗出,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氣湯。若汗多,微發(fā)熱惡寒,外未解也,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
此章詳注潮熱。泛視之,似乎身重之癥,治宜攻里。細玩之,深言身重,宜發(fā)汗,未可攻里。
三陽合病,腹?jié)M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而面垢,譫語遺尿,發(fā)汗則譫語,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者,白虎湯主之。此條詳注自汗。
羌活勝濕湯
羌活防風蒼術黃柏澤瀉茯苓廣皮甘草身重風濕居多,此方用三味以祛風,又以澤瀉,茯苓利小便去濕。風濕兼寒,去黃柏,加桂枝。
防風葛根石膏湯
防風干葛知母石膏甘草陽明風濕身重。家秘用此方。
羌活敗毒散
見惡寒。
石膏湯
石膏白芍藥柴胡升麻黃芩甘草白術茯苓附子此治陽虛寒濕之眩暈。
苓桂白術甘草湯
桂枝茯苓白術甘草此治上虛不能制水,水飲上沖眩暈之癥。
天麻四君子湯
即四君子湯加天麻。
此治氣虛眩暈者,有火加梔連;有痰,加半夏、廣皮;有寒,加炮姜、肉桂。
天麻四物湯
即四物湯加天麻。
[卷二] 身癢
內(nèi)傷身癢,有實有虛;外感身癢,悉是表汗未出。故太陽癥有身癢之條,陽明病有身如蟲行,皆是表邪無從而出,故身癢但坐以汗出不徹之故。夫表有風寒,則身痛;表有風熱,則身癢。總之,陽邪怫郁于肌表不得汗出,則皮膚作癢。太陽身癢,羌獨敗毒散。若陽明身癢,干葛防風湯。少陽身癢,柴胡防風湯?!对∈健分^腠理閉密,陽氣郁結,不得散越,則發(fā)癢。故仲景用麻黃桂枝各半湯,辛散表邪。陽明篇曰,此久虛故也。言元氣久虛,津液不足之人,又冒外邪,因久虛之故,不能作汗逐邪,當散表邪,非言久虛而用補藥?!痘钊恕吠孕g附湯、黃建中湯治,最為遺禍。
太陽得之八九日,如瘧疾狀,發(fā)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fā)。脈微緩者,為欲愈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愈也,以其不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太陽癥八九日,言如瘧狀,必其人不嘔清便、脈微緩者,有欲愈之機,若面反有赤色,尚是表邪未散,身必癢,故用發(fā)散表邪。
陽明病,法多汗,反無汗,其身如蟲行皮中狀者,此久虛故也。
陽明病,本多汗,今反無汗,則外邪攻注皮中如蟲行之狀,乃是元氣素虛,不能作汗逐邪故也。不立方,然散表補元,躍躍言外。
羌獨敗毒散
見發(fā)熱。
干葛防風湯
干葛防風荊芥甘草太陽身癢,不用麻桂各半湯,而用羌獨敗毒散,陽明身癢,不用干葛湯原方,而用此方,以表邪火郁故耳。
柴胡防風湯
柴胡防風荊芥甘草太陽陽明身癢,用前二方,若少陽身癢,則此方治之;若三陽合病身癢,當以三方合用。
桂枝麻黃各半湯
見發(fā)熱。
[卷二] 頭眩
傷寒頭眩,言睡在床褥,亦覺頭眩眼花,非言坐起而覺也。夫外感風寒之癥,坐起時,皆頭眩也。方書頭眩,皆以陽虛立論,愚以為久病后、汗下吐后,方可言陽虛。若暴病及未曾汗下吐者,則風寒邪熱,痰火積飲,皆能眩暈。吳氏書以太陽中風頭眩,頭搖。脈浮弦而急者,羌活神術湯,加防風、天麻,此治太陽陽明外感風寒也。又云寒熱嘔而口苦,頭眩,脈弦數(shù),小柴胡湯,加川芎、天麻,此治少陽頭眩也。余今酌定初起暴病,有表癥而頭眩,無汗脈浮者,發(fā)散表邪為主,在太陽用羌活湯,在陽明用干葛防風湯,在少陽用柴胡湯。以上惡寒者,多加羌活,有風者,多加防風;有火者,加酒炒黃芩連。若表癥已解,里有結熱,又宜清里熱,如桔梗湯、涼膈散。大凡眩暈之癥,一見嘔吐,即為痰飲食滯,急用保和平胃二陳湯。里有積熱者,加山梔、黃連,最忌凝滯補劑。惟汗吐下及久病后見頭眩者,當用溫中扶元,如建中湯、真武湯、苓桂白術甘草湯。若氣虛者,四君子湯加天麻;氣虛有火,加梔連;虛而有痰者,六君子湯,血虛者,四物湯加天麻;血虛而有火者,加山梔、黃連;若陰火上沖,知柏四物湯。
