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七

傷寒貫珠集 作者:



  [卷七·少陰篇] 辨列少陰條例大意

  少陰為太陽之里。居厥太二陰之間。故有邪在太陽。而已內(nèi)及少陰者。有寒中少陰。而仍外連太陽者。有邪在少陰。而或兼厥陰?;蚣嫣幷?。大抵連太陰者多發(fā)熱。連厥陰者多厥利也。是傳經(jīng)直中之外。又有不同如此。且也直中之寒。久亦化熱。傳經(jīng)之熱。極必生陰。茲篇先列脈證于前。次清法。次溫法。又次為生死法。欲學(xué)人明辨宜清宜溫之實。不必但泥傳經(jīng)直中之名也。又其次為少陰病禁。以少陰為汗下之例。亦不得不著汗下之禁云。凡四十五條。為一卷。

  [卷七·少陰篇\少陰諸法] 少陰脈證四條

  少陰之為病。脈微細(xì)。但欲寐也。

  經(jīng)脈陽淺而陰深。陽大而陰小。邪傳少陰。則脈之浮者轉(zhuǎn)為微。大者轉(zhuǎn)為細(xì)也。又多陽者多寤。多陰者多寐。邪傳少陰則目不瞑者。轉(zhuǎn)而為但欲寐也。夫少陰者。三陰之樞也。陽于是乎入。

  而陰于是乎出。故雖太陰厥陰同為陰臟。而其為病。實惟少陰為然。而少陰之為病。亦非獨脈微細(xì)但欲寐二端。仲景特舉此者。以為從陽入陰之際。其脈證變見有如此。

  少陰病。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屬少陰也。虛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陰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虛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此少陰自受寒邪之證。不從陽經(jīng)來也。寒初到經(jīng)。欲受不可。欲卻不能。故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而實不能寐也。至五六日。自利而渴。則其邪已入少陰之臟矣。然少陰陰臟也。寒陰邪也。

  以陰受陰。法當(dāng)不渴。而渴者。此非有熱。以臟虛故引水自救耳。更審其小便。若色白者。則少陰寒病。全體大露無疑。何以言之。熱傳少陰。自利而渴者。邪熱足以消水。其小便色必赤。寒中少陰。自利而渴者。雖能飲而不能制。其小便色必白也。仲景辨證之精如此。

  病患脈陰陽俱緊。反汗出者。亡陽也。此屬少陰。法當(dāng)咽痛而復(fù)吐利。

  陰陽俱緊。太陽傷寒之脈也。法當(dāng)無汗。而反汗出者。表虛亡陽。其病不屬太陽而屬少陰矣。

  少陰之脈。上膈循喉嚨。少陰之臟。為胃之關(guān)。為二陰之司。寒邪直入。經(jīng)臟俱受。故當(dāng)咽痛而復(fù)吐利也。此為寒傷太陽。陽虛不任。因遂轉(zhuǎn)入少陰之證。蓋太陽者。少陰之表。猶唇齒也。唇亡則齒寒。陽亡則陰及。故曰少陰之邪從太陽飛渡者多也。

  少陰病。八九日。一身手足盡熱者。以熱在膀胱。必便血也。

  此熱傳少陰。而復(fù)還入膀胱之證。膀胱者。太陽也。太陽為三陽之表。而多血少氣。熱在膀胱。

  則一身手足盡熱。而熱氣有余。血為熱迫。散而下行。則必便血也。

  [卷七·少陰篇\少陰諸法] 少陰清法七條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黃連阿膠湯主之。

  少陰之熱。有從陽經(jīng)傳入者。有自受寒邪。久而變熱者。曰二三日以上。謂自二三日至五六日?;虬司湃铡:畼O而變熱也。至心中煩不得臥。則熱氣內(nèi)動。盡入血中。而諸陰蒙其害矣。蓋陽經(jīng)之寒變。則熱歸于氣?;蛉胗谘?。陰經(jīng)之寒變。則熱入于血。而不歸于氣。此余歷試之驗也。故用黃連、黃芩之苦。合阿膠、芍藥、雞子黃之甘。并入血中。以生陰氣。而除邪熱。成氏所謂陽有余。以苦除之。陰不足。以甘補之是也。

  黃連阿膠湯方

  黃連(四兩)黃芩(一兩)芍藥(二兩)阿膠(三兩)雞子黃(二枚)上五味。以水五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納阿膠。烊盡小冷。內(nèi)雞子黃。攪令相得。溫服七合。日三服。

  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蚣?。或小便不利?;蚋怪型??;蛐估轮卣摺K哪嫔⒅髦?。

  四逆、四肢逆冷也。此非熱厥。亦太陽初受寒邪。未郁為熱。而便入少陰之證。少陰為三陰之樞。猶少陽為三陽之樞也。其進(jìn)而入則在陰。退而出則就陽。邪氣居之。有可進(jìn)可退時上時下之勢。故其為病。有或咳?;蚣?。或小便不利?;蚋怪型础;蛐估轮刂C。夫邪在外者??梢⒅?。在內(nèi)者??上露ブ?。其在外內(nèi)之間者。則和解而分消之。分消者。半從外半從內(nèi)之謂也。故用柴胡之辛。揚之使從外出。枳實之苦。抑之使其內(nèi)消。而其所以能內(nèi)能外者。則樞機之用為多。故必以芍藥之酸益其陰。甘草之甘養(yǎng)其陽。曰四逆者。因其所治之病而命之名耳。而其制方大意。亦與小柴胡相似。四逆之柴胡、枳實。猶小柴胡之柴胡、黃芩也。四逆之芍藥、甘草。猶小柴胡之人參、甘草也。且枳實兼擅滌飲之長。甘、芍亦備營衛(wèi)兩和之任。特以為病有陰陽之異。故用藥亦分氣血之殊。而其輔正逐邪。和解表里。則兩方如一方也。舊謂此為治熱深發(fā)厥之藥。非是。夫果熱深發(fā)厥。則屬厥應(yīng)下之之例矣。豈此藥所能治哉。

  四逆散方

  柴胡枳實(破水漬炙干)芍藥甘草(炙)上四味。各十分。搗篩。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加減法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

  成氏曰、肺寒氣逆則咳。五味子之酸收逆氣。干姜之辛散肺寒。并主下利者。肺與大腸為表里。上咳下利。治則頗同。

  悸者。加桂枝五分。

  悸者寒多。心脈不通則心下鼓也。桂枝辛溫。入心通陽氣。

  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

  小便不利。水聚于下也。茯苓甘淡。利竅滲水。

  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

  腹中痛。寒勝于里也。附子辛溫。散寒止痛。

  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內(nèi)湯中。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泄利下重。寒滯于下也。薤白辛溫。散寒通陽氣。

  少陰病。下利六七日??榷鴩I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

  少陰中寒。下利至六七日。寒變?yōu)闊帷6鴼鈴?fù)上行。為咳。為嘔。為渴。為心煩不得眠。所謂下行極而上也。夫邪氣自下而上者。仍須從下引而出之。豬苓、茯苓、澤瀉、滑石。并甘淡下行之藥。足勝導(dǎo)水泄熱之用。然以陰病而屬邪熱。設(shè)非得阿膠之咸寒入陰。何以馭諸陽藥而泄陰中之熱。導(dǎo)浮上之氣哉。少陰病。下利咽痛。胸滿心煩者。豬膚湯主之。

  少陰之脈。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其支別者。從肺出絡(luò)心。注胸中。陽邪傳入少陰。

  下為泄利。上為咽痛。胸滿心煩。熱氣充斥脈中。不特泄傷本臟之氣。亦且消爍心肺之陰矣。豬水蓄而膚甘寒。其氣味先入少陰。益陰除客熱。止咽痛。故以為君。加白蜜之甘以緩急。潤以除燥而煩滿愈。白粉之甘能補中。溫能養(yǎng)臟。而泄利止矣。