太陽病發(fā)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fā)熱,心下悸,頭眩身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
太陽病,誤用麻黃以發(fā)汗,是以頭眩身動,一派陽虛之癥,故用真武湯。傷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fā)汗則動經(jīng),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主之。
言若吐若下后,久病胃虛,不能運化,虛邪搏飲上沖,故頭眩。脈沉緊,非汗脈,強發(fā)汗則振振身動,故用苓術甘桂湯,助中州化水飲。
傷寒吐下后,發(fā)汗虛煩,脈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脅下痛,氣上沖咽喉,眩冒經(jīng)脈動惕者,久而成痿。
此與上條同是吐下后,因此癥心下痞硬,脅下痛,氣上沖咽喉,似火似實,又見眩冒經(jīng)脈動惕之虛候,攻補兩難,故曰久則成痿。
太陽與少陽并病,頭項強痛,或眩冒,時如結胸,心下痞硬者,當刺大椎第一間肺俞、肝俞,慎不可發(fā)汗,發(fā)汗則譫語,脈弦五六日,譫語不止,當刺期門。
此條詳注項強。
陽明病,脈遲,食難用飽,飽則微煩頭眩,必小便難,欲作谷疸。雖下之,腹?jié)M如故。所以然者,脈遲故也。
陽明病,脈遲,胃寒也,飽則微煩頭眩。胃寒不能消水,谷停留腸胃,則小便難。而作谷疽。雖下之,腹?jié)M如故。何以知其然者?以脈遲。
陽明病,但頭眩不惡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必咽痛。若不咳者,不痛。
陽明病,不惡寒,又能食,胃熱也??戎饔诜?,胃熱上沖,則肺熱而咳,咽喉痛。設不咳,則肺無火咽亦不痛。
少陽之病,口苦咽干目眩。
目??诳啵懡?jīng)所主,故名少陽之病。
羌活神術湯
羌活蒼術石膏防風天麻此治太陽風濕發(fā)熱眩暈之癥。若兼陽明,加干葛,白芷;兼少陽,加柴胡、川芎;兼飽悶惡心,加半夏、神曲。
小柴胡湯
柴胡黃芩廣皮甘草川芎天麻半夏此治少陽寒熱眩暈癥。若惡寒,加羌活防風,有火,加梔連。
羌活湯
見惡寒。
此治太陽惡寒發(fā)熱眩暈者。若胸前飽悶,合平胃保和散。嘔吐,加半夏、天麻。
干葛湯
見似瘧。
此治陽明表邪眩暈者。若嘔吐飽滿,加半夏、濃樸;惡寒無汗,加羌活、防風。
桔梗湯
桔梗半夏陳皮枳實此治痰結飽悶眩暈者。若惡寒發(fā)熱,加羌活、防風;里有積熱,加梔連;陽明見癥,加白芷、天麻;少陽見癥,加柴胡、川芎。
涼膈散
見發(fā)狂。
平胃二陳湯
即蒼樸二陳湯。
此治痰飲食積眩暈之癥。胸前飽悶,合保和散,加砂仁、豆蔻、胃寒,加干姜,胃熱,加梔連。
建中湯
白芍藥桂枝甘草此治陽虛眩暈之癥。氣虛,加人參、白術;血虛,加當歸、黃。
真武湯
[卷二] 口渴
濕熱則口不渴,燥熱則口渴,此以渴不渴分濕火、燥火也。熱在血分則不渴,熱在氣分則作渴,此以渴不渴分熱在血,熱在氣也。胃家痰食所滯,則口渴而不消水;胃家邪熱所傷,則渴而消水。此以消水不消水,分痰食積熱也。實火口渴,脈實數(shù),能消水;虛火口渴,脈虛數(shù),不能消水。此以脈之虛實,消水不消水,分虛火實火也。邪熱在表則不渴,邪熱在里則作渴,此以渴不渴,分熱在里熱在表也。太陽表熱不渴,若熱入膀胱之里,則煩渴脈數(shù),小便不利,五苓散兩解表里,切不可同陽明汗退場門渴,誤用白虎,有礙太陽表邪。陽明表熱,則無汗而渴,葛根湯汗之。若熱邪入于陽明之經(jīng),汗出而渴,脈洪而數(shù),白虎湯清之。若熱結在下,小便不利而渴,豬苓湯。切不可同太陽小便不利,誤用五苓散,以礙陽明里熱。若熱邪傳入陽明之腑,舌燥口渴,大便不通,手足多汗,有下癥者,承氣湯。少陽里熱,口苦咽干,脈弦數(shù)而渴,小柴胡湯。去半夏,加天花粉。三陽之熱傳入三陰。有熱深厥深,手足冷而渴者,然脈必數(shù),神氣昏沉,小便必赤,此陽癥似陰之渴也,仍用白虎湯,涼膈散。外有陽毒熱病,目赤唇黑,大渴引飲,三黃巨勝湯、涼膈散。又有中暑煩渴,干葛石膏湯調(diào)辰砂六一散。又有秋熱傷燥而發(fā)渴者,水梨汁、西瓜汁沖飲之。未應,石膏清燥湯。又有冬溫春熱,時疫發(fā)渴,又以欲飲水能消水為欲愈,以得水入胃,胃氣和,敷布周身,作汗外泄,則熱解而渴亦愈。若禁其飲水,則胃汁干枯,無從作汗,而熱不解矣。大凡口渴之癥,皆陽明氣分胃熱所致,故干葛、石膏乃渴癥必用之藥,干葛宣發(fā)陽明之郁熱,石膏清潤陽明之里熱。有連用石膏、知母??什粶p,后用干葛而愈者,此陽明表熱口渴也。有連服干葛,渴不減,后用石膏、知母而愈者,此陽明里熱口渴。也同一陽明經(jīng)病,同一陽明經(jīng)藥,而失分表熱里熱則不見效。又如口燥唇焦,不能消水,以干葛、石膏治之不效,以痰飲食滯治之亦不效,此熱伏陽明血分,故唇焦不渴,易以升麻清胃湯,清陽明血分伏火而愈者,癥中常有此癥也。是以雜癥中口渴,有肺消腎消不足之癥。今傷寒熱病,一惟陽明經(jīng)熱。即有少陰口燥咽干而渴,厥陰消渴飲水,亦是陽明傳入三陰之熱病。是以仲景不設滋陰補血之方。于口燥咽干條內(nèi)者,良以滋陰之藥,治血虛發(fā)熱之口渴,非治熱邪外盛口渴癥者。中風發(fā)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里癥,渴欲飲水,水入即吐,名水逆。五苓散主之。多服暖水,汗出即愈。
此章首揭多汗發(fā)熱,不解而煩,渴欲飲水,此太陽有表有里,用不得單表清之藥,宜用五苓散上下分消表里者。
太陽病,發(fā)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燥,煩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與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與五苓散。
此章分別不可用五苓散,宜用五苓之法。上段言發(fā)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煩躁,欲飲水,無脈浮小便不利句,但可與飲水,焉可用五苓,下段多脈浮小便不利之句,焉可不用五苓!前賢見一方在末句,皆注總治全章,誤也。
發(fā)汗已,脈浮數(shù),煩渴者。五苓散主之。
發(fā)汗已,脈浮數(shù),不煩渴者,可再發(fā)汗。今煩渴,此太陽熱結在里,故以五苓散雙解表里。
可見五苓散,惟太陽小便不利,脈浮煩渴,方可用。若陽明煩渴,小便不利,當豬苓湯。
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主之。
此章申明傷寒汗出,風傷衛(wèi)之癥,須分別渴與不渴。若一見渴,則為里有結熱,可用五苓散。若汗出不渴者,則非熱結在里,故不可用五苓散。觀仲景用五苓散,不重在小便不利治法之中,反詳于口渴引飲,發(fā)熱多汗,表熱不減條內(nèi)。可見意在雙解表里,上下分消太陽耳,非利小便也。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煩躁,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誤下太陽,心下痞滿,用瀉心湯。痞不解,反渴而煩躁,小便不利,此太陽之邪,因下內(nèi)陷,下結膀胱,故用五苓散雙解表里。按以上五條,皆反復告誡用五苓散,以治汗多熱不解,口渴煩躁之癥。良以表熱不退,多用發(fā)表;口渴煩渴,多用清熱。今因汗出表不解,又見煩渴消水,此太陽表里兩兼之癥,又當雙解表里,非單列表表所能愈者。
服桂枝湯,大汗出后,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煩渴,本白虎湯癥。然惡寒無汗而渴,脈浮脈細而渴,脈伏不消水而渴,太陽汗多,表熱不解,表里熱結而渴,皆禁白虎湯此,以服桂枝湯。后大汗,后大煩渴,脈洪大,此陽明表解里熱之渴,故用白虎湯。
傷寒脈浮,發(fā)熱無汗,其表不解者,不可與白虎湯??视嬎?,無表癥者,白虎加人參湯。
上章申明用白虎之癥,此章又恐表邪未解,故復告誡。若傷寒脈浮,發(fā)熱無汗,表癥不解,不可用白虎。即渴欲飲水,亦要看表癥全無,方與白虎湯。
傷寒無大熱口渴,心煩,背微惡寒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上章關防表癥不可用白虎,此章又恐口燥渴,心煩,津液有立盡之虞。故曰身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者,里熱已極,即有背微惡寒表癥,亦用白虎湯。