  豬膚湯方

  豬膚一斤。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相得。溫分六服。

  少陰病。咽中傷。生瘡。不能語言。聲不出者??嗑茰髦?。

  少陰熱氣。隨經(jīng)上沖。咽傷生瘡。不能語言。音聲不出。東垣所謂少陰邪入于里。上接于心。

  與火俱化而克金也。故與半夏之辛。以散結(jié)熱止咽痛。雞子白甘寒入肺。清熱氣通聲音??嗑瓶嗨帷O從[散邪毒也。

  苦酒湯方

  半夏十四枚。洗。破如棗核大。雞子一枚。去黃。納上苦酒。著雞子殼中。納半夏著苦酒中。

  以雞子殼置刀環(huán)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瘥。更作三劑服之。

  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者??膳c甘草湯。不瘥者。與桔梗湯。

  此亦熱傳少陰。而上為咽痛之法。甘草湯甘以緩急。寒以除熱也。其甚而不瘥者。則必以辛發(fā)之。而以甘緩之。甘草、桔梗。甘辛合用。而甘勝于辛。治陰虛客熱。其法輕重。當(dāng)如是耳。

  甘草湯方

  甘草二兩。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溫服七合。日二服。

  桔梗湯方

  桔梗(一兩)甘草(二兩)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再服。

  少陰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湯主之。

  少陰咽痛。甘不能緩者。必以辛散之。寒不能除者。必以溫發(fā)之。蓋少陰客邪。郁聚咽嗌之間。既不得出。復(fù)不得入。設(shè)以寒治。則聚益甚。投以辛溫。則郁反通。內(nèi)經(jīng)微者逆之。甚者從之之意也。半夏散及湯。甘辛合用。而辛勝于甘。其氣又溫。不特能解客寒之氣。亦能劫散咽喉怫郁之熱也。

  半夏散及湯方

  半夏(洗)桂枝(去皮)甘草(炙各等分)上三味。各別搗篩已。合治之。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散服者。以水一升。煎七沸。內(nèi)散兩方。寸匕。更煎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

  [卷七·少陰篇\少陰諸法] 少陰下法三條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谠镅矢烧?。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此少陰熱并陽明之證。二三日。為病未久。而便口燥咽干。熱氣盛而陰氣少矣。蓋陽明、土。少陰、水。熱并陽明。則土實而水虛。不特?zé)釟鈧帯<赐翚庖鄠?。故宜急下。以瀉土而全水。不然。熱盛傷陰。土實亦傷陰。其干槁可立而待。然非心下痛。腹脹不大便。如下二條所云。亦未可以大承氣輕試也。

  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必痛??诟稍镎?。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此亦少陰熱并陽明。而氣復(fù)下注之證。然雖下注而邪實不去。但水液從旁下轉(zhuǎn)。為自利清水而已。故心下痛而口干燥也。色純青者。土受水邪。玄黃合色。而色轉(zhuǎn)純青也。以大承氣急下。則胃實去而腎病亦已矣。

  少陰病。六七日。腹脹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腹脹不大便。土實之征也。土實則水干。故非急下不可。夫陽明居中。土也。萬物所歸。故無論三陽三陰。其邪皆得還入于胃。而成可下之證。然太陰傳陽明。臟邪還腑。為欲愈也。厥陰傳陽明者。木邪歸土。不能復(fù)木也。惟少陰則腎邪入胃。而胃實復(fù)將消腎。故雖并用下法。而少陰之法。視太陰厥陰為加峻矣。

  [卷七·少陰篇\少陰諸法] 少陰溫法十五條

  少陰病。始得之。反發(fā)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xì)辛湯主之。

  此寒中少陰之經(jīng)。而復(fù)外連太陽之證。以少陰與太陽為表里。其氣相通故也。少陰始得本無熱。而外連太陽則反發(fā)熱。陽病脈當(dāng)浮而仍緊。少陰則脈不浮而沉。故與附子、細(xì)辛。專溫少陰之經(jīng)。麻黃兼發(fā)太陽之表。乃少陰經(jīng)溫經(jīng)散寒。表里兼治之法也。