傷寒病,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熱結在里,表里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干燥而煩,欲飲水數(shù)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傷寒七八日不解,熱結在里,舌干燥而煩,直至消水數(shù)升,當用白虎湯。今以若吐若下后,故加人參,以救津液。
陽明病脈浮而緊,咽噪口苦,腹?jié)M而喘,發(fā)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心中懊,舌上白苔者,梔子豆豉湯。若渴欲飲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若脈浮發(fā)熱,渴欲飲水者,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
此章分三條治法。詳注懊門。以梔子豆豉湯,治懊舌上白苔;又以白虎人參湯,治渴欲飲水,清陽明上焦之熱;若加小便不利者,又用豬苓湯,清陽明下焦熱結。
陽明病,汗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胃中燥,豬苓湯,復利其小便也。
上章立豬苓湯治法。此章防汗多者,津液外泄,渴者內(nèi)水已虧,不可用豬苓湯。
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能飲食,心煩喜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
傷寒中風,有柴胡癥。但見一癥便是,不必悉具。若胸中煩而不嘔,去半夏、人參,加栝蔞實;若渴者,加人參、栝蔞根,去半夏。
此條歷敘少陽經(jīng)之各癥,而以小柴胡湯主治。惟以煩而嘔,則用半夏;若不嘔,去半夏、人參,加栝蔞實;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參、天花粉。
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頭項痛,脅下滿,手足溫而渴,小柴胡湯主之。
此申明上章一見少陽癥,便以小柴胡湯主治。太陽篇有一些惡寒頭疼,便是太陽施治。今少陽篇又云有柴胡癥,但見一癥便是少陽,玩兩篇互發(fā)見癥治癥之義。
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
此申明少陰下利,有寒熱兩途。今咳而嘔渴,心煩不得臥,此少陰熱利也。故用豬苓湯,從下去熱。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大承氣湯。
此申明少陰里熱癥,口燥咽干而渴,則津液立竭,故用大承氣急下。
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此明凡用急下,必要見下癥者,質(zhì)清而無渣滓相雜,色青而無黃赤相間,熱極假陰之候,然必得心下硬痛,口燥咽干而渴,方是里實下癥的據(jù)。
五苓散
見小便不利。
干葛湯
見似瘧。
白虎湯
知母石膏粳米甘草陽明表熱口渴,用干葛湯。陽明表解里熱,則用白虎湯。如小便不利,加滑石、木通、車前子;虛弱人,加人參。
豬苓散
見小便不利。
陽明水液不分,口渴下利,以此方分利小便。
承氣湯
見大便結。
熱邪傳入陽明之里,則發(fā)渴消水;傳入少陰,則口燥咽干而渴,故渴而大便結。有下癥者,用此湯。
小柴胡湯
見寒熱頭眩。
風盛為消,木能盜水,故少陽風發(fā)之瘧,消渴特甚,小柴胡去半夏,加天花粉,乃不易之常法。
導赤各半湯
火動于中,則多消渴。然諸火皆起于心,心與小腸為表里,凡治心火,莫如利小便。此方導赤散合瀉心湯,專利小便。
三黃巨勝湯
黃芩黃連大黃石膏中有積熱,身熱多汗,二便赤閉,目赤唇焦,譫妄作渴飲水,則用此方。
涼膈散
見發(fā)狂。
肺胃有熱,多發(fā)渴。此方雖用大黃,不用枳殼,與桔梗同用,則涼上而不下行矣。
干葛石膏湯
見寒熱。
陽明里熱作渴,用白虎湯;陽明表里皆熱,亦用此方。
石膏清燥湯
見喘逆。
熱在氣分,口多渴;燥熱為病,口多渴。清燥湯氣分藥也,清氣分之燥熱,則渴自止。
大黃黃連瀉心湯
大黃黃連甘草口渴皆系內(nèi)熱,瀉心下之火則熱退渴止。
枳實梔子豆豉湯
見懊。
食滯中焦,每不作口渴。然蒸釀日久,亦能作渴,故不用清熱治渴,而以腐谷消滯則渴自止。
茵陳蒿湯
茵陳梔子大黃發(fā)黃口渴,全憑濕熱上起見,故去熱退渴,推此方為當。
升麻清胃湯
同一陽明癥,以渴而消水,熱在氣分,用干葛清胃湯??什幌瑹嵩谘?,用升麻清胃湯。治膏粱積熱,亦用升麻清胃湯。以血肉之物,善傷血分耳。若以陽明邪熱之口渴,妄用膩膈之味,則邪熱凝滯,食氣痰飲,膠結胸前,蒸釀發(fā)熱,其渴愈甚。另有三陰下利陰寒之癥,亦有假作渴者,然渴不消水,小便清白為異耳。
[卷二] 口燥
口干燥者,邪熱結聚上焦,陽明胃經(jīng)所主,肺熱者亦有之。肺熱,涼膈散。胃熱,竹葉石膏湯。身熱已減,表邪已解,有下癥者,三承氣湯選用。少陽病,口苦舌干,小柴胡去半夏加天花粉。陽明病背惡寒,口干燥,白虎湯。熱傳少陰,口燥咽干而渴,手足冷,脈反沉澀不治之癥也。按口燥與口渴不同??诳收?,口中尚有津液,但時時欲飲水??谠镅矢烧?,口中燥裂,津液全無。仲景于背惡寒條,以口中和、不干燥者,為陰寒,若背惡寒,口干燥者,為陽熱。然又當以消水不消水,小便清白紅赤,以定寒熱。
[卷二] 唇焦
夫唇口焦裂,人身大病也。在雜癥中,有脾肺心及腸胃五條;在外感門,惟手足陽明所主。
上唇挾口,屬手陽明大腸;下唇挾口,屬足陽明胃。傷寒熱在太陽,則唇口不焦;熱傳在陽明,則唇口焦裂。故曰陽明燥熱,唇口焦裂。然又有分別唇焦而消水者,為燥熱;唇焦不消水者,為濕熱。又曰熱在氣分,則焦而口渴;熱在血分,則焦而不渴。又曰唇口焦,渴而消水,胸前寬適者,為熱而無滯,宜清熱??什幌?,胸前飽悶者,為熱而有食滯,宜消滯。
此言足陽明胃上部熱也。唇口焦,不渴不飲水,腹中煩滿者,為熱在大腸,有燥糞。此言手陽明大腸下部熱也。故唇焦之癥,有用保和散,消導上部胃家食滯而愈者;有用承氣湯,去下部大腸燥糞而愈者。不獨涼膈清熱一法可盡之,例如熱邪譫語,唇焦口燥,渴而消水,用涼膈散、導赤各半湯,清上焦燥熱者。食滯譫語,唇焦口燥,渴不消水,用枳實豆豉湯、保和散沖竹瀝、蘆卜汁,潤燥消中焦滯者。燥結大腸,譫語唇焦,用承氣湯,行下焦燥屎者。另有熱病與發(fā),誤食葷腥油膩,與熱邪毒,結紐不解,唇口焦裂,口臭牙疳,渴不消水,煩熱昏沉,若以保和散等,消谷食治之,病必不減。若以干葛、石膏、知母、三黃清熱治之,其熱愈甚。若誤認大腸燥屎唇焦,用承氣湯下行逆治,其死更速。醫(yī)家至此,束手待斃。余以晚年之悟,思得邪熱毒伏于腸胃,蒸釀發(fā)出者也。初起必用升麻干葛湯,宣發(fā)陽明伏毒。若膏粱積熱,非升麻清胃湯不能宣揚腸胃積熱,故清熱化,必用余化此湯,加山楂、檳榔;若食肉多,再加三棱、阿魏。治夾食癥,常有得生者。夫熱在氣分,唇焦發(fā)渴,用干葛石膏知母湯,人人知之者。熱在血分,用升麻生地川連清胃湯主治,人多忽之。不知干葛清胃湯,治陽明氣分渴水之唇焦口渴;升麻清胃湯,治陽明血分不消水之唇焦口渴。余以升麻清胃湯化,此化法也。又以此湯清陽明血分發(fā)渴不消水,是法外之法也。今又以此湯,治膏粱積熱,葷腥發(fā)熱之唇焦,此化外化出者也。再詳仲景治太陽渴欲飲水,微熱消渴者,脈數(shù)煩渴者,汗出而渴,渴而口煩躁者,不用清解上焦肺胃積熱,皆用五苓散主治。良以太陽汗多口渴,表熱不減,表里皆病,熱結膀胱下焦,非同表熱里熱,單以發(fā)表退熱,單以清里止渴者,故以五苓散雙解太陽也。夫口渴消水,用清里,人人知之;口渴消水,有表邪,用不得清里,人不知也。
[卷二] 衄血
雜癥門,衄血為里癥,宜清里;外感門,衄血為表癥,宜散表。故曰外感衄血,邪熱在經(jīng),但有經(jīng)絡之分,總無寒熱之異,同歸表熱而已。三陰經(jīng)無衄血,惟陽邪傳入少陰,厥而無汗之癥,醫(yī)者見其手足冷而無汗,誤認太陽表邪未伸,用麻桂強發(fā)其汗,陰血內(nèi)動血從口鼻而出,名下厥上竭。此少陰里熱,誤用辛溫,觸動陰血而上沖者也。戴氏云∶仲景論衄血宜發(fā)汗,麻黃湯主之。此治冬月傷寒,太陽表癥,里無積熱之衄,非言三時熱令也。三時衄血,即有太陽表癥,宜散表,只用羌活沖和湯,不可用麻黃桂枝湯。若太陽之邪,已經(jīng)侵入陽明,即要與陽明藥互用。若陽明本經(jīng)熱甚以致衄者,不用太陽之藥,當用升麻干葛湯,以解陽明氣分之邪,隨用茅花湯合黃芩芍藥湯、犀角地黃湯、升麻清胃湯、以解陽明血分之熱。