  麻黃附子細(xì)辛湯方

  麻黃(二兩去節(jié))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細(xì)辛(二兩)上二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按陽證有在經(jīng)不在腑者。陰病亦有在經(jīng)不在臟者。太陽篇云、脈浮者。桂枝湯。少陰篇、始得之、反發(fā)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xì)辛湯。及得之二三日。麻黃附子甘草湯。厥陰篇、厥陰中風(fēng)。脈微浮為欲愈。此皆陰病之在經(jīng)。而未入于臟者。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fā)汗。以二三日無里證。故微發(fā)汗也。

  少陰中寒二三日。為脈沉惡寒無熱之時。故可與麻黃附子甘草湯。以取微汗而散寒邪。無里證者。無吐利心煩不得臥等證也。以二三日病未入臟。而寒亦未變熱。故得用溫經(jīng)散邪之法。如麻黃附子細(xì)辛之例。然去細(xì)辛之辛。而加甘草之甘。于法為較和矣。所以然者。寒邪不可不發(fā)。而陰病又不可過發(fā)耳。

  麻黃附子甘草湯方

  麻黃(二兩去節(jié))附子(一枚炮去皮)甘草(二兩炙)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少陰病。得之一二日??谥泻汀F浔硱汉?。當(dāng)灸之。附子湯主之。

  口中和者。不燥不渴。為里無熱也。背惡寒者。背為陽。而陰乘之。不能通于外也。陽不通。

  故當(dāng)灸之以通陽。痹陽不足。故主附子湯以補陽虛。非如麻黃附子細(xì)辛之屬。徒以溫散為事矣。此陽虛受寒。而虛甚于寒者之治法也。

  按元和紀(jì)用經(jīng)云、少陰中寒而背惡寒者。口中則和。陽明受熱而背惡寒者、則口燥而心煩。一為陰寒下乘。陽氣受傷。一為陽熱入里。津液不足。是以背惡寒雖同。而口中和與燥則異。此辨證之要也。

  附子湯方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茯苓芍藥(各三兩)人參(二兩)白術(shù)(四兩)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氣虛者。補之必以甘。氣寒者。溫之必以辛。甘辛合用。足以助正氣而散陰邪。人參、白術(shù)、茯苓、附子是也。而病屬陰經(jīng)。故又須芍藥以和陰氣。且引附子入陰散寒。所謂鄉(xiāng)導(dǎo)之兵也。

  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jié)痛。脈沉者。附子湯主之。

  身體痛。骨節(jié)痛。寒在陰也。手足寒。脈沉。病屬陰也。若脈浮而手足熱。則為太陽傷寒。

  可與汗解者矣。此為少陰血氣不足。而寒邪侵之之證。故亦宜附子湯。復(fù)陽散陰。益精氣也。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其人或咳。或小便利?;蛳吕?。或嘔者。真武湯主之。

  少陰中寒。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邪氣遞深而臟受其病矣。臟寒故腹痛。寒勝而陽不行。故小便不利。于是水寒相摶。浸淫內(nèi)外。為四肢沉重疼痛。為自下利。皆水氣乘寒氣而動之故也。其人或咳?;蛐”憷;蛳吕??;驀I者。水寒之氣?;蚓刍蛏⒒蛏?。

  真武湯方

  方見太陽斡旋法。三服后加減法。

  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細(xì)辛、干姜各一兩。

  咳者。水寒射肺。氣逆而不下也。成氏曰。五味子之酸。以收逆氣。細(xì)辛、干姜之辛。以散水寒。若小便利者。去茯苓。

  小便利者。水已下趨。不必更利其水。故去茯苓。

  若下利者。去芍藥。加干姜二兩。

  下利者。寒盛于內(nèi)也。故去芍藥加干姜。避寒而就溫也。

  若嘔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成半斤。

  嘔者。氣逆于上也。故去附子。加生姜。二物辛熱則同。而生姜善降逆。附子能行而不能下。則不同也。少陰病。

  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赤色?;蚋雇?。或干嘔。或咽痛?;蚶姑}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此寒中少陰。陰盛格陽之證。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者。陰盛于內(nèi)也。身熱不惡寒。

  面赤色者。格陽于外也。真陽之氣。被陰寒所迫。不安其處。而游散于外。故顯諸熱象。實非熱也。通脈四逆。即四逆加干姜一倍。為陰內(nèi)陽外。脈絕不通。故增辛熱以逐寒邪。寒去則陽復(fù)反。

  而脈復(fù)出。故曰其脈即出者愈。

  通脈四逆湯方

  甘草(二兩炙)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干姜(三兩強人可四兩)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其脈即出者愈。

  加減法面色赤者。加蔥九莖。

  面色赤。陽格于上也。蔥中空。味辛。能通陽氣。

  腹中痛者。去蔥。加芍藥二兩。

  腹中痛。陰滯于里也。芍藥味酸。能利陰氣止腹痛。故加之。蔥通陽而不利陰。故去之。

  嘔者。加生姜二兩。

  嘔者。陰氣上逆也。生姜之辛??缮㈥幎的?。

  咽痛者。去芍藥。加桔梗一兩。

  咽痛者。陽氣上結(jié)也。桔梗之辛??砷_陽結(jié)。去芍藥者。惡其收也。

  利止脈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參二兩。

  利止脈不出。亡血也。故不利桔硬之散。而利人參之甘而能補也。

  少陰病。飲食入口則吐。心中溫溫欲吐。復(fù)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者。此胸中實。不可下也。當(dāng)吐之。若膈上有寒飲。干嘔者。不可吐也。急溫之。宜四逆湯。

  腎者。胃之關(guān)也。關(guān)門受邪。上逆于胃。則飲食入口即吐?;蛐闹袦販赜?。而復(fù)不能吐也。

  夫下氣上逆而為吐者。原有可下之例。如本論之噦而腹?jié)M。視其前后。知何部不利者而利之。金匱之食已即吐者。大黃甘草湯主之是也。若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者。胸中邪實而陽氣不布也。

  則其病不在下而在上。其治法不可下而可吐。所謂因其高者而越之也。若膈上有寒飲而致干嘔者。

  則復(fù)不可吐而可溫。所謂病痰飲者。當(dāng)以溫藥和之也。故實可下。而胸中實則不可下。飲可吐。而寒飲則不可吐。仲景立法。明辨詳審如此。

  少陰病。脈沉者。急溫之。宜四逆湯。

  此不詳何證。而但憑脈以論治曰、少陰病脈沉者。急溫之。宜四逆湯。然茍無厥逆惡寒下利不渴等證。未可急與溫法。愚謂學(xué)人當(dāng)從全書會通。不可拘于一文一字之間者。此又其一也。

  少陰病。下利。脈微澀。嘔而汗出。必數(shù)更衣。反少者。當(dāng)溫其上。灸之。

  少陰病。下利脈微澀。陰傷于下也。嘔而汗出。陽虛于上也。陰虛并傷。法必上下并溫矣。若更衣雖數(shù)。

  而所下無多。尤為陰亡之驗。是但當(dāng)溫其上而不可溫其下。即溫上之法。亦不可以藥傷其陰。而但宜灸以引其陽也。灸法未詳。

  少陰病。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

  此寒中少陰。而復(fù)上攻陽明之證。吐利厥冷。煩躁欲死者。陰邪盛極而陽氣不勝也。故以吳茱萸溫里散寒為主。而既吐且利。中氣必傷。故以人參、大棗。益虛安中為輔也。然后條云、少陰病。

  吐利煩躁。四逆者死。此復(fù)以吳茱萸湯主之者。彼為陰極而陽欲絕。此為陰盛而陽來爭也。病證則同。而辨之于爭與絕之間。蓋亦微矣。或云、先厥冷而后煩躁者。陽欲復(fù)而來爭也。先煩躁而四逆者。陽不勝而欲絕也。亦通。郭曰云云、四逆而煩躁者。不問其余證。先宜服吳茱萸湯。四逆而不煩躁者。先宜服四逆湯。四逆下利脈不出者。先宜服通脈四逆湯。此三者。治少陰之大法也。

  少陰病。下利。白通湯主之。少陰病。下利脈微者。與白通湯。利不止。厥逆無脈。干嘔煩者。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服湯脈暴出者。死。微續(xù)者。生。