海藏云∶仲景言衄家不可發(fā)汗,汗之必額上陷,此為脈微里有熱者言也。夫衄家脈浮緊,可發(fā)汗。若脈已微,表癥已解,再發(fā)汗,則額上陷。故《傷寒論》云∶衄血脈已微者,用黃芩芍藥湯、犀角地黃湯。此言里熱衄血,宜涼血,不可用辛溫發(fā)散也。吳氏云∶衄血之癥,若脈浮緊,宜發(fā)汗;脈不浮緊,不可發(fā)汗。東垣治衄血,脈已微,黃芩芍藥湯;脈沉數(shù),犀角地黃湯。余按仲景用麻黃湯治衄,乃是太陽經(jīng)寒邪未散,脈浮緊之衄;東垣用黃芩芍藥湯治衄,乃是表散血熱,脈不浮緊而微者。黃芩涼血,芍藥斂血、涼血。斂血則衄自止,再按用犀角地黃湯治衄者,是表邪解,脈沉數(shù),里熱甚,宜清熱之衄也。夫犀角地黃,涼陽明血熱,又清肝腎之火,沉數(shù)之脈,熱在下焦,清肝腎下焦之火,血不上升,而衄不作。故仲景麻黃湯,但治冬月太陽表邪之衄;東垣黃芩犀角湯,治四時里熱之衄,兼治內(nèi)傷之衄。地黃引子、門冬引子,治內(nèi)傷不治外感者。升麻清胃湯,治外感兼治內(nèi)傷者。此治之分別也。外感之衄,脈大者易治,沉澀者難醫(yī);內(nèi)傷之衄,脈緩者易治,脈數(shù)者難醫(yī)。此脈之分別也。
太陽病,脈浮無汗,發(fā)熱身疼,八九日不解,表癥仍在,此當發(fā)其汗,服藥已微除。其人發(fā)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麻黃湯主之。
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fā)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邪不散,當以麻黃湯發(fā)其汗。今服麻黃藥,已病微除,其人發(fā)煩目瞑,劇則太陽之邪,不從汗解,必發(fā)鼻衄而解。其所以然之故,以太陽經(jīng)熱邪重,今得麻黃辛溫,必上從陽明入目絡鼻之竅而出血矣。麻黃湯主之五字,在當發(fā)汗之下,不然,陽氣太重,必衄乃解之后,何可再用麻黃湯也。
太陽病,脈浮緊,發(fā)熱身無汗,自衄者愈。
此言太陽發(fā)熱,脈緊無汗,應用麻黃湯。因其人邪微正旺,未服麻黃湯自衄而病愈。申明上章衄而病解,不必再用麻黃湯也。
太陽傷寒,脈浮緊,不發(fā)汗,因致衄者,麻黃湯主之。
上章既明不可多用麻黃湯,此條言失用麻黃湯,因而致衄,太陽癥仍在,仍用麻黃湯,申明致衄后,太陽表邪不解,仍要發(fā)表。
太陽病中風,以火劫發(fā)汗,邪風被火熱,血氣流溢,失其常度。兩陽相熏灼,其身發(fā)黃,陽盛則欲衄,陰虛則小便難,陰陽俱虛,身體枯燥。
太陽傷寒未發(fā)熱,火劫發(fā)汗,尚不為害。太陽中風,陽邪癥火劫,則邪熱被火熱,血氣妄溢,失其常度,其身必發(fā)黃。火傷于上,陰血足者,尚能作衄而解;火傷于下,陰血虧損者,必致小便不利,陰陽皆虛,而肌肉消爍。
陽明病,口燥但漱水,不欲下咽,此必衄。
此明鼻衄之癥,非獨太陽之邪,侵入陽明。陽明本經(jīng),亦有成衄者。如陽明病口燥,但欲漱水在口,不欲咽下,此陽明熱在血分,亦必發(fā)衄。
脈浮發(fā)熱,口干鼻燥,能食者則衄。
脈浮發(fā)熱,陽明表熱;口鼻干燥能食,陽明里熱。表里皆熱,則迫血妄行為衄。
升麻干葛湯
見煩躁。
茅根湯
茅花一味。
茅性清涼,根能涼血止煩,花苗專涼上焦之血,故治衄。
黃芩芍藥湯
黃芩白芍藥川連甘草陽明表熱而衄,前方升麻葛根湯;陽明表熱而衄,用此湯,家秘加生地、當歸,以當歸辛散,同芩、連、生地,則血涼而當歸經(jīng)矣。
犀角地黃湯
生犀角山梔白芍藥荊芥牡丹皮赤芍藥生地黃芩此方不獨治衄,兼治咳血吐血;不獨治內(nèi)傷肝腎血,即陽明外感亦當從此方出入加減。加黃芩、荊芥,則血涼不上升;若大便實者,加當歸、酒蒸大黃,其血立刻歸經(jīng)。家秘用當歸同涼血藥則下順歸經(jīng)之功最大。
地黃飲子
生地丹皮天門冬黃芩地骨皮白芍此治肝腎精竭,血燥勞瘵之方。若尺脈大,加黃柏、知母。以外感發(fā)衄,皆因本元血分有火,故亦立此方。
門冬飲子
麥門冬地骨皮知母石膏生地丹皮白芍藥此通治鼻血之方。若陽明表癥,加升麻、干葛、荊芥、黃芩;若里熱便結,加當歸、大黃。
干葛石膏湯
干葛石膏知母甘草丹皮生地黃芩此方專治外感衄血者。然此涼陽明氣分之藥,家秘加丹皮、生地、黃芩,則兼涼其血。
升麻清胃湯
見口渴。
衄血,皆陽明血中伏火。故以此方清陽明血分之熱。
[卷二] 蓄血
方書皆以唇干口燥,漱水在口不得下咽以定上焦蓄血;小腹硬滿,小水自利,以定下焦蓄血。至身黃,如狂,發(fā)狂喜忘,乃是蓄血癥中之癥。故傷寒敘蓄血癥與狂亂癥中,互相發(fā)明??磦允职雌湫南录皟擅{,漸至大小腹,但有硬處,當詢其小便利否。若小便不利者,或者氣結溺澀,非蓄血癥。若小便自利,兼有身黃目黃,如狂喜忘,漱水不得下咽等癥,即是蓄血,急以桃仁承氣湯、抵當湯下之。若小腹繞臍硬痛,口渴消水,大便不通,時有失氣,此非蓄血,乃是燥屎硬滿。按蓄血治法,有上中下三條。傷寒失汗,淤其血于上焦,用犀角地黃湯;如狂喜忘,心下滿,淤其血于中焦,桃仁承氣湯;小腹硬痛,小便自利,淤其血于下焦,抵當湯主之。然桃仁承氣湯,雖治中焦,并治下焦。抵當湯雖主下焦,兼治中焦。按仲景原文,其用抵當湯五條,用桃仁承氣者一,言有淤血當下者三,至犀角地黃湯,乃后人補入者。余謂衄血、吐血,未曾淤蓄內(nèi)結者可用。若蓄聚淤結,犀角地黃凝滯,當用桃仁承氣抵當湯,散結逐淤為當矣。若蓄結既行,再以犀角地黃湯、當歸紅花湯調(diào)血養(yǎng)血,亦為至當。陶氏云∶上焦衄血,可用犀角地黃湯。如無犀角,以升麻代之。此因同散陽明血熱之藥耳。家秘治中焦血熱血結,恐犀角凝滯,易以升麻清胃湯,加桃仁、紅花。此又難用犀角,以升麻代之也。
太陽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當先解外。外已解,但小腹急結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氣湯。
此條不以小便利不利以定血,惟以其如狂,斷其蓄血下焦,當攻其血。然表邪未解,當先解外邪。表解,小腹脹急,乃可攻之。
太陽病六七日,表癥仍在,脈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發(fā)狂者,以熱在下焦,小腹當硬滿。
小便自利,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陽經(jīng)淤熱在里故也。抵當湯主之。
太陽病,六七日,表癥仍在,當散表。今脈微而沉,且不結胸,而發(fā)狂者,必血結下焦。
而小腹硬滿,小便自利,攻下其血乃愈。抵當湯主之。所以宜用此湯者,以淤熱在太陽下焦之里故也。
太陽病,身黃,脈沉結,小腹硬,小便不利者,為無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癥諦,抵當湯主之。
太陽身黃,脈沉結,小腹硬,有兩條。若小腹硬而不狂,小便不利,此熱結膀胱之水,當用五苓散;若小腹硬,小便自利如狂者,此熱結下焦之血,故用抵當湯。二條并詳發(fā)黃。
傷寒有熱,小腹?jié)M,應小便不利,今反利者,為有血也,當下之,不可用余藥。宜抵當丸。
此條重申小腹?jié)M,小便利者,的是有血。較上章多有熱二字,則易抵當為丸,以示留戀濃重去熱方盡。
陽明病,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淤,故令喜忘。屎雖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抵當湯下之。
此二章申明用抵當湯真訣,血淤于內(nèi)則喜忘,且大便硬,反潤滑易出,驗其色又黑,確是蓄血,故用抵當湯。
病者胸滿痞痿,舌青口燥,但漱水不欲下咽,無寒熱,脈微大來遲,腹不滿,其人自言吾滿,為有淤血。
胸滿痿黃,似脾胃濕熱。但舌青色,口燥漱水,不欲下咽。無寒熱,脈又微大來遲,他人不見腹?jié)M,自言脹滿,則外不脹,而內(nèi)脹急,故斷其淤血。
病者如熱狀,煩滿口干燥而渴,其脈反無熱,此為伏陰,是淤血,也下之。
病如熱狀,且見煩滿,口干燥而渴,其脈反不數(shù)大,乃是陽邪伏于陰分,故知其為淤血,宜下之。前條以脈大來遲,而斷其血;此條以脈反無熱,而斷其血也。
少陰病,脈沉細,手足冷,或時發(fā)燥作渴,亦漱水不欲咽者,宜四逆湯溫之。
下利厥逆,無脈,干嘔煩渴,欲漱口,不欲咽,宜通白四逆湯、加豬膽、人尿同服。厥陰蛔厥,口燥舌燥,時時欲涼水浸舌反唇,一刻不可離,又不欲咽下,宜理中湯加烏梅主之。
以上三條,言陰極發(fā)躁,亦有漱水在口,不欲咽下者,故用四逆理中等湯溫之。