  少陰病。下利脈微者。寒邪直中。陽氣暴虛。既不能固其內(nèi)。復(fù)不能通于脈。故宜姜附之辛而溫者。破陰固里。蔥白之辛而通者。入脈引陽也。若服湯已。下利不止。而反厥逆無脈。干嘔煩者。非藥之不中病也。陰寒太甚。上為格拒。王太仆所謂甚大寒熱。必能與違性者爭雄。異氣者相格也。故即于白通湯中加人尿之咸寒。豬膽汁之苦寒。反其佐。以同其氣。使不相格而適相成。內(nèi)經(jīng)所謂寒熱溫涼。反從其病是也。脈暴出者。無根之陽。發(fā)露不遺。故死。脈微續(xù)者。被抑之陽。來復(fù)有漸。故生。

  白通湯方

  蔥白(四莖)干姜(一兩)生附子(一枚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再服。

  白通加豬膽汁湯方

  蔥白(四莖)干姜(一兩)豬膽汁(一合)人尿(五合)生附子(一枚去皮破八片)以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納人尿豬膽汁。和令相得。分溫再服。若無膽。亦可用。

  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少陰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可刺。

  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臟病在陰。而寒復(fù)傷血也。血傷故腹痛。陰病故小便不利。與陽經(jīng)挾熱下利不同。故以赤石脂理血固脫。干姜溫里散寒。粳米安中益氣。用刺法者。以邪陷血中。刺之以行血散邪耳。刺法未詳。

  桃花湯方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篩末)干姜(一兩)粳米(一升)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溫服七合。納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卷七·少陰篇\少陰諸法] 少陰生死法十二條

  少陰中風(fēng)。脈陽微陰浮者。為欲愈。

  少陰中風(fēng)者。少陰之經(jīng)自中風(fēng)邪。不從陽經(jīng)傳入者也。脈陽微者。邪氣微。陰浮者。邪氣淺而里氣和。故為欲愈。亦陰病得陽脈則生也。

  少陰病欲解時。從子至寅上。

  少陰、水臟也。少陰之病、陰邪也。水王于子。而陽長于寅。少陰病欲解。從子至寅上者。陰氣待子則王。而陰邪得陽則解也。

  少陰病脈緊。至七八日。自下利。脈暴微。手足反溫。脈緊反去者。為欲解也。雖煩下利。必自止。

  寒傷少陰之經(jīng)。手足厥冷而脈緊。至七八日。邪氣自經(jīng)入臟。自下利而脈微。其病為較深矣。

  乃手足反溫。脈緊反去者。陽氣內(nèi)充。而陰邪不能自容也。故為欲解。雖煩下利。必自止者。邪氣轉(zhuǎn)從下出。與太陰之穢腐當(dāng)去而下利者同意。設(shè)邪氣盡。則煩與利亦必自止耳。

  少陰病。下利。若利自止。惡寒而蜷臥。手足溫者。可治。

  少陰病。惡寒而蜷。時自煩欲去衣被者??芍巍?br />
  少陰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發(fā)熱者。不死。脈不至者。灸少陰七壯。

  寒中少陰?;蛳吕;驉汉榕P?;蛲吕蛔?。而脈不至。陰邪盛而陽氣衰之候也。若利自止。手足溫。或自煩欲去衣被。或反發(fā)熱。則陽氣已復(fù)。而陰邪將退。故皆得不死而可治。脈不至者。吐利交作。元氣暴虛。脈乍不至也。灸少陰以引陽氣。脈必自至??傊畟鹘?jīng)之病。以陰氣之存亡為生死。直中之病。以陽氣之消長為生死也。

  少陰病。惡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少陰病。四逆惡寒而身蜷。脈不至。不煩而躁者。死。

  惡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陰氣太盛。陽氣不振。與前利止手足溫等證正相反。蓋手足溫時。

  自煩發(fā)熱者。陽道長陰道消也。手足逆冷。不煩而躁者。陰氣長陽氣消也。且四逆而脈不至。與手足溫而脈不至者不同。彼則陽氣乍厥。引之即出。此則陽氣已絕。招之不返也。而煩與躁又不同。

  煩者。熱而煩也。躁者。亂而不必?zé)嵋病┒暾?。陽怒而與陰爭。期在必勝。則生。不煩而躁者。陽不能戰(zhàn)。復(fù)不能安而欲散去。則死也。

  少陰病。吐利煩躁。四逆者。死。

  寒中少陰。吐利交作。陰邪已太盛矣。然或自煩發(fā)熱?;蚴肿悴荒胬洹t陽氣猶在。陰邪雖盛。猶或可治。所謂吐利。手足不逆冷。反發(fā)熱者。不死也。若更煩躁四逆。則陽氣有散亡之象。陰邪無退舍之期。雖欲不死。烏可得耶。

  少陰病。下利止而頭眩。時時自冒者。死。

  下利止。非利自愈也。臟陰盡也。眩、目黑而轉(zhuǎn)也。冒、昏冒也。陰氣既盡。孤陽無附。而浮亂于上。故頭眩時時自冒也。而陰氣難以卒復(fù)。孤陽且易上散。雖有良藥。亦無及矣。是以少陰病陽復(fù)利止則生。陰盡利止則死也。

  少陰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息高、氣高而喘也。少陰為真氣之源。呼吸之根。六七日病不愈而息高者。邪氣不去體。而真氣已離根也。故死。

  少陰病。脈微細(xì)沉。但欲臥。汗出不煩。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復(fù)煩躁。不得臥寐者。死。

  脈微細(xì)沉但欲臥。邪傳少陰之本證。如本篇第一條所云也。汗出不煩者。氣外泄而邪不與俱泄也。自欲吐。繼后自利者。邪上下行而氣不能驅(qū)而出之也。至煩躁不得臥寐。則陰陽盡虛。邪氣獨盛。正不勝邪。躁擾不寧。頃之離散而死矣。所謂病勝臟者死是也。

  [卷七·少陰篇\少陰諸法] 少陰病禁四條

  少陰病。脈細(xì)沉數(shù)。病為在里。不可發(fā)汗。

  少陰與太陽為表里。而少陰亦自有表里。經(jīng)病為在表。臟病為在里也。浮沉而身發(fā)熱。為病在表。脈細(xì)沉數(shù)。身不發(fā)熱。為病在里。病在表者可發(fā)汗。如麻黃附子細(xì)辛湯之例是也。病在里而汗之。是竭其陰而動其血也。故曰不可發(fā)汗。

  少陰病。脈微。不可發(fā)汗。亡陽故也。陽已虛。尺脈弱澀者。復(fù)不可下之。

  少陰雖為陰臟。而元陽寓焉。故其病有亡陽亡陰之異。脈微者為亡陽。脈弱澀者為亡陰。發(fā)汗則傷陽。

  故脈微者。不可發(fā)汗。下則傷陰。故陽已虛而尺脈弱澀者。非特不可發(fā)汗。亦復(fù)不可下之也。

  少陰病。但厥無汗而強發(fā)之。必動其血。未知從何道出。或從口鼻?;驈哪砍觥J敲仑噬辖?。為難治。

  少陰中寒。但厥無汗。邪方內(nèi)淫而氣不外達(dá)。非可得汗愈者而強發(fā)之。則汗必不出。而血反自動?;蚩诒恰;蚰?。隨其所攻之道而外出也。蓋發(fā)汗之藥。其氣上行。而性多悍。不得于氣。則去而之血。必盡其性而后止耳。然既臟虛邪入。以致下厥而復(fù)迫血妄動。以致上竭。上下交征。而血氣之存者無幾矣。尚何以御邪而卻疾耶。故曰難治。

  少陰病??榷吕d語者。被火氣劫故也。小便必難。以強責(zé)少陰汗也。

  少陰之邪上逆而咳。下注而利矣。而又復(fù)譫語。此非少陰本病。乃被火氣劫奪津液所致?;鸾偌礈蒯樧瓢畬佟I訇幉划?dāng)發(fā)汗。而強以火劫之。不特竭其腎陰。亦并耗其胃液。胃干則譫語。腎燥則小便難也。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