紅花桃仁湯
紅花桃仁赤芍藥當歸身此方行血而無推蕩,活血而無凝滯。家秘加山楂、香附,以散凝結;加山梔,以散熱結;加韭汁,以散寒結。
犀角地黃湯
見衄血。
此方本治衄血吐血,今因火傷上焦,故可用之。
桃仁承氣湯
桃仁大黃芒硝桂枝甘草此湯加桃仁佐大黃,行下焦蓄血;加桂枝散下焦凝結之血。家秘加枳樸,以血隨氣行;加當歸、芍藥,去舊中即為生新地步。
抵當湯
水蛭虻蟲桃仁大黃血蓄下焦,沉結牢實,直至小腹硬痛,不得不用此方。
當歸紅花湯
二味。
此活血之方,非行血者。血虛人有停淤,以此方加山楂、桃仁,為輕行之法。
當歸桃仁湯
二味。
此亦輕劑,但以桃仁易紅花,則稍重前方。此等方法,示后人婉轉,而戒鹵莽。
[卷二] 下血
血從小便出者,名尿血;從大便出者,名便血??偲涿幌卵5嘘幗?jīng)陽經(jīng)之分,并無寒熱之異,同歸于熱而已?!秱摗冯m有少陰厥陰下血之條,皆是陽熱傳入陰經(jīng)之癥,經(jīng)雖屬陰,癥則陽癥。陶氏一以為協(xié)熱,是矣;一以為陰寒,誤也。此因雨濕之年,濕淫用事,濕毒外襲皮毛,內(nèi)侵血分,令人身發(fā)寒熱,大便下血,腹反不痛,且用蒼獨敗毒散辛溫散表,忌用寒涼抑遏,此宗《內(nèi)經(jīng)》濕淫所勝,治以辛溫之法,非陰寒而溫之也。陶氏以其用辛溫,故誤認陰寒而名之,不思《內(nèi)經(jīng)》云歲火太過,民病血溢血泄。少陰火氣內(nèi)發(fā),血溢血泄,夫血得熱則妄行,故無論外感諸血,以熱主治,即內(nèi)傷。亦有心移熱于小腸而尿血,用導赤各半湯者。小腸本經(jīng)自熱而病,用火府丹加木通、滑石者。肺移熱于大腸為便血,用涼膈散者。大腸本經(jīng)自熱而病,用當歸大黃湯加梔、連、芍藥者。膀胱下焦熱結而尿血,用木通車前湯加知、柏、梔、連者。肝經(jīng)血室伏火,而施泄下血,用知柏四物湯合龍膽瀉肝湯者。未可以陰寒言之也。
太陽病,以火薰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經(jīng)不解,必圊血,名為火邪。
太陽病當汗解,因其人津竭血燥,不得作汗,醫(yī)以火劫汗傷陰故發(fā)躁。下圊血,當清火邪。
太陽病,下之,其脈促,不結胸者,為欲愈。脈沉滑者,協(xié)熱下利,脈浮滑者,必下血。
太陽病誤下,怕成結胸,其脈浮促,表邪尚未內(nèi)陷,未成結胸,故為欲愈。若脈沉滑,則邪遺大腸,而為協(xié)熱下利。若脈浮滑者,則血熱流溢,必大便下血。
淋家不可發(fā)汗,發(fā)汗則便血。
淋家即熱結膀胱,小便頻數(shù)。不清利膀胱,反發(fā)其汗,必小便出血。
陽明病,下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但頭汗出者,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然汗出則愈。此條詳注熱入血室。
少陰病,八九日,一身手足盡熱者,以熱在膀胱,必便血也。
此少陰熱邪,外傳太陽,則一身盡熱,熱結膀胱,必小便下血。
當歸大黃湯
當歸大黃生地甘草此方本治燥火下血,家秘以此治吐血嗽血,大便干結。良以涼血則不上升,且大黃與當歸同用,其血當歸經(jīng)矣。
黃芩芍藥湯
見衄血。
肝家有火,則施泄不藏。脾受火乘,則土崩而不裹。今以白芍與芩連同用,則肝脾之火皆清,而藏裹之令皆得矣。
蒼術敗毒散
熟蒼術羌活獨活柴胡前胡防風荊芥枳殼廣皮甘草寒濕傷于太陽,內(nèi)傳陽明,有濕毒下血之癥。以毛竅所入之邪,必要仍從毛竅而出,故不用血藥,而以此方散寒濕。若誤用寒涼,毒邪伏而不散。
桃核承氣湯
即桃仁承氣湯。
寒濕傷表,用敗毒散。里熱下血,以此方清里熱,下淤血。一表一里,兩大法也。
導赤各半湯
見譫語發(fā)熱。
涼膈散
見譫語。
火府丹
治二便。
當歸赤芍藥黃連大黃甘草滑石桃仁承氣湯下淤血者,此方清血熱者,同用大黃,有清下之分,有大小便之別。
當歸大黃湯
當歸大黃廣皮甘草火府丹,兼治二便,此方專清大腸。
木通車前湯
木通車前子山梔川連知母黃柏生地甘草此方清小腸之熱,通利膀胱。家秘治下焦熱結,小便淋秘。
知柏四物湯
知母黃柏當歸白芍藥生地丹皮
龍膽瀉肝湯
見脅痛。
膽草柴胡黃芩山梔川連知母麥冬人參甘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